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島嶼范文

時間:2023-03-28 09:28: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日本島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日本島嶼

篇1

如今離大師去世已差不多半個世紀,日本仍然陸續出現關于他的專著,比如,歷史學家與那霸潤寫的《帝國的殘影:兵士小津安二郎的昭和史》(2011年)、研究電影的西村雄一郎寫的《殉愛:原節子與小津安二郎》(2012年)等,小津的一些老作品,也被制作成DVD等形式,被不同的公司以不同的包裝重復出版。

小津拍電影的時間,前后算起來共有35年,他的作品目錄就像一套謎語,或者說像在公眾面前變的戲法,叫人看了一次還想再看一次。他去世之前一年拍的《秋刀魚之味》,因為癌癥惡化的速度太快,竟然成了大師的遺作。實際上,他當時還準備著下一部名叫《白蘿卜和胡蘿卜》的作品。這個片名聽起來像開玩笑。其實對日本人來說,《秋刀魚之味》的片名也是差不多的印象,因為這種魚在日本非常平凡,既便宜又好吃,每年到了秋天,幾乎所有日本家庭,每周必吃,至少一周一次,非吃不可。

1959年的小津作品《早安》里,擔當主角的兩個小朋友,就是因為媽媽每天都烤秋刀魚作晚餐主菜,拒絕吃飯。他們顯然不知道,日本傳統的“落語”(單口相聲)里,有個著名節目叫作《目黑的秋刀魚》,講江戶時代去現東京目黑打獵的一位大名(諸侯),碰巧在當地農家吃到了剛烤好熱騰騰的秋刀魚,以為那是目黑土特產,引起了庶民嘲笑貴人缺常識的笑話。

秋刀魚在當時的日本被視為低級食品,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在貴人餐桌上的;可在當天,大名出來打獵時間太長,加上家臣忘了帶午飯導致主人挨餓,只好叫農民把正在燒烤的秋刀魚奉送給大名吃。誰料到,平生第一次吃新鮮秋刀魚的大名,大為滿足,誤以為目黑的秋刀魚屬于山珍海味之類的食物。他最后說了一句話———“秋刀魚還是目黑的好吃”———至今在日本膾炙人口。

我小時候,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的東京,還有一些家庭把煤球爐子放在家外小路上,冒著黑煙一只一只地烤秋刀魚當全家人的晚餐。那香味飄到好遠的地方去,特別刺激傍晚時刻的胃口。如今無論是什么原因,冒了一定分量的煙,會讓無所不在的火災報警器立即啟動;若是改用了廚房里的煤氣爐,這邊的感應器也會敏銳發覺燒烤鐵絲的溫度異常提高了,于是自動調整火勢,使秋刀魚永遠烤不熟;雖說煤氣爐下邊有專門烤魚用的烤架,但是太小了,秋刀魚除非切成兩半,否則就無法放在架子上。

現在要為一家四口人烤四只秋刀魚?想都別想!

篇2

日本料理和日本文化一樣,受海外影響較大,特別是受一衣帶水的中國的影響。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帶去了中國的茶葉、糕點,并把制作糕點的工具和技術傳給日本。密切的中日往來,也讓日本人學會了中國的面條、餃子和餛飩,也習慣了用筷子進食。深入比較中日兩國的飲食結構,都是以糧谷類的食物主,輔以大量的蔬菜和一定量的肉類。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日本的海岸線極長,大量的海洋資源使得日本料理最喜歡也最擅長烹制各種魚類、貝類和水藻,這也是中餐和日本料理最大的區別。飲食崇尚自然、養生,注重“和”與“道”成了日本料理最大的特征。雖然“和”與“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但在飲食一事上的“和”與“道”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目的雖不至于“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總可推動中華飲食的進步。

沒有哪個國家的菜像日本料理一樣色彩斑斕,紅色的三文魚、潔白的米飯、金黃的煎蛋、黑褐色的海苔和紫菜、黑色的香菇、綠色的蔬菜這些都是日本料理中最常見的色彩搭配。聞名全世界的日本壽司更是色彩調和的典型代表。壽司的種類和做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卷壽司,可內卷也可外卷。以內卷例:黑褐色的紫菜中卷入用壽司醋調和好的白米飯,中間放入各色原料,涂上少許芥末,用竹簾卷緊,切成相應形狀即可。一個小小的壽司中,可以包含黑、白、黃、紅、綠五種不同顏色,這色彩斑斕的壽司更像是一道風景。

正如所有的東方料理一樣,日本料理也非常講究味道的調和,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料理中有著非常優質的調味品。咸味的醬油、酸味的壽司醋、略帶辣味的唐辛子、咸酸的酸梅、咸中帶甜的味噌、咸中微苦的八丁紅大醬,充分表達了甘、酸、苦、辛、咸的五味調和。日本料理中味道的調和是建立在保留食物本味基礎之上的,與中餐的“五味調和百味香”不同,當然也不如中餐的調味變化精妙。日式調味品種最具特色的要數味噌,最早發源于中國或泰國西部,它與中國的豆瓣醬、黃豆醬和豆豉很相似。

“水”與“火”是人類最熟悉的自然現象,水火不容也是我們常說的詞語,而在日本料理中“水”與“火”的關系則可以用水火之和來形容。日本料理會長松崗在談到日本料理時說:“想做好日本料理,沒有優質的水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日本料理本身就比較清淡。而且,水質的好壞是‘飯’和‘湯’兩種料理最基本的構成。就算是日本民眾的家常菜也是非常注重這一點的?!笨梢姡呛玫娜毡玖侠淼母!盎稹保鸷颍袃煞N解釋,一種解釋烹飪時火力的大小和加熱時間的長短;另一種解釋原料的成熟度。日本料理的火候走的是兩個極端,他們既喜歡生冷的新鮮刺身,也喜歡類似石鍋的“胸石燒”和鐵板的燒烤。兩種吃法對食材的新鮮度要求極高。也使得日本料理成了大家最放心、最安全的料理。

季節之和是日本料理崇尚自然的典型特征,這也與日本的農耕文化有極大的關系。日本名菜天婦羅,是最能體現季節之和的菜肴。天婦羅是日式料理中的油炸食品,用面粉、雞蛋和水按一定比例調成糊,將新鮮的魚蝦和時令蔬菜裹上糊后放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卜泥調成的汁,鮮嫩味美,香而不膩。春季時制作天婦羅喜歡用鯛魚、銀魚、大蝦、花菜、鮮筍、蘆筍等原料,用春菊葉、櫻花葉和當季的鮮花裝飾,讓人們充分感受春天的到來;夏季則選擇松魚、鰻魚、茄子等制作天婦羅,用紫蘇葉、莧菜葉和時令花果進行裝飾,讓人們充分感受夏日的熱情;秋季喜歡用鮮貝、海螺、海鰻、墨魚、牡蠣等制作天婦羅,用柿子葉,小、蘆葦穗,烘托季節的氣氛。除了原料注重季節之和外,甚至盛器的選擇也要因季節來搭配不同花紋的盛具,充分展示日本人細膩的內心世界。

日本是崇尚“道”的民族,日本的“道”指稱那些具有規范化與形式化標準與要求的種種生活的“技藝”,類似中國的“術”或“法”,如書道、劍道、歌道、茶道、花道、柔道、角道,數不勝數。本文中的“道”僅談營養之道和茶道,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篇3

關鍵詞:日本茶道;發展;歷史;精神

所謂茶道,實際上是“茶湯之道”的簡稱,茶湯最初在由中國宋代盛行,在鐮倉初期傳到日本,并逐漸日本化。關于茶道的歷史,室町時代中期,即所謂的東山時代,出現了能阿彌和珠光兩位杰出的藝術大師。能阿彌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大師,他原來是一位武士,武士生活的最大特點就是充滿了活力,能阿彌不光是茶道大師還擅長文學,精通連歌。他規定了在書院茶室做茶道時壁龕,高低隔板的裝飾方式。壁龕中首先要掛兩三副掛軸,掛軸一般是裱好的唐繪,它的前面要放置‘三具足’,即香爐,花瓶和燭臺,這一系列做法大體引用了佛像裝飾的手法。此外的高低擱板,擱板上層放香盒,茶葉罐,天目茶碗和湯瓶。據考證臺子一式運用到茶道的第一人就是能阿彌。除此之外,他還對臺子點茶以及東山御物的制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談起珠光,他被譽為是茶湯的創始人。珠光主張人類平等的茶湯之道。在他之前,茶湯中階級差別明顯,而在《珠光一紙目錄》中寫道:“應對上怠慢,對下禮遇”。學習茶道的過程中,他也強調“事事需謹慎,處處關照人”“真心愛潔凈”“節制酒色”這一系列理念,他還給我們留下“茶會之???,亦應待其如名人”這一至理名言。到了室町時代末期的戰國時代,出現了武野紹鷗和千利休這位集日本茶道之大成者。紹鷗是利休的老師,他發明了鐵制細鎖鏈,竹藤炭筐等一系列茶具,他主張:“應咀嚼般小口飲用,大口飲用不知其味”,他還說“如若茶不涼,甘愿一日飲”?!渡缴献诙洝分羞€記載紹鷗對弟子們說過:“雖說六十定命,然壯年僅二十載,唯不斷潛心茶道,方可擅長此道,如若缺乏橫心,必將不善此道”,真正的人生與生存價值存在于“鼎盛二十年”之中。如果能領悟這一點,年輕人就會珍惜光陰不會虛度時日了。他還強調“然須用心書籍”,不管是茶道還是研究其他學問,都要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

說到利休流的茶道,現在已經發展成日本茶道的核心。明治之后,開始盛興的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的先祖就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孫子千宗旦,以“鰲輩櫛琶于世。從宗旦開始,千家分成了三千家,他的次子辭官隱居,并在京都的武者小路有宅邸,于是被稱為武者小路千家。不審庵原本是利休的茶室,后被傳給三子江岑宗左,成為了表千家的茶室。后宗旦又在不審庵的北側后方建立了今日庵,傳給了四子,由于今日庵在不審庵后方,于是被稱為里千家。于是日本便形成了三千家,弘揚茶道直至今日。

