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07:45: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筑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筑文化的特征
建筑文化的第二個特征是它的綜合性。從構成角度看,建筑與文化一樣,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建筑不僅要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也要體現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哲學、宗教、藝術、美學觀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另外還要滿足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的需要。這種綜合性使建筑成為人類每個歷史階段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標志,如長城、空中花園、金字塔、巴特農神廟、圣彼得大教堂、摩天樓、水晶宮、埃菲爾鐵塔……它們構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形象,因而被人稱之為“石頭的史書”.對于典型建筑物的考古、研究和欣賞,往往會對產生該建筑的社會有深入和具體的了解。如布達拉宮的八角街轉經朝佛圖,可使人看到大昭寺和拉薩的總體布局,是如何受到佛教信徒轉經宗教儀式的深刻影響,推斷出這樣的建筑是怎樣形成及形成后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
人類的建筑價值觀念大致經歷過五個階段(或叫做五個里程碑):
①把建筑作為謀生存的物質手段的階段--為遮風蔽雨防野獸侵襲,穴居野處、構木為窠階段;
②把建筑奉為藝術之母,當作純藝術作品的繪畫、雕塑階段,即“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個階段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
③大工業產品時代--以勒·柯比西埃為代表,把建筑當作“住人的機器”;
④認為建筑是空間藝術的階段--如賽維所說“空間是建筑的主角”;
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一、適應地域環境的建筑形態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所有的有關人類活動的事物都離不開地理條件的影響,也因此,在對于房屋的構建方面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下面,就讓我們說說東北地區的房屋建造的特點。由于東北地區氣候和地形的影響,在此居住的人們已經養成了一種能夠與此相適應的生活習慣。第一,受民族因素的影響。對于房頂的建造上,每個民族的人們都有不同的方式,大部分的滿族人都使自己居住的房屋有一個坡度較大的房頂,原因是滿族人的居住地大部分都處于降雪量豐富的地區,這樣的房頂建造形式有利于排雪,對于房屋的壽命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第二,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在該地區中,有些地方居民不分是哪個民族,他們都將自家的房屋建成平頂式,這樣的房屋能夠抵抗強風的侵襲。因此,不論是三角式的房頂構造或是平頂建造,它們的形成都是為了能夠在一個環境中生存下來而發明的。除了這些,滿族人喜歡將紙貼在窗外,甚至可以說就連一個地方的動物生存的場所建造都與所處的地理因素息息相關。此外,房屋的建造還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所以東北地區的房屋墻體都要比南方地區厚的多很多,過厚的墻體是為了是降低室內所受外界寒冷的影響,在該地區,墻體的建造要能夠滿足人們對于溫暖的需求。大體上來看,由于北風的強硬和寒冷,人們在建造房屋的時候,北面的墻體都略厚許多,一般來看,北面的墻的厚度約為45cm—50cm;南面的墻的厚度大約為40cm—42cm;山墻大多數都是由磚砌而成的,它的厚度大約為37cm—38cm。在窗戶的建造方面,該地區幾乎每個民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窗戶都是朝南而開,側面和北面幾乎不開窗,但也有一些家庭開了一個小窗,以用來通風通氣。第三,對于房屋的外觀而言,因為受到氣溫的影響,使得墻體搭砌過厚,使房屋看起來過于厚重。第四,對于房屋的內部構造而言,“炕”——這個北方獨有的且獨具特色的發明建造,女真族是最早使用“炕”的,也可以說是現在的滿族人首先發明使用的。最早的時候,不論在哪,只要有房子,幾乎都有一鋪長炕,而后,又出現一種環炕,炕,這不只是只有滿族人使用,其他各民族人都在使用,但各民族之間對于炕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也促進了東北地區各民族人民之間相互交流、借鑒、學習、進步。
二、體現民族文化的住居方式
