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的楊柳枝范文

時間:2023-03-27 06:4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溫庭筠的楊柳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柳永《晝夜樂》

■ 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戴叔倫《相思曲》

■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浮端咧鄖欏 /p>

■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魚玄機《江陵愁望有寄》

篇2

文/陳書秀

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內藏的奧妙無窮,有草木花果、飛禽走獸,而且品類非常繁雜,無所不有。酸、甜、苦、辣、咸、澀,無味不具。香者沁人心脾,臭者掩鼻不及。比如麝香與阿魏,奇香奇臭,卻各有奇用。

芳香藥物中,麝香為香中之香,其香濃烈持久,馥郁特異。麝香是鹿科動物麝雄體香囊內的分泌物,每逢求偶佳期,雄麝的香囊內便散發出奇異芳香,引誘雌麝與之相愛,以繁衍后代。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外還含有脂肪、樹脂、蛋白質、無機鹽類等,是開竅、通經、活血、散淤的珍稀藥材。麝香的名貴可與黃金比美,每公斤達數萬元。臨床上常用于各種腫瘤、癌癥的治療,與其他藥物配伍后制成消瘤散,有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有很多病人患腦出血、腦栓塞等造成半身癱瘓,恢復起來很慢,治療很難。使用麝香配合治療,往往能收到良效。有些病人患面神經麻痹,口角歪斜,影響生活美觀,給病人造成痛苦,使用吊腺風膏加入麝香粉外敷,病人恢復很快,受到病人的歡迎。

阿魏是中藥中最奇特的,以奇臭聞名。它之所以臭,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為有強烈臭氣的有機硫化合物。要使用阿魏就不能嫌它臭不可聞,最臭者為最佳,不臭則不能治病。臨床可以祛除痰涎,醒腦開竅。

篇3

關鍵詞:《夜雨寄北》;考證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一首七言絕句,首句一問一答,似有來信詢問歸期,而詩人卻無法確定,次句寫眼前之景,巴蜀之地的秋夜,雨聲淅淅瀝瀝,連綿不絕。第三句從眼前之景生發開去,遙想歸去之后西窗夜話的溫情場景,給人以期盼,又有一絲無奈,最后一句再次回到眼前之景。短短的四句詩,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這首樸實無華又意蘊深長的詩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玉溪生詩意》評價其曰:“即景見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然而這首詩也是一首存疑詩。從詩的內容我們能夠得到的信息是,這首詩應該作于作者在巴蜀期間,唐詩中的巴山并非指湖北巴東縣南之山,而是泛指四川境內之山,如杜甫的“巴山春色靜,北望轉逶迤”(《傷春》之二),及義山本人的“掩靄巴山,繁華蜀國”(《唐梓州慧義精舍南禪院四證堂碑銘》)等,都是用巴山來泛指東川之山。另外,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當在秋季,而且義山在此地應該淹留已久,但這首題為“寄北”的詩,到底寄給誰,卻存在幾種說法,筆者將對此進行考證。

一.寄內詩,作于大中二年說。

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此詩題做《夜雨寄內》。馮浩注“語淺情深,是寄內也,然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當仍做‘寄北’”。楊柳的《如何破解李商隱詩》認為此詩作于大中二年義山自桂林柳幕北歸途中淹留荊巴時所作。馮《譜》和張《箋》都認為義山曾在大中二年有過一次短暫的巴蜀之游,這首詩就是在此期間寫給當時在北地的妻子。

以上兩種觀點雖然都認為這首詩是作于大中二年的寄內詩,但也不完全相同,一種認為李此時在鄭幕,一種認為在柳幕。根據馮《譜》張《箋》的記載,李商隱在大中元年被鄭亞辟為觀察支使,隨亞赴桂州,于大中五年被柳仲郢辟為節度書記,入柳幕,因此楊柳的說法是錯誤的。

在這一年,鄭亞被貶為循州刺史,商隱未跟隨,按馮《譜》記載,李商隱應是先自桂返洛,后出游江漢巴蜀,在深秋時期略頓巴蜀。但劉、余的《集解》認為此說不正確,因為商隱有一首《陸發荊南始至商洛》,詩中提到“四海秋風闊,千巖暮景遲。”可見商隱抵達洛陽時已是深秋,如果返洛后再出行至巴蜀,往來數千里地,“而云‘深秋略頓巴巫之境’,則時間直若停滯不動矣。”因此馮說不成立。

張《箋》認為商隱是自桂返洛的歸途中,先到巴蜀,后由荊南赴洛陽,返洛后又入京。并且認為《夜雨寄北》作于初秋,入京在九月初。那么商隱從巴蜀到京都用時兩個月,從這個情況看,應該不會出現滯留巴蜀的情況,而且從詩中所說“君問歸期未有期”來看,應當是歸期未定,若按張說,則是已啟歸程,就不會說“未有期”了,因此張說也不成立。

二.寄內詩,作于大中五年說。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詩作于大中五年,當時柳仲郢任東川節度使,李商隱入柳幕,隨柳仲郢入川,《夜雨寄北》就是寫給當時在長安的妻子的。

這種說法也不能成立,根據商隱年譜的記載,商隱罷汴幕歸京,到達時是春夏之間,當時他的妻子王氏已經去世,二人未能最后相見。根據史事札記記載,商隱歸京后無路可走,再次以文章干謁令狐,令狐雖一直認為商隱背棄家門而耿耿于懷,但見其詩懷念往日之情,亦不免惻然。在他的幫助下,商隱得以補太學博士,七月,柳仲郢任東川節度使,辟商隱為節度書記,商隱因料理家事,于九月初始啟程赴梓。因此,李商隱到達東川梓幕初期,他的妻子就已經去世了,又怎么會在長期羈留后給妻子寫回信呢?

