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則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0 08:5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語八則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語八則教案

篇1

 

國學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1

 

一、活動目的:

 

1. 使學生理解“國學”的含義,體驗學國學的歡欣和喜悅,掀起小學生學國學的熱潮。

 

2.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小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質。

 

3.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準備具有古典特色的音樂。

 

2.準備孔子畫像、將教室布置成古代書塾環(huán)境。

 

3.相關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學問的課件及孔子游歷各國講學的課件。

 

4、孔子格言課件

 

三、活動形式:班會形式

 

四、活動時間:20xx年5月13日

 

五、活動地點:多媒體教室

 

六、活動內(nèi)容:

 

1.欣賞古典音樂,營造氣氛。

 

2.全體學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畫像敬禮,以示尊崇。 3. 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學問的課件,引入情境。

 

4. 學生活動展示: ⑴ 以接龍的形式背誦弟子規(guī)。 ⑵“弟子規(guī)節(jié)選文字”情景表演

 

⑶兩人一組,以比賽的形式背誦國學經(jīng)典。

 

⑷以創(chuàng)新形式翻唱國學經(jīng)典。

 

5.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國游歷講學的課件。 6.全體學生共同誦讀孔子名言。 七.活動過程:

 

(一)課前欣賞,營造氛圍:播放古典音樂。

 

(二)激情導入:

 

同學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國學作為中華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可分為經(jīng)、史、子、集、蒙五部。學習國學,對于同學們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作為國學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國千年歷史長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習國學,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向我們的先輩以古禮祭拜。(禮畢)

 

主持人:孔子一生誨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下面我們大家就和老師一起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學問的課件。

 

(三)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做學問的畫面,(播放課件)

 

主持人:多麼濃厚的學習氛圍,多麼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我們一起沿著先人的足跡,去感受學習國學的樂趣。

 

(四)學生活動展示:

 

主持人:從幼兒到少兒階段,相信我們同學一定誦讀了許多國學中的經(jīng)典書目,如蒙學讀物:.《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千字文》等。伴著書香,請同學們一起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收獲吧。 1.以接龍的形式背誦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三個字一句話,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內(nèi)容較長,全班同學以接龍的形式每人誦讀四句,生生互動,感受國學之美), 2.“弟子規(guī)節(jié)選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確,《弟子規(guī)》內(nèi)容豐富,包括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人、學文七部分。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弟子規(guī)誦讀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具體過程如下:

 

A. 全班交流資料。每組選派代表上臺交流資料及故事。

 

B. 小組內(nèi)交流收獲。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收獲,說說你學習了《弟子規(guī)》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還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需要繼續(xù)努力。 C. 全班交流學習成果,《弟子規(guī) 》中經(jīng)典語句情景表演 3.兩人一組,以比賽的形式背誦國學經(jīng)典。

 

主持人:國學經(jīng)典內(nèi)容很多,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學,我們以比賽的形式背誦。(兩人一組進行比賽,激起學生的熱情,同時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了國學。) 4.以創(chuàng)新形式翻唱國學經(jīng)典。

 

主持人:前邊我們對國學經(jīng)典進行了精彩的誦讀與表演,這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模仿與探究。在此基礎上對所掌握的國學經(jīng)典內(nèi)容進行翻唱,將是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的挑戰(zhàn)。

 

(五)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國游歷講學的課件。

 

國學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瑰寶,不但國人爭相學習,即使是外國人也在爭相學習中國的國學經(jīng)典。看,孔子坐著馬車和他的弟子們已經(jīng)走出國門到各國游歷講學去了。(播放課件)

 

(六)全體學生共同誦讀孔子格言。(出示課件)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七) 

結束語: 同學們,人生成長離不開精神生活,只有我們的身體長大了、知識增加了、精神豐富了,才是真正意義的成長。愿同學們在成長的路上不忘祖訓,繼承傳統(tǒng)美德;讓國學伴著書香隨我們遠航!

