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1:39: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葬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葬法

生態葬法調研報告

生態葬法是指遺體火化后,通過樹葬、草坪葬、花葬和骨灰撒散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生態處理骨灰方法,具有環保、節能和成本低等特點。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土地資源日趨緊張,而趨于穩定的死亡人口,在骨灰安葬問題上,卻年復一年地占用了大量有限的土地資源,給城市人口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問題。因此,倡導和推行生態葬法,對于確保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下面,我結合遼寧省近些年來探索推行生態葬法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和認識。

一、推行生態葬法的必要性

我們遼寧省于1996年提前國家4年進入老齡社會。目前,全省老年人口601萬,占人口總數的13.8%,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0年,全省老年人口將達704萬,占總人口的15.8%;到2015年,全省老年人口將達到815萬,占人口總數的17.6%。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死亡人口也將同比呈上升趨勢,這必將對全省殯葬事業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影響。從目前我省老年人口的喪葬消費需求和公墓單位的現狀來看,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老年人對后事要求到墓地安葬的比例偏大。我們對城市養老院500位老人進行了專項調查,統計顯示,有326位老人希望后事到公墓安葬,117位老人選擇生態葬,21位老人選擇骨灰撒海,其所占比例分別為65.2%、23.4%和4.2%。二是墓地使用面積逐年擴大。遼寧現有經營性公墓95座,總面積約1500萬平方米。2004年全省死亡人口約25.6萬,按城市每個公墓占地1.5平方米(含綠化面積)、農村每個墓地4平方米計算,僅2004年,墓地安葬的死亡人口約占地700萬平方米。三是安葬費用加大。據測算,城市平喪戶購買一座普通的經營性墓穴平均約需0.8萬元(含公墓管理維護費),加上遺體火化及其它支出,辦一次喪事約支出1.3萬元。農村的喪葬支出也呈上升趨勢,平均辦理一次喪事的費用支出約0.8萬元。四是影響了社會風氣。群眾在辦理喪事活動中有的相互攀比,花掉了大量錢財;有的借錢風光,冒富給人看;有的在喪葬活動中搞封建迷信活動;還有的個別領導干部因此犯了錯誤。既喊死不起、葬不起,又鋪張浪費講排場是相當一部分群眾的普遍心理。所以,葬法改革不僅直接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到構建和諧社會和兩個文明建設,改革勢在必行。

生與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采用生態葬法多樣化處理骨灰,既節約了土地資源,又節省了開支、美化了環境,這在二十世紀初便已被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所認可和崇尚的安葬方式。我們國家從總理把骨灰撤向高山大河開始,便拉開了生態葬法的序幕,并越來越被眾多有識之士所認同。我們遼寧推行生態葬法是從倡導海葬開始起步的。第一次在大連組織海葬時,只撒散了3份骨灰,但在社會上卻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骨灰撒海已逐步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和接受,僅今年的清明節期間,群眾報名參加骨灰撒海活動的人數就達3100余人,撒散骨灰869份,同時,通過對低保戶等困難喪戶實行費用減免政策,使骨灰撒海葬法已越來越被群眾所認可。從我們省生態墓地的現狀來看,近些年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僅沈陽市骨灰入土植樹紀念林,就安葬骨灰24萬份,群眾消費最低值500元,就可以安葬骨灰,使喪戶得到了實惠,深受群眾的歡迎。目前,全省的生態公墓已發展到7家,在服務群眾、推進喪葬文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去年9月,我們在全省范圍內,對群眾最能接受的骨灰安葬方式開展了萬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群眾選擇樹葬、草坪葬、花葬和骨灰撒散等生態葬法的占31.6%,這說明,群眾對生態葬法是持贊同態度的。只要我們把工作的著眼點立足于廣大群眾,并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葬法改革的好處,生態葬法就會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接受,就會在服務群眾中大有可為。

二、推行生態葬法面臨的主要問題

生與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推行生態葬法不僅是殯葬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是革除喪葬陋俗的一場革命。近些年來,我們省在推行生態葬法上,注重在申報公墓的行政審批上強制引導,在公墓總體發展規劃上明確提出要求,并通過選樹生態公墓典型進行示范和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等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較好地促進了全省范圍內生態葬法的開展。但由于葬法改革是一項艱巨和復雜的工程,我們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查看全文

加快推進生態葬法意見

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生態葬法,是生態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鞏固我市墳墓專項整治工作成果,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根據省委省政府生態省建設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加快推進生態葬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工作目標