至于此詩是寄內詩的另一憑證《萬首唐人絕句》,因為現存的義山詩集舊本中,除了姜本外全部做“北”而不做“內”,而且現存最早的明嘉靖刊刻的《萬首唐人絕句》也是“寄北”。因此孤證難鳴,以此來證明此詩是寄內詩不足為憑。至此可以推測,這首詩不是寄內詩。

三.寄給情人說。

唐汝詢對此詩的注是:“題曰‘寄北’,此必私昵之人。就景生意,為后人話舊長談。”如果這個“私昵之人”不是妻子,就應該是他的情人了。

李商隱的確是一位多情才子,在他的一生中有過幾次刻骨銘心的戀情。上世紀蘇雪林的《李義山戀愛事跡考》曾對李商隱一生的愛情故事做過考證。但有些推測缺乏事實依據,而商隱被后世所認同的有三段戀情。

第一段是與名為柳枝的姑娘的戀情,第二段是與女道士宋華陽的戀情。這兩段都是商隱結婚之前,且他在開成三年前也未到過四川,因此《夜雨寄北》不會是寫給這兩位情人的。

第三段就是與妻子王氏的感情。開成三年,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邀請在其幕下擔任從事,王愛其才,以自己的小女妻之。雖然與王氏的婚姻使他深陷牛李黨爭的漩渦,但他并不后悔,在十二年的婚姻生活中,二人感情深厚,而且在王氏死后仍對她念念不忘,寫了許多悼亡詩懷念她。在梓幕時,柳仲郢同情他鰥居辛苦,要把才貌雙全的樂妓許配給他,也被他拒絕。最終獨居到死。可見李商隱雖然多情,卻不濫情,是一個鐘情自守的人。這首詩寫給情人的說法也就自然不成立了。

四.梓幕時期,寄給友人說。

劉余鍇和余恕誠編著的《李商隱詩歌集解》認為《夜雨寄北》當是寄給友人的,而且是作于梓幕時期。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最為可信的,因為回顧商隱的一生,他有可能在大中二年自桂管幕返北時曾在巴蜀有過短暫的游歷,但這并不符合《夜雨寄北》中長期滯留的情況,因此不會是做于此期。再就是大中五年之后跟隨柳仲郢到梓幕,直到大中九年韋有翼接任東川節度使,商隱才隨柳返京,這期間僅在大中七年,因思鄉念子情切返回長安一次。《夜雨寄北》應當是作于商隱在梓幕時期。并且詩中流露的羈留盼歸之感和他在梓幕時期的一系列詩作也有相同的情愫。例如作于在梓幕第三年的“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二月二日》),以及“三年已制思鄉淚,更入新年恐不禁”(《寫意》)。

李商隱雖然一生都仕途不順,生活貧困,但在梓幕時期應該是他最為難過的時期,沒有妻兒的陪伴,也沒有情人的慰藉,這個時候,唯有朋友的關懷才能稍作安慰吧。有一種推測說此詩是寫給溫庭筠的。二人過從較密,同樣受到牛黨的排擠而郁郁不得志,又因為詩才極高而并稱“溫李”,彼此惺惺相惜。這樣看來是比較可能的,但筆者資料有限,沒有更多更確鑿的證據證明,因此也止于推測而已。如果要確認,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五.總結

《夜雨寄北》是一首難得的情深語淺的佳作,明白如話卻情意深重,人們多認為這是一首寄內詩,然而根據筆者考證,及參考各位大家的意見和資料,認為這并不是一首寄內詩,而是一首寄給友人的詩,至于這位友人到底是不是溫庭筠,尚需進一步考證。

參考文獻:

[1] 《李商隱詩歌集解》,劉學鍇;余恕誠,中華書局,2004年版

[2] 《萬首唐人絕句》,[明]趙宦光;黃習遠,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版

[3] 《玉溪生詩醇》,[唐]李商隱著;聶石樵 王汝弼箋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

[4] 《玉溪生詩集箋注》,[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 《玉溪生年譜會箋》,[清]張采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 《李義山戀愛事跡考》,蘇雪林,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

篇4

成語:狐死首丘拼音:húsǐshǒuqiū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成語:魂牽夢縈拼音:húnqiānmèngyíng

出處:宋·劉過《醉太平》詞:“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銷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典故:形容萬分思念。

成語:蒹葭之思拼音:jiānjiāzhīsī

出處:《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蒹葭:初生的蘆葦。思:思念,懷念。指戀人的思念之情。

成語:剪燭西窗拼音:jiǎnzhúxīchuāng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典故: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

成語:刻骨相思拼音:kègǔxiāngsī

出處: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典故: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成語:暮云春樹拼音:mùyúnchūnshù

出處: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典故:表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成語:念念不忘拼音:niànniànbùwàng

