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對土壤的要求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粱對土壤的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兵團第四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伊寧835000)
摘要:高粱產量的高低與種植技術密切相關,本文從伊犁墾區高粱的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收獲等生產環節進行了總結,為高粱的穩產高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伊犁墾區;高粱;栽培技術
新疆伊犁墾區地處天山西部北坡山區,位于素有“塞外江南”美譽的伊犁河谷,東起南北疆交界的天山那拉提達坂,北東南三面環山,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為外泄型山間盆地。伊犁河三條支流——特克斯河、喀什河和鞏乃斯河蜿蜒奔流其間,形成了濕潤大陸型中溫帶氣候。這里光熱充足,降雨豐富,河流縱橫,是新疆最濕潤的地方,有“瀚海濕島”之稱。全墾區日照時數2400~3000h,積溫2203.8~4047.4℃,年降水200~800mm。大部分地區非常適合種植高粱,由于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我國高粱的高產區。墾區種植的高粱主要用來釀酒,伊犁地區目前有大小酒廠十幾家,高粱需求量大,僅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最大的白酒生產企業)每年就需要高粱2.5×107kg,而伊犁墾區高粱種植面積穩定在2000hm2左右,總產1.2×107kg不能滿足酒廠的原料需求,如何在有限的種植面積上進一步增加高粱產量是急待解決的問題。2013年,新源墾區七十一團獲得了高粱單產840kg/667m2的高產紀錄,這與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密切相關。為更好地開展高粱生產工作,現將伊犁墾區高粱高產栽培技術簡介如下:
1播前準備
1.1土地準備
高粱忌重茬、迎茬。重茬、迎茬地塊病蟲害嚴重,特別是黑穗病發生較多。這些黑穗病病原孢子遺留在土壤中,重茬和迎茬時,容易侵染種子而使高粱發病。此外,重茬不利于合理利用土壤養分,使養分不均衡。較好的前茬作物有大豆、小麥及油菜等。高粱栽培宜選擇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排灌方便及病蟲害較且土壤含鹽量低于0.1%的地塊。
伊犁地區開春氣溫回升快,風大,土壤跑墑快,宜耕期短,因此,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伏翻或秋翻,并進行冬灌,提前蓄好底墑。翻地前土地宜施足底肥,可基施優質有機肥1500~2000kg/667m2、磷酸二銨20kg/667m2、尿素5kg/667m2以及硫酸鉀5kg/667m2。開春后適期整地,整地質量要求達到“齊、平、松、碎、凈、墑”6字標準。播前結合整地用96%金都爾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用量為60~70mL/667m2。
1.2種子準備
適合伊犁地區種植的優良高粱品種有遼雜115、遼雜22號、晉雜22號及伊雜1號等中熟高產雜交種。種子質量要求純度不低于96%,發芽率大于85%,凈度在98%以上,種子水分不超過13%。
播前10~15d對高粱種子進行包衣,選用0.2%的立克銹和0.7%的高巧種衣劑,可預防高粱絲黑穗病和高粱蚜蟲。播前曬種l~2d,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田間出苗率。
2播種
2.1播種期
當土壤5cm地溫穩定在10~12℃時即可播種。伊犁河谷西部墾區高粱在4月20日前后播種,河谷東部墾區則在4月25日左右播種,對于地膜高粱,可提前到4月15日前后播種。
2.2播種量
條播播種量1.0~1.2kg/667m2。整地質量差和土壤表墑不好的地塊,播種量可適當增加到1.5kg/667m2;氣吸式點播機點播播種量0.7~0.8kg/667m2。
2.3播種質量
播前檢修好農機具,播種時要求播種機下種均勻,播行齊整,播深適宜。每播1hm2檢查鴨嘴,如鴨嘴被土壤粘住,應及時清理土壤,避免造成空穴。播種深度2.5~3.5cm為宜,覆土不宜過厚。播后應適時鎮壓保墑,促進毛管水上升至播種層,供種子吸收發芽。
3田間管理
3.1中耕除草
高粱3~4葉時用干齒進行第1次淺中耕,耕深10cm,護苗帶15cm,破除土壤中層板結,松土保墑,上干下濕,促下控上,為中耕培土打好基礎。高粱5~6葉時進行第2次中耕,耕深15cm,護苗帶10cm。
3.2合理灌溉
高粱苗期耐旱,澆水要前控中促,抽穗揚花水要澆足。全生育期灌水4~6次,沙土地多澆,粘土地少澆。用水量450m3/667m2。第1水在播種后60d左右開溝追肥后進行,拔節期、抽穗期、開花后期及灌漿期各澆1次水,做到灌勻,灌透,不旱不澇,充分滿足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要。
3.3科學施肥
3.3.1用好種肥
種肥在播種時隨種施入,注意種子與肥料的距離,以防燒芽,影響出苗率。伊犁墾區一般用磷酸二銨做種肥,用量10kg/667m2左右。
3.3.2合理追肥
根據高粱生長發育規律,以拔節期追肥效果較好。對生育期長的品種,或后期易脫肥的地塊,可分2次追肥。追肥應掌握“前重后輕”的原則。追肥時期與肥料數量還應視天氣、地況及苗情而定?;噬?,種肥不足,葉色黃綠,幼苗弱時,應早追多追;土壤肥沃,基肥量大,葉色深綠,個體生長健壯,應適當后延并酌情少施;砂土保肥力差,后期易脫肥漏水,應適當晚施或分2次追施;氣候干旱,土壤缺水,肥效不易發揮,應提早追施;雨多地濕可適當推遲追施。雨前施或施后灌水,肥水相融,能顯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拔節期追施尿素6~10kg/667m2,孕穗期結合灌水追施尿素8~15kg/667m2。
4病蟲害防治
4.1蚜蟲的防治
