近代史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2 09:21: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近代史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涉及我省市的個縣(市、區)。到年底,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萬公頃,提取世行貸款萬美圓。世行貸款造林項目歷經年,盡管每一期項目的具體目標有所不同,貸款的條件和轉貸渠道也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講,項目建設不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工程的建設進程,儲備了大量用材林資源,而且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借鑒世界銀行管理辦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經驗,對于我國加入后在造林管理上與國際接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項目建設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資源。按照項目的既定目標,一、二期項目主要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三、四期項目除發展部分速生豐產用材林外,發展部分經濟林,以幫助農民在短期內實現脫貧致富。間完成的萬公頃造林面積中,速生豐產用材林萬公頃,名、特、優、新干鮮果經濟林萬公頃。根據幼林摸底調查結果,一、二類林面積達到以上。世行貸款造林項目的實施,為我省實現造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雙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首先,增加了項目區的林木資源,使世行貸款造林成為我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主體工程;第二,使項目區的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個百分點,其中一期項目平均提高個百分點,二期項目平均提高個百分點,三期項目平均提高個百分點;第三,上述完成的萬公頃速生豐產用材林,按每年每畝平均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可持續生產萬立方米的木材,將有效地緩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諸多問題。同時完成的萬公頃干鮮果品經濟林,進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產萬噸的干鮮果品。

(二)促進了農業發展。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區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貧困山區的個縣(市),項目的造林地重點利用的是各河流兩岸多年滾動形成的沙荒地以及進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兩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農區遭受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大沙區之一。針對這一問題,世行貸款造林項目開發改造沙荒、沙灘地萬多公頃,新打機井眼,修渠公里,整修道路公里,使沙荒地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穩產田,并涌現出永清、安次、定洲、新樂、大名、臨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進典型。世行造林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第一,栽植的樹木防風固沙改善了生態環境。據河北農業大學在本項目中持續年的關于楊糧間作的林木生長效應、農田小氣候效應、農作物產量效應和楊糧間作的生理生態學基礎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楊糧間作使農田小氣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毛白楊幼林()可以使農田平均氣溫下降度,平均相對濕度提高—個百分點,平均風速降低—。第二,小氣候的改善提高了糧食單產。在上述條件下,間作物畝產可比對照提高。第三,項目建設增加了耕地面積。在山區,世行項目堅持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凡在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階(圍山轉)或魚鱗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營造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此舉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每畝一般還可開發出—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區,則通過開發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積。大名縣在境內條古河道形成的條大沙帶范圍內(沙荒和流動沙地占以上)營造間作式速生豐產用材林萬畝,通過開發改造沙荒增加農業種植面積萬畝,林地間作小麥增加產量萬公斤、花生萬公斤。

(三)提高了農民收入。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農民在高產穩產田上種植農作物,兩茬純收入每畝也不足元,而世行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首先是營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貸款造林一、二期項目,重點分布在中南部平原農區,其土地資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實行林糧間作后,由于農民的耕作對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撫的作用以及林木的邊行優勢效應,使毛白楊的平均單株材積生長量比相似條件下的毛白楊純林提高—。保守一點,按每畝每年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每畝每年僅林木一項就可增加收入元;其次是間作的農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開發后僅種植花生一項,每畝可收獲多公斤,折合人民幣余元,同時,次耕地改造后,農作物產量至少可增長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項目造林萬畝,僅間作物一項平均年增加小麥、花生作物產量萬公斤,增加收入多萬元。永清縣、安次區在沙荒次耕地發展的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第三是發展經濟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項目重點分布在山區縣的貧困鄉村,自年實施以來,在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全面治理的同時,重點發展名、特、優、新及有市場前景的熱雜果經濟林,目前已涌現出臨城的圍場、贊皇的花木、涿鹿的趙莊、豐寧的兩間房、承德的東窩鋪等項目示范村。以東窩鋪村為例,全村總面積萬畝,其中山場面積萬畝。全村轄個村民小組,戶,口人,分別散居在東西兩條溝,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元。實施世行項目后,共整地造林余畝,栽植各種果樹萬株,并完成退耕還果多畝,老果園改造畝,果樹高接換頭萬株。人均栽植優良新品種果樹株,—年進入結果期后,僅此一項就會遠遠超過其人均收入元的目標。

世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力地說明了世行項目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以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項目村的林業發展模式,亦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加強組織領導。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解決木材供需矛盾,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亦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同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發展速生豐產林的管理是嚴格的、科學的、也是非常復雜的,它不僅涉及林業技術和資金財務管理,還涉及有關政策和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每期項目開始前,省、市、縣各級都要根據工作需要,由主管領導牽頭,吸收林業、財政、計委、土地、審計等有關部門參加,建立健全各級項目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并在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公室,配備精干的技術和專門財務人員,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同時,聘請教學、科研、種苗、森防等單位的科技人員組成科技支持組,使項目建設可以隨時得到技術咨詢和指導。

(二)周密組織實施。在項目建設的準備階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義提出參加項目的申請并履行相應的承諾,同時開展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項目縣為單位的造林總體設計;在項目生效啟動前,要編制嚴密的生產計劃和資金計劃,制定項目的實施細則、造林技術模型、施工設計方法、檢查驗收辦法、會計核算辦法、提款報帳辦法等規章制度,作為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間共同遵循的準則,使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觀隨意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生產計劃、資金計劃和以保證質量為核心的檢查驗收制度、報帳撥款制度,做到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

按標準檢查驗收。凡是無造林設計、造林成活率不達標、不符合造林標準要求的,一律不予驗收、不予報帳、不予撥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項目建設的質量。為此,項目建設中突出抓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使用良種壯苗。當前造林靠壯苗,長遠發展靠良種,良種壯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礎。據調查,用材林良種的蓄積生長量較之一般品種可提高—。因此,各項目縣以國營苗圃為中心,推行了“定點供種、定點育苗、定點供苗”的三定育苗辦法,不僅保證了所需苗木的數量和質量,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良種的推廣落實問題,確保了林木的速生豐產。特別是在三期項目中,良種使用率普遍達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廣適用技術。針對我省十年九旱特別是春旱的特點,在項目造林中大力推廣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劑、地膜覆蓋”三項技術。在⒐我省連續兩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況下,項目區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項保證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達到了以上。三是加強科研和推廣工作。世行項目實施后,先后開展了楊樹優良無性系選擇和推廣、落葉松良種引種和推廣、項目實施效果監測等十幾項科研推廣課題,并及時將階段性成果組裝配套運用到項目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強技術培訓。為提高項目區農民的技術水平,省市、縣、各級都制訂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并采取電視臺講座、發放錄制光盤、編制小冊子、現場參觀考察、地頭直接演示等多種形式不定期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三期項目實施三年來,僅省級就向市、個縣、個鄉(鎮)、個項目村發放各種小冊子、光盤、錄象帶等余冊(盤)。

(四)建立健全經營管理機制。經營管理機制是項目建設成敗的關鍵。世行項目實施十年來,經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管理機制。一是資金管理報賬制。報帳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結束后,經專業隊伍全面進行檢查驗收,由縣(市)林業世行貸款項目辦公室組織,按小班、樹種,逐村、鄉匯總報帳單據,經縣(市)財政授權提款人簽字,逐級上報到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然后,按規定辦理有關提款報帳手續。報賬制的優點在于,資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掛鉤,有效地避免了資金投入的風險,保證了投資效益最大化。二是經營模式多樣化。項目造林以村為單位,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施工,項目完成后根據農民的意愿,實行分戶經營、股份經營或集體經營。但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歸屬農民。三是項目造林合同制。具體要求是,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都要簽訂土地承包(拍賣)經營合同。合同中要明確自主經營內容,權、責、利、義務、責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賣)使用年限不少于年。同時要明確經核算和債務分割雙方確認的承貸數量、還貸年限、還貸計劃等。合同制的應用,將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大激發了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保證了項目建設的成效。

在項目建設中,各級項目辦都注意用社會林業、混農林業、立體林業等現代林業模式和觀念指導實際工作,在保證林木速生豐產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由于持續地進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其實際意義,不僅僅在于高標準地完成了萬公頃速省豐產用材林,萬公頃名、特、優干鮮果經濟林,更重要的是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對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的推進和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借鑒和推行了世界銀行的科學管理方法,在資金管理上堅持“投入有償制、支付報帳制、使用專項制”,對于習慣了撥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眾來講,約束當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們增強了質量意識、還貸意識、責任觀念和效益觀念,較好的遵循和實踐了林業改革思想,是林業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

三、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存在的主要問題。林業世行項目實施情況總體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影響到已建項目的還貸、在建項目的質量、以及進一步的引進和利用外資問題。