生態葬法是指遺體火化后,通過草坪葬、樹葬、壁葬、撒江、撒海和骨灰集中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處理骨灰的葬法。我市深化殯葬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加快推進生態葬法,進一步遏制亂葬濫埋和“青山白化”現象,不斷改善我市生態環境質量。今明兩年重點是抓好骨灰存放設施(骨灰堂、骨灰墻、生態墓地)建設和繼續治理“三沿五區”亂葬濫埋。2005年底全市生態葬法覆蓋率達80%以上,“三沿五區”墳墓治理率達80%以上;2006年底全市生態葬法覆蓋率達100%,“三沿五區”墳墓治理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三沿五區”無墳化目標。

二、工作措施

(一)加快建造鄉村骨灰存放設施。各地要科學規劃,抓緊實施。在平原地區,要建設骨灰堂(墻),對已建的骨灰堂(墻)要加強管理,完善設施,積極引導喪戶存放;在西部山區,可以建造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對已建的原鄉村公益性墓地,從2005年4月1日起要全部改為生態安葬,并將原有的墳墓全部采用綠化覆蓋。新建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必須按照《**市生態墓地建設標準》(湖政辦發〔2004〕81號附件2)規劃、建設和管理,嚴格控制墓穴占地面積,墓碑小型平置或斜臥,地表無墳頭。生態墓地規劃應當與村鎮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一致,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編制。各級要加大公共財政對骨灰存放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積極籌措資金,加快建造骨灰堂(墻)、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等骨灰存放設施,切實解決本鄉鎮村民骨灰存放問題。

(二)繼續治理亂葬濫埋現象。各地要對照去年墳墓專項整治工作要求,認真總結,查找不足,抓住重點,積極落實整改措施,繼續治理“三沿五區”亂葬濫埋現象。要抓住春季植樹和清明、冬至期間群眾祭祀活動有利時機,抓緊做好綠化覆蓋、就地深埋或遷移工作。為避免新的亂葬濫埋和重復搬遷,今后因城市建設、園區開發、土地整理等因素需搬遷的墳墓必須遷至骨灰堂(墻)、鄉村公益性生態墓地或公墓等集中存放。**中心城區規劃區內搬遷的墳墓,可建鄉村骨灰堂(墻),也可安放在公墓內。

查看全文

縣生態葬法的建議

為了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喪葬方式,鞏固我縣“青山白化”專項整治成果,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我縣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根據省、市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現就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加快推進生態葬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要意義

生態葬法是指遺體火化后,通過草坪葬、樹葬、壁葬、撒江、撒海和骨灰集中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處理骨灰的葬法。全面推行生態葬法要以骨灰處理生態化為抓手,結合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土地資源,將骨灰處理向生態化轉變,進一步推動“綠色殯葬”,達到綠化環境、節約土地、移風易俗的目的。

二、工作目標

我縣深化殯葬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加快推進生態葬法,進一步遏制亂葬濫埋和“青山白化”現象,嚴禁在“三沿五區”范圍內新建墳墓(三沿兩側視野范圍內嚴禁新建墳墓),不斷改善我縣生態環境質量。今明兩年重點抓好骨灰存放設施建設和繼續治理“三沿五區”亂葬濫埋。到年底,全縣生態葬法覆蓋率達到30%以上,“三沿五區”墳墓治理率達70%以上;到2006年底全縣生態葬法覆蓋率達70%,“三沿五區”墳墓治理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三沿五區”無墳化目標。

三、工作內容

查看全文

全縣生態葬法指導意見

為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保護生態環境,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全面推行生態葬法的通知》精神和縣委、縣政府關于建設生態縣的要求,決定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行生態葬法。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和要求

生態葬法是指遺體火化后,通過樹葬、草坪葬、撒江、撒海和骨灰集中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處理骨灰的葬法。全面推行生態葬法要以骨灰處理生態化、無墳化為目標,結合生態縣建設工作,推進“兩沿四區”青山白化治理,加大土地資源保護和環境建設力度,將遺體火化向全面推行骨灰處理生態化轉變,進一步推動“生態”建設。

各鄉鎮要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適合本地實際的生態葬法。“兩沿四區”內和不具備深埋綠化條件的地方,以推行骨灰紀念堂(塔)為主;在宜于深埋綠化的地方,以推行生態墓地為主。同時要積極倡導骨灰撒海、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處理方式。

2012年,我縣生態葬法工作要在前幾年試點布局的基礎上全面推廣,實現生態墓地覆蓋全縣行政村數達100%的目標;現有的公益性墓地,一律實行生態葬法,已建墓地的綠化覆蓋率要達80%以上。為此,未建成生態墓地的鄉鎮,要抓緊落實,盡快實施,確保在今年6月份完成生態墓地建設;已實行生態葬法的鄉鎮要進一步規范墓地管理,加大綠化投入,完善配套設施,積極引導喪戶存放。

