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偏離道德原則教育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19 11:58:00

導語:克服偏離道德原則教育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克服偏離道德原則教育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在道德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必要性;在道德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具體要求;在道德教育中應正確地堅持主體性原則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在校學生的內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學生的理想人格、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始終把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務、競分痘揮教師曲i體性是實現道德赦盲目標的重要保證、競分尊重并痘揮學生曲主體性,是迭成道德教育目標曲關鍵、教師要根據時代要求、教育對象的特點和人的品德霞生殘展硯律創造桂地宴鈍遵德教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作為主體性因素引入道德教育之中、赦師不能離開社全道德原則的基本要求、赦師應防止出玩淡化趕師的主體作用和教育責住的現象、教師力戒把嚴格曲“規范化”教育與獨立人昔教育對土起來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就是教師在道德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體性,達到培養學生道德主體性的普遍要求之目標。論述主體性原則涵蓋的內容: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和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闡述教師在道德教育中主體性原則的各項要求,并闡述依照這一原則實施道德教育必須注意克服偏離道德原則、忽視啟蒙教育等方面可能出現的偏向。

論文關鍵詞:學校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

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在校學生的內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學生的理想人格。經驗證明,要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不僅要考慮選擇正確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問題,而且要考慮依據什么原則、選擇怎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實施教育的問題。筆者認為,主體性原則是現代學校道德教育必須貫徹的重要原則。

1在道德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必要性

所謂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實現培育和造就學生的道德主體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這樣3個方面的相互關聯的實質性要求:一是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二是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三是始終把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務。那么在道德教育中為什么必須堅持并遵循上述主體性原則的要求呢?

1.1競分痘揮教師曲i體性是實現道德赦盲目標的重要保證

道德教育的本質決定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協調、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規定和引導學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導因素。誠然,道德教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交流活動,但這種交流需要調動、呼喚和誘導,需要一種“動力源”,而這種“源”的性質如何,力量大小取決于教師,取決于他們在道德教育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為:一是只有教師具有高度的主體性,才能深刻認識道德教育的時代要求,從而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縛,自覺地挖掘和培育學生的主體性。二是只有教師具有高度的主體性,才能正確評價、引導、影響學生。英國心理學家海納特說:“在教育科學領域里,大家幾乎一致認為今天的學校忽視主體性,而且常常跟主體性敵對”。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教師缺乏主體性。三是只有教師具有高度的主體性,才能增強自身的人格力量,從而去激勵、感染學生。

道德教育既是說服教育人的活動,更是身體力行的示范和引導。理想的人格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影響力和輻射力,而教師主體性顯然是教師人格力量的實質體現和基本構成.同時,它也是作為一種人格力量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育化作用。

1.2競分尊重并痘揮學生曲主體性,是迭成道德教育目標曲關鍵

在道德教育中,學生既是客體也是主體。作為客體,學生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的對象,他們的知識、智能、道德品質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道德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建立在它的對象需要和可能教育的基點上的。但是學生絕不是被動、消極、機械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活動著的人;他們也有不同層次的需求、理想、信念,并會形成動機展開自覺的活動;他們對教師的作用常常會給予有選擇地反應,而這種反應的性質和方向都會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進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教育目標的達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他們接受什么教育或不接受什么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決于他們內在的自我教育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使教育過程轉化為自我教育過程,是道德教育過程的最完善的體現形式,也是達成道德教育目標的關鍵。道德教育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它不僅要解決知與不知、能與不能的矛盾,而且還有信與不信、愛與不愛、知與行的矛盾。如此諸多矛盾的解決,僅靠外在力量的驅使是不行的。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可見,道德教育歸根到底還得依賴于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1.3把培養學生的道德i體性作為道德教育曲中心任務之一是現代道德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現代道德教育不同于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它是發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是培養和完善人的獨立人格的教育。而現代人的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固然仍然有賴于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塑造,但學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卻起著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因為人的獨立性在現代社會獲得日益充分的發展而更為突出。現代道德教育不同于傳統道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于它要培養的不是道德的執行者.而是自由的、有創造個性的道德人。這就要求不只是簡單地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化理論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方面,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培養這種“化理論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的主體理性、主體智慧和主體能力。只有造就了學生的道德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目標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正是在上述意義上,我們強調必須把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作為現代道德教育的一個中心任務。

2在道德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具體要求

主體性原則作為道德教育活動的重要原則,它有以下方面的具體要求。

2.1教師要根據時代要求、教育對象的特點和人的品德霞生殘展硯律創造桂地宴鈍遵德教育

教師是在特定情境中對特定的對象施加道德影響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在道德教育活動中不能干篇一律、按部就班,而必須因人、因時而異設置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運用教育手段以創造性地開展道德教育活動。為此,教師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2.1.1傳統道德教育與現代道德教育的關系這種關系反映在教育內容的選擇和設置上,就是要把傳統美德納入“現代道德”教育體系之中,防止將二者分割開來;這在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選擇上,就是要注意把改造借鑒傳統教育觀念、模式和方法與更新教育觀念、模式和方法結合起來,防止囿于“傳統”之中或拋棄一切“傳統”兩種極端現象的產生。

2.1.2時代對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與具體要求的關系道德教育與時展是一致的,道德教育的成敗在根本上取決于它是否反映現實道德關系,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因此,不同時代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同一時代的不同階段其道德教育要求的側重點也不同??梢?,教師在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設置與選擇上既要注意時代的一般要求,也要強調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既堅持道德教育的方向性,也體現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及時性。