⒈責任意識不強,短期行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爭取項目時積極主動,輕易承諾,但言而無信,一旦項目上馬,就覺得萬事大吉,于是出現了配套資金不到位,生產管理不扎實,在還貸問題上推諉扯皮等現象。我省一期項目從年開始還貸,按照現在的還貸條件,全省每年平均還貸萬人民幣。就一個縣來講,每年最多還萬,最少還萬,且一般都涉及⒍個鄉,幾十個村,應該說還貸的壓力并不是太大,但實際結果卻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省財政采取了財政預算逐級扣款還貸的辦法。

⒉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項目要求辦

事,隨意性很大,挪用、滯留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實經營機制,習慣于大轟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邊一頭熱而群眾不理解,不支持,存有應付過關的心理,結果是既影響了造林成效又勞民傷財,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在二期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幾個縣項目的執行。

⒊認識不足,配合不夠。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

部分,發展林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并且,世行項目造林不僅僅是林業部門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術、政策、土地、扶貧等多方面的問題,以及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臨城、涿鹿、承德等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造林,把項目造林作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和農村經濟的增長點來抓,積極協調林業、農業、土地、水利、扶貧以及財政等部門,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較而言,有些項目縣,對項目造林重視、支持和協調不夠,工作方法簡單,只是林業部門自己在孤軍奮戰,影響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幾點意見和建議

⒈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擴大對外開放是我省林業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借鑒和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促進我省林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利用世行貸款造林,一是貸款時間長,二是資金有保證,這既符合林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但是,利用外資(貸款)造林,就其管理上來說是嚴格和煩瑣的并且項目建設的成敗,關系到各級政府的國際形象。因此,各級領導一定要充分認識利用外資造林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風險意識,切實把項目建設抓緊抓好。當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和等、靠、拖的僥幸心理,從維護我省各級政府信譽和林業部門形象的高度出發,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措施,認真督查,保證在建項目的優質高效,搞好竣工項目的掃尾工作。特別是在一期項目的還貸問題上,要采取目標考核、財政預算統籌安排以及現有幼林拍賣轉包等有效措施,按計劃完成還貸任務。

⒉嚴格管理,保證質量。我省世行二期林業項目將于

篇2

【關鍵詞】歷史 教學 改革 探索

對于課程改革的最前沿的一線老師,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上要先行一步,大膽進行改革、探索,至少在理念與方法上我們要開始改變:

一、改變教學觀念,構建適合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模式

“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正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在正式課改之前就要改變傳統觀念和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盡量做到以學生為本,改革授課的方式、方法,構建適合課程改革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現行高一年的歷史教科書的編排已經呈現出多樣化,設有必讀課、選讀課和活動課等,注重歷史結論與歷史過程的有機結合,為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教學創造了條件。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歷史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各章節的具體教學中,更要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重組、刪減,突出重點,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通過改革呈現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過程,在過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歷史、反思歷史、評判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改革師生互動方式,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現象。只要用心挖掘,每一堂課都能成為師生互動課,關鍵是老師要如何創設教學情景來引導、啟發學生,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如“”一節,教材對戰爭發生的背景講得一清二楚,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教材提供的內容可以看出導致這場戰爭發生的因素有幾方面(日本、西方、朝鮮、中國)?,各個因素對促成戰爭的發生各起什么作用?從戰爭的背景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同學之間的討論,不僅掌握了書本知識,拓寬了知識面,而且主動介入問題的思索、探究,培養了歷史思維能力。

第三,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發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教材增加的閱讀課和活動課,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歷史教師可以在組織指導這兩種新課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在學完“”、“”后,都可以讓學生對這兩次運動失敗原因、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評價,也可以通過活動課、討論課、辯論課對其成、敗問題進行探討。當然還可根據通過單課性選修課或開展其他類型的研究性學習,比如課堂討論、辯論,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編演小歷史劇,制作歷史題材的音像作品或計算機課件等。

二、培養歷史興趣是推進課改的重要環節

第一、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構建適合課改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愿意學,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要求老師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策劃、構建知識結構,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通過課堂師生的互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提高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讓學生樂意學。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地位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如開設歷史講座、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性的紀念活動等。總之,要強化歷史學科的學習氣氛,讓他們覺得至少在學校里,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第三、是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心理,使學生喜歡學。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區別較大,高一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普遍感到困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成功心理,這對穩定學習興趣有極大作用。我們可以結合教學由淺入深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別對待,通過問題的形式讓不同層次學生參與不同問題的討論,讓不同層次學生解決不同的問題,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是學習的主體,都成為教學的參與者。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獲得不同的成功感覺,可以在課堂上表揚,也可以在作業中有出色解答或獨特見解的學生予以較高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在校內辦的刊物或墻報上發表一些作品,如歷史小論文、歷史漫畫等;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推薦到公開發行的報刊雜志上發表或參與各級小論文比賽。總之,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抱有信心,最終保持對歷史學習的穩定興趣。

三、把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與世界近現代史教學有機結合

篇3

16世紀是發現新大陸,開通東方航線,葡萄牙人占踞澳門并以此作為遠東貿易中心(46),出現世界貿易新格局的時期。作為海上貿易的中心廣州,也因應發生了性的變化。廣州貿易沖破出口貿易從屬于進口貿易的傳統格局,從而使出口貿易取得獨立的。廣州一改如前所述的「特殊性的發展模式,與其所在地珠江三角洲的發生了日益密切的聯系。廣州市場的轉型與珠江三角洲的深化開發產生了互動的關系(47)。自明中葉始,珠江三角洲開發的日益深化,除前述的將三角洲內部的灘涂開墾為沙田外,還表現為商業化的不斷加深。

首先,以出口貿易為取向,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出現了各種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種植區。

隨著東南亞地區市場的不斷開拓,以及通過東南亞市場而轉運歐洲和南美地區,出口商品不僅需要量大,品種也增多,已經擴及民生日用商品,尤以絲、糖、鐵器、陶瓷等為大宗。又因廣州市場的轉型,貿易的對象已從特權階層擴大到民間的普通老百姓。農戶也從「隨其鄉宜以為貨(48),到「以市場取向為貨。商品性農作物的種植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確定的。其中已經有部分商品通過海洋貿易輸往海外。據嘉靖《廣東通志》記載:

「東洋貿易,多用絲……回易鶴頂等物;西洋貿易,多用廣貨,回易胡椒等物。(49)

這里所謂的東洋,主要是指菲律賓。當時的馬尼拉生絲市埸,是太平洋絲路的中轉站,對絲貨的需求量很大。十六世紀末,墨西哥絲織業有一萬四千多人,其需要的原料生絲,就靠廣州的海商運往馬尼拉絲市,然後由西班牙商人轉運去供應。根據全漢升先生的,江南蠶絲業的迅速發展同馬尼拉絲市的是有密切關系的(50)。廣州的所在地珠江三角洲,也在這一市場取向的刺激下,創造出「桑基魚塘這一以蠶桑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生態農業經營型式(詳下)。所生產的廣紗、粵緞等絲綢,以及糖、果箱、鐵器、蒲葵等所謂「廣貨,成為輸往東南亞洲各國的主要產品。正如關心鄉梓事務的嶺南學者屈大均所指出的:

「廣之線紗與牛郎綢、五絲、八絲、云緞、光緞,皆為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51)

「廣州望縣,人多務賈與時逐。以香、糖、果箱、鐵器、藤、蠟、番椒、蘇木、蒲葵諸貨,北走豫章、吳、浙,西走長沙、漢口,其黠者南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呂宋。帆踔二洋,倏忽數千里,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大贏利。農者以拙業力苦利微,輒棄耒耜而從之。(52)

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番禺、東莞、增城等縣成為種植甘蔗的專業化種植區。明末其蔗糖收入已占農戶總收入的十分之四(53)。蒲葵的種植以新會為中心,香山的古鎮次之。香,以東莞為產地(54)。茶,多集中在南海西樵山、廣州的河南島(55)、肇慶的鼎湖和寶安的懷度山等地(56),大良附近的基塘也有零星的種植(57)。水草,以東莞、寶安為產地(58)。魚花,以南海九江所出為最負盛名(59)。果木業迅速發展,逐步形成專業化區域。其范圍以廣州為中心,南至番禺的大石、沙灣、古壩,東至黃埔、茭塘,西南至順德的陳村、南海的平洲、番禺的韋涌等地一片老沙圍田區(60)。其中以陳村的果木最負盛名(61)。珠江三角洲有「食香衣果之諺(62)。這一果木區,在明清交替之際,雖遭到沉重的打擊,但到康熙晚期(18世紀前后)得到恢復,而且東莞北部和增城西南部低丘陵地帶的原有果木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最具特色的是「桑基魚塘專業區,這是一種以蠶桑業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生態型農業經營。所謂「桑基魚塘,即將低洼易生水患的土地深挖,「取泥覆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種桑,塘畜魚,桑葉飼蠶,蠶矢飼魚,兩利俱全(63)。這種經營型式使蠶桑業和養殖業互相依托,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既改造利用了低洼土地,又增加了經濟效益。通過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轉變實現農業資源更新發展。「桑基魚塘型的生態農業把我國傳統農業推至極致階段。它首先在南海、順德和高鶴三縣交界處出現。萬歷年間(1573-1620),順德龍山鄉基塘面積已約占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64),南海九江基塘面積于明末更高達耕地面積的十分之八(65)。而且九江、龍山、龍江和坡山等4鄉,相連成片,形成一個以九江為中心的以蠶桑養魚為業的商業化專業區。蠶桑區雖受清初「遷海之禍的慘重摧殘,但到18世紀前后,得到了恢復,且有所增進。南海西樵山附近的鄉村相繼發展成基塘區,形成以九江為中心,包括原有的龍山、龍江和坡山,以及不斷發展起來的鄰近西樵山的海洲、鎮涌、金甌、綠潭、沙頭、大同等(66)在內的連成一片的商業性基塘專業區。