二、生態墓地的建設和管理要求

查看全文

區長在生態葬法推進會講話

同志們:

會議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分析當前我區生態葬法工作所面臨的形勢,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務,特別是利用清明節這段時期,動員大家在全區打一場“三沿五區”墳墓治理和生態墓地建設的攻堅戰,確保我區生態葬法工作取得明顯突破。

一、強化認識,進一步增強推進生態葬法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推進生態葬法工作,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眼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所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僅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改變城鄉面貌,同時也有利于促進人的觀念更新、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體現了執政為民理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近幾年來,全區的生態葬法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鎮、開發區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績應予充分肯定。但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該項工作對照對照生態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區域內“三沿五區”墳墓(即:沿公路、鐵路、航運河道視野范圍內的墳墓;耕作區、開發區、住宅區、保護區、風景區內的墳墓)的治理還不徹底,有些地段亂葬濫埋現象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治理。生態墓地建設進度還比較緩慢,亂建、修建墳墓甚至建大墳的現象還沒有得到徹底根治。去年,我區雖然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兩個90%的考核指標(墳墓治理率達90%,基本實現“三沿五區”無墳化;生態葬法覆蓋90%的行政村),但實事求是地講,對照這一目標,我們還有差距。對此,各鎮、開發區、各有關部門務必引起高度重視,進一步認清形勢,統一思想,切實增強推進墳墓治理和生態葬法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抓緊抓實抓好這項工作。

二、強化舉措,全力推進生態葬法工作

今年,全區生態葬法工作總的目標是,確保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兩個95%的考核指標,即墳墓治理率達95%,基本實現“三沿五區”無墳化;生態葬法覆蓋95%的行政村。各鎮、開發區、各有關部門必須圍繞這一目標,精心組織,科學謀劃,抓緊實施,堅決打好這場“三沿五區”墳墓治理和生態墓地建設的攻堅戰。

查看全文

生態公墓建設調研報告

**鳳凰山公墓,在建設之初就提出了“建公墓為公園”的設計和建設理念,國內也有許多公墓提出同樣的建園理念,這是一種提升和進步,但在理念和手法上還停留于傳統園林景觀的基礎上,已落后于潮流。傳統園林景園與生態園林景觀其內涵和表達方式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傳統的園林景觀以外在的審美情趣、表達藝術性為價值取向,局限在唯美、唯藝術的范疇內,局限在種花種草、裝點環境的美化設計中,忽視了景觀設計的生態價值,忽略了對自然生態系統、人文生態系統與人工物質環境的整合。因而使得園林景觀不夠自然,植物生態系統較脆弱,并造成先期投入資金大,后期維護成本高。

生態園林景觀從自然生態系統的審美意識出發,提倡自然景觀的保護和仿效,強調“二多一少”,即樹木花草多、野生鳥獸多,建筑少。使之達到生態體系結構的合理性、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性、生態物種的多樣性等,使得生態群落有較強的穩定性、抵御性、保存性,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健康、質樸、理性的生命之美。是景觀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態系統的秩序之美、生態要素的多元豐富、生態結構的有序運行,成為超越外表層次、純藝術美感的新審美要求。

今天我們所倡導的公墓生態化建設,既與生態園林的發展趨勢合拍,更是殯葬改革、生態環境保護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公墓的生態建設有兩個層面的內容和要求。一個層面是對葬式的,要求在公墓大力推行生態葬式,如植樹葬、草坪葬、花葬等)和節地葬(如塔葬、室內葬、壁葬等)。以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系列生態葬式,將骨灰撒入土中,既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又能成為樹木、花草的營養滋養植物,既達到了“入土為安、返璞歸真”的愿望,又節約了土地,綠化了荒山,使有限的土地持續和永續利用,達到徹底生態化的目標。以塔葬、室內葬、壁葬等系列節地葬式,使單位面積土地可入葬更多的骨灰,以達到節約土地的目的。另一個層面是對公墓園區總體景觀規劃設計的,要求公墓的總體規劃以及景觀設計要遵循生態景觀設計的原理,達到生態化的要求。兩個層面均是要求公墓的建設經營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達到最小。這也就是生態化公墓的要義。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的確很艱難。第一個層面的技術要求不高,比較易于實施,在許多公墓己不同程推行,但在公墓完全推行此類葬式阻力大,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公墓本身的因素。第二個層面的技術要求較高,受地理環境、地方風俗、人們觀念意識的影響,實施的難度較大。

