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漂移范文

時間:2023-03-15 13:1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陸漂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但是,在地理景觀上,南極和北極是截然不同的。南極是大陸,北極是大洋,這又是為什么呢?

科學并不神秘,恰恰相反,在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中,就包含著極其深刻的科學,在中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當人們終于把各大陸的輪廓比較準確地繪制到地圖上時,便看到了一個極其有趣的事實,即大西洋兩岸的陸地凹凸對應,大小一致,就像是一張報紙被撕成了兩半。然而,也許是熟視無睹的緣故,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卻沒有把它當成一回事。

實際上,早在1620年就有人提出過,根據(jù)大陸的形狀來看,南北美洲有可能曾經(jīng)和非洲及歐洲大陸連接在一起。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并沒有實際資料作證據(jù),也就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到了19世紀末期,由于地質(zhì)資料愈來愈豐富,有人又重新提出這一問題。例如,奧地利的地質(zhì)學家休斯,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陸上的巖石非常一致,地層也非常接近,因而大膽地將它們拼湊在一起,構(gòu)成一塊單一的大陸,并稱之為岡瓦納古陸,進入20世紀以后,地球科學的積累達到了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程度,人們的觀念正面臨著一場新的變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順應時勢,再一次舉起了大陸漂移這面旗幟。

1912年,魏格納在一次演講中,列舉了大西洋兩岸多得驚人的化石及巖層和地質(zhì)構(gòu)造的相似性,說明它們有著親緣關系。他認為,大西洋兩岸的大陸,就像是一塊撕成兩半的報紙,當把它們重新拼在一起時,上面的字跡就能一一對應。1915年,魏格納發(fā)表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在地質(zhì)界引起軒然大波,一直爭論了半個多世紀。爭論的焦點,就是力源問題,要使如此巨大的大陸塊體沿著水平方向發(fā)生漂移,沒有一種相當巨大的能源作動力,是絕對不可能的。魏格納認為,既然地球的物質(zhì)在重力(即引力)的作用下能夠發(fā)生垂直流動,那么,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同樣也應該能夠沿水平方向移動。但是,垂直力源(重力)無處不在,水平力到哪里去找呢?而在魏格納的時代,由于條件所限制,這種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來的。這就是大陸漂移學說難以為人們所接受的最根本的原因。盡管如此,魏格納對此卻堅信不移。

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海洋地質(zhì)學家在研究洋底地形時發(fā)現(xiàn),所有大洋的中部都有一條連綿不斷的海底山脈,長達數(shù)萬千米,人們把這海底山脈叫做大洋中脊。測定了大洋中脊大量巖石標本的絕對年齡以后,科學家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所有的大洋中脊都很年輕,都是在大約1.35億年以前開始的白堊紀之后形成的。后來,人們在測定大洋中脊兩側(cè)巖石標本的絕對年齡和磁性時,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加奇怪的現(xiàn)象,即從中脊往外,巖石的年代越來越老,而巖石的磁性則成明顯的條帶狀,而且兩邊是對稱的。經(jīng)過精心研究和對比,人們恍然大悟,由于地幔對流的結(jié)果,下面的物質(zhì)正在沿著大洋中脊上升,從而把大洋中脊兩邊的海底板塊持續(xù)不斷地往兩邊推移。科學家據(jù)此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而海底擴張,正是大陸漂移的原動力。長期困擾人們的力源問題,終于迎刃而解了。魏格納的學說在被譏諷和嘲笑了幾十年之后,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現(xiàn)在,地質(zhì)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魏格納當時把這塊聯(lián)合大陸稱為潘加(希臘語,即所有的大陸),亦稱“聯(lián)合古陸”。后來由于地幔對流,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北面的一塊叫做勞亞古陸,南面的一塊就是岡瓦納古陸,這就是所謂的板塊運動。再后來,這兩塊古陸也相繼四分五裂,前者形成了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后者則分裂成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

