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20:50: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壓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老年壓瘡研究論文

壓瘡(pressureulcers)或壓力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也是護理工作中較為棘手的問題,它不僅影響主要疾病的治療效果,導致患者需要住院日數增長,醫療花費增高,而且可造成患者殘疾并危及生命。我科自1998年3月-2005年12月用五黃油治療老年壓瘡患者36例,取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36例老年患者均為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65~87歲,平均73.8歲;壓瘡部位:骶尾部26處,股骨粗隆部8處,足跟部10處,其他部位6處;壓瘡分期:I期32處,Ⅱ期8處,Ⅲ期10處。原發疾病:急性腦卒中15例,2型糖尿病13例,股骨頸骨折5例,其他3例。

1.2護理方法(1)根據每個患者的原發病和壓瘡部位,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采用“單人分位三步翻身法”,每2h翻身1次,可配合氣墊床解除患部壓力,同時作好大小便護理。保持患者床鋪和患處清潔衛生。(2)給予低糖、高維生素、高蛋白的營養支持,并控制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8.0mmol/L。(3)病房每天用反光輻型紫外線燈消毒30min;控制陪護和探視人數。(4)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5)對I期壓瘡給予紅外線照射,每日2次,每次15min,至創面干燥,然后用五黃油涂抹濕敷;對Ⅱ期壓瘡,先用無菌針管抽掉水再清洗,然后用五黃油涂抹患處濕敷;對發展為Ⅲ期壓瘡的糖尿病患者,在進行徹底的清創后采用1.5%胰島素加慶大霉素聯合五黃油濕敷,每天換藥1次。

2結果

36例(50處)老年壓瘡患者經治療和護理后,壓瘡全部治愈。I期治療時間3~7天,平均4.2天;Ⅱ期治療時間7~13天,平均9.5天;Ⅲ期治療時間15~160天,平均29.9天。

查看全文

美寶燒傷膏治療壓瘡研究論文

【關鍵詞】美寶燒傷膏壓瘡

壓瘡是因神經營養紊亂及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而發生的軟組織壞死。壓瘡以腫瘤內科住院患者較為多見,本院腫瘤內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應用美寶濕潤燒傷膏外涂加紅外線照射治療Ⅱ期以上的壓瘡患者14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壓瘡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35~85歲(平均56歲),均為晚期腫瘤患者;2例合并Ⅱ型糖尿病;壓瘡面積最大10cm×8cm,最小2cm×2cm。其中3例為院內發生難免壓瘡,其余均為院外帶入。將26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14例(18處);壓瘡位于尾骶部13處、髖部3處、踝部2處;Ⅱ期壓瘡15處、Ⅲ期壓瘡3處;對照組12例(15處);壓瘡位于尾骶部10處、髖部4處、踝部1處;Ⅱ期壓瘡13處、Ⅲ期壓瘡2處。兩組患者年齡、病情、壓瘡的部位、面積分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患者均定時翻身,睡氣墊床,保持皮膚清潔潤滑,避免過度干燥,保持病床清潔干燥,平整無皺褶,及時更換潮濕或被大小便污染的被褥,正確使用便器,增加患者營養,加強責任性,班班床頭交接班,并按醫囑給予合理抗生素治療。兩組患者瘡面每天均用生理鹽水沖洗,同時去除壞死組織,用5%PVP碘(聚維酮碘)消毒,紅外線燈照射30min,經上述處理后,觀察組將美寶濕潤燒傷膏均勻涂于瘡面,厚約1mm,外蓋無菌敷料固定,涂藥1次/4~6h;對照組用慶大霉素8萬U加654-2針10mg的薄紗布覆蓋瘡面,加蓋無菌敷料后用膠布固定。兩組療程均為10~14d。

1.3療效評定治愈:創面滲出消失,結痂脫落,創口愈合;有效:滲出減少,有肉芽組織新生,創面縮小變淺;未愈:用藥后創面無變化或加重;治愈、好轉均視為有效[1]。

查看全文

臥床病人壓瘡的治療與護理

1壓瘡的預防

1.1評估壓瘡發生的危險性責任護士應對病人進行全面評估,預測壓瘡發生的危險性,篩選出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實施重點預防護理。這樣可以有針對性采取預防壓瘡措施,減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及被動性,提高預防壓瘡的有效性。

