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式閱讀教學

時間:2022-12-09 04:41:00

導語:創新式閱讀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式閱讀教學

摘要:作為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領軍人物,余老師以教學藝術精湛、細膩而馳譽教壇,是教學創新的一面旗幟。他長期深入探索和系統研究語文閱讀教學設計藝術,總結出一系列教學設計的創新思路,如朗讀、品析、積累的“三要素論”以及板塊式、線索式、選點式、反復式、穿插式、遷移式、整體式的教學思路,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思路;藝術

去年,我曾有幸聽到余映潮老師的報告,不禁被他學識的淵博、風度的優雅,談吐的幽默,思維的活潑所折服,更為他傾其一生為教育事業奮斗的精神所動容,同時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勤奮智慧的人生積累。余老師是一位從田壟上走出來的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一位從荊楚大地上闖出來的“碩果滿園,教藝卓絕”的教育名師。

程少堂先生曾給余老師以極高的評價,他說:“如果說,當代教研隊伍中,有誰把平凡的教研員工作做到可以稱之為偉大的程度,我可以負責地回答:到目前為止,只有余映潮先生。”朱紹禹先生說:“什么是研究,余映潮的工作就是研究,就是優秀的研究,他讓你們如癡如醉。”這些評價無疑都是對余老師孜孜研究的最好詮釋,是對其研究碩果的高度肯定。

關于教育研究,余老師始終秉承一個理念:對于就教學而言,“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是課堂教學的高層次境界;就教師而言,“讓藝術的教學設計走進千萬個普通語文教師的課堂”應該是語文教學改革力求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所以為了達到課堂教學的高層次境界,充分體現學生活動是教學之本,課堂積累豐富是教學之魂的理念。老師將語文課堂美美地串起,清晰地呈現。“教例品評”、“巧讀課文”、“教學賞析”、“教師學法”、“教學創意”、“教學實錄”、“試題研究”、“作文指導”、“名師研究”、“教案點評”等十個系列揭示了語文這門科學的規律,彰顯了語文這門藝術的神秘。余老師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學藝術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提出了誦讀、品析、積累的“三要素論”,進而概括出思路明晰、提問精粹、品讀細膩、活動充分、積累豐富等閱讀教學“20字訣”,并總結出“一線串珠”“板塊積累”“變角逆序”“多角反復”等一系列教學設計的創新思路。余老師為語文教學奉獻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教學模式,如花香般沁人心脾,堪稱中語界的一朵奇葩。下面我將從兩個方面介紹余老師的學術成就。

一、閱讀教學藝術的“三要素論”

(一)誦讀(朗讀)

余映潮老師曾說過:“沒有朗讀的課只是‘課’,它不是美的語文課。”他認為,不論從哪個角度講,朗讀課都應該是一種十分常用的課型,它最有趣、最有效,是回歸了語文教育的本然。但如何根據課文的特點巧妙而有力的讓朗讀起伏綿延于整節課的教學,如何做到多朗讀、少講析,而教學過程不顯得單調乏味,且又完成了課文教學任務,這卻是一門技巧與藝術。

余老師的課堂誦讀基本上分為五步:第一遍要求順暢響亮,第二遍要求字正腔圓,第三遍要求讀得層次分明,第四遍要求讀得有情有景,第五遍要求讀的有急有緩。同時,他還提出幾種適用于朗讀課的活動,即學讀、析讀、品讀、感讀、演讀等。

(二)品析

“品析”是余老師的教學亮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說”和“寫”的能力。比如教學《故鄉》,余老師引導學生品析文中之妙:一個場景之妙,兩個孩子之妙,三處長煙管之妙,四處老爺之妙,五次無言之妙,第六個孩子之妙,七個苦因之妙,八個單音節動詞之妙。很多時候“品析”借助提問來完成,如《最后一課》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試舉例說明。課堂上有了充分的品析,這節課一定是一堂富有生氣的、有血有肉的課。