最近幾年,通過全球性陸地和海洋地質(zhì)及地球物理的綜合研究,特別是對南極大陸的考察和研究,人們對于大陸漂移和岡瓦納古陸的解體過程,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在3.5億年以前,地球是寒冷的,聯(lián)合古陸南部的大部分都被冰雪覆蓋。到大約2.8億年以前,地球開始轉(zhuǎn)暖,溫帶的氣候從南緯40度一直延續(xù)到南極,那時的南極大陸長滿了茂盛的闊葉林。到2.2億年以前,地球上出現(xiàn)了陸棲和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從1.9億年以前開始,地球進入了一個強烈的火山活動的期。100萬年以后,即地質(zhì)上的三疊紀末期,聯(lián)合古陸北半的勞亞古陸和南半的岡瓦納古陸開始分離。差不多與此同時,這兩塊古陸本身也開始解體。又過了6500萬年,大約在1.3億年以前的侏羅紀末期,北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規(guī)模地張開,北美洲和歐亞大陸開始分開,非洲和澳大利亞開始分離。由于裂谷的產(chǎn)生,南大西洋開始形成,大約在7500萬年以前,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喜馬拉雅山開始隆起。到大約5000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開始分離,南極大陸開始緩慢地往南移動,逐漸到達它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從大約3500萬年以前開始,南極周圍的海洋開始變冷,海岸地區(qū)的森林減少。到2000萬年以前,南極大陸又重新為冰雪所覆蓋,并且與其他大陸完全脫離,形成了現(xiàn)在的格局。這次形成的大冰蓋,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南極冰蓋,已經(jīng)有2000萬年的歷史了。大約500萬年以前,南半球的氣候變得更加寒冷,在冬季,大洋里的浮冰往北一直延伸到南緯45度左右。奇怪的是,在這期間,地球上的氣候是不對稱的,北半球相當暖和,以至北極地區(qū)是一片無冰的海洋。直到250萬年以前,北極地區(qū)才開始結(jié)冰,成為名副其實的北冰洋。而且有跡象表明,在那之后,北冰洋里的冰蓋似乎還曾經(jīng)消融過。

這就是南北兩極的由來及其地質(zhì)演化史。

篇2

關鍵詞: 大陸漂移;泛大陸;大洋;板塊

在上地理課的時候,老師指著地球儀上的非洲和南美洲對大家說道,這兩個陸塊大約2億年前是同一個大陸,后來由于某種機制裂開后各自漂移,成了現(xiàn)在隔著大西洋的地貌格局。

大陸真的能漂移嗎?課后我和同學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為了了解這個問題,筆者查找了一些資料,進行了獨自的思考和研究,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高興地將這一知識與同學們進行了分享。

是的,現(xiàn)在我相信,大陸是可以漂移的。

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Alfred Wegener)指出,在侏羅紀(距今約2億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個統(tǒng)一的大陸,稱為泛大陸,被一個泛大洋包圍。此時泛大陸開始裂開解體,并分開漂移形成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認為較輕的硅鋁質(zhì)大陸塊(大陸地殼)漂浮在下層較重的硅鎂質(zhì)(大洋地殼)上而能位移。實際上,早在公元162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F.Bacon)和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洪堡(A.Humboldt)依據(jù)對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岸形態(tài)可以很完美地銜接在一起的特點,就已經(jīng)提出了類似的思想。

自那以后,科學家經(jīng)過不斷地研究和探索,逐漸認識到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的認識可能是真的:

(1)地質(zhì)學家們經(jīng)過地質(zhì)和構(gòu)造的研究,認為大陸漂移的過程是這樣的:

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泛大陸由北極附近一直延至南極,其周圍則是統(tǒng)一的泛大洋。此時泛大陸開始解體,北部的勞亞古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中間為特提斯洋。此后,印度洋陸塊脫離澳大利亞-南極陸塊,南美陸塊與非洲陸塊分裂;此時的印度洋、大西洋擴張開始。到了新生代,因為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fā)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繼續(xù)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xiàn)代規(guī)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了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到了6千萬年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現(xiàn)代大洋和大陸分布的格局雛形。以后,澳大利亞裂離南極北上,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紅海、亞丁灣張開;形成現(xiàn)代大洋和大陸的分布格局。

(2)大陸漂移的證據(jù)

而目前認為大陸漂移的主要證據(jù)有:①大西洋兩岸的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形狀相似,如果拼接起來,可以成為一個整體,說明過去曾經(jīng)相連;②南非與南美洲的二疊紀褶皺山系走向相同,地質(zhì)特征相似,說明曾是同一陸塊;③南美、南非、南澳大利亞和印度南部都存有晚古生代冰川,若將它們合并一處,才能解釋冰川分布規(guī)律;而且在這些冰磧層的含煤地層上,均找到有相似特征的舌羊齒植物化石;且兩岸恐龍化石特征也具一致性。證明這些遠離的大陸原來是相連的。④巖石古地磁的證據(jù)。科學家通過測定已知時代巖石古地磁,進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些大陸的古地理位置與現(xiàn)今位置相差較遠,證明古大陸曾發(fā)生漂移。