但是,生態公墓的建設經營,從全維的角度考量各方關系和效益,它是科學的、經濟的、可行的,而且將給我們帶來多方面的裨益。生態效益:這一點無容置疑,生態公墓就是要求達到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達到最小,具備生態體系結構的合理性、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性、生態物種的多樣性等,使得生態群落有較強的穩定性、抵御性、保存性。成為城市的“綠肺”,成為城市生態的貢獻者。經濟效益:生態公墓強調的是,其一,保護自然景觀和仿效自然,景觀營造大多采用鄉土樹種和建材,顯露自然質樸的美,而排斥破壞性的大砍大挖、大興大建,所以景觀的總體投資省。其二,植物群落有較強的穩定性、抵御性、保存性,所以病蟲害少以及后期維護成本低。所以是經濟的。同時對區域生態所的貢獻,潛在的經濟效益則更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現必然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

在鳳凰山公墓建設之初,我們并沒有將其建設成為生態公墓的觀念,僅是因為我和我的同仁大多原來從事林業科研工作,職業的意識要求我們保護原有植被和林相,進而豐富其林相,以本土的文化及風格,依山就勢進行漸進開發建設。隨后,生態理念逐漸增強,也進一步明確了建設方向。

查看全文

我國殯葬改革樹葬報告

加強殯葬管理,推進殯葬改革,發展殯葬事業,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共同面對和正在積極探尋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側重對“現代樹葬----我國殯葬改革的立法思考”進行探討。

一、傳統殯葬方式不宜繼續提倡

殯葬,是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出現的社會現象,深刻反映了人類生與死的自然規律。自古以來,人的出生方式只有自然產和人工產兩種,而人死亡后的殯葬方式卻是多種多樣,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人的社會、經濟地位不同、民族習俗不同,選擇殯葬的方式也不相同。根據史料記載,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火葬、土葬(墓葬)、水葬、天葬、樹葬、風葬、巖葬、塔葬等各種各樣的殯葬方式。建國以后,隨著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的推進,各族人民的殯葬習俗也在不斷地改進,特別是國家提倡移風易俗,提倡火葬,加強了殯葬管理,推進了殯葬改革,殯葬事業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到目前為止,在我國雖然徹底廢除了家族、氏族式的墓葬群,但又集中開辟了大量的烈士陵園和民間公墓群,西藏大活佛、宗教信徒仍然保留著塔葬、土葬,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還部分保留著傳統的火葬、土葬、水葬、樹葬。我國城鄉一律實行先火化后,除少數地方由私人投資興建了塔式陵園,將火化后的骨灰入盒存放在塔陵園內的骨灰存放格內,個別人的遺體火化后把骨灰撒入空中或江河湖海外,全部都再次選擇多種形式墓葬。

傳統殯葬方式唯一的作用就是寄托親人對逝者的懷念之情。傳統殯葬方式的共同缺陷:一是不經濟。無論是古代的修墳造墓,還是現代的購買墓地、購買骨灰存放格,都要一筆不小的錢財,給國家、單位和喪家個人帶來很重的經濟負擔;二是不環保,對人類的居住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即使是把骨灰撒向空中、撒向大江大海,一兩個偉人可以,如果全人類都這樣做,必然造成對大氣、對水域的嚴重污染;三是不文明。不論是單墓還是公墓,都不斷地占用耕地、林地,不斷浪費土地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殯葬方式不斷地被商業化,改變殯葬占用大量土地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改變殯葬加重國家、單位和喪家個人經濟負擔,改變殯葬損害著活著的人們的利益,甚至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必須要徹底廢除現行的火化后又墓葬的殯葬方式,倡導和推行與建設現代文明國家相適應的樹葬殯葬方式。

二、現在實行殯葬方式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我國城鄉普遍實行的先火化然后選擇多種形式的墓葬,或火化后將骨灰存放在塔內的骨灰存放格內的喪葬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查看全文

公墓業可持續發展報告

上海正加快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2010年上海世博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進一步推進了上海朝著科學發展觀所指明的方向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同時,這也對上海公墓業的生態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上海公墓業綠色生態建設已取得重大成績

上海原本也是一個以遺體葬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適應城市的發展。解放初期公墓達110處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畝,小的僅十來畝,有不少地處中心城區(詳見《上海殯葬年鑒》2006年卷)。解放后對公墓進行了整頓,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現有公墓43家,平均墓地面積在150畝左右。