1.2預防壓瘡的具體措施:預防壓瘡的關鍵是要做到四勤: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

1.2.1勤翻身、按摩翻身是預防壓瘡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根據病情1~2小時翻身一次,按摩骨突處,促進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環。禁止在受壓發紅的部位按摩,如持續發紅,表明軟組織損傷,按摩必將加重損傷程度。牽引病人應在牽引架和皮膚接觸處墊上棉墊,避免較重的牽引導致牽引帶壓迫骨突處皮膚致壓瘡。建立床頭翻身卡,嚴格、細致床頭交接,觀察病人全身皮膚情況,發現皮膚壓紅立即減壓處理。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等動作,防皮膚擦傷。

1.2.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鋪整潔每日溫水擦拭2次,及時清理大小便、分泌物,使用尿不濕者及時更換;汗出時及時擦干、更換衣物;保持床鋪的干凈平整,不宜讓病人直接臥于橡膠單或塑料布上,和皮膚接觸的床單和墊子平整、干燥、無渣屑,以防磨破擦傷皮膚。為病人更換床單時,避免拖、拉、拽等形成摩擦力導致皮膚損傷。

定時抬高臀部,腰部、臀等部位墊靠枕,改變著力點。需改變臥位抬高床頭時,一般不低于30°,臀下墊軟枕,防止身體下滑,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

查看全文

壓瘡患者護理分析論文

1病例介紹

患者,男,72歲。類風濕關節炎加重致肢體功能障礙,臥床3個月伴發熱1周,于2006年2月16日入院。查體:T38.8℃,P104次/min,R23次/min,BP110/70mmHg,病人意識清楚,被動臥位,全身營養不良,大小便失禁。左右足跟分別有一5cm×5cm、5cm×6cm的壓瘡;骶尾部有一4cm×5cm的壓瘡;左右肩胛處分別有一7cm×6cm的壓瘡,創面均有膿液及腐爛組織,有惡臭,周圍組織水腫紅潤明顯。壓瘡危險因素評分23分,屬極度危險。護理診斷為Ⅳ期壓瘡合并感染。在住院期間,病人曾兩次發生高熱,經抗感染、全身營養支持等治療,病人一般情況好轉,局部給予壓瘡換藥,清除壞死液化組織,其足跟的創面經數次清創換藥后表皮結痂,經過6個月的治療和護理,創面愈合。

2護理方法及體會

2.1局部創面護理

2.1.1手術清瘡將壓瘡部位壞死及液化組織進行了3次小范圍清創,露出了新鮮紅潤創面。

2.1.2渦流式沖洗創面用兩支20ml注射器分別取出3%過氧化氫溶液和生理鹽水,以每秒2ml的速度推出水流,由創面中心環形加壓向外沖洗,從而形成渦流式水流,反復沖洗至創面清潔。這樣,既不會損傷肉芽組織,也不會使棉纖維殘留于傷口內引發異物反應,影響組織愈合。

查看全文

骨科病人壓瘡成因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骨科患者壓瘡成因和護理對策,提高護理質量。方法:通過對2004年10月—2007年8月的2280例骨科患者進行調查分析,制定護理對策。結果:接收壓瘡20例,其中骶尾部壓瘡50%,足跟部壓瘡30%。高齡患者及有合并癥患者是為高危人群。高溫與潮濕是促成壓瘡發生的環境因素。結論:加強病房管理,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針對高危人群和好發部位,重點觀察,加強基礎護理和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皮膚衛生情況及營養狀況,以降低壓瘡的發生率。

關鍵詞骨科;壓瘡;成因;護理對策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ngtheoriginoforthopedicspatient’spressureulcersandnursingstrategy,enhancesworkqualityofnurs.Method:Dataof2280casesadmittedinthedepartmentoforthopedicsdatedfromOctober2004toAugust2007werecollectedandanalyzed.Strategyofrelatednursingmeasureswasnesspatientshadhigherrisk.Thehightemperatureandmoististheenvironmentalfactorofpressureulcers.ConclusionThefeasiblemeasuresofreducingformationrateofpressureulcersweretostrengthensthehospitalmanagement,strictlycarriesouttheshiftreliefsystem,theobservationofprimarymassdatahighriskcrowdandeasytooccurspot,strengthensthebasicnursingandhealtheducation,improvesthepatientskinhealthsituation.

