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的生物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螞蟻的生物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瑪麗安?摩爾;詩歌;植物意象;生態(tài)視角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36-0029-03
一、引言
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是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物,人是自然之子。人只有 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呼吸自然的純凈空氣,傾聽大自然的聲響,欣賞大自然的色彩,才能感受和自然融為一體的自在、舒暢。“有的香味像孩子的肌膚般新鮮”――嗅覺;“像笛音般甜美”――聽覺;“像草原般青翠”――視覺,通過嗅聽視覺來充分感受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呼吸與律動,達到與大自然水融的純美境界。[1]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但是隨著現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人類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資源枯竭等風險。王諾(中國生態(tài)學者)在《歐美生態(tài)文學》中,將“生態(tài)文學”定義為“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tài)系統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考察和表現自然與人之間關系和探尋生態(tài)危機之社會根源的文學”。生態(tài)文學中生態(tài)整體觀提出“敬畏生命”的理論,人不能為謀取自己的功利,而決定自然界中生物的存亡。
二、摩爾詩中植物意象的生態(tài)視角解讀
“意象的產生是詩人的主觀心態(tài)與大自然客體密切契合的結果”。[2]植物意象在美國著名的現代派詩人瑪麗安?摩爾(Marianne Moore, 1887~1972)的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頗高,威廉斯稱她是“世界上最逼真寫實的觀察者”。她用敏銳的目光來捕捉事物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并對它們進行最精微、最準確的描繪。傳統上詩以情動心,而畫以形悅目。摩爾卻大相徑庭,以畫寫詩。她的絕大部分詩作,是以客觀事物的精確、詳盡、細致入微的物象描繪,像鏡子一樣真實地映射自然物象。批評家斯圖爾特?霍爾認為:事物自身幾乎不會有一個單一的、固定的、不可改變的意義,甚至于像石頭那樣明顯的東西,也可以是一塊石頭,也可以是一座界碑,或一尊雕像,這取決于他所意味的東西。也就是說,取決于他所處的某個特定的使用背景。[3]也就是說,事物的意義是由使用者賦予的,在特定環(huán)境下其使用的意義,及自身的特點反而會被掩蓋。摩爾在作品中賦予一個一個的物象以人的生命,自覺地探索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向我們展示了她對生命的敬畏,并探索生態(tài)危機的社會根源。
(一)崇尚尊重自然
一般來講,詩歌中花草是用來比喻女性的,以花兒的美來比喻女性美麗的容貌。比如,玫瑰在西方語言系統中含義頗為豐富,有著豐富多元的意義。《玫瑰之名》的作者埃科就曾經指出:“玫瑰,由于其復雜的對稱性,其柔美,其絢麗的色彩,以及在春天開花的這個事實,幾乎在所有的神秘傳統中,它都作為新鮮、年輕、女性溫柔以及一般意義上的美的符號、隱喻、象征而出現”。[4]
而瑪麗安?摩爾卻一反常態(tài),她的《玫瑰而已》一詩中“帶刺的玫瑰”就是大自然賦予的具有獨特抗爭能力的、有頑強生命力的自然之物。她在該詩中深刻批判了“卓爾不群,喜歡諸事獨立,喜歡一種野心勃勃的文明所可能生產的一切”的人類――是無法令人愉悅的自然之物。“但是玫瑰,如果你們是卓越的,那/并非因為你們的花瓣是不可或缺的超凡之物。要是沒有刺,你們/看上去就像一個疑問,不過是一種/怪物。它們無法對抗一只毛毛蟲,風雨,或者霉菌”,也就是有了這些刺,玫瑰才能抵御人類那雙“掠奪成性的手”。詩人在最后強調“你們的刺是你們最好的部分”,再一次強調只有“刺”才能迫使人類不去采摘玫瑰,不去破壞玫瑰的美麗,從而迫使人類尊重自然,回歸自然。