相關資料表明,當初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時,大多數(shù)地質(zhì)學家是反對的;當時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大陸不可能漂浮。花崗巖(大陸殼或上地殼)的熔點比玄武巖(洋殼或下地殼)低,如果地溫高至玄武巖巖層熔化并容許大陸漂移的程度,而花崗巖卻依然保持固態(tài)浮于其上,這不符合物理定律;②大陸能漂移的驅(qū)動機制問題。魏格納認為地球自轉(zhuǎn)的離心力使大陸由高緯度向赤道方向移動,潮汐力同時使其向西漂移;但計算結(jié)果證明,其驅(qū)動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幾個數(shù)量級,根本不可能推動大陸漂移。

而現(xiàn)在,之所以又認為大陸漂移學說是正確的或又復活了,資料表明是因為,一是20世紀50年代古地磁學進一步證實大陸確實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漂移;二是近代地球物理學的進展揭示了巖石圈下部存在塑性的軟流圈。海洋巖石圈密度較低,可以浮在塑性的軟流圈之上漂移;三是到20世紀60年代初,引入了海底擴張學說,從而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構(gòu)成了現(xiàn)代所謂的“板塊構(gòu)造學說”。地質(zhì)學家認為,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出現(xiàn)是地球科學史上的一場革命。

參考文獻:

篇3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合上厚厚的《魯濱孫漂流記》,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立刻浮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他就是英勇無畏的冒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的堅持不懈、達觀向上以及令人折服的毅力,在我的腦海里久久回蕩……

《魯濱孫漂流記》的時代背景是十七世紀,故事的主人公是名叫魯濱孫的英國人。他在一次海難中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靠著從船上找到的僅有的生活、工作資料同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抗爭,最終戰(zhàn)勝了孤獨和死亡,在經(jīng)歷了28年的努力后終于被一位船長搭回了祖國。

我好像看到了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斗的生存大挑戰(zhàn)。種種困難不僅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獨自在孤島生活了28年。他敢于同惡劣的環(huán)境奮戰(zhàn),務實苦勞,把小島經(jīng)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yè)。

讀這部小說時,我的心被魯濱孫的種種壯舉牽動著,仿佛和他一起開始了一次心潮騰涌而感慨萬千的漂流。漫漫的漂流結(jié)束后,我的思潮禁不住又開始起伏著、蔓延著……

“堅持”從我口中不知說出了多少次,而對于魯濱孫來說,他把堅持付諸了行動,并解決了一切困難,從這些困難之中,他學會了達觀地面對生活,如何利用自己堅強的毅力。

在荒島上,他不僅試圖馴養(yǎng)禽獸、種植農(nóng)作物并一直堅持下去,還自己做衣服、治病,甚至成功造出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和房子……這些是多么需要一顆堅定的心啊!看到這些,我不由自主地臉紅了。我在畢業(yè)班,學習任務很繁重,媽媽給我制定“調(diào)劑計劃,要求我每天必須鍛煉身體——如長跑、競走、仰臥起坐等。剛開始我還很樂意鍛煉,因為剛剛開始實行計劃感到新鮮,再加上能得到媽媽的鼓勵,我當然是喜不自勝。可時間久了,我感覺到身體很酸痛很疲憊,就覺得很不耐煩了,而且心里一直埋怨媽媽:憑什么她一直叫我運動而自己不運動呢?可是,讀了《魯濱孫漂流記》之后我不但不會這樣想,而且每天會一如剛開始實行運動計劃的幾天一樣,興味十足地外出鍛煉。因為我深深地明白了:遇到任何困難都必須堅持去克服,不能逃避,不然永遠無法走向成功。

在困難面前,魯濱孫曾經(jīng)迷茫,曾經(jīng)懼怕,曾經(jīng)悵惘,甚至絕望過,因為他所面對的困難是一般人所不能比及的。在幾度的絕望之后,他告訴我們,不要抱怨生活給你的難題。其實,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你堅持了,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勝利只屬于努力的人。如果我們不能堅持到最后,又怎么能夠知道自己一定會失敗,更不可能看到自己成功的一天。

