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的英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0:5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決定的英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決定的英文

篇1

關鍵詞:自我決定動機理論高職英語教學

一、引言。

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上課聽不懂,學習困難,無法與老師互動,因而對英語學習產生畏懼心理,甚至厭學。筆者將自我決定動機理論應用到高職英語教學中,以期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從而改善高職英語教學現狀。

二、自我決定理論的定義及分類。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簡稱SDT)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的一種認知動機理論。該理論以人的需求為基礎的當代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關注的是三種人類內在需求:能力需求、關系需求與自主需求。能力需求指得到各種內外在結果并有效地進行必要的行動的要求;關系需求是與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紐帶與附屬的需求,反映了在情感上與我們生活中重要人物聯系的期望;自主需求指個人行動的自我啟動及自我調節。需求這一概念為理解一些在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關聯的現象提供了基礎,將動機研究置于社會環境,強調人的自我調節、自我選擇、自我實現;而社會環境為滿足能力、關系、自主的基本心理需求提供了機會。

自我決定理論將人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不是對立的,而是處在一個連續體上)。內在動機指人從事某種行為是為了獲得快樂與滿足;外在動機指人從事某種行為是為得到某種結果。內在動機強調自愿;外在動機強調被迫。

三、運用自我決定理論激發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學習動機是一個人學習的原動力,而一個人的學習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激發手段,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從低層向高層轉變。在教學中可作如下嘗試。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滿足學生的關系需要。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多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這樣會從側面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英語學習環境,滿足學生的學習氛圍需要。

創設愉快、和諧且有利于學生自主發展的英語學習氛圍,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少焦慮,不怕出現語言錯誤,樂于參與創造性的語言交際活動。教師可在教室的左右墻壁上讓學生張貼英語諺語,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Tomorrowisanotherday.(明天是新的一天);

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難見真情);Eastandwest,homeisbest.(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等,以此來激勵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興趣。另外,利用學生課余時間教學生簡短易學的英文歌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單詞和句子,而且能夠大大增加其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幫助學生樹立適當具體的學習目標,滿足學生的能力需要。

明確而恰當的學習目標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教育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英語學習狀況,幫助學生樹立近期和遠期目標,完成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滿足學生的能力需要。

(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刺激需要。

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石莉,2005)。既然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有如此大的調節作用,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各種教育手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1.提供可理解性的學習內容及任務,讓學生體驗成功。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因材施教,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適合日后就業需求的學習內容和任務,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學生覺得學起來有趣。

2.倡導對話式教學,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對話式教學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我互動、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個體與教學環境或教學媒體的互動等。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可采用教師和學生互相提問、結對子(pairwork)、小組活動(groupwork)、角色表演(roleplay)講故事、唱英文歌等組織形式,這些活動形式各有所長,如能有效組織好這些活動,會使英語課堂產生活力,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對話式教學中,從而激活學生的語言學習動機。

3.導入文化因素,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布朗(1994)曾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兩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單純的語言知識的學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挖掘教材內容,注意文化導入,多介紹目的語國家的習俗和風土人情,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識,這對語言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創造良好積極的英語學習情緒,提高學習興趣是很有幫助的。

4.運用多媒體教學引入網絡資源。多媒體英語教學課件的圖文并茂,直觀靈活、交互性強,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具有情境的真實性,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和求知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其進行各層次的思考、判斷,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給予學生及時反饋和適當評價,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

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肯定性評價語,可以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從而鞏固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如讓學生回答問題時,多用“Please”,當學生對問題答不上來時,應投給期待、鼓勵的目光,或說“Don''''tbenervous.”“Takeiteasy.”“Thinkitover,andyou''''llfindtheanswer.”;當學生答錯時,說“Nevermind,youmaytryagain.”“Itdoesn''''tmatter.”;當學生回答接近正確時,說“Somethingislikethat.”“Nottoobad.”;回答正確時,說“Good.”“Verygood.”“Excellent.”并表示感謝:“Thankyou.”總之,不給學生施加任何壓力,使其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學生一旦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和鼓勵時,就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起奮發向上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總之,學生是英語課堂中的實踐主體,教師在學生智力水平已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應該積極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愿意為學習付出努力,這樣,必定會取得不同程度的良性教學效果,使得英語課堂更加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Brophy,J.著。陸如怡譯。激發學習動機。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Meeombs,Barbaral.&Pope,Jame著。伍新春等譯。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社,2003.

篇2

關鍵詞:掘巷擾動;深部礦井;鄰近巷道;巷道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TD3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1098(2016)04-0022-05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耗量逐年遞增,煤炭需求不斷增加,淺部煤炭資源逐漸減少,煤礦的開采深度也不斷增大,大部分礦山進入深部資源開采階段。開采深度增加的同時,煤礦巷道圍巖地應力水平也隨著升高,很多新的巖石壓力問題也逐漸顯現,掘巷擾動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掘巷擾動是指在布置多條鄰近巷道的過程中,后掘進的巷道對先掘進巷道的擾動問題。在淺部地下工程中已經對巷道(硐室)的布置方式、開挖順序的不同對巷道(硐室)穩定性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到了深部情況下,由于巷道兩側應力增高區范圍增大而導致相鄰巷道之間的應力增高區出現相互疊加的現象,后掘進巷道對先掘進巷道的擾動效果逐漸顯現,嚴重時可以導致整條先掘進巷道的變形,巷道的圍巖應力需經多次、長時間分布才能趨于平衡,在應力平衡過程中巷道表現出劇烈變形,特別是底臌和兩幫收斂加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對鄰近巷道(硐室)支護策略進行研究,而巷道間距的大小對穩定性的影響研究較少。本文以淮南礦業集團某深井正在掘進施工的11-2煤層運輸順槽巷道和既有頂板巖層運輸順槽高抽巷道為研究對象,主要對兩條巷道在不同的間距下進行穩定性的數值分析。目前常采用數值模擬法對地下巷道結構進行分析,本文采用SIMU-LIA公司開發的ABAQUS有限元軟件進行數值模擬,得到深部礦井條件下不同間距的兩條巷道,新巷道掘巷擾動對原有巷道穩定性的影響。

1.計算模型及模擬方案

1.1工程現場情況

淮南礦業集團某深部礦井-906m的1112工作面運輸順槽頂板高抽巷已開挖多時,下方的1112工作面運輸順槽煤巷開始施工,兩條巷道相鄰約45m左右,且具有相同的走向,見圖1,適合進行深井掘巷擾動影響的研究。

我國的煤礦相鄰巷道間相互距離設定一般按照文獻的規定進行,巷道的合理間距D由巷道寬度、巷道埋深、圍巖強度、巖層傾角、巷道與巖層走向的夾角五個因素決定,并按(1)計算

在我國煤礦目前的開采深度下,巷道間的合理距離以20-40m為宜,上、下山巷道集中區的間距以15-30m為宜,圍巖較穩定時取小值,不穩定時取大值。也就是在大于等于合理距離的兩條巷道相互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但在深部開采情況下鄰近巷道受到掘巷擾動影響變大,上述的合理間距范圍已經無法適用。本文所研究的兩條巷道間距已經大于40m,但在實際施工中發現,在順槽煤巷開挖后原有高抽巷的變形加劇,因此以這兩條巷道為研究對象,模擬出該地質條件下不同間距巷道的相互影響情況。

1.2模型建立與參數

根據該礦目前的建設現狀和工程地質條件,對正在掘進的順槽煤巷道對既有頂板巖層巷道高抽巷的穩定性影響建立分析模型。該計算模型的巖層選取煤層、泥巖、粉砂巖和砂巖;煤層底板簡化成粉砂巖,頂板為泥巖、粉砂巖和砂巖。取室內試驗檢測到的力學性能參數如表1所示。