國學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2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主題

 

主持人a: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主持人b:齊風韶韻,流傳四方。

 

主持人a:燦爛的文化豐盈著我們的童年,

 

主持人b:沁人的書香浸潤著我們的成長。

 

主持人a:我國歷來被稱為詩的國度,自詩經(jīng)開始,中國古典詩文一直洋溢著獨具魅力的靈性風韻。唐詩更是古典詩歌發(fā)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chǎn)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絕世才華,他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云流水而又變幻莫測,情財飄逸雋永,美如清水莢蓉。現(xiàn)在請聽李白的《古風》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

 

二、感受經(jīng)典的魅力

 

詩歌朗誦

 

唐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fā)

 

主持人a:下面請聽朗誦《蘭》。

 

明 陳汝言

 

蘭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為世人賞,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時,根株離本鄉(xiāng)

 

雖承愛護力,長養(yǎng)非其方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主題班會。

 

冬寒霜雪零,綠葉恐雕傷。

 

何如在林壑,時至還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僅具有不朽的本質,而且是我們?nèi)松猛局斜夭豢缮俚陌閭H與慰籍。名著是怎樣伴我成長的呢?請聆聽《論語》同我行。

 

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主持人a:《論語》中的“孝敬之道”,塑造著我們高尚的靈魂,它的“智慧之道”,啟迪著我們的思維,它的“治世之道”教會了我們?nèi)蕫郏瑫沁@樣的神奇!同學們還給我們帶來了有趣的經(jīng)典故事呢!

 

學生1:《孔融讓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會了我們,與人交往要寬容。讓我們再來聽聽另一個故事,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學生2:《鑿壁借光 》

 

主持人a:這些故事不僅有趣,而且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那么都給大家?guī)砹四男┧伎寄?或者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對你有哪些影響呢?

 

主持人b:經(jīng)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無窮。

 

主持人a :走進經(jīng)典,我們走進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進經(jīng)典,我們走進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蘊深厚的《老子》可吟讀,可朗誦,

 

主持人b:能從耳朵鉆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與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為了感激春的到來——吐露新芽;

 

主持人b:鮮花為了感激夏的到來——競相開放;

 

主持人a:碩果為了感激秋的到來——掛滿枝頭;

 

合:我們?yōu)榱烁屑そ?jīng)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主持人b:《弟子規(guī)》主要講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為人處世,以增進團結,促進和諧。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為世人所稱道,所敬仰。下面請欣賞小故事《孟信不賣病牛》

 

《孟信不賣病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被罷免了官職以后,家里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主題班會。孟信回家后發(fā)現(xiàn)病牛被賣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么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如果我們都能像孟信一樣,做人誠實守信,經(jīng)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詐行為事件就不會發(fā)生。

 

主持人a:聽了這個故事,你認為孟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見沒見過和他不一樣的人呢?(通過小故事和同學們的評論,讓孩子們明白怎樣做人。)

 

主持人b:誦讀中華經(jīng)典,讓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主持人a:誦讀中華經(jīng)典,讓民族文化智慧支撐我們?nèi)烁竦募沽骸?/p>

 

三、班主任總結

 

中華經(jīng)典的鏗鏘音韻在我們耳邊回響,中華經(jīng)典的千古風韻在我們心頭蕩漾。培根在《論讀書》中這樣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倫理使人莊重……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從《憶讀書》中我們知道冰心奶奶從小就貪婪地吮吸著經(jīng)典文化的營養(yǎng)而長大,受著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參與到“經(jīng)典誦讀”活動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讓經(jīng)典潤澤我們的心靈。

 

國學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3

 

【活動主題】

 

誦讀經(jīng)典 愛我中華

 

【活動目標】

 

1.通過誦讀經(jīng)典,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傳統(tǒng) 文化的熱愛之情

 

2.加強師生的語言規(guī)范意識和推普的參與意識,在全校形成公共場合、課堂教學中說普通話的風氣

 

【活動準備】

 

古詩詞朗誦

 

【活動過程】

 

一、開場詞

 

經(jīng)典使人生變得厚重與深刻,誦讀使我們獲得心靈的開發(fā)與啟迪.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歷史星河中,閃耀著無數(shù)顆璀璨的星星小學誦讀經(jīng)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主題班會。

 