建筑文化在我國的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物的建造正是用實踐踐行著文化。所以說,每個民族的建筑特征的形成都是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不論是地理上的,或是人文上的,都對各民族建筑特點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滿族人而言,在他們的觀念中,認為西南為最好,所以將房間中的西屋視為最好,甚至在建房時由西向東而建,將西面的房屋視為最好的房間,這樣的房間也多數有父母居住,以示愛戴尊重。所以,位于西面的“炕”,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坐的,家中來的客人多數坐在南或北面的炕,甚至不能夠在西面的炕上亂放東西,假若有一些不懂規矩的客人坐了西炕,主人會十分不高興,甚至會將他的行為認作成對自家祖宗的不尊敬。除此之外,教會也對東北地區的文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滿族人十分信仰薩滿教,每當他們進行膜拜之時,都會將西屋作為每次活動的地點,他們認為這樣的地點和場所才是圣潔的。與滿族人不同的是,漢族人則是認為東面的屋子是最好的,他們將西屋用作裝置一些廢物,東屋是給父母們居住的地方。這樣的一種差異也為東北地區的民居情況增添了一筆色彩。除此之外,漢族人會將中心的地點看做成十分珍貴的地點,這樣的位置通常是用來安頓賓客或者用于人們平時活動。對于朝鮮族的人們在居住方式上的特點而言,他們通常習慣讓長輩居住大的、好的房間,他們十分注重尊卑長幼的問題,這樣的一個特點,可以說是受我國的儒家思想影響頗深,此外,即使在屋內的擺設等方面也同這種思想理念息息相關。
三、彰顯建筑文化的傳承交融
一種建筑的形成是一個時期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體現,它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標志與象征。在每個時期,人們都是在享受著老一輩人的建筑智慧,在享受享有的同時進行著改進,這樣的行為不僅繼承了我國的古老悠久且又極具智慧的建筑文化,而且也在此基礎上實踐創新。此外,東北地區還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移民地點,闖關東等事件,使得許多外來民族進入東北地區,這為該地區的文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人們之間的溝通與學習,該地區的建筑文化有了顯著地進步與發展。滿族人——作為該地區的最早居住的人們,最早的生活方式十分落后,但隨著朝鮮族人們的進入,使得滿族人們開始學習“后來人”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他們的房屋的構建都在使用“后來人”的方法。在該地區居住的漢族人們,他們也是通過移民的方式來到這里,在他們到來的同時,又將中原的文化帶到這里,這對該地區的建筑文化、生產生活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特別是在明朝之后,眾多的漢族移民都是從齊魯一帶而來,他們將手工業生產帶到該地區,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這樣的移民活動為東北地區建筑、經濟、文化帶來了眾多的良好的變化,為東北地區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積極地影響。
淺談徽派建筑文化與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較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兩大經典建筑文化——徽派建筑和中原建筑的對比,希望能夠很好的延續文化的精神,汲取和學習它們有益的元素,通過研究給現代的建筑技術帶來一些思考和啟迪。
關鍵詞:徽派建筑文化;中原建筑文化;天人合一;返璞歸真
一、徽派建筑文化的簡要論述
“徽州”原名新安,位于安徽南邊,位于黃山白岳之間,到宋徽宗年間,將新安正式更名為“徽州”,后一直沿用下來。徽州文化源于古時候中原戰亂頻繁,眾多民族不斷南遷,多種文化交錯在一起迅速發展,全面崛起于北宋時期到明清時達到鼎盛。在這800年間,徽州文化能獨領風騷只因它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自古以來,建筑又是文化的里程碑,是政治經濟的具體體現,也是科學技術和藝術的載體。徽派建筑歷經千年風霜,地域特征非常鮮明,是徽州人生存文化反映的最為直觀的古民居,并以明清時期的徽商的經濟為基礎,以宗教禮法為社會基礎,以徽州文化為導向,才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其中以西遞、宏村最為典型,并于2000年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這一舉,充分的肯定了徽派建筑文化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
二、中原建筑文化的界定