(三)積累

余老師很關注語文課堂的積累,他說一堂好的語文課一定有“豐厚的積累”,有了豐厚的積累,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厚積而薄發,才能形成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余老師認為,掌握、擁有豐富的教學教研信息,是一個教研員思想活躍、視野開闊、見解深刻、方向準確的必要條件;收集、積累教學教研信息是教研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他長年不懈、持之以恒地堅持做讀書筆記、資料卡片,編寫了成千上萬條資料目錄索引,比如他編的教材目錄索引,以每一課為單位,按拼音字母的自然順序排列課目,每課中收集的有關參考目錄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構成了厚厚的一大部資料。他這樣做已經堅持了一二十年,形成了極為豐美、覆蓋面極大的信息庫。

二、教學思路的設計藝術

(一)板塊式思路

又叫做“分部組合式思路”,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板塊”,即教學的過程、教學的內容呈“板塊”狀并列而又一步步地逐層深入。如,余老師把《虞美人》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步,個性化朗讀;第二步,藝術性改寫;第三步,對比式評說。同時,為了避免板塊千篇一律,他還提出兩點方法:第一,要因課文的不同而設計不同的思路,第二,課嘗試對一篇課文設計幾種不同的思路。

(二)線索式思路

所謂“線索式思路”,是說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始終或大部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或重要教學板塊都被一根教學線索貫串著,表現出課文整體閱讀的一種教學思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詞語線索,是以“詞語”為線索的設計思路,稱之為“一詞經緯”式思路。二是問題線索,是以“提問”或“問題”為線索的教學設計思路,我們稱之為“一線串珠”,這種“重要問題、關鍵問題”可以是研討的話題,也可以是有分量的提問。

(三)選點式思路

針對課文的不同特點,選取“有嚼頭”的地方進行細膩深入的品讀教學,以達到對課文特點、重點的深透理解。可選課文中需要深入品讀的“點”,可選課文中有集聚之力的“點”,可選課文本身最有特色的“點”。如《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用“選點”的方式截取其2—7段,進行重點品讀,上一節“討論課”,話題是“故事性短文寫作探索”。《孟子》:這節課上,學生很可能沒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來應對,教學視點可放在“理讀”上,提倡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每個人整理出一份此篇課文的資料卡片。

(四)反復式思路

“反復式思路”著眼于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引學生從不同角度反復地深入地學習、品讀課文。其主要對象是一些精美的短詩、短文及課文中的重點片段,強調于反復的閱讀品析之中傳達出課文的豐富內涵。從教材處理的角度看,其表現為“點式反復”與“篇式反復”,從手法運用的角度看,其表現為“讀式反復”和“寫式反復”。

(五)穿插式思路

該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其特點是,或在課始、課末階段插入、加進與課文相關的其他內容;或暫時中斷教學主線,或靠近教學主線有機地“切”進一些學習內容及活動片段。此思路的設計可以讓很多很多的課表現的活潑靈動,僅就“穿插閱讀材料”這一項,設計手法就豐富多彩,如:助讀式穿插、示例式穿插、烘托式或對比式穿插等等。

(六)遷移式思路

“遷移式思路”表現出閱讀教學中從讀到寫、說、聽、編、演或變讀為寫、說、聽、編、演的教學設計藝術。它能體現出“板塊”的特點。它往往是將教學過程藝術地安排為兩三個有內在聯系的板塊,這幾個教學板塊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一種“遷移”式的教學格局。如“教讀——自讀”、“閱讀——寫作”、“閱讀——聽說”、“閱讀——編演”、“閱讀——欣賞”等等。

(七)整體式思路

所謂“整體式思路”,就是從整體而不是從肢解的角度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思路。它可以兼容前面的所有思路,著眼于在教學中用各種方法與手段來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感知、感悟、理解課、研讀、欣賞課文。著眼于克服目前語文閱讀教學中肢解課文、死記硬背、一講到底、零敲碎打等種種弊端,能非常有效地達到“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的教學要求。其設計角度有:組織一次品讀活動,進行一次創編活動,安排一次探究活動,設計一次賞析活動等。

采擷余映潮老師的一朵朵生活的浪花,追尋他從事教研工作所走過的一條條崎嶇的道路,回憶他一場場精彩紛呈的報告和一節節板快式立體的演示課,我們不禁為其孜孜研究所折服,為其辛勤鉆研所感動,更為其研究碩果花香襲人所陶醉。余映潮老師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一種精神,一系列學術成果,還是其美麗的教育人生?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繼續挖掘,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