式中:c為粘聚力;ω為內摩擦角;σ。為剪切面上的法向應力(以拉為正);n為剪切面外法線方向。兩條模型巷道的間距從10-50m,每10m進行一次模擬,將5種情況的模擬結果進行對比,觀察不同間距情況下掘巷擾動作用對原有巷道的穩定性影響狀況,模型建立如圖2所示。其中,模型建立方法參考文獻。2模擬結果分析

初始狀態的既有高抽巷的受力狀態與位移狀況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在-906m情況下,由于地應力過高,即使進行了初步支護,但是原有高抽巷所受壓力還是較大,圍巖的最大豎向應力位置位于巷道幫底部,最大值接近43MPa,最大位移發生位置在巷道底板處,最大位移量為底臌量,達到25mm。

按照模擬方案,當順槽煤巷與原有高抽巷的間距分別為10m,20m,30m,40m,50m時,原有高抽巷的應力和位移云圖分別如圖4~圖5所示。

從圖4中可以看出,由于順槽煤巷位于高抽巷的右下方,所以在煤巷開挖后,高抽巷的應力分布發生了一定偏移,最大應力所處位置發生改變,特別是在間距較小時,這也導致了巷道最大位移發生位置的改變,頂板下沉成為巷道變形的最大問題。當間距為10m時,由于距離很近,煤巷對高抽巷產生了卸壓作用,使得高抽巷的最大應力小于煤巷未開挖時高抽巷的最大應力,只有39MPa,但這并不影響其最大位移的增大,此時的巷道最大位移值變為46.8mm。當間距為20m之后,最大應力和最大位移的變化情況開始有規律,隨著間距的增大,最大應力和最大位移逐漸減少,最大應力從間距20m時的51MPa變為間距50m時的44.8MPa,都大于原有狀態時的高抽巷所受最大應力;最大位移從46.8mm變為25.8mm時,仍舊大于原有巷道的最大位移。通過模擬可以看出,煤巷掘進之后,高抽巷所受應力位置發生了變化,發生最大位移的位置也產生變化。

從圖5可知,最大位移位置位于高抽巷的頂板位置。當兩條巷道間距為50m時,既有高抽巷仍舊受掘巷擾動的影響,雖然所受最大應力和巷道最大位移的數值增加不大,但是最大位移所在的位置發生了明顯變化,原有的高抽巷的支護措施在煤巷掘進后已經不能適應。實際工程中兩條巷道間距處于40m與50m之間,煤巷的開挖使得原有高抽巷的最大應力和位移均發生了一定增加且改變了最大應力和位移的位置,需要在原有支護結構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支護方進行補強,才能保證高抽巷的順利使用。

3.結論

1)深部礦井中,相鄰巷道的掘巷擾動作用明顯,原有的巷道合理間距在深井下不再適用,需要調整既有巷道的支護措施,保證其在新掘巷道的擾動作用下能夠順利的使用。

篇3

【關鍵詞】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定制電力技術

如今,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已經日趨嚴峻,它嚴重影響和威脅到了配電系統的安全運行和電能質量,需要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采取相應的技術來解決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而定制電力技術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它的功能性較強,可以有效解決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

1 當前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及其危害

我國電力用戶對電能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電力質量本身卻存在著問題,這種就會有沖突和矛盾出現。配電側電能質量出現問題,主要是突然降低了配電電壓,突然中斷了配電電壓,這兩種情況都會嚴重危害到配電側電能質量。

一是配電電壓突然降低: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在電力系統的運行過程中,電壓與電流頻率偏差和標準規范有著較大的差距,那么就會破壞到電力系統設備,進而對電力系統供電質量造成影響。在電力系統運行中,非常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電壓突然降低,就是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降低了電力系統所提供的供電電壓,在較短的時間內,正常的供電運行又得到恢復。通常是因為一些外力因素干擾到了正在用電的系統設備或者電力系統,突然降低了電力系統的運行電壓。此外,在開啟用電設備時,如果沒有穩定的電壓,也會突然降低電力系統電壓。相較于電力系統突然終止了電力情況,配電電壓突然降低有更高的發生幾率,在判斷問題發生的原因時,有著較大的難度。

二是配電電壓突然中斷:這種情況主要是在二分之一周期到三秒之間的電力突然中斷,中斷時間一般維持在5秒到1分鐘之內。如果是長時間的供電中斷,那么就會持續一分多鐘以上。如果出現了配電側電壓瞬時中斷的問題,那么就會突然中斷用電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比如半導體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等,如果有中斷問題發生于生產過程中,那么就會嚴重浪費大量的生產材料,影響到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電力系統過去采用落后的機械設備,工作方式以及物理結構都是非常大的影響因素,有秒級切換時間存在于設備自投開關的主電源和備用電源之間,那么就會有持久性斷電出現,嚴重威脅到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

2 定制電力技術在解決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中的應用分析

電能質量問題的傳統治理方法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為了促使電壓質量得到保證,用戶的需求得到滿足,電力系統通常利用調壓來改變電壓。通過對有載調壓變壓器的分接開關進行調節,促使電壓穩定與電壓質量得到保證。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著較大的弊端,無法對系統無功需求平衡狀態進行改變,同時也會對變壓器的可靠運行造成較大的影響。

為了對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就需要將定制電力技術給應用過來,具體來講,定制電力技術是將電力電子裝置應用到配電系統中,同時將現代電子技術和控制技術給應用過來,促使電力用戶對電能的特定需求得到滿足。將定制電力技術應用過來,不僅可以對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和改善,還可以促使電力企業的供電服務質量得到提升,促進電力系統更加安全穩定的運行。

一是定制電力技術相關裝置在解決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的應用:在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解決中應用定制電力技術,定制電力技術相關裝置發揮了十分大的作用,如固態斷路器、動態電壓恢復器以及有源濾波器等都是經常應用到的定制電力裝置。固態斷路器的功能是如果有故障出現于電力系統設備中,可以配合使用電力系統中的其他電子器件,促使系統設備中的故障電流得到消除,以便實現電能供應質量提升的目的。動態電壓恢復器可以對電力系統中敏感負荷的供電質量有效改善,主要是對用電設備電源的電壓波動和電壓閃變進行有效的改善。有源濾波器可以對電力系統內部非線性負荷引發的電流諧波進行有效的抑制,電力諧波對電力系統的污染和危害也可以得到減少或者消除。我們可以分開來講述靜止調相機和靜止同步補償機,靜止調相機主要是對電力系統的功率因數進行調節,而靜止同步補償器的利用,則可以更加靈活的控制電力系統的電壓,促使配電側電能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對于銀行以及其他的重要負荷位置,則可以應用不間斷電源。這些定制電力裝置的功能性較強,要結合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以便對側電能質量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

二是定制電力技術在改善配電側電能質量中的應用:定制電力技術綜合考慮供電質量和電能的可靠性,主要是促使電力能源和質量的變化讓電力用戶感受到,定制電力技術,將一系列的先進技術給融合了起來,如現代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在配電系統中合理應用,可以有效控制配電系統電能質量,將定制電力相關裝置及技術給利用起來,可以對配電系統中存在的多種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如各相電壓不對稱、電壓瞬間閃變、電壓波動和供電瞬間性中斷等等,這樣配電系統供電運行就可以更加的安全和可靠,可以有效保護配電系統供電質量。此外,為了對配電側電能質量進行改善,解決電能質量問題,定制電力技術將專業固態開關給應用了過來,這樣在短時間內,電力用戶所使用的電力裝置都可以動作,以便實時反應配電系統供電運行實際情況,這樣工作人員就可以結合配電系統運行情況,來科學調整電能質量,這樣電力用戶對電能的高要求得到滿足。如今,我國在較大程度上發展了大功率開關串聯技術以及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在應用實踐中,對定制電力技術進行了不斷的完善,這樣就可以有效配合定制電力技術和其他先進技術,將多種技術的綜合作用力給充分發揮出來,這樣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就可以從源頭上解決,促使配電系統更加可靠穩定的運行。

