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環境所問題及優化建議

時間:2022-11-07 10:53:56

導語:中學德育環境所問題及優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環境所問題及優化建議

環境(environment)一般是指人們活動在其中的,影響人們活動的、周圍的和自然條件,在教育學中,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人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德育環境(environmentofmoraleducation)是指教育者為實現教育任務和目標而設置和使用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意義的設施、活動和氛圍[1]。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德育環境對人的影響,如孔子說:“與人善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即與品德良好的人一起居住,就像身處種植蘭花的室內,久而久之自己身上也熏陶上了香味,于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和品德惡劣的人生活,猶如進入賣鮑魚的市集,時間一長,自己身上也臭氣熏天,所以君子必須要小心謹慎地選擇自己所身處的環境。縱觀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德育環境的優化。特別是現如今,國際競爭愈加激烈,其中國與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競爭。現代化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人才,而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現代化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梁啟超先生說:“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一個孩子以后是否能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良好的道德教育是關鍵,而一個人是否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需要看其是否身處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中。“玉不琢,不成器”。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修養就難以成才,而良好的德育環境對青少年耳濡目染的熏陶是關鍵。

1中學德育環境中所存在的問題

1.1師生關系異化。師生關系異化主要表現在教學活動中。幾千年來,我國的教育傳統就是“尊師重教”,在道德教育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被灌輸者、機械的接受者。現如今的道德教育模式還是換湯不換藥,這就導致了中學學校中師生關系異化、學生心理的不平等感增加,從而抑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中學生在校時間較長,其中與教師接觸的時間較多,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僅僅充當知識的傳授者,必須要重視學生的道德修養問題。中學學校的孩子正處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學生與老師之間相互不信任,沒有心靈的觸碰也就無法產生教師對學生道德上的進一步教育,這也是師生關系異化的原因之一。在與教師的交往中無法獲得心靈的觸動和道德信任的情況下,青少年的道德成長將失去內在情感的奠基,其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脫節則是由此導致的邏輯歸宿[2]。分析中學生叛逆的案例,確實如此,一些學生因為老師對自己不滿意,導致行為失范,產生對學校和老師更加逆反和叛逆的心理,甚至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師生關系的異化無論是對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個人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會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從而導致整個中學德育環境水平的整體下滑。1.2朋輩群體間負面影響。隨著青少年的成長,父母的影響逐漸讓位于同伴的影響,青少年更傾向于對同伴群體的認同。同伴群體為青少年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對象,影響著青少年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道德能力,是青少年行為的參照群體[3]。中學生每天都生活在一個和自己年齡、水平相當的集體里,好的群體會對中學生產生正能量,不好的群體會給學子帶來認知的偏差。現在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喜歡在學校尋找與自己年齡、興趣愛好相仿的群體并融入進去。朋輩群體間的正面能量是存在的,但是負面影響更值得我們重視,只要在學生團體中出現一個人有違法亂紀的思想或行為,其他學生很有可能會出于好奇心或其他心理去模仿,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被學校貼上“不良青少年”的標簽,從而加劇學生的逆反心理,惡性循環。青少年是否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關系著中華民族整體素質,也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縱觀現在青少年屢屢出現的不良現象,如校園欺凌、攀比之風盛行等,這都是朋輩群體之間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正面引導而導致的,這讓我們看到一些青少年道德的缺失,也讓我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其中一部分是來自朋輩群體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學時期,青少年主要活動陣地在學校,而朋輩群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形成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作用。1.3德育課堂氛圍較差。課堂氣氛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支持型氣氛”,師生間能夠互相信賴、寬容、互助。一種是消極的“防衛型氣氛”,師生之間是控制與服從、恐懼與不信賴,甚至反抗的關系[4]。現在中學的德育課堂大多都偏向于消極的,老師站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在底下昏昏欲睡,整節德育課毫無生機可言,在學生心目中,德育課就是政治理論思想課,跟他們的生活毫不相關。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上德育課的時候基本都是遵照課本知識勾畫重點,整堂課毫無生氣,而學生為了應付期末考試也只能機械地記一些理論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無視了中學生自覺的道德認知,忽視了學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也扼殺了學生本該擁有和生活相結合的道德認知,這是德育課堂氛圍較差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一直以來,學校都把德育課完全用來講政治制度理論,使得德育課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是單純地講理論。長期下去就會惡性循環,不僅會導致學生對德育課提不起興趣、德育課氛圍沉悶,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對德育厭惡、厭煩的心理以及對教師的逆反心理。這樣一來,不僅德育課的本來目的達不到,反而弄巧成拙,把德育課堂變成老師學生都應付了事的一門課。

