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詞范文

時間:2023-03-20 02:5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清照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李清照 品格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轉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前期日子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杰出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根底。出嫁后與夫趙明誠一起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華夏時,寓居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清閑日子,后期多哀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方法,自辟路徑,言語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高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對立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有些華麗大方,與其詞風不同。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喜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家庭。爸爸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身世,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現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墻南起榜首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媽媽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結婚后度過了一段香甜的夫妻生活。她在《金石錄后序》中寫道:“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詞中也敘寫了“屏居鄉里十年”的生活“仰取俯拾衣食有余”,“甘心老是鄉矣”。根據這些,我們可以把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看成她結婚后生活寫照,而不把它歸于少女作品之列,正因為婚后生活短暫的和諧美滿,即使夫婦的小別暫離也化成一片憂云愁霧。所以據元伊世珍《琊瑕記》所載,李清照曾在錦帕上書《一剪梅》詞一首送給將負笈遠游的丈夫趙明誠,詞云:“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種由體驗到的暫時失去的夫妻生活所引起的“閑愁”較之于少女時對“并蒂連枝”生活的向往所引起的“惜春”情緒可能更為濃郁。因此,女詞人的如花的人生心靈之旅從海棠“綠肥紅瘦”的意境走到了“人比黃花瘦”意境,這就是她的《醉花陰》詞。詞中寫道: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檔官吏。李清照配偶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最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老婆聚會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后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商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銘,配偶“相對展玩咀嚼”。陳舊神秘的碑銘,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時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明藝術享受,使他們仿佛置身于高枕無憂的遠古時期,因此“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后兩年,趙明誠進入宦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配偶二人仍然過著非常簡樸的日子,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全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盡管適當豐厚,可是關于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所以他們便經過親朋素交,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保藏的稀有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制”。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吝“脫衣市易”。可是,他們的力氣究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可是,束手待斃,只好依依不舍地歸還了人家。為此,“配偶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后的日子,盡管清貧,但安靜和諧,典雅風趣,充滿著美好與歡喜。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卷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當時被列黨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官,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為救父之危險,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云:‘況且人世父子情’,識者哀之。”(《洛陽名園記》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云:‘炙手可熱心可寒’。”(《郡齋讀書志》)惜均未見效。被罷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

是李清照純真典雅品質的象征:“細看取,屈平陶令,風味正相宜。”但我們全面地剖析,更是凝聚了李清照婚后日子的萬千情愫。能夠這樣說, 女詞人的詞集中體現了作者共同的品質情結的。既滋潤著詞人的自個形象, 亦是其崇高情懷的象征, 及品質力量的載體。作為大家閨秀的李清照, 即便再多情, 她的所作所為也并沒有超出彬彬有禮的典范。在“尋尋覓覓”始終不見光明時, 她雖難免滋生悲切愁悶之情, 但她的詞情詞韻卻絕不頹廢, 而是堅強地顯示出自我的生命價值, 以其磨難的心靈進程, 展現了自己的高尚品質。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李清照 溫庭筠 歡情詞

李清照和溫庭筠的詞風差異很明顯,一個崇尚典雅、語言清麗,一個辭藻艷、格調華麗。溫庭筠擅作閨詞,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詞人,男兒閨音與女性詞的藝術特征常常形神俱似。李清照和溫庭筠的詞多是悲苦、哀怨之聲,但也各有數篇描寫歡情的佳作,同樣是在刻畫女性的歡情,李清照和溫庭筠卻展示出各自不同的藝術挖掘點和構思創作能力。

首先,我們不妨看看,二人究竟有哪些詞可以算作歡情詞。

李清照被公認的歡情詞實際上只有4首而已,分別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憶王孫?湖上飛來波浩渺》、《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另有兩首存疑詞(指對作者身份懷疑,情感態度分歧不大)《點絳唇?蹴罷秋千》、《丑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其中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月移花影約重來”、“猶帶彤霞曉露痕”都是易安詞中耳熟能詳的名句。

溫庭筠的歡情詞相比之下,作甄別、下定義就困難多了,這源于詞人一貫愛營造朦朧意象,難以準確判定真實的情感傾向,有4首比較確信是歡情詞,它們是《菩薩蠻?翠翹金縷雙》、《南歌子?撲蕊添黃子》和兩首《女冠子》;另有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歷來有不同解法,但分歧主要集中在“小山”一詞的解釋上面,至于情感傾向,似乎分歧不大,一般都認為此詞是寫閨怨,當作為花間詞的藝術典型,不過通過文本細讀,也可發現歡情的跡象。

由此可見,從二人歡情詞的量來看,在其詞作中占比很低,但不乏佳作。都是短小、活潑、精致、雋永的小令,與感情基調吻合。歡情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備,有助于我們從另一側面觀察李、溫兩位詞人的世界,具有剖析探討的價值。

易安詞(本文指李清照歡情詞,后同)更具生活化,自然流露,青年女性的天真、幸福躍然紙上;飛卿詞(本文至溫庭筠歡情詞,后同)細節拿捏到位,對女性情感世界的理解比較深入,包蘊層深、體味無盡、“深美閎約”。

