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康復范文

時間:2023-03-24 16:4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孤獨癥康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孤獨癥康復

篇1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通常我們把它理解為是由于腦部神經系統發育障礙,進而直接造成了孤獨癥兒童的心理發展遲緩,并由此表現出的自信心嚴重缺乏,自制力、自控自我表現能力極差,溝通能力、社會水平能力低下的疾病。然而該病雖然已從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學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為止,卻仍未能闡明兒童孤獨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那么,如何有效的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教育康復成為了我們當前最值得深思的課題。

二、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目的及原則

廣義上,康復是指醫學診斷治療后作用于很體技能、心理調適等康復性活動,屬于醫學診斷治療。但我們所指的康復則是指更好的聯系教育對其身體機能、神經系統的發展、心里年齡低化等因神經系統廣性發育障礙所致缺陷的系列的改善。

教育與康復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包含著康復,康復又緊系著教育,只有將教育與康復緊密的結合才能更好的達到康復目的。

不少家長有這樣的誤區,看重康復中心治療而忽略學校教育。現有的康復治療中心大都是通過制式的感知覺統合訓練不斷地強化孩子在此方面的缺陷。單一的康復訓練既不值得提倡的,也根本不能滿足于孤獨癥兒童的全面性康復。

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他們社會性差的狀況。使他們能夠運用正確的表達方式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三、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的一般原則

(一)早期教育原則

孤獨癥的早期教育是指從出生到入學前這個階段性的教育。早期教育是教育康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最容易接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進而發展相應的智力和能力,錯過了彼岸不容易獲得這種發展。所以家長一定要抓住早期教育的關鍵期,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越明顯,在早教過程中以下幾方面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1、確保孩子發育過程中所需的營養。

2、結合日常生活利用聲音、玩具、觸摸等刺激其感知的培養。

3、抓住孩子的求知欲,重視鼓勵其正確行為,忽視其錯誤行為。

4、循序漸進,小步循環。不急躁,不消極。

5、因材施教,根據幼兒各時期的特點進行。

6、著重于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的結合。

(二)愛的教育原則

孤獨癥兒童的世界是需要我們關心、愛護的。對于孤獨癥群體的關愛不僅要依靠家庭、學校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愛護。

首先,我們要明白關愛并不等同于溺愛。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愛的拿捏度卻不好掌握。很多孤獨癥家長都存在著放縱孩子的心理。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憐憫,找各種理由為孩子開脫錯誤行為。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得不到更好的改善,反而愈演愈烈。不久前剛剛遇到一對患有孤獨癥的兄妹,這對兄妹均有肥胖的特征。據了解得知這種肥胖的原因多半源于父母的縱容。家長總認為孩子患有這種疾病本身已經非常可憐,所以便盡量滿足孩子對吃的欲望。久而久之不但造成孩子肥胖的體質,還使這對兄妹眼中只看得到實物,經常亂串教室,搶食他人實物。顯然對孩子一再遷就愛并不能是他們更好的成長。

其次,關愛孤獨癥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孤獨癥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發展一樣,都主要體現在生理和心理兩大方面。生理方面包括身體發展、言語發展和行為發展;心理發展則主要包括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等方面。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關注旺旺更著重于語言、行為和認知發展,而往往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這是家校教育中需要注意糾正的。

(三)不斷強化原則

孤獨癥兒童通常習慣停留在他熟悉的環境或事件中。他不會按照正常的生活模式進行。例如:提前準備好課堂所需用品、上課前去廁所、午飯時間去吃飯。他們需要有人長期的、適時的去提醒他們,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個正確的,與之生存和發展相關的概念。而這種相關概念的建立不是驟然而成的,它需要通過家長與教師長時間的強化來形成。

四、均衡發展原則

孤獨癥兒童的發展與正常兒童發展的軌跡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孤獨癥兒童的均衡發展。孤獨癥兒童的智能發展于動機、個性等非智力方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所以要從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來進行教育康復。

五、提醒原則

提醒原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交流方式,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講即使他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做什么,也需要一個提醒或是比我們常人反應要長的多的時間。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提醒是長期的、終身性的。這樣的提醒具有預見性、警示性和提示性的特點。

六、個別化教育在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中的作用

個別化教育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以滿足學生自身所需。用句最直白的話來解釋就是更好的因材施教。

首先,孤獨癥兒童的個別化教育的確立要本著科學務實的教育康復指導思想,確立終極目標、突出他們溝通技能的培養、強化孤獨癥兒童認知特點的研究。

其次,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康復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孤獨癥兒童的整體特征,對孩子進行專業的鑒定,提出科學的教育康復建議,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整理綜合性的評估意見。

個別化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它的針對性很強,同時要求著教育者一句個別教育計劃長期性的創造開展教育康復工作,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篇2

兒童孤獨癥的治療采用特殊教育、行為矯正、藥物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法。治療要早期、系統、個體化,要培養對患者終生教育的理念,在不同的關鍵生長發育期進行針對性引導培訓。在治療干預的過程中,需要患兒、家庭、專科醫院、專業醫生、特教人員、殘聯、社區、政府、慈善單位等共同參與。

藥物治療

孤獨癥的藥物治療基本采取對癥處理的原則,注意避免不良反應,目前仍沒有患者期望的特效藥。臨床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或者阿立哌唑用于治療孤獨癥患兒的刻板重復行為、自傷攻擊行為等。針對共患多動、注意障礙、癲癇、智能落后、抽動、情緒障礙等可采用藥物對癥處理。

康復訓練內容

言語訓練①言語表達:訓練發音器官、練習發音,從單詞、簡單句向復雜句過渡。②言語理解:本能的、常用詞語的理解,抽象、復雜語句的理解和應用,并結合場景訓練。③言語溝通:在社交過程中用言語來交流,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圖,回答別人的問題。談論維持一個完整的話題。注意言語節奏、語速、語調等。

交往訓練通過游戲、集體活動訓練言語交流、表情交流、肢體言語交流,以及觀察、模仿交往活動。在交往中逐漸培養互動、分享、團結、友誼、求助、同情,學會接納關心別人,理解人情世故,掌握社交規則等。

行為矯正 采用正性強化法、負性消退法。強化好的行為,使不良行為退化,消除刻板重復行為,糾正興趣范圍狹窄,改善攻擊、自傷、發脾氣、偏食等。

生活自理 培養飲食、洗漱、睡眠、穿衣、外出、購物等生活技能。根據實際能力和年齡水平設計不同的訓練內容,循序漸進。

感覺統合 針對交往被動、言語落后、敏感膽小、怕大聲、易緊張、幼時走路不穩、左利手等情況進行康復訓練,包括大動作運動和精細動作運動。大動作運動:滑板、跳繩、平衡木、吊纜、袋鼠跳、羊角球、大籠球等。精細動作運動:穿珠子、插棍、折紙、搭積木、畫畫、練習系鞋帶、扣扣子、用筷子等。每周3~4次,每次40~60分鐘。

智力開發 左腦開發:計算、領悟、抽象性、邏輯性的訓練。右腦開發:操作能力、空間結構能力的訓練。

情緒控制采取挫折教育,讓患兒自我放松、自我宣泄。情緒認知可讓患兒了解自己情緒的變化、原因、影響、后果,并分析比較。

心理支持 做好心理保護,培養患兒自信心,接納自己,避免頻繁的負性情緒刺激。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培養良好的情商。