乾隆22年(1757年),廣州被確定為中西貿易獨口通商口岸。廣州對東西貿易的壟斷,有力地剌激了珠江三角洲的蠶桑業。因此,出現了「棄田筑塘,廢稻樹桑的,形成一個「周回百余里,居民數十萬戶,田地一千數百余頃的專業蠶桑基地(67)。咸、同年間,因歐洲產絲國蠶病引起的產絲不足,江浙蠶絲的出口又由于動亂而受阻,絲價上漲,珠江三角洲又掀起「廢稻樹桑的熱潮,蠶桑區不斷擴大。到20世紀2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蠶桑區除原有的基地南海、順德和香山外,已經擴及新會、三水、番禺、鶴山、東莞,等十余縣,桑田面積達萬頃左右,操蠶桑業者達二百余萬口,蠶繭年產量為三、四十萬擔,價值六千余萬元(68)。蠶桑業成為商品性農業的主要支柱。

以經營某一經濟作物為業的農戶,、如香戶、花戶、果木戶、蠶桑戶、鴨戶、魚花戶,等等專業戶,也因應廣州市場的轉型,迎合出口貿易的需要而興起。

其次,為適應出口貿易的需求,農產品加勃然興起。農產品加工業主要有制糖、制茶、果品加工、織草、葵扇,等行業。尤其是繅絲和絲織業和蠶絲業。

蔗糖,是明清時期的傳統輸出商品。19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年向海外出口在一、二十萬擔,也偶有達30多萬擔的(69)。因受到菲律賓新興糖業的影響,90 年代后出口減縮。但是這種減縮并非如海關統計所示的那樣嚴重。珠江三角洲的蔗糖如同其他出口商品一樣,有相當數量的是用民船運往香港的,因而沒有列入海關統計內(70)。進口的所謂洋糖,往往是由出口的土糖倒流國內的偽稱。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資本主義列強的洋貨享有減免子口稅、厘金等國內關卡稅收的特權,出口的土糖返流國內變成洋糖,比納稅較重的土糖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后,日本侵占我國盛產蔗糖的,控制臺灣蔗糖業,從而構成對我國出口蔗糖的威脅。此后出口蔗糖日漸減少,20世紀初,陷入衰微。

制茶業,因18世紀20年代,茶葉出口已升為中國出口貿易的首位。18世紀末19世紀初,茶葉貿易已成為世界價值最大的單項商品(71)。19世紀50年代,因對外通商口岸的陸續開放,安徽、浙江和福建的茶葉已改由上海、福州出口;60年代漢口開埠后,兩湖、江西的茶葉也就近由漢口輸出。廣州出口的茶葉,主要由本省出產,或由西江沿岸輸入原料,再經廣州的河南制茶廠加工。鶴山、香山、番禺、新會、南海、清遠等縣的產茶區,自乾隆年間起不斷擴大種茶面積。但適合種茶的土地有限而制約了茶園的擴大。因此,著力于發展茶葉加工業。廣州的珠江南岸(今的河南)是經營茶葉加工和茶葉交易的地區。那里茶莊、茶行,比屋相連。設有茶葉加工廠。也有茶商曾按照市場的需求,深入外省茶區,設立茶莊,示范制茶,教會茶農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的茶葉。前夕,茶商就曾到湖南茶區示范,先使安化茶農改制紅茶。因紅茶價高利厚,各縣競相仿制。此為湖南制作紅茶之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西方人的口味,研制出一種用花薰染而帶有花香味的所謂「花茶的新品種。在海外享有盛譽的珠蘭香茶,即于此生產。薰茶用的珠蘭、茉莉花在今的廣州珠江南岸的莊頭種植。「花茶中的橙香白毫也深受青睞。其原料則采購自西江上游和賀縣等地。現將80年代茶葉出口及珠蘭和橙香茶在出口總量(72)中的比例統計如表1。從表中可以看到80年代中葉后,茶葉出口漸趨衰落。這是因為印度、錫蘭和日本茶先后在國際市場上崛起而受到排斥的緣故。唯珠蘭香茶憑其特殊的品味,尚能支撐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表1 1882-1891年廣州口岸茶葉出口情況統計(單位:擔)

───────────────────────────────────

年份 紅茶量 綠茶量茶 出口總計 珠蘭香茶 占% 香橙白毫 占%

1882 121933 1491 123424 80401 65 19055 15

1883 110349 1144 111493 78377 70 14466 13

1884 104244 666 104910 82443 79 8306 8

1885 130571 533 131104 99876 76 13027 10

1886 102210 682 102892 75948 74 8709 8

1887 119160 235 119395 88536 74 7690 6

1888 94409 42 94451 73606 78 5875 6

1889 77754 150 77904 65111 84 2411 3

1890 63573 8 63581 52160 82 4090 6

1891 25664 3 25667 15057 59 1920 7

───────────────────────────────────

資料來源: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見廣州市方志辦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頁487--901。

織草業,以東莞、寶安縣為基地。至少于明中葉,已有一部份居民以采集水草,紡織席、繩為業,以此為衣食之源(73)。清代之后,自軍鋪(今東莞厚街附近)至虎門一帶的千頃鹵田,皆產水草,可供織席。織席業中已出現雇庸關系(74)。道光年間(19世紀30年代),利用萬頃沙栽種水草,以加速沙坦淤積。當時草田已有一萬多畝(75)。后,因水草、草席的外銷量日增,東莞的草織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治、光緒年間(19世紀70年代),東莞厚街鄉已有一萬多人從事草織業。當時道窖有「黃祥記、「國順等店號,從事水草加工出口。據廣州海關統計,19世紀70年代起,出口量不斷增加。單草席一項每年低的有七、八萬卷,80年末至90年代代已高達20多萬卷,1989年便達228929卷(詳表2)。但是,自19世紀80年代起,日本草席迅速發展。90年代后,已構成對珠江三角洲草席出口的威脅。20世紀初,草席每年出口尚能維持在十萬卷左右。1901--1906年間,運到香港的「街市草(作市埸綁肉菜用的草)每年達18,000擔,扭草25,000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東莞的草田面積達26,000多畝,年產量約35萬擔(76)。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水草外銷受阻,很多草田改種水稻。水草生產趨向衰落。戰后雖得到復蘇,期間,又橫遭摧殘,直至解放前夕,仍未能挽回衰敗的局面。

葵扇是一古老的產品,至少可追索到晉代(77)。明清作為「廣貨流布四方。新會的西沙頭、西涌、黎樂(今禮樂)等地以此為生計之源。后,「葵扇主要運往美國,也有少量運往歐洲作為裝飾之用(78)。從海關的十年報告看,19世紀80年代,出口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詳表2)。

此外,諸如為出口而生產的爆竹、鐵器、以醋姜為主的蜜餞果品,也都是值得注意的行業。

表2 19世紀80年代草席(單位:卷)、爆竹(擔)、葵扇(千把)出口情況

──────────────────────────────────

年代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草席122247 141132 85504 72839 137852 140018 155605 228929 177645 208825

爆竹 38536 54455 49217 27831 65361 55892 53313 51773 40521 36483

葵扇 2654 4975 8128 7276 14569 9103 10258 9524 13733 12222

────────────────────────────────────

資料來源: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1--1892),見廣州市方志辦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847--901。

蠶絲業在出口貿易中尤其令人注目。蠶絲業在珠江三角洲,本有悠久的歷史。但一直得不到發展,絲貨(包括生絲和粵緞、廣紗等絲織品)作為一種農產品的加工產品而大量投入市場,完全是在出口貿易的需求下出現的。如前所述,16世紀,由于太平洋絲路的開通,需求日益增大的馬尼拉絲貨市場強烈刺激,引起珠江三角洲蠶絲業的興起。明中葉,因它屬初露頭角,不為國內有關商業記載的作者所注意。實際上,其絲織品的質量在某些方面已超過江南地區的產品。據沈廷芳(乾隆)《廣州府志》引嘉靖《廣州府志》云:

「粵緞之質密而勻,其色鮮華光輝滑澤。然必吳蠶之絲所織,若本土之絲,則黯然無光,色亦不顯,止可行于粵境,遠賈不取。粵紗,金陵、蘇、杭皆不及。然亦用吳絲,方得光華,不褪色,不沾塵,皺折易直,故廣紗甲天下,緞次之(79)。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

「廣之線紗與牛郎綢、五絲、八絲、云緞、光緞,皆為嶺外京華、東西二洋所貴(80)。

珠江三角洲輸出「廣貨,購回江南的吳絲,巧織成廣紗、粵緞,以供出口。在這里,以出口貿易為生產的導向是明顯的,也說明其貿易已具有促使資源配置優化的意義了。

日顯重要的珠江三角洲蠶絲業,因廣州被確定為獨口通商口岸而得地利,加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嚴禁絲貨出口,后改為只允許土絲(指粵絲)和二蠶湖絲出口,又使之受益,生絲的出口與日俱增。傳統的手工繅絲是手車繅絲。它和蠶桑業是連在一起的。作為一種家庭副業,它流行于南海、順德和香山一帶蠶桑區。當地詩人陶靖節有詩云:「相見無雜語,但道桑麻長。(81)又有一首竹枝詞寫道:「呼郎早趁大岡墟(按大岡墟在蠶絲核心區順德龍山鄉),妾現蠶繅已滿車;記問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竟如何(82)。蠶絲區農戶的經濟生活,在乾、嘉年間已開始與海外絲市連在一起。絲市的動向成為農戶關心的話題。

早在明后期以粵緞、廣紗馳譽海外的絲織業,入清以后也以佛山為重要產地。清初佛山的絲織業已增至十八行,計有八絲緞行、什色緞行、元青緞行、花局緞行、寧綢行、蟒服行、牛郎紗行、帽綾行、綢綾行、花綾行、金彩行、扁金行、對邊行、欄桿行、機紗行、斗紗行和洋綾綢行等。清中期益加繁盛。早在雍正年間(1723--1735),廣州已有機行的設立,聘請江浙師傅前來傳授絲織技術,分有蟒袍行(朝袍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和廣紗行等五個行。產品多種多樣。工人有三四萬之眾(83)。

18世紀20年代,絲貨在中國出口商品中已退居茶葉之后,但就珠江三角洲而言,絲貨卻升為首位。它作為生絲產地,在明代尚默默寡聞,乾、嘉年間已大露頭角,成為生絲出口的重要產地。珠江三角洲的生絲在國際市場上真正具有競爭力,則要到19世紀70年代以后。這同海洋貿易格局的變化,土絲為機絲所取代有密切關系。

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的正式通航,縮短了到歐洲的航程,以及1871年6 月上海經傖敦到舊金山,新加坡到香港海底電纜的接通,信息傳遞的便捷,使海洋貿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海外市場對生絲的需求日益擴大,因而前述的咸、同之際珠江三角洲掀起的「廢稻樹桑,就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1872年, 英國駐廣州領事館的商務報告指出:「粵絲出口的增長是很顯著的,并且已達到幾年來沒有預期到的數量和重要地位......(粵絲售價的提高)大大地剌激了這一貿易,向來種稻的大片土地現已經或正在辟為桑林。因此,每年的出口都可望增加(84)。海關副稅務司班思德在論述1859年至1871年間中國絲類貿易時指出:「中國運銷外洋之絲類,生絲實占極大部份,大抵由滬、粵兩埠輸出。......廣州輸出之數,初時僅占全國總額8%,嗣后該省蠶絲事業愈加發展,故輸出數量,亦見增進。迨至同治九、十年(1870--1871),輸出之絲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85)。廣州生絲出口量,五六十年代還只占全國出口量的百分之八,到七十年代初(1870-1871年),已躍升至四分之一了,并保持增長的趨勢(86),展現出生絲出口的大好前景。正如「1878年廣州口岸貿易報告中所說:「在出口貨物中,絲及絲織品是迄今最重要的品種(87)。但是,與此同時也面臨危機。這就是手車繅絲的質量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要求。進口中國生絲的英法絲業界對中國生絲的質量提出嚴重警告,要求改進繅制和包裝質量(88)。

南海縣華僑陳啟源就是在這一機遇與危機并存的情況下,于1873年創辦「繼昌隆絲廠,引進機器繅絲工藝,使生絲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皆得到提高。

機繅絲一投入市場,出口量便急劇上升。機繅絲出口量始見于1883年的海關統計。該年為1254擔,占該年生絲出口量9556擔的13%。僅過兩年后,機繅絲增至3437擔,首次超過了手繅絲(土絲)。爾后迅速發展,終于取代了手繅絲。(詳表3)。19世紀80年代「廣州機繅幾乎獨占了歐洲大陸市場,成為那里的意大利生絲的廉價替代物(89)。1911--1929年間,珠江三角洲生絲的出口量三至五萬余擔,價值達「四至五千萬之巨,約占廣州外貿出口總值的50--60%左右。如果把水結、絲織品等出口值一并計入,可占廣州出口總值的70--80%(90)。蠶絲業已經成為珠江三角洲,乃至廣東全省的經濟支柱。

表3 珠江三角洲機繅絲與手繅絲消長況 單位:擔

───────────────────────────────────

年份 手繅絲 占% 機繅絲 占% 總計

1881-1882 11526 11526

1882-1883 8302 87 1254 13 9556

1883-1884 8978 76 2857 24 11835

1884-1885 3116 48 3437 52 6553

1885-1886 2567 37 4457 63 7024

1886-1887 8462 54 7158 46 15620

1887-1888 4207 33 8720 67 12927

1888-1889 1760 26 5123 74 6883

1889-1890 4928 33 10219 67 15147

1890-1891 3278 24 10317 76 13595

1891-1892 4659 28 12146 72 16805

1892-1893 4171 18 18687 82 22858

1893-1894 1951 11 16438 89 18389

1894-1895 2159 11 18179 89 20338

1895-1896 2474 11 20629 89 23103

1896-1897 2411 10 22210 90 24621

1897-1898 1933 8 22727 92 24660

1898-1899 2655 7 34055 93 36710

1899-1900 2375 6 34612 94 36987

1900-1901 1037 3 31038 97 32075

───────────────────────────────────

資料來源: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粵海關十年報告(二)(1892--1901),見廣州方志辦編:《近代廣東口岸經濟社會概況》,頁847--954。

復次,商品性手工業如鐵冶業、陶瓷業、棉紡織業等勃然興起,并納入出口貿易的軌道。

佛山于廣州西南部距20公里處。地處西、北兩江干流通往廣州的要沖上。佛山鐵冶業和石灣陶瓷業本是適應農業商業化的需要而于明中葉興起的。這是因為甘蔗種植的擴大,引起制糖業的興起;制糖業的發展,又需要鐵鍋以熬煮糖漿,需要陶缸以蓄糖的緣故。由于鐵器和陶瓷產品的精良,在明代中后期,已有部分納入出口貿易的軌道。佛山的鐵鍋等鐵器,已「南走澳門,至于紅毛(荷蘭)、日本、琉球、暹羅斛、呂宋等(91)。石灣的陶瓷,則正如屈大均所指出:「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之國。諺曰『石灣缸瓦,勝于天下(92)。

棉紡織業的興起,也是由于出口貿易所推動。珠江三角洲氣候潮濕,不宜于棉花的生長,故種植甚少。明清間,珠江三角洲與棉花產地中心松江建立糖棉貿易關系,正是為了交流各自盛產的農產品。買棉織布,是為了自給。18世紀下半葉,英國千方百計地輸入其羊毛織品和棉紡織品,以力圖打開中國廣闊的市場。但英國輸入的曼澈斯特布,不僅不受歡迎,中國出產的南京布(因南京一帶用一種紫花織成而得名,是以松江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出產的優質棉布。)反而流往英國等歐美地區,制成歐美紳士的時髦褲子而競相崇尚,并為此而在美國人衣料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于是英國人改用「三角貿易的對策,將其產品輸入印度,換得印度的棉花和鴉片,再用來輸入中國,以換取中國的茶和絲貨。珠江三角洲利用英國運來的棉花,發展棉紡織業。佛山是其重要基地,設有22間棉花行戶,經營棉花業務。當地生產的「南京布,在質量與顏色上皆勝于曼澈斯特布而輸入英國。在這里,進口原料,輸出成品,在進出口貿易中收到了增值效益。土布,經在佛山加工染成所謂「長青布,輸往新加坡(93)。

煙花爆竹的出口,自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都在二、三萬擔至五、六萬擔之間徘徊(詳表2)。這一產品幾乎都運往美國市場。自80年代中期起,美國提高此項商品的進口稅。于是,煙花爆竹的出口受到了損害(94)。

珠江三角洲的商業化是隨著海洋貿易的發展,出口產品的增進而逐步加深的。始自明中葉的商業化,到乾、嘉年間,據時人龍廷槐對廣州府(所轄范圍大體相當于今的珠三角)各縣所作的從業結構的統計,當時已大約有30%的人口直間接服務于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95)。就是說,珠江三角洲當時約500萬人中,已有百萬以上的人是借商業為生計的。如果再把從事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商業化農業和手工業的煙戶包括在內,則絕大部分的居民都已卷入外向型的商品經濟活動中去了。