蚜蟲是高粱生長期的主要蟲害,及時防治是奪取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在伊犁墾區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蚜蟲的主要危害期,苗期發現田間有10%的植株有蚜蟲時進行噴藥防治,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g/667m2,兌水30kg,于葉面上下噴霧,力爭把蚜蟲消滅于初發期。在高粱小喇叭口期每隔7~10d噴藥1次,采用18%阿維菌素2500倍液噴施;在高粱大喇叭口期用40%樂果乳油、35%乙酰甲胺磷乳油混合沙子、煤粉加水均勻拌成毒沙,灌入高粱喇叭口內,此法防效時間長,效果好。
4.2絲黑穗病的防治
伊犁墾區主要病害為絲黑穗病,病菌由土壤和種子傳播。預防高粱黑穗病,首先應選用抗病品種,其次是忌重茬[1]。在化學防治方面:(1)使用種衣劑處理種子,可以殺滅種子攜帶的部分病菌、蟲卵,可選用0.2%的立克銹和0.7%的高巧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2)在高粱6葉及9葉期分別使用戊唑醇懸浮劑葉面噴霧防治1次。
5適時收獲
高粱蠟熟末期,籽粒干物質積累達到最大值,85%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呈蠟質狀時是高粱適時收割的最佳時期。如過早收獲,籽粒不飽滿,小而輕,產量降低;過晚收獲則品質降低;遇大風雨時收獲籽粒損落增多,影響產量。高粱收獲宜選晴好天氣及時收割脫粒,曬干后妥善保存。
篇2
關鍵詞:高粱烏米;栽培技術;種植效益
中圖分類號:S5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78
1 高粱烏米栽培種植的關鍵技術環節:
1.1 菌土的配制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每667m?用母菌6袋,每袋母菌拌有機質含量高的壤土20~25kg,要求壤土必須無農藥殘留、無草籽、過篩后的細土與母菌混合均勻成為菌土,菌土要求含水量20%左右,感覺能手握成團,落地散開即可,保持溫度在25~30℃左右,加蓋塑料布進行保溫,等待菌種萌發,根據溫度高低,一般需要悶7~20d為宜。
1.2 選地整地是保證高粱苗齊苗壯的關鍵環節
最好選擇肥泛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整地一定要求精耕細作,粉碎土塊,千萬不能有大的土坷垃,整平地面,便于后期的工作。
1.3 合理施肥是保證高粱烏米高產增收的關鍵環節
根據土壤肥力情況,要因地制宜的進行施肥,每667m?必須施腐熟后的農家肥3~4m3,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化肥用15kg/667m2二銨,15kg硫酸鉀(1000m?),一定要注意種肥隔離,以免燒籽,影響出苗。
1.4 在操作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1.4.1 播種期
要根據土壤溫度和土壤墑情確定合適的播種期,在保證出苗的前提下盡可能早播,當5cm地溫穩定在15℃左右,濕度在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播種最佳,樺甸一般在4月25號-5月1號左右。
1.4.2 晾茬
在踩完格子后,根據土壤墑情,保持水分在20%左右,過濕應晾茬,干旱時不用晾茬。
1.4.3 播種
最好采用穴播,接菌率明顯高于其他種植方式,又節約菌種,每穴7~8粒,株距0.26~0.33m,將配置好的菌土均勻的覆蓋在種子上,菌土厚度在2cm左右,一定要覆蓋嚴密。
1.4.4 復土
相對越深越好,有利于種苗感染病菌,一般在15cm左右。
1.4.5 鎮壓
高粱種子本身芽勢弱,根據土壤墑情及土質粘重程度確定鎮壓輕重。
1.4.6 摟土
播種一周后應觀察種子是否發芽,當種子發芽時,要及時摟掉上層土層,一般摟到離種子2~3cm為宜。
1.5 田間管理
1.5.1 間苗定苗
在高粱3~4片葉時間苗,每穴留4~5株,原則與種植普通高粱不同,是留中間間兩邊,留弱苗間壯苗,主要是利于感染病菌,提高烏米接菌率。
1.5.2 追肥
根據土壤肥力條件在7月上旬-8月下旬追2遍肥。一般每667m?追施尿素10~15kg,能大幅度提高高粱烏米的采收產量和采收品質。
1.5.3 病蟲害防治
容易發生的主要病害是苗期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多發在2~3葉期,病苗根部紅褐色,生長緩慢,病情嚴重時,幼苗枯萎死亡,造成缺苗,在7~8月生育中后期,個別地塊也有發生,危害根部,引致高粱爛根。具體防治辦法是:用枯草芽胞桿菌或多粘類芽胞桿菌進行生物防治。蟲害主要是蚜蟲防治:
當發現田間植株有3%~5%的蚜蟲時,用苦參堿生物農藥防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生產有機綠色高粱烏米,絕不可以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篇3
關鍵詞 酒高粱;高產;栽培技術;遼寧朝陽
中圖分類號 S514.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053-01
遼寧省朝陽縣波羅赤鎮位于朝陽縣西部,國道“101”線、京四高速公路和錦赤鐵路穿鎮而過,正在修建的京沈客運專線也途經該鎮。全鎮共轄8個行政村,75個村民組,總人口18 932人。社會總面積1.18萬hm2,其中耕地面積3 666.67 hm2。該鎮是個農業大鎮,農業生產中以玉米、雜糧和蔬菜作物為主,氣候特點和土地條件較適合玉米和高粱等各種農作物生長。20世紀80―90年代,在該鎮雜糧作物生產中,雜交高粱種植面積達666.67~1 333.33 hm2,此后,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大,雜交高粱種植面積逐漸減少。進入2011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由遼寧格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遼寧紅雨高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的酒高粱種植項目,深受波羅赤鎮廣大農戶歡迎,2011―2012年每年種植面積逾200 hm2,2014―2015年種植面積達266.67 hm2以上,該項目覆蓋全鎮5個村,盡管2015年波羅赤鎮遭受嚴重高溫干旱,但是種植酒高粱平均產量達9 750 kg/hm2,酒高粱平均售價1.42元/kg,平均產值13 845元/hm2。結合波羅赤鎮酒高粱生產實際,通過總結當地酒高粱栽培技術經驗,并在全鎮生產中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栽培技術模式值得當地農業生產推廣?,F將酒高粱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選地整地