這兒有諸子百家,有四書五經(jīng),有唐詩宋詞……這兒有老子莊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這兒閃爍著先人們的無上智慧,這兒呢喃著前輩們的悠悠情懷。今天,讓我們走進悠遠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懷。

 

今天,讓我們與圣賢為友,與詩詞作伴;今天,讓我們盡情歌誦,盡情吟唱。

 

二、誦讀經(jīng)典

 

1.《迢迢牽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樂)

 

3.《陋室銘》《愛蓮說》

 

4.蘇軾的《水調歌頭》

 

5.(師)剛才咱們欣賞了這么美的詩詞,老師也想?yún)⑴c到你們中間,咱們開展一個競賽好不好?咱們四個組,每組要說一個我限定內(nèi)容的詩句,看看哪一組說的最多最好。

 

第一個題目由第一組說:誰能說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詩來。

 

第二個題目由第二組說:誰能說出含有動植物字眼的詩來。

 

第三個題目由第三組說:誰能說出含有親情意思的詩來。

 

第四個題目由第四組說:誰能說出含有離別意思的詩來。

 

三、 結束語

 

琴聲淡去,余音裊裊,詩詞吟罷,口留清香。

篇2

關鍵詞:一流課程建設;古代文學;教學內(nèi)容改革;路徑

一流課程建設是當下高校教學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重大戰(zhàn)略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雙一流”建設的決策,即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2019年4月為進一步推動“雙一流”建設,教育部正式啟動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雙萬計劃”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即建設1萬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一流課程建設是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契機,其中,教學內(nèi)容改革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根本與核心,是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改革的基石。以下從立德樹人、溝通古今、融匯中西、體用結合等四個方面來探討古代文學教學內(nèi)容改革的路徑創(chuàng)新。

一.強化課程思政,將立德樹人與教授專業(yè)知識相結合

在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多側重文學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學生人文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究其原因,主要與古代文學課程內(nèi)容特別多、教學課時比較少有關。古代文學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遼宋金元文學、明清文學,部分高校還會將近代文學納入其中,可見,古代文學包含了自上古至近代兩千多年的歷史,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就文學本身而言,囊括了眾多的文學作家、文學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現(xiàn)象、文化思潮等。顯而易見,古代文學的課程內(nèi)容具有歷時悠長、涉獵廣泛、內(nèi)容繁多、文義多元等特點。因此,教師為趕教學進度,往往以知識講授為主,而減少文學作品的鑒賞與評析,從而忽視了古代文學作品蘊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對學生人格精神的熏陶與培育。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包含了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僅就《論語》而論,即蘊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入則孝,出則弟”的孝道規(guī)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堅毅果敢,以及“學而優(yōu)則仕”的兼濟情懷等文化精神,另有君子品格、學習方法等不必贅述。更遑論先秦諸子、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瀚如煙海的文學經(jīng)典。這些文化精神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格精神的培養(yǎng)目標高度一致,是立德樹人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古代文學教學內(nèi)容改革的第一把鑰匙。因此,在一流課程建設的戰(zhàn)略契機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強化課程思政。具體來說,既要飽滿地完成專業(yè)知識的講授,又要深刻挖掘古代文學中蘊含的文化精神,時刻以樹立學生美好品德、健全學生人格精神為教育目標,并體現(xiàn)在教學實踐之中,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終極教學目的。