中原一詞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陌生的,中原這個地區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劃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分封各地,自秦國統一六國以后,中國有了一個短暫的統一時期,根據歷史的記載,當時已分為南北,根據中國傳統的區域劃分,那時候的中原是有別于東、南、西、北四方以外的區域,也就是指最中間的區域,也就是現在的陜西關中、河南河北地區,還有的史書中所說的中原地區是指北方地區,就是黃河以北,長城以南,因此綜合史書記載,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原建筑文化所指的是中國傳統歷史中包括陜西關中、山西、河南、河北這些區域的文化,并以陜西關中和河南為中心的建筑特征。
古建筑文化的缺失與建筑文化斷層分析
摘要:傳統的古代建筑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無法滿足人們對住房舒適度和美觀的要求,一些古老的建筑因為其結構復雜,且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很難達到現代建筑效果。因此古建筑文化遭到現代人的拋棄,而人們更愿意追求西方建筑風格。獨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在中國正慢慢消逝,但現代人也無法創造出屬于中國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導致中國建筑文化出現斷層。
關鍵詞:缺失;斷層;分析
1中國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種文化,是隨著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習慣而演變的一種文化遺產。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各朝代金碧輝煌的宮殿、綿延萬里的長城、曲折多變的各式園林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皇宮彰顯了權利與信仰,長城見證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而各式的園林則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優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河的一類藝術,它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革,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1框架式結構
由于中國古代建筑多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框架式結構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結構。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在古代,對木材的選擇也很有講究,不同地區選用不同的木材,大多數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而宮廷等顯赫府邸多用金絲楠木。金絲楠木也成為權力和富裕的象征。
建筑文化研究論文
國際建協第20屆大會發表的《北京憲章》指出:“建筑學問題和發展植根于本國、本區域的土壤,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此為基礎,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并加以整合,最終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
建筑是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等各種要素的綜合體,作為一種文化,它具有時空和地域性,各種環境、各種文化狀況下的文脈和條件,是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時這種文化特征又與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自然條件密切相關。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環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風勢、氣溫、氣壓、食物、土地、水質、植被等等。作為人與自然中介的建筑,對外應有利于形成小區外部環境,對內應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內環境。這些建筑像植物一樣,落地生根,合天時,合地利,適宜于地區自然環境的要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在中國的海南島和臺灣島,椰林茂密,氣候炎熱,人們用椰樹葉、棕櫚葉蓋起了適應熱帶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樓,通風、涼爽、輕盈、簡潔,建起了熱帶雨林建筑。
在中亞、西亞,在中國的西部高寒地區,人們用石塊壘砌、依山就勢蓋起了石板建筑,避風、擋雪、保溫、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國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數民族在中國西部依山就勢建起了各式各樣的山地建筑群。