在《然而》一詩中,“橡膠草”和“葡萄藤”也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霜,殺死了/橡膠草的/小葉子,卻無法/傷害根;它們在凍結的地里/繼續(xù)存活。”“一根葡萄藤/打了一個又一個結,一共/三十個――于是/嫩枝被束縛住――/無法搖動,忍耐著,不斷超越。”摩爾用“弱者戰(zhàn)勝了它的/威脅,強者戰(zhàn)勝了/它自己”來使人們相信像“橡膠草”“葡萄藤”這樣植物中生存的強者,是可以戰(zhàn)勝外來力量的。但貪婪的人類,若不去刻意地征服它們,它們會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摩爾在詩意插入了一句“勝利不會/降臨于我,除非我/走向它”, 表明她是一個鐘愛大自然、鐘愛自然生命的人,同時,也在警示人們不要去破壞與人類息息相關的自然生命,“那里存在的/是堅韌!”人類最終也要被自然所征服。
(二)追求生命自由
方東美先生也曾說過: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與燦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形于創(chuàng)造,在于浩然生氣與酣然創(chuàng)意……即生命是宇宙的本體,而萬物是生命的不同形式。[5]在眾多文學家看來,花草樹木和山川皆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東西,尤其是樹木,它那身材堅硬、枝葉豐滿、根深蒂固、抗旱耐澇的特性,正與人們崇尚頑強以及勇敢的審美觀相吻合。摩爾在《根基》一詩中用通俗、簡練的幾句話成功地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圖景:一個農民在莊稼地里看自己種的蔬菜――擁有強大根基的胡蘿卜。
胡蘿卜雖受到泥土的束縛――“這個世界/只是一個環(huán)境,是供它的腳立足的/一小塊可憐的麥地”,“生命的境況/注定了受奴役容易,自由很難。對它而言又如何呢?”雖然被迫“縮小至一點”,但“它的纖維專斷地/繁殖”。在此,作者沒有任何刻意的渲染,卻能讓讀者眼前清晰呈現出生命力的頑強。而胡蘿卜也對種植它的農夫――“這個帶著草帽,靜靜/站立,又轉身回顧它的人”表明“對于不可強迫之事,亦不可阻攔”。摩爾經過審美體驗領略到了自然之美,并透過“意象”賦予“胡蘿卜”以“人”的生命,在深刻感悟這種盎然生命力的過程中,她在精神上超越有限的、現實的人生處境,從而得到精神上和心靈上的高度自由和幸福。
(三)呼喚和諧人性
無論哪一種草類,它們都因柔弱的外形以及強大的生命力而在詩中多被比喻為女子。直立的蘆葦,其外形纖弱細長,大多會讓人對孤獨無助的女子產生同命相憐的感覺。摩爾稱其《像一根蘆葦》中兩棲的蘆葦為“他”,與眾不同,“他”“或者一個尖尖的/航標,或者/月亮,他照管著水中他那被風/毀壞的形象;即使不同于/水中的/其他任何居民,他也不會/攻擊它們;仿佛他是/一枚印章,刻著/與蛇的/徽記;仿佛他知道/企鵝不是魚,在它們蝙蝠似的盲目中,它們/仿佛也沒有/意識到,他是兩棲的。”短短幾行詩句勾勒出一個不同于水中其他任何居民、且愛好和平、希望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的生物。摩爾實際在敬告人類,不僅要與他人和諧共處,更要與身邊的一切生物和諧共處,以此呼喚人性的和諧。
《尖塔修理工》一詩中尖塔修理工丟勒喜歡在這個小鎮(zhèn)生活,摩爾通過對小鎮(zhèn)上動植物的描繪,給出了充足的理由。“蛾蝶花,牽牛,葫蘆,/或者后門外/與釣魚繩糾纏的月藤;/狼尾草,菖蒲,藍莓,紫露,/斑紋草,青苔,太陽花,紫苑和雛菊――/黃色的蟹爪,如衣衫襤褸的海員,/佩戴著綠色的花蕾――毒菌,/矮牽牛,蕨;粉色的百合,藍色的/老虎花;罌粟;黑豌豆。”一系列的描寫顯得小鎮(zhèn)格外的和諧、寧靜,并充滿了生命的氣息。然而,摩爾話鋒一轉,“這里的氣候/不適宜榕樹,雞蛋花,或/菠蘿蜜;也不適宜/外來的蛇”,“人們依靠貓,而不是眼鏡蛇/來捕捉老鼠”,意在暗示人們,像“蛇”“眼鏡蛇”這樣,象征著邪惡、危險的事物,小鎮(zhèn)是不歡迎的。“居住在這樣一個小鎮(zhèn),/這樣一群樸素的人中,不可能有什么危險,/他們有一個尖塔修理工,/在教堂上發(fā)送危險信號,/他正在給塔頂的星星鍍金,/這星星在尖塔上/代表著希望。”摩爾通過各種花草,以及祥和小鎮(zhèn)的描寫,將其內心情感傾注于這些外物,讓萬物皆著我色,體現了人與自然生命的融會貫通,她在此借自然的美化作用凈化其心靈,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三、結語
自然賦予詩人創(chuàng)作的靈感,詩人用內心的真誠、平淡自然的語言來創(chuàng)作自然之詩,描繪活動在自然界的生靈,歌頌恬靜淡雅的自然人生。在植物的王國里,摩爾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在植物意象的烘托之下,她的詩歌徒增了幾分唯美和華麗。它們清微淡遠地闡釋了詩人的人生理想,凸顯出摩爾達觀的藝術觀與審美觀。而現代的文明人類卻被現代工業(yè)文明所“異化”,向自然無度索取、瘋狂掠奪。詩人樸素的生態(tài)責任意識,對于所謂的文明人而言,具有教化和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高 原.論葉芝詩歌中的自然意象[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吳 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9.
[3]韓子勇.一部村莊的遺像―――劉亮程和他的 《一個人的村莊》.[J].四川:中國西部,2001,(02).