特長培養 根據喜好和優勢選擇特長培養。如記憶力好,心算力好,歌唱能力好,繪畫能力好,喜歡模仿等。主要康復培訓理論

應用行為分析法(ABA) 經典ABA的核心是行為回合訓練法,其特點是具體和實用。主要步驟包括訓練者發出指令、孩子反應、訓練者對反應作出應答和停頓,目前仍在使用。現代ABA在經典ABA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技術,更強調情感與人際發展,根據不同的目標采取不同的步驟和方法。

TEACCH教學法 全面改善患兒在語言、交流、感知覺及運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驟:①根據不同訓練內容安排訓練場地,要強調視覺提示。②建立訓練程序表,注重訓練的程序化。③確定訓練內容,包括兒童模仿、運動、感知、認知、手眼協調、言語表達和理解、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緒情感等。④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充分運用言語、身體姿勢、提示、標簽、圖表、文字等各種方法增進患兒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人際關系發展干預(RDI) 目前認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論缺陷是核心缺陷。通過人際關系訓練,改善孩子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孩子對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篇3

關鍵詞:回合式教學;孤獨癥;案例;技巧

[Abstract]:In autism children's cognitive teaching approach,DTT is a kind of the effect is most remarkable teaching method.But because the autistic children personality differences,if the teacher only grasp the DTT procedure,is not an accurate analysis of children's behavior,and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each DTT,not only can’t achieve the expected results,it will cause unpredictable adverse consequences.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oncrete case analysis,analytic in autism children's cognitive teaching how to use the skills,effective use of DT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DTT Autism;Case;Skill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發生于兒童早期的神經系統功能發育障礙性疾病。多數患兒起病于嬰幼兒期,它嚴重影響到兒童的感知、語言、情感,尤其是社會交往等多種功能的發展。發病年齡在三歲以內。孤獨癥兒童因其特殊性,導致其認知、理解能力普遍較低,老師們為了教一個簡單的指令,大費周折,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回合式教學法”以其細膩的課題分解技術和獨具特色的教學技巧,讓老師從孤獨癥兒童每個回合的反應中得到反饋,并找準切入口,充分利用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認知理解水平,并進一步引導其與外界溝通。

1.回合式教育法,孤獨癥教育康復的法寶

1.1概念

回合式教學法(分段教學法、分離試驗法、分離式教學),它是應用行為分析法中的一種方法,也是應用行為分析法的核心。在訓練中,老師把每個訓練課題依據孩子所具有的能力,盡可能地分解成最小單元,把最簡單的元素呈現給孩子,一個一個步驟地教,每個步驟都通過規范的指令、及時的輔助和有效的強化,反復幾個回合,循序漸進,逐步完成。回合式教學法的每個回合都由五個必須的要素組成,即:指令、輔助、反應、結果/強化和停頓。

1.2程序

回合式教學法主要包含以下六個回合:

A:基礎情況(摸底),現至少三個項目(其中包含至少一個要學習的項目),輪換項目的位置以及指令,進行2小節各10次試驗。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此回合中,不給予任何輔助或獎勵,正確記;不正確記。如果80以上正確直接進入維持階段。

B:集中試驗法(主體試驗法):指得是在不呈現其他非學習項目的情況下呈現新的學習項目,每小節10次試驗,直到達到標準不呈現任何分心物,使用從高到低輔助教學法,用+p/-p與+/-標記,嘗試弱化輔助(1次),嘗試獨立反應(1次),持續輔助學習項目,不允許孩子出現錯誤反應,10次試驗均使用相同的指令。

C:單一呈現法,漸引入分心物使逐漸接近學習項目,不斷變換分心物位置,只給予學習項目的指令,當兩項目平行時,可作+/-的記錄,否則只記錄+p/-p。

D:隨機輪換法,使用從低到高輔助教學法,每小節10次試驗,直到達到標準,然后摸底,只呈現一個分心項目,輪換項目位置(學習項目與已掌握項目),輪換學習項目和已掌握項目的指令,用+p/-p與+/-標記。

E :擴展試驗法,一般引入至少2個以上已掌握項目作為分心刺激,使用從低到高輔助教學法,每小節10次試驗,直到達到標準,然后摸底輪換項目位置(學習項目與已掌握項目),換學習項目和已掌握項目的指令,用/-p與+/-標記。

F:維持階段,用從低到高輔助教學法,天都進行維持訓練,將維持訓練融入學習訓練中去以增加孩子受到強化的機會,多種環境利用多種資源進行維持階段的訓練,以達到泛化的目的,持記錄,隨時監督退化情況。

1.3回合式教學法的具體操作過程

(1)調整情緒,吸引注意力,建立對視。發展好的注意技能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

(2)發出指令。指令要清楚,簡單,準確。聲音要具有權威性,堅定,充滿信心,每個回合只說一次指令,如果孩子沒有反應,停止試驗并進行新的回合。當孩子取得進步,指令應采取更自然的方式以獲得泛化。如“拍手”、“指鼻子”、“拿起來”。

(3)及時輔助。輔助方式要依據孩子配合能力、操作能力、理解能力的強弱而運用。

(4)觀察反應(語言應答或是其他動作反應)。老師在發出指令前要做到心中有數,明確“正確反應”的標準。這些標準是預先制定并且前后是一直的,不能強化任何額外的行為比如:指令:敲;反應:孩子拍巴掌并敲;強化:給予中性反應,結束試驗,重新做。給孩子3到5秒鐘的思考時間,要注意反應標準就是你所能接受的孩子未獲得強化具體所要作出的行為。在此程序中,允許自我矯正。無反應被認為是錯誤反應。結束試驗并重新開始。確保預期行為出現時得到充分的強化。

(5) 對孩子反應做出反饋,即結果和強化。結果和強化的意義就是告訴孩子。他做得“對”還是“不對”。如果孩子反應正確,應該提供表揚與實物獎勵;良好注意下正確反應下應該給予超級強化;沒有注意的正確反應給予一般強化。強化應當具有依存性,只在目標行為出現時才給予,根據表現有所區別,持續的給予,選擇基于那些在日常背景下的,有變化的,歲時間逐漸淡出,要與實際年齡想適應。如果沒有反應,等于錯誤反應。如果出現脫軌行為,立即給予反饋,糾正行為,重新進行該回合教學。

(6)泛化,熱情的聲調,變化的背景,變化的指令,有趣,喜歡,有功能性的材料,不要持續在一個已經掌握了的項目上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合作時不要延長他的工作時間,你這是在懲罰他。同樣,也不要在碰到麻煩時縮短項目的時間,你這是在獎勵他,保持一個高成功比率,使用孩子喜歡的東西,哪怕自我刺激性的物品也可以作為強化物,任務穿插,變化的并且是自然的強化物,語言應當盡可能自然,課程富有變化 (e.g.語言,游戲,社會,自理),盡可能去結構化 (e.g.有些時候選擇在地板上而非椅子上工作)。不管反應對與錯,每兩個回合之間要稍作停頓,為下一個回合做準備。老師就是憑借孩子每個回合的反應形式,來了解孤獨癥兒童的內心動機和能力狀態。

2.案例分析,透視回合式教育在孤獨癥兒童康復中的應用

下面我們就具體教學案例,解析孤獨癥兒童在每個回合中的反應,找準各功能領域存在的障礙,實施穿越障礙的教學技巧,開啟孤獨癥兒童的意識。

課題:拍拍手

目的:聽指令

過程:第一回合(摸底階段):老師發出指令:“拍拍手,孩子沒有正確反應。不給予輔助和獎勵,立即停止重新開始。進行三次,進入第二回合(主體試驗階段):發出指令“拍拍手”,老師給予全軀體輔助完成,并給予獎勵;逐層降低輔助程度;到第三回合基本是獨立完成的。第四回合時,引入一個分心物,老師發出“拍拍手”和“點點頭”的指令交替進行,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情況下,發出“拍拍手”,他作出點點頭的反應。此時采用從低到高的輔助技術,直至完成。進入第五回合,引入兩個分心物,老師隨機發出“拍手”“點頭”“跺腳”指令,孩子,他不去做拍手的動作,結束此回合,稍作停頓后進行穿插練習,并配合從低到高的輔助技術,直至完成。進入最后一個回合:維持階段。新授內容時不斷鞏固加強,并達到泛化的目的。

