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滿分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22:1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川高考滿分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對他悲劇命運的哀傷,對他“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的贊嘆,對他……
四個不同的幾何圖形,有人看出了圓的光滑無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線組成,有人看出了半圓的方圓兼濟,有人看出了不對稱圖形獨到的美……
不妨套用蘇軾的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個多棱鏡,總是以它變幻莫測的每一面,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不必介意別人的觀點不同,不必擔心自己的思維偏差,堅信你自己的眼睛,因為你用敏銳的視角去注視這個世界,執著你的感悟,因為你用善感的心靈去體味這多彩的人生。
同是一個甜麥圈,悲觀者只看見一個空洞,而樂觀者卻品味到它的味美。
同是交戰赤壁,蘇軾高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杜牧卻低吟“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同是“誰解其中味”的《紅樓夢》,有人聽到了封建制度的喪鐘,有人看見了寶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樂道于故事本身……
是的,我的心執著于我見、我聞、我悟。
條條大道通羅馬
認識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自不相同。正所謂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但我相信:條條大道通羅馬,歷艱辛殊途同歸。
小平同志的“黑貓白貓論”風趣而深蘊哲理。東部地區飛速發展源于西部的支持,而西部大開發的成功也必需東部的鼎力相助。設若以老觀念來解決問題,東西部齊頭并進,那中國的發展不知又要經歷多少艱辛。
測量一棟大樓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陽下的陰影,通過三角函數的關系簡單算出;有人用繩子與樓房比較,然后測繩子長度;有人用氣壓計,從樓底到樓頂,通過氣壓變化來計算;也有詢問樓房管理員……
問題的出現是一個起點,問題的解決則是終點,過程則不唯一。方法的選擇完全取決于當時的具體情況。世易事移,方法多變。
我的回答
我不是懷疑論者卻仍想像北島一樣高呼;我不相信。是的,沒有唯一。
我喜歡從蘋果的橫截面中發現一顆星星;我喜歡丟開參考答案讓思維縱橫馳騁;我喜歡博覽群書,看看群儒舌戰;我喜歡看秋樹婆娑,眼底卻沒有哀傷……
篇2
“老當亦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闊達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浪漫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嗎?消沉了嗎?沒有。“長安市上酒家眠,”笑對痛苦,面對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終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由此看來,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結果將不堪設想。
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可悲可悲!
篇3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里的星空沒有家鄉的明亮;悄悄許愿,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上面兩段文字選自上海今年高考滿分作文,題目是《他們》。在我們習慣性的思維中,80后、90后心中只有“我自己”,現在讓他們下筆寫“他們”,結果可能會難以想象。令成人社會刮目相看的,首先是今年四川汶川地震后涌現的志愿者群體,“他們”更多的是70后與80后,他們對社會的關注與奉獻精神遠遠超出常人想象,在感動之余,我們也應該反思對新生代可能存在的某種偏見。
今年高考學生均是90后,當他們寫“他們”之時,我們看到了這一代人敏銳的目光還有溫柔的心靈,如果沒有深厚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獨特視角,也不會有如此細膩的表述,更不可能激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在作文寫作日益范式化的今天,上海學生有這樣的滿分作文出現,它給我們的教育界一個怎樣的驚喜與啟示呢?