3 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我國電力系統發展迅速,但是在配電側,卻依然有電能質量問題出現。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將定制電力技術給應用過來,對配電側電能質量實際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改善供電質量。本技術將電力用戶的多元化需求給充分納入了考慮范圍,通過本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結合用力用戶的實際情況,來快速合理的調整配電系統,將更高質量的服務提供給電力用戶,促使配電系統得到優化,以便推動電力系統更加安全穩定的運行。

參考文獻:

[1]周啟剛.定制電力技術在解決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中的應用[J].煤炭技術,2012(12).

[2]陳俊路.解決配電側電能質量問題中定制電力技術的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13(16).

篇4

關鍵詞: 大眾文化 精英文化 電視文化

1.電視對文化的影響

文化的廣義解釋就是它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合。狹義的文化是指一個部落或者一個人群,他們的生活方式、信仰、生產方式,包括倫理原則所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精神和物質的風貌。當下學界將文化格局分為四部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民俗文化,事實上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兩部分,即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一般來講,大眾文化就是大眾所創造并欣賞的一種普及文化,精英文化是代表正統的、由主導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創造和欣賞的文化,也有人稱之為“高級文化”。

電視文化是電視對當代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從文化發展的意義上說,電視傳播是文化傳播的革命性變革,電視成為改造社會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力量。

電視對文化的影響是雙面的,既有傳播和普及作用,又有電視本質具有的大眾化帶來的庸俗化。許多有識之士早就指出了收視率、銷售量等市場營銷術語引入“電視文化生產”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異化。在商品經濟的大潮的沖擊下,消費文化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巨大沖擊,因此電視對文化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尤其是大眾文化以其強勢媒體和廣泛、快捷、大量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對大眾生活空間的強制性占有,所造成的對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權和精神控制力量,如不進行合理、有效的調節與引導,很容易造成社會文化素養的低俗化,并在客觀上破壞文化生態的平衡和誘使人們審美情趣的畸化。這是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和極大關注的。

2.電視文化大眾化和精英化

2.1電視文化大眾化原因

2.1.1大眾文化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這是由中國現階段國情所決定的――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據統計,我國60多個城市電視觀眾文化水平情況為:未受過正規文化教育和小學文化水平的觀眾占25%,初中文化水平的觀眾占34.5%,兩項合計就占到了59.5%。這就決定了大眾文化必定占主導地位,在更多觀眾對電視文化的求樂心理支配下,缺乏廣泛性的精英文化自然只有向大眾文化讓步。電視是形成大眾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媒介,通過大眾傳媒建構了電視文化。作為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大眾文化,不經過大眾傳播,就得不到繼承和發展。而實際上,電視在傳播一定文化的同時,也在建構一定的價值意識形態。因為電視通過傳播的議題設置功能,能讓人們感覺到那些被大眾傳媒所關注的傳播內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大眾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其中通過電視對人們的影響更為深刻。

2.1.2人們需要在大眾文化節目中緩解緊張,釋放壓力。現代生活中的人們一面要遵守各種規章制度,一面要承受各種壓力和挑戰,身心都處于緊張狀態之中。現階段制作的精英文化節目過于嚴肅、單調甚至呆板。而電視的大眾化特點為觀眾提供娛樂消遣,可以緩解緊張,釋放壓力,為人們的業余生活提供輕松愉快的休閑方式,這是電視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2.1.3電視是用畫面來表現的,要它去解決一些復雜的哲學問題是不可能的,當然可以將人性的真誠、美好用最通俗的方式來表現,不宜用復雜的哲學問題來表現。電視最不擅長的就是表現一些理論和思想,這是它本身的表現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所以,電視本身的表現方式常常是通俗的,因此也更具有大眾化。

2.1.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馬克思說:“生產物要在消費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藝術生產決定著電視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制約著藝術欣賞,而藝術欣賞又反過來影響著藝術生產。目前國內絕大多數藝術生產依據節目收視率,大眾文化節目收視率高,廣告時段收入也高。電視節目要滿足各個層次的觀眾的娛樂要求,追求經濟效益和高收視率,就要迎合觀眾口味,不具有廣泛性的精英文化,自然只能向大眾文化讓步。市場經濟為大眾文化的商品化、產業化提供了現實的基礎,有形、無形的經濟力量的操控使文化從范世走向阿世、媚世。如何利用電視這門藝術提高、培養民族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并喜歡高層次的文化藝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電視應當以高品位的電視文化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這也是我們電視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2電視文化大眾化和精英化的契合點:精英文化大眾化,大眾文化精致化。

隨著時代的要求,“精英文化大眾化,大眾文化精致化”將是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優勢結合的方式。

一直以來,精英文化“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而大眾文化卻擁有眾多觀眾。之所以會出現兩種文化對立的局面,主要是因為所謂的精英文化節目沒有找到一個與大眾文化融合的方式,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人們看慣了精英文化一貫高高在上而又單一的節目形式,更傾向于大眾文化節目的平民化色彩。但前幾年熱播的擁有唯美的畫面、莎士比亞戲劇式的對白的《大明宮詞》,卻是一部兩種文化融合的典范。這證明精英文化也可以被廣大觀眾所接受。因此,根據中國國情,電視媒體應提倡尋求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更多結合點。

現代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完整的傳播過程,是傳播者與受眾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電視觀眾是電視節目價值的最終實現者。電視文化走向大眾、走向悅眾、走向娛樂是基本趨向,這可能是媒體生存所決定的,也是大眾文化的時代所決定的,批判也好,漠視也罷,不太可能改變它的走向,積極的做法是倡導有品位的電視文化,有藝術感染力的電視作品,有精神升華價值的電視節目或欄目。觀眾固然有選擇看節目的自由,但是對于觀眾中確實存在的庸俗文化的欣賞需求,我們也應該加以引導,畢竟通俗不等于庸俗,通俗的東西也有含金量,而庸俗更多地等同于低級,缺乏文化的含量。

提高大眾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品位,既不能對它橫加干涉,又要防止對它疏于引導。電視要向雅俗共賞的方向發展,走雅俗結合的路子。一方面高雅文化在保持高品位文化追求的同時,也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向大眾靠近,這樣才有更光輝的前景。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在保留對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娛樂性、大眾性的同時,也要借鑒高雅文化的優點,強化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和對高尚審美情趣的追求,不斷提高品位,推出一批雅俗共賞的文化精品。電視文藝工作者要挖掘電視文藝的引導功能,陶冶觀眾,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就要尋找這樣的一個契合點,既要使我們的節目符合藝術的規律,體現出豐富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有較高的藝術意味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要大眾化、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使廣大觀眾的趣味在潛移默化的欣賞中得到提高。在具體的表現方式,視、聽表現手段,時空節奏處理等方面,努力求新求變,做到開放與多樣,抓住主要目標觀眾,盡量做到雅俗共賞,努力尋找和擴大自己的知音,使電視文藝的審美功能能得到加強。

2.3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相互轉化。

無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別,二者都不存在絕對的、明確的界限,這不僅因為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本身存在于不同的層次,更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成員整體素質的提高,所謂的精英文化不斷地被社會大眾所接受而成為大眾文化,從而二者之間不斷的相互轉化。所以,廣大電視觀眾應該避免將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分化,不能簡單地將它們視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樣的對立物。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差異,“大眾”和“精英”的含義也隨之改變。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中國,報刊雜志和其他大眾傳播工具屬于精英文化,然在今天卻屬于大眾文化;意大利歌劇在如今美國和中國都屬于精英文化,然后在意大利卻屬于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創造者也不斷地改變著自身的角色,并大有“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相互結合的演變趨勢。

電視節目的創作理念需要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用多樣化和深刻性豐富觀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審美和欣賞水平。將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結合起來,走一條以淺顯通俗的樣式傳達深刻內涵的娛樂方式,應是當今新形勢下電視文化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苗棣,范種離.電視文化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2]劉連喜.電視批判.北京:中華書局,2003.