我所遇到的困難與魯濱孫比起來是渺小的。在學習、生活中,因為一點困難而放棄努力的人很多,因為他們禁受不住挫折。但區(qū)區(qū)一次挫折怎么足以讓我們放棄追求自己的理想!要學會如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如何能讓自己心平氣和的對待一切事物。就像魯濱孫那樣說服自己,告訴自己一切才剛剛開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看清一切,能更好的解決自己的困難。魯濱孫的達觀讓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達觀能讓我們永不言棄,對學習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對生活有熱情,永不言棄言敗。

魯濱孫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能夠創(chuàng)建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生活中,我更需要的是這種毅力,它能夠讓我不怕困難,能夠充分利用自己所擁有一切的力量來克服困難,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我經(jīng)常不能堅持完成自己夢想,也是因為我沒有毅力,我害怕困難,不懂得怎么面對困難,我害怕自己會失敗。其實毅力是帶給所有人奪取勝利之果的動力。只有有了毅力,我才有希望繼續(xù)努力,繼續(xù)堅持下去。如果連追求自己理想的毅力都沒有的話,又怎么奢望能夠像別人一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到達夢想中的終點呢?

堅持、達觀、毅力都是我們勝利的起點。堅持能帶給我們信念,達觀能帶給我們自信,毅力能帶給我們動力。堅持、達觀、毅力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我們相信自己能夠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障礙,能夠自信的對自己說,我一定行的,一切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篇4

1、板塊構(gòu)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jù)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2、由于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tài):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zhuǎn)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tài)下集中發(fā)生。

3、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發(fā)現(xiàn)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

4、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兼地質(zhì)學家魏格納( A. Wegner )最先提出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統(tǒng)一的大陸:泛大陸。以后經(jīng)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聯(lián)合古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Laurasia),南為岡瓦那古陸(Gondwanaland)。到了三迭紀末,這2個古陸進一步分離及漂移,相距越來越遠了,其間由最初一個狹窄海峽,逐漸發(fā)展成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為印度洋板塊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fā)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繼續(xù)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xiàn)規(guī)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了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里,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新生代的位置。于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fā)展成新生代的規(guī)模。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海陸變遷》是一節(jié)很抽象的課: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成海洋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學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陸地為什么在不斷變化,更是難以理解,單憑學生用腦想象,或者采用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法,效果是很差的。運用多媒體教學,這些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一、設置疑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課的開端自然就是課前導入了。《海陸變遷》的導入我用了一個“幽靈島的故事”:

課件展示“探險地中海”:風光優(yōu)美的地中海,有很多美麗的島嶼,但對于其中的一個島嶼,人們卻談島色變,它有一個可怕的名字――“幽靈島”。這是因為這個小島時隱時現(xiàn),人們無法解釋這個現(xiàn)象,就驚恐地稱之為“幽靈島”。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幽靈島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看到這個故事,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新知:激活學習潛力

《海陸變遷》這節(jié)課中的一個重點知識也是難點為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即“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論證假設(尋找證據(jù))形成假說合理利用(解釋現(xiàn)象)”。

課件出示:世界地圖,南美洲和非洲輪廓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副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議論紛紛、驚奇):怎么南美洲凸出的部分和非洲凹進的部分這么相似?

如果把這兩個大洲拼到一起會怎么樣……

是不是這兩個大洲原來是連在一起的……

師:看來同學們有了驚奇的發(fā)現(xiàn),請一個同學上臺用鼠標拖一下這兩個大洲,看會有什么奇跡發(fā)生?

一個同學上臺用鼠標輕輕地把南美洲和非洲拖到一起,它們真的能拼合到一起!

生(興奮不已):看來南美洲和非洲真能拼合到一起呢!說不定這兩個大洲以前真是一塊大陸呢……

師:通過觀察地圖,大家發(fā)現(xiàn)了問題,通過拼圖,大家又提出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先是一塊大陸的假設。實際上這個猜想早在20世紀初就被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偶然發(fā)現(xiàn)了,并由此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但是,這個假說在當時被認為是荒謬的,遭到了地質(zhì)界的反對。我們一起來幫助魏格納尋找證據(jù)好不好?

生:好!

師:我們知道撕開的報紙具有文字和圖片的連貫性,如果兩塊大陸曾經(jīng)是一個整體,那也應該具有某種連續(xù)性,那這種連續(xù)性會是什么呢?