茶道在德川時代開始趨于秩序化,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前日本處于長期的無規則狀態,人們渴望有秩序的和平的生活,于是自然而然的,人們建立了規范的茶道標準和精神。而此前一直以佛教思想為基礎的茶道精神,隨著時代的需求漸漸被轉化為儒家思想??鬃诱J為,每個人需要做自己身份相符的事,如果僭越身份去做事,就會導致社會混亂,自身也會滅亡。于是,為了建立和平秩序,逐步形成了身份制度,階級差,到了德川時代,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被最終確立。而利休在《山上宗二記》中明確規定了成為茶道名人的資格,第一必須是“茶湯者”,第二必須是“茶湯愛好者”,第三必須擁有唐物的名物茶器,第四必須專于此道。

而這些標準,隨著武家茶道的興起很快遭到了破壞。茶道首先出現在寺院和市町,到了江戶時代,隨著武士力量的崛起,迫切需要建立武士流茶道。石州流是公認的武家茶,大名茶的代表。其中武家茶的著名石州流茶人松平不昧就是代表之一。他將茶道精神運用到政治理念中,成為了著名的明君。與此同一時代一位叫做川上不白的天才茶人,以表千家為中心參與制定了“七事儀式”。所謂的“七事儀式”,包括品茶,花月,回炭,回花,一二三,且座,數茶。雖然這只是一種游戲但也是修煉茶道的一種方式。這一時期的町人茶的地位逐漸下降,為了抵抗武家茶,形成了家元制度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明治維新之后,也迎來了茶道的新時代,隨著日本社會的大變革,“文明開化”及“歐化主義”開始流行起來?,F代社會中,舉辦茶事或者茶會大多出現在企業家名流之中。日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從熱衷于外國文化轉向于本土文化,但一般的茶會,往往是地位顯赫之人比較天下名器之處,忘記了茶道的根本精神。女士們在結婚前也會學習茶道或者花道,但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不能理解而去改變自身??偠灾?,茶道應該是人與人交往的一種社交生活規范,消除人與人心靈之間的隔閡,所謂“和敬清寂”及“一期一會”等至理名言應努力理解消化,懷著“茶之心”去不斷努力發現,改善自我。

篇4

在歐洲,德國等國家已經明確了棄核的態度,寧肯讓經濟發展速度慢一些,成本高一些,也要放棄核電。英國、法國等決定要繼續發展核電的國家,則不得不向國民保證核電安全。國民對核電的監督變得更加嚴格起來。

美國是世界上核電站最多的國家,同樣沒有決定棄核,但從小布什時代準備的重啟新核電建設的步伐,不得不暫時停下,開始重新思考核電安全問題。

作為核電事故的發生國,此事故帶來了日本政治經濟的巨大動搖。4個多月中,菅直人政權幾次想走上棄核之路,但幾次都因為國內經濟界的強烈反對而朝令夕改,至今民意與政治選擇的結果不能統一。

中國本來在核電方面要大干快上的,現在則開始重新審定核電安全標準,要在更加安全的技術條件下,發展核電。

中國:啟動新的核電安全標準

發生福島核電事故以后,中國迅速調整了現有核電技術規劃。據《中國經營報》報道,中國“停建所有基礎建設中的二代技術的核電站,并全部改用三代核電技術”。中國是世界上較快地明確自己核電態度的國家之一。

與歐美日俄等國相比,中國發展核電的時機略晚。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沒有趕上第一代核發展的時機,70年代美蘇英法日的核電進入到迅速發展期,我們才剛剛開始矚目核電站。從核電的發展的起點看,我們差不多比先進國家晚了二十到三十年。

經濟學中所講的“后發優勢”,在核電上也有一定的反應?!案u核電站設計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正式啟用則在七十年代。中國并沒有使用福島核電站那樣的技術,出現福島核電站那樣的事故,也就無從可談?!焙穗姺矫娴募夹g專家對筆者說。

國際核電站的設立,在1986年發生切爾諾貝利危機后開始放緩。技術向更加大型、更加安全的方面做了較大的改進。本來中國的一些核電站準備使用一些造價比較便宜、技術相對簡單的第二代核電技術的,但在發生福島核電事故后,迅速推廣第三代技術,便成了中國的一個共識。

在2011年6月初召開的中日綠色博覽會上,筆者看到一些日本企業展出了其最新的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樣本。和第二代技術相比,第三代技術的反應堆在遇到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時,能夠在72小時內自動冷卻,無需人為干預。我們知道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地震海嘯后,冷卻用的電力被切斷。超過了設計標準的海嘯,卷走了冷卻用的緊急供電系統,造成前所未有的核事故。而在第三代技術中,完全可以杜絕這樣的問題的發生。

全面使用第三代技術以后,核電站的設備等同樣需要升級。國核技術專家、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湯紫德回答國內媒體的采訪時說:“現在很多第三代設備鍛件需要向日本和韓國采購?!痹趪鴥冉ê穗娬镜目偡结槻蛔儯夹g進行升級的時候,國外核電裝備廠家的商業機會在中國有了新的保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電裝備、大型發電設備主要來自日本。

中日在核電技術的交流上來往頻繁。6月27日、28日兩天,在北京召開了中日核電安全與技術研討會,兩國技術專家全面討論核電技術各個層面的主要問題。

日本:在核電問題上搖擺不定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過核武器打擊的國家,本來國內反核(武器)運動就風起云涌,熱潮澎湃,現在又是日本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核電站事故,國民中反核(電站)勢力開始更加強大。

執政的走的是民眾路線,在核電問題上,菅直人首相本身是希望棄核的,但棄核將帶來經濟發展速度的降低,國民生活支出的增加,這又是菅直人政權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核電問題上,在放棄核電與維持核電之間搖擺不定,政策很不統一。

7月13日,在福島核事故發生4個月零兩天的時候,菅直人在首相官邸會見記者,專門談到日本的能源政策,特別是核電問題?!拔艺J為應該建設一個不依靠核電的社會。有計劃地、按階段減低對核電的依存度,將來實現一個不使用核電也能正常運行的社會?!陛阎比苏劦搅怂摹皸壓穗娚鐣繕恕?。

至于為何在這個時候菅直人首相發表談話,他接著說:“每當我想到核電事故的風險時,我就痛感過去我們在技術上并沒有確保安全?!彼J為建設一個不依靠核電的社會“是今后我國應該指向的一個方向”,并明確地說,去年6月內閣決定的能源計劃中提到的“到2030年以前需要實現的核電發電比率53%,這個數字太高,應該重新評估?!?/p>

看到菅直人首相的發言,日本產業界及保守媒體大驚失色,開始群起而攻之。《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社論說:“菅直人首相的擺脫對核電的依存發言實在是不負責任?!闭J為核電已經在日本電力中占有了3成的比率,在替代能源尚未確定,減排的社會要求高漲的時候,提出這樣的設想“缺少綜合戰略”。

至于核電成本問題,如核事故發生后的處理成本、核電站完成使命后的拆除成本該如何計算,《日本經濟新聞》從來不正面進行報道,單純地以批評菅直人內閣為自己的使命,未做公正平衡的報道。《讀賣新聞》等日本主要大報,報道方式與《日本經濟新聞》大致相同。

兩天以后的7月15日,菅直人首相在內閣會議后與大臣座談的時候,忽然說前天的發言是自己個人的一個想法,并不是政府的見解,迅速收回了自己的“棄核(電)”戰略。

除了保守媒體堅決要求維持核電外,日本一部分國家官僚也是核電的最堅決的支持者。這個力量在推動日本核電進一步擴大勢力。

篇5

日本現行的現收現付型年金制度,是典型的當代人撫養后代人的年金制度,隨著經濟形勢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年金制度的運行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一、國家財政不堪年金支出重負

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領取年金人數不斷增多,國家財政用于公共年金支出的比重不斷增加,國家財政負擔不斷加重。

日本從1975年到2002年,用于老年人給付費占社會保障給付費的比從0.5%上升到14.5%,隨著整個社會保障給付費的增加,其占GDP的比從1970的5.8%上升到2002年的23.0%,財政支出中有近1/4是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財政中不斷增加的年金支出只能靠國債和稅收來彌補,到2003年,日本財政收入中,國債為36萬億日元,占當年財政總收入(81.7891萬億日元)的44.6%,國債依存度達到歷史高水平,也即當年財政運行的近一半資金是靠國債在支撐。2006年度預計社會保障費和國債費支出分別占整個歲出的25.8%和23.5%,再加上地方交付費(18.3%)三項合計67.4%,也就是說,日本每年一半多的財政支出資金用于了社會福利、償還舊債以及平衡地方收支上,由此帶來的國家財政負擔可想而知。

二、日本人口老齡化加劇年金的支出

聯合國把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超過7%的現象稱為老齡化。日本早在1970年,老年人口比例已經達到7.1%,已經跨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1994年,老年人口比例達到14%,可以稱為老齡社會。

日本在公共年金制度初建期,正處于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當時對國民的平均壽命的估算是60歲,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等條件的不斷完善,國民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增加,目前日本已經成為第一長壽國,平均壽命延長到80歲,其中65歲以上的平均壽命,男性延長了8年多,女性延長了11年多。這樣,使年金的支付年限大大增長,給年金支付帶來了很大挑戰。

日本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0年的12%不斷攀升,到1995年,老齡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4.2%。2004年10月1日,日本總人口達到1億2769萬人,這一年雖然增加了7萬人(0.1%),但是,增加數量和增長率都是戰后最低的。65歲以上的老齡人數創過去最高達248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了19.5%。其中,65―74歲(老齡者前期)人口為1381萬人,75歲以上者(老齡者后期)人口為1107萬人。全國90歲以上的初次突破100萬人,其中100歲以上的老齡者超過了2.3萬人。預計到2015年老齡者比例會達到26%,2050年達到35.7%。

如果年金替代率為70%,要維持年金帳戶中給付額與繳費額的平衡,則1990年的在職勞動人口須將工資總額的12%轉移給老齡人口,按此替代率,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到2020年工資的轉移額為49%。這也就表示,如果不改變支付的現狀,預計到2020年,當代人須將自己收入的一半用來維持上一代人的生活。伴隨著老齡化的加速,其公共年金支出的逐年增加,日本從1999年到2020年期間,由于老齡人口的增加,公共年金支出總額將翻一番。

三、日本少子化抑制年金的收入

在日本老齡人口不斷攀升、年金領取不斷增多的同時,呈現在日本的另一個現象是人口的出生率不斷的下降,也即少子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就意味著當代以及將來從事勞動的勞動人口不斷下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年金繳費人數不斷減少,而為了維持不斷增加的年金支出,繳費率不斷上升,從而加重代際收入的不平衡。這樣直接導致很多國民不愿繳付年金保險費,年金的資金來源面臨危機。