[3]程晉.新形勢下電視文藝的文化定位.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1.

[4]郭一曲.淺談現代傳媒的文化自覺意識.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1.

篇5

[關鍵詞]簡歷;價值觀;必要成分;可選成分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09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5

[本刊網址]http://

引 言

在當下語境之中,求職者想要在跨國企業獲取工作,簡歷作為求職者的敲門磚,必然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多數學者在研究中英簡歷差異時將側重點放在了翻譯層面,僅部分學者對簡歷內容的差異做了簡易的總結,本文運用Hasan的語類結構淺勢理論作為分析方法,將中英兩種簡歷內容的成分進行對比,并且從文化價值取向的角度對差異進行解釋,找出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

一、語類結構潛勢理論概述

哈桑(Hasan)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語類結構潛勢理論(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她認為某一特定語類在原則上都有自己生成語篇的固定潛勢,也就是說每個語類都有結構淺勢,有必選成分和可選成分,必選成分決定類型,可選成分決定語篇的多樣性。需要說明的是,語類結構在本文中是語篇的意義結構而不是形式結構,語類結構潛勢是在同一語類中語篇結構的潛勢。也就是說,屬于同一語類的語篇結構應是從這個語類潛勢中進行選擇的結果。

哈桑認為語篇的獨特性是由情景語境的三個變量決定的,即語場(field),語旨(tenor),語式(mode)。語場指實際發生的事情,語言發生的環境,包括談話話題,談話者及其他參與者所參加的整個活動;語旨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包括參與者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角色。語式指語言交際的渠道或媒介。情景語境的這三個組成部分決定語言意義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情景語境三個變量的綜合就是一個語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決定了一個語類的結構潛勢(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即一個“語類”。語類結構潛勢是一個語類中所有語篇產生的源泉和系統,它包括必要成分、可選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順序決定語類。也就是說具有相同必要成分的語篇屬于同一個語類。可選成分屬于同一語類的語篇變異現象。根據上面對哈桑的GSP理論的總結,可知語境配置可預測語類的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因而可預測語類結構潛勢。

二、中英文簡歷的語類分析

在分析中英文簡歷語類之前,首先要確定語料搜集的范圍和簡歷的情境構成。其次分別找出中、英文兩種簡歷中出現的成分,通過成分出現的概率,可判斷出哪些成分為必要成分,哪些成分為可選成分。

(一)語料搜集

簡歷(resume),顧名思義,就是對個人學歷,經歷,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所作的簡明扼要的書面介紹。它是有針對性、規范化、邏輯化的書面表達。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隨機抽取的50份以中文為母語的求職者完成的中文簡歷和50份以英文為母語的求職者完成的英文簡歷。簡歷所涉及的行業較為廣泛,包括銀行、教育、法律、政府、媒體等,在簡歷搜集過程中作者發現,不分國界,凡相對正式的部門例如政府、學校、醫院等均不接受個人設計的簡歷,而是要求統一填寫規定的應聘簡歷,因此在搜集的中英共100份簡歷當中,也可劃分為50份個人簡歷和50份應聘簡歷。

(二)簡歷的情景構成

語場:求職者向招聘者介紹自身情況。

語旨:參與者角色:求職者與招聘人員;社會地位:階級性。

語式:渠道:書面符號,媒介:書面媒介。

簡歷的目的:通過求職者向招聘單位提供個人信息的簡要介紹來獲取相應職位的面試機會,并且最終獲得工作機會。

(三)中英文簡歷的語類結構潛勢

通過對中英文兩種簡歷語類的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的分析確認,文章總結出中英文兩種簡歷的語類結構潛勢。

1.中文簡歷語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的分析和確認

一般來說,中文簡歷包括下列成分,這些成分可以根據H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歸納為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

1.求職者姓名:姓名、曾用名。2.個人自然屬性:性別、出生年月、身高等。3.個人社會屬:民族、政治面貌、婚姻狀況等。4.聯系方式: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5.教育或培訓經歷:學歷、所學專業、培訓經歷等。6.工作經歷:工作經歷、擔任職務、職位等。7.求職意象:求職意象、月薪要求等。8.個人概述:自我簡介、自我評價。9.興趣愛好:興趣愛好、特長。10.執照或技能:外語水平、計算機水平、專業技術水平等。1 1.獎懲情況:獎懲情況。12.發展方向:發展方向、事業規劃。13.家庭背景:家庭成員及主要社會關系等。14.分割符號:表格分隔、強調符號等。

依據H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得出簡歷的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如圖2。

通過圖1可以看出求職者姓名、個人自然屬性、個人社會屬性、聯系方式、教育或培訓經歷、工作經歷、分割符這7項成分在50份中文簡歷中出現的頻率為100%,因此可確認以上7項成分為中文簡歷語篇中的必要成分。語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現概率的百分比,可依次將其他出現的成分排列為:求職意向>執照或技能>個人概述>獎懲情況>家庭背景>興趣愛好>發展方向>座右銘。

2.英文簡歷語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的分析

1.求職者全名:姓名、曾用名。2.聯絡方式:手機號碼、長期地址、郵箱等。3.執照或技能:駕駛證、語言水平、計算機水平等。4.教育或培訓經歷:學校名稱、專業、實習經歷等。5.社會工作經歷:實習經歷、職位、人事部門電話、監管人姓名電話等。6.美國合法工作許可:合法年齡確認、社會安全號碼等。7.職業見證人:電話、郵箱、關系等8.求職意向:求職意象、月薪要求等。9.獎懲情況:獎勵情況。10.參加活動或加入團體:組織會員、聯盟成員。11.服兵役情況:服兵役。12.個人概述:個人資質概述。13.分隔符:分隔符,重點符號等。依據H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得出英文簡歷的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如圖2:

通過圖2可以看出,求職者姓名、聯系方式、教育或培訓經歷、社會工作經歷、分割符這5項成分在50份簡歷中出現的頻率為100%,因此可確認以上5項成分為英文簡歷語篇中的必要成分。語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現頻率的百分比,可選成分依次排列為:求職意向>執照或技能>合法工作許可>職業見證人>個人資質概述>服兵役情況>組織成員>獎懲情況。