高粱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各種類型的土壤均可種植,選擇土層深厚,蓄水、保肥能力強,中等及中等以上肥力地塊,為酒高粱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條件。酒高粱的前茬以大豆、玉米為宜。播種前必須進行深耕整地,土地要平整,無雜物和雜草。以秋季深翻地為宜,翻耕深度應達20~30 cm,有灌水條件的地塊也可早春深耕、起壟、灌水,為播種做好土地準備[1]。
2 選用良種
根據當地生態類型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選擇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熟期適宜的優質品種,如兩糯1號、兩糯2號等品種。
3 適時播種
一般年份5月下旬播種,此時土壤5 cm溫度穩定在15 ℃左右,播種深度3~5 cm。過晚播種酒高粱成熟度不夠、品質下降,嚴重影響產量和酒用價值。過早播種容易死苗。播種前曬種3~4 d,并用40%樂果乳油按藥、水、種子為1∶40∶600的配比混拌均勻悶種3~4 h,或用種子重量的0.5%的40%禾穗胺拌種,陰干后播種,防治高粱黑穗病。采用機械播種,行距35 cm,株距20~30 cm,用種量5.25 kg/hm2即可,保苗10.8萬株/hm2左右,充分發揮酒高粱品種高分蘗率特性[2]。播種后表層土壤稍干時,用石磙子鎮壓保墑。播種后采用高粱專用除草劑進行藥劑滅草。
4 間定苗與中耕
出苗后及時,出現缺苗時及時浸種催芽補種或借苗、移栽。當高粱2~3葉時進行間苗,到四至五葉期定苗。結合定苗進行第1次中耕,要求淺鏟細鋤,不傷苗。拔節前結合追肥進行第2次中耕,此時,根尚未伸出行間,可以進行深鏟,松土,做到壓草不壓苗。主要目的是促進根系發育,適當控制地上部的生長,達到苗全、苗齊、苗壯,為后期的生長發育奠定基礎[3]。
5 土肥水管理
提倡整地時增施有機肥22.5~30.0 t/hm2,可在秋季耕翻前撒施翻入耕層,或結合耙地撒施,在基肥數量少的情況下,于春季將基肥條施于壟溝內。缺磷或缺鉀的土壤,可配合使用礦物磷肥和礦物鉀肥,一般施磷肥150~450 kg/hm2、鉀肥75~150 kg/hm2,氮素化肥以尿素計算,總施用量不超過300~375 kg/hm2,其中,25%~30%用于基肥或種肥。一般施摻混肥、復合肥或配方肥750 kg/hm2左右,在苗期和抽穗期各施1次追肥。拔節期至抽穗期是生育階段中最旺盛的階段,植株生長迅速,莖葉繁茂,對營養的需要量急劇增高。田間管理主要作用是協調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在促進莖葉生長的同時,充分保證穗分化的正常進行。拔節至孕穗期是高粱需肥最多的時期,此時追肥時間通常在喇叭口期(14~15葉孕穗期)進行,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如果幼苗長勢較弱可追肥2次,第1次追總施肥量的2/3,在10~12葉時進行,第2次追施肥總量的1/3,在拔節期的16~17葉時進行。由于拔節期需水量迅速增多,當土壤濕度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5%時,應及時灌溉。同時結合追肥、灌水進行第3次中耕培土,增強植株防旱保墑、防風抗倒能力。抽穗至成熟期是高粱需水最為敏感的時期,如遇干旱,莖葉易提早枯萎,影響養分向籽粒輸送,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低劣。這一時期如果土壤濕度低于田間持水量70%,應及時適量灌水。但此期如果降雨過多,田間長期積水,也會導致高粱莖葉早枯,顯著降低產量。因此,低洼地塊要及時排澇;及時放秋壟,即在高粱乳熟期淺鏟壟的兩側,可以滅草、散墑、疏松表土、提高地溫,使籽粒飽滿,促進早熟[4]。
6 打底葉
高粱蠟熟期打底葉有利于通風透光,促進早熟,同時打下的葉子還可以為牲畜提供飼草。但打底葉必須適時、適度,否則,會降低產量和品質。一般抽穗20 d后打底葉,不可打得過早、過多。
7 病蟲草害防治
在黑穗病防治上,一是播種時藥劑拌種;二是在黑穗病株散粉前拔除病株,并帶到田外深埋或燒毀。蚜蟲呈點片發生時,可用50%樂果乳油3.75 kg/hm2溶于水,加細砂300 kg/hm2制成毒砂揚撒。防治粘蟲可用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噴霧,用藥量1 500~2 250 mL/hm2。也可根據成蟲在干葉上產卵的習性,在田間插草把誘蛾產卵,將卵集中消滅。在玉米螟產卵期用赤眼蜂防治,視蟲情程度決定放蜂數量。一般放蜂15萬~45萬頭/hm2。在玉米螟成蟲羽化初始期,每日21:00至次日4:00利用黑光燈可以誘殺大量成蟲。對于苗前未噴施除草劑的田塊,可采用出苗后噴灑除草劑防除田間雜草。
8 適期收獲
在蠟熟末期至完熟期收獲,即當籽粒呈現品種固有形狀和顏色,粒質變硬,穗下部籽粒內含物硬化成蠟質狀,粒色光亮時即可收割。收割后每20~25株捆成一捆,捆后在壟上橫放2~3 d,然后豎成攢,晾曬20~30 d,籽粒水分達到14%~16%時,再掐穗脫粒晾曬,籽粒水分≤14%時進行銷售。
9 參考文獻
[1] 熊岳農業??茖W校.作物栽培[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2] 北京農業大學.耕作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篇4
關鍵詞:有機高粱;栽培管理;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有機高粱的生產應用