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蠶絲區已是靠出口為生計,海洋經濟化了。商業化是以取得足夠的糧食供應為前提的。清代中葉以前,主要靠廣西米從便捷的西江輸入;近代以后則轉為依靠洋米。據筆者實地調查,順德人就因爆發后切斷出口和洋米的輸入而鋨死不少人(96)。

珠江三角洲作為海洋貿易的基地,還表現在作為中國海洋貿易中心的廣州,自明中葉起發生了歷史性的轉型,不斷地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的聯系,將其作為貿易腹地的核心區。清代乾隆22年廣州被確定為獨口通商口岸而壟斷中西貿易,更給珠江三角洲提供傳統市場與地利之便。處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澳門,于嘉靖晚期也不斷發展起來,成為遠東的貿易中心。清代又充當廣州的外港,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緩沖之地。后香港的崛起,與廣州、澳門,在珠江三角洲的地域內形成三足鼎立,更加強了珠江三角洲海洋貿易基地的地位。

注釋

(46)葡萄牙人于嘉靖32年(1553年)占據香山縣澳門后,以此為基地,先后建立起以與印度果阿、日本長崎和菲律賓馬尼拉為主的貿易,并通過果阿與歐洲發生貿易關系。因廣州是海貿的中心,葡人利用澳門與廣州密邇且便捷的區位優勢,通過廣州取得其所需要的貨物,實際上把中國變為其腹地。自萬歷6年至崇禎4年(1576—1631年)期間,每年在廣州舉辦的夏冬兩季的定期集市上,葡人是其主顧。他們大量采購珠江三角洲和國內各地運來的商貨,這對珠江三角洲的商業化是起推動作用的。關于明中葉后澳門在海外貿易中所起的作用,請參閱全漢升〈明代中葉后澳門的海外貿易〉,見《中國近代史論叢》(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11月)頁135—158。

(47) 參見拙作《明代后期廣州市場的轉型與珠江三角洲變遷》,臺北:《明史專刊》第12期(1998年)頁265-289。

(48)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茶園。

(49) 嘉靖《廣東通志》卷66,「外志3,「夷情上。

(50) 全漢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年出版),第459頁。

(5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

(52)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4,。

(53)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7,「草語,「蔗條云:「粵人開糖房者多以致富,蓋番禺、東莞、增城糖居十之四,陽春居十之六,而蔗田幾與禾田等矣。范端昂《粵中見聞》也有相同的記載。此書晚出于屈大均書,湯志岳先生在他校注的《粵中見聞》所寫的〈前言〉中,已經指出,「資料襲用于《廣東新語》。

(54)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卷26,。

(55) 參見嘉靖《廣東通志》卷13,一。

(56)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4,。

(57) 萬歷《順德縣志》卷之十,「雜志第九,「俗產記載:「斬附郭之田為圃,名曰基,以樹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

(58) 盧祥(明中葉人),〈莞草〉詩云:「苑彼莞草,其色,厥土之宜,南海之東,......宜之為席,資民衣食,邑之攸名,實為伊昔。見崇禎《東莞縣志》卷27,「藝文志。

(59)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2,「鱗語,「養魚種。

(60) 參見《珠江三角洲農業志》(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1976年出版)第6冊。

(61) 金堡(康熙時人),《嶺海焚余》記載:「順德有水鄉曰陳村,周回四十余里,......居人以種龍眼為業,一望無際,約有數十萬樹,荔枝、柑橙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焙取荔枝、龍眼為貨以致富。

(62)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地語,「茶園。

(63) 光緒《高明縣志》卷10,「水利。

(64) 據民國《重修龍山鄉志》記載,萬歷九年(1581)清丈土地的結果,龍江鄉田地山塘44974畝,其中塘8124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8%.當時基面略比塘面小,加上塘面約占百分之三十多。

(65) 《順治九江鄉志》卷2,「生業。

(66) 康熙《南海志》卷6,「風俗。

(67) 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一)頁82。

(68) 參見劉伯淵,《廣東省蠶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維著、黃澤普譯:《南中國絲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5年出版)。

(69)見海關的貿易報告。例如1874年紅、白糖的出口量為187942擔,1875年為266215擔。詳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133。

(70) 〈1874年廣州口岸貿易報告〉中說,「在廣州,它只能提供外國船務情況,而沒有可靠的根據來估算實際進出口的貨物情況。這里有相當大的進出口旬由民船來往廣州以東或以西的沿海各小鎮與屬于外國的兩個自由港即香港和澳門之間所進行的。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106。

(71) 參見葉顯恩,〈地利、傳統市場與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貿易〉,見《珠江三角、地理、經濟情況及華僑南洋史》(香港: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籌備委員會,1993年出版),第47-80頁。

(72) 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847-901。

(73) 盧祥,〈莞草〉,見崇禎《東莞縣志》卷之七,「藝文志。

(74)雍正《東莞縣志》卷12之10,「烈女傳:「陳氏,名阿申,……嫁劉姓,家貧,為人織席。

(75)宣統《東莞縣志》卷99,「沙田志1,「公牘。

(76)劉炳奎,〈東莞草織業簡史〉,見《廣東文史資料》第15輯。

(77) 《晉書.謝安傳》。

(78) 粵海關十年報告(一)(1882--1891),見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847--901。

(79)乾隆《廣州府志》卷48「物產。

(80)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貨語,「紗緞。

(81) 馮式宗,《九江儒林鄉志》卷3,「風俗。

(82) 張臣,〈祝枝詞〉,見嘉慶《九江鄉志》卷12。

(83) 廣東文史館,《廣州編織業概況》。

(84)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三),頁1488。

(85)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國貿易史》(民國20 年海關總稅務司統計科譯印),頁124。

(86) 參見劉伯淵,《廣東省蠶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維著、黃澤普譯,《南中國絲業調查報告書》(廣州,1925年出版)。

(87) 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215。

(88) 汪敬虞,〈關于繼昌隆繅絲廠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幾個〉,廣州:《學術研究》第6期(1962年6月)。

(89) 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頁862。

(90)廣州《七十二行商報》報導,轉引自順德方志辦《順德修志》(1990年10月出版)第59期;饒信梅,〈廣東蠶絲業的過去與現在〉,《國際貿易導報》1卷7號(1930年)。又李本立在〈順德蠶絲業的歷史概況〉(《廣東文史資料》第15輯)中說,1920--1929年為廣東蠶絲的全盛期。蠶絲產量似為可靠的估計,年產量約為十萬擔。如包括蠶絲全部產品,則年產在14--15萬擔之間, 因除蠶絲外每年出口的水結、繭殼等有四萬擔左右。1918--1920年每年輸出的水結蠶繭及絲織品為53458擔;1923--1931年每年輸出的水結蠶繭及絲織品為48782擔。

(9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4,「食語,「谷條。

(92)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6,「器語,「錫鐵器條。

(93) 參見葉顯恩,〈地利、傳統市場與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貿易〉,見《珠江三角洲歷史、地理、經濟情況及南洋華僑發展史》(香港: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籌備委員會,1993年出版)第47-80頁。

(94) 廣州市方志辦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頁865。

篇4

人文教育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內容,但目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本文針對中西醫結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課程設置不足、中國傳統人文意識薄弱、臨床實習重業務輕人文、師資力量有待加強等問題,提出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大臨床實習中人文素質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從教育模式中改變人文教育的現狀、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等解決途徑。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

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西醫的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是認識論的互參,是方法論的互補。中西醫結合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中西醫結合醫學以及中醫和西醫所涉及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的傳授和教育。廣義的中西醫結合教育是與社會文化相聯系的,是對中西醫學及兩種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與培育。中西醫結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與時俱進、符合時代需要和中國社會特點的醫學人才。但是,現在中西醫結合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無論是從學科建設上還是培養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積極探索和完善[1]。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和社會的高速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更加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在醫學模式發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亟需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

1人文教育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稱為人性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內醫患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西醫結合是我國的特色醫學,尤其是中醫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賦予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之一