出處:《朱子全書·論語》:“言其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典故:念念: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于心,時刻不忘。

成語:念茲在茲拼音:niànzīzàizī

出處:《尚書·大禹漠》:“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典故:念:思念;茲:此,這個。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成語:白云孤飛拼音:báiyúngūfēi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成語:白云親舍拼音:báiyúnqīnshè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春樹暮云拼音:chūnshùmùyún

出處: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典故:表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成語:睹物思人拼音:dǔwùsīrén

出處:唐·裴铏《傳奇·顏睿》:“貴妃贈辟(避)塵犀簪一枚,曰:‘異日睹物思人。’”

典故:睹:看;思:思念。看見死去或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

成語:甘心首疾拼音:gānxīnshǒují

出處:《詩經·衛風·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典故:甘心:情愿,樂意;首:頭;疾:病,引申為痛。想得頭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間相互思念的癡情。

成語:歸正守丘拼音:guīzhèngshǒuqiū

出處:《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成語:寒泉之思拼音:hánquánzhīsī

出處:《詩經·邶風·凱風》:“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典故:指子女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成語:鶴唳華亭拼音:hèlìhuátíng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典故: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成語:秋水伊人拼音:qiūshuǐyīrén

出處:《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指思念中的那個人。

成語:室邇人遠拼音:shìěrrényuǎn

出處:《詩經·鄭風·東門之墠》:“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典故:室:房屋;邇:近。房屋就在近處,可是房屋的主人卻離得遠了。多用于思念遠別的人或悼念死者。

成語:首丘之情拼音:shǒuqiūzhīqíng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成語:涕零如雨拼音:tìlíngrúyǔ

出處:《詩經·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典故:涕零:流淚。眼淚象雨水一樣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極深。

成語:天末涼風拼音:tiānmòliángfēng

出處: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典故:天末:天的盡頭;涼風:特指初秋的西南風。原指杜甫因秋風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后常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

成語:望云之情拼音:wàngyúnzhīqíng

出處:《新唐書·狄仁杰傳》:“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成語:畏威懷德拼音:wèiwēihuáidé

出處:《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典故:懷:思念。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成語:西窗剪燭拼音:xīchuāngjiǎnzhú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典故: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拼音:yīrìbùjiàn,rúgésānqiū

篇5

意象包括意和象兩種元素,“意”指情思,“象”指物象,意象是意與象、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體,是客觀的外在物象與詩人的內在情思相融合而成的藝術形式。如黃巢的《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香正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詩中的透出了作者的反叛情緒。李清照筆下的則滲透著作者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情懷。“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樣是浮云,在李白不同的詩里也表達不同的意思。

意象組合方式最主要的是剪影式。在一定的時空領域內截取生活里富有典型性的轉瞬即逝的橫斷面就叫一幅剪影,其特點是富有凝固感。如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就是截取了一位戎馬倥傯的詩人回馬遙望看不見的家園淚水沾濕衣襟時,遇到回京使者,讓他捎個口信以報平安這樣一個橫斷面構成的一幅剪影。也可以由幾幅剪影組成一首詩,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

1.層遞式:即以空間位移或時間流動為線索來組合意象。有多種具體方式:

1.1 時間層遞式。主要以時間流動為方式組合意象,串聯若干幅剪影。此類詩往往有較強的敘事性和情節性,有鮮明的節奏感,造成詩的多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如蔣捷《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作者截取了一生中少年、壯年、老年三個時期的三個典型性片段,構成三幅剪影,以時間為序層層遞進展示意象,營構全詞意境。同時以“聽雨”為線索,描繪這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生活境遇中“聽雨”的內心感受。依次寫了“少年聽雨歌樓上”的溫馨柔情、“壯年聽雨客舟中”的蒼涼凄清、“老年聽雨僧廬下”的孤涼幽情。全詞詞短情長,富于凝練美。濃縮了數十年、千萬里于尺幅之中,將少年風流、中年漂泊、萬年遁世的人生道路籠括于詞中,再現于畫面。同時截取三個橫斷面,以點帶面,連點成線,奏出了宋王朝日薄西山之際特別富于典型意義的“人生三部曲”。既是作者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個人生活寫照,也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共同遭遇和命運的寫照,更是那個風雨飄搖、江河日下的末世、亂世的寫照。

1.2 空間層遞式。主要以視點在空間下的位移軌跡為線索。其基本方式一是由遠及近,表現的畫面由大到小、主要部分突出于整個畫面;二是由近及遠,取景范圍由小變大。如王之渙《涼州詞》,寫作者邊地聽笛有感,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愁怨。全詩采用由遠及近的層遞式布局,大致包含三個意象層次,視點由遠及近,由外向里,逐層推進,向中心意象(羌笛)推進。意象兩個(黃河、高山),一個指向極遠處,一個指向極高處。大河、高山縱橫交織,構成了視野闊大,境界雄宏的大背景。“一片孤城”在天邊意象的反襯下更顯其“孤”。然后畫面向前推移到那只正在吹奏哀怨曲調《楊柳枝》的“羌笛”上。“楊柳”“春風”這些虛虛實實的意象附著在中心意象“羌笛”之上。