[4]昂貝托?埃科.玫瑰之名.林泰,仲安,曙光譯[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篇2
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科學探究能夠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然而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很多實驗開展起來難度很大,存在諸多問題,如有些實驗材料難以準備,器材相對不足;師生重視程度不夠,探究內容淺顯,探究過程倉促,或對于探究結果存在想當然的情況,教師告知實驗結果,學生習慣性接受……這些原因導致一些生物實驗教學流于表面,學生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達不到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的目的。
2 以“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的實驗教學為例
筆者將以蘇教版“動物的行為”一節(jié)為例,分析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如何從紙上談兵到實戰(zhàn)演練。動物的行為是動物適應其生活環(huán)境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動作,動物的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發(fā)展有利。教材安排了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的探究性實驗,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掌握探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教材中提出的問題:“螞蟻的覓食行為與食物的氣味和顏色有關嗎?”很多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常常只停留在教學設計上,即紙上談兵。當討論出實驗方案后,教師往往會因為時空限制把實驗放在課后,或根本不實施,即沒有實戰(zhàn)演練。
這個探究性實驗看似簡單,但在實際實驗設計、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對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自然界奧秘的能力和鍛煉學生進行科學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值得開設。但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完實驗后還能動手做實驗,即從紙上談兵到實戰(zhàn)演練,一直是筆者非常困惑的問題。
2.1 探究實驗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準備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該實驗難以完成的主要原因如下:(1) 實驗的可操作性,要在課堂上觀察螞蟻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覓食行為是非常困難的,只能模擬自然情況。且上課時,已經是深秋時節(jié),很難捕捉到螞蟻,學生也很難在課下觀察到螞蟻的覓食行為。(2) 實驗的可控性低:實驗時,螞蟻四處活動,不受控制,不斷有螞蟻試圖逃走。(3) 實驗結果與常識相悖:很多螞蟻聚集在食鹽一側,并不像想象的那樣聚集在糖的一側,令師生感到非常的困惑。
2.2 解決方案
(1) 獲取實驗材料。
為了解決實驗材料難以獲取的問題,筆者曾組織學生在校園里尋找螞蟻。由于時值深秋,溫度較低,捕捉來的螞蟻數量很少。筆者將學生捉來的螞蟻放在一個桶里喂養(yǎng),第二天早晨發(fā)現僅有少數幾只螞蟻存活,大部分螞蟻死亡,后來得知是因為不同種群的螞蟻聚集在一起存在斗毆現象。如何得到一定數量同一種群的螞蟻成為了個難題,最后網購了幾十管螞蟻,每管10只。這些螞蟻來自同一種群,因此相安無事。
螞蟻在運輸的過程中,靠管子兩端的海綿里浸的糖水為生,到貨之后由于長途跋涉螞蟻比較虛弱,所以不能立即開展實驗,需要飼養(yǎng)一段時間。
(2) 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關于螞蟻覓食的問題。如螞蟻的覓食行為是否和食物的氣味、顏色、形狀、大小等因素有關?由于時間有限,課堂上統一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與食物的氣味有關嗎”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待課堂上實驗操作完成后,學生在課后就有能力科學地設計方案,完成其他探究。
得到螞蟻后,學生開始設計實驗方案,最初準備將螞蟻倒入硬鞋盒中,4個角落分別放置不同氣味但相同顏色的食物。實驗時發(fā)現,倒入時螞蟻受震動而驚嚇,四處逃竄,無法完成實驗。因此只能蓋上盒蓋,待螞蟻完全穩(wěn)定后才能開展實驗。學生提出質疑:打開盒蓋后,光線射入是否會對螞蟻的覓食產生影響?
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對實驗裝置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課前將螞蟻放入一次性帶蓋透明的快餐盒里靜置一段時間。為了探究螞蟻的覓食是否與食物的氣味有關,實驗時在餐盒的4個角落分別放置蘸有清水、糖水、鹽水、白醋的四個海綿塊。實驗時發(fā)現,有些螞蟻會沿著盒壁爬出趁機逃走,因此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小毛筆一只,防止螞蟻逃脫。但這樣依然不能阻止螞蟻逃跑。因此筆者查閱文獻自制了螞蟻防逃液,其成分是酒精和滑石粉(體積比4∶1),將防逃液涂在塑料快餐盒的內壁并吹干。這樣螞蟻只能在底部活動。
(3) 實驗結果與常識相悖。
實驗裝置準備完畢后,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開始實驗了。他們都想當然地認為,螞蟻肯定爭先恐后地向蘸有糖水的海綿處聚集。可是當觀察到實驗結果時,學生都困惑了。很多小組的螞蟻在實驗后紛紛向蘸有鹽水的海綿處聚集,反而糖水處無蟻問津。這是為什么呢?
查閱資料發(fā)現,所有動物從螞蟻到人類都需要鹽來維持其身體神經和肌肉的活動性以及水分的平衡。在滿足了身體對于鹽分的基本需求之后,螞蟻才會去覓食糖食獲取能量。網購的螞蟻在學生養(yǎng)殖的過程中只喂養(yǎng)了清水和糖水,因此在實驗時才會由于身體的需要優(yōu)先選擇了蘸有鹽水的海綿。尋找到原因后,學生在接下來的喂養(yǎng)過程中,每天給螞蟻添加了少量鹽水,滿足其基本需求。課堂開展實驗時,螞蟻的覓食行為終于和人們的常識吻合了,紛紛向蘸有糖水的海綿處聚集。
3 創(chuàng)新之處
3.1 實驗材料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
筆者經過反復實驗后認為,螞蟻從野外被捕捉到實驗室,由于受到驚嚇而逃生或首先忙于筑巢等過程,根本無暇顧及覓食。不同種群的螞蟻聚集在一起相互爭斗,存在大批量死亡現象。為了保證能夠在課堂開展實驗,筆者采納了學生的建議從淘寶購買螞蟻。收到螞蟻后,不能立即開展實驗,需要喂養(yǎng)一段時間讓螞蟻適應所在的環(huán)境。在喂養(yǎng)過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水分、鹽分、糖分,滿足螞蟻的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之后筆者在淘寶上先后購買過天竺葵、草履蟲、水蚤等生物材料,盡可能地保證每個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