三、中英文簡歷語類結構總結

以上研究表明,中英文兩種簡歷的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都存在著共性與差異性。

兩者必要成分的共性總結。兩者的必要成分都包含求職者姓名、聯系方式、教育或培訓經歷、工作經歷、分割符5項成分。通過簡歷的情景構成分析,編寫簡歷的目的是求職者為了向招聘單位簡要的介紹個人信息,首先求職者姓名作為個人的稱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教育和培訓經歷是招聘單位衡量應聘者資質的最客觀、最直接的方法,工作經歷作為招聘負責人重視的內容,在簡歷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體現了個人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再次,當求職者符合招聘要求時,招聘負責人則會對求職者進行告知,以此體現聯系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對于分隔符和強調成分的必要性,由于簡歷是對個人情況的高度概括,求職者為使招聘者迅速而準確的找到所需信息,需要強化每一個小標題,因此借助分隔或強調符號來實現。

兩者必要成分存在的差異性總結。中文簡歷包含求職者的個人屬性和社會屬性,而英文簡歷并不包含這兩項成分,差異存在的原因在下文進行解釋。

兩者可選成分的共性總結。可選成分是否在中英文簡歷中出現是根據求職者的實際經歷來確定的。經歷包括求職者是否擁有某種技能,是否獲得過執照、獎勵,是否參加過活動或社團,是否服過兵役。除此之外,可選成分的出現還受求職者的個人意圖及求職意向的影響。例如興趣愛好、座右銘這一類體現求職者的性格特征和工作態度的成分;以及個人概述、資格總結這一類體現求職者對自身優勢評價總結的成分。如果以上成分有助于求職者獲取所謀求的職位,增加應聘機會,那么這類可選成分就會出現。

兩者可選成分的差異性總結。由于不同的招聘單位對簡歷的內容有不同的要求,導致了可選成分存在的明顯的差異。在50份中文簡歷中,家庭背景這一成分出現概率為48%;在50份英文簡歷中,職業見證人成分出現概率為38%。這部分存在的差異,在下文價值觀取向的角度進行解釋。

四、中英簡歷的價值取向分析

通過上文的歸納總結,針對中英文兩種簡歷存在的差異,文章通過價值取向的三個不同視角分別進行分析。

(一)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視角下的分析

20世紀60年代末,荷蘭學者吉爾特霍夫斯泰德進行了文化價值觀調查,在75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內地的個人主義指數排名為56-61,表明中國大陸傾向于集體主義的文化,而美國排名為第1位,是典型的個人主義的文化。個人主義傾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松散,對自身和小家庭保護意識較強;而集體主義傾向的社會則十分注重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而對自身的利益保護相對較弱。個人主義文化強調所有的個人都具有相同和平等的權利和責任,推崇自我獨立、相互尊重和個人隱私,并且強調對隱私的合理合法化;而集體主義文化的隱私意識卻相對淡薄,保護個人隱私的要求也并不強烈。因此在中英文簡歷語篇必要成分對比中得出,中國求職者將個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這與個人工作能力并無直接關系的兩項視為求職簡歷中的必要成分。而在英文簡歷中這兩項內容在50份英文簡歷中均未出現。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集體主義,集體的利益永遠大于個人的利益,家庭作為一個小的集體,他的集體成員即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集體主義的家庭觀強調集體認同、內部團結、情感依賴和資源共享。因此在集體主義文化的國家,了解求職者的家庭成員可判斷求職者的社會地位。在50份中文簡歷中,家庭背景一項出現的概率為48%,其內容包含直系親屬的姓名、關系、工作單位以及職務地位。招聘單位通過此項內容對求職者進行進一步了解。個人主義文化的美國形成的家庭觀強調獨立、自由、平等,也就是說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以個體為中心,每個個體重視自身的需要和價值,與家庭相對獨立,在美國受到強烈個人主義價值驅使,求職者更為獨立,極少將個人家庭成員與自身發展建立聯系,因此家庭背景對于個人求職并沒有直接和廣泛的影響,英文簡歷中也并沒有出現家庭背景這一可選項。

(二)高低情境文化視角下的分析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根據人們在溝通過程中信息傳遞與接受的準確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分析構架。1976年,愛德華霍爾總結了高情境文化的特點是:不重視外顯性的口語訊息;重要信息通常表現在時空、情況與關系等情境性線索;高度強調和諧;注重建立社會信任;并具有模棱兩可的語言與偏好沉默的傾向。低情境文化的特點是:不重視溝通的情境脈絡;重要信息通常表現在外顯性的口語表達。在50份英文簡歷中,職業見證人一項出現概率為38%,求職者列出了除親屬以外的前雇主、導師或同事等人的聯系方式,并且在表格內說明可以直接聯系以上人員證實個人的工作表現和工作能力。通過這樣外顯性、直白的信息傳遞來獲取求職者的個人信息屬于低情景文化的主要特點。而在中文簡歷中并沒有出現此項內容,招聘人更偏向通過時空、情況與關系等情景性線索來判斷求職者,這體現了高情境文化維護和諧、注重倍任、保護面子的一個方面。低情境文化的優點是以理性來實現管理的規范性和有效性。而高情景文化的優點則有利于建立雇主與雇員的信任和管理過程中的融洽。

(三)權力距離視角下的分析

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另一文化緯度,它是用來表示人們對組織中權力分配不平等情況的接受程度,權力距離有大小之分,它的大小可以按指數來表示,中國大陸的權力距離指數為80,在74個國家排12-14位,屬于權力指數較高的位置。而美國權力指數位40,排行較低,屬于低權力距離的國家。在分析簡歷時作者發現,凡是涉及到有關職稱、頭銜時中英文簡歷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文簡歷中,求職者都將職位的頭銜如志愿者協會秘書處處長、校廣播臺臺長等按照時間順序直接羅列出來,以強調求職者的個人能力,并且拉開了較大的權力距離,建立了氣場,這正是權力距離大的文化的特色:即權利所有者應該最大程度地表現權力。在潛意識中,掌權者無需將工作內容一一匯報說明。而在英文簡歷中,美國求職者所編寫的簡歷除了填寫出任職位的頭銜之外,全部都詳細寫明了自己所負責的具體工作內容,例如美國社會室內設計師( ASID)學生分會主席,工作內容包含配合(co -manage)學生成員項目籌資,指導項目負責人,協調(co-coor-dinate)具有50個成員的每月例會和其他項目,為下一年度的活動設定計劃。在權力距離小的國家,掌權者是盡量將等級差別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在他們的意識中設立等級只是為了便利而建立不同的職位角色而已,他們的權力是時刻接受善意判斷的制約,因此美國求職者在編寫簡歷中涉及到頭銜時都將其權力所牽涉到的工作一一列出,以取得他人得信任。

結語

通過在H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視角下對中英兩種簡歷的語類分析,尤其是對其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及其文化價值取向差異的緣起進行分析,發現東西方的價值觀也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且有著相互融合的趨勢。目前東方傳統的一些價值觀正在受到西方價值觀的沖擊,求職者的個人簡歷也將無法避免受到影響,今后求職者如何能夠編寫一份更好的個人簡歷,招聘單位如何能夠更有效的通過簡歷了解求職者,通過從價值觀取向的角度分析希望可以得到一份答案。

參考文獻:

[1]蔡芳.中西方隱私觀探析[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7(2):22-23.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賈琳.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英文簡歷的語類分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8.

[4]江玲玲.從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價值觀看中西方家庭人際關系[J].青年文學家,2010(4):258.