分析:

第二個回合孩子在老師的輔助下,完成了拍手的動作,而獲得了強化物。即:老師只強化了孩子聽到指令后的動作反應,這時的孩子只需要在輔助下機械地進行手部運作即可,而孩子認知理解方面存在缺陷,并沒有真的理解指令的意思,只是下意識的去做出一個反應。因此在第四回合,引入分心物時,孩子就出現了做出錯誤的反應。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出指令,消退手把手動作輔助,采用提示輔助的方法,提升孩子的認知理解能力,逐步的完成指令要求。并通過多次強化,讓孩子達到聽懂指令的目的。在訓練過程中要把握原則,因為合式教學法不僅具有獨特的教學技巧,而且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有著很強的原則性,只有嚴格按程序進行,才能使得該教學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3.回合式教育的注意事項

(1)恰當地使用各種“輔助”技巧,及時給予“輔助”可以幫助孤獨癥兒童減少挫折感,但在具體操作時還要做到盡早消退“輔助”,并獎勵無“輔助”的行為,這樣可以使孩子早一點兒學習獨立完成任務。

(2)強化物是否能持續有效,除了與強化物的選擇和使用有關,還與“強化”的方式和時機有關。在建立新行為,教授新知識時,一定要用連續“強化”,而重復性、鞏固性的練習時應采取隨機“強化”。

(3)孤獨癥兒童嚴重的刻板行為,會影響孩子語言理解和認知,那么在訓練過程中要及時對訓練內容進行泛化,用不斷變換形式的手段促使孩子知覺上加工,有效地改變孩子的機械記憶和刻板行為,達到真正理解訓練內容的目的。

4.總結

回合式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給兒童提供很多的信息內容,兒童在教授過程中只需被動地“聽”,需明確地做出反應,回合式教學法只給兒童簡單明確的指令,對兒童的要求十分清晰。每次教學時兒童都要做出反應,老師將根據反應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結果反饋。這種教學法強調任何一種行為變化都和它自身的結果有關聯,很適于對孤獨癥兒童的訓練,因為他們通常對他人的語言沒有反應,能夠理解他人的意向,能夠像其他正常兒童那樣可以通過細致地講解達到習得新技能的目的,他們需要更多的反復的練習和對正向行為的強化,才能建立新行為,獲得新知識。因此,老師只有細心地去觀察并解讀孤獨癥兒童的每個反應,才能更有效的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的封閉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李芳、李丹.特殊兒童應用行為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

[2]羅恩?里夫 、約翰?麥克伊欽 、蔡飛.孤獨癥兒童行為管理策略及行為治療課程.華夏出版社 ,2008 ,5.

篇4

【關鍵詞】 孤獨癥;心理健康;患兒康復

孤獨癥 (Autism)是一種以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和行為異常為特征的嚴重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性疾病, 其矯治、康復、重歸社會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1]。據推算 , 我國孤的形式 , 以癥狀自評量表 (SCL-90)、艾森克個性量表問卷或獨癥患兒已達 100多萬[2]。由于孤獨癥至今尚無有效療法 , 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等為測評工具 , 對比孤獨癥兒童父母與作為患兒的主要照護者 , 其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其對患兒的影正常兒童父母的量表得分。其中以癥狀自評量表最常用 , 可響已成為孤獨癥兒童康復的重要因素。為對臨床孤獨癥患兒較全面了解受測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調查顯示 , 孤獨癥患兒的康復治療有所啟示, 本文特對該領域研究綜述如下。

1 孤獨癥患兒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

1. 1 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況

國內相關研究多采用定量調查家長心理上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敵對等 , 具有內向、神經質傾向。心理反應依次為緊張和焦慮 (92.7%), 急于求成和過分順從(57.2%)。孤獨癥兒童父母的 SCL-90總分高于正常對照組 , 父親在強迫癥狀、抑郁、焦慮、偏執等 , 母親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性、偏執、精神病性和睡眠、飲食等的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3, 4]。孤獨癥父母背負的巨大精神壓力常常影響自身的健康 ,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 ,日后發生焦慮癥、抑郁癥的比率高。

1. 2 關注母親的心理狀況 國內外的調查均顯示 , 孤獨癥患兒母親的抑郁因子分值高于父親。而且 , 母親參與患兒治療項目越多 , 則個人壓力越大 , 心理狀況越差[5]。多數情況下 , 是母親參與和陪護患兒的治療過程。母親的心理壓力水平越高 , 對治療的干涉性就越強 , 影響了患兒的康復。因此 , 必須關注孤獨癥患兒母親的心理狀況。

2 家長心理狀況對患兒康復的啟示

孤僻、刻板、退縮、焦慮等負性心理特征 , 造成夫妻關系危機、罹患身心疾病、親子互動失調和養育失當、家庭出現社會隔離等 , 不僅影響自身的身心健康 , 更直接關系到孤獨癥兒童的治療效果。因此 , 必須對孤獨癥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況予以適當干預。目前 , 孤獨癥的治療尚無有效手段。孤獨癥康復的效果在于功能訓練、情感啟發的生活化和持續化。因此 , 父母的心理狀況是決定孤獨癥康復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弱化負性心理特征直接關系到患兒的康復效果。

在患兒康復項目中開展對患兒父母心理的健康教育 , 減輕患兒父母的心理壓力 , 減弱負性心理損害等 , 將有利于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應當教育患兒父母 , 過高的心理壓力有害于自己 , 也過多的干涉了患兒的康復治療。在照護患兒過程中父母應重視自我 , 患兒父母要學會給自己空間 , 不要一味的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給孩子 , 不能放棄自我和脫離社會。擁有堅強樂觀的生活 , 有利于家庭的穩固 , 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治療。

3 小結

治療孤獨癥是漫長、艱辛的過程 , 父母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父母的心理狀況對患兒的康復有直接影響。因此 , 醫護人員在對患兒的治療過程中 , 必須及時了解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 , 并給予針對性、個體化干預 , 以強化家長正性心理特征、弱化其負性心理特征 , 這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任路忠 . 兒童孤獨癥研究進展 .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 2005, 13(5):473-474.

[2]劉靖 , 楊曉玲 , 賈美香 , 等 . 2004年北京市 2~6歲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的現況調查.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 2007, 21(5):290-293.

[3]冀永娟 , 賀莉娜 , 吳媛 , 等 . 孤獨癥兒童臨床問題與父母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研究 .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 2011, 19(12): 1133-1136.