1.3 時空層遞式。藝術構思中,往往以一個元素為主,輔之以另一個元素,時間層遞往往伴隨空間位移,即時空層遞式。如韓《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詩以小見大,似美實刺。寫節令習俗,卻折射出國家大事,涉及到特權、皇權。后兩句表面看是歌功頌德,歌頌皇恩浩蕩,澤被權臣,實際上是暗含譏誚,諷刺皇權旁落、權臣跋扈。全詩以時空層遞式組合意象,匠心獨運。四句詩中,一句一幅剪影。從空間角度看,前三幅剪影“春城飛花”“東風御柳”“漢宮蠟燭”是特寫鏡頭,“蠟燭”是中心意象,象征皇權。春城――漢宮――蠟燭,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由外向內逐層縮小,步步內聚,聚于蠟燭。第四句將鏡頭一拉,視野擴大,中心意象四周發散,“輕煙散入五侯家”,皇權旁落之意見于言外。從時間角度看,前兩句是白晝之景,后二幅是日暮之景,從白晝到日暮,以時間層遞安排。

2.反差式(對比式)

以對比反襯為手段來組合意象,即把兩種或兩組相互對立矛盾的意象并列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如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花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片兩幅剪影,映現出元宵燈潮的大場面。然后將畫面移向幽雅、僻靜、富于詩情畫意的去處“月上柳梢頭”,楊柳依依,月影婆娑,月上柳梢,一對青年幽會。下片“月與燈依舊”一石雙鳥,包藏上片前二句的內涵,是兩幅剪影的濃縮,為下文寫“人非”做鋪墊,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然后又推出第三幅剪影(特寫)“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全部感情化為傾盆大雨,噴涌而出。上下兩片中形成鮮明對比,造成強烈反差,把物似人非,舊情難續的失落之感、悲傷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3.并列式

這種意象組合方式是按照統一的情感基調把時空上無明顯關聯,或者字面上難見邏輯聯系的一系列意象拼合在同一畫面上,組合成一組“語不接而意接”的意象群,以一線貫之,也叫拼合式。如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中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此詩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并置六種意象,一氣呵成,意象之間邏輯聯系被剪裁得一干二凈,只剩六個名詞,但這些意象蘊含豐富,富于啟發性,能誘導讀者發揮想象和聯想,去補充和重現意象之間的邏輯聯系。全詩以一種情感線索貫穿于六種意象之中,都滲透著羈旅愁思,組成一幅著墨疏淡、韻味深厚的“荒山早行圖”,含蓄地表現出了道路辛苦,羈旅愁思,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另如陸游《書憤》“樓船夜雪瓜州度,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各為一副剪影,時空上有較大飛躍:一為冬景,一為秋景;一在東南(瓜州),一在西北(大散關)。詩人憑借高超的想象,把兩幅剪影并列起來,概括當年抗金的壯舉。又如“高鳥長淮水,平蕪故郢都。”(王維《送方城韋明府》)“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杜甫《旅夜書懷》)等詩都用這種組合方式。

4.疊映式

即打破時空限制,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時空的意象重疊映現。如陳陶《隴西行》:“勢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后二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是同一對象存在于不同時空里的意象形態:一為現實中的一堆枯骨,一為夢幻中的英俊少年;一在無定河邊,一在春閨夢里。兩個意象重疊映現,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從而產生強烈的反諷效果,強化了詩中的悲劇氣氛和譴責意味。又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全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抒發游子異鄉獨處的苦澀。詩中“共剪西窗燭”的甜蜜情景與“巴山夜雨時”的孤苦情景在相互映襯中更顯得炎涼懸殊,苦樂易趣,把無限的羈旅之愁、相思之苦寫得深婉有致,感人肺腑,耐人尋味。

5.輻輳式

這種意象組合中有一個中心意象處于軸心,其它意象都指向中心意象,如同車輪輻條都向車轂集中一樣。這種方式往往與側面描寫、復疊手法相輔相成。如漢樂府《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但坐觀羅敷。”圍繞羅敷這一中心意象,描寫了行者、少年、耕者、鋤者這些意象的共同形態(失態),是羅敷異乎尋常、令人傾倒的美產生的巨大的向心凝聚力使他們或忘其鋤,或招其怨.....竭力表現了羅敷的超常迷人,產生了正面描寫所不能產生的藝術效果。再如漢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全詩以江南為大背景,圍繞“蓮葉”這一中心意象將嬉戲于碧水中的魚置于蓮葉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形成輻輳式意象結構,如同眾星拱月一般,突顯了“江南可采蓮”這一主題,是一首淳樸而優美的勞動的贊歌,也是一曲水鄉的贊歌。