日本的特殊生育率在西方各國中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少子化的趨勢日趨嚴重。預計到2020年,日本0-14歲的人口,會由1990年的2273.1萬下降到1761.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也由18.4%下降到14.2%。根據估算,日本如果想維持現在的人口數量,則生育率必須達到2.1,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已經少于2.0。隨著日本人口呈現少子化,繳納年金的人數在減少,年金的來源也在減少。

隨著老齡化、少子化現象的并存,年金收支的缺口從1995年的4295億日元,到2020年時年金收支缺口將達到133711億日元。如果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年金的缺口將會越來越大,年金的可持續運行必然受到威脅。日本年金制度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日本社會少子老齡化的現狀。

四、日本擺脫困境的具體對策

面臨年金收支缺口的擴大,日本社會保障審議會年金部,從2002年1月開始討論新的年金制度改革方案,根據2003年9月坂口厚生勞動大臣就給付和負擔的草案提出的意見,了“關于平成16年年金制度改革的意見”和厚生勞動省提案,在2004年2月的第159次通常國會上提出了“修改國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運營獨立行政法人法案”,2004年6月5日正式出臺了“修改國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運營獨立行政法人法案”。

日本2005年年金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實現今后大約100年間的給付和負擔的均衡,以實現年金制度的長期化、穩定化。既不能增加養老金繳費率,企業和國民負擔已經很重,也不能降低養老金領取水平,目前水平不算太高,且具有剛性。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對策:第一,盡量控制厚生年金保險費的上繳比例,但是必須有所提高,每年只提高0.354%;國民年金的給付增加的幅度相對要小一些,每年增加280日元;第二,改變目前年金總額只根據工資及物價上漲幅度而進行調整的做法,引入根據收入決定支出的年金總額控制制度,即根據每年的保費上繳數來決定其給付數額,量入為出;第三,為了防止目前只靠自動調節機制而有可能造成給付水平的下降的情況發生,制定了標準的年金受給世代的給付水平,以確保不低于現役世代的平均收入的50%;第四,為了保證財源,從2004年度開始把基礎年金的國庫負擔比率由1/3提高到1/2;第五,到2025年,最終保險費率達到18.3%,最終的國民保險額達到16900日元,并且,爭取兩個賬戶都由虧損轉成贏余。

目前日本由于人們對養老保險制度失去信任,2002年度加入“國民養老金”的人中,有37%沒有交納保險費。其中,20歲至29歲的人中,有50%以上拒絕繳納保險費。針對此問題,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第一,加強保險費的收繳對策,爭取在今后5年,收繳率達到80%。增加免繳制度的透明度,創造有利于收繳的環境,根據各地域的特性,可以實行網上繳納;第二,加強保險費的繳納意識,重新制定扣繳社會保險費制度;第三,在制度上還要取得國民的理解和支持。定期及時通知個人年金收繳賬戶信息,對積極繳納者應給以獎勵。

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這些改革措施,穩定養老金財源,保證所有國民老有所養,努力維護社會的穩定。只有不斷進行新改革,才能適應少子化和老齡化帶來的社會變化,才能真正實現年金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五、啟示及建議

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對于保障生活,安定社會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展,從構建和諧社會的總方針來看,已經嚴重的不適應人口老齡化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了。面對中國的現實情況,避免由于養老金收支缺口太大而帶來的困境,明確責任,做實個人賬戶,勢在必行。

實現養老金可持續發展,可以考慮以下改革建議:

在不改變養老金繳費方式和繳費率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三個支柱”或“三個層次”的發放方式。第一支柱(層):國家政府出資的“養老金”,相當于福利年金。每個國民只要達到65歲,不分城市還是農村都可以領取15%的上一年度當地平均工資(當地的平均工資既代表當地的收入水平,也代表其物價水平)。這一部分可以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調整,國家政府與其填補缺口,把錢用來補后面的窟窿,不如直接用于福利發放。第二支柱(層):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養老金帳戶。現在是這部分資金只有等到職工退休10年(120個月)還沒死后的支付,應改為企業養老金帳戶除以240(20年),作為每月的養老金的一部分支付給退休職工,但,這部分資金死后不能轉存或遺贈。第三支柱(層):個人一直繳納的工資總額的8%的帳戶(一卡制),可以提高到10%。這部分帳戶資金也除以240,最為第三部分養老金,死后結余可以轉存和遺贈。目前這部分的發放是按10年(120個月)發放的,10年之后由企業帳戶支付,這樣的話,何必一開始就要求企業繳納職工工資的20%作為養老金呢?

篇6

【關鍵詞】日本 道德 道德觀 道德教育 特點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3-0037-03

在日本,道德通常被認為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內涵:道德規范和道德心。道德規范指的是在一定社會或團體中全體成員應該遵守的、或者在特定情況下被認為應該遵守的規則及行動的方針。道德心則指的是對行為的好壞進行區分的判斷力、遵從道德規范行事的意愿和能力等。道德規范不是命令的體系,而是禁止的體系。它不是某一個人獨自參與制訂的,而是社會外部通過約定俗成或集體共同制訂等途徑得來的。而且,道德既具有通過強制力使它得到實現的義務性,也具有如果遵守它便能從社會中得到好結果的利益性。

日本人的傳統道德觀因為受到中國儒教思想尤其是《論語》的巨大影響,“忠”、“孝”、“仁”、“義”、“人情”等中國人熟識的傳統道德觀是構成日本的傳統道德觀的基礎,過去日本天皇也把德治視為統治社會的目標,武家時代的武人更是把“尊上導下”、“忠君孝親”等儒教道德視為根本,把“努力、忍耐”等修身行為看作美德。但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學習西方文明,實行“文明開化”,引進西方價值觀,日本人的道德觀也為之大變。在傳統的忠、孝、仁、義、人情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有關生命、健康、人性、民主、自由等的內容。在日本人眼里,道德規范既與禮儀禮節或禁忌等習俗有關,有些還形式化成了具體的儀式慶典等。

與中國一樣,日本是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道德教化的國家。過去的日本,貴族上流青年須到官辦或貴族學校學習儒家經典,進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國家或地方事務;武家統治時代,武士修習武功的同時亦須修習儒家經典,進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為公家管理各種事務。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進行“文明開化”運動,大力開辦學校,引進西方工業文明和價值觀,通過學校進行普及教育,這個時期學校里的“修身”課便是道德教育課。二戰期間,日本的“修身”課曾用來鼓吹軍國主義思想。二戰后,“修身”課恢復為“道德教育”課。本文主要論述的是近代以后也就是二戰以后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觀。

日本現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確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意識到作為人所應有的狀態,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過得更好。也就是學校道德教育和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生命有尊重之心,對他人有體諒之心,對善惡有良好的判斷力,內心豐富,有良好的社會生活能力。這種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與他人協調地自律地進行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養“生活能力”,則有“豐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豐富的人格”指的是對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動,有極強的正義感,對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與人權的理念,有對社會作貢獻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責任感,對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寬容心等,具備豐富的道德價值的人格品德。這些是作為人類社會一員主動地生存下去的基礎素質與能力,也可稱為豐富的道德心。

日本人認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通過在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各樣的體驗、實踐進行學習而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往往會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觀到客觀、由單方面看問題到多方面看問題、由只考慮結果到考慮包括動機在內的整體事件等,其認知世界的內容和做事的方法也會隨之而改變,其對道德價值的認知和理解也會有所不同。而且,兒童的心理特征顯示,兒童會固執于某一習慣,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變。也就是說兒童如果習得了某種習慣,不會輕易地放棄,但是一旦因為暗示而獲得新的習慣,又會固執于新的習慣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應該從學齡前即孩童時期開始最合適。為了促進個人道德心的發展,需要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與之成長階段相適應的道德教育。例如:幼兒期是促進道德觀的萌芽;兒童期是通過體驗活動,做好生存于這個社會的心理準備,并學習在這個社會生存的行事規則;青年時期要養成自覺的道德行動;到社會上工作后則要學習掌握各自從事的工作的職業道德。但是無論在哪個階段,在遇到具體的事件時,都會體驗到內心感情的糾結。同時,因為道德規范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所以道德心的養成和教育也滲透在社會的任何一個場合。在家庭,父母或年長的人有責任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在學校,學校有責任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單位或企業,單位及企業有責任對新人或新手進行道德教育。

因此,當代日本人非常重視對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日本人認為,培養青少年兒童養成重視生命、體察他人、能判斷善惡等的規范意識及道德心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中小學都開設有“道德”課程,開展廣泛而且有效的道德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今天的日本人其道德觀已和過去有著很大的不同,道德不僅僅指思想層面上的形而上的東西,更多的是包括有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家遵守的規則習俗等形而下的東西。當代的日本人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重視培養學生作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應有的人的姿態和應該遵守的共同規則。與其它國家的尤其是中國的學校道德教育不同,日本的學校道德教育有著一些顯著的特點。

一、道德教育的目標明確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擁有廣泛的學問和知識,有追求真理的態度,有豐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以及健康的體魄”。同時該《教育基本法》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作為人所應有的姿態,為了使人生走得更好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心”。

在日本的中小學?!秾W習指導要領》中,明確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學校的整體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擁有道德心,有道德判斷力,有道德實踐的意欲和態度”。在最新修改的日本中小學生《學習指導要領》中更是指出:“中小學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生之能力’,也就是培養學生掌握好基本的理念,不管社會發生多大的變化,也能自主地尋找課題,獨立進行判斷,行動起來去更好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要有自律心,能與他人協調共處,能體察尊重他人,對他人有真誠感動之心,有豐富的人格;有健康的體魄?!憋@然,因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當代日本的學校道德教育目的已由過去的以儒家傳統思想教育為主變為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擁有完美的人格,強調培養學生對生命有尊重之心、對他人有體諒之心、對善惡有良好的判斷力、內心豐富,有良好的社會生活能力。

二、道德教育的內容具體細致

日本中小學校的《學習指導要領》是日本中小學校教育的綱領性法規,這部法規每十年會修訂一次,在這部法規中,從四個方面詳細羅列了各個年級的道德教育內容。例如,附表1、附表2分別是在日本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所列出來的小學1、2年級和初中年級道德教育課程的具體內容。