篇5

關鍵詞:幼兒;孤獨癥兒童;病因模式;康復理念

中圖分類號:R7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201-02

一、引言

兒童自閉癥(或稱孤獨癥)是發生于兒童早期的一種涉及感知覺、情感、語言、思維和動作與行為等多方面的發育障礙,也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最為常見和典型的一種[2]。自1943年美國教授Kanner觀察到孤獨癥癥狀群的兒童并作報告以來[3],圍繞其定義、病因、治療以引起了諸多激烈的爭論,中國教育者對此進行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的陶國泰教授確診了我國第一例自閉癥患者。與國外相比,我國孤獨癥研究起步較晚且進展相對緩慢,但如果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自閉癥的患病率大約為萬分之五而自閉癥系列癥的患病率為萬分之十的較為保守的標準以及我國現有總人口數量來估計,我國目前可能有50萬左右的自閉癥患者和100萬左右的自閉癥系列癥患者(包括典型意義上的和非典型意義上的自閉癥患者),因此準確界定孤獨癥兒童的發展規律并有效的開展早期干預方面的研究顯得更加必要和緊迫。

針對近期國內學者研究提出孤獨癥兒童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患有孤獨癥疾病的“兒童”;對于每一個患有孤獨癥疾病的“兒童”而言,其身心發展是遵循正常幼兒發展的一般規律的觀點,筆者通過文獻整理對國內外孤獨癥的研究作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現將它們編譯整理綜述如下,以在綜合此觀點的基礎上對未來孤獨癥兒童早期干預的研究做出展望。

二、孤獨癥兒童病因模式的探討

(一)精神分析學模式

這種父母引發假說模式的倡導者是最著名Bettelheim(1967),它是一種比較保守的傳統模式,同時也是近年來爭議頗多的一種模式。其觀點認為,孤獨障礙是由于母子互動不足以及孩子對于這種缺乏建設性的親子關系的極端消極反應所致,即孤獨癥患兒的父母在兒童關鍵發展階段上,對孩子的某些正常行為采取了一種不積極、不合理的對待(如看護或大小便訓練不當),從而導致嬰兒情感退縮。嬰兒的這種退縮行為反過來又促使母親對他采取進一步的拒絕態度,母嬰關系也因此而不再發展。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拒絕與威脅的環境中,孩子對父母會出現不斷的退縮,直到拒絕整個世界,孤獨癥也就因此而產生了。由此精神分析學派把孤獨癥看成了是孩子對于充滿敵意和拒絕世界的一種適應方式。但是目前還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孤獨癥患兒的父母有異常人格特征,相反,一些研究卻顯示孤獨癥患兒的父母與正常父母之間沒有什么不同(Freeman&Ritvo,1984),該模式也授到了挑戰。

(二)神經功能失調模式

近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顯示,典型的神經病理學癥狀都是通過某種體征反應出來的,如張力減退、協調性不好、踮著腳尖走路,這些都可以作為推論個體神經受損、不成熟或大腦整合功能發育不良的依據(Mesibov&Daw-son,1986)。因此該研究也就把重點放在尋求一些與神經病理有關的外部體征上。他們認為孤獨癥兒童會表現出對于各種感官刺激(如巨響、擁抱等)的反應不當,時而過度,時而又不足是由于孤獨癥患兒神經受損,不能協調和平衡感覺輸入與運動輸出而引起的。雖然孤獨癥兒童某種體征反應暗示著孤獨障礙的病因可能與身體器官的病變有關,但同時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究竟是這些異常導致了患兒的行為病狀,還是由于這些行為癥狀才發生了器官病變的呢?這一結論仍不得而知。

(三)生化模式

根據Freeman和Ritvo(1984)的研究,大約有30%~40%的孤獨癥患兒血液中的5—羥色胺(與低智商有關,Campbell)的含量一直保持高水平,而正常嬰兒血液中5—羥色胺含量水平會在進入兒童期以后逐漸下降,到成年期則保持穩定在一個水平。這在某種意義上暗示了孤獨癥患兒的不成熟。因此治療者開始采用可以降低血液中5—羥色胺水平的藥物(如氟苯丙胺fenfluramine)來進行治療。雖然藥物使孤獨癥兒童產生目光接觸增加、社會知覺和對學校任務的注意維持有所增加、IQ測驗分數提高、多動或重復行為減少以及睡眠狀態改善等效果,但是在增加患兒的社會方面并沒有太多的改變,同時藥物的副作用也值得關注。

三、孤獨癥兒童教育與醫學康復理念的分析

(一)醫學康復

近幾十年科學家們一直對孤獨癥的病因進行鍥而不舍的研究,尤其是近幾年高新技術的發展,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等在研究中廣泛使用,使孤獨癥兒童的醫學康復有關問題得以澄清。其主要涉及的領域有:致病基因、腦功能病變及其病理、麻風腮疫苗(MMRvaccination)致病說、和其他有關病因的研究與醫學康復和藥物治療的研究。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的康復理念大多關注兒童早期醫藥學的治療選擇,例如Singh發現有70%的孤獨癥的自抗體(autoantiboby)中的麻疹抗體滴定量(titer)顯著增高,而正常兒童則無此現象,因此現在很多專家對疫苗的安全性產生質疑,更有專家小組建議暫停使用含有汞的疫苗,由此可以得出在選擇之初研究者便已將孤獨癥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置于異于正常兒童一般規律的邊緣地位。

(二)教育康復

教育訓練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研究界的共識,但由于孤獨癥個體差異和現有教育資源(主要是專業水平和手段)不足或作用發揮不利,導致訓練效果參差不齊甚至停滯不前。現有的教育訓練指向孤獨癥兒童早期家庭訓練方法、早期干預和訓練、教育訓練策略與方法等的研究領域。我國學者李林提出對孤獨癥兒童幼兒園干預實施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干預、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能力訓練與社會性情感溝通訓練的心理策略;在教育訓練策略與方法的研究中談及到一般的特殊教育方法時較也強調“結構化教學”、“計算機多媒體的介入教學”以及“雙訓練者”教學訓練模式(Pepperberg&Sherman等)的應用(該模式對正常兒童的交流技能的提高幫助不大)等。這些研究集中指向的的仍舊是孤獨癥兒童的特殊行為。

四、研究趨勢

縱觀當前國內外孤獨癥研究現狀,我們發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無論是對于孤獨癥病因模式的研究還是康復模式的探索,研究的立足點大多停留在孤獨癥兒童的特殊行為之上,較少關注孤獨癥孩子與正常兒童的相似或相近的行為,并對此進行積極強化。學者劉昊利用正向行為支持法對孤獨癥兒童的個案進行研究,驗證了適當強化策略的有效性;其次,現有的研究仍舊停留在行為主義的問題矯正模式,目的在于減少孤獨癥兒童的刻板行為、攻擊、自傷現象等,不能夠從人本主義的觀點理解孤獨癥兒童的內心需要,事實上,有時候孤獨癥兒童缺少僅僅是周圍人親切的關注。孤獨癥兒童最不喜歡也不容忍漠視,學者黃辛隱與徐曉翠在驗證孤獨癥兒童的社會知覺能力發展相對正常的理論的時指出教師在對孤獨癥兒童進行訓練時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積極的情緒表達對孤獨癥兒童的正向反應有促進作用;最后,在應用任何一種訓練方式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有時并不是孤獨癥兒童的問題行為過于病態,而是研究本身的視角存在有病態的傾向,忽視了孤獨癥兒童作為兒童內在的本性,一味的追求減少問題行為,而不去為他們示范正確的表達方式,甚至對于干預者本身也不能夠明確怎樣的方式是正確的方式。

五、展望

綜上所述,對于國內學者謝明提出的孤獨癥兒童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患有孤獨癥疾病的“兒童”;對于每一個患有孤獨癥疾病的“兒童”而言,其身心發展是遵循正常幼兒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這一觀念的界定需要更多的研究者給予關注。孤獨癥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生來便具有一般兒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能力和發展歷程,只不過是孤獨癥的特質使孩子眼下的能力發揮受到局限,有時并不是他們“做不到”,而是他們“注意不到”。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要想改變孤獨癥兒童,需要首先改變我們自己,只有我們選擇了正確的方向,改變了自己對于孤獨癥兒童的“關注點”,從正常兒童的教育模式來反思孤獨癥兒童的教育理念,才能改變孤獨癥兒童的兒童觀,進而促使孤獨癥兒童的行為表現方式發生改變。

筆者在此呼吁更多的干預者蹲下來在孤獨癥孩子的左耳旁用愉悅的語氣,慢慢的、友善的告訴孩子:“我相信你可以和其他孩子表現的一樣”。微笑的面對他們,拉起他們的手,堅定的和他們一起從遵守簡單的社會性規則開始一步步的使他們融入到豐富的集體生活中,不再“重傷他們本已孤獨的心靈”,滿足他們“孩子式”的關懷需要。

參考文獻: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1.