6.輻射式

是由內向外發散(與輻輳式相反),由一個軸心意象裂變出一系列意象,從而形成一個網絡狀的,具有外向張力的意象結構整體。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字字寫旅途秋景,又字字寫旅人秋思,以“秋”托染“思”又以“思”映射“秋”,含蓄深婉地抒發天涯游子凄楚孤寂、彷徨苦悶的斷腸之情。全曲幾乎都用描述性意象,手法上用賦,寄意于象,借景抒情。深秋日暮,天涯游子的斷腸之思是這支小令選擇意象、組合意象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前三句每句都用并置式,各攝取三種意象,并列組合構成剪影:枯藤纏繞著老樹,老樹上棲息著昏鴉(哀景,冷色調);在小橋的下面,有流水潺潺,小橋的旁邊有人家(樂景,暖色調);西風沙沙的古道上,一匹瘦馬,蹣跚而上(哀景,冷色調)。三幅剪影之間又是雙重反差式互為表里:表層一、三和第二幅剪影與意象的表層感彩相互對立構成反差式結構。在靜謐、溫馨的色調映襯下形成強烈的反差,強化了凄涼愁苦的氣氛。在深層意蘊上,一、二句和第三句的意象也構成反差式結構,一、二句說的是有歸宿,第三句說的是無歸宿,“小橋流水人家”雖然荒僻卻充滿溫馨。總之,鳥歸巢,人在家,瘦馬卻在古道,即安居的寧靜舒適與漂泊的凄苦勞頓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醞釀著一種不可遏止的心理動勢――思歸如渴,歸心似箭。第四句在前三幅剪影的基礎上,用由小及大,由局部到整體的空間層遞式,將前三幅剪影鑲嵌在“夕陽西下,落日殘照”的大背景下。蕭瑟的秋景襯上蒼茫的暮色,凄苦的氣氛加倍如扣。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逆向推進,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的空間層遞式推向主體意象―天涯斷腸人,畫龍點睛,總攝全局。

篇6

1.考情分析

年號卷別作者朝代作品體裁設問方式題型分值

2011廣東蘇軾宋減字花

木蘭詞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時節是什么時候?簡答題3

2011安徽歐陽修宋瑯琊溪七絕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簡答題4

2014山東陳與義宋尋詩兩

絕句七絕“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簡答題4

2014天津黃庚宋暮春七絕《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簡答題2

2015安徽杜甫唐月圓五律這首詩前六句描寫了月圓之夜的那幾幅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簡答題4

從上表可以看出,鑒賞古詩詞中畫面描寫的作品主要選自唐宋詩詞,題型是簡答題,分值相對穩定,考查頻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2.答題策略

設問方式:

(1)這首詩(詞)圍繞××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有什么作用?

(2)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3)這首詩(詞)的第×句描寫了怎么樣的景色?是怎樣將景與情結合在一起的?

答題步驟:

①描繪圖景畫面。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情景。描述時要忠于原詩,可以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生動。

②概括氛圍特點。根據景物構成的畫面,用一、兩個雙音節詞概括氛圍特點,例如冷清、恬靜、雄渾、空茫等。

③分析思想感情。寫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分析景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務必具體化,嚴防空洞無物。

答題模版:這首詩(詞)運用××的手法描寫了一幅××的畫面(××圖),營造了一種××、××的氛圍特點,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精題示例:

(2015高考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月圓①

(唐) 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靜,高懸列宿④稀。

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注:①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②綺逾依: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圓。④列宿:眾星。

問題:這首詩前六句描寫了月圓之夜的哪幾幅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答題步驟:

步驟一:描繪圖景畫面。這首詩的前六句句句寫景,眾多的景物交織成一幅優美的畫面。詩中描寫的景物有孤月、小樓、寒江、柴扉、江波、綺席等,描繪這些圖景時要使用動詞或形容詞進行適當修飾,力求準確優美。

步驟二:概括氛圍特點。詩歌描寫的是月圓之夜的美景。月圓之夜萬籟俱靜,一切都顯得安靜而祥和,皎皎月光灑落在江波、綺席之上,又顯得異常清新。由此可以概括出詩句營造的氛圍特點:靜謐、清新。

步驟三:分析思想感情。詩歌所描寫的眾多景物之中,“月”居高臨下,月光普照萬物,是主角。而且又是“月圓”之時,此情此景,詩人不免睹月思鄉,又由“月圓”想到萬家“團圓”,詩歌表達的情感就非常清晰了。答題時要具體,切忌空洞。比如僅答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是不妥的,應答出“睹月而生的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參考答案:這首詩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孤月當空,清輝滿樓;月映寒江,影動柴扉;月灑江波,浮光躍金;月照綺席,光彩交融;月掛空山,萬籟俱靜;月明中天,疏星寥落等畫面,營造了靜謐、清新的氛圍,表達了詩人睹月而生的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寄托了渴盼萬家團圓的美好愿望。

模擬精練: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訴衷情令?長安懷古

康與之

阿房廢址漢荒丘,狐兔又群游。豪華盡成,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頭,淚難收。夕陽西下,塞雁南飛,渭水東流。

注:紹興十二年八月,高宗、秦檜為了討好金人,“分化陜西地界,割商、秦之半畀金國”,長安遂歸金人。這首詞當作于此前。

“夕陽西下,塞雁南飛,渭水東流”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綏州作①

韋莊

雕陰②無樹水難流,雉堞連云古帝州。

帶雨晚駝鳴遠戍,望鄉孤客倚高樓。

明妃去日花應笑,蔡琰歸時鬢已秋。

一曲單于③暮烽起,扶蘇城上月如鉤。

注:①本詩是韋莊年輕時外出求學而羈留綏州時所作。綏州城亦稱扶蘇城,因最高處即秦皇長子扶蘇墓。②雕陰:綏州城南門正面之山即雕陰山。③單于:曲調名。

尾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說明。

答: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浣溪沙

辛棄疾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這首詞的下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賞析。

答:

參考答案:

1.描繪了夕陽西下,北雁南飛,浩蕩的渭水滔滔東流的景象,營造了一種蕭殺而壯闊的氛圍。作者寓情于景,抒發了目睹眼前衰景油然而生的濃郁的哀愁。

2.尾聯描繪了一幅秋日晚景圖:無邊的暮煙在升騰,凄清的曲子在暮煙中回響,扶蘇城上彎月如鉤。整個畫面凄涼空茫,既表現了作者離開家鄉的孤獨和不知道何時才能擺脫羈留處境的苦悶,也傳達了對前程的擔憂。

3.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百鳥啼鳴、桃李芬芳的熱鬧春景圖。前句寫春鳥啼鳴,中句寫桃花明艷照人,后句寫梨花清麗潔白。營造了輕快、歡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對百姓生活的關心和因有豐收預兆的喜悅之情。

二、賞萬千之象,悟造境之妙――古詩詞鑒賞中的意境分析

1.考情分析

年號卷別作者朝代作品體裁設題方式題型分值

2012福建李鋼宋望江南詞“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簡答題

3

2012湖南李益唐度破

訥沙七絕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簡答題6

意境分析題的作品主要選自唐宋詩詞,多為非名家非名篇,這種題型的考查常常融合在意象及景物描寫的考查之中。縱觀近年來的命題規律,純粹的意境分析類試題考查的頻率比較低,分值也不太穩定。

2.答題策略

設問方式:

1.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氛圍,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3.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對這首詩的××聯作一賞析。

答題步驟:

①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各種意象交織而成意境,不同的色調(如紅、綠、白、黑)、不同的特質(如雁、柳、月、猿)、不同的處所(如江南的紅花、雨巷,邊塞的大漠、孤煙),必定營造出不一樣的意境。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特點、氛圍特征。要使用專業術語,對圖景營造的氛圍進行概括,常見的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清新恬淡、富麗堂皇、明凈絢麗、虛幻縹緲、繁華熱鬧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詩歌中的眾多意象組成意境,意境又為一個“情”字而來,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言志,歸根到底,最終必須回到作者抒發的情感上來。歸納情感要結合意境盡量做到細化,切忌空洞。

答題模版:這首詩(詞)借××等意象,描繪了一幅××的畫面,營造了一種××的意境,表達了(抒發了)××的情感。

精題示例:

(2012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度破訥沙①(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G鵜泉②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G鵜泉:泉水名。

問題: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題步驟:

步驟一: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人選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大雁、日出、寒光、鐵衣等意象,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壯美圖景。

步驟二:概括景物所營造的特點、氛圍特征。詩歌描寫意象中的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日出東海,從大處落筆,氣勢磅礴,顯得蒼勁、雄健;紅日和寒光,通過顏色等的比照映襯,又顯得異常壯美,詩歌雄健、壯美的意境由此可知。

步驟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戰初歸”可知是戰罷歸來,將士凱旋而歸的喜悅之情自不必說。一個“雁”字,又流露出無法排遣的思鄉思親之情。而“滿磧寒光生鐵衣”又暗含慷慨悲壯的情懷。

參考答案:全詩借助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大雁、日出、寒光、鐵衣等意象,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時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日出東海,鐵衣生寒的圖景。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既有勝利者的喜悅又有對家鄉的思念,同時又暗含軍旅生活的艱辛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模擬精練:

1.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長相思?山驛

(北宋) 萬俟詠

短長亭,古今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樓外涼蟾一暈生,雨余秋更清”兩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答:

2.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早行

劉駕

馬上續殘夢,馬嘶時復驚。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棲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羨居者閑,溪邊人已耕。

這首詩的頸聯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

3.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問題。

【越調】 天凈沙?魯卿庵中[注]

張可久

青苔古木蕭蕭,蒼云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該元曲前三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答: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夏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這首詩是用什么手法營造意境的?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這兩句借濕冷的月、黃昏的雨、傍晚的云、秋葉的聲和大雁的鳴叫,描寫了雨后的清秋景象,營造了一種清幽、悲涼、孤寂的意境,抒發了詞人目睹凄涼秋景而生發的濃濃的羈旅之思。

2.此聯借棲鳥、落月、孤城等意象,描繪了一幅蕭瑟寂靜的清晨行旅圖。遠處的樹木寂靜地站立著,那些棲息的鳥兒還在依枝戀巢;遠處的天邊上懸掛著殘月,微茫的月色下隱約矗立著孤獨的城池。此聯營造了凄清、冷寂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苦和思鄉之情。

3.前三句寫青苔之上,古木參天;蒼云飄逸,秋水無邊;紅葉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隱約可見。青苔、古木、蒼云、秋水、紅葉、山齋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清幽、淡遠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隱居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

4.這首詩用襯托的手法營造意境。作者借助庭院、石榴、樹陰、流鶯等意象,描寫石榴花明媚,紅艷如火,與庭院綠樹、樹陰遍地相映襯,營造了一種靜謐、清幽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的悠閑曠適之情。

三、一枝一葉總關情――古詩詞鑒賞中的意象賞析

1.考情分析

年號卷別作者朝代作品體裁設題方式題型分值

2012山東晁補之宋吳松道中五律(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簡答題3

2012山東晁補之宋吳松道中五律(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簡答題5

2012江西秦觀宋江城子詞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簡答題4

2013山東江清山寺夜起五律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哪些特點?詩人是如何描寫的?簡答題4