隨著綠色理念的不斷普及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實施,有機高粱已經成為未來高粱種植的發展趨勢。目前有機高粱的主要用途是作飼料、能源和制糖。就現階段狀況而言,我國的有機高粱在科研、生產與應用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一些地區還建立了以高粱為原料進行生產的加工廠。例如在制糖方面,湖北省建立了中州皖農場糖廠、廣東省建立了甘蔗糖業研究所糖廠等;在制酒行業方面,有山東省的莘縣糖酒廠、內蒙古的托王集團酒廠等。另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單位與地區,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規模。如內蒙古托王集團在原來酒廠的基礎上建造了紙漿廠、板材廠和制糖廠等。河南省冬夏集團為了申報國家星火項目,開發種植了0.33萬hm2高粱,并且建造了一個大的奶牛場,年產實用酒精萬噸以上。湖北省長江三峽宜昌生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種植了0.67萬hm2高粱,年生產酒精1000萬L以上,并用高粱的秸稈作為材料來生產食用菌。
二、選用良種
醬香型酒用有機高粱應選用“紅纓子”“青稞洋”等通過提純復壯的高粱品種。品種屬中熟中粒酒用品種,具有種皮厚、玻璃質高、支鏈淀粉多、單寧含量適中、釀酒不易糊化的特點。春播生育期130—140天,夏播生育期120—130天,下面就以“紅纓子”為例,對它的品種特點進行以下介紹:
“紅纓子”高粱是貴州省仁懷市豐源有機高粱育種中心采用本地傳統高粱品種“小紅纓子”與特矮稈雜交選育而成的高粱品種。該品種屬糯性中稈中熟常規種,春播生育期130d左右,夏播120d左右。株高2.4m左右,地上部伸長節8~9節,葉寬7.2cm左右,總葉數13片,葉色濃綠。散穗型,穗長32~38cm,穗粒數2800粒左右,穎殼紅色,籽粒紅褐色,較易脫粒。該品種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支鏈淀粉含量達88%以上,是符合釀酒工藝要求的優質原料。該品種抗病抗旱能力較強,一般產量6000kg/hm2左右,最高產量可達8250kg/hm2。
三、育苗移栽技術要點
①苗床選擇:選擇水源方便、土地平整、背風向陽、土壤肥沃、無化學污染的沙壤土。
②苗床面積:根據大田面積計算所需苗床面積,每畝大田所需苗床長5丈左右、寬4.2尺。
③苗床的整理和培肥:一般在育苗前25—30天,將苗床翻犁、整細,除去雜草和石塊,每平方米苗床地用優質農家肥3—5公斤,讓其自然腐熟,培肥土壤。
④播期:春播高粱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育苗,夏播高粱在5月上、中旬育苗。畝大田用種量0.5公斤。
⑤種子處理:播種前要將種子進行篩選、風選,除去雜質及飽滿種子并涼曬種子1—2天,提高發芽率。
⑥育苗方式:
營養球(塊)育苗:制作營養球時,用適量清糞水或沼液將漚制好的營養土拌濕(標準: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用手輕捏成直徑1.5寸的營養球整齊排放在苗床內;在制作營養塊時,先在苗床底鋪一層廢紙或細沙等隔離物,然后將漚制好的營養土加足水分后,在苗床上平鋪5—6厘米厚營養土,刮平壓實,用木板和刀劃切成1.5寸見方營養塊,每個營養塊(球)播種2—3粒。
撒播育苗:將培肥的苗床地切細,開溝作廂,廂寬4尺,溝寬1尺,將種子分廂計量均勻撒于廂面上,澆上適量的清糞水或沼液,蓋上1厘米厚的細土。
苗床管理:春播高粱在苗床上需加蓋塑料薄膜,防止倒春寒。高粱出苗后要注意勻苗,移栽前根據氣候適時揭膜“煉”苗、澆水及中耕除草。
⑦精細耕整
要求:①時間適當。在適宜的墑情下,一般在栽植前5—7d耕整,選擇旱整工藝時,犁耕耕深為12—15cm、旋耕耕深為10—15cm,且深淺一致,無漏耕、重耕現象;同時也要注意土壤不能耙得過爛。②整地要平。要求做到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異不大于3cm,表土硬軟適中,田面無雜草、雜物。③秸稈還田數量應該適量。一般還田秸稈量不超過3000kg/hm2。
四、大田移栽
1、移栽時間:苗齡30天左右,當苗長至4葉一芯至5葉一芯時即可起苗移栽,營養塊育苗宜在4—5葉時移栽,撒播育苗宜在5—6葉時移栽。起苗時防止傷根,除去病苗、弱苗、雜苗、大苗、優勢苗,用中等苗帶土移栽。
2、移栽密度:凈作畝栽7800—8000窩;分帶套作畝栽3000—4000窩。
3、移栽規格分凈作和套作
凈作:高粱株行距0.5:1.5尺,打窩移栽,每窩2株。土壤肥力差的適當密植。
分帶輪作:1.7米—1.8米開廂(綠肥—高粱)移栽,上年秋種時將土地按1.7米—1.8米開廂,用0.8米—1.0米帶種綠肥,綠肥翻壓后移栽2行高粱,行距0.6米—0.7米,窩距20.0—26.7厘米,每窩栽2株。
4、化學除草
秧苗活棵后,及時化學除草。用50%苯噻草胺可濕性粉劑450-600g/hm2或14%乙芐可濕性粉劑750g/hm2,按照說明書拌細土撒施。
5、水分管理
除草工作結束后,灌上1—2cm的淺水,然后等水自然落干后再灌淺水,保證田面薄水或沒有水層,但要一直保持濕潤狀態。當莖蘗苗達到預計穗數的80%時,即達到225萬/hm2。左右時,就要開始排水擱田。擱田方法:“輕而多次”,首先及時開溝排水,然后曬到田邊起細裂縫,人站在田面上,雖有明顯的腳印,但不下陷時,再灌上1cm左右的淺水,落干后再曬,如此反復進行,直至分蘗數不再上升。
五、施肥時期
1、苗床期施肥:高粱苗床地播種前,用充分腐熟的適量有機肥堆腐發酵土壤制成營養泥,待高粱播種出苗后至移栽前用適量腐熟的優質沼液或清糞水淋苗,保持苗床地濕潤不露白,高粱苗健壯生長。
2、大田期施肥
A.基肥:基肥是固態有機肥(牛圈肥,堆腐肥,沼渣,綠肥,秸稈,經認證的生物有機肥,可選用琨恩牌有機肥),在移栽前結合整地施入田土高粱移栽窩中,秸稈還田和綠肥翻壓入土須在高粱移栽前7—10天進行。秸稈還田可采取直接還田、翻壓還田、過腹還田、覆蓋還田。綠肥在盛花期翻壓,翻埋深度16厘米左右,蓋土要嚴?;适且簯B肥料(人畜糞尿、清糞水、沼液),在移栽時施入根際附近土壤并覆土作定根肥水。每畝施用優質農家肥1200—1500公斤或經認證的生物有機肥50—80公斤。
B.追肥:苗肥,高粱移栽成活后,結合查苗補缺、中耕培土進行。時間在移栽后15天內,主要施用清糞水,沼液。苗肥每畝施用優質農家肥1000公斤(清糞水和沼液)以上。
C.穗肥:在高粱拔節孕穗期結合中耕除草,培土施用??墒┣寮S水,沼液,或經認證的生物有機肥。畝施用優質農家肥750公斤以上或經認證的生物有機肥10—20公斤。
D.粒肥:在高粱抽穗揚花至灌漿時期進行??墒┣寮S水,沼液,或經認證的生物有機肥。畝施用優質農家肥500公斤以上或經認證的生物有機肥5—10公斤。