淺談學校建筑文化設計
【摘要】建筑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能夠有效反映出社會經濟建設情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建設過程中,人們設計出大量能夠改變大自然的建筑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資源環境及地域文化的消失也感覺到憂心忡忡。
【關鍵詞】學校建筑;建筑文化;設計風格
建筑作為藝術與生活的結合體,能夠有效體現出外在因素,例如宗教觀念、價值觀念、美學思想等等,在建筑文化內,基本通過建筑空間與建筑符號對建筑文化進行表現,保證建筑物與文化語境之間緊密結合,奠定建筑文化底蘊。學校內每一個地點都具有一個景色,能夠為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學校建筑在無形之中對學校文化內涵進行展現,對一代代學生造成影響。所以,對學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設計進行分析研究,對了解學校建筑審美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1世界各國建筑文化設計風格
1.1自然主義的建筑文化設計風格。自然主義的建設文化設計風格應用最為廣泛的國家就是美國。美國擁有廣闊的國土面積,自然地貌變化多樣,在這種環境之下造成美國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對自然主義十分追求。例如美國著名建筑設計人員奧姆斯特德團隊在設計過程中,是以自然主義作為設計核心,對傳統古典主義所具有的莊嚴及清晰的結構十分反感。公園所具有的優美景觀環境與城市環境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能夠有效滿足生活在城市內人們對于回歸自然的需求。1.2現代主義的建筑文化設計風格。現代主義的建筑文化設計風格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之前后形成,主要是受到現代建筑理論與現代藝術的影響,建筑行業對建筑景觀進行了創新。現代主義在景觀建筑學內應用,最為顯著的作用并不是在建筑設計內應用新型的施工材料,更多的是將功能作為設計的初始概念,能夠有效讓現代建筑設計從傳統圖案或者是風景設計理念內脫離出來,與現代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相吻合,為建筑應用提供更加廣闊的可能性。在眾多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內,加州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丘奇認為,產品想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并不是構建有序的秩序,而是應該具有更加靈活多樣的設計語言,同時有效調節設計過程中所存在的矛盾,例如設計場地、要求等[1]。
2中外建筑文化建筑風格的發展與交融
建筑文化的傳播及影響分析
由于居住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貴州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構造方式。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貴州建筑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播和價值提升,由此帶來的旅游產業,古建筑保護等議題提上日程。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產業發展規劃及文化傳播人才匱乏等條件制約,不同區域建筑文化傳播發力不均勻,嚴重影響傳統文化宣傳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劉臨洪著《貴州壯族建筑文化研究》,在充分介紹壯族世代棲居區域自然特點和生活方式基礎上,重點講述壯族建筑主要特點,延伸壯族建筑文化的影響因素和發展前景。第一章概述壯族建筑文化的區域分布;第二章介紹壯族建筑分類及特征;第三章闡述壯族建造基礎和文化;第四章講述壯族建筑使用特點及文化;第五章分析如何對壯族建筑文化進行發展保護;第六章介紹壯族建筑文化代表村落;第七章剖析壯族建筑文化的區域特點。
大數據背景下,貴州建筑文化傳播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首先,鑒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貴州地域多山水,交通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建筑特點十分鮮明,建筑用途主要以滿足居住的功能實用性為主,建筑材料通過就地取材,利用山石和木材修建符合環境特點的房屋。由于信息傳輸相對閉塞,手段單一且落后,當地有特色的民族建筑歷史和文化傳承無法傳播。離經濟發展較好區域相近的聚集區,交通運輸和信息傳播相對便利,經濟發展方式多元,群眾思想活躍,建筑在滿足居住屬性同時向舒適性轉變,注重居住愉悅感,建筑風格采用民族和現代相結合,建筑材料選擇非原生,通過材質選擇和材料加工,實現休閑宜居特色。豐富的建筑文化可以通過帶貨直播,抖音平臺以及旅游app各種自媒體實現視頻宣傳和全面傳播,帶動旅游業等行業發展。第一章談到壯族區域分布,指出壯族居住區主要分為壩區城鎮和邊緣山區,經濟發展及其失衡,前者房屋以磚木結構為主并搭配裝飾圖案,后者則主要以土木結構草瓦房為主的干蘭式風格。其次,伴隨產業發展規劃影響。