二.注重古為今用,將古代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學距今時日久遠,與當今的語言表達方式、文化社會環(huán)境存在較大差異,譬如就語言的讀法來說,古代漢語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等四聲,而如今普通話中已無入聲字,而且現(xiàn)代漢語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與古代漢語中的平聲、上聲、去聲并不完全相同,這就造成了古今語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礙。再如,古代文學中的建安風骨、正始之音、玄言詩、盛唐氣象、古文運動等文學風格或文學現(xiàn)象,都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等密不可分,解讀古代文學需要知人論世,文化語境的不同又加深了對古代文學理解的難度。又如,律詩和詞的創(chuàng)作有嚴格的規(guī)范要求,講究平仄格律和對仗押韻,這在今天已經(jīng)很少被創(chuàng)作。另外,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的普及,更加劇了古代文學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脫離。因而,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古代文學是故紙堆里的“死”學問,不具有時效性和實用價值,從而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古代文學經(jīng)典也成為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案頭作品。鑒于此,在古代文學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中,亟需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具體來說,應增強現(xiàn)代教學意識,第一,吸收學科前沿研究成果,及時補充教學內(nèi)容、更新教案與課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用新方法、新材料來解讀古代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常學常新的學習態(tài)度和用現(xiàn)代意識、現(xiàn)代材料解讀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方法。第二,強化實踐教學,挖掘古代文學與當下社會生活的契合點,用現(xiàn)代方式解讀和演繹古代文學,使古代文學“活起來”,以最終達到古為今用、溝通古今的教學目的。第三,在講授古代文學經(jīng)典時,除了傳統(tǒng)的閱讀欣賞、評論鑒賞之外,還可以強化視聽體驗、經(jīng)典再創(chuàng)作體驗。比如,觀看文學經(jīng)典改編的影視劇,進行比較研究。再如,化用詩詞進行現(xiàn)代廣告語的編寫,對古代戲劇作品進行改編、續(xù)寫等劇本創(chuàng)作,拍攝抖音等微視頻演繹古代文學經(jīng)典等。總之,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力求古代文學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結合,賦予古代文學新的視野與功能,使學生置身古代文學的情境之中,感受古代文學的時代魅力與現(xiàn)代價值。

三.推進中西融匯,將傳統(tǒng)文學與西方先進理論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產(chǎn)物,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烙印,因此,在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一貫采用本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和理論,古代文學的教學內(nèi)容亦以彰顯民族特色為主。這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必要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古代文學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不利于學生國際視野的養(yǎng)成。實際上,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學作品無論當時還是今日在國際上都有著比較廣泛的傳播和影響。《三國演義》早在明代隆慶三年(1569)已傳播到朝鮮,英國牛津大學收藏了一本崇禎八年(1569)的明代刊本《三國志傳》,目前朝鮮、日本、越南、英國、法國、俄國等多國都有《三國演義》的譯本,同時也有許多研究論文和專著,《三國演義》的國際影響與地位可見一斑。再如元雜劇《趙氏孤兒》曾被國外多位著名作家改編并且搬上舞臺,法國伏爾泰就據(jù)此編寫了《中國孤兒》,并于1755年出版。《三國演義》《趙氏孤兒》受到國外讀者的歡迎并不是個例,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許多經(jīng)典作品,乃至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在國外都有著廣泛的受眾,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必然結果。另外,由于歷史的遺留問題,中國許多原始文獻曾大量流失到國外,比如敦煌學發(fā)源于國內(nèi),其第一手文獻材料卻在國外。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中,不能忽視其在國外的現(xiàn)狀。另外,西方學術研究中的先進理論也是打開中國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鑰匙。比如,西方的傳播學理論、美學理論、語言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等,與國內(nèi)教學研究與改革有許多共通之處,我們可以擇其善者應用到本學科的建設與改革之中,以拓展研究視野。因此,在古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實踐中不能故步自封、畫地為牢,而應該具備國際眼光,主動探索古代文學在國外的研究現(xiàn)狀和最新成果,以及國外相關學科的先進研究理論,并存其精華、化為已用,將最新的、客觀的文學知識、文學理論傳授給學生,以開拓學生視野、培育學生中西結合的先進理念。