2中學德育環境優化建議

2.1著力打造人際關系和睦的校園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學校人際關系環境直接影響學校德育功能的發揮[5]。打造人際關系和睦的校園氛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維護教師、學生等集體利益的需要,也是學校長久發展的需要。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在向前發展著。在師生關系異化這個問題上,應該要隨著時代走,思想觀念不能停留在以前,也需要與時俱進。首先,師長和學子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準確是打造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睦以及維持校園健康風尚的前提。教師在學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知識、感化學生,所以教師在學校不光要教學生課本上的知識,還必須傳達給學生正確的三觀。教師處在先導地位,就應該更加主動地投入打造人際關系和諧的校園氛圍中,而且擁有良好的師德的教師是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在學生面前也是非常受尊崇和歡迎的。教師在教書育人中應該多換位思考,學習上對待學生應該秉持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對待學生的生活瑣事應該多鼓勵、多關心、多交流,不要用高人一等的態度指責學生,應堅持師生人格關系平等。學生在學校中要明確自己的身份是學生,不能越界,必須秉持著尊師重道的原則。中學生應善用理性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處理好與老師同學的關系,不能與老師同學發生正面沖突,應該找一個良好的時機與對方心平氣和地交談。教師和學生對自己在學校的角色定位準確后,才能更好地優化學校的德育環境,讓學校的德育功能更好地發揮。其次,學生擁有集體意識是打造人際關系和睦的校園環境的關鍵。人最終都要跨出校門,走入社會,難免會遇到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的矛盾沖突。現在大多數中學生是獨生子女,成長環境導致大部分孩子都比較自私自利,所以當學生的個人利益與學校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大部分學生都是選擇保護個人利益,舍掉團體利益。而打造一個良好人際關系的校園就必須要教會學生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要服從集體利益,學校必須宣揚集體精神。只有教師和學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準確且學生擁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后,才能打造出人際關系和諧的校園氛圍。2.2注重對中學生朋輩群體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中學時代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生交了什么樣的朋友直接關系著中學生能否擁有健康的朋輩關系。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從眾心理,中學生處在學校這個大環境,更容易產生從眾心理,所以使學子朋輩之間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是引導中學德育環境走向積極方向的關鍵。要創設朋輩群體間正確的價值觀,老師與家長就應該鼓勵孩子加入積極正確的朋輩群體,學校就應該創設群體示范,引導學子提升自我規范能力。老師和家長都應該鼓勵孩子加入正確的朋輩群體之間,比如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冬令營、嘉年華、少年宮等,引導孩子加入正確的朋輩群體是老師、家長的義務。在中學生的心目中,老師和家長都是具有一定威望的,發出的號令很難反抗,基本都會照做。所以讓孩子加入正確的朋輩群體不僅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還能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態度,也為以后進入社會提前筑下根基。校園創設群體示范,是指學校創設相關的學生會、社團等,通過組織、號召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加入進來,中學生加入一個和自己年齡、水平、興趣愛好都相當的一個群體,會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學校根據青少年求知欲旺盛、積極向上、興趣廣泛、情感豐富的特點,采取自愿參加與組織領導相結合的辦法,廣泛開展各種活動[5]。這些項目活動的積極開展不僅可以影響中學生朋輩群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優化學校的德育環境。2.3重視德育課,讓德育課貼近學生生活。當代中學德育課堂氛圍較差的主要原因是學校不重視以及德育課不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所以要改善學校德育環境,就必須重視德育課堂,讓德育課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學校以及教師所傳達給學生的德育理想、道德榜樣不能“假、大、空”,必須要務實,貼近學生生活,不能空談理論。道德榜樣要從學生身邊講起,道德理想要從學生的生活點滴談起,從學生的生活起居、友誼、親情、學習目標講起,一點一點地循序漸進。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學生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6]。德育課可以像其他科目一樣采取課堂授課的教學方式,但是不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機械式教學方法,應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之上結合青少年的實際例子加以分析或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德育課堂與自己生活實際接軌。比如在課堂中,老師可以采取分小組討論等方式,把德育課堂氛圍活躍起來,結合中學生的思想困惑,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不要總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應讓德育課堂沉浸在和諧、民主、歡樂、平等的氛圍之中。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道德情操才能得以升華,學生才會產生道德發散性思維,從而才能真正擁有道德意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心靈得以凈化。德育教師在德育課堂中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去了解現實生活,反思現實生活,從而對現實生活本身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夠對現實生活、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批判與思考[7]。德育課堂貼近學生的生活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去頓悟,讓學生在實踐中結合老師教授的理論形成正確的認知。所以,德育課堂不單單指教室或學校里的學習,也可以拓展到學生能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比如社區宣傳、義務勞動、義捐災區等等。學生通過這些道德實踐活動才會更加明白什么是現實的生活,實踐中所學到的東西才能真正地影響他們的道德認知、鍛煉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從而進一步升華他們的心靈。

總之,中學道德教育的優化是龐大的系統工作,本文只是簡要地從師生關系、朋輩群體以及德育課堂氛圍這三個方面淺談了中學德育環境優化。中學德育環境的優化不僅僅要從以上三個方面努力,還要從多個角度努力才能達到優化德育環境的目的,比如學校、家庭以及社會都應作出相應的努力,根據自身的特點相互配合、共同協作,才能給中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德育環境,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優化中學德育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厚福.德育學原理[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1997:121.

[2]楊寧.學校德育環境及其優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孫元,謝秀細.朋輩群體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J].教育評論,2009.

[4]徐亮.當前中學學校德育環境中的問題及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5]巫劍伶,劉少萍.中美學校德育環境之比較及其啟示[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6.

[6]魯潔.行走在意義的世界中———小學德育課堂巡視[J].課程•教材•教法,2006.

[7]葉飛.德育課堂的困惑:在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之間[J].教育導刊,2008.

作者:胥高婕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