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草地資源環境縮小東西部差距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9:54:00

導語:保護草地資源環境縮小東西部差距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護草地資源環境縮小東西部差距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草地旅游資源概況;草地旅游的資源利用特點;開發草地旅游資源的意義;草地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草地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草原的類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草地旅游的資源條件特點、草地旅游的市場經營特點、保護草地旅游資源環境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生態安全性原則、公眾參與原則、旅游產品多樣化原則、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運用規劃和技術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運用監測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運用宣傳教育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大力開展生態旅游,實現草地旅游資源永續利用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我國擁有豐富的草地旅游資源,但開發利用十分匱乏。合理利用和保護這些資源,對于保護草地資源環境、縮小東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義。從草地旅游開發的特點出發,研究開發的原則和保護的對策,多途徑、多方式開發利用草地資源。

【關鍵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長期以來,人們對草地資源的認識及其價值評價集中在草地可通過第一、第二性生產為人們提供所需的有形產品的能力上。隨著社會生活向高層次發展和草地學研究的深入,草地資源的內涵開始擴大到草地景觀及其周圍的環境、氣候、民情等綜合方面,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區以草原風光、氣候和少數民族的民俗、民情為旅游目標,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體育、餐飲、觀賞、避暑等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活動以及為這些旅游服務的經營活動。草地旅游既是發揮草地景觀資源美學價值從而產生經濟效益的一項開發性活動,也是多途徑、多方式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的新興草原產業,在20世紀90年展較快。

一、我國草地旅游資源概況

我國草原從東到西跨49個經度(78°—127°E),從南到北跨36個緯度(29°—65°N);東西長約4000km,南北寬約2500km,總面積約4億hm2,約占國土面積的41.7%。我國草原的類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個大類,37個亞類、1000多個草地型。我國有牧草類型5000多種,草原上還生活著許多珍稀野生動物,草原上還能生產許多珍貴的中草藥。截至2000年底,我國已劃定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5處,面積達196.7萬hm2(表1)。

表1我國草原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2000年底)

編號

保護區名稱

級別

面積(hm2)

行政區域

批建時間

主管部門

27

河北紅松洼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

7300

圍場縣

1998

環保

32

河北灤河源草地自然保護區

省級

21500

豐寧縣

1997

環保

71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

1078600

錫林浩特市

1997

環保

90

內蒙古白二爺沙壩自然保護區

縣級

8000

和林格爾縣

1996

環保

92

內蒙古蔡木山自然保護區

縣級

26000

多倫縣

1995

環保

93

內蒙古陳巴爾虎草甸草原

縣級

600000

陳巴爾虎旗

1996

環保

105

內蒙古圖牧吉自然保護區

縣級

90300

扎賚特旗

1996環保

152

遼寧沙金臺草地自然保護區

縣級

90600

康平縣

1986

環保

257

黑龍江立新草原自然保護區

縣級

333

青崗縣

1989

林業

273

黑龍江四方山自然保護區

縣級

12000

肇東市

1993

環保

291

黑龍江移新草原自然保護區

縣級

136

蘭西縣

1990

環保

295

黑龍江引嫩河水庫自然保護區

縣級

2067

明水縣

1990

環保

1241

寧夏云霧山自然保護區

省級

4000

固原縣

1985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護區

省級

9767

福海縣

1986

農業

1267

新疆那孜—確鹿特草甸自然保護區

省級

16400

新源縣

1986

農業

1967003

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護區長遠規劃的原則之一就是重點加強草原、海洋、地質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600萬hm2,2050年達2000萬hm2。這些自然保護區,為開展草地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國美麗遼闊、豐富多彩的草原,雖然古人描寫的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變,草沒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際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樣,正是草原的曠遠、壯麗的風光,自古以來吸引著觀光旅游的人們。近年來,我國的草原旅游業發展較快,不僅有大量的國內游客,還有很多國際友人。目前,已形成規模的草地旅游區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壩上閃電河上游及附近的多個旅游點、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騰梁等及甘肅祁連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點等。

二、草地旅游的資源利用特點

(一)草地旅游的資源條件特點

草地旅游資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類草地植被與其環境,如山地丘陵、灘川平地、水體道路、設施建筑等組成寧靜迷人的旅游景觀綜合體,是吸引游客的資源基礎。同時草原上還產出特有的野生藥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風味農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涼爽宜人的氣候是吸引游客來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國主要草原區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熱月平均氣溫多不到20℃,與鄰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溫差,是調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條件。“夏季到草原來滑草”,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追求。優美樸實的少數民族風情和風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國主要草原區是蒙、滿、哈薩克、藏、裕固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騎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會等獨具特色的活動深為游客所喜愛。

(二)草地旅游的市場經營特點

草地旅游屬于自然景觀型,其客源主要為臨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為主。因此,草地旅游發展最適宜的地區應是距大中城市較近、交通條件較好的草原區邊緣地帶。經營上則是旅游企業與當地農牧民分工協作進行。農牧民承擔旅游企業不易經營的重要服務項目,如向游客出租騎乘馬匹、供應風味餐飲原料、出售野生觀賞和藥用植物等。正是由于農牧民的這種廣泛參與,使草地旅游與當地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有了更密切的聯系和影響。在旅游的資源條件中,除民族風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風季過后的植物茂盛生長期(5—9月)才能具備,所以草地旅游經營的季節性極強,并與農牧林業生產同季。