六、病蟲害防治
高粱主要病害有高粱黑穗病、炭疽病、紋枯病、紫斑病,銹病等,主要蟲害有地老虎、蚜蟲、粘蟲、紅蜘蛛、玉米螟等。高粱炭疽病在病害發生初期用0.5%衛保水劑500—6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水劑300—4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在拔節前后百株蚜量10—20頭、孕穗抽穗期百株蚜量200—250頭時,用10%煙堿水劑1000倍液或1.5%天然除蟲菊素水乳劑2500倍液噴霧防治。粘蟲掌握幼蟲三齡前,用0.3%印楝素乳油-綠晶600—800倍液或0.6%清源保水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七、適時收獲與貯藏
酒用高粱在蠟熟末期收獲最為適宜,因為此時期營養物質停止積累,千粒重最高,淀粉含量也多,其特征是穗基部莖桿變黃,植株下部的4—6葉枯死,穗上下兩端小穗外穎呈棕色,此時收獲的高粱籽粒經晾曬后呈棕黃色,經濟性狀較好。高粱籽粒的干燥是保證貯藏期間品質不變的關鍵,收獲脫粒后,曬到含水量在13%以下方可入庫。收貯時要專收專貯,貼上標簽。
八、應注意的問題
篇5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任務。
高粱是我鎮主要釀酒原料,釀酒業已成為鎮域內糧食加工業的一大優勢,酒稅又是鎮內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原材料不足已成為酒類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市場白酒需求量快速增長和白酒業發展前景看好的情況,因地制宜發展高粱生產,對振興經濟,促進“富民升位”具有重要意義。鎮黨委、政府在總結前兩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決定今年在全鎮范圍內,繼續擴大面積種植“瀘糯8號”20000畝,各村要將種植高粱當成一項農業產業主要項目來抓,把思想統一到為國家增稅,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產業支撐上來,切實抓好高粱生產。
二、采取“五統一”辦法,抓好高粱生產。
1、統一規劃。瀘糯8號再生雜交高粱具有抗旱、耐澇、抗逆性強等特點,在鎮域內的沙壤土、重粘土、微酸型土壤或鹽酸土壤均可種植,各村可根據土壤性質,合理相對集中,連片規劃種植,并將恒龍路、龍花路、龍肖路等大公路沿線視線范圍內納入種植范圍,所涉農戶將種植戶姓名,育苗面積,移栽面積和地塊名,造具登記冊,報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2、統一供種。今年由鎮政府統一到瀘州引進“瀘糯8號”品種,免費分發到相關村組,用種所需。
3、統一育苗、移栽。統一育苗時間為2月底前,由村集中統一育苗、管理、確保幼苗成活率達100%,并于3月20日前將苗子分發到戶成片移栽。
4、統一技術培訓。采取發放技術資料和光碟播放以及以會代訓三種方式統一技術培訓,鎮培訓到村,村培訓到種植戶,在種植前必須培訓完畢,確保種植區實現1戶1名能手,1村1名技術員。
5、統一訂單銷售。種植前由鎮政府組織各村組與酒廠簽訂銷售訂單,確定最低收購價收購,高粱收獲后,由酒廠按質優價向農民收購。
三、建立高粱高產示范基地。
以云頂村為中心建立千畝高粱高產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仍由鎮免費供種、供膜、供農藥,由鎮農業技術站負責技術指導,有所在村組織實施,要求高產示范基地必須起到示范作用,給農民群眾樹立樣板,力求取得實效。
四、嚴格考核。
鎮政府將高粱生產工作納入全年目標考核,年終按一、二、三等獎分別獎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分別獎現金800元、600元、400元。此項工作從育苗到收割以獎代補到村,按驗收面積每畝補助群眾種植戶10元,村干部10元,駐干及辦事處5元,如因工作不力或滯后、驗收不合格的,懲村三職干部500元、400元、300元,組長100元,駐干、辦事處正副主任及片長500元,育苗及移栽兩個月,并把津補貼中的30%作為浮動,嚴格逗硬獎懲。
篇6
關鍵詞:高粱;制種;高產;優質;途徑
高粱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也是重要的釀酒原料,高粱種子的優劣直接影響高粱產量,搞好高粱雜交制種工作是提高高粱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節。
1.低產劣質原因
1.1 親本純度低:由于親本種子的多代繁殖引起分離,純度連年下降,不育系可分離植株高大的不育株和半育不育株等,小花敗育加重,恢復系株型變小,穗部畸形,花粉減少,散粉能力下降,嚴重影響授粉結實,同時因不育系和保持系株型、籽粒都十分相似,收獲時易產生機械混雜,使不育系里混有保持系,給去雜和制種純度造成嚴重威脅。
1.2 隔離條件差:有些制種區隔離條件達不到技術規程要求,造成種子純度低,同時群體結構不合理也會嚴重影響制種產量,密度過大,則通風透光性差,形成郁閉徒長,影響結實;密度過小,則無法充分發揮增產潛力,難以高產,父母本行比不當,也能形成制種低產。
1.3 肥料投入少:肥料投入不足,施肥方法不合理,單一施肥,基肥與追肥比例不恰當,都會影響種子的產量和品質。
1.4 花期相遇不良:因不育系和恢復系對氣候、土壤、栽培條件變化的反應差異性而常常導致花期不遇或相遇不良,授粉結實率低。
1.5 播種方法不當:高粱不育系種子抗逆性差,易粉籽,若播種時間、深度、方法不恰當,極易造成缺苗斷壟,使制種田因嚴重缺苗而減產。
1.6 病蟲鼠害嚴重:制種高粱苗期易遭受鼢鼠和地下害蟲危害,生育中后期易發生蚜蟲和黑穗病。
1.7 去雜不徹底:去雜不徹底是雜交高粱種子純度差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混入不育系里的保持系,若在花期不認真辨認或稍有疏忽,就很難徹底去凈。
2.高產優質途徑
