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產的科技管理論文
時間:2022-11-10 03:15:53
導語:基于文化生產的科技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生產視閾下的科技創新
從文化生產的角度來分析,科學技術創新集中表現為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創新和普及。回顧中西科學技術發展史,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以電器發明應用為代表的電力革命和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在科學技術發展演進的歷程中,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科技創新的主體逐步由個體過渡到團體機構,由單一學科領域研究過渡到多學科領域交叉共同研究,主體間相互協作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所使用實驗儀器等科學技術工具由簡單逐步發展得更為復雜、精密,人類認識和獲取自然界信息的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所使用的思維方法不斷演進,由感性直觀逐步發展為包含歸納與演繹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復雜性思維等多種思維方法,對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法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科學技術創新作為文化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發展演進的過程中表現出自身顯著的特點,體現為多種屬性的辯證統一。1.繼承性與創新性統一。任何一種科學技術創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及其他科學文化資源的基礎之上,離開這些,科技創新就可能成為無水之源、猜測臆斷。同時,科學技術創新是在原有文化資源基礎上,對自然事物的規律進行的新探索和創新,正如波普爾所說:“理論是我們自己的發明物,是我們自己的觀念;它們不是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2]165現代西方理論界中,庫恩的“范式”理論與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在分析科學發展演進時,都體現出科學技術發展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的特性。2.個體性與社會化統一。科技創新需要生產者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與科學家自身的興趣、愛好、知識、靈感等緊密相關,如牛頓的“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體現出科學創新中科學家自身的鮮明個體性特征。同時,科技創新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生產條件,特別是隨著當代科研領域的擴大與深化,科技的研發不僅需要科學家之間的緊密配合,也越來越需要多個科研機構、多個國家政府分工協作、共同完成,體現出社會化、全球化的特性。3.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科技創新是科學家認識和把握自然界客觀規律,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造性活動的過程。科技生產者在不斷探尋未知、進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始終探索著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同時也遵循著科技創造生產自身發展演進的規律。當然,科學家進行科技創新不只是追求真理、認識世界,他們直接或間接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于人類社會,提高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實現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體現出科學的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
二、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科技創新思想的發展歷程
1.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地位作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科技思想的同時,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先后提出一系列科學判斷和重要思想,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發展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理論,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將科學技術作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條件,提出:“不搞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3]86鄧小平強調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把高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國在這一時期先后推出“星火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等科技發展戰略舉措,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的發展跨越。2.提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的觀點。以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繼承了鄧小平的科技思想,提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4]500,堅持將增強科技觀念、推動科技發展作為大事來抓。在1995年《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把科技與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將創新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著我國科技創新發展。3.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加強和改進科技工作與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聯系起來,制定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突出強調將科技進步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求增強我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將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5],為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4.提出“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新的領導集體繼承了我黨以往的科技創新思想,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6],要求科研工作者要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
三、當代中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舉措,充分調動與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技術創新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取得了輝煌的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發展的重要動力。1.當代中國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和長足發展,科技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一大批前沿科技領域獲得突破,科技實力大幅提升。隨著我國科技研發體系的不斷完善,以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性能計算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項目實現突破,我國整體科技創新水平獲得大幅躍升。二是科技基礎領域研究獲得較大發展。國家通過組織實施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措施,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創性成果使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水平不斷提升。據統計,2003年至2013年,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科技論文114.30萬篇,排在世界第2位;論文共被引用709.88萬次,排在世界第5位[7]。三是科技體制改革成果斐然。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全面推進,原有封閉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過渡為以開放的市場機制來配置科技資源,科技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極大增強,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四是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大批高素質科技人才不斷涌現。據統計,201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8]。隨著政府對科技投入的不斷加大和社會化科技投入體系的建立,各類實驗室、科研儀器和科技文獻等科技基礎條件逐步完備,“千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杰出青年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先后實施,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結構日趨合理。