生(討論):這兩個大洲能拼合到一起,本身就能證明它們是一塊大陸……

如果兩塊大陸曾是一個整體,那么它們地層的構(gòu)造應該相似……

兩塊陸地上生活的動物或者植物也應該差不多……

生:資料說在南美洲和非洲發(fā)現(xiàn)了相同物種的海牛,而海牛是不能遠涉大洋的。還有在這兩個大洲也發(fā)現(xiàn)了相同物種的鴕鳥,鴕鳥是不會飛的,這是不是也能說明這兩個大洲曾經(jīng)是一個整體?

師:這些證據(jù)足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

這個難點就這么解決了,從同學們尋找“大陸漂移”證據(jù)的熱情來看,他們是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了,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可以說他們的學習潛力被挖掘出來了。

三、反饋評價形式新穎:激勵學習熱情

在設計反饋練習題時,我遵守分層次教學的原則,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shù),設計了兩個與眾不同的板塊:

第一板塊是“夯實基礎”。這是對本節(jié)課基礎知識的鞏固,有三類題目:填空題、釋現(xiàn)象、辨正誤。我在課件上只出現(xiàn)了這三類題目,具體的題我是用超級鏈接與題目對應的,也就是說,學生看到題目并不知道是什么題,這就增添了他們的新奇感。這個板塊我是采用搶答的形式進行的,先搶到的有優(yōu)先選擇題目的權(quán)利。

第二板塊是“挑戰(zhàn)擂臺”。這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展延伸,而且題目起得更加具有挑戰(zhàn)性和神秘感。比方說解釋南極洲發(fā)現(xiàn)煤炭的叫“探南極”;排列大陸漂移時間順序的稱“大漂移”……還是用超級鏈接把這些詞語和對應的題目鏈接起來。

篇6

我總是提問題,經(jīng)常提一些科學問題,如一切是怎么出現(xiàn)的?“萬有引力”會消失嗎?霍金是怎樣成為物理學家的?等許許多多的問題。就在一個月明夜靜的晚上,我又睡不著覺了,于是提問題。突然,我想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周少輝是科學家嗎?說到這里,我得說說自己了,我是一個天生就愛好科學的人。不但愛,還在學習。從2013年開始,我就自學科學,一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堅持了四年。在這期間,我既學習也研究。在地理上,我研究大陸的形成。事實上,大陸的形成問題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研究過了。不但研究了,還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這已經(jīng)是成功解決了的問題。你再研究,豈不是多此一舉嗎?如果你這樣說。我會說:我重新研究大陸的形成并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地理上的需要。因為,我發(fā)現(xiàn)大陸不一定是漂移的,有可能是創(chuàng)造的。為此,我提出了新的學說,即“大陸創(chuàng)造說”,這個學說是否正確,現(xiàn)在還不知道。但我認為我的學說有正確的可能,萬一是正確的,“大陸創(chuàng)造說”和“大陸漂移說”猶如“日心說”和“地心說”。或許,我就是地理上的哥白尼。在歷史上,我研究過“燭影斧聲”等歷史問題。在考古上,我研究武則天的無字碑,并得出了研究結(jié)論。雖說我研究了很多問題。但我還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科學家。

我知道科學家不是那么容易當?shù)模瑑H憑我這幾年的學習和研究,就說我是科學家,恐怕沒有人相信,我自己也不太信。其實,我知道世界上許多著名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他們才是科學家。我不是,我只不過是民間科學愛好者。

雖然,我不是科學家。但我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為了這個遠大的夢想,我會一直努力下去。至于能否成功。我只能說:聽天由命了!

篇7

2、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xiàn)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以恐龍蛋為食。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3、大陸漂移說:地質(zhì)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于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fā)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xiàn)象,最終導致環(huán)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4、地磁變化說:現(xiàn)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fā)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篇8

縱觀歷史:

當智慧的蘋果砸在牛頓的頭上時,牛頓幾經(jīng)探索,悟出萬有引力,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當魏格納躺在醫(yī)院的病床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世界地圖上南美洲和非洲能夠拼合成一塊時,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當伽利略在教堂做禮拜時,看到吊燈擺動的弧度時,發(fā)現(xiàn)了擺的運動規(guī)律。

當我們驚嘆這些驚人的發(fā)現(xiàn)時,是否應該想想:每一個偶然背后都存在一個必然?