2.1 重視親本繁殖:親本種子質量高低對制種產量和質量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親本(三系)繁殖必須按照“原原種一原種一繁殖親本一制種”的過程操作,原種繁殖田應采取選擇單株、分系比較、混系繁殖的“三圃法”,繁殖一年用多年,減少繁殖代數,防止生物學混雜和機械混雜,親本繁殖田隔離距離不少于500m,對不符合標準的親本繁殖田要堅決予以報廢。制種田盡量選用柱頭生活力強,抗病高產的不育系組合,如V4A和622A不育系,這些不育系高抗絲黑穗病,而且柱頭生活力長達10d左右,易做到花期相遇,制種產量高,而3197A不育系則黑穗病和小花敗育嚴重,柱頭生活力弱,制種產量低,一般不宣選用。
2.2 嚴格選地隔離:高粱制種田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保水保肥,穩產保收,排灌方便的川臺地。隔離是保證種子純度的關鍵技術措施,制種田四周400m以內不能種植其他高粱。合理密植是高粱制種高產的有效措施,隴東地區的制種實踐證明,高粱制種密度以行距40cm,株距20cm,父母本總留苗125063株/hm2為宜,父母本行比為2:8或2:10。
2.3 加大肥料投入:高粱制種田每hm2需施優質農家肥60~75t,過磷酸鈣750kg,尿素150kg,硫酸鉀75kg作基肥,生育期間及時追肥,拔節期追施尿素180kg/hm2,抽穗期追施尿素300kg/hm2,灌漿期追施尿素120kg/1m2。。
2.4 搞好花期預測
2.4.1 花期預測。主要采取葉齡差比較法,即以制種雙親葉片數為基數,按“母等父”的原則進行比較,若父本比母本提前發育1~2片葉,則表明花期相遇良好。
2.4.2 花期調節。經預測,若雙親花期不遇或相遇不良時要進行調節。一是播期調節。播種期調節是保證花期相遇的主要技術。一般以雙親在當地的生育期為標準,在播種時進行調節,盡量使花期相近。調節的原則是父本開花期“寧遲勿早”,即父本開花期比母本開花期遲2~3d為宜。同時為保證父母本花期良好相遇,一般父本應分兩期播種,父本兩期播期相差7d。二是苗期調節。對生長快的親本遲間苗,留分蘗苗和小苗,適當增加留苗密度等措施控制生長;對生長發育慢的親本早間苗、早定苗、去分蘗、留大苗,適當降低留苗密度等措施促進生長。三是拔節后調節。對發育早的親本不施肥、不灌水、深中耕;對發育晚的親本增水增肥。四是孕穗期調節。對發育慢的親本用100g/kg的尿素水溶液灌根,如父本提前抽穗,可割除主穗,促發側穗生長,利用側穗花粉使其相遇。五是人工輔助授粉。在盛花期上午9~11時,用手將父本植株推向母本行側,輕輕搖動,使花粉落在母本穗上。
2.5 確保全苗壯苗
2.5.1 精細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27~33cm,隨耕隨耱,冬前鎮壓,蓄水保墑,做到“春旱秋抗,春苗秋抓”,早春頂凌耙耱,播前淺耕20cm,隨耕隨耱,拾凈根茬,精細整地,做到地平、土碎、墑足、上虛下實,為播種出苗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條件。
2.5.2 適期播種。適期播種是保證全苗壯苗,奪取制種高產的關鍵環節。高粱制種的適播期以地表5cm地溫連續5d穩定通過120C時播種為宜,播種過早,地溫低,易霉爛粉籽,播種過晚,易遭受晚霜凍害,難以成熟,產量和發芽率低,種子質量差。
2.5.3 選用優質親本種子。選用純度蘭99%、發芽率蘭90%的親本種子作種;播前曝曬2~3d,提高發芽出苗率。
2.5.4 播種深度。由于高粱不育系種子根莖短,芽鞘軟,頂土力弱,應適當淺播,隴東地區播深以3~4cm為好。
2.5.5 抗旱播種。采取借墑播種,獨腿鐵樓播種,播后采取耙耱鎮壓、地膜覆蓋等抗旱保苗播種措施,力爭一次播種抓全苗。
篇7
關鍵詞:紅纓子高粱;不同密度;栽培;試驗;報告
中圖分類號:S514 文獻標識碼:A
平塘縣位于貴州省南緣中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無霜期312d,年平均氣溫17℃,雨熱同季,年平均降雨量1259mm,縣境內最高海拔1487.7m,最低海拔402m。2009年,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渠道引進企業入駐平塘,致力發展訂單高粱種植,該企業采取“公司+高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方式發展訂單高粱種植,幾年來每年在海拔700~800m區域內均以1333.3hm2的規模發展種植。為給該品種大面積種植提供最佳栽培密度的科學依據,特進行本試驗。
1 試驗材料及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選擇在卡蒲鄉新關村拉干組黃玉昆戶責任地,該地面積1400.7m2,海拔高度為760m,向陽,砂質壤土,土地肥力中上等,肥力一致,前茬作物綠肥(蘿卜花),綠肥在移栽高粱前10d翻犁壓青。
1.1.2 品種及來源
高粱品種為紅纓子,由仁懷市豐源有機高粱育種中心提供,屬糯性中桿中熟常規種,生育期春播130d左右,夏播120d左右,穗長32~38cm,株高2.4m左右,穗粒數2800粒左右,葉寬7.2cm左右,總葉數13葉,葉色濃綠,散穗型,穎殼紅色,籽粒紅褐色,較易脫粒,抗病、抗旱能力較強,一般每667m2產400kg左右。該品種糯性好,玻璃質含量高,種皮厚,耐蒸煮,耐翻糙,出酒率高,酒質特佳,是符合釀造茅臺酒工藝要求的優質原料。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1.2.1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3個處理,3次重復,進行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3m2,長15m、寬2.2m。小區間距33cm,每小區栽5行,行距0.5m。
A處理:每667m2栽4000窩,2株/窩,即0.8萬株/667m2。行距50cm,窩距33cm,198窩/小區。
B處理:每667m2栽5000窩,2株/窩,即1萬株/667m2。行距50cm,窩距27cm,248窩/小區。
C處理:每667m2栽6000窩,2株/窩,即1.2株/667m2。行距50cm,窩距22cm,297窩/小區。
1.2.2 育苗
本試驗采用地膜覆蓋培育壯苗,3月15日播種,4月13日移栽,移栽時苗高21cm左右,5葉1心。
1.2.3 底肥施用
根據土壤肥力屬中上等,前茬作物為綠肥的實際情況,不再施用農家肥,移栽時用西洋復合肥(N-P-K-15-15-15)作基肥,按667m2施純氮8kg計算,每667m2施復合肥50.3kg,每小區施2.5kg西洋復合肥作底肥。施肥方法:開溝均勻撒施,覆土蓋肥后移栽。
1.2.4 田間管理
栽后7d,進行查苗補苗,12d結合中耕除草,按5kg/667m2用量用尿素提苗,高粱整個生長過程未進行病蟲防治。