五是我國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從1993年頒布實施《科技進步法》開始,由各項科技政策法規組成的科技創新法律制度體系形成并不斷完善。同時,科技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家間科技合作框架,初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格局。正是在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基礎上,同志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戰略任務,明確提出要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任務。2.當代中國科技創新面臨的現實挑戰。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創新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大國,但同時我們應看到,我國整體科技創新水平還不算高,還不是一個科技強國,我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仍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一方面,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世界各國間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競爭更趨激烈,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綜合國力和科學技術基礎繼續領跑于世界科技變革浪潮,且繼續針對我國實施“技術壁壘”政策。由于我國科技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時間相對較晚,仍處于后發追趕狀態,因此,我國在一段時間內仍將面對發達國家科技占優勢的壓力,且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存在著被繼續拉大的可能。另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科技發展狀況來分析,我國公眾的科學意識與科學素養依然偏低,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礎和前沿研究還比較薄弱,不同地區、行業間科技創新水平發展不平衡;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水平偏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亟需提高,科技創新的管理體制、市場轉化機制、評價體系、激勵機制等與科技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科研機構條塊分割現象仍然存在,科學研究的功利化、行政化現象仍然存在,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質量有待提升、經費管理使用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的優秀人力資源仍顯不足,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需要進一步激發。
四、加快推進當代中國科技創新的現實分析
著力增強我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我國科技整體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的目標與要求。要落實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我們應當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系統、培育科技創新文化和擴大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繼續努力。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是解決我國當前科技創新面臨的突出矛盾、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方向應當是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自身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且能夠實現科技與經濟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鄧小平同志曾說:“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9]108改革科技體制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出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科技體制改革必須在構建人才激勵機制、塑造良好人才環境、優化人才比例結構和提高其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著力構建一支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同時,科技體制改革應當不斷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方式,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相應的科研機構轉企改制,整合各種科技資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再次,要加強科技管理體制建設,提高科學管理水平,要理順科技創新中的各種關系,強化政府宏觀決策和科研機構、企業的內部管理。另外,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引進競爭機制,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對社會、對民生的推動作用。2.優化科技創新體系。一國的科技創新系統從動態過程來看,主要包括科技的創造、推廣、轉化和普及等環節,各環節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完善與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就要求“建立科技創新機制、科技推廣機制、科技專利保護機制和科技教育普及機制。”[10]310與此同時,要從系統整體出發,協調處理好一系列矛盾關系:要統籌基礎領域研究與前沿科技突破,合理安排資金投入,既要重視對基礎研究的積累,又要勇于在關鍵性應用技術上有所突破;要統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科技裝備平臺建設,既突出高素質科技人才的培養,也要加快科技裝備的現代化建設,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統籌科技創新與現實生產力發展,在組織形態上不斷創新,形成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為骨干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系;要統籌高科技領域研發與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既要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推動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又要注重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加快我國由工業化向信息化的轉型。3.培育科技創新文化。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創新精神是推動科技發展進步最深厚的社會土壤。科技創新文化以創新價值理念為核心,在全社會塑造倡導科技創新的環境氛圍,形成鼓勵創新的價值導向。培育科技創新文化,要著力培育科技工作者勇于創新的價值觀念,大力提倡求真求實的科學探索精神,提高其創新意識與能力,提倡開放合作的創新價值觀,引導社會尊重個性創造價值,整合個體與團隊的創新能力。同時,應逐步確立有助于科技創新的各項制度機制,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的人文環境,要完善激勵與保障機制,既加大對創新人才的獎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又要營造寬松包容的文化氛圍,允許和保障科技創新的失敗;要著力構建科學的科技工作考評機制,制定相關法規政策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既要形成科研經費投入保障等物質環境,也要創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尊重創新的軟環境。4.擴大科技交流合作。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間的經濟、科技、文化相互影響、不斷融合,國際合作業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的重要舉措。要進一步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支持我國科技人員積極參加國際性科學計劃和工程、擔任國際科技組織相關職務,要采取舉辦重要國際科學會議、簽訂科技交流協議等多種措施,加強與國外科技人員的雙邊或多邊交流合作。要緊跟科技創新國際化潮流,加強國際科技人才交流,既注重發掘和利用國際科技教育資源培育我國科技人才,同時注重吸收引進國外科技專家學者,凝聚一批全球科技拔尖人才。在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把外資先進技術“引進來”的同時,實施科技“走出去”戰略,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技術企業向國外發展,鼓勵科研機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科技項目合作,通過分享國際學術成果和經驗為破解我國重大科技難題作出貢獻。當然,在國際技術交流中要處理好吸收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必須以提升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根本點,與吸收、消化、再創新相結合,進而提升我國的整體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作者:高寧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 上一篇:電子設計實訓室建設的意義
- 下一篇:知識產權科技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