首先是真感情與真見解。考生們表達的是自己對社會真實的一種思考與感受,而這種“真”沒有受到人為的壓抑與限制,它被真誠率性地表達出來了,使閱卷者受到強烈的感染,得到了閱卷者的認同,這是作文獲得高分的第一要素。其次是考生的善意與同情心。這種道德情懷使他能夠設身處地地替農村進城孩子們著想。那些孩子們本來生活在自然田野之中,感受農村的春華秋實,但經濟壓力與發展的熱望使他們跟著父母來到城市,成為城市邊緣人。他們看著城市的美麗卻融不進城市生活,因此失落與傍徨,憂傷與痛苦。同情心使這些少年考生的文章有了人性的光輝。最后才是文章敘述流暢與文筆之美,節構緊湊前后呼應,一氣呵成,文章中流淌著音樂的韻律。
上海高考閱卷老師介紹說,這篇作文并不是特例,今年高考作文中,考生們的關注多出人意料,譬如有學生寫發廊小姐……這些考生不再拘泥于課本,社會視野越來越寬廣,對語言運用嫻熟自如,有較高的感悟能力,閱卷專家說“高分的標準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獲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積形容詞,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寫得‘根正苗紅’,也不會得到高分。”令人欣慰的是,高考閱卷理念今年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目的就是鼓勵考生寫出真感情,關注生活,言之有物,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篇4
學生高考不敢寫記敘文,最怕兩點:一是“假”,二是“低幼”。其根源是高中階段學生長期得不到系統的提升訓練。其實,掌握了記敘的技巧,學會藝術地寫“真”,考場記敘文也可以引人入勝。
一、寫事善現“場景”,描摹畫面之“真”
葉圣陶說過:不論什么人都能寫文章,車間里的工人能寫,田地里的農人能寫,鋪子里的伙計、碼頭上的裝卸工,都能寫文章,因為他們各有各的生活。
人物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活動,才富有生活氣息;人物有活動場景的襯托,才更顯真實。善摹場景包含兩層意思,首先是場景的選取,應選取自己熟悉的場景。如寫老師或學生,可放在教室、辦公室中寫;其它熟悉的場景如超市、店鋪、公園、飯店、操場、宿舍等,農村學生更有一片鄉村特有的廣闊天地。其次是場景的突現,即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場景逼真,如在眼前。突現場景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可寫周圍環境,包括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全方位烘托;亦可寫場景中各種人物活動,從正面表現或側面映襯。
人文環境描寫:如2013年四川高考優秀作文《外婆的平衡生活》一文開頭部分,從小山村的周圍大環境寫到農村房屋的外觀,逼真再現農村生活的情景。
外婆居住的小山村,偏僻得讓人發怵。百多人聚集在三兩座山圍成的平地上,遠遠看上去,房子豆腐塊般擁擠著,倒也熱鬧。
外婆的房子背對西方,南北方向各有兩戶,主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一到農閑,幾個老姐妹便坐在院子一角,圍著桌子,擺龍門陣,平和而溫馨。東面也有一棟房子,是極其破敗的土房,與外婆家的水泥小樓相比,特別寒磣,若不是門口掛著農具和塑料布之類的雜物,還以為這是被拋棄多年的空房子。
自然環境描寫:2013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宿命》寫一只豬的出逃,文中對夜色、山風、晚霞等的描寫,渲染了“我”出逃過程中的悲壯氛圍。
夜色朦朧,我站在豬圈門口,揮灑冷汗。同伴都睡著了,我沐浴著從斷崖處吹來的山風,我的靈魂躁動不安,我似乎看見了狼在斷崖上嗥叫。我也情不自禁,擺正了姿態,嗥叫了一聲,同伴們瑟瑟發抖,驚恐地望著我。它們一定以為我患上了豬瘟,或者以為我是一只披著豬皮的狼。我沒有解釋什么,因為我只是順從我內心的靈魂罷了。
……
紅艷的晚霞如期而至,霧氣沒忘記給大地披上一層灰色的幕布。我趁著夜色,拱開了豬圈門,玩命似的往斷崖飛奔,迎面吹來的是涼爽的清風。逃跑時我回頭望了一眼,看到了我的母親,從它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肯定的目光,似乎是我做了它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情。
選段中,“我”的抗爭從正面表現出逃場景;同伴的恐懼、母親的贊許則從側面襯托,使畫面更為生動具體。
二、寫人不忘“缺陷”,突現個性之“真”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缺陷,當然這里的缺陷是指非原則性的個性缺陷或偶爾的行為偏差,不損害人物的品行。這樣的缺陷如同人物的標記,讓讀者閱讀之后深深銘記。
人物缺陷描寫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展現人物“不完美的表征”,如丟三落四、口吃、愛喝小酒、好動、啰唆、較勁,等等。這些不完美的性格常會使人物引人注目;二是選取人物“不完美的事件”,常常表現為不合時宜,或一念之差做錯后自我反省的事。
不完美的表征:2013年全國卷優秀作文《傻大的笑聲》中對室友愛傻笑有夸張的描寫。
高二的時候,宿舍來了一個河北籍的大個子,名叫舒哈大,相處久了,室友們都叫她傻大。有戲謔的意思,但她從來不計較,誰這樣叫,她都高興地答應。
一天,同宿舍的王玉書往傻大的QQ上發了一則消息,說本市某校有一女生身高1.85米,由于被盜,衣物全無,尋求身高1.85米的女生援助衣物若干,聯系電話:187××××××××。
傻大收到消息后,急忙將身邊衣物洗干凈,疊在床頭。中午的時候,室友們都在宿舍休息,傻大打電話聯系,要把衣物送過去。誰知接電話的是同宿舍的劉毅,是個小女生,身高1.52米,而且說她沒有被盜。室友們都笑了起來,傻大也不在乎,也咧開大嘴笑了,笑聲把窗戶震得咚咚響。
寫傻大吃飯:
我們專門為她點了北方菜,可她堅持要吃辣椒。她漲紅了臉,傻乎乎的樣子,大嘴巴,口水直淌。我們笑了,她也笑了,咯咯的笑聲,回蕩在我們的心靈世界。