[5]Guowei Ren.An Overall Review of Linguistic Research on Genre[D].Qingdao: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篇6

關鍵詞 農村 初中 英語課堂 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二語系的理論中語言監控模式指出,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學習者態度、性格、年齡、母語的干擾和語言學習環境。其中要求語言環境要自然而注重學習內容,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學習環境中的交際活動。基于此,多數專家提倡在教學課堂中,教師應運用全英文授課,為學生創設理想的目的語環境。

那么面對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可否輔以中文進行授課?這個問題困擾著廣大農村地區英語教師。一方面想為學生提供一個純英文的學習環境,一方面又困于學生不能理解所教內容,那么教師的課堂設計再科學合理,也無濟于事,最終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在農村地區,尤其是在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師授課適當地使用漢語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原因可歸結如下:

(1)農村學校教學質量較差,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全英文授課阻礙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學習情感的形成。筆者所在的學校七年級有兩個班,共計89名學生。而在這些學生當中85%的學生已經有了小學四年的英語學習經歷,其他的為兩年。然而能達到相應標準水平的學生還不到30%,更有15%的學生還未熟練掌握26個字母。如果采取全英文授課,那么教學效果必然不如人意。其一,學生不能聽懂教師的課堂指示,上課時不僅會感到手足無措,而且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就不言而喻了;其二,教師上課所授內容學生難以理解,久而久之,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會受到挫傷,還可能產生畏懼心理,最終可能導致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產生陌生感和恐懼感。

(2)初中英語知識結構和其基礎性地位決定了漢語在英語課堂出現的必要性。初中英語是繼小學英語之后的基礎學習階段。由于其具有高度的基礎性,多數是基本的日常交際用語,而且語法點也是很基礎的。正是它的基礎性決定了學生對其的掌握必須具有高度的準確性。而如果學生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用英文表述的單詞、句型以及它們的運用場合,就會導致其對所學知識的誤用,影響后續學習。此外,學習若蓋樓,如果地基不牢,即使萬丈高樓都可能隨時坍塌。而學習中如果對基礎知識掌握不準確、不牢固,將會對以后的深入學習造成重大障礙,因為語言也是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體系,知識點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連續性。

(3)農村師資緊缺,水平有限,純英文授課難度大,效率低下。當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多為非專業教師,有的甚至是其它科目的教師兼課。這就決定了教師隊伍專業知識較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相對差的現狀。諸如“Are you clear?”的課堂用語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不能做到準確運用英語表達授課指令。如果勉強使用純英文授課,必定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如果輔以適量的漢語,他們對所授內容的表達就會更加精確。

(4)農村學校采用全英文授課易加大授課難度,影響授課進度。當然,并不是說全英文授課環境在農村初中教學中毫無出路,教師向學生解釋清楚所授內容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教師可以將口、手、肢體語言并用,輔以一些其它教學媒介和手段。但是,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課時設置也是固定的,并不是每堂課都有足夠的時間允許教師使盡渾身解數來達到教學目的。再者,農村地區教學設施陳舊落后,教學輔助手段也非常有限。這樣下去,很容易導致教學任務不能按時完成。

當然,可以運用適當的漢語輔以教學,并不是否定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因為,語言學科離不開相應的語言環境。那么如何才能處理好英語課堂運用二語授課的關系呢?筆者認為一個總原則,即盡可能多用英語,適當的輔以漢語。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學生的英語水平、理解力和接受力所定。此外教師還可依據所教授的內容和課型選擇課堂語言的運用。針對較抽象,理論性強的語法課,可以多用漢語解釋;針對應用性強,活潑的聽說課,可以最大程度上使用全英文。

總之,“以學論教”的原則是亙古不變的,學生的掌握程度是我們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教師不應拘泥于全英文授課的形式,置學生掌握程度于不顧,而應該著眼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吳金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0(4).

[2] 宋桂月,金鶯.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組織.中學新課標資源庫(英語卷)[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4] 林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網站英譯;意識形態;詩學;贊助人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00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1

[本刊網址] http://

引言

根據勒菲弗爾的操縱理論,所有的翻譯活動都帶有某種意圖,無論這種意圖是什么,都反映了一定意識形態、一種詩學和贊助人的意志,并以此操縱譯文在特定的社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發揮作用。翻譯是政府英文網站建設的一種主要方式,網站翻譯的主要意圖便是弘揚中國文化以及宣傳中國的政治經濟理念。但是地方政府網站翻譯仍舊存在很多問題,現以河北省政府英文網站為例,分析網站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策略。

一、河北省政府英文網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河北省政府英文網站主要包括Government,Investment,Travel,Economy和Culture幾大板塊,這幾個板塊基本可以涵蓋對外文化和經濟交流的重點,但是點擊網站具體內容發現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網站內容陳舊。瀏覽河北省政府英文網站發現網站內容更新緩慢,很多News條目下的新聞都不新,例如截止到2017年1月15日,在Economy板塊最近的一條新聞更新于2016年4月19日:91 Projects Being Negotiated in Seaport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First Quarter。新基本沒有體現時效性,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然而在網站首頁最近的一條經濟新聞卻停留在半年前。網站的新聞更新嚴重滯后,這樣的網站作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窗口,其作用必定大打折扣。

其次,內容不夠豐富。河北省人民政府英文網站所包含的內容較為貧乏,很多條目下僅有幾條內容。以Investment這一板塊為例,關于Agriculture僅有兩條內容,分別是Hebei’s agricultural industry和Agriculture trade fair kicks off in Hebei。更有甚者,在Marine Resources和 Investment Policies等條目下,內容是空白。貧乏的內容無法真正實現外宣的目的。

再次,翻譯質量有待提高。河北省政府網站翻譯存在較多錯誤。具體來說有用詞錯誤、句法錯誤、翻譯策略錯誤等。例如,用詞方面的錯誤:在Investment(投資)這個板塊內有一個introduction部分,“對工業的介紹”翻譯為“introduction of industries”,而正確的翻譯應為“introduction to industries”, introduction of指的是“引進…”,而introduction to才指的是“對…的介紹”。翻譯策略錯誤:在“Yuxian Paper-cutting: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的報道中,對剪紙藝術中常用的“裁樣”進行了直譯――"Yang" cutting is what most Chinese schools of the paper-cutting art form employ.如果對翻譯采取直譯加注釋的方式,會更有利于網站外國訪客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傳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

首先,英文網站存在的問題說明贊助人外宣的意愿并不強烈。河北省政府英文網站建立于2009年,截止到2017年1月中旬,在八年時間內,網站News(新聞)欄目下所有新聞總數僅達到874條,平均一年僅大約100條新聞,而我國各方面的發展,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如此緩慢的新聞更新速度無法讓網站外國訪客快速了解中國發展的進程和速度。這樣的更新速度只能說明網站贊助人,即政府部門沒有給予外宣工作足夠的重視。

其次,譯者的翻譯態度和質量有待提高。由于網站贊助人對于外宣工作不夠重視,因此譯者缺乏來自贊助人的壓力,譯者的翻譯態度并不積極,直接導致的后果便是網站內容更新遲緩、內容貧乏。譯者消極的翻譯態度也影響到翻譯質量,如前文提到的一些翻譯錯誤,如果翻譯態度嚴謹,這些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改善英文網站建設的策略

(一)意識形態:網站翻譯的思想準則

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和文化的產物。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國家具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如果翻譯忽視意識形態上的差異,盲目地追求“對等”和“忠實”,可能引起誤解,不僅不能提高中國的國家形象、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可能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翻譯,從根本上講,就是向本土文化意識形態輸入異域文化的意識形態。”同樣道理,作為外宣的窗口,政府網站便是向異域文化輸出中國的意識形態。