上海率先實現了100%的火化率(除特許外),與此同時,公墓也實現了從遺體葬到骨灰葬的轉變,滿足了公眾“死有所葬”的基本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公墓業開始導入市場機制,出現了由福利性向經營性的轉變。近年來,隨著郊區的市政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村級公益性墓地大量遷入經營性公墓,使經營性公墓的入葬率達75%左右,形成了以經營性公墓為主的格局。同時,經營性公墓的綠化水平不斷提高,平均綠地面積超過40%,綠蔭覆蓋面積達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18家評為綠化先進單位,已有6家被評為花園單位,成為所在地區的生態建設中的“綠肺”,為上海“園林城市”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葬式的多樣化成為生態公墓建設的一個亮點。上海各個公墓都具有節地特征的葬式供公眾選擇,樹葬、花壇葬、室內葬、壁葬等節地葬式已成為常見的節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雙穴)受到歡迎。由遺體葬到骨灰葬,從3平方米墓穴(雙穴)向低平方葬式的發展有效地節約了稀缺的土地資源,累計共節約土地6000畝。

查看全文

綠色殯葬改革意見

為保護生存環境,造福子孫后代,切實解決我縣殯葬改革中的突出問題,經縣政府研究,特對我縣全面推行綠色殯葬,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國務院、省《殯葬管理條例》,結合我縣生態縣建設要求,動員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逐步消除山頭“白化”為主要目標,采取拆遷、深埋、綠化等多種形式,對違規建造的墳墓、禁墳區內的墳墓和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需要拆除的墳墓分期分批予以拆遷整治,在全境推行遺體火化,實行生態葬法,切實改善投資、旅游和人居環境。

(二)工作目標:

1、根據“大島建,小島遷”的要求,把海島殯葬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改善火化設施條件。2011年在漁山推行遺體火化,實現全縣全境遺體火化。

2、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完善墳墓拆遷安置政策,分期分批、因地制宜組織實施好山頭“白化”整治工作。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縣“兩沿四區”(即沿縣道公路、沿海運主航道;縣和鄉鎮政府駐地區、風景區、開發區、保護區)墳墓的拆遷整治任務。

查看全文

市長在墓葬秩序規范會發言

同志們:

在當前各項工作十分繁忙的時期,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深化殯葬改革、規范墓葬秩序動員會,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殯葬改革工作的重視,也反映出我市規范墓葬秩序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問題,統一思想,全面規范墓葬秩序,深入開展集中整治活動,強力推進我市墓葬改革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下面,根據會議安排,我重點講三點意見:

一、分析問題,統一思想,切實增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強力推行,各地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努力下,我市殯葬改革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省殯葬管理條例》和《省公墓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執行比較到位;全面推行火化,2000年5月1日實現了全境全員100%火化;規劃建設鄉村公益性墓地610個,有效減少了亂葬濫埋和大墳大碑現象;大力推行生態葬法,共建設生態墓地567處,2011年,90%以上的骨灰實現生態葬法處理。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

1、從認識上看,存在兩種傾向。一是畏難情緒較重。部分鄉鎮和行政村領導干部認為殯葬風俗是農村傳統,引導群眾轉變喪葬習俗難度大,對抓好殯葬改革工作信心不足、動力不強。有的片面認為推進殯葬改革、規范墓葬秩序會引發群眾信訪問題,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工作力度不強,甚至一味遷就思想觀念落后的群眾。二是被動應付思想。部分領導干部平時注重抓項目建設、抓經濟發展,對殯葬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認識不足,沒有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工作中被動應付,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個別部門職責不明確,錯誤認為殯葬改革就是民政部門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協調配合意識不強,還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從舉措上看,存在三個不到位。一是宣傳不到位。宣傳教育缺乏深度、廣度,長期性和實效性不強,對開展殯葬改革的重要性和相關政策法規沒有宣傳透徹,造成基層干部群眾對推進殯葬改革的認識不夠,政策法規不清楚,工作執行難到位,群眾喪葬觀念轉變緩慢。二是管理不到位。鄉村公益性墓地規劃無序,點多面廣,有的村每個自然村就建有一個公墓,特別是村規模調整后,有的村甚至達到16個。墓地建設檔次低,道路、綠化、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難以推行生態葬法。墓地管理粗放,有的村把整座山都作為村公益性墓地,喪戶可以隨處亂葬。存在違規經營現象,通過收取較高的穴位費,接納非本村死亡骨灰葬入本村公墓,嚴重破壞了殯葬管理秩序。三是整治不到位。各鄉鎮、街道執行殯葬改革政策不平衡,部分鄉鎮、村對墓葬管理的工作力度有所松懈,對超標準樹大碑造大墳和亂葬濫埋、違法經營墳墓的情況執法不嚴、整治不力,給群眾造成當前殯葬事務無人管、無相關殯葬法規約束的錯覺。特別是個別領導干部、農村富人違反殯改政策,違規建墳,在群眾當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