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策劃案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環境策劃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活動名稱
“以廢換綠,變廢為寶”時裝秀
二、活動時間
20**年*月22日
三、活動地點
學校操場
四、活動對象
全體學生
五、活動目的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意識到可回收垃圾的價值,使之價值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揮。裝點環境,美化校園,讓大家在參與的同時認識環保,從而更好的關注環保。
六、活動背景
**年**月**日,由美國哈佛大學學生丹尼斯海斯發起并組織的環境保護活動,猶如星火燎原。全美國共有2000多萬人參加,約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國的各大團體參加了這次活動,這一天就成了第一個地球日。
**年全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此后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我國從**開始,每年都舉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由于自然地址作用和認為地址作用,地球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從而把導致人類生命、物質財富損失的災害事件,統稱為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治地質災害,被我國確定為**年地球日,也就是第三十個地球日的主題。
世界地球日,是人類對地球母親的懺悔日。中國,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承受著歷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發展壓力。愛家的人們,讓我們從愛護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做吧!讓我們在世界地球日里作一次深刻的反思。
七、活動內容及安排
宣傳綠色環保,把大家平時丟棄的塑料瓶、易拉罐、廢報紙等收集起來,結合校園文化節,制作成時裝進行校園時裝秀的展示,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一方面鍛煉了大家的動手動腦能力,促進了協作能力;另一方面美化了校園,提升了審美,增添了活力。活動結束將進行創作評比。以班級為單位把收集到的廢棄物品送往廢品收購站,換取綠色花卉,實現以廢換綠,同時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篇2
我說老弟,只是角度不同,從我的位置看,你是在第一排,你有無數條路可以走到這兒來,我再也找不到一條可以走到你那兒去的路了。是我該羨慕你,還是你該羨慕我呢?
怎樣過你此時此刻的青春?
史鐵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大哥,2010年12月31日,離他的60歲還有幾個小時,他走了。
他曾經有這樣一段話:當時四肢健全的時候,可以隨時奔跑的時候,抱怨周圍的環境如何的糟糕。突然癱瘓了,坐在了輪椅上。坐在輪椅上的時候,抱怨我怎么坐在了輪椅上。不能行動了,懷念當初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個時候的陽光多么燦爛。
又過了幾年,坐不踏實了,長褥瘡,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出現,突然開始懷念前兩年可以安穩地坐在輪椅上的時光,是那樣的不痛苦,那樣的風清日朗。又過了幾年,患尿毒癥,開始懷念當初有褥瘡但依然可以坐在輪椅上的時光。又過一些年,要透析了,不斷地透析,一天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少,還是懷念剛得尿毒癥的那會兒時光。
因此,史鐵生說生命中永遠有一個“更”,為什么不去珍惜呢?
愛你此時此刻的時光,這是你唯一能做和能把握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較什么勁呢?未來的還沒有來,你焦慮什么?你知道什么叫作真正的恐懼嗎?真正的恐懼可不是血肉橫飛的畫面,真正的恐懼是調動你的想象力,把你自己嚇著了。
有科學家調查,你所憂慮的事情,只有10%最后變成了現實。這個數據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你付出了100%的憂慮,其中卻有90%是瞎耽誤工夫,明天的事交給明天吧。而且生命中有一個很奇妙的邏輯,如果你真的過好了每一天,明天還不錯。
如果你安安穩穩地做好大一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你的大四估計不錯。可是你大一就開始做大四的事情,我想告訴你,你的“大五”會很糟糕。
貧窮是最大的污染源
龍永圖先生曾長期在聯合國工作,他說,過去參加聯合國環保大會,每當其他國家提出來,我們要在環境問題上做這個做那個,我們就很反感。我們說你們工業化搞了那么多年,現在國民人均收入高了,讓環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個代價不僅是你們,而且讓全世界付出了環境代價。
我們剛剛開始發展,你們就說我們要這樣要那樣,我們當時覺得發達國家提出的環保方面的要求是一個陷阱,是對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阻力,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能說全有道理。
我們去探討這個代價值不值?答案非常簡單,不值。但是能倒回去嗎?倒不回去。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壓縮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過程,盡可能地縮短和改變它。
我們總不能天天對一個餓著肚子的人說減肥,因為沒有任何說服力。但是當他快吃到糖尿病的時候說減肥就非常有說服力,可是我們不能等到他得糖尿病或高血壓之后再告訴他減肥,一定要更早,要壓縮這個進程。