2013江西辛棄疾宋水調歌頭詞概括“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內涵。簡答題2

2014安徽馬子嚴宋西湖春暮詞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簡答題4

2015福建陸游宋秋夜紀懷五律第二聯寫景精細,請簡要分析。簡答題3

2015天津黃庭堅宋雨過至城

西蘇家七律詩中描寫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簡答題2

賞析意象是近年來詩歌鑒賞的重頭戲,也必將成為未來高考的高頻考點。這類試題考查的作品基本選自宋代詩詞,題型主要是簡答題,分值相對穩定。

2.答題策略

設問方式:

1.請概括××等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詩(詞)表達的情感。

2.請簡要分析詩(詞)中××意象在詩歌中的作用。

3.這首詩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4.這首詩(詞)描寫了××之景,請從××的角度作簡要賞析。

5.這首詩(詞)的××句(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6.結合詩歌內容,分析××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題步驟:

①準確概括意象特征,明確意象(景物)內涵。如柳――送別、留戀;落花――失意;竹――氣節,虛心,積極向上;蘭――高潔;松柏――偉岸,堅強;梅――不屈不撓;子規――悲慘,思念故鄉;猿猴――哀傷,凄厲;大雁――孤獨,思歸;孤云――孤獨,漂泊;月亮――思鄉思親等。在此基礎上,描繪詩歌展現的圖景畫面。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根據景物構成的畫面,用一兩個雙音節詞概括氛圍特點,如幽深冷寂、孤凄悲涼、閑適靜謐等。

③分析并揭示意象中蘊涵的詩人的情感。感情由意象(景物)而來,一定要做到情景交融,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而且要具體化。

答題模版:這首詩(詞)描繪了××等意象,渲染了××的氛圍,表達(抒發)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精題示例:

(2015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雨過至城西蘇家

(宋) 黃庭堅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

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

花飛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

管領風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注:此詩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

問題:詩中描寫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題步驟:

步驟一:準確概括意象特征,明確意象(景物)內涵。這首詩描寫了塵土、紫煙、麗日、紅花、柳色等意象,這些意象色澤鮮艷明快,暗示了詩人輕快的心情。

步驟二: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朦朧的紫煙與麗日、紅花、柳色在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格外艷麗、空明;滌凈的塵土與散發著芳香的紅花清新醉人。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空明清新的氛圍,令人陶醉。

步驟三:分析并揭示意象中蘊涵的詩人的情感。色調明快的景物描寫,抒發了雨后天晴作者訪友時的輕快與喜悅,也流露出仕途上的躊躇滿志或忙中偷閑的快樂。

參考答案:詩中描寫了塵土滌凈,紫煙漸散,雨過日麗,紅花沾雨,柳色蔥翠的美景,營造了一種空明、清新的氛圍,抒發了雨后天晴作者訪友時的輕快與喜悅,也流露出仕途上的躊躇滿志或忙中偷閑的快樂。

模擬精練:

1.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甘州?寄李筠房

張炎[注]

望涓涓一水隱芙蓉,幾被暮云遮。正憑高送目,西風斷雁,殘月平沙。未覺丹楓盡老,搖落已堪嗟。無避秋聲處,愁滿天涯。

一自盟鷗別后,甚酒瓢詩錦,輕誤年華。料荷衣初暖,不忍負煙霞。記前度、剪燈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遠,白云休贈,只贈梅花。

注:張炎,南宋著名詞人。李筠房,南宋浙江湖州人,張炎的友人。宋時兩人情趣相投,時常相聚,而宋亡國后兩人天各一方。此詞即是張炎寄詞遠慰隱遁山中的老友,勉以梅花相贈,共保歲寒之貞。

詞的上片寫了何種景象?有何作用?請簡要概括。

答: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②,我心懸旆正搖搖③。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注:①此詩作于開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將離任,回京任職。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詩人便先為他送行,并賦此詩相贈。②的的:鮮明的樣子。③搖搖:心神不定的樣子。

請簡要賞析詩的頷聯中“云”“柳”兩個意象。

答:

3.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問題。

山坡羊?北邙山①懷古

張養浩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把風云慶會②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注:①北邙山:河南洛陽北面的邙山。自東漢魏晉以至唐宋,洛陽或為首都,或為陪都,曾經盛極一時。于是,距洛陽不遠的邙山就成了許多帝王公卿、達官貴人選擇墓地的寶地。②慶會:喜慶吉祥的集會。

曲子的前三句描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答:

參考答案:

1.詞的上片寫作者登高望遠,望見的是被暮云遮掩的荷花、西北風中失群的孤雁、殘月下大片的沙漠等意象,營造了蒼涼、哀傷的氛圍,烘托了詩人對老友的殷切思念之情,抒寫了國破家亡之后的憂傷悲涼之感。

2.“云”,突出云霧繚繞的朦朧景象,表現九華山路旁的寺宇時隱時現的縹緲迷離之美;“柳”,表現眼前綠水送別的清弋江村邊,柳枝如絲,輕拂橋面,營造出朦朧而優美的氛圍,反襯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惜別之情。