當一個蘋果砸在你的頭上,你是否會思考它為何落下,當南美洲與非洲的板塊在你的腦海里拼合,你是否會想到大陸的漂移,當?shù)鯚粼谀忝媲皵[動,你是否會發(fā)現(xiàn)吊燈的搖擺的奧秘?

篇9

2、學習地理的學習地理具備的四個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規(guī)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③綜合的分析問題。

④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 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

2、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現(xiàn)象、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觀察月食的陰影區(qū),其邊緣呈 圓弧 (圓弧、直線),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狀可能為 圓形。

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 顏色、符號和文字 來表示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qū)別?

①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jīng)緯網(wǎng)和經(jīng)緯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

②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zhuǎn)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③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縮小了。

5、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軸。

三、經(jīng)緯線

1、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①所有的緯線都是圓,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

②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經(jīng)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jīng)線。

①所有的經(jīng)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儀上有無數(shù)條經(jīng)緯線。

3、地軸:地球的自轉(zhuǎn)軸。(與經(jīng)緯線一樣,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jīng)、緯度:為了區(qū)別各條經(jīng)線和緯線,人們?yōu)榻?jīng)緯線標明了度數(shù),分別叫經(jīng)度和緯度。

①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相同緯度的緯線用南S、北N來區(qū)分)

②地球儀上的零度經(jīng)線叫做本初子午線。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jīng),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于西經(jīng),習慣上用“W”為代號。

③本初子午線是東西經(jīng)的分界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經(jīng)、緯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往南北兩極逐漸增大,值90度,在南北極。

經(jīng)度:自西向東,度數(shù)逐漸增大的是東經(jīng),度數(shù)減小的是西經(jīng)。值180度。

5、國際上習慣把20°W和160°E的經(jīng)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jīng)緯網(wǎng)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jīng)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wǎng)。

2、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個地點的位置。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zhuǎn)

1、定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zhuǎn),叫做地球的自轉(zhuǎn)。

2、自轉(zhuǎn)方向:自西向東;自轉(zhuǎn)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即一天。

3、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①時差(不同經(jīng)度的地方出現(xiàn)時間的差異); ②晝夜更替

4、時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zhuǎn),地球上不同經(jīng)度的地方時間不同,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早。

已知經(jīng)度求時區(qū)數(shù)經(jīng)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東早西遲,東加西減)

區(qū)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qū),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qū)(120°E地方時)為標準時間。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5、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zhuǎn)。

地球公轉(zhuǎn)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zhuǎn)。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zhuǎn)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6、地球上產(chǎn)生晝夜有兩個基本條件:①太陽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晝夜的產(chǎn)生與地球是否運動沒有關系,但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zhuǎn),就沒有晝夜的更替現(xiàn)象。

在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叫晝半球;沒有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轉(zhuǎn)及四季變化

1、地球在自轉(zhuǎn)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不停的公轉(zhuǎn)。

2、方向:地球公轉(zhuǎn)的方向與自轉(zhuǎn)方向一致,自西向東。

3、時間:一年。

4、產(chǎn)生現(xiàn)象:①晝夜長短;②四季變化

5、公轉(zhuǎn)軌道面:橢圓的

6、公轉(zhuǎn)示意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jié)相反。

7、地球在公轉(zhuǎn)時,有兩個突出特點:①地軸始終是傾斜的,并與公轉(zhuǎn)軌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夾角;②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轉(zhuǎn)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jié) 相反。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jù):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jié)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jié)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分別位于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第三節(jié)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chǎn)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qū)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nèi)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zhuǎn)換。注意轉(zhuǎn)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jīng)緯網(wǎng)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要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來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shù)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qū)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征。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tǒng)一規(guī)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shù)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tài)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jīng)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jù)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nèi)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么?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jié)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并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5、哥倫布(意大利探險家)——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lián))。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臺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于南極圈內(nèi),四周被大洋環(huán)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jīng)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后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nèi)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gòu)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fā)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nèi)容: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fā)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nèi)部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為內(nèi)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nèi)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fā)揚了善于觀察、勇于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的。

7、地球內(nèi)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巖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qū)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資料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jù):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jié)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jié)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分別位于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資料