中醫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誕生成長的,這種人文文化決定了中醫理論是與自然、人文哲學分不開的。中醫崇尚整體觀念,強調“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人文從來都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醫的歷史性和傳統性太明顯,反而使這種人文精神變得不容易理解傳承。西醫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中西醫結合醫學充分吸收中醫和西醫的優勢,又互相彌補不足,在人文內涵上進行補充和結合,正切合了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反映出個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發展規律是中西醫結合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以往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識停留在對疾病的診治方面,卻沒有從人文精神的層面進行結合。其實,人文精神是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雖然現代醫學對中醫扶正療法還有偏見和懷疑,但事實證明其對腫瘤化療患者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歸功于中醫扶正療法的確切療效,另一方面扶正療法對腫瘤患者自信心的樹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對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這種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人文意義和臨床意義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單純西醫無法實現的。再者,在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中,中西醫結合本身就給患者帶來了對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屬性是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西醫要用實驗去解釋并證實,從基因、細胞等微觀現象去推論人體、疾病等宏觀表現,這種思維的局限使西醫的發展擺脫不了現代技術的束縛,并且西醫把人文精神與醫德聯系起來,把它作為一種道德約束。而中醫理論恰恰相反,它以人為核心,把與人相關的自然、社會、環境、疾病都結合起來,辨證論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把人文屬性結合到中醫理論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層次的體現[3]。中西醫結合的過程就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是人文與科學融合走向科學人文主義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特色,這一人文內涵符合人類社會對醫學的要求,是醫學進步和發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內容

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是繼承和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對專業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視。但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與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應成為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中西醫結合人才需要認識到中西醫結合的醫學人文屬性,理解和把握中西醫結合的內涵和外延,而不是簡單地在西醫基礎上加上中醫,也不是用現代醫學的技術手段去驗證中醫的真偽,而是將中西醫結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論層次,認可這門醫學學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加強人文課程設置,培養人文精神,使其在臨床實踐中能夠給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幫助,使患者從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來,提高生活質量,真正體現醫生的社會價值。

1.3滿足社會對中西結合醫學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的改變,社會對于醫學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驅除疾病,而是更加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義的關懷[4]。根據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強化人文精神,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改善醫療現狀。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在西醫冰冷的儀器檢查基礎上加上中醫的望聞問切,改變技術至上的診治模式,真正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需求要求診療過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貫穿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充分體現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緩解醫患矛盾,是滿足社會對醫學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

2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2.1課程體系中人文課程設置不足

目前,中西醫結合的培養模式主要是“兩個基礎和一個臨床”或“兩個基礎和兩個臨床”這兩種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都只是注重醫學基礎和臨床實踐,人文課程設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視或是缺失[5]。人文課程主要是指文學、史學、哲學等,各個院校課程稍有差異,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文化》、《詩詞欣賞》、《西方文化》、《中國古典名著賞析》、《公共關系學》、《醫患溝通學》、《醫學美學》、《醫學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醫古文》、《周易》、《醫學與哲學》、《醫學與法律》、《醫學倫理學》等都是可選擇的人文課程。各個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比重都比較小。河南中醫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該專業開設《醫古文》、《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海中醫藥該專業人文課程設置有《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醫學倫理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設有《醫古文》、《中醫古典醫籍》。總體而言,在我國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設置較少,學時較短,占總學時的比例大多數院校在7%-8%之間,平均約為7.45%[6],與國際水平相比嚴重偏低,如哈佛醫學院的人文課程占總學時20%以上[7]。這些課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一直重視醫學知識的記憶,對人文素質培養方面不重視;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說教為主,形式陳舊;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一般無法應用到醫學實踐上;中西醫結合專業中、西醫學都要學習,學生們在沉重的專業學習壓力下,對醫學人文課程更是無暇顧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教育實踐活動,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認識問題,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務處等對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緊迫性的理解和認識,在學校發展規劃、重大決策、人事調配、課程設置、資金預算等方面對人文教育給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質教育工作落到實處[8]。

2.2中國傳統人文教育意識薄弱

應盡量減少西醫學的思維模式對中醫思維模式的影響,加強中醫傳統文化的滲透,在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的頭兩年強化中醫教育及古漢語教育,并把傳統中國文化如書法、國畫、國學等納入教學計劃中[9]。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中醫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中醫科學價值的精髓,也是實現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醫結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沖淡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中國傳統人文意識淡薄,導致不能很好地領悟人文精神在中西醫結合醫學中的真諦。這也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現狀中最易忽視卻又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2.3臨床實習重業務輕人文

在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實習中,因為專業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內科病的比例會更大,長期面對滿臉病容的患者,實習醫生已經變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診療技能,怎樣應付患者提問,忽視了應有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現在的實習醫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對陌生患者的時候,不能表現出應有人文關懷,這不僅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的問題,更是社會教育的問題。

2.4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但是教師的人文素養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有待提高。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要為人師表,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言傳身教地去影響和教育學生。

3加強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討

3.1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徑

在課程設置上,增加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比如包含醫患溝通、醫護關懷和心理治療等在內的系列課程。課程設置要以臨床實際需求為指導,以解決病患需求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說教式的理論灌輸,注重教、學、用的實際效果,可采用諸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研討會等多樣化的方式。比如,在醫患溝通課程中,前期可以讓學生分組模擬臨床醫患溝通案例,嘗試與病患交流溝通,分析討論并給出報告,切實感受和學習處理過程;后期可在教學醫院中進行與真實病患及其家屬的溝通實踐。在學習中醫學的同時注重傳統中醫人文教育,學習諸如著名醫家事跡及其著作,樹立崇高的價值觀,塑造大醫精神。另外,人文課程在課時上也要適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貫穿在各個學期中。

3.2在中醫與西醫結合過程中注重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

中醫傳統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國傳統醫學的靈魂,融于整個中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也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還是深層次認識中醫學、實現中醫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3.3臨床實習是加強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臨床實習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學生踐行人文關懷的直接機會。在實習中,感受醫者仁心,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這就要求臨床實踐中醫務工作者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學醫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現實的意義。在實習醫院定期開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動,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包含從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況和感受、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交流、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和臨終關懷等,到文化、隱私、倫理和法律問題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課程和活動,這些都應作為醫學生的基本課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并學習。在臨床實習中加大人文素質的考核力度,可以通過帶教老師打分和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做一個綜合評價。

3.4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

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因為職業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提高。通過各種方式加強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教育,如舉行人文素養培訓班和學術會議、增加人文素養課程設置、把發表與人文相關的學術論文作為晉級的考核指標之一、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10],從思想方面對教師人文素養進行教育。同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對人文素養高的從業人員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體現人文的力量。

作者:孫杰 于濤 宋丹 吳英杰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動物研究所

參考文獻

[1]中西醫臨床醫學高等本科教育臨床培養模式的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2):55-56.

[2]張偉.生物———心理———環境———人文醫學模式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華.科學人文主義與中西醫結合[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倫,閻秀菊.中醫教學與人文精神[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36-437.

[5]張玉龍,李一鳴.傳統醫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對策[J].醫學與哲學,2002,23(4):10-13.

[6]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68.

[7]蕭婷,劉濤,汪愛勤.美國哈佛醫學院教學模式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2,25(5):91-93.

[8]申寧.南京某中醫藥大學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與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3,26(12):94-95.

篇5

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受到西方體育的影響后,導致當前我國社會人民對本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內容、文化內涵和存在的形式產生了很大程度的隔閡。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印證了其發展的興衰榮辱,如今承受著來自世界各國家文化等多方面的沖擊,面臨著傳統體育項目的流失。對此,應該對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并且繼續發揚光大。基于此,以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為重點研究內容,分析當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社會文化選擇的應對姿態和立足的根本,闡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社會文化選擇的崛起之路,以期我國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得到長遠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社會文化;選擇

引言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沖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是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主要的代表西方的體育文化。這種沖擊是各國民族文化強勢與弱勢相對比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一種話語權的對峙。在體育文化的領域當中,西方體育的迅速發展,使其體育形態和價值觀念逐漸成為了當前全世界體育文化的潮流。相比之下,很多國家的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的擠壓,甚至已經出現了消失的現象。同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繁榮,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都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例如,賽龍舟、摔跤、射箭、放風箏、踢毽子、投壺、跳繩、舞龍、蹴鞠、舞獅等,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當作民族象征,會出現在一些活動或者是儀式上,當成是一種慶祝喜悅的點綴。當然,這也不能夠成為我國抵制西方文化的借口,不是想否定社會經濟的發展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更不是在否認奧林匹克精神給我國體育文化發展帶來的巨大進步,而是應該在這種背景下,認清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立場,保持頭腦清醒,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作出正確的選擇[1]。