在少女天性的展示上,易安詞獨樹一幟。

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少女時代的她就是一個熱愛生活、無憂無慮的大家閨秀。反映這時期的代表作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易安命舟備酒、暢游清溪,直至日落;飲酒且沉醉,晚歸且迷途。時值菡萏盛開的初秋季節,歸舟誤入一片荷花叢中,驚起水邊棲息的鷗鷺。清香流溢、幽靜神秘,忽而一陣轟響,勃勃生氣蒸騰起來,易安在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中,暫時從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中釋放出來,表現出開朗、活潑、好奇、爭強好勝的少女天性。

另一首《憶王孫?湖上飛來波浩渺》同樣意趣盎然:

湖上飛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相似的是,秋景、水面、荷葉、鷗鷺;相異的是,晚秋、藕熟、湖光山色。淡雅可愛、人景相親,蕩漾著易安怡然自得的心境。波光浩渺的湖面上,荷花漸老,只剩殘存,幽香盎然;一只只蓮蓬挺立湖面,生機勃勃;隨波蕩漾的蘋花和因風搖曳的秋草,在秋露的沁潤下,色澤愈發鮮明,景象愈發誘人了。易安依依不舍地離別,此刻她的老朋友――沙灘上那群鷗鷺仿佛不高興,扭過頭去,是在怨恨易安歸去太早了么?“與人親”、“不回頭”采用擬人手法,寫得別開生面、清新可愛,人、情、景、物相互交融、無比美好。

在描寫少女與少男幽會場景上,易安詞溫馨恬靜,飛卿詞含而不露。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這首言情小調《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中塑造了一個姣美多情、秀外慧中而又大膽天真的少女形象,字里行間洋溢著青春活力,透露著愛情的甜蜜。上闋“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寫出少女俏麗可人的容顏和開朗活潑的性格。“眼波才動被人猜”描繪出美目流盼的靈氣神采,映照著她不易察覺的暗喜與擔憂遭到發現的詭秘。下闋“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正面點染了她的情致、心思和風采。款款深深盡在半張信紙的嗔怪之中。“月移花影約重來”堪稱點睛之筆:月光、花影、玉人成雙,柔情蜜意、共訴衷腸。

《南歌子?撲蕊添黃子》里的情懷則更顯隱秘,卻又呼之欲出: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對芳顏。

同樣是男女雙方幽會,一樣是花好月圓,飛卿詞反而顯得不似一貫的麗。撲蕊、呵花,女子相當在意妝飾,為這次相聚做了充分的準備,雖然沒有明寫喜悅,卻暗藏沖動。“三五夜”究竟是幾天一見,還是連見數天?抑或是表現對甜蜜時光無限延長的盼望呢?已不重要,只要看著自己的愛人“對芳顏”,就有不盡的幸福。

在寫邂逅佳偶的羞澀之情時,易安詞善于捕捉體態、神情,飛卿詞擅長景物烘托。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蹴罷秋千》里,一個少女蕩完秋千、意興闌珊,“慵整纖纖手”、“薄汗輕衣透”;遇到生人時“襪金釵溜”、“和羞走”,嬌憨、緊張、羞澀,形如驚鵲;逼真地刻畫出一位天真活潑、姣美倦怠的千金小姐,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這個女孩驚詫、惶遽、含羞、好奇,“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顯現出少女調皮、機靈,在偷偷觀察一位翩翩美少年(暗寫),實際上已芳心暗許。如此精湛的筆墨,可謂生花妙筆。

《菩薩蠻?翠翹金縷雙》在羞澀感的表達上充分運用了虛寫、象征和烘托:

翠翹金縷雙,水紋細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

繡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前兩句寫景暗含著歡情,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映射愉悅的愛意。又名紫鴛鴦,象征著愛情,“翠”、“金”、“碧”都是著色詞,將“春”的意境烘托到極致。接下來兩句更加“艷麗”,海棠花開,瀟瀟春雨灑后,云銷雨霽,紅花滿枝,滴著清亮的水珠兒,頗有“春色滿園關不住”的感覺。“語語是景,語語即是情”,明媚春光、佳景良辰,在這里營造一幅意味濃醇、深宛流美的畫卷。

到下闋的“繡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才出現了人物。一位美麗的少女,乍出現在一個陌生的男人面前,表現出一見鐘情的神色,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露出了一對可愛的酒窩兒,緊接著趕緊用繡衫遮住了。描繪少女的嬌羞,形神兼具、各有反差:既主動,又掩飾主動;既有歡悅,又有慌亂,瞬時間女性綿針似的心緒波動一目了然。

新婚生活的歡情,易安詞閑適美好又不失天真調皮,飛卿詞形怨實幸、靜謐朦朧。

李清照與趙明誠愛情生活的美滿從《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中可以窺見: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片寫花美――含苞怒放,色如彤霞,面掛曉露。鮮花拿來比喻少女是常法,少女比擬鮮花則是妙用。下片寫人美――鮮花簪在鬢邊,要讓情郎品評一下,孰美?像是“奴面”要跟“花面”爭艷爭寵似的,易安把自己的調皮、伶俐刻畫得惟妙惟肖。