由于《學習指導要領》中對道德課程的學習內容羅列詳盡,這不僅為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教材的組織編寫提供了清楚的依據,也使后面的教育實施變得易行,被施行者――學生也易懂易于領會并遵守掌握。

三、道德教育內容的整理和實施具有科學性

日本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把道德教育課程的內容整理為四個方面進行規定和羅列,很明顯這是受到西方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理論的影響,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對于紛繁復雜的各個不同的社會道德主要整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自立性(包括自由、權利、危害、正義等);集團性(包括義務、集體利益等)和神圣性(包括純潔和高貴、個人的靈性等)。當然西方也有一些國家把這種多樣的道德內容整理為幾個方面:親切性(對他人親近沒有加害之心等);公正性(保持公正,對不公平之事進行懲罰等);集團性(服務于傳統和權威等);純潔性(喜好純潔和清潔,厭惡不潔不純之事物等)。

從《學習指導要領》關于道德課程內容來看,日本人對中小學學生的道德教育也遵從了西方心理學中關于人的心理發展規律,這就是前面所述的:“幼兒期是促進道德觀的萌芽;兒童期是通過體驗活動,做好生存于這個社會的心理準備,并學習在這個社會生存的行事規則;青年時期要養成自覺的道德行動;到社會上工作了以后則要學習掌握各自從事的工作的職業道德?!彼裕W一二年級所要學會和掌握的道德內容與三四年級或五六年級以及初高中學生所要學習和掌握的道德內容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些階段的學生們的心理特點是不同的,根據不同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年齡小時重點是學習掌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良好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要學習事情的道理和意義,年齡再長的話,要開拓視野,學習與國家與世界甚至全人類有關的高級思維類的道理和意義,等等。日本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也明確指出各個時期的道德教育內容:“在幼兒園,通過各領域的綜合指導,培養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學,以道德教育課為主,根據各學科、外國語活動、綜合學習課、特別活動等的特點,通過全校的整體教育活動,進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則以‘公民科’課程和‘特別活動課’等為中心,通過學校整體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與人生、人生之路等有關的道德教育”。

四、實施道德教育的主體廣泛

日本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明確指出:學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過全校的整體教育活動進行。在校長的主持下,以任課教師為中心,全體教師共同協作,對學校的道德教育活動做出整體計劃,開展廣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課”為主,其它各學科、外語活動課、綜合自習課以及其它各種特別活動課也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道德教育的補充、深化和統合,以培養學生自覺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思考和反思,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力。在校外,則有“家長教師協會”、“道德教育促進會”以及地方教育機構、地方團體及熱心教育人士等對學生進行援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還會就學校道德教育事業進行各種的研討會和研究會,對道德教育教材的開發、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實施中的各種問題等進行研究。文部省還會定期地對道德教育課的任課教師進行培訓??梢哉f,日本的整個社會都參與到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個有系統的道德教育網絡。正因為日本學校對學生道德教育主體的廣泛性,所以在日本,只要看到有學生或未成年人做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無論在什么地方,旁邊的成年人或年長者都能理直氣壯地對其進行訓斥,被訓斥的學生常常不會無禮地抗議或不屑,因為他知道這些成年人或年長者有責任和義務也有權利這樣做。

五、教材故事真實生動,貼近生活。

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課程并沒有固定的全國統一的教材,任課老師使用“資料”來上課,這些“資料”大部分是各個學校基于本地區的不同特點,在校長的主持下,全體教師參與,根據《學習指導要領》上道德教育內容要求,從各處收集整理來的“資料”。作為輔助資料,日本教育委員會編寫文部省監印有一本叫做“心靈的筆記本”的資料集。當然,還有一些教材出版公司會出版很多相關的資料集。這些“資料集”五花八門,但大都是以真實故事的形式出現,或者是學生寫的自身故事,或者是社會上發生的登載在報紙雜志上的故事,或者是發生在身邊家庭或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根據《學習指導要領》的要求,進行選取整理而成。耐人尋味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課程中使用的“資料”名稱幾乎都與“心靈”有關,如“心靈筆記本”、“培養心靈豐富的孩子”等。沒有太多的道理說教,而是通過真實的故事告訴學生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

綜上所述,當代日本的道德觀與傳統的儒家道德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道德教育方式也相應地與傳統的儒家道德教育方式不同,當代的道德教育主要通過學校進行。通過對日本中小學道德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育主體、教材等的考察,筆者認為,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目的明確,教育內容清楚詳細,內容的編排和整理具科學性,教育廣泛,整個社會參與,教材靈活實用等特點。日本的道德教育課,其內涵與我國一直在提倡的素質教育是一致的。與我國不同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更貼近身邊的生活,更注重培養學生擁有“美好心靈”、走“豐富的人生”、擁有“完美的人格”等方面;更注重利用整個社會的力量進行道德教育;教育內容更也具實用性和易操作性。雖然由于經濟的不振、日本最近中小學生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降,但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就是在素質教育這點上,我認為中國仍然應向日本多多學習。

參考文獻

1 日本文部科學省.中小學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 日本文部科學省.中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EB/OL],2010.12

3 Wikipedia.道德[EB/OL],2010.12

篇7

在這方面,我們的鄰國日本走在了前面。他們在近現展的快速與成功已成為東亞地區乃至世界不容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明治維新后,其外國語教育,特別是英語教育活動的發展值得我們探討與學習。中國的小學已全面實施英語必修課。從2001年開始小學階段性導入了英語,現在小學3年級以上每周4節英語課。而這也是當今中國教育界爭論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即是否有必要在小學開展英語課程的教育。

國際化的加劇,使國家與國家間的交流更為頻繁,而最為重要的交流橋梁便是語言。就世界語言使用形勢來看,我們密切希望有能架起國家與國家間交流的語言橋梁的所謂“國際共通語”的存在。日本學者大津、鳥飼① 等曾在著作中提到“在日本大眾普遍認為的國際共通語為英語”。不單是日本,就世界范圍上來看,以大津、鳥飼為代表的學者又再次提出“全球化形勢下國際公認交流語言也是非英語莫屬”。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語的學習作為國際交流重要的一環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小學把英語活動當做國際理解教育的一環,這與中國將英語技巧作為重點的英語教育不謀而合。我們是否可以向率先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日本學習一下初級英語教育活動的開展與發展呢?筆者借赴日交流學習機會,就日中兩國英語教育,特別是英語活動教育方面做了簡要對比研究,通過對日本小學英語教育的目的、教學法和教師、教材等多方面進行考察研究,從而導出開展小學英語教育活動的意義及重要性,以期對我國青少年英語教育活動起到指導性的作用,以便更好地開展國際間教育活動的交流與合作。

小學階段的日語教育指導方法與中高校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不論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有相似之處:

第一,小學與中學、高中乃至大學的英語學習目的、目標相異;第二,兒童與進入青春期的初中、高中青少年在身體發育上、精神層面成長上都大相徑庭;第三,在日本,中高校的英語學習以語法、句型等內容為主,而小學則不是,以英語活動為主。

第三點與中國不同,這也是當今中國兒童英語教育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問題,是否應當在小學開展英語課程。我們先暫時放下這一爭論,看看日本的英語教育活動是如何開展的。

小學階段的教育指導法應根據兒童的特性來設計,如大腦活動性高、感覺感性敏感、精神層面可塑性強、情緒活動方面較為幼稚等,只有把握了兒童的基本特性,才能設計出適合兒童的指導方法。

一 用身體學習

兒童右腦活動較左腦更為活躍。右腦是控制我們行動的中樞。要想活用右腦,通過動作和行動來學習語言將會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日本的小學校英語教學活動中,通常都伴有動作,或者讓小學生自己創作小短劇。著名的聽命令作相關動作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② 便是其中之一。

二 活用視覺聽覺

兒童感覺感性敏感,活用敏感的感覺對于英語學習也會有很好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日本的視聽覺教育開始流行,這也是相對于用語言教授語言相對的バーバリズム(言語偏重主義)而誕生的教育方式。視覺(眼睛)與聽覺(耳朵)同時活用,讓學習帶來的感官感受更為豐富,更為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在日本,VIDEO在教學中被廣泛利用。另外,活用現在的電腦CD-ROM教材,除了配有視聽覺感官教育以外,還配有實時選擇、錄音放音、小測驗,對于兒童自學能力也會有所幫助。

三 發揮想象力

兒童時期想象力豐富,創造力活躍,這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通過英語學習拓寬兒童視野與豐富想象空間,不僅僅局限于童話故事,也可以衍生到動植物乃至宇宙的世界。在日本的英語課堂上,孩子們的回答如果超乎常理過于發散,教師也會表示尊重和鼓勵。這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語言學習,對思維定性培養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 邊玩邊學

兒童的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都在玩。那么如果把“玩”這個因素也放在孩子的學習中也會事半功倍。所以通過游戲或者猜謎來讓孩子學習是非常受孩子們歡迎的。究其原因,也是因為這是在邊學邊玩。特別是對于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講這個玩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的小學校,英語教學活動中有幾個比較像電影的游戲,英語カルタ、③ すごろく、④ しりとり、⑤ 還有聯想游戲等都屬于運用了邊學邊玩的指導法而獲得了大的成功。帶著游戲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語初級學習對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來說都是最為理想的學習過程。

根據日本2002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公立小學導入了“綜合學習時間”的理念——外語會話(英語活動)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一環。隨后,文部科學省于平成二十年(2008年)3月28日了小學學習指導的修訂版。根據新學習指導要領,規定小學5、6年級每周進行1課時的“外語活動”。如果我們的教育學者還在為小學英語作為主要考核課程設而不斷辯論,不妨參考日本的英語教學活動為例,在低年級開展英語活動,不僅為后來的中高等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又為培養兒童學習外語的興趣,拓寬思維,改善文科類知識受容思考方式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

注 釋

①大津由紀雄、島飼玖美子。大津 由紀雄(おおつ ゆきお、1948年-)日本認知語言學家。慶應大學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鳥飼 玖美子(とりかいくみこ、本名:町田玖美子、1946年-)日本翻譯家。立教大學教授。

②在英語圈國家中,當對于英語圈之外國家的兒童進行英語教育活動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法。聽命令文而令其做出相應動作。例如:stand up! 那么學生聽從反應起立。③カルタ是一種日本特有的紙牌。一套カルタ分為兩種牌——読み札(唱讀牌)和取り札(抓牌),唱讀牌上寫一句諺語(ことわざ)或短句(フレーズ),對應的抓牌上寫這句唱讀牌第一個音的平假名。一張読み札對應一張取り札,五十音圖中每個平假名都對應僅一張抓牌,因此抓牌不會重復。英語カルタ是將50音換做羅馬字母。