三、開發草地旅游資源的意義

(一)保護草地旅游資源環境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大問題。人們從一系列的全球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危害中認識到,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長期可應用的自然資源,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經濟和社會也難以持續發展。因此,旅游領域內生態旅游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開展草地生態旅游可以提高人們對草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進而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保護草地生態環境。草地生態旅游將游客帶往擁有優美自然環境和珍稀動植物的廣闊草原,以此為當地賺取更多的收入,從而鼓勵他們保護自然資源,改變那種竭澤而漁,捕殺野生動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們有力量投資草原基本建設和保護,維護、恢復和創造優美的草原生態環境,實現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二)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

旅游業在20世紀的飛速發展證明,它將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帶動航空、餐飲、娛樂、商貿、交通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因此,旅游業成為許多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西部擁有廣袤的草地資源(33144萬hm2)占全國草地總面積(39283萬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質較好的草地資源和草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區,隨著人們回歸自然,走向大草原這種旅游取向的增強,抓住西部大開發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對于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草地旅游資源開發原則

(一)生態安全性原則

草地旅游資源生態環境脆弱,旅游開發要以不破壞草原的自然風貌和生物的多樣性為前提,依據草原資源的環境條件進行不同程度的開發。在開發利用時要科學確定開發的強度,設計合理的旅游規模,使之嚴格限制在生態容量范圍之內。開發方式上要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觀,產品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與草地的生態環境相協調,盡量把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負效應減到最小。

(二)公眾參與原則

當地公眾的密切參與是草地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以替代當地居民對草地資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緩減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并且通過旅游開發,弘揚當地傳統文化,增強地方獨有文化氣氛提高旅游資源的品質。在旅游開發中,公眾通過參與也獲得了利益,開始珍惜愛護草地資源,成為保護環境的強大力量。

(三)旅游產品多樣化原則

草地旅游資源受地質、氣候等自然條件因素長期作用,呈現出不同的地質地貌特點,并生成了多樣性動植物生態環境,這些豐富的生態資源是開發類型多樣的旅游產品的依托。據此可開展典型自然風光觀光游、野生動植物觀賞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學考察游、生態牧業觀光游、草原野營游、草原民俗風情游等多種旅游產品。

(四)廣開籌資渠道原則

由于資金短缺,我國草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十分不充分。應該廣開籌資渠道,從多個方面積極創造條件籌集旅游開發基金。可以合作開發的形式,吸引私人、集體、旅游企業等的參與,加快草地旅游資源向資產的轉變。對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資源,應爭取國際組織的合作研究項目,增加旅游開發保護資金的來源。

五、草地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一)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保護必須立法,尤其是對重點旅游區更為重要。運用法律手段保護旅游資源,就是給旅游者、旅游經營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為規范,使他們有法可依。其內容應包括旅游區建設項目的審批辦法和權限,旅游資源保護的范圍和內容,對違反保護條款者的處罰辦法等。1985年6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加強了與之配套的法規建設,各級地方政府還制定了各種實施細則和辦法。盡管這些法律法規從不同的角度對草地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的保護作了有關規定,但實際保護工作仍不盡人意。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還和普法宣傳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關。

(二)運用規劃和技術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草地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的制定,是旅游開發研究的中心環節。規劃在對旅游景點做出科學構想和設計的同時,還要提出地形景觀、草皮植被、文物古跡、動植物、水體以及整個生態環境、旅游環境的保護,并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和確定環境容量。此外,規劃還得從總體布局上予以協調組織,避免在風景區布置不必要的服務設施。要根據具體景區的資源和環境特點,慎重確定旅游活動項目。對于那些會導致景區內水體、空氣污染的旅游活動項目,要嚴格限制開發。應開發多種不破壞環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產品,并在農牧戶中進行專業化生產經營,加強營銷、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體,減少無效消耗,提高經營效益。對于那些以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為目的而設置的草地自然保護區,則要限制旅游活動的空間范圍,科學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并將旅游活動盡可能控制在實驗區范圍內,適度向緩沖區發展。

(三)運用監測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草地旅游與草地生態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影響是復雜的和長期的,因而應對草地生態環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狀況、旅游客源狀況、游客心理預期等進行持續監測,并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調控,使其健康地發展。

(四)運用宣傳教育手段保護草地旅游資源

應當樹立資源環境道德意識和思考判斷資源環境道德行為的善惡標準,要提高公民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環保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在人們中樹立保護資源環境的道德意識和理念,要使人們不僅以堅強的意志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習慣,還要有極大的勇氣和熱情支持旅游資源保護。在治理和保護草地旅游資源的同時,應重視游客的資源環境道德建設。旅游景區應采用適當方式,讓游客認識到,游客在游覽消費旅游資源的同時,也應自覺地維護旅游區的良好環境。

(五)大力開展生態旅游,實現草地旅游資源永續利用

生態旅游是在生態學原則與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堅持社會、經濟和生態平衡協調發展,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欣賞研究自然和保護環境的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活動。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應相結合的旅游系統的持續良性運行和發展,而且包括旅游資源經濟效益的持續發展,它是在現代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經營帶來生態和環境質量破壞以及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沖擊下,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態性、文化性、可持續性等特征,可以說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形式。在廣大草地旅游區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是我國草地旅游業的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1]趙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其持續發展[J].中國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態保護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3]鄭耀星.旅游資源評價與自然環境影響的關系[J].資源科學,2000,22(6):62—66.

[4]徐世曉,趙新全,孫平.草地生態系統公益保護與西部開發.中國草地,2002,24(1):55—60.

[5]明慶忠,李宏,徐天任.生態旅游環境問題類型及保育對策[J].經濟地理,2000,20(4):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