另一首《丑奴兒》對夫妻情愛的表露很是大膽: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粉紅色的透明睡衣輕麗飄柔,肌膚雪白滑膩、若隱若現,一陣一陣的幽香散逸在空氣中,溫馨的情話、甜蜜的笑聲交相輝映。

而飛卿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就顯得“情以景幽”、“景以情妍”了。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首先,小山應該理解為發髻的形態。晚唐五代時期,女性發髻高大,兩鬢蓬撐如翼,就寢時總要把頭發盤綰成松髻,固定起來,而并非披頭散發,翌日清晨再重新梳理。如辛棄疾詞《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里的“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明代女詞人葉小鸞詞《浣溪沙?曲曲闌干繞樹遮》里的“樓外遠山橫寶髻,天邊明月伴菱花”,王勃《臨高臺》里的“為吾安寶髻,娥眉罷花叢”,都將女子發型比喻成山巒起伏。

這樣,將“小山”理解為對女子發髻形狀的比喻,似不無道理。后來,偶讀沈從文先生《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從中得知沈先生站在歷史文化考證角度有此見解。

其次,閨怨的情緒并不明顯,反倒有歡情跡象。

這位年輕的女子在繡床上獨寢,正陶醉夢鄉里,“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即醒來前女子的睡態。“云”表現鬢角薄而輕;“香”和“雪”分別從嗅覺和視覺感官上繪就臉頰。“度”使得女子的鬢角與鬢角與臉頰之間產生某種呼應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是動感的,靜態的意象借用一些精準又傳神的動詞串聯,形成動靜結合之妙,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

“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兩句,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女子傷感情緒的鐵證,其依據在于“懶”、“遲”二字――清晨醒來無心打扮。但是,與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不一樣,這首詞里沒有類似“生怕離懷別苦”明顯表現女子愁苦心情的字眼。細膩、善變是女性的心理特征,“慵懶”對她們而言,并非全是心情不好的寫照,也可能是喜悅、幸福、優越感的流露。前文所述“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就不是苦,而是少女李清照純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之寫照;“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表現了夫妻恩愛時,對鏡弄妝的喜悅心情;“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與這首里的“照花前后鏡,花面將相映”兩句,都是對女性“悅己”時歡悅心理的描摹,苦悶和愁緒,是絕無此閑情逸致的;“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所繡羅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心中的他,在刺繡過程里,寄托著愛,寄托著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

由此可見,描寫女子慵懶困倦的狀態未必是憂愁的體現。本詞中的新婦“懶起”、“梳洗遲”,正是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的洋溢。

經過一番分析,李清照和溫庭筠二人在歡情詞領域的藝術挖掘點和構思創作力可以加以總結了。易安和飛卿都是很善于捕捉女性細膩的心理活動的,而作為男性的飛卿,能做到這點,更加難得;李清照側重于展示人物的情感,構思平實,這與其出身、學識等因素是分不開的,加之性別因素,無須特意修飾,表達自然;溫庭筠側重于景物烘托,構思精巧,同樣跟他的生活經歷和藝術風格緊密相關,倒也由于遣詞艷麗、意味濃醇、設計絕妙,或許有種過猶不及之感。

參考文獻

[1]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評注[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5.

[2] 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謝穡.宋代女性詞人群體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詞學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5] 吳小英.唐宋詞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6] 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M].濟南:齊魯書社,2006.

篇3

長久的折磨來自濃濃的憂傷

當舊識歸雁從眸光中掠過

三杯兩盞淡酒,怎能稀釋

載不動的鄉愁

踏過滿地黃花

穿過梧桐細雨

一個尋尋覓覓的女人

漂泊在異鄉清冷的黃昏

風雨里,你懷想故園飄香的桂花

以及溫暖你一生的往事

鄉思豐腴成一株海棠

篇4

沉郁之風即“沉則不浮,郁則不薄”,味永情長之謂也。李清照詞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婚前是少女的傷春閑愁;婚后是夫妻分別的寂寞離愁;南渡孀居后則是國破、家亡、夫喪的離亂悲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其生活區域主要局限在閨閣庭院之中,不能登科入仕、位列廟堂,也不可能向李杜那樣“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但是,年少時的李清照性格開朗、活潑,她喜歡和朋友去郊游踏青,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色。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一次郊游中,詞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流連忘返,黃昏時興盡而歸,卻忘記了來時之路。小舟隨波逐流,搖搖晃晃誤劃進了荷花叢中,將正在此休憩的鷗鷺驚得上下亂飛。在詞人信手拈來、毫無雕琢的描繪中,青春少女天真可愛、無憂無慮、健康開朗的形象躍然于紙上。

李清照生于東京仕宦之家,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具有大家閨秀的風范,即使見到陌生人時也沒有表現出慌張失措或故作忸怩之態。如《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描繪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心理和情態。春日清晨,詞人正在花園中蕩秋千,羅衣輕裾、笑意盈盈。正“薄汗輕衣透”之時,突然有客人到來,詞人在驚詫之下,來不及整理衣裝,趕緊回避。然而,詞人跑到門口,卻又按捺不住心頭的好奇之情,假裝嗅青梅來回眸偷覷客人的風采。這首詞風格明快清麗,寥寥四十一字,寫盡少女純情、嬌憨之態,把詞人驚詫、慌張、好奇、含羞的細膩心理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表現相思離別的詞作中,最為盛名的當是《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本詞從時間順序上著筆,從清晨寫到深夜難解的愁結。秋風一起,人竟比黃花還瘦幾分!這個“瘦”字,不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給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聯想。這首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內心體驗,抒發了悵惘悲愁的情懷,別有情致。