不完美的事件:上文選取的欺騙傻大的捐衣事件,不屬“有意義事件”范疇,卻充滿了生活情趣。再如2013年湖南高考優秀作文《紙梯》中寫父親在超市睡著打鼾一事,雖不合時宜,卻感人至深。
三、善用細節描寫,因形象豐滿而“真”
記敘文的細節描寫有的是作者親眼所見,但更多來自想象、補充與藝術虛構。細節描寫的主要形式也有兩種,一種是“豐富型”,即緊扣某一個動作或心理或環境特征,極盡描寫之能事,細致入微地加以鋪陳渲染,造成極富張力的文章情境。細節描寫的另一種形式為“簡約型”,廖廖幾筆,形神畢現。兩種細節描寫方式體現了記敘文“該繁則繁,該簡則簡”的取舍原則,而不是事無巨細,一味詳盡、啰唆拖沓。
“豐富型”鋪陳渲染,情境盡出:如2013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一件小事》中對一只停在我前面男生肩上的蜘蛛的描寫,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詳盡刻畫蜘蛛的細微動作,運用夸張的手法刻畫我的緊張心理,構成極富張力的藝術情境。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動著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閃爍著怎樣犀利的光芒,它晃動的腿上一根根絨毛怎樣摩擦,怎樣從嘴里吐出一根長長的蛛絲將我包裹,然后一點一點地吞噬……
我只要操起手邊的任何一樣東西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這只蜘蛛拍死,可是我四肢僵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向我逼近,一步又一步地逼近。
我感覺到由衷的恐懼,想尖叫,嗓子卻堵得慌,干得發疼;我想狂跳,雙腳卻不接受大腦的指示;我想大聲哭泣,可淚腺似乎停止了運作……
“簡約型”廖廖幾筆,形神畢現:2013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對不起,我前桌的女孩》一文中,我的無心之舉,給前桌女孩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作者在描寫這一場景時,通過我“捂住了嘴巴”,她“咬著嘴唇”“低著頭”“ 左手死死地壓在大腿下”,同學們“游離的笑聲”,幾個典型的動作與情態,生動再現了當時課堂的情景。
我已記不清那是在哪節課上,老師的ppt上突然出現了一只畫風拙劣的老虎,更可笑的是,老虎的前爪只有三只趾爪。“太假了,只有三個指頭!”我已記不清我是用何種語氣吐出的這句話,可是下一秒,我本能地用手捂住了嘴巴,闖禍了!同學們還不明就里地笑著,而我怯生生地向她望去。她咬著嘴唇,黑黑的小臉上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著頭,干黃的發絲遮住了眼睛,左手依然死死地壓在大腿下。
四、適當藝術虛構,因旨意深遠而“真”
中學語文教師對“虛構”一向較有爭議,反對者認為有教學生“說假話”之嫌,本想藝術提升,結果弄巧成拙。但虛構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使是寫親身經歷的記敘文,從材料的取舍到想象畫面與情節,都離不開虛構;虛構更可解決學生無經歷可言、無生活可寫的問題;虛構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當虛構的形象寄托深遠的意義,且合情合理、入情入境時,這樣的虛構便成“藝術之真”。
記敘文的虛構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可能的現實”,一種是“荒誕的現實”。
“可能的現實”:現實中沒有發生但有可能發生。如2013江西高考優秀作文《丟失了的魯迅》,虛構了一個叫阿樹的學生因迷戀魯迅作品而耽擱了學習,又虛構了一次魯迅作品辯論賽阿樹失敗,其中寓含的深意不言而喻——魯迅敵不過應試。文章以夸張虛構的情節及荒誕的描寫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
篇5
一、論文題目:論《水滸傳》中的血腥暴力描寫及其文化內涵
二、開題報告內容
(一)選題背景
“血腥”,本詞原指血液的腥臭氣味,后來還用以形容戰斗或屠殺的殘酷。也可表示場面的慘烈。近幾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熱潮一次次涌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都被翻拍成電視劇,其中就不乏像《水滸傳》、《紅樓夢》等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對于新版《水滸傳》翻拍過程中,對原著的極大還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對電視劇中直觀的血腥暴力場面產生了一陣陣熱議。
《水滸傳》里有不少兇殺場面的描寫,甚至吃人肉,開人肉饅頭店等等。我們《水滸傳》的研究者,或熟視無睹,諱莫如深,或嚴厲譴責,“殘暴”、“血腥”、“殺人魔王”。但是,這都不能解決問題。《水滸傳》里的殘暴、血腥描寫是客觀存在,回避不了。亂殺人,吃人肉對不對?當然不對,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問題是為什么讀者在讀《水滸傳》時并不覺得恐怖?
選擇本題主要是想從歷史、文化、人物、史實等幾個方面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描寫的原因和目的進行研究,也通過多方研究,發掘其暴力美學的文化內涵和心理影響。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水滸傳》的研究在國內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讀,例如,《水滸》小說主要人物的象征意義,《水滸傳》的女性意識,水滸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運用,《水滸中》中的生命倫理意識,《水滸傳》的各種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觀、價值觀,通過不同角度對作品的細節進行剖析等等。