KeyWordsOrthopedics;pressureulcers;Origin;nursingstrategy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受到障礙,不能適當供給皮膚和皮下組織所需營養,以致局部組織失去正常機能而形成潰爛和組織壞死。壓瘡好發于身體受壓或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隆突處,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處。骨科病人因牽引固定或手術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長期臥床,成為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現將骨科病人常見壓瘡成因分析及對策綜述如下:

1臨床資料

查看全文

壓瘡的預防研究論文

【摘要】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病,壓瘡的發生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而且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特大壓瘡常經久不愈,出院嚴重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生命[1]。近幾年來,國內外對壓瘡的防治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發病率并沒有下降的趨勢,壓瘡至今仍是護理學領域的難題[2]。壓瘡一旦發生,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和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病人及衛生機構的經濟負擔。因此,通過預防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是今后研究的關鍵[3]。

【關鍵詞】壓瘡危險因素預防

1對壓瘡發生率的認識

壓瘡的發生率是評價護理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認為壓瘡完全可以預防的觀點在國內占統治地位,林菊英[4]在《醫院護理管理學》中提出,院內壓瘡發生的標準為0,尚有說明:除不許翻身的特殊病人外一律不得發生壓瘡,帶壓瘡入院者不準擴大。國外護理的觀點認為壓瘡絕大部分是可以預防的,但并非全部。如果入院時局部組織已有不可逆損傷,24-48h就可能發生壓瘡;嚴重負氮平衡的惡液質病人,因軟組織損耗失去了保護作用,自身修復亦困難;神經科病人喪失感覺的部位營養和循壞不良,也難以防止壓瘡的發生,故認為護理不當確能發生壓瘡,但不能把所有壓瘡都歸咎于護理不當[5]。

2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2.1局部性因素

查看全文

壓瘡危險因素分析論文

【摘要】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病,壓瘡的發生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而且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特大壓瘡常經久不愈,出院嚴重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生命[1]。近幾年來,國內外對壓瘡的防治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發病率并沒有下降的趨勢,壓瘡至今仍是護理學領域的難題[2]。壓瘡一旦發生,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和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病人及衛生機構的經濟負擔。因此,通過預防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是今后研究的關鍵[3]。

【關鍵詞】壓瘡危險因素預防

1對壓瘡發生率的認識

壓瘡的發生率是評價護理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認為壓瘡完全可以預防的觀點在國內占統治地位,林菊英[4]在《醫院護理管理學》中提出,院內壓瘡發生的標準為0,尚有說明:除不許翻身的特殊病人外一律不得發生壓瘡,帶壓瘡入院者不準擴大。國外護理的觀點認為壓瘡絕大部分是可以預防的,但并非全部。如果入院時局部組織已有不可逆損傷,24-48h就可能發生壓瘡;嚴重負氮平衡的惡液質病人,因軟組織損耗失去了保護作用,自身修復亦困難;神經科病人喪失感覺的部位營養和循壞不良,也難以防止壓瘡的發生,故認為護理不當確能發生壓瘡,但不能把所有壓瘡都歸咎于護理不當[5]。

2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2.1局部性因素

查看全文

壓瘡治療與護理論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

壓瘡從病因、病理生理學角度反映出是由于受壓而引起的病理學改變。目前公認引起壓瘡主要有4種因素,即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國外護理的觀點認為壓瘡在部分是可以預防的,但并非全部,有些病人禁止翻身,否則有生命危險[1]。壓瘡是治療及護理上的一大難題,無論對病人家屬還是醫護人員都是一種繁重的負擔。我院自2001年以來采用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壓瘡27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7例壓瘡病例中,25例系院外帶入,2例為院內不可避免發生,男16例,女11例,年齡54~93歲。27例壓瘡病例共發生壓瘡65處,其臨床資料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壓瘡的多發部位為骶尾部、髖部和臀部,且以Ⅱ、Ⅲ、Ⅳ期為主,尤以Ⅲ期最多。