“靖康之變”后,金人竊據中原,宋室南渡,李清照的命運也由此改變。“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李清照夫婦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來搜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更讓她心痛的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身染重病,最終棄世而去。從此,她一身承受國破、家亡、夫喪的三重痛苦,流寓江南,“漂零遂與流人伍”(《上樞密韓肖胄詩》),開始了孤苦凄涼的晚年生活。如《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流蕩無依、苦悶憂愁的李清照形象。詞人放眼看去,正是“國破山河在”,親人陰陽永隔,自己命運多并,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泛舟雙溪,面對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悲從中來,不可抑制,滿腔愁怨一下子傾瀉出來,連“雙溪舴艋舟”也無法承載。詞人自出機杼,用巧妙的比喻將抽象情感化為具體形象,顯示了極高的藝術創造力。

篇5

關鍵詞:李清照;詠物詞;三期;變化

中圖分類號:I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020-01

詞人李清照是我國詩詞史上一顆璀璨明珠,這不僅是因她的詩詞文獨具特色,流傳千古,更是因為她在那個男性一統天下的詞壇世界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為宋詞增添了不一樣的味道。她的詠花之詞之所以能夠嶄露頭角,博得贊賞,不只是情韻生動,辭藻妥帖,更是因為其中包含了詞人的復雜思緒和豐富情感。本文繼承陳祖美先生對李清照詞作劃分為三期的文學觀點,以《鷓鴣天》、《多麗?詠白菊》與《添字丑奴兒?芭蕉》三詞為例,賞析其詞與情感的三期變化。

一、初期 《鷓鴣天》 桂花

李清照對于梅的偏愛通過她流傳后世的詞可見一斑,但《鷓鴣天》中卻用“梅定妒,菊應羞”襯托桂花的“第一流”,這確實讓人疑惑,不禁細讀。“淡”、“輕”、“柔”三字將桂花的淡雅,輕盈和柔美之感巧妙展現。即使沒有“淺碧”與“深紅”的誘人之色,桂花單憑“香留”亦可數花中一流。下片用擬人、反襯的手法將桂花“冠中秋”之盛狀與無可比擬展現的妙趣橫生。最后一句詞人用“天真爛漫之態,愛花惜花之心”“質問”屈原究竟為何不將桂花入詩,委實傲氣有趣。桂花雖然花色不比“淺碧”“深紅”引人注目,但其香濃郁襲人。將內在之美喻為“花香”,說明更具吸引力,更值得稱贊的是人的精神內質之美。詞人知曉自家門第比其朝中眾臣不夠煊赫,但并不因此而斂于內秀,反而借桂花表達了“內美”之美美于天下的自信與無所畏懼的豪氣。

李清照前期詞大約“從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亦即從李清照出生之年,到徽宗大觀元年(1107)開始屏居青州之年止,共二十四年”,這段時間可謂是李清照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皆備之時,此時的詞多閑情,多歡愉,多幸福。而這首《鷓鴣天》有力的記錄了這一時期李清照的幸福時刻。

二、中期 《多麗》 白菊

“寒”、“夜”、“無情風雨”、“損”幾個詞巧妙的點出了白菊所處的生存環境之惡劣。反復使用“也不似”一語,將白菊高潔脫俗,自然無華之態呈現讀者眼前。“韓令”、“徐娘”、“屈平”、“陶令”的典故連用,將白菊的外形清美,內蘊高格生動展現。借用“漢皋解佩”、“紈扇題詩”典故,含蓄而沉痛的將婕妤之悲,長門之怨灑落紙上。再及眼前白菊,不禁擔憂“芳姿”又可“留得幾多時”呢,若是此時的自己能“好”,又何必去“憶”不幸遭遇的東籬之菊呢。

咋讀之下,滿目堆徹的典故似乎有了掉書袋的味道,但是細看來,正是典故的巧妙使用讓詞的內蘊豐富而廣闊,情愫深沉而復雜。也許詞人因女子之含蓄,或因婕妤之悲不想被他人所說道,故借用合宜的典故把自己想說卻不知怎樣說,或想說又不好意思直接說的情感一吐為快。“人情”之所以不“好”,除了詞人深深的長門之怨,還有“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一句所承載的在波云詭譎的中無奈與被動的凄慘感懷。這首詞可謂是“以詠菊為幌子的身世之嘆”。

雖然這首《多麗》據陳祖美先生考證是作于“崇寧五年(1106)”,按分期當屬于前期之詞。可是據筆者分析,該詞所表達的憂愁不是前期之詞的閑愁,而是對政治風云之變與丈夫章臺之遇的擔憂和愁苦。所以,這首詞體現了詞人中期詞作的風格,應劃為中期之作。陳先生在《李清照評傳》中將這首詞與寄幽怨的青、萊詞放在一章,也是有這番考慮的。