2.1.3社會對道德教育的普遍喜求與具體教育對象的關系社會道德教育的普遍要求是針對學生整體而言的,然而,由于學生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受的社會影響及生活經驗不同,各個個人原來的道德品質構成也不盡相同。存在著道德水平上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個體提出相應的道德要求,使道德教育既能引導較低道德水平個體的發展,又能滿足較高道德水平個體追求完善的要求。

2.2赦師要把培養學生學習進德知識和繾行自我造德赦育的主體掛作為造德赦育的中心.環節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引發、愛護和不斷培養學生學習道德、進行自我道德教育的積極主動性和自主能動性。為此,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2.2.1擺正教師與學生的位置教師必須擺正自己與學生的位置,正確地對待學生,切忌把學生僅僅當作自己任意“改造”的對象或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受動者,以致由于居高臨下、缺乏平等交流而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道人為的感情屏障,導致雙方只有“形”的結合,沒有“神”的溝通。

2.2.2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作為主體性因素引入道德教育之中,變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道德教育模式為“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教育模式,使道德教育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道德交流活動。

2.2.3”引導“為主的教育方式以“引導”為主,突出“引導”,重在“引導”,通過各種形式的“引導”把學生學習道德的主動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引發和調動起來,并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和強化。2.3赦師要把遵德硯范教育、觀念赦育與能力教育、個性教育結合起耒遷行整體赦育

對學生進行道德整體教育,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履行道德義務,達成道德使命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中特別是作為道德主體的道德智慧和道德實踐能力。為此進行整體教育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2.3.1調整道德教育目標模式調整傳統道德教育的目標模式,把培養獨立人格精神和獨立自主的道德能力引入道德教育的目標系統之中?,F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簡單地接受和認同各種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而是要求學生不僅能夠“內化”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基本精神,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創造性地運用社會道德原則、道德規范,使之成為“活的”實踐理性。因此,應將提高主體道德能力和培養獨立道德人格納入道德教育的目標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既有利于發展人、完善人,又有利于社會道德的發展和進步。

2.3.2改變呆板的教育方式改變那種以灌輸某種觀念為重心、以“說教”為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使道德教育成為造就獨立人格、理想人格的人格教育。傳統道德教育往往采取灌輸教育的形式,教師做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無需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選擇,也不顧及他們的需要、動機和情感。在方法上往往采取壓制式、說教式,把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要求強加給學生。由于傳授的道德內容與學生無關或相差甚遠或為學生的能力所不及,其結果不僅不能促進反而限制了學生的道德發展。所以,西方一些教育家指出:“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認為任何強制或灌輸的方法都不可能“把基本價值體系變成我們內心的信念”。盡管,這些觀點有失偏頗。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法,有助于一元化價值目標的形成,但說它具有限制個性發展的不足卻是事實因此,改變以灌輸為中心、以“說教”為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灌輸與尊重學生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識結合起來,是現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趨勢。

2.3.3突破傳統教育局限突破傳統道德教育中“糾偏教育”的狹隘眼光,注意把“糾偏教育”或“問題教育”納入全面的人格教育之中,并突出正面的教育和引導。道德教育的職能之一,就在于強化人們的正確思想,抑制不良“品性”,提高自身免疫力。

3在道德教育中應正確地堅持主體性原則

在道德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和強化道德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實現道德教育的最佳效益和達成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標,但要達到這一初衷,還必須克服如下幾種可能出現的偏向。

3.1赦師不能離開社全道德原則的基本要求

在道德教育中,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并不是教師離開道德原則的任意妄為,而是要在引導學生接受道德原則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動創造性,其中包括根據具體對象和特定情境設置特定教育內容。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任意選擇和設置教育內容,而是要求教師在道德教育中。必須把堅持教育內容的原則方向性、嚴肅性和純潔性與設置具體教育內容的針對性、靈活性、創造性結合起來,避免可能出現的那種在教育內容設置中的隨意性傾向。

3.2赦師應防止出玩淡化趕師的主體作用和教育責住的現象

人的主體意識是由弱趨強的,這在個體道德的發展中,便表現為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道德的他律性決定了道德教育離不開道德啟蒙教育。因此,在他律階段,教師采取外部調控諸如各種賞罰、評價命令等手段是必要的。同時。也正是因為人的道德發展必須經過“他律”階段的特點,所以要求教師進行道德啟蒙教育,并在啟蒙教育中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把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一項中心任務來抓。

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那么,當一個人的道德發展進入自律階段以后,道德啟蒙教育是否還有必要呢?實際上個體道德的他律和自律內容是隨著社會文明進步而逐步豐富和升華的,因此,道德啟蒙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階段二者的程度不同而已。作為教師有責任將啟蒙教育與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因為強調自我教育而忽視應有的啟蒙教育,致使淡化自身的作用與責任。

3.3教師力戒把嚴格曲“規范化”教育與獨立人昔教育對土起來

在道德上嚴格要求學生并不是要扼殺學生的獨立性、自立性和創造性,更不是要泯滅學生的“自由意志”,而是按照道德原則規范的要求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的選擇,防止個性的任意發展和行為選擇的“任性”。因此,嚴格的“規范化”教育并不是扼殺個性,相反,它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合乎社會道德要求的個性發展,塑造符合道德理想的獨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