四.提倡體用并重,將文學本位與地域文化特色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學以文學研究為本位,以歷史學和文化學研究為雙翼,古代文學的教學同樣遵守這一原則。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往往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核心,輔以文學傳播和文學評論。其中,文學創(chuàng)作又注重分析作者的身世生平,創(chuàng)作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文學作品的鑒賞等。這是古代文學常用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卻不利于課程特色與學科品牌的建設。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具有地域特色、校園特色的地方高校并不少見,比如鄭州西亞斯學院地處中原腹地新鄭,而新鄭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有“炎黃故里”之稱。從1992年至今,新鄭市每年3月都會舉行祭祖大典的活動,該校則承辦“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撒貝寧、馬東、酈波、康震等文化名人都曾云集于此。此外,新鄭市的文物名勝眾多,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八處,包括鄭韓故城、歐陽修陵墓、始祖山風景區(qū)、鄭風苑景區(qū)與鄭王陵博物館等。可見,鄭州西亞斯學院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該校的古代文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就地取材,增加課外參觀文物遺存、觀摩國際論壇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學在歷史長河中流過的痕跡。再如,“中華第一古都”安陽市,曾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也曾發(fā)掘出甲骨文在內(nèi)的殷墟遺址。安陽師范學院則利用這種特殊的地域文化,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同時創(chuàng)辦了《殷商學刊》。鄭州西亞斯學院和安陽師范學院在特色學科建設方面無疑取得了成功。因此,為打造特色學科品牌,建設一流課程,古代文學在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中需體用結合,將文學本位與地域文化、學校特色結合起來,使古代文學的教學融入地方特色,將歷史拉進現(xiàn)實,將文學融入人生,從而使古代文學的教學生動鮮活起來。

篇3

教學改革主要包括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當然也包括對教學主體和教學客體的改革。本文主要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因為教師、學生和教學內(nèi)容在某一時期內(nèi)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教學方法則是靈活的,但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果。

本文主要討論文科的教學法。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歷史、文學、美學等等,這些課在高校里或是作為公共課,或是作為專業(yè)課,課堂上的情形經(jīng)常是學生睡倒一片,老師講得兩眼發(fā)直,舉目望去無人在聽,令人感嘆教員堅持講課的毅力。這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應該引起我們對教學法的思考和討論。

一、應試模式下的抽象教育

古人有句話叫“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教學法的問題有很多,但最實際、最直接、最難解決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沒有教務監(jiān)督、甚至沒有考試壓力的情況下,還能讓學生認真聽,老師樂意講呢?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我們往往會采用這樣幾個辦法。第一、組織領導專家聽查課,或者抽查,讓教者防不勝防,從而精心備課。這固然有效,但問題是:即使教師認真?zhèn)湔n,但學生不感興趣,不愿意聽,怎么辦呢?所以這個辦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二、可以增加考試壓力,讓考試壓力變成學習動力,這確實行之有效,但這種應試教育的弊端不言而喻。就教書育人的本質而言,應試教育并不能帶來學生對知識和老師的真正信服。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應試的目的是考試。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是功利性的,潛意識是消極倦怠的、感覺很苦的。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試卷要難、監(jiān)考要嚴、不能透題,其中任何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學生就會不認真學習。由此又引出:監(jiān)考嚴、試題難、不透題,考試及格率可能降低,教員壓力變大,學生嫌學得苦,都不高興,于是可能會想辦法“變通”;再者,善于死記硬背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也是十幾年練出來了,三五天就把復習提綱背好了,那么一個學期的課,又可以應付了事;第三,更棘手的問題,考試課是有壓力的,那么考查課呢?沒有考試壓力的課,又怎么辦?所以就教書育人而言,強迫的學,功利的學,都是不好的。

二、由抽象教學進步到趣味教學

經(jīng)過多少年的應試教育,有時候我們會想:為什么大、中、小學的教材不能搞得活潑一點呢?能不能親切一點、生動一點,讓人喜歡一些?總是冷冰冰的,很權威、很正統(tǒng)、也很生硬的樣子,讀起來、學起來都很吃力。《世說新語》提到一種吃甘蔗的辦法,叫“漸至佳境”,實際上也是暗示人們讀書學習做事的辦法。但是我們的中、小學課本呢?這些面向少年兒童的書,書上的那些話,再加上老師們板著臉的那種講法,就是不能讓人漸入佳境,也不討人喜歡。強扭的瓜不甜,所以我們要改革教學方法,提倡趣味地教,快樂地學。人都有好奇心,講課既通俗易懂,又“貴奇,貴資于人”,那么這節(jié)課要說不受歡迎,那就奇怪了。趣味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語言要通俗、簡潔、幽默。要少用長句、復句,多用短句、單句,要生活化、幽默一點,這是文科獨有的長處。說話要讓人聽得懂,愿意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還能漸至佳境,同時又把課標的道理講了。