對比河北省政府中英文網站,可以發現英文網站內容并不是對中文網站內容逐條的翻譯,而是在內容方面進行了很多修改和調整,但這些修改和調整“并非出于文本內因素的考慮,而恰恰是文本外諸多因素直接介入和操縱的結果,集中反映出其強烈的意識形態和詩學傾向。”在河北省政府中文網站的新聞區,包括國務要聞、省內要聞、政府文件和網絡電視幾個板塊,內容主要關于國家決策、河北省經濟發展和黨的會議與決策等,這些新聞集中體現了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對應的英文網站將關注焦點放在經濟、文化和旅游方面,體現了政府網站外宣的重點。英文網站的這種建設策略反映了意識形態在網站翻譯中所起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任何一種翻譯都是意識形態性的,因為源語文本的選擇、目標語文本的使用都取決于社會主體的各種興趣、目的和目標。”

(二)詩學:網站翻譯的策略準則

勒菲弗爾認為,“譯者常常按照本國文化的詩學傳統來重塑原文,這樣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取悅新讀者,并以此確保讀者會真正地閱讀譯文。”政府網站的英譯應將詩學作為翻譯策略準則,譯文符合英語讀者的審美體驗,以此確保外國訪客能夠閱讀網站內容,讓英文網站真正發揮外宣的作用。

詩學因素對于網站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為“詩學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譯文將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其影響程度。”因此在網站翻譯中,譯者的詩學觀念決定了網站翻譯的策略以及譯文在英語世界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以此影響到政府網站外宣的效果。在詩學視角下,翻譯是一種對原文文本進行改寫的行為。在詩學視角下的改寫是為了提高譯文在譯入語文化語境中的接受度,從而達到更好的外宣效果。

例如:“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冬練三九’。”

譯文:There is an old Chinese saying that goes,“Get exercise in the coldest days of winter.”?

此處,譯文對原文的改寫有助于英語讀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如果對“三九”進行直譯“the third nine-day period”,除非對此譯文進行注釋,否則英語讀者會感到非常困惑,不知所云。采取正確的翻譯策略,可以更加有效地傳達信息。

(三)贊助人:網站翻譯的監督者

根據勒菲弗爾,贊助人對翻譯的操縱和改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贊助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翻譯是對原文本的改寫,改寫是一種操縱,是為權力服務的,反映了贊助人的意志。而政府網站的翻譯直接反映了中國的國家形象,政府作為網站翻譯的贊助人,要求網站的翻譯能夠反映所處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政府英文網站的贊助人即政府部門應當監督政府網站的翻譯工作,及時發現英文網站在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有效發揮中國文化外宣窗口的作用。

結語

如果翻譯不過關,政府英語網站的建設便無從談起。在翻譯操縱理論的視角下,翻譯受到意識形態、詩學和贊助人三個方面的制s,政府網站的翻譯以意識形態作為網站翻譯的思想準則,為外宣翻譯把好政治和思想關;詩學決定網站的翻譯策略,讓中國的思想和文化走出國門,更好地被譯入語文化接受和吸收,讓中國的意識形態順利滲透進異域文化,增加中國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Lefevere,And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a Sourcebook[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3.

[2]方儀力.翻譯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翻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

[3]胡芳毅,賈文波.《外宣翻譯:意識形態操縱下的改寫[J].上海翻譯,2010(1).

[4]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2003(5).

[5]張曉娟.淺談勒菲弗爾操控理論的三大要素對翻譯的影響[J].西安社會科學,2010(4).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English Web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anipula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ial Government English Website

WANG Zhao-run,JING Yua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篇8

[關鍵詞] 英文信用證 信用證項下單據

信用證是銀行開立的有條件的承諾付款的書面文件。信用證是一種銀行的信用,對買賣雙方而言都具有保證作用,它既可以保證賣方能夠及時收到貨款,也可以保證買方按時收到貨物。當買賣雙方決定采用信用證這種結匯方式時,買方就要及時為賣方開立信用證,而賣方履行合同的前提就要審核英文信用證的內容。我們都知道英文信用證都是大寫的英文字母,如果業務員對大寫英文還不太習慣,那首要的任務就是將大寫英文對譯成小寫英文,這樣的互換直到熟悉大寫英文為止。一份英文信用證少則兩三頁,多則四五頁甚至更多,因此完全看懂一份英文信用證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可尋的,我們可以將信用證的內容大致分為五個部分:基本信息,信用證項下的單據,附加條款,提交期限,銀行之間的指示。

一、基本信息

信用證的第一部分內容是基本信息,包括信用證本身固有的內容、匯票條款、貨物條款、裝運條款。其中信用證本身固有的內容包括開證行名稱、地址、信用證類型、信用證號碼、開證日期、金額、、受益人、開證申請人、通知行、有效期等;匯票條款包括匯票的出票人、付款人、匯票期限、金額等;貨物條款包括貨物描述、包裝等;裝運條款包括起運港和目的港、分批裝運和轉運、裝運期等。這部分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情況下問題不大。但賣方要注意一點即信用證中關于買賣雙方內容的一一對應關系,如APPLICANT(申請人)是買方,DRAWEE(付款行)那就對應買方所在地銀行;BENEFICIARY(受益人)是賣方對應AVAILABLE WITH BY (議付行)賣方所在地銀行。

二、信用證項下的單據(DUCUMENTS REQUIRED)

這部分是信用證中最重要的內容。我們都知道信用證是銀行開立的有條件的承諾付款的書面文件。其中的有條件是指“單證一致”這個條件,也就是說如果賣方繕制的單據和信用證的內容完全一致,那么銀行就要承擔付款的責任。因此賣方看懂信用證中的這部分內容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信用證項下常見的單據有商業發票(COMMERCIAL INVOICE)、裝箱單(PACKING LIST)、保險單(INSURANCE POLICY)、海運提單(BILL OF LADING運輸方式選擇海運)、匯票(DRAFT)、原產地證明(CERTIFICATE OF ORIGIN)、商檢單據(INSPECTION CERTIFICATE)、受益人證明(BENIFICIARY’S CETIFICATE)等。其中商業發票、裝箱單、匯票是最基本的單據,一般信用證中不會出現特殊的制單要求。當買賣雙方選擇的貿易術語是CFR/CIF時,信用證中就會要求賣方提供保險單據,同時指明保險險別和保險金額(COVRING ALL RISKS AND WAR RISKS FOR AT LEAST 110PERCENT OF INVOICE VALUE: 按照發票金額的110%投保一切險和戰爭險)。海運提單是信用證中要求最復雜的單據,賣方一定要仔細審核單據要求,如FULL SET PLUS ONE COPY CLEAN ON BOARD OCEAN BILLS OF LADING MARKED “FREIGHT PREPAID” MADE OUT TO ORDER , NOTIFY APPLICANT.(全套加上一份副本清潔已裝船海運提單,標注運費預付,空白抬頭、通知申請人)。提單中的這幾項要求賣方在繕制單據時都要嚴格按照信用證的要求去做。另外原產地證明有貿易促進委員會提供,商檢單據一般有進出境檢驗檢疫機構提供,賣方拿到單據時注意審核內容就可以了。最后一點,賣方在審核信用證這部分內容時,一定要看清是否有這樣的要求“ALL THE DOCUMENTS MUST MARK L/C NO AND DATE:所有的單據都要注明信用證號碼和日期”。如果有,我們在處理以上單據時一定要注意注明信用證號碼和日期。

三、附加條款(ADDITIONAL COND.)