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社會文化選擇的應對姿態

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立場。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不同國家和地域之間的文化滲透,必然會對原有的民族傳統體育形態和文化產生影響。20世紀初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所有東方國家的民族文化都受到了西方國家文化的不同程度上的影響[2]。由于經濟、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程度上有著很大的差別。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從而拉長了在接受西方文化上的歷史進程,促使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起起伏伏,外來文化的影響對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來說影響較弱,速度較慢,這充分地顯示出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在中國的近代史上,中國一直處在比較弱勢的狀態中,對此,也將中國文化進行了重新的編碼,整個中華民族都陷入了一種民族文化深深自卑的境遇當中。在這一點上,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過程中就體現得較為明顯。我國在對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立場上遇到的許多問題始終都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食之無味、棄之不甘。有很多人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是一種特定的形態,也不是一個健全的體系。很多人總是喜歡拿看西方國家體育文化的眼光看自己國家的民族體育文化,采用西方國家體育文化的標準和眼光來衡量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這樣的狂頂,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民族傳統文化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進程,其包含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創造的結果,也無形當中決定了其未來長久發展的方向。世界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應該如何保留,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3]。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社會文化選擇的立足根本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遺產,遍布整個社會發展的始終,在中國文化歷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包含了很多的歷史信息,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來說,必須要先認清其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要樹立這樣的堅定信念,確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之一,堅定其具有較強的普世性。在漫漫的歷史發展長河之中,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形成了較為深厚的文化蘊含,并且是有體系的,具有較濃厚的民族風情。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種類繁多,但比較遺憾的是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受到了地域的限制,很多項目都逐漸消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去不復返了[4]。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有屬于他獨特的價值,對此,應該重視其存在的意義,發揮其所長,利用現有的資源,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長遠發展。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面臨的是具有多元性、開放性的現代體育文化,必須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并且與世界文化進行有效的對話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相互了解、相互滲透、相互包容,從而形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化意義上的創新和繼承。而這并不僅限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更是弘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的體現,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構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必須要符合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需求。當前世界一體化趨勢的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想要實現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做好傳承和創新,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所有沖突和矛盾通通解決,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掃清道路。

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社會文化選擇的崛起之路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在具有民族性的基礎之上才可能實現世界化,也就是在保障我國民族特色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逐漸走向世界的目標。地理環境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因此,一定會受到地域的限制。這樣就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極為特殊的人文環境,同時,也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此,政府一定要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給予支持和幫助,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力推廣和宣傳,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其地域性的限制。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種類繁多,要將項目發展為大眾化的項目,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價值。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和功能是令世人矚目的,但是卻缺少了現代體育競賽的規范化,不便于判定勝負和名次,這影響了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對外傳播和發展。因此,如何能夠在保證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還能汲取其他民族符合社會發展的因素,做到整體和個別的統一,是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問題。總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沖突和矛盾,只有對這些沖突和矛盾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研究結論,才能夠促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和發揚過程中排除各種阻礙,真正實現現代化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實現現代化民族文化意義的變遷,對于中國來說,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能夠成為在同一個時期發展后變成理想當中的現代化文化和世界性的文化。世界文化一體化發展趨勢日漸明朗,并且速度越來越快,但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是需要地域環境和時機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代化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礎之上的,是文化本身的價值所決定的。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力發展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才能夠有效保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四、結束語

伴隨著世界全球化趨勢的快速發展,東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出現了差距,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面對這樣的發展困境,應該理清頭腦,深入研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路徑,承擔起傳承和發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責任,維護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權和存在權,保護我國具有民族特色、多元化、燦爛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也是全社會人民共同的責任。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代化的發展要堅持其重要的發展原則,正確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汲取西方國家文化的優點,戒驕戒躁,集思廣益,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參考文獻:

[1]萬義.村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生態學研究———“土家族第一村”雙鳳村的田野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2014,(9):41—50.

[2]張世威,張陵.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安全審視———以重慶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為個案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2):21—24+27.

[3]白晉湘.少數民族聚居區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建構研究———以湘西大興寨苗族搶獅習俗為例[J].體育科學,2015,(8):16—24.

篇6

通過對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五所高校結成“教學聯盟”后聯合培養計劃的方法、成果、推行程度和效果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通過學生互派、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等模式有效利用各校的教育資源,建立科學合理的聯盟教育體系的方法。提出在深化與細化合作的基礎上,教學聯盟的通識教育模式應實現規模化、系統化,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培養出更具自主學習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協作與溝通能力的人才。

[關鍵詞]

教學聯盟;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評價方式

一、引言

近年來,高等院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人才培養方式越來越多地被社會所詬病。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這種挑戰與危機感,也給一些具有學科優勢和前瞻目標的院校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可能。2011年,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財經大學五所高校結成“教學聯盟”,共同制定聯合培養計劃,研究在學生互派、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的制度之下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教育體系,并重點對核心課程的設置、師資的分配、教師的培訓、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進行探索和改革。如果這一模式能夠順利推行并惠及聯盟內的多數學生,將是這五所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領域的重大成就,也將為其他院校的學生培養模式的轉變提供很好的藍本。五所高等院校的教學理念、學科特色、定位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差別很大,從《2014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學辦學類型為研究型,南京師范大學類屬區域特色研究型,而南京郵電大學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均類屬于專業型,南京財經大學則為應用型。表1給出了這五所高校的江蘇省排名及綜合評分等多項指標。其中,南京大學的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強影響力;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學學科整體水平也位列全國三甲;南京郵電大學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江蘇省具有很強競爭力;南京財經大學的會計學專業是該校優勢學科;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與中藥學專業是全國重點學科。如果從學生專業培養的角度而言,由于學科與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一校的優勢資源很難持續投盟內的其他院校。但如果從各個學校普遍設立的公共課出發,則存在很多的交集,從而有很大的彈性將課程整合并實施優勢學科教學,使得這五所院校的學生從中獲益。

二、教育聯盟的定位與挑戰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高校的職能則體現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等多個方面。五校聯盟的模式將為校際間課程共享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并對五所學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定位提供更多的選擇,有利于開闊在校學生文學、哲學、歷史、音樂、美術的視角,有利于學生更系統地了解自然科學領域的重大思想和主要成就,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培養。雖然大多數高校對于通識教育的目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對課程體系的開設和評價方式的改進仍停留在摸索與實踐階段,但是通識教育的理念在很多高校已經深入人心。楊叔子院士曾經精辟地指出: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難有真正的人性,難有實在的靈性。[1]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定位不能僅僅局限社會科學領域,而忽略了自然科學。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展模式值得借鑒。哈佛大學核心通識課程共十一個領域包括七大類,即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和藝術、道德辨析、量化推理、自然科學A、社會分析。在此體系下要求每個哈佛大學的本科生必須在離自己主修專業最遠的八個領域里各選修一門課程。而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是必修課形式與自主選課相結合,課程體系包括當代文明、文學人文、美術人文、音樂人文、主要文化、外語課程、大學寫作、自然科學的前沿、自然科學、體育課程。[2]其中,除外語課程、主要文化、體育課程和自然科學有一定的選課自由外,其余課程都是內容基本相同的必修課。我國高校在通識教育的模式以及核心課程的建立等方面曾走過彎路,北京大學最早在2001年開始實施“元培計劃”,它是以自由選課為基礎的學分制,導師全程指導制,3~5年的彈性學制和原則上自由選擇專業,在小規模和小范圍內進行教學體制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山大學實施的則是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這兩種模式的核心則是將通識教育等同于精英教育,結果僅是極少部分學生受益,并未能惠及每一個本科生。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高校已經形成了辦學特色,也成為推進香港社會演變和大學現代轉型的重要因素[3]。其典型特點就是通識教育課程在全校領域開展,所有學生均能自主選課并從中受益。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文理貫通、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豐富的創造性、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紀人才。就我國目前的高校教育的課程而言,距離建立成熟有效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還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之前國內高校對于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認識不夠明確,能夠完善并堅持推廣通識教育模式的高校很少。2006年以后,很多高校紛紛做出調整,將通識課程向全校學生開放,并且對課程進行分類,而課程體系更多的是參照哥倫比大學的模式,如開設“通識教育必修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等。然而很多院校都面臨著核心課程的設置與開設的困局。由于一所高校師資和專業的局限性,使得學生能夠選擇的課程范圍很小,而有些課程的任課教師由于缺少專業的培訓機制和良好的考核評價標準,導致教學質量較差,在開課幾次之后甚至沒有學生再選課,從而使得某些課程的開設形同虛設,而通識教育課程的推廣最后流于形式,實際和本科院校必修課加選修課的傳統教學模式如出一轍,并未實現教學模式真正的轉變。同時五所高校結成“教學聯盟”這一改革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如何銜接校際間的公開課,如何在校際間開展課程體系互通,如何有效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與視頻教學,如何讓各校學生資源共享獲取學科講座信息,如何促進不同學校間教師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如何改進傳統評價方式實行學分互認,等等。