第三節(jié)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chǎn)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qū)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nèi)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zhuǎn)換。注意轉(zhuǎn)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jīng)緯網(wǎng)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要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來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shù)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qū)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征。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tǒng)一規(guī)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shù)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tài)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jīng)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jù)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nèi)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么?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jié)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并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5、哥倫布(意大利探險家)——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lián))。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臺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于南極圈內(nèi),四周被大洋環(huán)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jīng)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后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nèi)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gòu)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fā)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nèi)容: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fā)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nèi)部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為內(nèi)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nèi)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fā)揚了善于觀察、勇于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的。

7、地球內(nèi)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巖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qū)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13、填圖: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稱、大洲間的界線。P29

14、填出地球公轉(zhuǎn)各位置的太陽直射的緯線、時間、節(jié)氣、晝夜長短等情況。P11

15、寫出圖中各點的經(jīng)緯度、所處半球、溫度帶。

16、判斷經(jīng)緯網(wǎng)圖中,A、B、C三點的相對方向;判斷有指向標的圖中,公路的延伸方向,養(yǎng)雞場在村莊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塊的名稱,并說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紅海擴大、地中海縮小、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并不斷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圖中填出五帶的名稱、分界線的名稱和緯度, 熱帶、寒帶有什么特殊現(xiàn)象。P12

19、判斷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稱、小河流水方向;甲、乙兩山頂?shù)暮0魏拖鄬Ω叨取點海拔、那條小河流速快、E、F兩條上山路線哪個更省力。

20、讀圖識地圖。比例尺大的地圖,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nèi)容詳細;比例尺小的地圖,表示的范圍大。P19

加:

1、自西向東撥動 地球儀,觀擦分析,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 逆時針 方向轉(zhuǎn)動;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 順時針 方向轉(zhuǎn)動

2、中國東西大約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約是5500千米;北京的經(jīng)緯度是 北緯40度,東經(jīng)116度 。

中國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羅斯、加拿大、中國。

3、180度經(jīng)線無東西之分,無“W”、“E”。

4、經(jīng)緯網(wǎng)定位:先緯度,后經(jīng)度。 指向標一般指北方。

5、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圖冊P17)。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歲月。由于中國板塊和印度板塊相互碰撞,巖層急劇隆起,滄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馬拉雅山脈。隨著板塊的不斷運動,喜瑪拉雅山脈還在繼續(xù)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線間距相等。

7、地圖種類:城市圖、地形圖、公路交通地圖、世界政治地圖

8、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9、熱帶: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

溫帶:四節(jié)變化明顯,既無極晝、極夜,也無太陽直射現(xiàn)象;

篇10

2、學習地理的學習地理具備的四個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規(guī)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③綜合的分析問題。

④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 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

2、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現(xiàn)象、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觀察月食的陰影區(qū),其邊緣呈 圓弧 (圓弧、直線),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狀可能為 圓形。

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 顏色、符號和文字 來表示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qū)別?

①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jīng)緯網(wǎng)和經(jīng)緯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

②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zhuǎn)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③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縮小了。

5、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軸。

三、經(jīng)緯線

1、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①所有的緯線都是圓,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

②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經(jīng)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jīng)線。

①所有的經(jīng)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儀上有無數(shù)條經(jīng)緯線。

3、地軸:地球的自轉(zhuǎn)軸。(與經(jīng)緯線一樣,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jīng)、緯度:為了區(qū)別各條經(jīng)線和緯線,人們?yōu)榻?jīng)緯線標明了度數(shù),分別叫經(jīng)度和緯度。

①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相同緯度的緯線用南S、北N來區(qū)分)

②地球儀上的零度經(jīng)線叫做本初子午線。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jīng),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于西經(jīng),習慣上用“W”為代號。

③本初子午線是東西經(jīng)的分界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經(jīng)、緯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往南北兩極逐漸增大,值90度,在南北極。

經(jīng)度:自西向東,度數(shù)逐漸增大的是東經(jīng),度數(shù)減小的是西經(jīng)。值180度。

5、國際上習慣把20°W和160°E的經(jīng)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jīng)緯網(wǎng)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jīng)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wǎng)。

2、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個地點的位置。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zhuǎn)

1、定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zhuǎn),叫做地球的自轉(zhuǎn)。

2、自轉(zhuǎn)方向:自西向東;自轉(zhuǎn)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即一天。

3、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①時差(不同經(jīng)度的地方出現(xiàn)時間的差異); ②晝夜更替

4、時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zhuǎn),地球上不同經(jīng)度的地方時間不同,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早。

已知經(jīng)度求時區(qū)數(shù)經(jīng)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東早西遲,東加西減)