④日本江戶時代開始流傳游戲。設有起點和終點,通過色子點數決定前進步數,先到達終點為勝利。

⑤詞語接龍游戲。例:good——dog——goal——love

參考文獻

[1]ISBN-10: 4766411714 ISBN-13: 978-4766411713大津由紀雄、『小學校での英語教育は必要ない、日本、慶応義塾大學出版會、2005.5.31:10、53~54、120~164

[2]ISBN-10: 4766410939 ISBN-13: 978-4766410938 大津由紀雄、『小學校での英語教育は必要か、日本、慶応義塾大學出版會、2004.7.31:144~168

[3]ISBN-10: 4766414713 ISBN-13: 978-4766414714大津由紀雄?窪薗晴夫、『ことばの力を育む、日本、慶応義塾大學出版會、2008.4.25:56~77

[4]ISBN-10: 4000092626 ISBN-13: 978-4000092623 大津由紀雄?島飼玖美子、『小學校でなぜ英語?―學校英語教育を考える、日本、巖波書店、2002.3 P6-P11

篇8

關鍵詞:乳制品;質量安全;治理;

中圖分類號:F333.135 文獻標志碼:A

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為了解決食物供給不足、國民營養狀況不佳的問題,提出了“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隨后日本乳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由于乳制品及作為其中間產品的原料奶都具有經濟學中的“信任品”特征,在乳制品生產和流通環節中存在著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等問題,因此完全杜絕乳制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是不可能的。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日本乳業也曾備受乳制品安全事件的困擾。雖然乳制品安全事故給消費者和乳品生產企業帶來了嚴重的危害,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在應對這些安全事故的過程中,日本才逐漸成為當今世界上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最完善、監管措施最嚴厲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不斷爆發的乳制品安全事故已經引發了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任危機,乳制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乳業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鑒此,本文梳理日本乳制品質量安全事故,對比分析中日乳制品安全事故的特征和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并在日本乳制品安全由亂到治的經驗中尋找到值得中國乳業借鑒的做法。

1.日本主要乳制品安全事故及特征

(1)日本主要乳制品安全事故。本文選擇日本乳業的發展歷史中,危害較為嚴重、影響較大的4次乳制品安全事故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第一次是1955年雪印八云工廠脫脂奶粉中毒事件。事故原因主要是由于雪印乳業下屬的北海道八云町工廠在生產脫脂奶粉的過程中連續出現停電和機器故障等意外,致使未加工的原料奶長時間處于非正常保存狀態而滋生溶血性葡萄球菌。在此次事件中,1936名小學生在飲用了雪印乳業集團生產的脫脂奶粉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腹瀉癥狀。第二次是1956年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當時的森永公司為了降低成本,沒有使用冷罐車儲運原料奶,導致原料奶在運送到工廠途中,很容易發生酸敗。使用這些酸敗的原料奶制成的奶粉很難以溶于水,為提高奶粉的溶解度,森永公司將偏磷酸鈉作為催化劑加入奶粉中。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該批次的催化劑中含有大量的砷,乳品加工廠在未作檢驗的情況下將其直接混進了奶粉中。該事件導致12344名嬰兒中毒,中毒的嬰兒出現皮膚黑化、肝腎功能損傷等癥狀,年紀稍長時,又出現癡呆和畸形的癥狀,甚至出現130個死亡病例。第三次重制品安全事故發生在2000年,日本關西地區相繼有1.4萬人飲用雪印低脂肪牛奶等產品后出現中毒癥狀。事故原因是由于停電,原料奶和半成品長時間存放在常溫條件下,從而滋生并繁殖出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這次事故導致當時日本最大的乳品公司雪印集團倒閉。第四次事件發生在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之后,明治旗下的STEP奶粉中檢測出微量放射性物質銫,這批奶粉中銫的含量達到了每千克30.8貝克勒爾。盡管銫的含量沒有超過日本政府規定的上限標準,不過明治公司仍對約40萬罐奶粉實施召回與更換。

(2)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的特征。第一,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爆發比較密集的時期是20世紀中期。雪印八云工廠脫脂奶粉中毒事件和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都發生在該時間段。中國乳制品安全問題的集中爆發始于2004年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2008年震驚中外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將乳制品安全問題推到頂峰。雖然近幾年中國沒有再出現大規模的乳制品安全事故,但是單個企業或者企業的單個批次產品質量問題仍不斷涌現。雖然中國乳制品事故高發時期比日本晚了大約半個世紀,但是兩國的乳制品安全事故密集爆發時期存在一定共性。首先,從乳業的發展來看,安全事故密集爆發時期都是乳業高速發展時期,奶牛養殖規模、乳制品產量和消費率都呈直線上升趨勢。其次,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20世紀中期的日本與21世紀初的中國非常相似,均是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為了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實施的“產業優先”戰略導致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除了乳制品安全事件外,日本在這一時期還發生了水俁病事件和米糠油中毒事件等,而中國也發生了地溝油、染色饅頭等食品安全事故。

第二,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多出現在大型乳品企業。森永乳業、明治乳業和雪印乳業都曾是日本乳業的巨頭,卻在乳制品安全重大事故中無一幸免。1955年,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發生時,森永乳業是日本最大的龍頭企業,乳制品銷量占日本市場份額的50%以上。雪印乳業在2000年因細菌污染事件倒閉前,從1995年至1999年連續5年市場占有率最高,年均銷量占日本市場份額的20%以上。2011年明治乳業發生放射性元素超標事件時,其嬰幼兒奶粉達到日本市場份額的40%。雖然從理論上講,大型乳品企業無論設備水平、科技力量還是資金方面都擁有明顯的優勢,利用這些優勢可以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檢測手段,實行更嚴格的生產標準,從而生產出較高安全水平的乳制品,但是日本的實踐卻說明大型的乳業公司并不等于安全的乳制品。反觀近年來中國爆發的乳制品安全事故,從2006年的光明山盟的“過期奶”,2008年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2010年圣元奶粉的“性早熟”,2011年蒙牛產業黃曲霉素M1超標,2012年伊利奶粉汞超標,這些乳制品安全事故也都發生在大型乳品加工企業。

第三,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添加劑和污染問題。表1中列出4次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都是添加劑和污染問題。例如森永的砒霜奶粉事件與中國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極為相似,都是生產企業為了謀利,完全不考慮消費者的權益,人為加入有害的添加劑,并且在事故造成惡劣影響后將責任都推給原料供應商。而2011年明治奶粉放射性元素超標事件的發生主要是由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所致。該事件說明21世紀的乳制品安全除了企業的生產安全外,還需要健康的生態環境。明治公司在事件發生后,能夠及時召回可能受污染40萬罐問題奶粉,則反映出日本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產品召回制度等方面的進步。對比中國乳制品安全事故,可以看出無論是“三聚氰胺”,還是黃曲霉素、汞元素還是肉毒桿菌,導致安全事故爆發的直接原因同樣是添加劑和污染問題。這說明目前我國乳業的生產管理和監管制度尚不健全。在相關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乳品加工企業具有較強的投機動機,利用乳制品不易監測質量的特性來欺詐消費者。

通過對日本乳制品安全事故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在乳制品安全事故爆發的高峰時段、事故易發企業和事故的直接原因3個方面都存在明顯共性。相似的特征意味著日本治理乳制品安全事故的手段和措施將對中國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2.日本治理乳制品安全問題的基本做法

乳制品安全事故的爆發也曾引起過日本國民的恐慌。消費者要求政府改變只重視生產者利益的做法,切實從消費者利益出發,全面治理乳制品安全問題。隨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治理乳制品安全問題。

2.1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

為了保障乳制品的質量安全,日本政府先后公布了多部法律來規范乳制品的生產、標識和消費等環節,其中主要的法律。如表2所示。

(1)《食品衛生法》。日本的《食品衛生法》于1947年,該法規定食品添加劑、食品加工設備、食品容器及包裝必須符合的衛生標準,并明令禁止企業生產和出售有毒、有害食品。該法經歷了多次修訂,其內容和適用范圍也在修訂中得到不斷完善。例如,在1995年修訂《食品衛生法》中加入了包括乳制品在內的六類產品必須實施HACCP管理的規定,以實現食品安全生產的全過程控制。在2006年的修訂中添加了針對進口食品的“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規定食品中的化學品含量不得超過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對于沒有明確規定最大殘留量標準的化學品則全部實施“一律標準”,即0.01 mg/kg。

(2)《關于農林物質標準化及質量標識正確化的法律》。該法律簡稱為JAS法,主要包括2個層面:一是JAS標準,即日本農林水產省制定的農林產品的具體規格;二是根據JAS標準,對合格的農林產品加貼JAS標識。該法的主要目的是為與乳制品一樣不易區分質量的農林產品,制定一套分級標準,并要求所有制造者和銷售者按照不同的級別加貼標識,方便消費者進行選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失靈問題。

(3)《飼料安全法》。由于乳制品生產加工的特殊性,飼料安全對乳制品的質量安全也十分關鍵。日本在1953年出臺了《飼料安全法》,規定飼料及其原料中不得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隨著瘋牛病和轉基因產品的出現,日本的《飼料安全法》也不斷改進,在修訂案中加入了預防瘋牛病和對未經許可的轉基因改良產品的飼料規范。

(4)《消費品安全法》。乳制品安全事故爆發背后隱含的經濟學原理是生產者與消費之間的信息對稱。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日本政府在1953年的《消費品安全法》中規定生產企業或進口商有義務消費者生產和進口中的重大事故上報國家主管部門。該法2008年的修訂案中新增了制造商和進口商應向消費者提供消費品維護信息的規定。

(5)《消費者基本法》。1955年的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后,由于缺乏維權的有效途徑,大批的受害者在之后的十多年內都沒有得到足夠的賠償。直到1968年日本《消費者保護基本法》出臺后消費者維權才出現轉機。2004年日本對該部法律進行了修訂,新法在名稱上去掉了“保護”字樣,改為《消費基本法》。該名稱轉變體現了消費者的地位已經從“被動保護”升級到“主動維權”。