篇6

在同一片藍天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初為人之父母時,和所有父母一樣有過喜悅、有過期盼,更有種創造新生命的自豪。然而,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因患有孤獨癥(又稱“星星的孩子”),無法正常地與世界溝通、交流,他們的心落入痛苦的深淵,開始經歷一段漫長而艱辛的心靈跋涉……郭麗就是這樣一位母親。

10年前,郭麗為給孤獨癥兒子治療,放棄了工作,傾盡了所有。9年前,她自籌資金,建立起新疆首家孤獨癥患兒康復機構,希望幫助跟她一樣無助的媽媽走出絕境,用愛心照亮這些“星星”。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什么是母親,什么是生活的強者!

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癥

“你看,這孩子長得多帥。光看外表,完全就是個正常孩子。”郭麗的話透著心酸與無奈。1歲半時,亮亮只會叫“爸爸”、“媽媽”,不會說話,不跟小朋友玩,也不玩玩具。郭麗想跟兒子親熱一下,亮亮卻表現得沒有一點感情,甚至不愿意跟她有眼神上的交流,讓郭麗很傷心。

亮亮對此毫無察覺,他“拒絕長大”,不會自己吃飯、不愿意學說話,即便郭麗一句句反復教他“爸爸”“媽媽”“你好”,可效果卻不明顯。

郭麗實在拿兒子沒辦法,這才帶著他來到醫院看病。一家醫院治不好就轉戰其他醫院,可不管醫院多知名,專家多資深,他們似乎全都統一口徑:重度孤獨癥,病因未知,無法治療,建議去專業的康復機構。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完全康復的案例。

絕望!亮亮才1歲半就被否定了人生,該怪誰?郭麗憤怒了,她怪自己:“都是我們的錯,把你生下來,卻讓你遭遇這樣的不幸。”

出于自責和母親的本能,郭麗果斷辭去了工作,即便那時自己正被單位領導賞識,有不錯的發展前景和可觀的收入。可這些跟兒子相比,都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郭麗傾盡所有,帶著亮亮跑遍全國各大醫院求醫,可一切都顯得那么徒勞無功。亮亮依舊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笑著,哭著,沒人懂他在想什么。

今年亮亮已經11歲,他沒有主動說過一句話(以聽得懂為標準);跟人打招呼時只會機械地重復郭麗的話“說你好”。亮亮的喜好有些過分簡單:一頁頁地翻書、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里的廣告、不停地開關電燈……好像那些才是他的親人。

為什么他不會跟別人再見(手勢)?為什么我抱他時,他還不會伸手摟住我的脖子?為什么入睡對他來說那么困難,好不容易哄他睡著,凌晨2點又醒了。為什么別的孩子都能按指令做事,他卻只會連續模仿別人的動作?……太多太多的疑問,讓郭麗感覺很疲憊,很焦慮,可是她卻從來沒想過放棄對孩子的治療。

創辦孤獨癥康復中心

“亮亮,用直線把這些紅點連在一起。”

“亮亮,來看這里,這些紅點,用直線連起來。”

……

老師在一遍遍地重復著已經訓練近3個月的課程,可亮亮只是回頭看了一眼老師,握住筆的手卻沒有動。接著,他面朝墻,擠眉弄眼。

看著兒子亮亮無動于衷,一向很有辦法的媽媽郭麗拿出了積木,她希望用這些鮮亮的積木吸引兒子的注意力。可亮亮卻顯得很煩躁,在教室里來回走著,手不停拍打著墻、桌子、椅子。任憑大家喊他的名字,他依舊固執地鬧著。

“這個時間段,他應該在上訓練課,如果讓他換一件事做,他就會煩躁不安,這就是孤獨癥的孩子。”郭麗撫摸著兒子的腦袋對記者說,兒子已經很有進步了,學會了生活自理和游泳。

“通過訓練,孩子會有一定的進步,而父母也慢慢摸索到與孩子交流的方法。”郭麗說,孤獨癥患兒的父母承受的壓力和無助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正是自己經歷過這些痛苦,她不想自己一個人走下去。2004年,她自籌資金開辦了專門的孤獨癥康復中心。

如今,郭麗開辦的兩個孤獨癥康復中心,分別位于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喀什西路北七巷3號2樓、沙區倉房溝路28號沙區殘疾人聯合會10樓。兩個康復中心最多時接收了150個孩子,累計接收了1000多個孩子,主要集中在5歲至12歲,他們在語言、交流、情緒等方面存在障礙,85%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終身陪護和照顧。80%的家長會放棄工作陪著孩子堅持治療。經過一整套康復訓練,孩子們學會了簡單對話,家長們懂得了耐心與孤獨癥患兒溝通的方式。最為可貴的是,經過訓練,其中30多個孩子能獨立上小學,50多個孩子可以獨立上幼兒園,100多個孩子能進行基本溝通……

師資流失嚴重成瓶頸

開辦孤獨癥康復中心以后,郭麗不能像從前一樣寸步不離地守著兒子了,她成了眾多的孤獨癥患兒和家長的主心骨,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情等著她來處理。

記者采訪郭麗時,她聲音明顯沙啞,眼睛里都是紅血絲,不大的辦公室內擠滿了人。3個男老師正在“叮叮咚咚”地修著桌子。因為孩子情況特殊,剛剛買來的教具、器材沒幾天就被孩子們弄得散了架,只好修修補補。在電腦前,負責財務的何天華老師正在給24名教師算工資。

“虧損67萬元!員工宿舍、中心場地、水電暖、教學設備、老師的培訓……哪兒哪兒都需要錢。”何天華老師說。這一切都讓郭麗焦頭爛額,“什么都能欠,但老師的工資必須結了。”

郭麗說,本來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就很難找,因為孤獨癥的教學模式和環境等原因,老師的流失率很高。跟康復中心簽訂合同的老師中,每年有13%會離開,大部分老師開始時出于同情,很投入地工作,可時間長了,難免被極易情緒化的孩子們影響,承受不住壓力而放棄。

“我想繼續干,也覺得孩子很可愛,可每天付出很多,很長時間才能看到孩子的些許變化,心里受不了。”這是一位離職老師走前哭著留下的話。這些話敲打著郭麗的心,她很怕有一天沒人愿意來當孤獨癥患兒的老師,沒人愿意接手康復中心。

希望更多志愿者加入

郭麗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2012年,郭麗被檢查出患有甲狀腺癌,且癌細胞轉移擴散了,經過治療,病情有所好轉。雖然與死神擦肩而過,但她躺在病床上,時常感到害怕和迷茫。是不是可以不管這么多“閑事”?是不是應該以自己的身體為主?是不是可以多留些時間關心丈夫和兒子?可想起學校里那么多渴望幫助的眼神,那么多需要支持的面孔,郭麗還是選擇了堅持。