關于《水滸傳》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還是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師大學報上名為《論<水滸傳>的血腥氣》一文中寫到“小說在表現好漢們奮起抗爭、鋌而走險的時候,直接地、具體地描寫了許多爭打斗毆、殺人流血的場面,甚至不加掩飾地描寫血淋淋的兇殺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種濃重的血腥氣氛,所謂‘說時殺氣侵人冷,講處悲風透骨寒’第十回。《水滸傳》所表現的這類場景,不僅一般人在現實生活中聞所未聞,即使在其他文藝作品中也絕無僅有,自然引起讀者的注意。”還有《水滸爭鳴》第九輯中認為“水滸英雄因暴決性格一怒而起的殺人行為,往往只是憑自己品行便判定對方有錯對方該死,以自己為標準,隨意裁斷他人的性命,這種情況下的殺戮行為,往往不甚顧及,也不會在殺戮之前查詢對方是否具有該死的惡行,這種殺戮行徑,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實在是草營人命。因此我們說,水滸英雄因性格自負及暴決而引起的殺戮行為,雖經種種消解,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還是血腥味。”
學術界不少學者對《水滸傳》所歌頌的梁山好漢形象提出了質疑,如大陸學者陳洪、孫勇進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說水滸》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礎上進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漢野蠻暴戾的行為,在指責了武松的血濺鴛鴦樓、宋江的計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殺小衙內、吳用的燒殺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無感慨地說:“水滸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氣沖鼻的行為,連追求正義的幌子都沒有,完全是為蠻荒的嗜血心理所驅。”
而2011年第二期《明清小說研究》中《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的問題迪考思考》一文中,認為水滸中產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語境;二,不能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代替審美評價;三,把血腥殘暴喜劇化、戲謔化、公式化。”
(三)初步設想
本文擬在抓住關鍵詞“血腥”,通過從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將其來源,發展,表現形式及其過去到現在的內涵變化進行較深的剖析,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描寫的原因和目的進行研究,也通過多方研究,發掘其暴力美學的文化內涵和心理影響。
(四)擬解決的問題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義進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將血腥與暴力美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彌補以往研究成果陳舊性和狹隘性。
2.將人物,意義,時間等進行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分析,以添補以往研究的一些領域的匱乏和粗淺。
三、論文撰寫過程中擬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層次分析法
從“血腥”的表面入手,進行更深一層的意義的挖掘。
2.系統分析法
把《水滸傳》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從人物刻畫、寫作方式、寫作特點、文化內涵等幾個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寫的具體含義和文化影響,引出暴力美學的部分內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寫的最終含義。
四、論文撰寫提綱
1.何為“血腥”
1.1血腥的定義
1.2血腥與其他相關暴力美學的關系
1.3其他作品對血腥和暴力的描寫
2.《水滸傳》中為什么會有“血腥”
2.1當時的歷史文化條件
2.2作者與讀者當時的普遍心理與情緒影響
2.3人物刻畫的必備條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現實文化意義與內涵
3.1現代社會審美觀念及其當時歷史語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態以及環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創作過程中潛在的暴力美學思維
4.結語
開題報告范文參考:
有效中學作文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摘要]中學作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筆者對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作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本文是該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
[關鍵詞]作文教學有效研究課題
經專家評審和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本人串報的課題《有效中學作文教學研究》獲準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批準號為D/2008/02/176。現作如下匯報: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學作文教學就是師生共同構建的能夠在中學學段里大面積地使每個學生作文水平取得達標或超標成績的一種作文教學。