3.2 實驗方法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
螞蟻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覓食行為和課堂相比更加真實,效果也更明顯。但由于教材安排的實驗已在深秋,自然狀態(tài)下螞蟻很難尋覓,因此網購了螞蟻在課堂完成該實驗。雖然該實驗在課堂完成,但是實驗裝置應該盡可能地接近自然狀態(tài),才能夠得出更為科學的實驗結論。但是實驗時發(fā)現,螞蟻并不會如所預期的那樣行動,會四處逃竄,似乎求生的本能大大超過了覓食的需求。學生選擇用手去捉準備逃逸的螞蟻,用毛筆去趕,但效果都不理想。盒壁涂上了螞蟻防逃脫液后,螞蟻只能在盒底活動后,開始尋覓食物。看似簡單易操作的實驗,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實驗的可操作性、設計的合理性、現象的科學性等問題,需要教師勇于改進實驗,即要有勇氣;善于思考問題、觀察生活、聯系生活,即要有靈氣;善于集中集體的力量,共同解決問題,即要有人氣。
3.3 實驗評價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
篇3
螞蟻,是世界上三大“社會性昆蟲”之一,螞蟻也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生物。它們喜歡成群結隊的生活在巢穴里。雖然螞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但我們并沒有仔細地研究過它。
在我的童年里,螞蟻是常客,它總是時不時的出現在我的面前。一天,我又見到螞蟻,于是我突發(fā)奇想:螞蟻摔得死嗎?我立刻把螞蟻捉住,走到一大片空地上,使勁地往下摔,螞蟻就像蒲公英一樣飄落到地面,翻了個滾撒腿就跑了。怎么回事,螞蟻為什么摔不死,剛剛那個高度對于螞蟻來說,可是摩天大樓啊!難道我看錯了還是個偶然發(fā)生的事情,我還不信摔不死你!然后,我又捉來一只螞蟻更加用力地摔到地上,結果還是一樣,可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螞蟻是神仙還是我的力氣不夠。按理來說,它們應該被摔死才對呀。不過,我在這里猜是沒有用的,要查資料才行。于是,我回去翻了《十萬個為什么》,弄明白了螞蟻為什么摔不死:原來所有物體在空中運動時,都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影響,阻力的大小與物體所接觸的表面積有很大的關系,物體表面積越大浮力越大,空氣的阻力就越容易和物體的重力相平衡,從而使物體的下降速度越來越慢,也就是微小的物體在空氣中可以用很慢的速度下降,所以螞蟻落地時,時速慢,就像降落傘著地一樣,不至于被摔死。我想:不只是螞蟻摔不死,一定還有好多是動物都摔不死吧。這次試驗讓我懂得了空氣的阻力與物體的關系,也讓我懂得螞蟻摔不死的原因,我也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快樂,我要努力學習將來做個科學家。
現在這個謎團解開了,我又做了一件漂亮的事情。我發(fā)現自然界的生物有好多好多奇妙的地方,正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fā)現。現在的科學這么發(fā)達,我們就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比如自然、生物、天文、地理等。以前,人們總是對許多自然景觀顯得很害怕,通過科學家的努力,發(fā)現和解釋了很多現象,使人們不再害怕。因此,我們要相信科學,支持科學、推廣科學,帶領人們破除迷信。在這個美好是21世紀,科學無處不在,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探索、發(fā)現許多自然景觀。在此,我想說:我愛科學,我愛自然!希望中國的科學家都能有很大的發(fā)現,以后,我也要為中國的做出一份貢獻!
篇4
【關鍵詞】 生物教學;德育教育;目標;團結競爭;排除干擾
常言說“有德無才,成不了事;有才無德,要壞事;只有德才兼?zhèn)?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學會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單純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員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都應該滲透德育教育。作為生物教師,我在教學別注重挖掘教材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性,不斷地用具有思想意義的現代生物科學成果的新信息充實教學,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好學、會學,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情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具體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
一、挖掘資源,從教材中尋找德育滲透點
1、唯物主義滲透
生物學科是一門描述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課堂上通過對有關生命現象進行剖析,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質,增強學生對自身的客觀認識,對學生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挫折教育滲透
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碰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失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幫助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走出失敗陰影。例如在講解動物的受精過程時,可以用語言激勵學生:“父親上億個爭先恐后的游向母親的卵細胞,優(yōu)勝劣汰,最終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強壯的那個能與卵細胞相遇并獲得卵細胞的接納形成受精卵,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場競賽中的獲勝者,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應該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學生自我認同感,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再如講到動物的胚后發(fā)育中蝴蝶的變態(tài)發(fā)育時,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事例:“不起眼的毛毛蟲要蛻變成翩翩起舞的美麗蝴蝶須經過無聲的蛹化和艱難的破蛹而出,有好心人看它掙扎得可憐,便幫它剝開了束縛的蛹殼,不想這只蝴蝶卻怎么也飛不起來了,在顫顫巍巍中死去。”以此讓學生堅信一個道理:“逆境不是苦難而是一筆財富,正視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燦爛天地。”