表127例65處壓瘡的分布情況(略)

2中西醫結合局部治療方法及步驟

查看全文

小議外科骨折患者壓瘡護理對策

壓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發生的部位為受壓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隆突處。現將2008年筆者對75例骨科長期臥床患者進行壓瘡護理的體會報告如下。

1壓瘡形成的原因

(1)骶尾部的生理結構是導致壓瘡發生的直接原因。

(2)病員自身條件是導致壓瘡的客觀原因,患者高齡、瘦弱、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

(3)潮濕是造成壓瘡的環境因素,研究表明潮濕或尿液刺激,會削弱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膚水腫,抵抗力下降,使有害物質易于通過且利于細菌繁殖,使皮膚受到損傷,而引起壓瘡。

(4)使用石膏繃帶夾板時,襯墊不當,松緊不適,使局部血運不良形成壓瘡。

查看全文

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壓瘡護理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觀察集束化護理模式在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壓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7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壓瘡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對比兩組干預后壓瘡發生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為7.69%,低于對照組的25.64%;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87%,高于對照組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集束化護理干預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壓瘡護理管理效果,利于降低壓瘡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心力衰竭;壓瘡護理管理;集束化護理模式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需長期臥床休養。然而長期臥床患者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造成局部缺血、缺氧,引發組織破損和壞死,發生壓瘡,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會對心衰的治療進度產生影響,不利于患者預后[1]。集束化護理模式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證依據的護理措施處理臨床問題的一種護理模式,給予患者科學、規范的護理干預,從而有效提升護理質量[2]。本研究旨在探討集束化護理模式在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壓瘡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7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39例。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39~82)歲,平均(60.35±7.82)歲,疾病類型:冠心病16例,肺源性心臟病14例,高血壓心臟病9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39~81)歲,平均(60.71±7.64)歲,疾病類型:冠心病15例,肺源性心臟病14例,高血壓心臟病10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壓瘡護理干預,包括壓瘡健康教育,注意事項指導,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壓瘡培訓。成立由科室護士長及護理骨干人員組成的壓瘡護理干預小組,對組內成員進行壓瘡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壓瘡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②壓瘡預警。采用Braden量表每日對患者壓瘡風險進行1次評估,其中≤9分極高危,(10~12)分高危,(13~14)分為中度危險;(12~16)分為低度風險,通過評估結果對患者可能發生壓瘡的部位做好特別注意。③分級護理管理。于高危壓瘡患者床頭懸掛預警標識,加強巡視,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注意放緩動作,減少摩擦,交接班時均需對患者壓瘡情況進行查看;其他患者適當噴涂潤膚劑,并指導患者家屬協助患者翻身。④壓瘡護理。基礎護理:定時協助患者翻身,避免拖拽等方式,取30°側仰臥位;不宜翻身者,可采用厚軟墊墊于患者肩胛、腰骶、足跟部,增加局部通透性、減輕受壓部位壓力;保證患者皮膚干爽,確保床單干凈、整潔、平整,減少潮濕與摩擦力對皮膚的影響;指導患者多食新鮮蔬果與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增強營養,提升機體抵抗力,進而減少壓瘡發生。⑤由護士長定時對壓瘡護理情況進行檢查與督促,及時發現護理問題,提出整改意見,積極配合治療,避免壓瘡進一步發展。1.3觀察指標。①壓瘡發生情況。I期:局部皮膚發紅,有紅斑出現,伴隨疼痛及皮溫變化;Ⅱ期:局部出現水皰,部分表皮缺損、潰瘍;Ⅲ期:局部皮膚出現淺層潰瘍,但肌肉、骨骼尚未暴露;Ⅳ期:局部皮膚缺失,出現深度潰瘍,有壞死組織[3]。②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干預后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其Cronbach’sα系數為0.853,重測效度為0.860,包括服務態度、操作技能等方面,(0~100)分,<60分為不滿意,(61~89)分為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