(6)《強化食品加工過程管理的臨時措施法》。雖然HACCP認證制度受到消費者的認可,但是乳品加工企業卻需要在改進設備、優化流程、改良生產環境以及支付認證費等方面增加大量成本。為了鼓勵和促進企業實施HACCP和農產品質量認證,日本在1995年出臺了《強化食品加工過程管理的臨時措施法》。該法對采用HACCP的食品加工企業給予低息貸款、降低設備折舊率,減免房產所得稅等優惠政策。

(7)《食品安全基本法》。2003年出臺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是在《食品衛生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確定了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完善了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監管制度。依據該法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員會是日本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3個中央政府部門之一,主要負責食品安全事務的風險評估、為政府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提供咨詢、對食品安全政策的重要事項進行調查審議,就風險評估的內容與消費者、關聯企業進行信息交流以及應對食品安全重大損害的緊急事態等。

目前,中國乳制品安全規制的法律體系主要以《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為主體,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規為輔。與日本的法律體系相比,主要存在2點不同:第一,日本法律體系已經覆蓋乳制品生產的全產業鏈,而我國的法律尚未對飼料安全、加工過程管理等容易引發安全事故的環節進行單獨立法;第二,日本的法律體系側重通過建立標準和產品標識改善產品的信息不對稱性,引導企業進行良性的市場競爭,而我國的法律仍多以針對生產企業的行政管理為主。

2.2建立多層次的質量標準體系

日本的乳制品標準可以分為國家、行業協會和企業3個層次。第一,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是由政府部門制定的,主要包括1951年出臺的《乳與乳制品成分標準》和《食品、食品添加劑等的規格和標準》?!度榕c乳制品成分標準》涵蓋原料奶和乳制品各個方面的具體標準以及配套檢驗方法,主要包括:對奶牛的健康;原料奶與乳制品的質量成分、微生物要求;乳制品加工、儲存和銷售過程中的衛生要求;加工設備的設計與材料性能要求,乳制品包裝材料的物理性能、衛生要求等。在2012年的修訂版中增加了原料奶和乳制品含有放射性物質的限量要求?!妒称?、食品添加劑等的規格和標準》主要規范原料奶和乳制品中農藥和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限量標準。第二,行業協會標準。行業協會標準主要由乳制品行業協會和相關社團組織制定。乳制品行業標準主要作為國家標準和補充和技術準備。例如,日本乳業協會制定的《環境友好的乳制品包裝指南》和日本乳業技術協會(JDTA)制定了《原料奶質量標準及測定方法》。第三,企業標準。企業標準一般是大型乳制品企業制定的操作流程和技術標準。企業標準的具體指標往往領先于國家標準,體現企業技術和管理的先進性。例如,日本明治株式會社制定了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MeiiiQuality Communication”,該體系包括一系列的質量保證標準與規則。

目前,中國的乳制品標準僅有國家標準層面。現行的2010版乳制品安全國家標準共有66項,其中包括乳品產品標準(生乳、嬰幼兒食品、乳制品等15項)、生產規范標準(2項)和檢驗方法標準(49項)。雖然2010版國標的內容較之前1986年版本更加全面、具體,但在原料奶的相關指標上出現明顯倒退,例如2010版國標中規定每100克生乳中蛋白含量為2.8克,這個數字不僅低于國際標準3.0克,甚至低于1986版國標的2.95克;2010版國標規定每毫升生乳的菌落總數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

2.3實施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標簽管理體系

標簽制度是解決“信用品”信息不對稱時可供選擇的一種政策工具,在日本乳制品安全領域被廣泛應用。日本現行的乳制品標簽按其效力屬性來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強制性標簽,即法定要求的標識或認證,沒有取得這類標簽的產品不得進入日本流通市場;另一類是自愿性標簽,其類似于企業的廣告行為,是企業主動向消費者傳遞產品有關信息的行為。例如,日本的飲用奶類別標識就是強制性標簽的一種。日本將市場上的飲用奶按成分或脂肪含量等指標分為牛奶、低脂牛奶、脫脂牛奶、成分調節牛奶、再制奶和含乳飲料6個類別。而根據《關于農林物質標準化及質量標識正確化的法律》的規定,日本對于每一類乳制品具體的質量標識只做自愿性標簽要求,并且對這些產品的合格評定程序條件寬松得多,且具有選擇性。又如,在乳制品加工環節的第三方認證方面,日本從1995年開始對乳制品生產企業進行HACCP體系的強制認證,通過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提高乳制品的安全水平,而對有機食品等其他認證只做自愿性要求。強制性標簽以最低要求的形式保證了日本乳制品質量安全的基本水平,而自愿性標簽則通過更加細致的指標將不同質量的乳制品區分開,改善了產品信息的不對稱性,有助于乳制品加工企業間展開良性競爭。日本通過實施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標簽管理體系,較好地控制了乳制品的安全水平。

中國的乳制品標簽也分為強制性標簽與自愿性標簽,其中強制性標簽主要包括QS認證、GMP認證;自愿性認證包括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以及HACCP認證等。目前,中國主要采用強制性標簽管理規范乳制品生產企業,即要求所有乳制品生產企業必須取得Qs認證,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還必須取得GMP認證。這種強制性標簽管理可以將不合格企業清理出市場,起到提高市場集中度的作用,例如2011年Qs認證使中國的乳制品生產企業從1176家銳減到643家,但是在改善產品信息不對稱性,引導企業良j生競爭方面卻很難發揮作用。從目前情況來看,只有少數乳制品生產企業在其高端液態奶產品上采用了有機或綠色標簽等自愿性標簽。

2.4重視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公眾監督與消費者維權

日本重視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公眾監督,并通過召回適度和損害賠償維護消費者的權益。首先,日本定期公布乳制品安全的實施情況和抽樣檢查結果,保證乳制品安全信息公開、透明,注重與消費者的溝通和反饋。第二,日本對乳制品實施“自主召回”制度,即如生產企業在自檢中發現存在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問題時,由企業自主判斷是否實施產品召回的制度。例如,2012年6月森永乳業召回了32.2萬盒牛奶,原因是這些牛奶中混入了微生物而變質。第三,日本支持消費者獲取事故損害賠償。例如,在森永砒霜奶粉中毒事件的處理中,森永公司成立了法人財團“光協會”,每年支出10億日元以上的巨額資金,用于對受害者健康賠償和生活照顧方面。這些措施一方面改善了消費者在乳制品安全事故中的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增加乳制品企業的違規成本,從而降低了乳制品安全事故發生率和危害性。

中國在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公共監督機制和消費者維權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第一,乳制品安全監督機制不完善。2004年的阜陽奶粉事件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等都是在已經造成嚴重損失,并由媒體曝光之后才進入公眾視線,這暴露出我國在乳制品安全日常監管方面存在問題。第二,產品溯源信息缺失導致乳制品召回難以實現。例如2012年光明乳業宣稱要對7月10日生產的誤摻了食品級堿水的產品實施全部召回,而在很多消費者既沒有留手機號碼,也沒留家庭住址的情況下,“全部召回”根本無法實現。第三,消費者損害賠償和事故罰款金額較低,降低了乳制品企業的違規成本。例如,由于問題乳制品企業破產,一些在2004年阜陽奶粉事件中受害的家庭至今沒有得到賠償;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的處理中,法院對三鹿乳業的罰款金額為4 937萬余元人民幣,這個金額遠遠低于日本的罰金標準,對于大型乳制品生產企業很難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

3.對中國治理乳制品安全問題的啟示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知,中日在乳制品安全事故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共性,而我國在治理乳制品安全措施方面與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日本實現乳制品安全由亂到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成功做法,可以為中國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第一,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借鑒日本的做法,出臺在飼料安全、加工過程管理等環節的立法,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的產業鏈體系。不失時機地修訂現有的法律法規,改變多采用針對企業的行政監管手段的現狀,逐漸向針對產品的市場監管方式過渡,引導乳制品企業進行良性的市場競爭。

第二,構建多層次標準體系。發展行業協會標準和企業標準。目前,中國的乳制品標準多是國家層面的,因為沒有企業標準和行業協會標準作為支撐,所以在制定和執行中都存在著高不成、低難就的問題。借鑒日本的做法,本文認為在乳制品標準方面,應該建立企業、行業協會和國家3個層次的標準體系。企業標準和行業協會標準既可以根據企業和行業需要靈活調整,又可以作為國家標準的儲備和補充。

篇9

【關鍵詞】積德;知道;守道;行道;無為;日損

“日損”是“言道家之用”的重要途徑。何謂“言道家之用”?“用”,施行。《說文》:“用,可施行也?!薄兑住で罚骸皾擙埼鹩谩!蓖蹂鲎ⅲ骸拔鹂墒┯??!薄皾擙埼鹩谩?,潛藏的龍,無法施展,比喻君子壓抑在下層,無法施展才干,不能有所作為。“言道家之用”,即言道家如何才能有所作為。道家如何才能有所作為?一是積“德”、知“道”,二是守“道”、?!皹恪?,三是絕棄上對下的“教化”而順其自然。這三條,都是以道修身的重要內容。都要通過“日損”這一途徑來實現。

一、郭店《老子乙》主張通過“日損”而積“德”、知“道”

為什么要積“德”、知“道”?積“德”、知“道”是為了“治人事天”。春秋道家把“治人事天”看著社會所給予的神圣使命。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轉變時期。春秋前期,周天子王室衰微,諸侯國公室強盛起來。春秋中葉以后,諸侯國內的卿大夫私家勢力發展起來,逐步掌握了諸侯國內部的統治權力,成為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新貴族。隨著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新貴族與國君、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益加劇。新貴族為了取得對國君及其所代表的奴隸主貴族斗爭的勝利,利用各種方式爭取支持,加強實力?!蹲髠鳌ぐЧ辍份d,晉國新貴族趙鞅(晉卿)在一次戰前誓師時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本褪钦f立了戰功的大夫可以得到一縣或一郡(杜注:“《周書作雒篇》:‘千里百縣,縣有四郡’”),士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庶人工商之類的平民因戰功可以進入仕途(杜注:“得遂進仕”),人臣(楊伯峻注:“‘男為人臣’之人臣”)、隸(服雜役的)、圉(養馬的)這一類奴隸因戰功可以成為自由民。[1]P1614代表與農民相對立的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新貴族,已充分認識到“人”的作用,而且讓平民進入仕途,給奴隸以自由,“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受到重視。這就是中國哲學形成時期具有人本思想內涵的社會基礎。中國古代先民是特別相信天命的,雖然作為人格神的“天”的思想,早已開始動搖,但是對“天”的敬奉卻有深遠的影響。春秋時期,作為萬物的主宰的“天”,仍然是人們事奉的對象。這便是道家天道哲學的思想基礎。道家以治人事天為己任。郭店《老子乙》的“治人事天”正是春秋時期重視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事奉作為萬物主宰的“天”的哲學概括。