3.曲子的前三句描寫了作者登臨所見的景色:一陣陣悲風,一縷縷荒煙,遍地墳塋,到處是殘缺不全、字跡漫漶的墓碑,營造了一種悲愴、凄涼的氛圍,表現了人一旦死去便萬事成空的主旨,對統治者永難滿足的欲望給予當頭棒喝。

四、笑顰知人性,霜雪見風骨――古詩詞鑒賞中的形象解讀

1.考情分析

年號卷別作者朝代作品體裁設題方式題型分值

2012安徽楊萬里宋最愛東山

晴后雪七絕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簡答題4

2012江蘇溫庭筠唐夢江南詞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簡答題4

2012天津楊萬里宋野菊七律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簡答題2

2012湖北賈島唐送鄒明府

游靈武五律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簡答題4

2013遼寧張t宋竹軒詩興七律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簡答題6

2013重慶錢繼章清鷓鴣天?

酬孝峙詞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簡答題4

2014山東陳與義宋尋詩兩

絕句七絕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簡答題4

2014上海陸游宋鏡湖女七律結合作品,對作者塑造的“鏡湖女”形象加以賞析。簡答題4

從列表中不難看出,鑒賞詩歌形象是多年來高考的高頻考點,試題考查的作品大多選自唐宋詩詞,題型均為主觀簡答題,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

2.答題策略

設問方式:

1.這首詩塑造了怎樣的形象?

2.××是個什么樣的形象?這首詩(詞)是如何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

3.請概括××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4.這首詩的××聯描繪了怎樣的××形象?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5.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答題步驟:

①簡要概括人物形象。用一句話概括詩中人物是一種什么樣的形象,這句話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即人物的特點和身份,如“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堅韌不屈的形象”等。

②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形象特點。分析形象特點要緊緊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從正面了解人物形象。同時,還要關注詩歌中的環境描寫,這些描寫往往對人物起襯托作用(包括正襯和反襯)。

③概括塑造形象的意義。詩人塑造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塑造自己的形象,直接表達自己的志向、節操、抱負、喜好;塑造他人的形象,往往表達自己的贊美、向往之情。如果是詠物詩中塑造“物象”,一定是托物言志,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操、追求和品格,答題時要做到物我統一。

答題模板:這首詩(詞)塑造了一個××(特點)××(身份)的形象。詩中的××描寫表現了人物××的特點。抒發(表現)了詩人××的情感(志向、志趣、節操)。

精題示例: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回答問題。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①,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問題: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

答題步驟:

步驟一:簡要概括人物形象。從這兩首詩句不難看出,陳居士是一個行為灑脫、情趣高雅的文人形象。這句話包含兩方面內容,即人物的特點(行為灑脫、情趣高雅)和身份(文人雅士)。

步驟二: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形象特點。從詩句“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中,可以看出陳居士灑脫的性格;從詩句“亭角尋詩滿袖風”“醒來推戶尋詩去”中,可以看出陳居士高雅的情趣。由注釋可知,陳居士的身份是一位文人雅士。

步驟三:概括塑造形象的意義。從詩面上看,詩人極力表現陳居士行為灑脫、情趣高雅的形象特征,表現了詩人對陳居士的贊美,其實也含蓄地表露出作者瀟灑倜儻的個性。

參考答案:詩中“陳居士”是一個行為灑脫、情趣高雅的文人雅士形象。“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亭角尋詩滿袖風”“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的高雅情趣。詩句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體驗色彩,含蓄地表露出作者瀟灑倜儻的個性。

模擬精練:

1.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回答問題。

【正宮】 黑漆弩?村居遣興

劉敏中

長巾闊領深村住,不識我喚作傖父①。掩白沙翠竹柴門,聽徹秋來夜雨。閑將得失思量,往事水流東去。便宜教②畫卻凌煙,甚是功名了處?

注:①傖父:鄙賤之夫。②便宜教:即便,即使。

前兩句刻畫了作者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答: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放船

杜甫

送客蒼溪縣,山寒雨不開。

直愁騎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

江流大自在,坐穩興悠哉。

杜甫一生漂泊,生活凄苦,詩作中大多為多愁善感的形象。而這首詩一反常態,表現出一個全新的詩圣形象。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詩人的全新形象。

答: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側犯?詠芍藥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卻向揚州住。微雨,正繭栗梢頭弄詩句。紅橋二十四,總是行云處。無語,漸半脫宮衣笑相顧。

金壺細葉,千朵圍歌舞。誰念我、鬢成絲,來此共尊俎。后日西園,綠陰無數。寂寞劉郎,自修花譜。

詞的下闋描寫了芍藥和詞人怎樣的形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答:

參考答案:

1.前兩句刻畫了一位居住荒野、悠閑自在又含有傲兀不平之情的隱士形象。“長巾闊領”說明作者衣著簡樸,表現了他逍遙自在的情懷;“深村”點明其居住的地方的幽靜狀態;“傖父”的稱謂表明作者已經完全是個農夫的形象,而世俗之人無法理解,抒寫了傲兀不平之情。

2.這首詩刻畫了一個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心情舒暢的全新的詩人自我形象。作者泛舟游覽,看到沿途的青峰、黃橘、大江,自己穩坐船頭,興味盎然,逸興遄飛,好不自在,抒發了游覽山水時的輕松愉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