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諧理念的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1-26 03:22:22

導語:基于和諧理念的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和諧理念的道德教育論文

一、對實現和諧教育的路徑進行分析和探索

1.教育生態學為全面實現和諧教育提供嶄新的視角

教育生態學是新興的教育學科,它用生態學的方法和原理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生態環境和自身協調、平衡的問題時,利用生態學可以為道德教育提供理論指導。道德教育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轉型,其教育實踐、教育理論、教育外延的方式與內容以及教育內涵都發生變化,傳統教育模式和思維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的發展需要,用生態學的方式對教育審視應該分為三個部分。其一是道德教育關于生態內涵的因素。生態內涵就是借助教育和生態學的方法和原理,減少教育的不安定因素,增強教育效果,維護教育系統的協調和平衡。生態內涵是運用生態學審視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建立正確的方法論、價值觀以及生態觀,是對傳統教育的合理超越。其二是道德教育中關于生態結構的因素。生態結構要以道德教育作為中心點和立足點,調控和制約道德教育在發展、存在以及產生時存在的多元化體系。道德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要教育和調節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系統的內部外部環境和關系。道德教育比較復雜,要以被教育者為中心,分析影響道德發展的心理、生理、精神、物質等因素,合理展開生態學教育。其三是道德教育中關于生態思維的因素[2]。在道德教育的實踐和理論上使用生態思維能夠改善教育理念中存在的生態失調、反生態和非生態等問題,反思和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用綜合性和全面的生態關系對道德教育進行研究和思考。傳統教育理念要運用生態思維向生態教育進行轉換。道德教育的生態功能既表現在道德教育能夠提升和生成受教育者的素質,也表現在教育的快速發展對相關系統的影響和作用。同時生態化功能要加強生態觀念,創造教育和諧的環境,為道德教育的廣闊開展打好基礎。

2.實現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生態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教育生態學為實現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模式,核心是用生態學方法和理論研究建設道德教育,解決在實施道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提高教育提供實踐指導和理論基礎。首先,教育生態學運用獨特的思維方式,對缺失和諧道德教育的原因進行分析。傳統教育是固化和單項的方法,難以分析出社會系統、道德教育以及教育系統之間的問題,難以保障教育的實際效果[3]。我們在研究事情變化和發展的規律,分析存在的問題時要從宏觀上研究發展的趨勢和存在的情況,理清道德教育和社會因素間的關系,發揮和諧性道德教育的優勢,在實踐中找到促進教育改革的依據。其次,教育生態學對重新定位教育要素提供理論上的依據。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生態的主體,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家長等。在道德教育中要選擇內容、制定目標,以提高主體的能動性。運用生態學對道德教育進行定位,使用和諧道德教育的思維模式來滿足道德教育持續發展的需求。最后,教育生態學運用其基本的方法提供實現教育設想的新思路。道德教育是復合性、動態性、整體性的綜合體系,利用生態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要素間應對性的分析以及和諧生態的共生方法對社會環境和教育系統重新認識和思考。教育生態學的探索具有共生協同性、平衡動態性和整體的開放性,三個特性是和諧發展道德教育的新途徑。用新的思潮、理論、觀念讓教育生態學在道德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系統論為實現道德教育的整體構思提供途徑和依托

在對中西方文化進行研究中發現,任何事物的發展和生存都存在一定系統關系,它們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機構構成,是擁有一定功能的整體。道德教育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它的存在是各種相關要素聯合在一起的系統。首先,在研究道德教育的和諧性時,要將系統內的各個要素綜合考慮和運用,實現教育系統的最大化。其次,不論哪一種系統都是和外界有一定的交流。社會系統和教育系統要交流、開放、取長補短,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要求。第三,道德教育中各個要素間具有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等關系,各個因素間的關聯性的系統的重要原則。第四,系統中各個因素都是在不斷變化中,這就決定了系統的動態性。要對現象進行研究,根據變化的條件采取措施,實現在動態中完成既定的功能以及目標[4]。最后,各個要素在運行過程中彼此協調,讓各自的特征成為系統發展的動力。

4.科學發展觀為實現道德教育的整體目標提供理論和指導

道德教育在不同歷史階段和時期形成不同的理念,目前,面對社會發展的問題和挑戰,就要應用科學發展的觀點去指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實現人超越和擺脫舒服自由發揮,實現個性、素質、能力和關系的協調和發展。道德教育要在發展中和諧地和條件與環境進行互動,與自身和自然進行協調。科學觀要以和諧發展和教育為原則,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在教育實施過程中,科學發展觀為其提供決策和運籌。道德教育要對內部各個要素進行規劃,對發展和影響教育的因素進行兼顧。科學發展觀為加快和諧的道德教育提供策略的選擇。

二、實現和諧性道德教育的路徑

道德教育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人自身和物質的再生產,教育的根本是培養人的素質,教育的宗旨和核心內容就是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實現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讓人通過學習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培養。道德教育要實現文化氣質和理性精神的契合,改變傳統教育中對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的輕視,研究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教育是人類重要的權力和社會活動,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從道德教育的宏觀角度尋找教育系統發展的內在規律,研究規律、開發思路、完善道德教育的成效。在道德教育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中,要認識教育的有機性以及自身發展和運動的特點,既要考慮內在因素發展的狀況和比例,又要兼顧外在環境對道德教育的影響,樹立正確的觀念促進道德教育的整體發展。同時,在道德教育中需要遵守互動與和諧的原則。在整體推進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教育本質的要求,對教育的內外部系統進行調節達到和諧互動、快速發展的目的。通過調整道德教育的內部機制和作用為系統因素提供動力,讓道德教育配和、適應、符合社會的需要[5]。對內部系統和結構進行優化,完善系統內部各個因素間的關系,實現道德教育的和諧統一。通過道德教育制定循序漸進的管理方法,對內部進行協調運作,完善系統功能。道德教育的運作是促進教育內部的各個系統和諧的基礎,讓教育功能實現最大化。創造多元化、科學的教育系統是道德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規劃內容。優化道德教育的社會外部環境。道德教育要在社會環境中通過交流實現外部環境和自身結構要素的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換,以實現從低端到高端,從盲目到有序的發展和演變。道德教育能夠有效運轉的環境因素包括社會因素、人際環境、家庭環境、自然環境等,要對環境進行優化,用積極因素代替消極因素,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功效。根據道德教育的特點對其進行整體的研究和規劃。道德教育具有雙重性,既是獨立存在的系統,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用系統論的框架和理論研究其運行的規則,點明道德教育中各個因素之間、因素和系統之間、平行系統和教育系統本身以及社會環境和教育系統之間的聯系以及運行規律,并以此為原則對教育系統進行優化。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對道德教育發展的環境、內容、目標進行合理科學的定位,讓道德教育系統良性循環、高效運作,促進文化繁榮、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實現系統間的優勢互補、合理運作,增強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整體功能[6]。

三、結束語

全面調整的利益和社會結構,會讓人們的道德觀念也進行著激烈的碰撞和沖突,而經濟的發展和道德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讓我們看到道德教育已經勢在必行。道德教育根據其內在系統和原則,發展系統內各個因素的相互聯系,其作用和結果將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與此同時,道德教育受地區和國家思想、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受時展的限制,都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教育行為。道德教育更需要在復雜的環境中發揮自身優勢,來保證其發展的持續性,用符合自身規律,來穩定、持久、健康、協調地發展實現教育的目標,達到和諧的境界。

作者:王冬杰單位:廊坊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