3、人文關懷滲透
“人文關懷”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匯,簡單的說就是對人生存狀態(tài)的關懷,即關心、愛護、尊重其他人,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從生物學角度來理解這一詞匯也許會更深刻:物種內部關系即種內關系,通常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在理解種內互助這一概念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森林里著了大火,螞蟻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萬只螞蟻會抱成一團裹成一個大圓球,由高處朝低處滾動,在滾動的過程中最一層的螞蟻被大火燒死,內層的同伴卻迅速滾出火災現場,少數螞蟻的犧牲換來整個種群的保存,螻蟻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對周圍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賞;對弱勢人群少一分鄙視,多一分尊重;對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關懷……人與人之間只有建立了這樣一種關系,小到一個班級,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是一個有凝聚力有戰(zhàn)斗力的和諧整體。
二、適應社會,提高學生團結競爭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成績
一個班集體風氣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班的成績,一個好的班集體衛(wèi)生、紀律、成績等各個方面都會很好,我在講授生物之間的種內互助時,通過螞蟻群體生活、蜜蜂群體生活等學生常見的實例,讓學生理解集體成員之間的團結對于整個種群直至個體都是極其重要的,通過這些簡單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可以說明班集體凝聚力的重要性,從而積極營造和諧融洽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明白人與人相處的道理,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幫助,從而提高成績。
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學說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適合于大自然,同樣也適合于人類社會,現在很多學生安于現狀,競爭意識不強,上進心不足,導致學習勁頭不足,長期以往,必將使貧窮的人更加貧窮。在講述自然選擇學說時,我適當分析社會發(fā)展形勢,強調只有學好習才能在社會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才能適應復雜的社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發(fā)揮自身潛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學生意識到,不學習就不能在社會立足,有了這種危機感,學生自然會發(fā)自內心地樂學,自然有助于成績的提高。
三、排除不利的干擾因素,有助于提高學生成績
篇5
片段一: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后向同桌講述文中故事。
同學們推選一人講述文中故事。
2.前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對有“心得”的地方圈點批注。
讀完后,小組同學互相交流個人“心得”。
部分同學把自己最有“心得”的地方交流匯報。
(師引導、強調:斑羚是智慧者:飛渡、完美的銜接;斑羚具有強烈的團隊意識和種族生存意識:面對死亡時把生留給同伙,把死留給自己。)
片段二:精彩語段賞析
1.同學們推薦最精彩的一段,師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處。
(大部分同學推薦第9段)
2.同學們大聲朗讀第9段,同時標畫出描寫性的詞句并體會其妙處;然后匯報所標畫詞語和句子好在哪里。
(師引導學生揣摩對“老斑羚”和“半大斑羚”動作描寫的語句。)
3.重點欣賞“飛渡”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半大斑羚和老斑羚一前一后向山澗對面跳去,……在半大斑羚從最高點往下降落的瞬間,老斑羚的身體出現在半大斑羚蹄下,剛好處在跳躍弧線的最高點,就像兩艘宇宙飛船在空中完成了對接一樣,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寬闊結實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塊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墜的身體奇跡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輸送完了的火箭殘殼,自動脫離宇宙飛船,不,比火箭殘殼更悲慘,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斷翅的鳥筆直墜落下去……
(對于令人嘆為觀止的這一幕,學生先試讀,后教師范讀,接著學生自由讀,最后師生齊讀。在反復讀的基礎上體會斑羚那種超越人類之上的東西:高超的智慧,神奇而完美的跳躍;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那份令人肅然起敬的從容與自信。)
片段三:拓展延伸
1.動物生存技能多種多樣,在自然界中精彩紛呈。有時,為了同類的生存,他們的壯舉讓人驚心動魄;有時,為了同類的生存,他們的技能讓人驚嘆不已。請大家再默讀第9段,試一試,由第9段你能想到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
2.請同學們插上聯想的翅膀,講述一下你的所見所聞。
(第一位同學講了老鼠偷雞蛋的故事:老鼠躺在地上,用四只爪子抱住雞蛋,另外一只老鼠用牙咬住抱雞蛋老鼠的尾巴,把它努力地向洞的方向拉……學生聽后眼睛發(fā)亮,群情激奮。
第二位同學講了駱駝的故事:老駱駝為了讓干渴了許久的小駱駝能喝到深水坑中的水,自己跳下水坑被淹死,水平面終于上來了,小駱駝們渴上了甘甜的水……此時,班里靜悄悄的。
第三位學生講了螞蟻的故事:一群小螞蟻被火圍困在了一個小山頂上,為了生存,蟻王讓螞蟻抱成團,年幼的螞蟻在團的里面,老螞蟻及蟻王在團的外面,他們在火海中一齊滾下了山,外層螞蟻被燒得叭叭作響,許多被燒死,只有極少數的活了下來!……講完了故事,許多同學都哭了!)
片段四:激情練筆
1.不止是斑羚,自然界中每一個生靈都是可愛的,和你我一樣,他們都具有生命和智慧。可是,現在我們的這些“鄰居”中有一部分遭到了人類的毒手,正在一步步走向滅絕。關于這一方面,請大家暢所欲言。
(有的同學談了大熊貓,談到了藏羚羊……)
2.我們要保護那一個個鮮活的充滿智慧的“朋友們”。請拿起手中的筆,給盜獵者們寫一封譴責信!
(教室里靜悄悄的,學生滿懷激情地進行寫作。)
3.學生代表宣讀譴責信。
片段五:布置作業(yè)
1.請同學們通過互聯網把自己的譴責書向全世界!
