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15 11:30:00
導語:文科專業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構主義提倡新的強調協作互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式教學模式,它認為,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而是聯接知識與學生的橋梁,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組織學生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建構主義;應用文科;教學改革
一、引言
應用文科在我國屬于新興的邊緣學科,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導致了巨大人才需求缺口的存在,取消本科招生和培養無疑是因噎廢食,如何加強應用文科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至過于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已非常急迫的提上了應用文科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的議事日程上,而20世紀90年代后興起的建構主義理論為此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導。
二、建構主義理論的思想與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理論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育理論。在知識觀上,它認為知識是為問題解決服務的,可以分為初級知識和高級知識:初級知識是結構良好領域的事實、概念、原理或定律,是對復雜的外在世界的現實加以過分簡化的產物,比較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機械性、靜止性和孤立性;高級知識是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即有關應用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差異性和復雜性;高級知識學習要通過大量反復的案例分析和實際問題解決活動來把握知識之間關系的復雜性與同一知識的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性,從而達到靈活應用知識、推導新知識,廣泛遷移知識的目的。在學習觀上,它認為高級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知識是情境性的,是具體的環境下掌握的,學習的本質是個體積極、主動、自覺、有意圖、有意志的建構過程,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以自身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等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探索、積極交流、相互合作,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習是建立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新舊知識經驗之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建構主義主動建構學習模式顛覆了傳統的簡單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其區別見下圖。
三、應用文科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注重高級知識的學習,著眼于社會實踐中情境的復雜性,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這是對傳統的教學理論的發展,更能體現知識是為解決問題服務這一思想,對于改革應用文科專業教學模式,提高學生靈活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指導意義。
為了強調應用文科專業對高級知識的學習,我們適當調整了課程體系,課程設置重點突出實踐操作能力等高級知識課程。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我們保留了必需的基礎理論性課程,如政治學原理、政治學原著選讀、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行政管理學等,增設了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文書檔案學、行政管理案例研究、社會調查與方法、公共經濟學、行政法學、行政監察學、機關管理與辦公自動化等操作性、實用性強的課程,使學生能夠學到應用性更強的高級知識,培養和鍛煉其動手實踐能力。
為盡可能塑造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學習情境,我們在課堂教學上引入情景模擬、案例研討,并穿插社會調查、論文寫作等多種活動。例如,《社會學》、《社會調查與方法》等課程,任課老師精心設計社會調查項目,讓學生帶著問題到實踐中去尋找答案,去調查社會問題,然后再對收集的第一手材料進行加工整理進而寫出調查報告。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出模擬實驗課程,例如,在國際貿易專業設立了模擬會計實驗室和電子商務實驗室,行政管理專業成立了電子政務模擬實驗室,法學專業則開設了模擬法庭等。課程的考試我們也盡可能模擬出社會實戰過程中會遇到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實戰過程中會面對的問題,并設法快速合理地加以解決。例如,《行政案例分析》的開卷考試,我們選取了許多最新的熱點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案例分析,這逼迫學生必須要每天讀書看報,關注最新的時事動態,了解最新的社會熱點,還要結合學習的知識經常思考分析。
為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大量應用拋錨式教學、情境學習、合作學習等方法。例如,《政治學原理》的課程學習中,我們為全班同學出十個不同的專題,即有國家的起源與消亡、國家的結構形式研究等理論基礎性的問題,也有議會內閣制和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下的黨政關系比較、中外立法機構職能等學生比較關心或困惑的問題,還有中國當代階級階層新變化、中國藍領白領階層分析、私營主階層現狀分析等當前社會中的一些熱點政治話題,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選題方向獨立撰寫一篇論文,然后根據專題分為小組,每組設一名主持人,主持討論,要求每位同學就自己論文的資料檢索和獲取情況、論文的主要內容和創新觀點進行闡述,相互交流,進行評分。
為完成知識的順利遷移,我們利用社會實踐搭建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把實踐教學放在與理論課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對待,對教學中期的認識實習、教學后期的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緊抓不放,并探索出了在學院內部認識實習、在計算機上仿真模擬實習、在政府機關和工廠部門參觀、畢業實習等多種形式結合的實習新路,學生在原認知基礎上,通過老師的講解指導,與實際工作人員的交流溝通,以及同學之間的協作互動,對所學知識進行重建構,把新的感受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技能經驗進行交互活動,完成同化和順應,達到更高層面的理論與實際的平衡。此外,許多學校應用文科學生的培養對科研不重視,學生居然寫不出像樣的畢業論文,我們卻認為適度超前地加強學生的科研活動也是一種有益知識遷移實踐。我們向本科生開放學院文獻資料中心,配備大量電腦,購置部分數據庫,通過教會學生用文獻檢索、網絡搜索、社會調查等獲取資料的手段,引導學生主動開展科研工作,將課本知識運用到分析社會現實狀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在科研活動中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得到提高,學習能力、操作能力、語言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等等也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2000級行政管理班,高翀和胡宏偉同學的論文《關于街頭“擦鞋業”的調查》在2001年湖北省“挑戰者”杯大賽中獲二等獎;2002年上半年該班三個作品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在學校獲得了兩個二等獎、一個一等獎,其中宋國論同學的作品《“綠色農華”產業計劃》獲得湖北省二等獎、全國三等獎。
四、結語
我們教學改革效果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對教學改革比較滿意,學生的課堂出勤率顯著提高,學習效果明顯改善,考試作弊情況也大大減少。而課外,學生顯示出了的主動學習熱情也是前所未有的:為尋找某個問題的答案,很多同學翻遍圖書館的中外文獻資料,結伴上網不是玩游戲,而是為數字期刊檢索;為一場小組調查,同學們主動聚在一起討論方案、設計問卷,走出校門接觸社會。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也得到培養,一批優秀的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等作品紛紛在各類報刊雜志上公開發表或在各類競賽中獲獎。教學改革的成效,還體現在應用文科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大大提高,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考研錄取率接近30%,公務員錄取率也非常高,多數畢業生都能順利找到工作,學生對相關專業的發展前景也逐漸看好、對自身適應社會的信心大大增強,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價也很高。我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出發點的教學改革,也在社會各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例如《武漢晚報》、《中國青年報》、《楚天都市報》、《教育文摘周報》等都大幅報道或轉載了我校文科考試方式改革的事例。
綜上所述,近幾年我們針對我校工科院校的實際,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了應用文科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在相關教學改革課題研究中貢獻顯著,并得以在我校應用文科專業全面推行,但是應用文科專業的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它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入與探索,這種模式也將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澤宏,雷德明,丁宇,魏敏.文科應用專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教學模式探索[J].江漢論壇,2000,(8).
[2]陳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學術交流,2007,(3):175-177.
[3]劉長青,杜鳳秋.傳統學習觀與建構主義學習觀之比較[J].教育與職業,2007,(13):107-108.
[4]Olivier,A..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InHuman,OlivierandAssociates,AdvancedNumeracyCourse.Facilitator''''sGuide.Parow-East:EbonyBooksCC.,1999.
- 上一篇:資源管理課程德育教學論文
- 下一篇:治安學教材德育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