三、晚期 《添字丑奴兒》 芭蕉

芭蕉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詩詞中多次運用,詞中“窗前誰種芭蕉樹”又是一新“翻”。可“芭蕉”意象的出現總伴有“窗”這一隔膜的存在,詞人似乎是有意識將自己與“芭蕉”借助“窗”產生距離之感。雖然只有一窗厚度的近在咫尺,在心里卻有著遙遠的距離和無盡的差別。芭蕉是南方的植物,而詞人是北方的百姓。一個“北人”天天守著窗前的南國樹木,“芭蕉”成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由此可知,詞人敏感的心思必然會聯想到國家破碎導致的由北南遷與背井離鄉。

李清照后期之詞為“建炎四年到紹興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四十六七歲(丈夫去世),到七十三歲前后的謝世之年,共二十五六年”,后期的詞多飽含對國家社稷的憂心與愁緒。而這首詠芭蕉詞恰如其分的展現了詞人南渡后的悲愁與傷心,可謂是后期詞的代表之作。

李清照的詠物詞獨有一番特色,不僅體現易安體特色之一的“借翎毛花卉隱括身世,傾吐心事”,更訴說了女性天生對花草細膩敏感的心思感觸,以及柔弱擔起世情、人情沉重負擔的悲苦之愁。

參考文獻:

篇6

淅淅瀝瀝,溯溯洄洄,縈縈繞繞寂寂。

嘆雨嗟晴云夢,哪堪情溺。

來來去去繾綣,又誰知、鳳鳴凰泣?

我縱使,費思量、只可尺書憑寄。

月影云湖潮汐,望菡萏 心珠蹙誰羌笛?

淺水長橋,愫雨落花可覓?

篇7

關鍵詞:李清照;性格特征;多愁善感;豪邁堅強

引言

李清照,一代“婉約宗主”,她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景凄涼,這不凡的經歷,影響著她的一生。靖康之變,南渡之前,她是個多么可愛、天真、爛漫的女子。南渡之后,遠離了深閨愁思,縈繞她的卻是山河破碎,羈旅愁苦。人世的變遷,帶來她作品的轉變。她的個性,她的存在便如熠熠閃光的鉆石,有著多面體和繁復性。

一、爛漫純真,動人活潑的性格

你還是那個二八年華的少女,心中所有的事“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浪漫少女情懷,笑容憨厚,天性可愛,不諳世俗;“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盡是靦腆的小女兒情態,憨直可愛。你與丈夫趙明誠“樂在金色狗馬上”,相親相愛,志趣相投,甚至才華與之更勝一籌。你的聰明才智,活潑可愛,爛漫純真,更是漫漫古史上的一大亮點。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有你嬌羞可人,卓影不群的曼妙身姿。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有你酌情于美景,生活雅致,悠然自得的別樣情趣。

二、多愁善感,含蓄委婉的性格

“愁”一字概括了你的一生,只此一字,不知包含了多少淚水與憂愁。經歷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痛楚,愁到了“人比黃花瘦”,愁到了“剪不斷,理還亂”,愁到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你思夫日夜卻又埋藏于心的愁苦;那“尋尋覓覓,冷冷凄凄,凄凄慘慘戚戚”,是你背井離鄉羈旅之辛的愁容;那“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是你內心悲憤無處傾訴的愁情。真是,愁一字,愁一生,愁瘦了人,愁空了心。

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留情話”①易安宛若滿池淤泥中含苞羞放的荷花,獨有一種含蓄的美感,花自飄零水自流抒盡心中無奈,移情于物,自有隨性的含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夕陽無限下,孤獨的是這樣一位淡雅,滿腹柔情的才女,眼中卻憂愁點點,宛如一幅黃昏離人圖,飽含感性的含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有著的,是那比黃花更為消瘦的面容,流露的是切切思念情,卻又無法道說此中內透委婉的含蓄。

三、脫俗自信,俊爽超然的性格

吟詠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怎樣的女子?有著這樣的俊爽開朗,磅礴大氣,將一位名垂千古的楚霸王,用幾字幾句描繪的淋漓盡致。“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州吹取三山去”,更有著剛勁的超脫豪邁之意。這位婉約宗主能題出這樣的詩,怕也是胸有大報復,雖說在那封建制度的壓迫下,可你的才情雅致卻得到了認可,是公認的才女。正如“造化可能便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在那溶溶月光皚皚雪,疏影橫斜,傲然綻放,一片冰清玉潔的背景之中,如若梅花的一縷芳魂孤傲卓絕。是那酒香醉人?還是那梅醉人?怕是那梅下一綠影――易安吧!此是何等霸氣,竟說自己是“此花不與群花比”,是脫俗,是超然,是豪邁,更多的卻是自信吧!

真是,化身愁情一仙子,才情脫然道不盡。

你還是你而我卻仿若夢回藕池,恰池中鷗鷺驚起;宛如身臨梧桐樹下,遙望樹下凄婉,愁不盡的女子;又如江邊上題詩項羽,留下驚訝無數,稱之為奇女子。

參考文獻:

[1]齊魯書社. 《李清照詞鑒賞》.

[2]黃信德. 《青海師專學報》1991年第01期.