2.文中斑羚身處險境,你能不能想其他辦法幫其脫險?可聯系所了解的生物知識,也可從網上查閱一下有關信息、方法。
[教學反思]
1.以“讀”為主線,讓學生舒展聯想的翅膀,受到熏陶-感染
教師注重了以“讀”為主線,通過速讀、細讀、品讀 “三步曲”,使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帶著激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學生自覺聯想,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由老斑羚等為了種族的生存,身處絕境,從容赴死,飛渡山澗的壯舉,延伸到了駱駝自赴死地而讓小駱駝喝水獲生的故事,部分螞蟻勇于奔火而挽救幼小螞蟻的故事。這不僅激活了學生思維,還讓學生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感而“寫”
“寫”應該是在“讀”的基礎上有感而發(fā)。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行自覺的聯想,聯想到了其他生靈的遭遇,如藏羚羊在殘遭滅絕等。這使學生對盜獵者產生了憎恨,憎恨之情堵在心中,欲一吐為快。這樣,寫一封譴責信并向外就水到渠成。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篇6
關鍵詞:開放式教學;動手能力;興趣小組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68-02
當前,許多學校在招生中為爭奪生源,都紛紛在外打廣告,在廣告詞中總會提到一句話“開放式教學,封閉式管理”。那么,開放式教學是怎么進行的?筆者就本人在初中生物學教學工作中所作的一些初步嘗試總結如下。
一、組建生物興趣小組
從七年級(初中一年級)開始,我們按年級組的安排,再根據學生的自愿,組建生物興趣小組,根據學生的人數分成1~2個組,每組確定組長1人,副組長1~2人,讓正副組長帶領其組員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并在一學期或一學年后評出優(yōu)勝組。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由于有了這種激勵機制,使得各組成員都能盡心盡力,認真干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為本組爭光。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奮發(fā)向上的品質,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校的生物學實驗室還不定期向生物興趣小組開放,在不影響其他課程學習的前提下通過教師的指導,讓他們在實驗室練就實驗基本技能和實驗操作方法。如:讓學生制作葉脈書簽,首先讓他們了解葉的構造有哪幾部分?怎樣才能去掉葉肉而保留葉脈?制作葉脈書簽的植物葉片有什么樣的要求?等等,由此來印證“實踐出真知”這名話,從而培養(yǎng)他們實驗動手能力,實驗操作、分析能力。
二、“走出去”新式教學方法
1.走出課本。在我們的教科書上盡管有很多圖片,可讀性也比過去增加了許多。但比起周圍生物多樣性的實際情況,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突破教材的束縛,到英特爾網上,到圖書室,或其他資料書上去查找相關信息和資料。并將這些“成果”與大家分享,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如:反射包括了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教材中不提這個概念,可所舉的例子卻說明這是條件反射。還有一些古老有趣的生物問題,如“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能從英特爾網上得到滿意的答案。
2.走出教室。這也是我們這幾年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嘗試。在制定嚴格安全措施的基礎上,報請學校同意,可在適當的條件下,由教師帶領學生上室外課,讓學生直接接觸大自然,觀察動、植物活體,比在實驗室或教室觀察標本、圖片,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如在一次上室外課時,有位學生看到兩只螞蟻用觸角互相敲打對方,便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螞蟻有沒有語言?它們是不是靠這種方式來“說話”?還有學生問道:同一個蟻巢的螞蟻死了后,其他的螞蟻會傷心嗎?等許多生動有趣的問題。雖然我還不能完全解答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卻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究,或在以后有能力時自己去弄明白。又如:在講魚類之前,我先安排一些學生到當地魚市上去了解當地有哪些種類的魚賣?根據學生的調查結果再匯總,然后再由大家推薦一名同學匯報發(fā)言。“在我們當地的魚市上賣的魚有:鯽魚、鯉魚、烏魚、草魚、鰱魚、還有章魚、甲魚、金魚……”此話一出,就立即在班上引起了有不同意見的爭論。有人說:“鰱魚這個概念不準確,應該是分白鰱、花鰱,還有鯰魚”;有人說“章魚不是魚”;有人說:“甲魚不是魚”;有人說:“鯨魚不是魚”;也有人說:“黃鱔也是魚,還有泥鰍”等。在本節(jié)課上,我給同學們留十分鐘的分組討論時間,討論的氣氛相當熱烈,讓每一個小組的組長最后用一分鐘時間發(fā)言。將本組討論的結果當堂向全班講述。因此,最初的一位說鯨魚不是魚的同學,承認誤把“金魚”當作“鯨魚”……再從同學們從集市上買回來的鯽魚作為實驗材料,認識了解魚身體的外形、側線,然后再解剖魚,了解其內部構造……這堂課比過去那種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的多了。如果沒有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本,是不可能有這樣學習效果。
三、“請進來”新型教學方法
筆者曾請學校附近的一位老農,他家種有許多廣柑、橘子、柿子、桃、李、杏、、枇杷、葡萄等經濟類作物,讓他來給學生講述,他種植這些作物過程、方法及水果的保鮮等相關知識。使同學們大開眼界,也初步學到了如何對果樹進行人工授粉、嫁接、壓條、扦插等生物學知識。而這些知識是教材中所沒有涉及的知識。還可以請一部分家長來參與生物課學習。在讓家長參與的學習中,一些家長能認識當地的許多種植物。但他們所說出來的都是植物的俗名,而這些俗名也往往為多數學生所知曉,我再將這些俗名與其生物學上的學名對應起來,這樣就能讓學生了解、認識當地更多的植物,同時也能及時糾正同學們過去的一些錯誤。如草本蕨類——牛肋巴(注:橫線后面的名字是我們當地的俗名)、井口邊草——七葉一枝花、毛茛——貓爪子、懸鈴木——法國梧桐、大葉黃洋——萬年青、凹葉景天——落地生根、茱頂紅——炮打四方、魚腥草——豬鼻孔、慈姑——剪刀草、枳樹——鐵連架、薊——自根苗……
另外,我們還不定期舉辦有關生物學方面的講座,如在中國植樹節(jié)、世界衛(wèi)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無煙日、世界環(huán)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世界禁毒日、世界糧食日等舉辦相應的專題講座或進行相關的活動,以此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四、開放式教學的成果及其意義
篇7
書的開頭就是一個驚人的“偵探”故事:兩個小孩突然失蹤了。當一個攝影師和他底狗在一個名叫愛諾托夫教授底家里發(fā)現了線索而去找警察來查詢時,連教授也忽然沒有蹤跡了。沒有血痕,沒有尸體。
多奇怪呀!他們到那里去了呢?原來三人結伴去旅行了。在另外一個世界里,三個人出現了,這個世界大不同:綠草像大樹那樣粗,鮮花生在樹頂上,蚱蜢大得像公共汽車,飛鳥的翅膀可以鼓動大風暴。他們三人曾經坐著天然的飛機或汽球等,升空,渡海,入地登山。曾經和奴役同類的惡賊紅螞蟻激烈戰(zhàn)斗,被一滴小雨打得哭。曾經被花囚起來,也曾經被蜘蛛關在水牢里。曾經在蝸牛谷里住過一宿,也曾經在自己衣服的紐扣上摔痛了膝蓋骨。最后他們施行完了,回到人類的世界。人們包圍著他們聽他們談冒險旅行經過,新聞記者蜂擁著來采訪、照相。報紙上宣傳這個消息和發(fā)表有關的論文。有些人甚至于傳說愛諾托夫教授完成了使大象變?yōu)樯n蠅的研究。
這樣的故事多有意思,多奇怪。難道你不想看?