實現貴州地區經濟發展和歷史傳承,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打造成帶有名片效應的旅游圣地,發展配套服務和產品帶貨,帶動居民走出大山和富足增收,才是振興貴州民族經濟,傳播建筑文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對于環境保護政策的過分解讀,曲解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將不發展或者其他方式發展代替事半功倍的建筑文化產業。以壯族為例,木樓、吊腳樓建筑樣式,多應用于祖居大山的壯族人聚居區,環境優美秀麗,文化豐富。
建筑特點多為上下兩層,上層按照三開間或者五開間住人,下層根據需要作為雜物間或者畜廄,條件較好的人家還可以增加閣樓等附屬建筑。通過合適規劃布局,將干蘭式房屋建筑打造為時代特色的民宿旅游,充分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傳統文化,伴隨游人打卡宣傳和口碑介紹,將建筑特點和建筑文化進行廣泛傳播,帶動區域經濟和文化全面發展。《貴州壯族建筑文化研究》第四章,介紹壯族建筑的使用特點,指出富有地域特色和歷史傳承的民居建筑,是由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共同決定。壯族木樓、吊腳樓建筑樣式,適合久居深山的生活方式,建筑材料選用合適木材,通過不斷改良和自身修復,保存完好至今。
再次,限于文化傳播人才匱乏。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特點及建筑文化,只有通過廣泛宣傳和精美包裝,才能實現理念傳播和歷史傳承。在大數據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只有做好產業配套,提供優越生活和交通條件,才能吸引優秀文化傳播人才,將貴州建筑特點及特色民族文化向外傳播,擴大民居棲居區知名度和到訪度。以壯族為例,夫妻異室的古俗,可作為很好的民俗宣傳點。《貴州壯族建筑文化研究》第七章,介紹壯族建筑文化的區域特點,指出靠近貴陽,遵義等城市的壯族群眾居住區,建筑特點和生活方式受到現代理念的影響,在房屋布局,加固技術和功能配套方面進行改進和提升,在充分保存原有民族特色建筑特點的基礎上,增添了房屋的便利性和舒適性。
作者:梁力凡 譚江 單位:貴州商學院貴州師范大學
建筑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探析
1建筑設計風格和文化之間的作用聯系
設計風格是一種表現形式,是社會發展、藝術發展、文化發展的內涵,裝飾設計風格和建筑風格和家具風格有一定的聯系,近年來建筑裝飾可以將創作個性及藝術特色表現出來,對于不同的地區、城市功能需求不同、人文環境不同的情況下,建筑設計風格也是不同的,設計師應對不同文化內涵及不同風格建筑進行研究,還應注意設計風格外在因素和形成風格內在因素結合,使得現代社會的人們在精神上級心理上有一種平衡感,在裝飾工程設計中融入藝術特點及創作個性風格,使得建筑環境的功能設計合理,讓人們對建筑的各種需求有所滿足。
2風格與文化的融合
社會在快速發展,得到物質技術傳承和精神文化的延性,在上世紀初,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十分興盛,各國都在建設設計中希望可以擺脫傳統束縛,興起了新式建筑設計運動,我國也在效仿西方建筑設計的風格,過去的設計風格已經無法受到人們的重視,不斷的走向低迷狀態。工程設計需要科學性與藝術性進行結合,在解決舊建筑增加空調、消防、計算機管理等系統的現代化設備設施,還要考慮這些新添系統占的空間,充分發揮設計人員的智慧。現在社會的生活節奏很快,建筑室內的功能復雜多變,室內裝飾材料、設施設備、門窗等構件更新換代日新月異,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欣賞和追求,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風格或流派的形成,可以影響文化的改變,近年來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呈現多元化,現代社會多元性決定這其使用功能,建筑是人們生活生產的工作場所,人們的活動是多樣的,建筑類型也具有多樣性,現代建筑文化不同,工業建筑追求經濟適用性,公共性建筑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
3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文化的關系
