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公眾參與機制構建路徑
時間:2022-07-28 03:41:55
導語:公共管理公眾參與機制構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的通信技術已滲透到各行各業,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在公共政策體系中變得越來越普遍。互聯網已經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種相對較新的方式,而中國的公共政策制定也沒有被看到。鑒于這些問題,本文著重從公共行政的角度研究公共政策體系中公民的真實情況。如何引導公民從整體上獲得互聯網的影響,如何促進政府決策部門的工作,以及為決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研究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出發,本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部分是從公共角度看中國制定公共政策的現狀。第二部分從公共角度著眼于中國人民參與制定公共政策的現狀。第三部分提出了積極的發展路徑來促進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方式的選擇。
關鍵詞: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互聯網+路徑
一、我國公民在公共管理視角下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現狀
(一)在法律保障方面
例如,在我國的憲法和普通法中,有規定公民入境的詳細法律。憲法規定了公民入境的要求以及包括公民參與在內的某些條件。《環境影響討論法》明確規定,除了要求保密的國家法律之外,特殊計劃機構還可能制定了可能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并直接影響環境的計劃。包括公民自由和利益。
(二)在具體制度方面
中國的四個主要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此外,中國建立了公民參與立法制度,協商制度,輿論報道制度和公民批評制度。同公民的切身利益相關聯的公眾意識,決策和公開聽證會也在緩慢發展。2007年4月24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聲明條例》是中國政府信息系統的進一步發展。
(三)在公民參與的具體實踐方面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公民在制定公共政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地方政府在因地制宜探索適宜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治理模式的過程中,將公民參與加入到地方政策制定的流程里。公共政策的制定正在緩慢考慮公眾參與,例如民意電話線等。此外,一些省市認識到了輿論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重要性從而建立了輿論中心。此外,鑒于輿論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重要性,一些省市還定期進行民意測驗。
二、我國公民在公共管理視角下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意識薄弱
以政府為唯一代表,“官職”非常重要。但是錯誤的想法可能會帶來許多后果。首先,政治思維的傳播受到官方思想的阻礙。政府決策機構向公眾隱瞞政策細節,以實現自己的保護目標。中國已經了關于信息公開的特殊規定,但是在實施中仍然存在許多實際問題,導致缺乏公共數據。第二,政府與公民之間存在分歧的原因在于憲法。一些政府官員認為公民只需要遵守命令,沒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低估了公民的作用,利用政策和職權來控制政府。這種情況下公民很難獲得來自政府的政策制定的信息。目前這個階段,公眾對于參與政策制定的意識還是亟待提高,對參與政治生活的漠視更是對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二)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效果不佳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公民對參與公共決策的需求日益增加,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也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新的社會問題,這種情況下更加要求公民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來。然而這與我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背道而馳。信息時代網絡中存儲著許多數據,人們處理數據的能力由于各種原因受到限制。伴隨著互聯網的“數據爆炸”,并且通過腐敗偽造和散布虛假數據,數據變得驚人、不可靠。決策者會因過多的信息產生很多的障礙,首先決策者為了收集數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其次,可能導致決策者判斷失誤錯誤決策;此外,如果未及時確認或披露公民的不負責任行為,則某些數據甚至謠言都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非規范化”
信息時代網絡“數據爆炸”,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多的有了在網絡上發聲的機會和方式,在諸多輿論面前,網民更傾向于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但由于受到自身經驗和認識水平的限制,網民很容易被錯誤信息誤導做出錯誤判斷。從而使社會陷入混亂狀態。一旦一些極端勢力在網絡上蓄意煽動負面情緒,惡意傳播虛假政治消息,誘導網民做出模棱兩可的政治選擇。意識在短時間內經過互聯網上的頻繁交流而不斷傳播并且迅速擴展。互聯網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穩定與和諧。
(一)建立、健全公民參與制度
當下制約中國公民參與的一大瓶頸是制度不健全。想要實現公民有序、高效地參與政策制定過程,需健全民意表達機制,努力推進公民參與法制化。1.健全民意表達機制,建立民意搜集、分析長效體系目前,我國網絡參與尚未制度化,網絡輿論沒有統一的參與秩序,其有效性和作用十分有限。公民必須獲得政府的許可才能通過非制度化的渠道--網絡參與政府決策。因此,完善輿情表達機制,建立輿情收集與分析的長效機制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公民參與率低、群體兩極分化等問題,肯定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2.推進公民參與法制化為了提高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合法性,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闡明公民政治權利的法律地位。首先,憲法應提供保護,使公民包括在內容中,并界定公民權利與國家主權之間的界限;其次,逐步完善公民參與中國一般法權利的規定,規范公民在這項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第二,完善公民參與的設計和法律程序。我國可以借鑒國外審查監管經驗,逐步制定和執行法律法規。第三,完善侵犯公民參與權的法律決定條款。
(二)提升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與水平
公民只有具備一定的技能和參與水平,才能為這一過程做出貢獻。在真實的實施過程中,公民具有影響和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真正能力,再加上強烈的參與意愿和強烈的參與意愿,可以提高參與和實施簽名的能力。1.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公民參與的能力和水平與國家教育水平有關。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更有參與的能力,并對他們影響環境的能力充滿信心。但是,中國公民的整體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嚴重阻礙了中國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努力促進科學,文化和教育。一方面,我們必須努力營造一種尊重教師和教育,通過科教興國的文化環境,使整個社會尊重教育的才能和尊嚴。另一方面,國家應加大投入以促進科教文事業的發展。2.增強公民意識教育提高公民教育水平主要是為了提高公民的主觀意識,責任意識和民主意識。為了提高公民意識,應做以下努力:首先,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公民參與的內容、途徑、方式等,同時加強對侵害公民參與權利的行為的懲罰,為公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提供法律和監管保護。其次,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各個層面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教育,真正樹立主人翁意識,提高公民參政的積極性。最后是加大基層宣傳力度,培養農村公民參與意識。
(三)轉變政府決策理念,營造參與型政治文化
社會文化和心理活動影響著政治行為的最終發生和行為方式的選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民主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文化、一種行為準則。如果沒有民主參與文化的普遍支持,那么它的制度民主只能停留在社會的表面,而不能深入。也就是說,民主理念只有深入人心,才會成為“情感習慣”和“理性習慣”。當人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就會有更多的現實意義和經典意義。對于公民來說,他們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意識,對一些基本的民主價值觀有著廣泛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特定的政府機構及其職能、政策過程、政治制度的基礎和公民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具有現代意識的公民意識等由于平等意識、權利意識、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法治意識和寬容精神等,因此,有必要創造一種參與性的政治文化。
四、總結
在中國,盡管公眾參與社會治理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人民已經開始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作用,逐步改善治理體系和社會能力,并逐步促進社會民主的發展。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成功”本質越來越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同時,公眾參與的路徑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它正從理論層面走向實踐應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
參考文獻:
[1]郭修遠.論政府監管和公眾網絡輿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檢驗[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09):151-157+164.
[2]梁滿艷,李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民環境治理主體性構建研究[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20(04):40-48.
[3]黃佳琦..縣(市)改區的制度性風險及治理[D].浙江大學,2020.
[4]馬歷鵬..基于公眾參與的皋蘭縣城鄉統籌總體規劃實施評估[D].蘭州大學,2020.
[5]程建榮.新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教育改革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8):176.
[6]李雅潔..內蒙古“流動數字博物館”基層巡展服務研究[D].內蒙古大學,2020.
作者:高程 單位:中共濰坊市濰城區委黨校
- 上一篇:人民幣為啥不可能單邊升值
- 下一篇:商業銀行戰略管理邏輯分析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