這個課題提出的背景是中學作文教學的隨意無序、低效無效的教學現狀。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學的五個主要理念,即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的時間效量,關注教學目標的可測性或量化,關注教學策略的研究,關注教師的反思意識。
課題主要通過以下層面探討有效中學作文教學的實施途徑,即“(1)讀寫一體化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2)“生活作文一體化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3)“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設與作文有效教學”,(4)“高考作文復習命題、日常作文教學之和諧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5)“典型案例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關于“讀寫一體化”的研究重要觀點有陳文娟在《高中寫作教材與閱讀教材的裂縫及整治》(《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達的閱讀教材在選文時要以寫作訓練為基準的觀念。郭志榮老師力圖探討一種閱讀課和寫作課互動的路徑。在“感受——領悟——積累——汲取——遷移——表達”中,使讀和寫、汲取和表達成為有機的組成部分,既為學生打下精神種子,又達到表情達意,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語文教學研究》2006年10期),這是對葉圣陶先生“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論”觀點的深入探討。
2.關于“生活寫作一體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貼近個性化生活的寫作觀”,他提出“寫作需要貼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個性化的生活。寫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葉黎明、種海燕則認為寫作“內容貧乏”的問題,不僅僅是“生活貧乏”的問題,更是“認識貧乏”的問題,“學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貧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是造成寫作沒什么可寫的直接根源。”(《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師則又從“說寫生活化”角度對生活寫作一體化作出了更廣泛,更具體的實踐探索(《語文教學研究》2006年2期)。程紅兵從“作文是中學生個體生命整體成長性、創造性表現,作文教學就是要喚醒和呵護青少年的生命意識”的角度表現出對生活寫作一體化問題的探索。(《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6期)李斌輝從“中學作文要弱化寫作的教化,載道功能,強化寫作的自娛,宣泄作用”角度,表達了對生活寫作一體化問題的探討。(《教育評論》2004年2期)毛榮富則從三種體驗(走向理性的成長體驗,表現獨特的個性體驗,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為寫作內容的角度隱含了對生活寫作一體化問題的探討。
3.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設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鄭桂華、王榮生等人編擬的《寫作單元樣章(上)》(《語文學習》2006年10期),表現出了寫作教材編制中對過程互動的關注,但樣章對作文教學的過程性或程序性知識,對作前、作時、作后的互動性探討尚有強化、完善的較大空間。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學之和諧研究,重要文章則有程慕宏從科學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題從而良性促進中學作文教學的角度所作的探討,(《學語文》2006年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中心《中學語文教與學》2007年9期則集中選刊了一組總題為“高考作文與語文教學:誰是誰的風向標?”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討了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教學的和諧問題。
5.“作文教學典型案例”的研究應該說成果頗豐,重要的有福建俞發亮匯編的中學生有爭議的文章集,有許國申被大資料復印中心轉載的題為“中美兩篇高考滿分作文比較”。作文教學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學的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問題,可以呈現個性化的問題。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
從“讀寫一體化”、“生活寫作一體化”、“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設”、“高考作文、復習命題與日常作文教學之和諧”、“作文典型案例”等五個層面立體深入地探討中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力求師生共同構建出能夠在中學學段里大面積地使每個學生作文水平取得達標或超標成績的理想作文教學模式。
內容與重點:
①讀寫一體化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
②生活寫作一體化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
③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設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
④思維訓練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學之和諧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
⑥典型案例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點。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是圍繞中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的探討,分別以“讀寫一體化與有效電學作文教學”、“生活作文一體化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設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思維訓練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學之和諧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典型案例與有效中學作文教學”等層面為研究切入點。遵循行為研究的原則,理論實踐相結合原則,完成相應研究任務。
課題研究大致分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確定課題研究方向,梳理國內外已有相關成果,在此基礎上設計自己的課題研究方案:
(2)組織問卷。了解師生在作文教學上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3)組織申報立項工作;
2.初步研究階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舉行課題開題活動,邀請專家再次論證方案,并成立專家指導組:
(2)子課題分工,確定各自的研究內容、方式;
(3)初步小結子課題研究成果,匯編、交流各自成果:
(4)向專家組報告階段研究情況,布置下階段工作:
3.深入開展階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冊)的編寫任務,并交出版社出版:
(2)匯編“作文教學典型案例”及相關教案成冊。爭取公開出版:
(3)其余各子課題完成中期報告,發表相關論文:
(4)舉辦中期成果匯報展出活動;
4.總結階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設計師生問卷,了解課題研究效果;
(2)整理匯編課題論文集:
(3)撰寫課題研究終結報告;
(4)請上級領導、專家對課題進行鑒定。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閱讀相關理論書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國當寫作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國當寫作作與閱讀測試》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榮生等《寫作單元樣章》《語文學習》06年10期:
④浙江師大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組“xx年語文教育研究動態述評”有關中學作文教學部分:
⑤國外作文教學相關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學理論。
參與研究者要有閱讀后的讀書筆記撰寫和交流。
2.調查法。調查組成員堅持聽課、蹲點制度,通過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相關資料,聽取各方面反映,作專題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個案研究法。確定重點實驗班級。重點實驗項目,發掘提煉。系統研究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案例,寫出典型個案的分析報告,作為課題研究重要構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據。
4.經驗總結。及時總結課題研究每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為下一階段研究的有利條件,并使研究成果匯編成冊,利于鑒定與推行。
五、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1.“讀是寫的基礎”。“讀”是閱讀文本,滋養精神;“讀”是提升精神,激發表達;“讀”是感受范本,模仿表達。
2.培養對生活的敏感度,培養對生活獨到的思考力,使作人一體化,是作文生活一體化的含義。
3.“過程互動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設”更加關注作文前,作文時,作文后的每個過程,更加關注作文是作者與范本、與老師、與同學、與家長、與社會互動的結果。
4.高考作文復習、命題必須與日常作文教學構成和諧的狀態,這樣,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學呈現有效有用的狀態,教考一體化、和諧化是中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學有效性研究既關注面上的共性問題,又深入點上的個性問題。
創新之處: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學作文教學的互動性、過程性是可能的創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