郭麗告訴記者,康復中心的資金來自三方,包括申請政府救助項目、向企業公益組織募集資金、每人每月2000元的學費。其中社會捐物、慰問比較多,而資金幫助卻少得可憐。2012年,康復中心僅接到一位熱心人捐款1000元。

何天華和郭麗的兒子都是孤獨癥患兒,她們更能體會到沒有專門的老師,沒有專門的康復中心,孤獨癥患兒的家長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焦急和憂郁。因此,她們跟家長們都希望能有更多各行各業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讓孩子的未來更多一絲希望。

篇7

2004年,杜佳楣的女兒煊煊出生,一歲時,她發現女兒特別安靜。直到兩歲半上幼兒園后的一次偶然篩查,杜佳楣才得知,女兒患有孤獨癥。傷心欲絕的杜佳楣從此每天帶著女兒到專業機構做康復訓練,一段時間后,杜佳楣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她買了大量書籍成日成夜閱讀,并學習訓練方法,親自給女兒上課。

她記得給女兒上的第一課是吹蠟燭,杜佳楣點上兩根細小的生日蠟燭,用很夸張的口型吹滅自己面前的一支,讓女兒模仿。剛開始,女兒不知道吹的動作可以熄滅蠟燭,也不知道這個動作的意思,嘴型有一些模仿,但氣息并沒有出現。反反復復幾次后,一次偶然的機會,煊煊鼻子里冒出了一股粗氣,一下子就把蠟燭吹滅了。就這樣,她一遍遍示范。直到偶爾一次,女兒模仿時,無意中把蠟燭吹滅了,她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再過一段時間,吹蠟燭變成了吹泡泡,吹紙片,直到最后她可以吹口琴、葫蘆絲。

模仿、眼神注視、單腳站立、認人一次又一次,一項接一項。就這樣,焦急與驚喜輪番上演。

在陪伴女兒的康復訓練中,杜佳楣逐漸掌握了技巧。她把這些心得總結都記在博客里,引來不少家長求助。一些家長想方設法聯系到她,希望煊煊的奇跡也能出現在自己孩子身上。

“每次看到那些欲哭無淚的家長,我的心里就特別難受,就想在能力范圍內,幫助更多的孩子。”杜佳楣想到了辦康復中心。

2011年1月,杜佳楣辭去大學老師的工作,找了一處民宅創辦了北京“星希望”孤獨癥康復中心,聞風而來的三十多個孩子成了第一批學員。但是孩子們不合時宜的吵鬧引起了鄰居們的反感,鄰居異樣的眼光,使得許多接送孩子的家長非常難堪。堅持了半年后,杜佳楣決定為孩子們尋覓更好的去處。

這意味著更大的開支,她咬咬牙,和老公商量要賣掉為女兒置辦的房子。老公和朋友都來勸她,你一個大學老師,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要去做這個投資大回報少的公益事業,是不是瘋了?杜佳楣苦口婆心地解釋,我自己最了解那些家長的無助,我想把女兒的成功復制到每個患有孤獨癥的孩子身上。

在康復中心,杜佳楣給每個孩子量身定制了訓練方案,每節40分鐘的個訓課堂,用來學習每一項小技能。

為了讓孩子學會發問,杜佳楣會擺放出一些他們認識的物品和一樣不認識的物品,引導他去問問題,并進行5到10次,直到學會為止。

為了讓孩子們融入社會,她還舉辦了一系列障礙兒童社區融合活動,并招募了小志愿者,陪孤獨癥孩子玩耍。“老鷹捉小雞”是孩子們的最愛。視頻中,他們互相拉著衣擺,笑著、跑著。

賣房的兩百多萬,三四年就花完了,最困難的時候,康復中心連電費也交不起。有人勸杜佳楣提高收費費用,杜佳楣拒絕了。“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康復,已經傾家蕩產了,我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了。”

有兩次康復中心實在是沒有錢了,杜佳楣想到了放棄。開始反對她做康復中心的父母這時對她說,這件事對人類有益,女兒,你一定要堅持下去。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兩口把自己養老的積蓄拿出來,讓杜佳楣度過了難關。

更大的動力,是孩子們的點滴進步。

“眼睛會看人了”“愿意和我們說話了”“能做出拍手動作了”……家長對孩子們的表現欣喜若狂。雖然這些對正常孩子來說,最為平常不過。

“以前他就像個小寵物,現在跟我們在一個頻道了。”一個媽媽堆滿笑容,“現在,兒子可以去普通幼兒園上半天課了。”杜佳楣每到學校,家長們都爭先恐后向她匯報孩子的進步。

森林里舉辦比賽,看誰能最先摘到星星,小鳥和小蜜蜂們躍躍欲試,只會緩慢爬行的小蝸牛也要參賽。面對嘲笑,“小蝸牛”說,雖然我爬得慢,但只要一直向前,就一定能摘到星星。

這是2013年“首屆孤獨癥兒童公益音樂會”首都大劇院現場。歌唱家戴玉強、雷佳、零點樂隊的主唱劉坤山等義務為音樂會傾情表演。許多家長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被稱為孤獨癥的孩子,居然能夠在這樣標準的劇場和明星們同臺演出,并且贏得了一次又一次掌聲。許多家長在觀看演出時滿臉笑容,又淚流滿面。2016年6月,杜佳媚成立了“蝸牛的夢想”孤獨癥兒童藝術團,她親自出任藝術團團長,排練的音樂劇《桃花源記》在公益演出中得到了一致的好評。8月19日,藝術團應北廣傳媒的邀請,參加“善聚公益”活動,拍攝的節目在北京市的公交、地鐵、樓宇電視連續播放,讓社會更多地了解和接觸到孤獨癥孩子的世界。

篇8

【關鍵詞】兒童;孤獨癥;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796―02

兒童孤獨癥又稱兒童自閉癥,是一種由多種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腦廣泛發育障礙性疾病[1], 由于存在社會交往、言語溝通和認知功能特定的發育延遲和偏離的特征,大部分患兒不能融入社會,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世界各國兒童孤獨癥的患病率大致為2-13/萬,我國部分地區的調查為2.8-12.3/萬。20世紀80年代后該病發病率有不斷升高的趨勢,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目前兒童孤獨癥的病因尚未明確,其發病原因及發生機制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2]。本課題采用自擬調查問卷對臨床確診的孤獨癥患兒做回顧性調查,以探討兒童孤獨癥的危險因素。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1年1月~2011年3月在濟南市明天兒童康復中心、濟南市安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的孤獨癥患者145例,診斷均符合美國DSM-Ⅳ兒童孤獨癥診斷標準。

1.2 方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制定孤獨癥兒童調查表,對患兒家長進行回顧性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兒的一般情況、母親孕產期情況、教養方式、兒童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本次調查由接受過統一培訓的康復中心教師對了解情況的患兒父母進行調查并且填寫調查表。最后采用office 2003 excel軟件錄入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年齡和性別分布 在145例孤獨癥患兒中,男126人( 86.9% ),女19人(13.1%),男女之比為6.6:1;患兒年齡最小2歲2個月,最大14歲,平均年齡為(6.96±2.17)歲,具體見表1。