建筑風格指的是建筑設計中在內容和外貌方面反映的特征,主要有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態、構成、藝術處理和手法運用等,但是建筑風格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中庸和諧的思想影響比較深刻,現在我國城市的規劃中,和諧中庸思想還具有重要的作用。3.1建筑文化為建筑裝飾設計風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條件。建筑裝飾風格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的考慮材料的類型和施工方法,并對周邊環境進行合理的應用,將周邊環境與建筑相互協調,還應合理應用外緣文化表現出建筑設計中的與眾不同。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更好的展現出地區建筑文化特色,實現建筑裝飾風格的協調統一,使其更受到人們的歡迎。3.2建筑文化為建筑裝飾設計提供新鮮思想。建筑文化是因地域不同而有差異的,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和特點,建筑裝飾設計的風格也是不同的,隨著建筑文化快速發展,建筑設計受西方建筑設計風格的影響很大,使得我國的建筑裝飾設計風格有很大的改變。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有特殊的建筑裝飾設計風格,有的建筑設計風格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環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還有些建筑設計風格由于宗教信仰文化決定的,這些建筑風格都促進其快速發展。3.3建筑裝飾設計風格的發展促進建筑文化的革新。我國的建筑裝飾設計師不斷學習外國先進理念,并且結合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發展出不同的建筑裝飾設計風格,希望體現更高的設計藝術水平,來滿足建筑設計的要求,有效的推動我國現代建筑文化的革新。3.4建筑風格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建筑風格是呈現整體建筑的特有面貌,由作品的獨特內容與形式相統一形成的外部風貌和格調,建筑風格的形成代表歷史和民族建筑藝術的基本風格,以獨特的外在風貌反映出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習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而且不同時代的風格的建筑藝術,造型式樣也有鮮明的特征。各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隨著歷史的變化,帶有不同的時代特色,建筑風格的時代性較多變化性和創新性,只有將其有效的結合,才能使得建筑藝術創作更好的發展。
歐洲建筑文化認識與探討
摘要:歐洲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那里文化起源早,意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也生成了相應的歐洲建筑文化.建筑凝聚了豐富的知識,在歲月上鐫刻歷史的重要標本,因此,也就呈現出了屬于自身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文化進行學習和了解,所體會的是迎面而來的自由和浪漫,彰顯了生命的隨心所欲和舒暢,從而呈現出的是風格不同的建筑風格與特色.研究歐洲建筑文化,對于促進我國建筑事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
關鍵詞:歐洲;建筑文化;認識;相關問題
談到歐洲建筑,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幅幅美麗的風景油畫,姿態多樣:豪華的宮殿,莊嚴聳立的教堂,安寧清晰的田園風光.順著歐洲文化的歷史長河尋找,在地平線上會看到一個個美麗的建筑拔地而起,給人一種震撼、崇尚感.中國建筑行業需要借鑒歐洲建筑這種特殊的氣息和特點,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1建筑文化的研究分析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成了建筑文化這種地域文化特色與物質內容相互融合的靚麗風景.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產物[1].時代的不同,也會展現出不一樣的建筑文化風格與內涵.歐洲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變化,建筑文化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色,給人一種浪漫、神秘的想象力,展現出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藝術方面,完美的結合起了豐富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精神內涵.另外,建筑文化與區域文明之間存在明顯聯系,不同的區域文明呈現不同的建筑形態,宗教、民俗等均造就了不同建筑形態.綜合上述幾點分析能夠得到建筑文化與時代變遷、區域文明和技術水平等之間具有聯系.通過分析歐洲古代建筑,不難發現工業革命前歐洲古代建筑主要是以石塊壘砌為主,且建筑文化主要為古希臘、古羅馬、拜贊庭和哥特式等建筑文化.工業革命后期,歐洲工業水平和科技能力更為先進,建筑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埃菲爾鐵塔、水晶宮等建筑.而現階段,歐洲建筑文化得到極大發展,各類創新建筑不斷增多,如:生態建筑、多功能建筑等.
