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1 08:28:00

導語: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論文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生力軍,在新的時代中承擔起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綜合人才的歷史使命。文章就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意義、培養現狀及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論述,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新能力;教育

1996年,一個國際研究機構在一份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一目標比其他所有的目標都重要。”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的歷史條件賦予我們的任務。站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面對著知識經濟爆炸性的影響,我們不得不承認,創新,正以其巨大的威力和想象不到的速度影響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及意義

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因此,如何培養教育當代大學生,使他們發揮自身能力,積極創新進取,就成為新時期教育問題中的重要環節。所謂創新,顧名思義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而創新能力即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綜合能力。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決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不應該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規地遵循前人軌跡。真正的人才,是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探索新領域,解決新問題,提出新構想,發現新規律,不斷實踐、不斷開創,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創造性成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的創新教育就是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教育和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探索新問題,發現、研究新事物,從而掌握其內在規律的能力,為將來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礎。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教育應培養具有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的人才。”我國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有相關方面的規定。從而以法律強制力的形式奠定了創新教育在教育體系中不可動搖的地位。哈佛大學校長在北京大學講壇上也有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新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這足以體現創新教育是造就新時代人才的途徑,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高等教育應擔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歷史使命,培養大批具有開拓性思維的人才為目標,真正成為造就高素質人才的基地。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高等學府是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其精尖的設備、豐富的資源、高水平的教師指導為大學生從事創新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期,良好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洞察力,是發明創新的有利條件。然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問題。

(一)墨守成規,缺乏想象力、創造力。思維模式受限制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一般人在5歲的時候具有90%的創造力,在7歲的時候有10%,到了8歲以后卻僅剩下2%了。在中國,這個問題更是普遍存在。曾經有一個教授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黑板上畫了個圓,然后分別針對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進行提問,那代表什么?小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有的說是太陽,有的說是月餅,有的說是圓圓的臉蛋……中學生們卻異口同聲地回答是一個圓,而大學生的表現卻更是令人費解,個個面對黑板,眉頭緊鎖,毫無結論。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縱觀歷史的長河,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重形式、輕實質,森嚴的科舉制度鉗制了思想的發展;而現今的應試教育又磨掉了孩子太多的天資和想象,所有的靈感、悟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已經消磨殆盡了。學生們習慣了呆板的解答問題,習慣了固定的思維模式,習慣了規規矩矩地做事、答題,甚至出現了不敢貿然作答的謹慎心理,正如在上述例子中看到的大學生一樣。與思維受束縛處境相同的還有想象力。大學生往往容易受其十多年所受教育的影響,想象能力嚴重受限,更由于畏懼錯誤、害怕失敗等心理因素,不敢貿然進行大膽嘗試,更無法將創造性的想象付諸實踐,導致了現今大學生創新能力不強。

(二)缺乏創新的興趣及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毅力和勇氣

現今的大學生往往不滿于現狀,大嘆“生不逢時”,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意味。但是真正樹立目標去改變環境的寥寥無幾,即便有了目標,付諸行動的更是屈指可數。總的來說,就是缺乏創新的興趣和毅力。究其原因,莫過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良好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大學生嬌生慣養的習慣。害怕困難,畏懼失敗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障礙;家長的溺愛更是導致他們安于現狀的性格特征,從而直接導致他們沒有勇氣挑戰未知領域,在遇到挫折時更缺乏堅持的毅力。這點突出的表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創新過程中一旦遇到一點困難,就不知所措。在聯合國主辦的“世紀兒童夏令營”中,中國的少年多數不堪重負,在家長的疼惜聲中半途而廢。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美國的父母面對自己高燒、生病的兒女,僅僅是給予些許言語上的安慰,并鼓勵他們獨自堅持到終點,從而取得最后的勝利。這已經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中國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早在孩童時代就已經輸給了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第二,對創新的理解有誤。很多大學生覺得“創新”就是大發明,大創造,是發明家的工作,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無關。這樣的理解無疑給自己創新能力的培養設置了一個大障礙。事實上創新離我們并不遙遠。各大高校普遍開展的“挑戰杯”“創業競賽”“設計大賽”等均是創新的體現。從獲獎的同學身上折射出的正是當代諸多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創新光彩。第三,缺乏創新氛圍。當代中國的學校一面打著“素質教育”的旗幟,一面大力強調學生的應試能力。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學生們思考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學得更多,接受得更多”而不是“如何想得更多,理論聯系實際,有所創新”。缺乏創新氛圍的校園成為影響大學生創新潛能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三)高校建設自身存在問題。缺乏必要的引導機制

表現在:第一,現行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得考分已經成為衡量學生“優秀”的核心標準。建立在這種思想上的教育教學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導致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不強。第二,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定位也不正確。當代學生學習基本上是對課本的理解、記憶,對學習目標的定位也停留于接受業已存在的真理、知識。學校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缺乏必要的引導機制。老師在學生培養中能否起到積極主導的作用也構成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在很多高校,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較弱,在教育過程中未能起到良好的引導、啟發作用,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轉變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育模式賦予了大學生很強的書本學習能力,但是在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實踐環節,中國的大學生卻明顯處于弱勢。有一項統計表明,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在走上一個工作崗位前要有四年的適應時間,而國外的同齡人卻只需要4個月。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社會的形成,新世紀對人才的更新、更高的要求,都對高等教育在教學方法、培養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一切都說明,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世紀大學生,改變教育理念是先導,要改過去“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記;教師想,學生聽”的教育方式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形式,真正把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當代大學生作為教育目標所在。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不僅起到傳授知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維,帶動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探索、創新。唯有具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在思考、求知的道路上步步前行,真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從這個層面上說,充分發揮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主導作用,成為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和關鍵。

(三)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構建創新培養體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理論只有在實踐的不斷驗證中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光芒,才能不斷完善。同樣,創新能力也只有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得到不斷提高。在現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將目光投向了有實習經歷,有社會實踐的大學畢業生,高校內的學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學,更是成為了就業大潮中的幸運者。因此,從大學時代,就應該注重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實現從實踐到創新的轉化。

(四)營造創新教育環境

當然,除了大學生的自身塑造外,高校也應該高度重視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一方面,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內部學習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學手段設備,加強校園內治安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精心設計,注重科研,加強實踐力度,通過組織社團活動、各類競賽等,為同學們提供理論結合實際、實踐創新的舞臺。

(五)建立和完善對實踐創新能力的考評制度。并將其納入綜合能力測評中

傳統的評判標準已經不足以對學生進行準確衡量,現代社會賦予“人才”二字更深的內涵和更高的標準。探索并建立全面的綜合測評體系呼之欲出。其內容可以包括科研項目、課題研究、、發明設計等。同時,結合時代背景,“創新”二字還有它獨特的含義。學生對自身的挑戰和突破,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自我創新”的體現,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創新”的價值。因此,綜合能力測評體系,還應該就此內涵設置專項規定,以激勵學生自我突破,實現自身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的未來寄希望于他的青少年一代。同志對全國青少年提出“努力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的殷切希望。國家的創新活動依賴于個人創新能力的增強。而作為培育人才生力軍的高校,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將力扛“創新”大旗,歷史性地承擔起知識和技術創新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