其次,要有趣味。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是學習上的至理名言。一旦學生覺得你講的課有意思,哈哈一笑,那么前面所提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人文社會學科,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趣味教學。

比如講歷史,就有趣味和抽象之分,絕對不要板起臉來講。本人在大學西方音樂史時,就感覺極其枯燥,提不起神。后來看了一本《西方音樂軼事》,相當于我們紀傳體的史書,講每個音樂家的生平經(jīng)歷和一些趣聞軼事。諸如《趣味哲學》等,都深入淺出,活潑有趣。像邏輯學、美學等現(xiàn)在都有趣味教程,這些都是前人的心血,可以很好地拿來實行趣味教學。

實行趣味教學的難處在于:

一、教者需要有豐富的積累和資料,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解決辦法:閱讀相關的趣味書籍資料,如《趣味哲學》、《趣味歷史》、《趣味語文》、《趣味邏輯學》等等。可根據(jù)課標準備趣味教學教案。沒有趣味教材的學科立即著手編寫,為下一步的趣味教學打好基礎。

二、妥善處理好講道理和講故事之間的關系。第一、講故事不能離題,不能牽強。第二、故事不可過多,過多不能凸顯主題;也不能過少,過少枯燥乏味。解決辦法:既要明確推行趣味教學的基本思路,又要根據(jù)課標明確每課的基本框架結構,教員在統(tǒng)一框架內(nèi)自由發(fā)揮。

以上討論的是趣味教學,主要是把師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使教育的主、客體樂教、樂學。

三、在趣味教學的基礎上開展討論教學

趣味教學基礎打好了,可以開展討論教學。討論教學主要解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的問題,也是進一步提高的問題。同樣一段話,同樣的小故事、大道理,即使很簡單,但由教師說出來,這還是教學的初級階段;如果讓學生自己說出來,那么教學是進了一大步。顯而易見,學生自己說出來,那是代表他們說寫讀想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是從理解走向表達和運用了。趣味教學是討論教學的基礎,這一點應該注意,這個基礎打不好,討論教學很難搞得好。現(xiàn)在很多老師嘗試討論式教學,結果往往是五花八門,講什么的都有。優(yōu)點是大家都參與了,缺點是教學任務沒完成,跑偏了。所以討論式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要擁有獨立自主的課余時間,這一點不必細說。第二、教師要有趣味教學的基礎積累,這是關鍵所在。學生要討論,就要搜集資料,提前準備。能不能找到合適的資料是第一個問題;找到資料能否看得懂是第二個問題;看得懂能否感興趣是第三個問題,如果沒有興趣就會應付了事;同時,能否把現(xiàn)有的資料編輯整理成發(fā)言提綱,整理成發(fā)言提綱能否精心練習好演講,整個演講綜合起來能否實現(xiàn)教學目的,這些都是有待考慮的問題,短時間、一口氣是無法實現(xiàn)的。所以我認為討論教學要一步一步來。第三、課堂組織是另一個關鍵所在。要嚴密組織討論式課堂,防止跑題。解決辦法:一是實行分組討論,代表發(fā)言,限時限題,嚴防偏題;二是討論結束教員必須總結點評,闡明題旨。三是討論的初級階段按教員設定的資料、提綱和要求討論發(fā)言,中、高級階段允許學員酌量增加自由發(fā)揮的比例。

四、在討論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啟發(fā)教學

討論教學的基礎打好了,可以開展啟發(fā)教學。什么是啟發(fā)教學?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心里沒想通急切地想知道);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心里想通了嘴上卻說不出)。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舉一隅不以三隅反(沒有用心思考),則不復也(先不要往下進行)”。這個道理很明了,沒有趣味教學、討論教學的基礎,啟發(fā)教學只能是空談。趣味教學、討論教學基礎打牢了,學員的興趣來了,腦子動起來了,嘴巴說起來了,這個時候要啟發(fā)他。腦子轉不動的時候,點一點就透。嘴巴不靈活的時候,一句話可以記好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