2認識幾種常見的歐洲建筑文化
試議建筑文化語言的特征
一、整體與局部的協同表述
建筑無論大小,必有整體與局部之分,而建筑文化語言中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與語言文化中的字、詞、句、段、文章之間的關系一樣體現著一種協調、統一的思想關系。一句話只有放在一個段落中才有意義,而一段話同樣是為了表達整個文章的主題思想而服務的。整體與局部是相互的,按照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次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內容。字、詞、句、段、文章體現的是一種遞進的、層次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而建筑文化語言中不同的建筑元素同樣可以組成不同的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即建筑中的每一個建筑元素都不是獨立、分割地存在著,而是作為整個建筑作品文化語言表述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段句子而存在的,是為整個建筑的文化語言表述而服務的。語言文化中的“斷章取義”是無法準確、完整地反映出一個語言要素所要表達的含義,同樣對一個建筑元素地分割看待同樣無法理解該建筑元素所要表述的情感。中國建筑文化語言十分講究整體與局部的協同關系,是我國建筑文化語言表述的又一特征。中央電視臺的《交換空間》中有一期節目,設計師將窗框設計成黑顏色,如果孤立地看這樣的設計無疑是失敗的,但由于居住者是一個書法家,因此設計師將整個墻壁設計成宣紙的樣式,而黑色的窗框以及窗中的景物便好像宣紙上一個個鮮活的文字又仿佛一幅幅流動的中國水墨畫。這正是設計師將整體與局部協同表述的最好例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向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和”思想的本質便是不同的局部之間彼此協同共同服務于整體的思想。因此,我國建筑文化語言的表述中整體與局部之間的協同關系是建筑設計者用于處理建筑元素同整體建筑主體之間的主要關系。
在不同的整體中,局部有著不同的表現。例如,對于一座空間廣袤的園林,則每一處景物,每一棟建筑都可以看做是園林整體的一處局部。而在單一的一棟建筑之中,局部便可以看做是門、窗線腳等建筑體內的一些具體部件。但無論怎樣,一座整體建筑內部的局部建筑元素彼此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建筑整體的風格表現和主題表達。例如,暑期度假勝地北戴河,若將北戴河的建筑群體看做一個整體的話,北戴河每一處具體的建筑便都可以看做是這個整體之中的一處局部。北戴河所有的建筑屋頂都是統一的紅色的屋頂,就是這樣一處細節為北戴河整體建筑群形成了喜慶、熱鬧的主題風格。無論你是坐火車還是登高遠望,一簇簇的紅色仿佛這個海濱小鎮一朵朵盛開的牡丹,而北戴河每年暑期開放的季節便是從牡丹花盛開的時候開始的。中國建筑文化語言的整體與局部的表述在這里被做了最好的注解。
二、設計與施工的制約表述
任何一件建筑作品都是一個由設計到施工的過程。而設計與施工之間在建筑文化語言的表述上存在著互相制約的關系。建筑設計為建筑施工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表述,因為有了設計,施工的表述才不至于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飛亂撞而是遵循一定的順序和原則進行。沒有設計的施工是無法想象的。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同樣是建筑文化語言的表述方式,設計為施工注入了靈魂,設計指引著施工一步一步用建筑語言書寫各具藝術風格的建筑藝術;施工則為設計提供了重要的表達平臺和手段,沒有施工的設計只能是停留在圖紙上的一幅幅繪畫作品,無法轉換成建筑藝術作品,也稱不上繪畫藝術作品,正是因為有了施工,設計中的建筑文化語言才有了表述的手段和平臺。設計好比是一個演講者心中的腹稿和思維,而施工則是演講者演講時脫口而出的一句句話。兩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我國很早便有效仿西方先進國家設計和建造摩天大樓的計劃,但受制于當時的施工技術無法實現,甚至無法設計,正如一個傳統的水墨畫畫家是無法繪出西方抽象畫派的油畫作品一樣。而由于沒有了設計,施工觀念、方法的進步更是天方夜譚一般。兩者之間的制約關系為兩者的建筑文化語言表述設立了一個死結。由此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制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誰制約誰的問題,而是一個共同制約,相互制約的關系,也就是說只有兩者共同進步才能打開建筑文化語言表述的各種死結。令人欣喜的是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的時代,正如季羨林先生在他的《糖史》中所總結的“文化的交流是世界進步的基礎也是技術進步的基礎”。
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的表述能力。兩種表述方式的共同發展終于使得我國建筑文化語言的表述有了質的飛躍,其中對于摩天大樓的表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當今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筑,中國獨占其四,設計與施工之間的表述制約終于因為兩者之間的共同發展和進步而創造了建筑文化史上的奇跡。文化發展的背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的體現,建筑文化語言在設計和施工上進步的背后同樣是我國國力日益昌盛的支持。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很長的時間內,中國建筑文化語言的表述能力將日益強大,表述范圍將日益廣闊,表述色彩將日益豐富。建筑設計與建筑施工的發展表述反映的是我國文化發展的不斷進步,因此是我國建筑文化語言表述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