1.2.5 驗收
8月4日驗收,實行單收單計產,做好相關數據記載。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經濟性狀分析
從表1看出,處理間株高、穗長沒有明顯差別,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大,穗長小幅減小,單株秸稈鮮重明顯減小。
表1 經濟性狀調查表
處理 株高/cm 穗長/cm 單株秸稈鮮重
/kg
A 229.4 28.6 155
B 225.9 28.4 132.5
C 238.6 27.3 122.5
2.2 產量分析
從表2來看,不同處理間產量有較大差別,隨著栽培密度增大,產量隨之增高,穗粒重略有減小。
表2 產量調查表
處理 小區產量(鮮重)/kg 合計/kg 平均/kg 小區有效穗 平均穗粒重(鮮重)/g 理論產量
/kg·667m-2 實測產量
/kg·667m-2 折干率/%
I II III
A 16.1 17.4 16.6 50.1 16.7 396 43.2 297.2 290.1 86
B 19.5 18.9 19.3 57.7 19.2 496 41.1 354.2 333.6 86
C 21.6 22.3 22.8 66.7 22.2 594 38.5 397.3 385.7 86
將試驗結果作方差分析,單向分組隨機區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區組間 0.4689 2 0.2344 0.7189
處理間 46.0356 2 23.0178 70.5826**
誤差 1.3044 4 0.3261
總變異 47.8089 8
各處理間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2 3
LSR05 1.83 1.87
LSR01 3.04 3.17
Xi 平均 Xi-X1 Xi-X2
X3 22.233 5.53** 3.00*
X2 19.233 2.53*
X1 16.700
從分析結果來看,區組間變異不明顯,處理間變異達到0.1顯著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篇8
1、丘陵地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很多種。其中水果有蘋果,桑葚,李子,梨樹,西瓜,獼猴桃等。
2、糧食作物有玉米,花生,蕎麥,高粱,紅薯等。中藥材有甘草,遠志,黃芪,丹參,黨參等。還可種植茶葉。
3、丘陵地區多是紅色的酸性土壤,而茶葉對土壤的要求不高,種植后管理也比較方便。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一、發病癥狀
玉米絲黑穗病病菌稱黍軸黑粉菌,屬真菌界擔子菌門。厚垣孢子近圓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表面有細刺,萌發時產生先菌絲和擔孢子。玉米絲黑穗病與高粱絲黑穗病病菌是同一個種的兩個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絲黑穗病菌雖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極低。
玉米絲黑穗病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牛吃了病殘體,排出來的糞便里的病菌還能存活,用病殘體堆肥未經充分腐熟也能造成糞便帶菌;病菌附著在種子的表面也可以越冬。所以土壤、糞便、種子都是來年玉米絲黑穗病發生的初侵染源。其中土壤、糞便帶菌傳病作用顯著大于種子帶菌。土壤中越冬菌量大、侵染時間長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越冬的病菌隨種子發芽而萌發并從玉米幼芽或幼根侵入。種子開始萌發至5片葉期間都能受病菌侵染,但以3葉期前,特別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4葉期以后侵染率顯著下降。
玉米絲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的病,一般在玉米6―7片葉時才表現明顯癥狀。癥狀為發病株矮化,節間縮短,莖基部膨大,下粗上細,株形稍彎曲,葉片密集,葉色濃綠。有的重病株分蘗增多而簇生。大多數品種苗期癥狀不明顯,到抽雄或出穗后才在雄花和果穗上表現明顯的黑穗癥狀。玉米絲黑穗病的侵染期長,防治難度大。
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程度與品種的抗病性、土壤中的病菌數量、環境條件有關。不同的玉米品種在同一條件下發病率不同,說明品種間的抗病性有差異。玉米種植至出苗期間的土壤溫、濕度條件與發病關系最為密切,一般在土壤溫度20℃左右,土壤含水量20-40%時玉米發芽生長迅速,約經6-10天即可出苗。由于玉米出苗快,縮短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時間,從而減少了病菌感染的機會,發病就輕。當土溫在15℃左右,土壤含水量低于20%,則不利于種子萌發和生長,出苗緩慢,延長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時間,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機會,發病就重。早播和播種過深、種植感病品種、連作地塊土壤病菌數量大、春季低溫干旱年份玉米絲黑穗病發病重。
玉米絲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癥狀相似,但有本質的不同。玉米絲黑穗病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整個果穗變成黑粉和絲狀物,或增生變成綠色枝狀物,黑粉極少,整個花序變成黑粉,或變形增生,穎片延長。玉米瘤黑粉病危害植株地上部莖、葉、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組織。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刺激腫大成瘤。病瘤外為白色柔嫩組織,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沒有絲狀物。病株較矮小,受害早的果穗小,甚至不能結穗。玉米絲黑穗病對產量的影響比玉米瘤黑粉病大。