區(qū)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qū),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qū)(120°E地方時)為標準時間。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5、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zhuǎn)。

地球公轉(zhuǎn)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zhuǎn)。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zhuǎn)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6、地球上產(chǎn)生晝夜有兩個基本條件:①太陽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晝夜的產(chǎn)生與地球是否運動沒有關系,但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zhuǎn),就沒有晝夜的更替現(xiàn)象。

在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叫晝半球;沒有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轉(zhuǎn)及四季變化

1、地球在自轉(zhuǎn)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不停的公轉(zhuǎn)。

2、方向:地球公轉(zhuǎn)的方向與自轉(zhuǎn)方向一致,自西向東。

3、時間:一年。

4、產(chǎn)生現(xiàn)象:①晝夜長短;②四季變化

5、公轉(zhuǎn)軌道面:橢圓的

6、公轉(zhuǎn)示意圖: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jié)相反。

7、地球在公轉(zhuǎn)時,有兩個突出特點:①地軸始終是傾斜的,并與公轉(zhuǎn)軌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夾角;②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轉(zhuǎn)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jié) 相反。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jù):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jié)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jié)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分別位于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陽高度 ,白晝時間最長;冬季 太陽高度最低,黑夜時間最長。

9、熱帶 終年炎熱,溫帶 四季分明,寒帶 終年寒冷。

第三節(jié) 地圖

一、地圖的基本要素

1、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chǎn)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

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在地圖上所畫地區(qū)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nèi)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zhuǎn)換。注意轉(zhuǎn)換時單位換算。

二、地圖上的方向:①經(jīng)緯網(wǎng)定方向;②指向標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經(jīng)緯網(wǎng)的地圖上,要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來定方向,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讀圖: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符號叫 圖例,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shù)學符號叫 注記。

幫助我們區(qū)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征。常用的圖例符號有統(tǒng)一規(guī)定。

四、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2、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shù)值。

3、等深線: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4、從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tài)也不一樣。

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的種類很多,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jīng)濟地圖。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據(jù)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2、地圖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內(nèi)容詳略程度也不一樣。

其他知識點: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從哪邊上山最省力,為什么?

等高線密集——陡坡,等高線稀疏——緩坡。從B處上山省力。

2)總結(jié)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并寫在書上。 山頂用 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

鞍部:兩關閉合曲線之間

陡崖:等高線重疊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為29%。

71% + 29% = 5.1億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地。

4、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5、哥倫布(意大利探險家)——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

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蘇聯(lián))。

七大洲

1、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陸與他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棱蘭島、臺灣島、海南島)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突出的部分(山東半島、印度半島)

3、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的島嶼:格棱蘭島(丹麥)

4、七大洲的形狀都是三角形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于南極圈內(nèi),四周被大洋環(huán)繞。

5、觀察地圖可知,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的面積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

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邊緣臨近大陸的部分。(黃海、東海、阿拉伯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渤海海峽)

其他問題:

1、東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東半球的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經(jīng)度最多的洲:南極洲 緯度的洲:南極洲

跨寒、溫、熱三帶的大洲:亞洲、北美洲

即跨東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亞洲、大洋洲

5、臨三大洋的大洲:

亞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歐洲臨兩個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臨的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滄海桑田)

① 喜馬拉雅山:幾千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后來受到強大的擠壓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為今天的雄偉山脈。 這就是地殼運動。

② 東海海域海底:地殼下沉,人類活動遺跡被淹沒。

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內(nèi)容: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gòu)造學說:

① 是由大陸漂移學說發(fā)展而來的。板塊運動引起了大陸的漂移。

② 六大板塊的名稱: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③ 內(nèi)容: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4、板塊相對運動,發(fā)生碰撞擠壓,撞擊成山脈(喜馬拉雅山)

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球內(nèi)部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為內(nèi)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nèi)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中,發(fā)揚了善于觀察、勇于實踐、不畏犧牲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的。

7、地球內(nèi)部分成三部分:地殼、地幔、地核,板塊指的是地殼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巖石圈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qū)域。

8、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板塊運動 引起的。測量表明,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 縮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 紅海 在 不斷擴張。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資料

三、五帶的劃分

1、依據(jù):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

2、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3、7月份有節(jié)氣:小署和大署,最熱;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這種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相結(jié)合來劃分的。

5、同一時間,緯度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會有差別。

6、極圈:66.5度; 回歸線:23.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