如何“治人事天”?郭店《老子乙》以農夫治田務為譬,提出了積“德”和知“道”兩個條件。所謂積“德”,就是積行之所得?!稄V雅·釋詁三》:“德,得也?!薄墩f文》:“得,行有所得也。”農夫多積累行之所得,可以治好田務;為道者多積累行之所得,在治人事天的活動中便可無往而不勝。知“道”,是對為道者而言的。知“道”,就是為道者知道“道”的力量是無窮盡的(莫知其極)。為道者在治人事天的活動中,其所以能無往而不勝,是因為知道“道”的力量是無窮盡的,能按“道”的原則去做?!胺e‘德’”是“知‘道’”的前提,多積累行之所得(重積德),是為了能知“道”。“道”作為宇宙的本原,它是一種存在。道家的“道”又是可以作為社會生活依據的客觀法則,它是對古代先民占人、占天、卜世、卜吉所積累的社會生活經驗的哲學概括,是以古之“圣人”的“行之所得”為依據的。后世對根據古之“圣人”的“行之所得”所概括出的社會生活法則的認識,如果不多積累自己的行之所得那是難以想像的。知“道”,就是知道“道”的力量是無窮的(莫知其極)。知“道”(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暗馈笔侵螄母荆ㄓ袊福?,以“道”治國就是以本營末,以本營末才可以得其終(可以長久)。以本營末可以得其終是因為深根固柢(長久是謂深根固柢)。以本營末可以深根固柢,所以“道”是使國家永葆青春的法則(長生久視之道)。積“德”、知“道”,才能“治人事天”?!爸稳耸绿臁笔谴呵锏兰覍ι鐣兴榈姆e極表現,而積“德”、知“道”則是道家對社會有所作為自身必須具備的條件。

如何積“德”、知“道”?郭店《老子乙》曰:“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保ǖ?簡)學,通“教”,《廣雅·釋詁四》:“學,教也?!?學者,即教者,教育別人的人,或曰實施教化的人。為道者,從事于“道”的人,或曰以“道”佐人主治國的人?!敖陶摺?、“為道者”,日益、日損?!耙妗迸c“損” 相對為文,指兩種不同的“人”的品行、修為?!耙妗?,通“溢”(古今字),驕傲自滿,含有驕橫之意?!皳p”,貶損,即貶抑、貶低,不自傲于人?!吨芤住は缔o下》:“損以遠害?!笨追f達疏:“自降損修身,無物害己,故遠害也?!蓖ㄟ^“教者”與“為道者”對比,強調“為道者”必須以“道”修身;所謂“日損”,就是一天比一天更嚴格地自我貶損。“損”,還有降損、自克義。降損,謂謙恭自下?!逗鬂h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故日夜惕厲,思自降損,居不求安,食不念飽?!弊钥?,自我克制,自己對自己嚴格要求,克制私欲?!盀榈勒摺北仨毻ㄟ^“日損”而積“德”、知“道”。春秋道家認為,人之本性為“樸”,最純粹、最高尚的“德”是柔弱沖和之德。社會現實中的人利欲之心嚴重,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因權欲、私利而異化。要積“德”,就必須一天比一天更嚴格地自我貶損,克制私欲,反樸歸真。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具備最純粹、最高尚的柔弱沖和之德,才能對根據古之“圣人”的“行之所得”所概括出的社會生活法則有深刻認識,才能達到知“道”的最高境界。

二、郭店《老子乙》主張通過“日損”而守“道”、行“道”

多積累自己的行之所得而知“道”。知“道”並非僅知之而已,而是要守“道”、行“道”。要守“道”、行“道”,就必須克服貪欲。

貪欲是怎樣產生的?春秋道家認為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陀^方面的是來自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貴族的權利欲望和財產占有欲望。這些新貴族們無時無刻不在為占有更多的財富奔忙,無時無刻不在為如何從奴隸主貴族手中奪取權利謀劃。如何發財,如何奪權,成為這些新貴族們生活的全部。在這樣的權利轉移和財產占有的大動蕩中,社會的貪欲通過各種渠道對人們發生影響。主觀方面的是生活在這種大動蕩中的人,他們都有耳目鼻口,他們都要生活,都要求生存,而且都有一顆希望自己過得比別人好些的“心”。因此,人人都想“發財”,人人都想成“富翁”。人們的這顆想“發財”、想成“富翁”的“心”就是產生貪欲的主觀因素。

春秋道家反對貪欲,提出以“道”修身,主張愛身自重,希望以此扼制社會貪欲的發展。在社會大變動的春秋時期,世人以侮辱為恩寵,受寵若驚;患得患失,重視恩寵得失若自身。春秋道家認為這是一種奴才性格。郭店《老子乙》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保ǖ?簡)指出這種人之所以有極度的憂慮,是因為有私己之心。如果沒有私己之心,就不會有什么憂慮的。有私己之心的人,甘心做奴才,恃寵傲人,患得患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從表面看起來,似乎很重視自身,實際上是倚人之寵以為重,恰恰是自輕。如果一個人能丟掉私己之心,則全然沒有什么憂慮了,也不會患得患失,更不會以侮辱為恩寵了。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真正愛身自重。只有真正愛身自重的人,才能守“道”、行“道”。

人的私己之心是社會貪欲的反映,要丟掉私己之心,必須反對社會的貪欲,以“道”修身。對于一個真正愛身自重的人來說,反對社會的貪欲,以“道”修身,防止社會貪欲的侵蝕應當是自覺的。有了自覺性,才可能真正做到反對社會貪欲,以“道”修身。為了提高自覺性,就必須一天比一天更嚴格地自我貶損(“日損”)。

嚴格地自我貶損是克服貪欲的根本途徑。郭店《老子乙》指出:“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瞀。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逨。”(第13簡)“門”,《淮南子·原道訓》:“門,禁要也?!蓖蹂觥独献印肺迨伦ⅲ骸伴T,事欲之所由從也?!薄皟丁?,音duì。耳目鼻口?!痘茨献印さ缿枴罚骸巴跞粲贸种?,則塞民於兌。”高誘注:“兌,耳目鼻口也。”王弼《老子》五十二章注:“兌,事欲之所由生也?!蔽涸础独献颖玖x》引張爾岐曰:“心動於內而吾縱焉,是之謂有兌。有兌則心出而交物,塞之則心不出矣。”“閉其門,守其兌”即防守事欲對人發生影響的門徑,堵塞產生事欲的視聽?!伴]其門,守其兌”,終身不會思念錯亂。如果打開產生事欲的視聽,遇事與人相夸勝,終身不可能有成。也就是說,克服貪欲一要防守好事欲對人發生影響的門徑,二要堵塞人產生事欲的視聽,“閉其門,塞其兌” 即是守“道”之要。但是,“門”要自己“閉”,“兌”要自己“塞”。如果“自己”沒有自覺性,那“門”也“閉”不了,“兌”也“塞”不了?!伴]其門,塞其兌”是為了守“道”。

春秋道家的“道”與貪欲是對立的?!暗馈钡弥谔?,天道無私,輔萬物之自然,永遠不會向萬物索取。守“道”、行“道”,就必須克服貪欲。在道家看來,禍殃沒有比過分的欲望更厚重的;災禍沒有比無止境地貪求其所愛更慘痛的;禍害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道家認為人應該自知滿足,對任何事情都不應作過分的企求。自知滿足的所謂“足”,這是永遠的滿足。自知滿足才能守“道”,克服貪欲才能行“道”。因此克服貪欲,必須一天比一天更嚴格地自我貶損(“日損”)。

三、郭店《老子乙》主張通過“日損”而達到無為

郭店《老子乙》曰:“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保ǖ?-4簡)“亡為”,即“無為”。春秋道家所主張的“無為”,有別于戰國道家所主張的“無為”。任繼愈先生指出,戰國老子“在政治上反對任何改革,反對有為,他把‘無為而無不為’當作最高原則。他希望社會不要有任何有為,人們不要有欲望,天下自然后會穩定?!盵2]P139 春秋道家主張的“無為”是以反對貪欲、堅持恒足為內容的“無為”。春秋道家并不反對改革,也不反對有為,主張以“道”佐人主治國,而且要把國家治理的盡善盡美。與戰國道家消極退守相反,春秋道家是以積極進取的精神面對現實的。《淮南子·原道訓》曰:“無為為之,而合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焙嫌凇昂銦o為”之“道”(郭店《老子甲》第13簡“道恒無為也”)是春秋道家“無為”的精髓,通乎“比于赤子”的“柔弱沖和”之“德”(郭店《老子甲》第33簡“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是春秋道家“無為”的靈魂。春秋道家的“無為”,實際上是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或者說道家守“道”、行“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這既有態度問題,也有方法問題。

春秋道家主張“絕學亡憂”(郭店《老子乙》第4簡),《說文》:“絕,斷絲也?!倍斡癫米ⅲ骸皵嘀畡t為二,是曰絕?!币隇閽仐墶!皩W”,音jiào,教化。《集韻·放韻》:“教,《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學?!薄敖^教”,猶言棄教。意為反對上對下施行教化,主張順其自然。道家認為絕棄上對下的教化而順其自然,人們才能真正無憂無慮。有教化便有尊卑,有尊卑便有“唯與呵”,便有教化者所認為的“美與惡”。其實“唯與呵”、“美與惡”并無多大差別。春秋時期,土地私有制產生、發展,占有土地的新、老貴族轉化為封建地主,在私有土地上耕作的逃亡奴隸轉化為佃農。不管怎樣變化,奴隸主貴族要壓迫奴隸,封建地主絕不會放棄對農民的剝削。奴隸主貴族也好,封建地主也好,他們都希望被剝削者伏伏貼貼、唯唯諾諾。如果被剝削者稍有不滿,哪怕是大聲對他們說話,他們也會認為是大逆不道。被剝削者順從剝削者,甘愿受其剝削,剝削者就認為是“美”(善),稍有反抗便認為是“惡”(不善)。如果從被剝削者的角度看問題,“美”并非“善”,“惡”并非“不善”。所以說“唯與呵”、“美與惡”并無多大差別。如果沒有什么剝削者、被剝削者,大家都順其自然,人人平等,則無所謂 “唯與呵”,也無所謂“美與惡”,人們自然無憂無慮了。順其自然,人人平等,清靜自守,便可天下太平。就自我修身而言,不能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對立面,處處以教化者自居,應絕棄教化他人的念頭,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只有這樣,才能“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

