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學德育教學現狀與改觀

時間:2022-06-07 06:15:00

導語:漫談中學德育教學現狀與改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中學德育教學現狀與改觀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許多嶄新的社會觀念、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想開始不斷地滲透到學校這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系統中來。一方面學校德育體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則、方法,不能對其中的積極因素做出及時反應和吸納,使學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受到學生消極抵制;另一方面對部分消極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無所適從,致使德育工作逐漸失控。因此,研究和解決中學德育對外部環境因素的控制,已經提上中學德育的重要議事日程。。

關鍵詞:環境因素影響控制

一、環境因素及影響

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外部因素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良好的環境因素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必要條件。

社會環境由社會輿論、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成年人(尤其是黨政部門領導人)的榜樣作用等構成。社會環境對中學德育有著較大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信息社會呈上升趨勢。學校的青少年不可能與社會隔絕,他們在接受學校德育之前,總是通過各種渠道已經接受或正在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學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是根本不可能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極因素,利用其積極因素。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諸多的傳統道德理論開始逐步喪失其權威性,舊的道德理論體系開始逐步轉型,而新的道德體系尚處在發育之中。在這種形勢下學生對新思想、新理論的接受還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而且不善于做出選擇,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兼而取之的現象,反映到學生身上便是對部分問題認識的混亂,以及對這種模糊的混亂思想的傳播,使整個學生群體的思想表現更具多樣性、復雜性和廣泛性。這無疑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同時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更大的難度。

父母的態度、家庭的作風是影響青少年態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這種觀點并沒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認識和接受。目前隨著獨生子女比例的不斷增大,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更多地表現為:過度關心子女的物質生活條件,忽略對子女的了解研究;過度的感情投入,忽視了對子女愛而勿溺、嚴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過高的目標期望,忽視了對子女的榜樣示范教育。正因為如此,在許多家庭教育的實踐中,家庭因素的積極優勢和效應不但未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不少家庭最終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誤區。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社會環境成造成的認識混亂,往往又通過家庭反射到了子女身上,使他們過早地對一些不能夠理解的社會倫理思想形成定格。一旦發生錯誤定格,將會給今后的學校德育增加更大的負擔。

學校環境主要由教風、班風、校風和學生校內外交往關系等構成。學校環境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養的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在品德教育過程中,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學校德育必須考慮的兩個因素,但這也是學校德育無法實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學校環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縱的。

優秀的中學德育工作者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總是把建立良好的學校環境做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務,并借助良好的學校環境去教育個體。當然要發揮學校環境因素的積極作用,其基本途徑就是通過學生自身的交往與活動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活動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的道德觀念開始總是具體的,這就決定了其行為的單一。隨著學生活動與交往的增多,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道德觀念不僅在數量上會增多,而且會逐漸形成抽象性的道德觀。所以以一定原則和目的開展的持續性學校群體活動,最終將成為學生道德觀形成的基礎,同時也決定了學生的群體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動力。群體的凝聚力、規范力都會對個體發生巨大的影響。學校教育要充分利用這一基本德育手段,發揮群體活動的積極作用,利用群體活動所產生的群體動力實現德育對學校環境的控制與操縱,盡力避免出現過分強調學習而忽視群體活動,或者在群體活動時缺少自愿的原則,沒有根據學生的愛好、特長和興趣來進行,使學生的心理能量不能得以正確宣泄。無法形成正確的群體凝聚力;而中學生心理的閉鎖往往造成與學校德育背道而馳的逆反心理。

中學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統一地發揮著作用。如果片面強調或忽視某一因素的作用,都會造成整個德育工作的失衡。因此如何控制、協調三要素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環境因素的控制

中學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響的一種過程和行為。由于受教育者在時間上和心理上的發展具有穩定的周期性,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德育的對象是可以控制的。同時學校德育在任務、目標、原則、方法上也同樣具有相對的固定性,因而決定了整個中學德育過程是可以控制的。

所謂控制,就是通過反饋實現有目的的活動。反饋是控制論的靈魂。學校德育工作要實現對德育過程的控制,就必須牢牢把握住這個靈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對學生施加的各種教育和影響,實質上都是外部環境以主體身份向學生發出的信息,學生在接受這些影響(信息)后,總會在行為上、思想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表現又是以學生主體身份向教育者發出的反饋信息。教育者在接受這些信息后,必須認真對待,積極研究、調整德育的相應內容和方法,然后再以主體身份向學生反饋出以指導和引導為原則的信息。如此循環往復的信息傳遞與反饋過程,使教育者可以逐步掌握一個群體的德育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堅持上述控制原則,教育者就可以基本控制環境因素的影響,進而可以穩定地控制中學德育的主體——學生。《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地提出了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使中學德育工作面臨更高、更新的要求,運用控制論探索中學生德育的最佳途徑,合理利用環境因素的作用,為我們在新形勢下進行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