假使這本書只是新奇幻麗的故事,那便不成其為科學知識書籍,那就不值得特別介紹。最重要的是它藉著這種形式教給我們許多生物知識。如水蜘蛛是住在水底的,卻用自造的絲囊到水面上吸取新鮮空氣儲存起來,然后拿到住所里慢慢地用。蒼蠅會被一種天然炸彈名叫蠅微的炸死。這種蠅徽是一種泥狀的蠅體寄生物,遇見蒼蠅就鉆到蒼蠅肚里,不久就分裂爆炸,把蒼蠅炸死了。爆炸以后的炸彈還能繼續(xù)炸別的蒼蠅。如果我們能有計劃地力量培養(yǎng)這些蠅徽,我們就能很快地把這種危害人類底仇敵消滅。螞蟻把蚜蟲做為“牛”一樣來牧養(yǎng),我是知道的;這種“牛”擠出來的奶和我們的牛一樣,我也是知道的,但不知它為害植物最厲害的地方在那兒。從這書上我才知道蚜蟲吸取植物液汁還只損害植物的一部份,但它把奶汁弄出來膠住葉面的氣孔后,卻教植物非枯死不可。蜻蜓每小時能飛五十多公里,它的兩對翅隨從科學地分工:前面一對很少動,維持身體的均衡;后面一對卻是推動機。它每天吞食的蒼蠅、蚊子很不少,是人類的朋友,大家該愛護它……。
這些有用的知識,在本書中可以學會很多。
篇8
我擔任生物教學工作已有9年了,一直工作在農村基層。在面對農村學生時,我明顯地感覺到大多數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知識面狹窄、綜合學習能力差。但也有其優(yōu)勢,農村的學生大都有農業(yè)生活、生產的經驗,和大自然接觸較多,對生物學有著最直接、最豐富的體驗。如何利用好學生的生活、生產經驗,將這些感性認識進行遷移,提升為理性認識,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解釋生物學現象,去解決實際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真正做到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和綜合學習能力,我提出以下一些個人的認識。
(1)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多收集生活、生產實例,將其有效地結合到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和掌握重難點。例如,在學習《傳染病》這節(jié)內容時,就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來學習。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住校人數多,但宿舍數量不足,一問小小的宿舍內,卻住著16個學生。通風條件差,再加上一些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很多學生都有患傳染病的經歷,最常見的如疥瘡、結膜炎、流感等。教師可以以此為例,來講解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以及控制傳染病的三個途徑。同時通過知識的遷移,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掌握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方法。
(2)開發(fā)地方資源,合理調整實驗內容,讓生物實驗更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增強自信心。例如實驗課“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隨著課程進度來看,這個實驗大約在11月底進行,所用材料為天竺葵。但在實驗的進行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主要是天氣條件的限制,導致實驗效果不明顯。通過實踐我將這部分內容提前講授,實驗安排在10月份左右進行,并將實驗材料改為地方最常見的蠶豆。在實驗前,要求每組學生提前種植蠶豆用于實驗。通過這樣的改進,使實驗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驗操作變得相對簡單,實驗效果明顯。
又如“探究螞蟻的通訊”一課,首先指導學生制定實驗計劃,然后將實驗轉移到室外進行,帶領學生在校園的空地上尋找螞蟻的巢穴,進行實地的觀察。將實驗改在室外進行,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同時也避免了在室內進行該實驗的一些弊端(如噪聲過大、外界環(huán)境改變,螞蟻被學生弄死等不利于進行實驗的因素)。通過這樣的做法,使實驗易于操作,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在實驗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觀察能力。
(3)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滲透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學習《人的性別決定》時,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會不經意地流露出“男尊女卑”、“生女孩全是母親的錯”等想法。通過課后的調查,也了解到現在農村仍然存在因母親生育了女孩而在家庭中受到歧視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授,我更側重于情感目標和德育教育的完成,讓學生能掌握正確的知識,認同在當今社會男女地位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在學習《人的生殖》和《青春期》這部分時,除了相關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穿插講解一些有關于青春期性教育和性道德的內容。因為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的影響,現在的中學生青春期發(fā)育提前,隨著性生理成熟的到來,青少年的性意識開始覺醒和萌發(fā)。學校、教師有責任給他們一個正確了解知識的途徑,才能讓學生用科學的知識武裝自己,防范不健康思想和行為的侵蝕。
(4)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借助圖文、視頻、數據等加強學生直觀體驗,拓寬知識面,通過實驗、調查、課外活動等方式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針對不同的課、不同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活起來”,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實現有效、高效的教學。
篇9
關鍵詞:生物教育;激趣;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212-01
高中生物融知識性與科學性于一體,具體中見抽象,現象中顯本質。在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生活現象與生命現象,這是生物老師所關注的課題。
