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

時間:2022-10-27 03:35:00

導語:創造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造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

創造必要的條件認識事物的本質》教案

[教學目標]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學會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來把握事物的本質,透過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重點]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即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二個條件。

[教學難點]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學方法]事例—分析法、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1、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條件。

(事例引入)一鳴驚人:楚莊王蒞政三年,從沒過什么命令,也沒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馬悄悄問楚莊王:“大王啊,我聽說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飛、不叫、不理羽毛,默默無聞,這是什么道理呢?”莊王說:“三年不動翅膀,是為了讓羽翼更加豐滿;三年不飛不叫,是為了窺看民間的情況。雖然不飛,一飛就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就驚人。你所說的意思,我知道了。”又過了半年,楚莊王臨朝聽政,一下子就廢除了十項弊政,興辦了九項新政,殺掉了五個民憤極大的大臣,提拔了六個有才能的人擔任要職。于是,楚國大治。

問:在這則故事中,楚莊王在蒞政的三年中窺看民間的情況是為了什么?從哲學上看其意義何在?(沒什么命令,也沒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窺看民間的情況,但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注重調查研究,了解國情,體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然后據此確定方針政策,一朝聽政,效果驚人。)說明了要有形成理性認識,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認識材料。

問:要獲得理想認識,是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

(從“量”上來講,需要占有十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質”上來講,只有占有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因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現象是事物個別的、片面的東西,是多變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現象和錯覺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豐富又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所以,占有十分豐富與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是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前提條件。)

分析:現象與本質是有聯系的: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也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所以,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要從現象入手。要獲得理性認識也得從感性認識入手。

問:人們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什么?

(參加實踐,在實踐中進行觀察,進行調查研究,忠實地記錄各種數據、各種資料。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自己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數據和資料才是可靠可用的,但個人的實踐,畢竟有限,他人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各種資料,也是可取的。)

[過度]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不是自然而成的事,請看課文的例子:

第谷:20年詳細記錄行星公轉位置。(感性認識)

開普勒:刻苦計算提出太陽系行星的三大定律。(理性認識)

牛頓:致力研究在更廣闊的范圍進行思考和計算,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理性認識)

問:為什么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認識來呢?

(這啟示我們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理性認識的基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無法用眼睛觀察到的,只有在人的頭腦里才能找到,這需要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制作,這也是開普勒和牛頓成功的奧秘。所以,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二個條件也是關鍵條件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問:為什么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因為感性認識在數量上的總和并不等于理性認識,他們之間不是量的區別,而是質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同時感性認識是對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聯系的認識,是片面的認識,往往真偽混雜,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不善于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就不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

[過度]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就是開動腦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是分析的過程。感性材料除了具有豐富性和生動性外,還存在著無條理性和無系統性,有的比較重要,有的比較次要,這就需要分析和篩選,把那些粗糙的、精細的分開,去掉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東西,切忌粗枝大葉,而被非本質的、次要的東西所迷惑。只有這樣的加工,才能為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打好基礎,這就是“去粗取精”?!叭未嬲妗敝员匾?,是由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事物聯系的廣泛性、人們感官自身的差異性,會使人產生一些錯覺;還由于豐富生動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別是虛假的材料不能作為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依據,這就需要分析和鑒別。這個過程,切忌以假亂真,為假象所迷惑。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分析研究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方面,從而為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創造條件。

“由此及彼”——敘拉古國王曾命令金銀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國王卻疑心工匠在皇冠中摻了假,但這頂皇冠的確與當初交給工匠的純金一樣重,國王即想檢驗真假,有不想破壞皇冠,于是他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最初,阿基米德也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一天,他到澡堂洗澡,突然注意到,當他坐到滿滿一盆水里去時,水從盆邊溢到了盆外,同時也感到身體被輕輕托起來了,他腦子里靈光一閃,猛地從澡盆里跳出,來不及穿上衣服就狂奔回家。他經過了進一步的實驗后來到皇宮,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里,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發現放皇冠的盆里溢出來的水更多,這就說明皇冠里摻進了其他金屬。經過此次實驗,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了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時,把洗澡時溢出的水、皇冠、與物質的密度這些似乎豪不相干的幾種情形統一起來,找到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共性,這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

問:為什么需要由此及彼?

(感性材料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是個別的、彼此分離的,因此要上升為對事物的本質、整體、內部聯系的認識,即理性認識,還需要把這些感性材料綜合起來進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聯結起來,找出他們之間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由表及里——表就是現象,里就是本質和規律。

問:為什么要由表及里呢?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了事物的表面現象而沒有抓住其內在的本質,認識的根本任務遠未完成。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但是對于事物現象的認識是不足以指導實踐的,只有達到了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才能使人在實踐中獲得成功。因此,人們的認識不能淺嘗輒止,停留在現象領域里,把表面關系弄清楚后,還應追問本質,通過事物的外部聯系找到事物的內部聯系。)

注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思維過程。我們在認識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認識這個思維過程的重要作用。如馬克思寫《資本論》、達爾文寫《物種起源》。

[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飛躍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能動的飛躍過程,那么這樣才能具備這兩個條件,實現這一飛躍呢?這也是這一框的方法論意義。]

2、學生學習知識同樣必須創造兩個條件

(1)我們要樹立一個觀念,即要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不只是科學家的事,科學家們發現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都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創造兩個條件,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2)學生學習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認識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同樣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創造兩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