2.2 孕產期情況 145例患兒母親孕期健康者占51.7%,48.3%的母親孕期有不利因素, 分別為嚴重妊娠反應(59例次),先兆流產(3例次),孕期心情不好(9例次),接受X線照射或者化學物品(4例次),胎兒活動過多(1例次),胎兒活動過少(1例次),貧血(1例次),胎兒發育遲緩(1例次),中耳炎(1例次)。早產者10例次,過期產10例次。55例患兒非自然分娩,其中52例剖宮產,2例胎頭吸引,1例無痛分娩;36例患兒臍帶繞頸,1例臍帶過長,1例臍帶過短;2例胎盤老化,1例胎盤前置;患兒出生時7例輕度缺氧,1例重度缺氧;9例患兒出生后出現新生兒重度黃疸。

2.3 家族史和既往疾病史 既往有重大疾病者11例(占7.6%), 分別為高熱驚厥、癲癇、頭部外傷、麻疹、疝氣、腦癱。1例患兒有家族史。

2.4 家庭教養方式 在145例孤獨癥患兒中,29例患兒撫養人為(外)祖父母,1例患兒撫養人為保姆。49.0% 的患兒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包括37.9% 的家庭過分溺愛孩子,8.3% 的家庭對孩子放任自流,2.8%的家庭對孩子嚴厲約束。

2.5 患兒家庭基本情況 在145例孤獨癥患兒中,99例成長環境為城市,其余為鄉鎮。15.9%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以下(23例),55.2%在2000-3000元(80例),25.5%在2000-3000元(37例),3.4%在3000以上(5例)。2例患兒母親、1例患兒父親有失眠、神經質等心理問題。

3 討論

孤獨癥是兒童期發生的一種嚴重精神疾病,預后不佳,僅有5%~17%孤獨癥患兒能夠恢復到像正常兒童一樣的生活,60%~70%的患兒不能獨立生活、無獨立的社交能力并需終身監護, 約17%~25%的患兒能獨立生活但社交行為仍存在缺陷, 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該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3],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3.1 兒童孤獨癥患者的年齡和性別 近年來, 孤獨癥就診人數逐年增加,一方面說明該病已引起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 患者就診率提高; 另一方面也可能提示是否近年來兒童孤獨癥發病率有所增加, 有待于進行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來證實。本病男性患者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 國外多數報道男女患病比率為(4-5):1,此次調查得出的男女比例為6.6:1, 高于國外的比例, 可能由于我國重男輕女的文化背景, 導致女性患者就診率偏低有關。孤獨癥患者于3歲以前就已出現癥狀,但由于我國民間“貴人語遲”等錯誤觀念,或被家長簡單歸于性格問題,多數患兒的異常表現未能引起家人注意,在此次調查的孤獨癥患兒中,于3歲后被家長發現癥狀者較多,大多數患兒沒有獲得及時診治,當患者3歲-5歲癥狀較典型時,家長才認識到孤獨癥兒童的一些異常表現為病態,并尋求治療[4]。因此,應開展科普教育,并加強基層兒童保健工作者對該病的識別能力,以期盡早診治與干預。

3.2 兒童孤獨癥與孕產期因素的關系 國內趙常民等采用大樣本研究發現,孤獨癥患者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存在較多的圍生期危險因素,提示孤獨癥的發病與圍生期危險因素有關[5]。郝曉楠等研究發現,孤獨癥的圍生期危險因素明顯多于正常對照組,包括母孕期感冒史、早產、先兆流產和喂養方式等[6]。本研究患兒母親有異常妊娠史者占48.3%(其中以嚴重妊娠反應居多),患兒有異常出生史者占11.72%(以新生兒窒息、重度黃疸占多數),與以往報道結果一致,本研究表明也說明孤獨癥患兒有較多的孕產期不利因素。因此, 對可能導致孤獨癥的高危因素應進行早期干預, 孕期前3個月避免感冒及接觸有害物質或服用除維生素之外的藥物,加強圍生期保健, 定期進行產前檢查。

3.3 兒童孤獨癥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系 有寄養史的兒童缺少親子依戀, 容易出現感覺統合失調,本調查發現20.7%的患兒在發病前曾有較長時間離開父母而由他人撫養。這些兒童離開父母,寄養在他人家中,可能會使兒童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 致使缺乏親情, 形成孤僻的性格。教養方式也可能與孤獨癥有關,本研究發現49.0%的患兒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包括37.9%的家庭過分溺愛孩子,8.3%的家庭對孩子放任自流,2.8%的家庭對孩子嚴厲約束,這提示醫生在診斷的同時對孤獨癥患兒家長進行有關孤獨癥知識的宣傳及訓練指導的重要性。家庭環境不良與教育方式不當使情緒和行為障礙以及品行障礙的發生率明顯增加[7], 使孤獨癥患兒的溝通與交往障礙更加突出, 預后也受到影響。

總之,經研究表明,異常妊娠史、異常出生史、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是兒童孤獨癥發病的危險因素。通過加強孕產期保健工作,如定期進行產前檢查, 避免或減少產前、產時、產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加強孕期營養,等;并幫助父母正確對待孤獨癥患兒,對孤獨癥的防治,改善患兒預后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雅麗,牛小媛.孤獨癥危險因素探討[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2,26(3): 181-184.

[2] 徐翠青,張靜.兒童孤獨癥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4,21(2):49-51.

[3] 康穎,靜進.孤獨癥的病因分子機制與遺傳生物學研究進展[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0):953-955.

[4] 李建華,蔡蘭云,鄒時樸.兒童孤獨癥268例病因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 50(5):100-103.

[5] 趙常民,劉建叢,劉靖,等.孤獨癥兒童圍生期危險因素對照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1, 27(7):774-776.

[6] 郝曉楠,張岱,賈美香.孤獨癥兒童與其他精神障礙兒童圍生期危險因素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l):25-28.

[7] Piven J, Palmer P, Jacobi D, etal. Broader autism phenotype:evidence from a family history study of multiple-incidence autism families[J]. Am J Psychiatry,1997,154(1):185-190.

作者簡介:

趙冬梅(1965-),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兒童心理與行為疾病的診治。

篇9

影片拍得真是很好,非常契合當前中國孤獨癥孩子和家庭的現狀,對于孤獨癥家庭來說說的就是自己的故事,導演對孤獨癥的了解近乎專業,父親和孩子的扮演者李連杰和文章演的非常傳神。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就是:“大福,爸爸就是那大海龜……”,這句看起來很普通的話說出了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爸爸想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孤獨,爸爸是一直會陪在他身邊的,隨時可以在他需要的時候托著他、和他嬉戲,爸爸永遠不會離開他。另外也透露出孤獨癥家長面對孩子的未來內心顯示出來的隱憂。

感動的鏡頭太多,現擷取幾個:

鏡頭組一:

爸爸在海洋館教大福拖地,因為大福一直學不會,爸爸實在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批評了大福,兩行熱淚從大福那略顯呆滯的眼睛里奪眶而出……,爸爸也哭了,再鐵石心腸的觀眾看到這段也會淚眼朦朧了……,一方面是爸爸恨鐵不成鋼,另一方面孩子學的態度很端正,已經非常非常盡力了,但是學習能力實在有限卻受到了批評——委屈的眼淚奪眶而出!(劇中大福的扮演者文章說演這段時是由衷的真哭了)。由此可以想象出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強化(獎勵和鼓勵)是多么的重要呀!