1996年我拍淮河水,當時從桐柏山一直拍到山東的入海口,原來我們的策劃案是尋找各種污染源,但是走到一半的時候我改掉了策劃案的一部分,我明白了真正的污染源是什么。當時我說了這樣一句話,“貧窮才是最大的污染源”。不改變貧窮,即使我們找到了那塊重金屬,那個造紙廠,都是治標。
當時我們之所以要拍淮河水是因為國家要治理淮河,把小造紙廠都關掉,可是在拍攝的過程中,拍到了兩個邊遠省份給淮河打的電話,說你們的小造紙廠要關掉了,不如賣給我們,便宜點好不好?這樣我們就能夠明白,也許這個關掉了,機器立即轉到別的地方了,而這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貧窮。因此對中國來說,真正的污染源其實是貧窮。
其中還有一個污染源,就是全球產業轉移當中,我們作為低端發展,接納了太多美國、歐洲高污染的企業,現在在我們這兒變成了加工廠。比如日本天天吃味精,都從我們這兒進口。人家在自己國內不生產,在你這兒生產。
我覺得我們承擔相當大的責任,我們意識得沒這么早。如果比這個還早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要治理空氣,會比糟糕成這樣再治理強得多,但是畢竟已經認識到了,我們現在最大的挑戰不是討論值得不值得,因為一切不可逆轉。我們唯一要做的是抓緊時間縮短這種代價期,同時又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發展道路,因為貧窮不解決,污染源是去不掉的,這是核心問題。
當然,保護環境最好的辦法是法。中國走過了一個討論、輿論譴責、道德制高點等過程,現在到了用法律制約破壞環境行為的時候了。
1952年的時候“霧都”都是指倫敦,現在是指北京吧。1952年12月份的時候倫敦爆發最嚴重的污染災難。當時倫敦正在舉行一個世界性的博覽會,參展的350頭牛,其中52頭患病,14頭奄奄一息,其中一頭牛就在那兩天死亡了,當周倫敦的死亡人數超過4000,遠遠高過以前的平均周的死亡人數,跟重度污染是有關的。但是在巨大的環境災難之后,英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包括《大氣保護法》等,結果幾十年后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前年倫敦奧運會我在那兒生活了一個月,我沒見到任何霧,但是現在“霧都”是北京,中國一定要盡早地用法律治理。
無尊重,不幸福
尊重人的問題,我覺得現在越來越重要了,現在有些人對其他人不尊重,實際上是對自己最大的不尊重。
有權力的人,在家庭里面比如父母,在社會里面比如是官或者是一些有錢的人,強迫那些比自己弱勢的人來尊重自己的意志,這樣就造成了很多的不幸福。
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是很不尊重的,一定要孩子學鋼琴,一定要孩子學奧數,上各種特長班。
本來教育最核心的原則是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的智商、每個人的愛好、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現在都按照同樣一個模式來要求我們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很多不幸的小孩和很多不幸福的家庭。
我發現很多家庭在小孩還沒有長大的時候挺好,但一旦小孩開始上學了,夫妻之間的分歧就越來越大,夫妻分歧引起姥姥爺爺也要站隊,整個家庭就亂套了。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怎么尊重小孩的問題。
怎樣使我們整個社會學會尊重人,包括父母怎樣尊重自己的孩子,上司怎樣尊重自己的部下,企業家怎么尊重自己的員工,這些尊重的問題是保障我們每一個人都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一環。現在不是都講社會管理嗎?社會管理的核心問題就是尊重每一個人。
這是對人的尊重,然后是對規則的尊重。
白巖松說過一句話:規則對于幸福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了一個規則,誰都不幸福。就像打牌,如果沒有一個規則建立起來的話,輸的人不服,贏的人他也不開心,最后打牌的人都是處在焦慮甚至暴怒中。
我完全贊成,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法治社會,可能是能夠保證絕大多數人幸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前幾天我跟一個來自貴州的老鄉聊天,談完話以后我感覺很沉重。
他舉了我和戴秉國的例子,他說我們都是從貴州的山溝里面出來的,依靠自己的努力,算是小有所成,而且也做了一點事情。但現在從貴州、從西部地區來京做官的越來越少,做到高位的人也就更少,反倒是發達地區來的官員越來越多。因為我們講鄉情,講關系,自己上來了也會適當照顧一下老鄉,而偏遠地區的越來越少,這是個惡性循環,造成越來越嚴重的不公平。
他這一席話對我刺激很大,想了一個晚上,我覺得這個社會如果不能夠保證那些真正做了貢獻和努力的人得到公正的回報是很不幸的。
所以怎樣建立一個公平、公正、法治的社會,使得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來圓自己的夢,找到自己的幸福,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學畢業分配的時候,我沒有背景,來自最落后的地方,因為當時中國很快就要進聯合國了,要一大批學英文的,所以才從貴州的山溝里面選了兩個人到北京來,我因此有了這個發展的機會。那個時候還是比較公平的,它是從各個地方挑選學習成績最好的。
現在我們的大學生畢業以后除了自己找工作以外,我覺得學校和單位也應該建立一個推薦和考察機制,使那些真正品學兼優、沒有背景的人能夠真正走上為國家做更多事情的崗位。
其實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是處在過渡時期,如果說馬上就消除那些靠關系找工作的社會現象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政府應該設計一種機制,確實應該吸收之前比較好的做法,創造一些機會,以保證能使得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有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