這部分內容是銀行對賣方的特別提示,一般是對業務操作有所要求,通常是非單據性的,賣方稍加注意就可以。如賣方所制的單據有和信用證的要求不符時,銀行就要扣除不符點的費用;買賣雙方銀行手續費用的劃分等等。

四、交單期限(PRESENTATION PERIOD)

信用證中通常都會注明賣方在貨物裝船后要在一定的期限內到銀行提交單據,(DOCUMENTS MUST BE PRESENTED FOR NEGOTIATION WITHIN 21 DAYS AFTER THE DATE OF SHIPMENT, BUT NOT LATER THAN THE EXPIRY DATE:賣方必須在裝運貨物后21內到銀行提交單據,且不能超出信用證的有效期)。對于這一點賣方一定要推算好時間,否則如果超出了信用證的交單期限,那么賣方所在的銀行將不在寄送單據,也就意味著賣方將無法收到貨款。

五、銀行之間的指示(INSTRUCTIONS)

這一部分內容既然是銀行間的指示,對于賣方而言也就關系不大了。

看清信用證的內容是履行好合同的前提,賣方一定要仔細審核,為后面繼續執行合同打下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篇9

為配合我院的第一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濃厚學術氛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展現當代大學生風采。

院學生會學習部舉辦“中英文雙語演講比賽”,歡迎全院同學踴躍報名。

二、演講比賽內容:

本次演講比賽分主題演講和即興演講兩部分。

1、主題演講:

以“青春·信念·責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為主題,題目自擬。要求內容積極向上,思想健康,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能夠體現時代要求與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明確新世紀肩負的歷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大膽

實踐,奮發成才。演講者可圍繞時代對青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作為學院學生在新形勢下的體會和感悟進行演講,(中英文一起)時間約8分鐘

左右。

2、即興演講:

主題演講結束后,每位選手進行即興演講,舉辦方將準備若干詞語,選手根據隨機抽取的詞語進行即興演講,(中英文一起)時間140秒鐘以內

3、出場順序賽前抽簽決定。

三、演講比賽組織形式

1、參賽對象:全體在校學生

2、組隊方式:各系派出2~4名選手參加預賽,并確定一名選手作為本系參賽小組聯絡人。

3、賽制安排:

本次比賽分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在預賽中,每位選手須在限定的時間內(中英文一起,約8分鐘)自由演講,題目自定,評委會將評出優秀選

手進入決賽,所有通過預賽的選手即取得決賽資格。

四、比賽時間:

初賽:待定

決賽:待定

五、比賽地點:

初賽:學生多功能廳

決賽:學生多功能廳

六、比賽規則:

1、中文、英文演講依次進行。

2、表意明確,健康向上。

3、中英雙語達要求口齒清楚,語音標準,語調有節奏感又不缺乏感情。

4、舉止大方,表現自然,與觀眾有目光交流。

5、較強的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

6、有適當的肢體語言。

七、演講比賽活動流程

1、比賽分初賽、決賽兩個階段。

2、各系學生會學習部將“青春·信念·責任”演講比賽參賽人員名單、制定聯絡人、年級、班級、聯系方式等,報至院學生會學習部,時間截

至X月X日。

3、進行預賽,通過預賽的選手正式進入決賽階段。

4、正式進行決賽。

5、決賽包括現場英文提問,計總成績,演講時間總計不超過10分鐘(超時扣分)。英語提問不得超過2分鐘,英語回答不得超過2分鐘。

八、評分標準

l、中英文發音標準,口語流利,節奏感強;

2、話題圍繞“青春·信念·責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的主題,展現當代大學生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奮發成長。

3、選于自信投入,熱情洋溢:

4、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

5、臺風自然大方,不怯場;

6、回答問題積極思考,不急不躁;

7、問題分析解答深刻透徹,見解獨到,令人耳目一新;

8、中英文演講時間總計不得超過8分鐘,回答問題不超過2分鐘,超時扣分;

九、比賽評判及獎項設置

1、本次比賽決賽階段邀請學院領導和有關教師擔任評委,采用5~7人制評分,依據思想性、語言、儀表、感染力等方面量化評分。

篇10

關鍵詞:雙語教學 專業課 層次教學法

一、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的構建依據

(一)雙語教學主要模式介紹

1.完全和部分沉浸法(Total and Partial Immersion/M1)。學生在此模式中和本族語學生一起,接受以第二語言為教學媒介語的專業課內容教學。教師都是專業課老師(content/subject teacher),因此很少會有針對少數非本族語學生的語言解釋。

2.第二語言教授的專業課(Subject Course Taught in L2/M2),其中,以保護模式(Sheltered classes)為典型。保護模式是指把同一語言水平的學生集中起來,由懂得語言教學的教師采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將上課用語的難度降低至學生能理解的水平。

3.專業課加語言教學課(Subject Course Plus Language Instruction/M3),以輔助模式(Adjunct model)為典型代表。在該模式中,語言和教學內容同樣重要,因此經常會通過跨學科合作來實現教學目的。

4.基于主題的語言課(Language Class Based on Themes/M4),以主題模式(Theme-based Model)為代表。該模式是以語言為主導的,語言的操練是以內容主題為單元進行的,因此專業內容并不是很難,一般教師都能夠勝任。

(二)模式中各教學因素的變化規律

根據內容與語言所占的比重,我們發現,各模式所涉及到學生需求、師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要求、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教材評估的側重點六大教學因素都是有規律地變化的。在眾多的教學因素中,位居中間的學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而其他的因素是圍繞學生的需求而調整的。因為在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中,教學模式是由教育環境中的眾多因素共同所決定的,其中學習者的需求是首要因素,其次考慮的才是學校的性質、培養目標、師資狀況等綜合情況。

二、構建中國高校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探索

綜合考慮,中國本土化的雙語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構成因素可以分為決定性因素和配合性因素兩種。與國外雙語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學生需求、師資以及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等因素屬于決定性因素;而教材的選取、課堂教學工作以及綜合考評等屬于配合性因素。另外,依據語言重要性不同,可導致不同的模式分類,可以把中國雙語教學中英語的滲透力度分為簡單滲透層次(L1);整合層次(L2);雙語思維層次(L3)等三個層次,這是構建中國高校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中的重要參考要素。具體的專業課雙語教學模式構建步驟為:

第一步:有效分析學生真實需求。學生的需求一定是第一位的,這里的需求可以包括兩個層次:(1)學生是否有接受雙語課教學的真實需要。比如將來需要出國進修,或者所學的專業比較國際化,即他們是否需要通過英語來學習另外一門學科。(2)學生需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的。即除了學生主修專業能力的提高外,專業英語水平希望能夠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層次。

第二步:測試學生的需求與英語語言水平是否匹配。這應該以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為參考,檢測需求是否能滿足要受到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的制約,否則需求再高,自身的英語基礎跟不上,也依然無法達到相應的效果。

第三步:是否能夠找到合適的師資力量。師資水平是制約中國專業課雙語教學實施的瓶頸。如果專業課教師無法勝任,那么只能使得雙語課教學流于形式。所以,通過英語水平測驗的學生需求還必須與雙語專業課的師資力量水平情況相互協調。

第四步:制定對應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包括專業知識的有效獲得和專業英語能力的穩步上升。按照英語教學的滲透力度,英語能力的上升可以如前所述分為三個層次:簡單滲透層次(L1)――包括用英語定義,關鍵詞;整合層次(L2)――英文表達;雙語思維層次(L3)――使用英語來思維。

第五步:選擇適當的配合性因素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可以分為:全英文講解,中英文交替講解和全中文講解。考評形式主要可以有:英文考評和中英文結合考評等。考評是雙語教學成功開展的有力保障,所以不應該提倡中文的考評方式。

三、結語

我國高校的專業課雙語教學可以通過借鑒國外雙語教學模式的原則。在構建的過程中,學生的真實需求,有效師資力量和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教材的選用,課堂具體教學方式,考評方法等是配合性的因素。

參考文獻:

[1]盧炳惠.后民族結構語境中的國際雙語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