鏡頭組二:

大福去搶馬戲團的球,爸爸把球奪下后,大福因為難以發泄心中的憤懣,摟著爸爸的肩膀就狠咬,爸爸強忍著安慰大福并示意大家平靜……,這段情節真實的表現了孤獨癥孩子的一種極端表達方式,了解孤獨癥的觀眾能體會,而影片也對那些不了解孤獨癥的觀眾進行了真實的展示;原諒孩子吧,這都是孤獨癥這種病惹的禍!關注孩子吧,通過理解和關愛來減少他們的這種發泄吧,讓我們關心他們的內心感受吧,而不是簡單的去關注他們那不尋常的行為……

鏡頭組三:

爸爸在家扮作公交售票員教大福坐公交車,“XX站到了,請需要下車的乘客趕快下車!前面的有沒有?后面的有沒有?”,爸爸營造真實的場景和藹的去教,大福開始時嘴唇很吃力的想說但說不出來,這種表情把孤獨癥孩子克服自身缺陷努力費勁學習的狀態表演的入木三分!然后爸爸示范、模仿的教大福說“我下!”把爸爸的耐心也表演的十分到位!一直到大福很愉快響亮的說出“我下”這兩個字時,影院現場觀眾響起了激動的掌聲!這段場景向人們展示了孤獨癥康復教學的艱難,尤其是參與教學的老師更是感同身受!也告訴我們家長在康復教學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鏡頭組四:

柴姨對爸爸王心誠說(大意):“你是我眼里最好的男人!”

老師對爸爸王心誠說(大意):“能認識你這位爸爸是我的榮幸!”

海洋館老總在爸爸王心誠墳前“把我的名字也加在撫養人后面吧!”

篇10

[關鍵詞] 聽覺統合訓練;兒童;孤獨癥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utism. Methods 9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rch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5 cases in each and were given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ABC scale score and IQ age >4 years old score of the children were compare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 of the children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ABC scale score and IQ score data were impro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ABC scale score and IQ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64.37±9.25)points and (69.43±11.65)points 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ratio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such as language disorder, less vocabulary, soliloquy, lack of active language, no understanding of instructions and less talk was respectively 84.44 %, 86.67 %, 77.78 %, 80.00%, 88.89% and 91.11 %, various observation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Children; Autism

孤獨癥屬于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遲緩,該疾病目前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而且無特效治療方法,因此,對兒童孤獨癥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上存在很大的阻力。孤獨癥患兒行為方式較正常兒童更為刻板、語言發育存在障礙且有人際交往障礙等[1]。據研究發現,采取聽覺統合訓練對孤獨癥患兒進行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改善患兒病情。因此,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孤獨癥患兒90例,采用聽覺統合訓練對孤獨癥患兒進行治療,觀察其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孤獨癥患兒90例,所有患兒通過頭顱CT檢查,均符合1994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中關于兒童孤獨癥的診斷標準,排除腦發育障礙、聽力異常、炎癥發熱、戴助聽器的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

對照組:該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4:21,年齡3~8歲,平均年齡(5.16±1.37)歲,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評分為(82.16±17.43)分,IQ評分為(58.74±12.57)分。觀察組:該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3:22,年齡3~9歲,平均年齡(5.83±1.92)歲,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評分為(83.35±17.86)分,IQ評分為(58.21±13.42)分。兩組孤獨癥患兒的性別、年齡、ABC評分和IQ評分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綜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語言訓練等,其中語言訓練中的理解性語言障礙訓練主要由患兒家長帶領患兒按照指令做一些基本動作,增強患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而表達訓練中,包括呼吸訓練、構音訓練和下頜、舌、唇的協調訓練,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表達訓練必須在理解訓練取得一定成效后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聽覺統合訓練,采用第3代聽覺統合訓練系統,患兒進行2次/d治療,指導患兒戴上無線耳機,然后用CD機播放用于訓練患兒聽覺的光碟,30 min/次,以10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智力測驗量表對患兒IQ得分進行評定,采用ABC量表對患兒的語言、行為和情緒語言進行評分,比較兩組孤獨癥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半年后的ABC量表評分和IQ評分。將兩組孤獨癥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半年后的語言交流障礙改善情況進行對比,其中包括不愛講話、不理解指令、自言自語、缺乏主動語言、語言障礙、詞匯量少。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數據處理,兩組孤獨癥患兒的語言交流障礙改善比例用%表示,采用χ2檢驗,兩組孤獨癥患兒的ABC量表評分和IQ評分等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當P

2 結果

兩組孤獨癥患兒經過治療后,兩組患兒的ABC量表評分和IQ評分數據均有所好轉,其中觀察組患兒的數據更優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將兩組孤獨癥患兒語言交流障礙改善情況對比,觀察組患兒語言障礙、詞匯量少、自言自語、缺乏主動語言、不理解指令、不愛講話改善例數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據研究顯示,患有孤獨癥的兒童,其語言障礙是最為突出的臨床表現,因為患兒存在語言障礙,導致其聽覺刺激任務的過程中存在非常明顯的缺陷,隨之出現一系列表現為孤獨癥的具體癥狀,如情緒、社交、行為等方面的障礙[2]。有報道稱,孤獨癥患兒突出的表現就是對語言和聲音反應相對遲鈍,而且對交流性語言存在反應障礙,但患兒會對其他感興趣的聲音極為敏感,如音樂、電視廣告等,而聽覺反應則表現為患兒對生活中常見的聲音耐受性較差,此類聲音對于一般人來說并無特殊感受,但是,孤獨癥患兒可能會難以忍受[3]。將傳統的綜合治療運用于孤獨癥患兒,能夠對患兒的語言障礙有所改善,但是,臨床效果并不明顯,尤其是部分行為特征效果[4-5]。

聽覺統合訓練是音樂治療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通過將音樂進行調制,給患有孤獨癥的兒童聆聽,能夠幫助患兒矯正聽覺系統中對聲音處理失調的現象,而且可刺激患兒的腦部活動,幫助患兒改善情緒,糾正語言障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異常行為[6]。ABC量表評分目前廣泛用于對孤獨癥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判定,患兒在經過治療后,ABC量表評分的下降,意味著患兒的癥狀得到改善。IQ評分用于客觀地對孤獨癥患兒的智力水平進行判定,IQ評分升高,則說明孤獨癥患兒的智力發育水平經治療得到改善[7-8]。

張月恒、韓書文等[9]在《聽覺統合訓練對兒童孤獨癥的近期療效及康復效果評價》一文中,通過對孤獨癥患兒采取聽覺統合訓練治療對照研究,取得顯著效果,文中觀察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ABC量表評分和IQ評分數據均優于對照組患者,且語言障礙交流改善比例優于對照組患者,在該次的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療效同樣顯著,其治療后半年的ABC量表評分和IQ評分分別為(64.37±9.25)分、(69.43±11.65)分,而且,兩組患兒經過治療后將其語言交流障礙改善比例高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聽覺統合訓練應用于治療兒童孤獨癥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語言障礙以及部分行為特征,有效緩解患兒的孤獨癥狀,改善患兒語言交流障礙,促進患兒的智力發育,適合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李文軍.聽覺統合訓練對兒童孤獨癥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5):89-90.

[2] 任靈敏,焦敏,方拴鋒,等.聽覺統合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10):11-12.

[3] 張朝,于宗富,黃曉玲,等.聽覺統合治療孤獨癥兒童20例療效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4):2121-2124.

[4] 張俊,張勤良.聽覺統合訓練對孤獨癥兒童康復效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3):321-324.

[5] 韋斌垣,梁巧琦.孤獨癥兒童聽覺統合訓練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2,7(4):30-31.

[6] 解金娜,邢雨晗,冀永娟,等.孤獨癥兒童聽覺統合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9):1002-1004.

[7] 孫玉燕,黃春娟,劉健,等.低功能孤獨癥患兒聽覺統合訓練療效研究及心理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9):37-39,42.

[8] 張莉,周得,崔鑫,等.孤獨癥患兒與正常兒童多頻穩態聽覺誘發反應敏感頻率分布的對比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3):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