“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這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達到“無為”境界基本方法?!盎颉保痹~,表示相承,相當于“又”。(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或,猶又也?!薄皳p之或損”,貶損再貶損。也就是說,以“道”修身,不僅要一天比一天更嚴格的自我貶損,而且要貶損再貶損,最后才能達到清靜自守而合于“道”的“無為”境界。在以“道”修身達到“無為”境界的方法上,春秋道家與戰國道家也是不同的。郭店《老子乙》通過“學者”與“為道者”對比,強調“為道者”必須以“道”修身;今本《老子》通過“為學”與“為道”對比,“反對知識來源于實踐,要認識‘道’,只能靠神秘主義的直觀,即‘減’的方法?!惫辍独献右摇分鲝垺百H損再貶損,最后達到清靜自守而合于道”;今本《老子》主張“盡量摒除從感官經驗得來的知識,摒除到最后,達到‘無為’的境地”。[2]P 163這兩種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春秋道家以積極進取的精神面對現實,強調以“道”修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損之或損”(貶損再貶損)達到“合于道”、“通乎德”的“無為”境界;戰國道家以消極退守的情緒反對有為,反對變革,希望靠神秘主義的直觀,即‘減’的方法,來對待現實社會的混亂和貪欲。這種不要有任何有為,不要有任何欲望的“無為”是毫無意義的。

春秋道家的‘無為’所表現的積極進取精神,與春秋儒家的“三無”所表現的積極進取精神是相通的?!抖Y記·孔子閑居》“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于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焙沃^“三無”?上博藏簡《民之父母》“孔子曰:三無乎,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君子以此皇于天下,傾耳聽之,不可得而聞也;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而得氣塞于四海矣?!保ǖ?-7簡)“三無”是春秋儒家以禮樂治國的最高境界?!盁o聲之樂”雖“不可得而聞”,“無體之禮,無服之喪”雖“不可得而見”,然而卻“得氣塞于四?!?。氣,氣志,精神?!睹献印す珜O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薄捌錇闅庖?,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薄抖Y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鄙喜┎睾啞睹裰改浮罚骸盁o聲之樂,氣志不違。”(第10簡)“無聲之樂,氣志既得?!保ǖ?2簡)“無聲之樂,氣志既從?!保ǖ?3簡)“三無”是春秋儒家“達于禮樂之原”的一種精神境界,亦即“仁”的精神境界。有了這種精神境界,才能稱得上是民之父母。為民之父母乃治國之稱。如何達到“三無”的精神境界?《論語·顏淵》“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薄翱思骸笔谴呵锶寮乙浴岸Y”修身達到“三無”境界基本方法。春秋儒家治國“行三無”,春秋道家治國“為亡為”(郭店《老子甲》第14簡);春秋儒家以“克己”達到“行三無”的精神境界,春秋道家以“日損” 達到“為亡為”的精神境界。以此,春秋儒家與春秋道家在治國的問題上,所表現的積極進取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福核事故;我國核電發展;核安全

中圖分類號:TM623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當前,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日本福島,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核輻射危機一天比一天引起全球更多人的關注和擔憂。然而,在事故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國又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核電事故應當怎樣防患未然?無不引起我們對于核電安全的思考。

1談“核”不應色變

回顧一下震驚世界的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當時被定為7級,有人形容像是原地引爆了一枚核彈。那么核輻射通過什么途徑傳播?如何才能知道是否有輻射?核輻射傳播的行徑是空氣。放射性物質主要通過大氣釋放,隨距離增加濃度會逐漸稀釋。但它不是生物性傳播,而是物理性的傳播。它就像一種灰塵,隨風飄落到哪里,就對哪里的環境有影響,然后按自然規律衰減。所以,危害主要于日本福島當地及附近區域。因此,城市居民,沒有必要擔心管道飲用水受污染,如果不放心,剛摘下來的蔬菜多洗兩遍就可以了。

2福島核電站事故分析

2.1發生爆炸的具體過程

在地震后,日本有關方面12日努力恢復電源并派出了自衛隊的核生化武器應對部隊,向反應堆內輸送了大量的冷卻水。特別是當地時間15時20分,為加快冷卻效果,日本政府下令自衛隊再加大投入,從附近各地水源地取水輸送到核電站現場。

但據鳳凰嘉賓葉千榮的報告,正是往反應堆內加注冷卻水的時候,在當地時間16時53分左右,突然發生了爆炸。很可能就正是輸送大量冷卻水的行為,導致了鋯水反應的產生。日本在搶救時沒有料到核燃料元件棒束已經處于狀態,輸送大量冷卻水產生了氫氣,引發了爆炸。劇烈的混合可燃氣體爆炸,炸開了核電站反應堆廠房。

日本福島核電廠的應急供電系統遭到海嘯襲擊損毀,成為核事故的源頭。

爆炸發生前,排出熱回路中被爍熱的堆芯加熱得超壓的水蒸汽(其實已經注入超量的冷卻水),以防耐壓殼頂不住爆炸。雖然這么操作會讓一些放射性物質進入外界,但至少能夠避免大規模的核泄漏。福島核電站周邊一定時期內驟升的輻射量,應該就是產生于這些被釋放的氣體。但沒想到氫氣與空氣的混合可燃氣體炸了。

2.2事故原因分析

1)抵抗地震能力較弱。核電站的選址是非常關鍵的,重要的一點是要盡可能遠離地震活動帶和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質構造環境;由于日本國土狹窄,本身就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地震威脅不容忽視,盡管很多專家和公眾曾激烈反對日本建造核電站。但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日本仍然建設了大量核電站。日本早期核電站設計抗震標準為里氏6.5級,在 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電站抗震標準,將這一標準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為里氏7.0級。但這次9.0級特大地震對抗震能力最大為里氏7.0級安全標準的核電站造成損害也就不足為奇了。

2)沒有考慮到海嘯影響,所以這次事故前就沒有準備,為這次事故埋下了伏筆。在地震發生的時候,應急第一步福島核電站1-3號機組對于緊急狀態的核分裂停止的原子爐自動停止是成功的。但是隨后因高溫達到再臨界使得原子爐冷卻失敗,招致爐心溶融。而冷卻失敗的原因,就是巨大的海嘯。具體的就是核電站為緊急狀態儲備的發電機設備的石油罐被海嘯沖走,這樣使得緊急冷卻機能完全喪失。

3)超役工作,設備老化。今年2月7日,東京電力公司完成了對于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分析報告,報告稱機組已經服役40年,出現了一系列老化的跡象,包括原子爐壓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壓力抑制室出現腐蝕等。但當地并沒有關閉該核電站,而是為其制定了長期保守運行也就是再延長使用20年的方案。16日日本專家在分析核電站泄漏事故原因時也認為是設備老化所致。從這次事故發生后出現閥門失靈等現象分析也能證實這一點。

4)建成時間早,技術落后,抗風險程度相對較弱。福島核電站使用的是老式單層循環沸水堆,即和我們平時用的蒸汽壓力鍋類似,只有一條冷卻回路。核燃料對水進行加熱,水沸騰后汽化,然后蒸汽驅動汽輪機產生電流,蒸汽冷卻后再次回復液態,再把這些水送回核燃料處進行加熱。蒸汽壓力鍋內的溫度通常大約是攝氏200多度,一旦發生故障,蒸汽里就帶有輻射性物質沸水反應堆。日本這樣地震頻繁的國家使用這樣的結構非常不合理。一旦出現冷卻系統故障,即使停堆,反應堆的溫度也會快速升高,進而會發展到燃料熔化等事故發生。

3我國核電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3.1核安全監督要注重有效性

核安全監督管理必須以“預防為主”,重點關注過程,主要針對業主及主要施工承包單位的管理進行監督。核安全監督的前提是核電廠設計、建造和運行等所有相關的執照申請文件、承諾和規范,必須經過核安全審評認可,在此基礎上實施嚴格管理。鑒于目前我國在建核電廠基本上大多為工程總承包模式,而核安全監督不能替代業主及承包單位對作業活動的管理,所以重點應放在對質保體系有效性的監督上。質保體系是企業內部的自我管理機制,但在質保體系的正常運轉遇到困難時,核安全監督可提供有力的支持。由于核電工程現場作業活動繁雜,核安全監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監督工作應選取重要環節,或有代表性的環節,采取重點審查或抽查。對所發現的問題,應從質保的角度找出根本原因,并從管理的高度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使這種局部或階段性的監督活動對核電工程發揮出總體和全過程的監督作用。

3.2核安全與常規安全的關系問題

核電廠在建設過程中,核安全問題始終占在首要位置。因為重大核事故一旦發生,其影響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可能造成的人財損失之大遠非其他工業事故所能比擬。正是由于核事故潛在的風險,決定了世界各國無一例外把保證核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除了核安全之外,核電廠在建設過程中還有諸如防火、交通、輻射防護、墜落等一系列安全問題。所有這些安全問題都與人員生命、國家財產密切相關。但把核安全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不意味著其他安全可有可無,在兩個方面其他安全問題與核安全問題密切相關。一是其他的安全事故可以誘發核事故;二是核危險看不見,模不著,很難用顯而易見的指標予以衡量,其他安全,如工業安全、輻射防護等,比較直觀,標志了一個電廠組織安全意識所能達到的水平,因而可被用來反映核電廠的核安全水平。世界各國均已有實踐證明,只有在所有安全方面都具有較高素養的核電廠,才可能有良好的核安全素養,才可能有核安全的可靠保證。高水準的核安全不可能建立在其他安全薄弱的基礎之上。

6結語

隨著世界核電技術的發展, 安全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核電安全管理也越來越規范, 核電安全性已得到了顯著提高。現階段正是我國核電快速發展時期, 我國已通過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 引進了先進的安全技術, 再結合自身的核電站建設和運營管理經驗, 在堅決貫徹 安全第一, 生產第一的發展方針的前提下, 保證核電站的安全建設和運營, 進而保證核電的穩定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