篇8

[譯文] 春天的嬌花即將開放,嫩柳也漸漸染綠。寒食節即將臨近,又到了令人煩惱的時日。

[出自] 李清照 《念奴嬌·蕭條庭院》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被冷香銷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注釋:

有斜風細雨:“有”原本作“又”,據別本改。

寒食:節令名,清明節前一天(或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節后另取榆柳之火,以為飲食,謂“新火”。

寵柳嬌花:【《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十】前輩嘗稱易安“綠肥紅瘦”為佳句。余謂此篇“寵柳嬌花”之語,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也。

險韻:即用生疏冷僻、難押韻的字做韻腳。

扶頭酒:容易飲醉的酒。口語中常稱上頭、纏頭。能讓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飲多則易醉。一說“扶頭”為酒名。晨飲少量淡酒以醒神志,謂之扶頭。酒醉逾夜,晨以淡酒飲之,便于醉者清醒,俗曰投酒。杜牧《醉題五絕》:“醉頭扶不起,三丈日還高。”賀鑄《南鄉子》詞:“易醉扶頭酒,難逢故手棋。”

玉闌干:白玉石欄桿。

慵倚:音雍,懶。倚:靠。

被冷香消新夢覺:【清彭孫遹《金粟詞話》】李易安:“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皆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詞意并工,閨情絕調。

香消:香爐中的香已燒盡。

初引:葉初長。

清露:詞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于是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兩句話。【清王又華《古今詞被冷香消新夢覺忽悲忽喜,乍遠乍近,斯為妙耳。如游樂詞,須微著愁思,方不癡肥。李春情詞本閨怨,結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爾拓開,不但不為題束,并不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覺耳。

譯文1:

蕭條冷落的庭院,吹來了斜風細雨,一層層的院門緊緊關閉。春天的嬌花即將開放,嫩柳也漸漸染綠。寒食節即將臨近,又到了令人煩惱的時日,推敲險仄的韻律寫成詩篇,從沉醉的酒意中清醒,還是閑散無聊的情緒,別有一番閑愁在心頭。遠飛的大雁盡行飛過,可心中的千言萬語卻難以托寄。

連日來樓上春寒泠冽,簾幕垂得低低。玉欄桿我也懶得憑倚。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從短夢中醒來。這情景,使本來已經愁緒萬千的我不能安臥。清晨的新露涓涓,新發出的桐葉一片湛綠,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緒。太陽已高,晨煙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個放晴的好天氣?

譯文2:

小庭院冷落清寂,斜風細雨。得寵的柳、撒嬌的花,怎禁得起重門深戶,嚴嚴關閉。這近寒食的鬼天氣。有意挑個險韻,詩又作起。一杯扶頭早酒,提提精神。總歸閑得難過,煩悶之極!一行行大雁分班飛過,一肚子心事,它不管傳遞。

這幾天偏趕上春寒、春陰,落下四面窗簾,欄桿懶倚。擁被越睡越涼,熏香早已滅熄,早已夢醒在床,沒有理由不起。樓外花木,晨露如洗,梧桐枝葉,發芽新綠,天高云斂,多少引逗一些游春之意。但看今天它會不會晴霽。

譯文3:

深邃蕭條的庭院里又吹進斜風滴下細雨,我且把重重大門緊緊關閉。嫩柳柔條,嬌花吐艷,寒食將近,卻偏偏逢著這阻礙出游的惱人天氣。險韻新詩已經作成,大醉之后也已清醒,卻感到一種閑愁悄然升起。大雁已經飛回北方,成千上萬的心事又能憑誰傳遞?

連日來春寒料峭,樓上四面低垂著幃簾,我悶坐樓中,已懶于憑欄眺望。縱使欄桿倚遍,又有何用?錦被清冷,爐香已滅,剛入夢鄉便被寒冷凍醒,即使憂愁煩惱,也不由我不起床。清晨甘露輕流,嫩綠的桐葉開始滋長,給人增添了多少游春之意。太陽已經升上天空,煙靄也已散盡,看今天是否是個晴暖天氣?

賞析:

這首詞當作于南渡之前。明誠出仕外,詞人獨處深閨,每當春秋暇日,一種離情別緒便油然而生。這首詞寫的就是春日離情。

“蕭條庭院”句寫詞人所處的環境,給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無人,令人傷感;兼以細雨斜風,則景象之蕭條,心境之凄苦,更覺愴然。一句“重門須閉”,寫詞人要把門兒關上,實際上她是想關閉心靈的窗戶。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這兩句由斜風細雨,而想到寵柳嬌花,既傾注了對美好事物的關心,也透露出惆悵自憐的感慨。“蕭條庭院”句遣辭造句上,也顯示了詞人獨創的才能。“寵柳嬌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綠肥紅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見錘夫。其中可以引申出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時節,垂柳繁花,猶得天寵,人來柳陰花下留連玩賞,花與柳便也如寵兒嬌女,成為備受人們愛憐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寵愛為主體奈何臨近寒食清明這種多雨季節,游賞不成,只好深閉重門,而花受風雨摧殘,也“惱人”之列。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由天氣、花柳,漸次寫到人物。“險韻詩”,指用冷僻難押的字押韻做詩。“扶頭酒”是飲后易醉的一種酒。風雨之夕,詞人飲酒賦詩,借以排遣愁緒,然而詩成酒醒之后,無端愁緒重又襲上心頭,“別是閑滋味”。一“閑”字,將傷春念遠情懷,暗暗逗出,耐人尋味。“征鴻過盡”句點上片主旨,是虛寫,實際上是用鴻雁傳書的典故,暗寓趙明誠走后,詞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難逢。 “萬千心事”,關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無方,最后還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樓上幾日春寒”句拓開一層,然仍承“萬千心事”意脈。連日陰霾,春寒料峭,詞人樓頭深坐,簾垂四面。“簾垂四面”,是上闋“重門須閉”的進一步發展,既關上重門,又垂下簾幕,則小樓之幽暗可知;樓中人情懷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闌干慵倚”,刻畫詞人無聊意緒,而隱隱離情亦其中。征鴻過盡,音信無憑,縱使闌干倚遍,亦復何用!闌干慵倚,樓內寒深,枯坐更加愁悶,于是詞人唯有懨懨入睡了。可是又感羅衾不耐春寒,漸漸從夢中驚醒。心事無人可告,唯有托諸夢境;而夢鄉新到,又被寒冷喚回。其輾轉難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許愁人不起”,多少無可奈何的情緒,都包含這六字之中,詞人為離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誠外出而實有此情,并非虛構。虛虛實實,感人至深。

篇9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品讀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由宋代杰出女詞人、婉約派代表詞人李清照所創作的一首詞作。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年)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后。是時國破家亡,夫傷物散,作者亦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歷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戚。上闋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闋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出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像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詞的首句用筆極為細膩:其意不過是說風吹花落,卻不從正面著筆,而落墨于“風住”、“花已盡”的結局。塵土因花落而香,說明落花遍地,而這又反照出風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層曲折,確是匠心獨動。次句寫日色已高,而猶“倦”于梳頭,從側面揭示情懷之苦、心緒之亂,作者在遣辭上易“慵”為“倦”,正顯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三、四兩句是漱玉詞中并不多見的直抒胸臆之筆。之所以一改含蓄風格,當是因為洶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無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說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東西已盡皆喪失,無一留存,雖是放筆直書,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過闋后“聞說”二句宕開一筆,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復又折回,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愁”本無形,難以觸摸,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這是其構思新穎處。此外,下闋中“聞說”、“也擬”、“只恐”六字前后勾連,也是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素材小卡

詩人的經典作品欣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憶秦娥·臨高閣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多麗·小樓寒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醾。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無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好事近·風定落花深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

長記海棠開后,正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

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華章溢彩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品讀

“重陽節”被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又稱節。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值此佳節,詞人的丈夫趙明誠咫尺天涯,雖是重陽,卻無氣氛,自古就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句子。如今作者對丈夫的思念,恰似這“薄霧濃云”,孤枕難成眠,秋風吹起,偶感涼意。詞人在此處妙用金筆,道來一個“初”字,此時雖早過中秋,但詞人卻是在這樣的時候才與丈夫天涯兩別的;沒有丈夫的日子,真真落寞,此時新婚的李清照正是“初次”感到涼意的凄涼。

把酒時候,已過黃昏,香撲鼻而來,詞人用“暗”和“盈”最是絕美之筆,這恰恰點出了秋天落葉的景象,有道是“殘,滿地傷”,也許在最“傷”的時候,也恰是最香的時候吧,也許秋天是最凄涼也是最凄美動人的吧!

作者面對黃花,對著西風,此情此景,良人不在,把盞獨飲,魂已銷,淚已干,怎么形容現在憔悴的境況呢?黃花雖敗,猶有枝頭可依,詞人自己當然不比黃花,所以道出了這句流傳千古的“人比黃花瘦”,最是全詞之精髓所在。

在這首詞里,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得沉重高雅。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后,趙明誠贊賞不已,自愧寫詞不如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于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并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后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這三句,正是本詞的最后三句!

素材小卡

名人對李清照的評價

1.明時楊慎《詞品》 :“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于秦七、黃九爭,不獨爭雄于閨閣也。”

2.“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只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3.阮閱《詩話總龜》后集《麗人門》云:“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小詞云:‘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此言甚新。”

4.后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5.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沈去矜)

6.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7.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8.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同上書)

9.清人陳景云在談到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時說:“其文淋漓曲折,筆墨不減乃翁。‘中郎有女堪傳業’,文叔之謂耶。”

10.宋人王灼說她:“作長短句能曲折人怠,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碧雞漫志》卷二)甚至說她“夸張筆墨,無所羞畏”。

篇10

關鍵詞:李清照 前期詞作 少女情

被譽為“詞國女皇”的李清照,不僅是宋代詞壇上杰出的女詞人,還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她以曠世難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腸靈性,以婉約而又不失陽剛之氣的、別具一格的詞作在宋代詞壇上放射著耀眼的光芒,在世人面前展現了她的作品魅力。每每讀她的作品,都會強烈地體味到真實、自然、感人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李清照的詞作,從題材到風格形成了以婉約柔美為主的女性化特點,以其真實、深婉的情感,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展現了一個在那個時代十分特殊的知識女性的心靈世界,抒寫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韻味。在她的筆下,處在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更是嬌羞可人。下面,就讓我們走入她的作品,走進這婉約派宗主的內心世界,一起去了解一下天真活潑的少女的情懷。