三、五校教學聯盟“暑期學校”教育模式

2013年暑假期間,五所高校分別就本校的一些特色學科和專業舉辦了第一期暑期學校。其中南京財經大學與南京師范大學就專業優勢和專業特色分別開設了兩門公開課。南京財經大學的定位為:實踐教學課程培訓班。課程設置為“ERP生產運作管理”以及“企業經營決策電子沙盤模擬”。選課學生以經濟學類與管理學類專業為主,每門課程2個學分。南京師范大學則開設了“民國史專題”和“生物多樣性調查”兩門課程,每門課程3個學分,并且本校學生可以替換一門自主發展課程或博雅課程。而其余三所學校的開課模式比較相似:南京郵電大學依靠其專業優勢開創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訓練體驗營”。南京大學暑期學校的主題是“當前國際形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并就此主題舉辦了一系列講座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南京中醫藥大學則在暑期課程班聘請中醫藥名醫、名師以“奧妙中醫”為主題開展講座。其中,南京郵電大學和南京大學的暑期課程模式有根本性的改變。南京郵電大學采用專題講座、參觀講解、實際動手制作單元電路等多種教學形式,讓參與其中的同學親身體驗大學生頂級學科賽事的選拔、訓練、實戰的整個過程。此課程是該校電子設計競賽優秀指導團隊的多年經驗總結,重點講解在電子設計競賽中所需的基礎知識。通過淺顯易懂的實例和豐富生動的課堂講解,以及實物演示、親手制作、與參賽學生互動交流等靈活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對電子設計、電子制作、測試技術的興趣與愛好。南京大學則通過講座與參觀的形式開展國防教育活動,舉辦了一系列講座,如:戰略機遇期與中國夢,美國重返東亞戰略與中國的應對,俄羅斯的東亞戰略與中國安全環境,當前中國的海洋安全環境與戰略,中國安全環境下的臺灣等。并結合中山陵、紀念館、南京博物院等一系列參觀活動,增加大學生對國際形勢的了解,激發大學生關注國防的熱情。這一課程內容新穎,形式多樣,既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也是一次內容豐富的近代史的學習。通過這種開放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居安思危,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理性看待當前的國際局勢。

四、五校通識教育聯盟的規模化與系統化

“五校聯盟”第一期暑期課程的開展成效很好,在學生中獲得比較好的評價,這一模式在2014年也得以延續,今后可能會成為五校教學合作的一種傳統模式。但是,局限性也顯而易見:課程的受益者僅僅是極少數的同學,開課學校對其他高校的人數也有一定的限制,參加課程的人數一般為8~10人,一個班級的總人數不過60人,這距離五校聯盟規模化的目標相去甚遠。“五校聯盟”的最終目的是在各校教學資源整合的前提下使得課程優勢最大化,將目前單一學校無法系統而有效開展通識教育的現狀徹底改變,從而將課程面向聯盟內所有大學本科生開設,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并從中受益。因此,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這種模式如何在所有學生中推而廣之將是“五校聯盟”面臨的重大挑戰與核心工作。而在這一過程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確立是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們應當避免的是走入片面追求人文科學教育的誤區,僅僅重視人文科學而忽視自然科學的理念,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前無論是哈佛大學還是香港的多數高校,核心課程體系的設置現狀普遍是重視社會科學而輕視自然科學,在這一點上很多高校已經認識到了不足,正在積極改善,我們在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經驗的同時,也要繞開這些高校曾走過的彎路,完善固有的優良傳統模式。我國近幾年基礎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也被很多國家矚目,英國政府已經在2013年1月份派遣50名教師前往中國學習,目標是學習借鑒中國學校用以提高學生數學和科學能力的方法。英國政府這一舉措源于在2009年及2012年OECD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項目(PISA)的測驗結果中,中國的學生均名列榜首。該項測試的參與國家共65個,參與人數超過50萬,測試旨在考察青少年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綜合來講,東亞的學生排名靠前,中國與新加坡的學生成績排在前列,而過去表現突出的北歐國家芬蘭、瑞典、挪威和丹麥的學生數學成績下滑較多,教育支出遠高于其他國家的英國和美國,測評成績仍然處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基于這種現狀,英國教育部部長伊麗莎白•查思指出,英國的教師需要學習“亞洲猛虎”的教學方法,以使學生能夠趕上這些在國際測評中名列前茅國家中的同齡學生。由此可見,雖然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其他國家,我們急需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中國式教育在理科教學領域上的優勢。因此,課程體系的設置不能照搬國外的既成模式,一味去效仿,而應該結合各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五校聯盟的學科優勢,保持自身的優良傳統,將研究精神注入教學,不斷提出新思路和新的研究領域,建立適合各校學生個性培育、人格教育、創造力培養的核心課程體系。改變目前聯盟內高校外語、大學數學、計算機、體育和德育課程的占比較大的現狀。自恢復高考以來,此類教育計劃的設置在中國已經延循了四十多年,這種落后的課程設置備受爭議,有研究機構提出這種類型的中國式通識教育課程占比高達70%。不可否認這種課程設置方式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有效地促進了大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這種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中國日新月異的社會轉變與文化變遷。現在看來,我們缺少的不僅僅是一個成熟完善的教育理念,更缺乏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深入研究和整體規劃。相比較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哥倫比亞大學的模式與我國高校目前開展的基礎課教育形式接軌更容易。課程仍舊可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種模式開展,而課程設置方面也應該在“五校聯盟”的優勢下內容更加豐富、類別更加多元化、課程模塊更加系統化。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化將有賴于課程的設置、核心課程類別的劃分以及各校教學任務的分工。

五、通識教育的模塊化創新、信息化教學及考評方式

通識教育開展的第一階段課程體系可以簡單劃分為歷史模塊、文學模塊、藝術人文模塊、自然科學模塊與體育模塊,可以在每個學期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細分并逐漸完善。前三個模塊正是目前多數高校課程體系中所缺乏的,并且師資力量也非常薄弱,在五校聯盟的基礎上,師資得到加強了,可選課程也會大大增加。每個模塊歸口都應該有校際聯盟的課程研究負責小組,或者由教授委員會來進行管理。通過研討會、調查問卷、教學督導等形式加強對學科模塊的管理并且對課程的內容和模式及時進行反饋。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如何構建校際選課系統及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將是制約五校聯盟課程推廣的核心問題。值得我們借鑒的是斯坦福大學推出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這一模式免費提供高校的課程,數百萬學生從中受益,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清華大學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學堂在線”的教學平臺,整合了國內最優秀的教學資源,雖然目前可選課程量有限,但卻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國內很多學生從中獲益。“五校聯盟”應該積極整合這些教學資源,并結合各個學校的特點搭建通識課程微課平臺,實現校際的同步視頻教學,使得選課學生能夠即時獲取課程信息;同時,開放所選課程的教學資料與作業下載系統,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也應在各個學校設置課程負責人,并配以助教,用于課程的日常管理與維護工作,以及對選課學生的作業、報告進行綜合考評;而任課教師應在各學校定期舉辦學科講座與答疑課,使得學生有機會和教師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學科的核心和前沿問題。學分的獲取最終要落實于課程的綜合評價中。為此,不但要實現評價機制的創新,更要實現各校學分的互通。考評的成績不能只局限于期末考試成績,而應該探索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深度閱讀,培養學生查閱文獻和論文寫作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一是加大平時成績比重,加入學生課堂發言和項目活動中的參與度及主要貢獻的權重。包括:課堂提問與回答情況,在課堂或小組項目中是否貢獻有創意的問題,如何進行問題的設置,試驗的設計,數據的搜集及協整,項目中承擔任務的難度和工作量等。二是注重對學生查閱文獻和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根據專業情況,設置相關熱門話題,要求學生完成調查報告或者寫成論文,其中必須包括選題緣由、研究意義、已有研究綜述以及研究的思路與創新點等內容。以這種寫作訓練,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在查閱文獻和寫作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掌握學科的發展動向,明確學科知識與自身專業的契合點。最后,加強學校對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教師的培訓和獎勵機制。各高校要形成完備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中教師的選拔機制,保證進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教學的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高度的人文精神、較強的演講與溝通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可以在各高校首先以公開課的形式予以選拔,通過專家評教、學生評教、校際篩選等環節選擇一批優秀的骨干教師。同時要加強這批教師專業知識的提升,系統地開展通識教育課程的培訓、課程的設計,為骨干教師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以及增加教師與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出國學習的機會等。

六、結語

“五校聯盟”的教學模式在江蘇省高校尚處于起步與實踐階段,聯盟各高校內部也在不斷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水平進行改進和提高。南京大學在“五校聯盟”中專業優勢、師資優勢、資源優勢明顯,學校的宗旨也是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辦學標準則以“瞄準國際前沿、優化課程結構、完善教學體系、培養創新人才”的指導思想。每年聘請外籍教師200多名,使用國外原版教材的課程有150余門,開設的涉外課程有350余門,組織各院系對2000多門專業課程與美、德、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多所高校的4000余門相關課程作系統比較,并在此基礎上新增和更新課程1000多門,建設雙語教學課程300余門,從而使全校課程的國際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4]在這種契機之下,其他四所院校應思考如何有效學習并利用這些寶貴資源,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優化自身的專業配置,辦特色專業,完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不斷汲取國際上優秀院校的辦學理念,使院校的的制度更合理化,視野更國際化。在深化與細化合作的基礎上,教學聯盟的通識教育的模式如果能夠真正規模化、系統化,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那么這五所高校的所有學生將從中受益,這也將為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提供更廣泛的視角,培養出具備自主學習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協作與溝通能力的優秀人才。

作者:沈曉婧 佘侃侃 廖月勝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信息與技術學院 南京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叔子.科學人文不同而和[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2]曲銘峰.關于建立我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若干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