二、玉米絲黑穗病防治技術
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和公共植保、
綠色植保理念,堅決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選用的農藥要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要求。
1、選用抗病品種:根據當地生育期選用高產、優質、抗病品種。
2、合理輪作:調整種植計劃,避免連作是減少田間菌源、減輕發病的有效措施。
3、施用腐熟的農肥:含有玉米秸的農肥,農肥必須充分腐熟后才施用。
4、拔除病株在玉米6-7片葉,病株明顯表現癥狀時拔除病株,連續拔3-4次,把病株基本拔凈,可大大降低第二年的發病。
5、藥劑防治:藥劑處理種子是防治該病的關鍵??刹捎梅N子播前用藥劑處理,不僅能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對接近種子土壤中的病菌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藥劑主要有速保利、立克秀、衛福,應該注意的是含有克百威、福美雙的克,福種衣劑對此病基本無效,含克百威、多菌靈的克,多種衣劑防效很低,只在50%左右,且克百威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杜絕使用。
(1)未催芽的玉米種子用12.5%速保利0.4公斤加水2-3倍拌種100公斤,陰干后播種。
(2)玉米種子催芽剛露白時用2%立克秀0.6公斤加水2-3倍,拌種100公斤在陰涼通風處陰干后播種。
篇10
關鍵詞: 棉鈴蟲;發生;防治;淮北地區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生規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幢币皇熘泼迏^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復種指數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躲在寄主葉背面及花冠處不動,在夜間活動、和產卵(散),飛翔力較強。每頭雌蛾可產卵600~1 000粒,卵多產在棉花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及鈴的苞葉上。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嫩葉;2齡幼蟲開始蛀入嫩蕾中為害花蕊及頂尖和嫩葉;3~4齡幼蟲食量小,以為害幼鈴為主,5~6齡進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鈴、大蕾或花朵,為害青鈴的從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蟲糞粒大且多。1條幼蟲一般能為害6~9個蕾、鈴。成蟲壽命7~18d,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有假死性和自殘性,老熟幼蟲喜歡鉆入4~10cm土表層筑土作蛀化蛹。
3防治方法
在搞好健株控害栽培管理基礎上,利用“準確測報、綜合治理、壓低蟲源、科學施藥”的防治策略,采取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誘殺成蟲與科學施藥滅蟲卵相結合的措施。
3.1選用抗、耐病品種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不從病區調種,選用輕感、耐性相對較強或抗蟲棉品種,在同等條件下可降低田間棉鈴蟲發病率的20%~30%。
3.2農業防治
適時播種,重發病田塊因地制宜地適期晚播,減少病菌侵染的條件。根據田塊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種量,與禾本科作物尤其是水稻輪作,使植物得到適當的單株營養面積和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集中清除并燒毀剔除的棉苗和殘體,減少田中菌源,能明顯減輕病害,增強棉株抗病力。實行水旱輪作,種子消毒、清潔田園等綜合措施,正確合理、適時適量運籌肥水、農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做好化控工作。中耕除草、間苗整枝、對低洼田塊進行改造、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等措施,對惡化病蟲生存條件和減少菌源、蟲源都有一定作用。根據棉鈴蟲入土化蛹一般在土壤內5~10cm內越冬的特點,秋(春)翻冬(春)灌、開春鏟埂除蛹,可以風化土壤,破壞蛹室,致使棉田內絕大多數越冬蛹死亡,消滅越冬蛹。
3.3采摘卵塊
由于棉鈴蟲大部分都在棉株的花鈴中,因而在蟲卵盛發始期要仔細檢查棉花葉片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群尖,結合田間打杈整枝,人工按行逐棵檢查,發現卵塊立即將卵塊抹掉,及時摘除敗花,要求2~3d摘1次,連續3~5d作業,注意摘除的殘枝、敗葉、卵塊等要帶出田外集中處理。7~8月結合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噴1%過磷酸鈣液,能有效減少棉田有效產卵量,減輕棉鈴蟲對棉花的危害。
3.4捕殺幼蟲、誘殺成蟲
初齡幼蟲集中為害時,利用早晚時間和陰天人工捉殺,及時采摘受害部分葉片、枝梗、花蕾,將摘除的頂心,打掉的無效花、蕾等及時帶出田外集中消滅,可明顯減少田間卵和初孵幼蟲的存量。在棉田內種植誘集作物玉米、高粱、胡蘿卜等,使其抽雄期與3代成蟲發生期相吻合,誘集成蟲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上產卵,控制棉鈴蟲的大發生。2、3代成蟲盛發期運用楊樹枝把誘殺成蟲,一般用150~195把/hm2。在棉鈴蟲大發生時用高壓汞燈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進行捕殺、誘殺,可減少棉田落卵40%~50%以上。還可以用性誘劑在成蟲發生前2~3d捕殺。
3.5藥劑殺卵滅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