前期描寫少女情懷的作品,之所以能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由于其詞作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影子,字里行間也伴有她的魂、她的美、她的靈性、她獨特的少女情思。這個時期的作品,絕大多數反映了青春少女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一面,展現了少女個性的活潑與自由,充滿生機,樂觀向上。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傳身教下,李清照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的少女時代,社會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個人無憂無慮,因此,她筆下的少女天真活潑、聰慧直率。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是一個清純活潑、無比熱愛生活的女子。她不像真正受過封建禮教洗禮過、同化過的大家閨秀一樣,把自己的青春緊鎖在閨房繡樓內,而是跳出那種狹小閉鎖、百無聊賴的套子式的生活圈子,在行動上敢于走出閨房,與大自然親近;在思想上敢于沖破封建思想,抒發她對大自然和青春的珍惜之情。她陶醉于自然游興和戶外生活,常常寄情于大好河山,抒發自己熱愛自然的情懷以及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慕之情,表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青春活力。《如夢令》二首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前首詞,作者截取了一次游興時的一個有趣的生活片段。在一個夏日,詞人結伴舟游,因沉醉而把小舟“誤入藕花深處”。然而,這一“誤”卻“誤”出了另一番令人流連忘返的景象。晚霞落日、綠葉紅蓮、清水鷗鷺,她們互相映襯,織就了一幅清明純美的水鄉圖畫。少女們陶醉在突然發現的美景當中的一舉一動,把她們那種任性盡情的性格“裸”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這首詞集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的那種活潑開朗的性格。她是一個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純情少女,從她身上基本上是看不到封建閨范、禮教枷鎖的影子,有的只是活力,只是眼前美景在她心靈上留下的天然的印記。這種戶外游興的生活,雖然帶有貴族少女的閑情逸致,但是卻洋溢著一種蓬勃的朝氣和由衷熱愛生活、自然的情思。

后一首詞展現的是一夜風雨之后,女主人公殘酒未消,還不待起床,便急切地向卷簾的侍女詢問海棠的消息。本來是想得到一個實況,但侍女卻用漠不關心的態度道出“海棠依舊”一語,兩種不同性格的少女的情思便通過這簡短的對話突現出來了。風雨過后,敏感的女主人公立刻意識到海棠花的凋謝,“依舊”只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表現出一種無比惜春的情思。而侍女信口回復女主人公的問話,表現了侍女不太關心大自然的變化,透露出了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衰落無所謂的情思。未經風雨之前,應是葉肥花瘦,但經過風雨的洗禮之后,綠葉經雨水滋潤,就會愈顯得“肥”。花歷經風吹雨打之后,因為凋零了一部分就會顯得“瘦”。大自然的這種細微的變化都能被詞人覺察到,表現了她對美好景物的衰落有一種憐憫之情。“知否”一語,出語平平,但從懷著傷春惜花心情的詞人口中流露出來,卻是淡中出奇俗中見雅。殷殷的詢問卻換來平淡的回答,因此,詞人才用懊惱、凄婉的口氣責備粗心的侍女,并且義正辭平地告訴她“應是綠肥紅瘦”。這不僅寫出了自然界隨時間推移的變化,也寫出了詞人對自己容顏易衰的感慨。

這兩首詞以優美的情調,寫出了少女時代的生活和思想,展示了一種非凡的爽朗性格。這種表現顯然是不甘于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禁錮在深閨中。作者捕捉了閨閣生活中的一次蕩舟游興活動,以及一回晨起對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女主人公蓬蓬勃勃的生機和多情地愛惜芳華的性格。這兩首詞雖然沒有對社會生活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只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來展示生活,但卻透露出了少女對大自然美好景物有喜有憂的情懷。而《點絳唇》則不同,詞作中透露的是芳齡少女心事難以言傳的情思。她描寫的是一位打秋千的少女的情態,卻把少女嗅青梅以觀客的天真嬌憨的姿態、羞中含奇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讓人透過天真活潑、青春煥發而又靦腆羞澀的嫵媚少女的形象而窺見其內心世界。表現了詞人青春的覺醒,敢于沖破世俗的觀念,大膽地把自己的心事形之于外。這還可以看出,詞人不同于一般的“閨秀”,她是一位個性鮮明的純真少女。

李清照雖然身為大家閨秀,但她的生活志趣卻不是養尊處優,而是鄙棄世俗,大膽地借紙筆傾訴自己對自然、生活的感受和真情。作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女性,她不像大家閨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鎖在繡樓內消磨自己的青春年華,而是走出深宅大院,釋放自己的青春,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她從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出發,把少女的純真情思寄托在優美的詞作中。因此,透過她前期的詞作,我們可以依稀窺見詞人少女時期生活的一面以及少女純真的情思。

參考文獻:

[1]靳極蒼著《李煜、李清照詞詳解》山東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2 年1月第1版

[2]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編《李清照研究論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6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