1.多媒體介入,在觀察中激趣
理論課是高中生物知識的核心。通過理論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的基本內容,又要讓他們在觀察、歸納、推理中體會理論產生的過程。多媒體的介入,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復雜的過程直觀化。如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是孟德爾經過整整八年地不懈探索所揭示。其理論知識抽象難懂。在教學中先以投影介紹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過程,提生理論的事實根據。然后結合圖解,由現象到本質,分析豌豆的遺傳特點。這樣,變抽象為具體,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上的飛躍,最后科學地總結出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
但多媒體介入課堂教學,必須注意以下三點:(1)展現理論產生的典型事實,力求變抽象為具體;(2)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作深入分析,并用演繹推理或類比的方法作出科學判斷;(3)介紹科學家發(fā)現真理的事實,激起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2.聯系實際,在生活中激趣
結合生物教學的特點,教師要把生活、生物、社會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新知識,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在講無氧呼吸時,從長跑、制泡菜、制酒等方面,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在生活中激發(fā)探究的興趣。啟發(fā)思考:(1)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痛。)為什么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且味美可口?(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fā)酵產生乳酸。適當的酸味正是人們所喜歡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且味美可口的原因。)(3)制酒時為什么要密封?(因為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制酒時若密封不嚴,酒曲就會進行有氧呼吸而降低酒精質量。如果酒精不純,混有乳酸菌,則制酒的同時產生乳酸,從而降低酒精的品質。)通過生活中的淺顯例子來破解生活中的抽象的理論知識,不僅起到了激趣的作用,而且起到了以簡馭繁的作用。
3.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疑
由于年齡特征,導致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當他們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時,也就是孔子說的"憤""誹"之時,這正是他們思維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心理學家還指出,生動有趣的材料能喚起人的好奇心,激發(fā)起探索知識的欲望。如學到"控制傳染病"知識時,給學生設置了如下新情境材料:王炎患肝病住院后,醫(yī)生采取了下述措施:(1)將他安排在單人病房,不讓與別人接觸;(2)把他用過的器具消毒;(3)給他打針、服藥。你能說出醫(yī)院采取這些措施的依據嗎?學生對給的這些材料很感興趣,好奇心驅使他們積極思考,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會問許多的為什么,思維被調動起來。另外提出有新意的問題,即提問題有新穎獨到之處,使學生產生新鮮好奇感:如"異型血相輸會產生凝集反應,為什么O型血又叫萬能輸血者呢?"從而啟發(fā)學生由輸出血原則考慮到輸血的生活常識和科學知識的聯系,激發(fā)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調動其思維,提高效率。
篇10
現在,人們常把有規(guī)則形狀的物體,用幾何圖形來描述。幾何圖形,即是點、線、面、體或它們的組合,如棱柱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等“幾何體”的圖都是點、線組合成的平面和曲面所圍成的。植物的果實,如柑橘、蘋果等的形狀多呈圓球體、橢圓體等幾何體形,它們可用圓或橢圓、球或橢圓體等圖形來描述(在笛卡兒直角坐標系圖中,還可用代數方程式來描述)。
有些植物的果實上還附有其他形狀,如,枇杷中的一種,其球體的“臍”上呈“五星”形狀(圖1),被稱為“五星”枇杷;向日葵花盤上瘦果的排列(圖2),松球果鱗的布局,菠蘿果實上的分塊……它們都是按對數螺旋線(圖3)的弧線在空間展開的。這樣果實排得最緊、最多,因而產生后代的幾率也最高。
植物的花瓣(如圖4是玫瑰花)和葉形也蘊含有數學公式。如極坐標方程的三葉玫瑰線、四葉玫瑰線(圖5①②)、八葉玫瑰線等。現在,數學家們還找到了用以表達“托著嬌艷花朵的睡蓮葉(圖6)形狀”的數學公式。
植物的整體形態(tài),也蘊含有數學知識,如水杉(云杉、雪松)等樹木整體多呈圓錐狀(圖7),這是一種沉穩(wěn)、防倒伏的理想幾何形狀(重心低、穩(wěn)度大)。這種形態(tài)有利于植物抵御狂風暴雨的襲擊。
動物體形狀,多種多樣,但它們在活動進程中,也跟數學知識有關。例如:
在寒冷的冬天,貓睡覺時要把身體抱成一個球形。這樣,身體露在冷空氣中的表面積最小,因而散失的熱量也最少。蜘蛛結的“八卦”網(圖8),既復雜又非常美麗。這種八卦形的幾何圖案,即使木工師傅用直尺和圓規(guī)也難畫得如蜘蛛網那樣勻稱。當對這個美麗的結構用數學方式進行分析時,你會發(fā)現在蛛網上隱藏的數學概念多得驚人――半徑、弦、平行線段、三角形、全等對應角等。
蜜蜂蜂房呈六角形(圖9),角度也很精確,據測定其鈍角為109°28′,銳角為70°32′,這樣的巢不但節(jié)省材料,而且結實堅固,令建筑師驚嘆不已!更令人驚奇的是,蜜蜂還“知道”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是一條直直的線。工蜂在花間隨意來去而采集到大量花蜜后,它知道取最直接的路線回到蜂房。
海洋中生長著一種甲殼動物,叫做鸚鵡螺。這種鸚鵡螺的外殼呈現對數螺旋狀(圖10),看起來花紋色澤是非常美麗的。
大雁總是成群結隊地飛,而且排成“人”字形,某一次的觀察計算,還表明“人”字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雁群前進方向的夾角度數為54°44′8″。而金剛石結晶體圖11的角度也正好是54°44′8″!(圖12)是巧合還是動物與大自然之間的某種“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