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論文

時間:2022-08-23 10:51:00

導語: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論文

摘要: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以教師傳授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為主,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學生的雙語文化意識、思維能力收效甚微。該文作者借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翻譯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提出“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認為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數學質量。在這一模式中,“互動”貫穿于整個翻譯教學過程,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生生、課內以及課外全程互動,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建構主義;互動教學;翻譯能力

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大學畢業生在翻譯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能運用翻譯的理論和技巧,將英美報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學原著譯成漢語,或將我國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學作品譯成英語,速度為每小時250~300個英文單詞。譯文要求忠實原意,語言流暢。能擔任一般外事活動的口譯。”然而,時至今日,我國的英語專業本科翻譯課程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其中教學模式的單一與陳舊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傳統翻譯教學模式進行反思,探索一條更有效的教學路子。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譯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旨在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提高翻譯能力。

一、翻譯教學現狀

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的課程,翻譯課程與基礎階段的技能性課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學生要想達到翻譯課程的要求,除了具備翻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須有開拓性的思維和表達能力。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對如何實施翻譯教學缺乏科學的研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加之對學習者、傳授者(教師或學校)、社會需求三者之間關系處理不當,翻譯教學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教師大多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重語言知識傳授、輕翻譯技能培養,其教學步驟大致如下:

1、教師課堂講授翻譯理論與技能知識;

2、布置一篇滿是“陷阱”的文章讓學生翻譯;

3、教師把作業收上來逐一認真批改;

4、課堂上逐句討論學生翻譯的文章;

5、老師給出一個“正確”的譯文。

雖然授課教師備課認真細致,唯恐有絲毫的疏漏,批改學生作業直到深夜,弄得兩眼發酸,然而如此認真負責的教學得到的結果卻往往是:學生抱怨教師講授太多,實行“一言堂”,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師則抱怨學生上課不認真,不尊重老師的勞動,不認真研讀教師費心批改的作業,同樣的翻譯錯誤屢教不改。課程結束后,就會發現教師為了教學費時費力,而學生翻譯意識和翻譯能力卻提高不大。究其主要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師生之間是單向式交流,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獲得的是零碎、片面的知識,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難以得到有效激發,造成知識的消化不良;教師認真負責地“從頭包到腳”,完成了學生本該完成的任務,造成學生無所事事,動手能力差,對翻譯“沒有感覺”,當然難于提高學生實際的翻譯能力。

二、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起源于皮亞杰對西方哲學傳統中知識論的不滿。皮亞杰強調,認識是一種適應性活動。我們要把知識看作一種概念和行動綱要。學習不是一種刺激——反應現象,它需要自我調節和反思,并由此建立概念結構。這種概念結構的建構不是通過反復機械地學習所謂“正確”答案而解決的。也就是說,那種相信能教給學生正確答案的教育哲學是不可取的。概念不僅僅是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必須由學生自己來理解。

傳統教育觀認為,教師“知道一切”,學生被置于待加工的對象的位置之上——他們的頭腦有待注入內容和理性觀點。而從建構論者的立場來看,個體并不是內容和理性的占有者,而是它們的分享者。博學而合理的陳述并不是內部心理的外部表達,而是在不斷進行的社會交流(communalInterchange)中的整合。對于一個建構論的教育者來說,主要的挑戰是使學生加入一系列的互動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角色從被加工的客體轉化為對話關系中的主體。教育主要通過相互間的互換,即通過協調對話參與者的行動而產生。

在這種理論之下,學習就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是一種協作習得的過程。建立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符合人類對事物的認知。這種教學模式一旦建立,至少將會產生以下效果:

1、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2、學生全程參與互動,在此過程中,有利于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更易于形成個體的學習風格;

3、在互相協助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消除學習中的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學習效率;

4、教師在互動中是協調者、促進者、資源顧問,在互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翻譯能力。也就是說,教師最終讓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翻譯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翻譯技巧,而是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翻譯能力。

三、翻譯課程互動教學模式

那么,互動教學模式怎樣來實施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任務型”教學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呢?如何讓學生在實踐和思索中,在交流和探討中發現、運用雙語轉換的規律,從而最終提高翻譯能力呢?這就需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全程貫徹互動教學,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互動以及課外互動,達到翻譯課程的真正目的。現將這一教學模式介紹如下:

(一)課內互動

1、開學初的課程互動

開學的第一堂翻譯課,教師并不急于向學生灌輸翻譯史或翻譯理論等方面的知識,而是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翻譯的認識和理解,了解學生對翻譯課程的期待。一般說來,此時學生對翻譯難免會有一些誤解,比如會把翻譯簡單化,對翻譯課程的期待過高,或者將翻譯課程當作提高語言的后續課程等。這時,教師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解釋,引導學生一開始就樹立對翻譯的正確認識,為后面的課程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當然,也可以和學生共同商討課程的要求、作業量以及完成方法。第二學期開學初,則可以讓學生以書面形式告知教師對哪種文體感興趣,想嘗試譯哪種文體甚至具體的哪些篇章,說明選擇的理由,教師則綜合學生的意見、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進行篩選,最后給出翻譯練習的篇目,并給予充分的解釋。讓學生自己選擇翻譯的原文,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翻譯風格。因為教師的職責不是讓一些滿是“陷阱”的文章難倒學生,讓學生產生對翻譯的畏懼感,而是指導學生認識到任何一篇始發語文章可以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譯文,給他們指出各種不同的路徑,使他們能夠離開教師的扶持而獨立工作。

2、課堂匯報互動

在第一學期介紹翻譯流派、翻譯技巧等理論知識時,不是由老師唱主角,而是將任務分配給學生,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的內容,學生課前討論之后,產生出相對統一的見解,每個小組在課堂上派出1名代表進行5~10分鐘的陳述,組內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和說明。遇到有分歧的問題,小組之間也可以進行一些交流和爭論。這種做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感,從而增強自我學習和探究的自信心,同時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講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3、現場模擬互動

在《簡·愛》兩個譯本評析課堂上,筆者在導入部分選取了書中男女主人公一段經典的對白。利用多媒體將英文對話部分顯示在屏幕上,先讓兩個學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讀,然后讓另外兩個學生分角色譯成英文,隨后讓2~3個同學點評,最后老師做點評,與學生一起探討翻譯的得失,肯定學生的表現,同時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口譯課程訓練中,模擬宴會、記者招待會、商務洽談會等真實場景。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味了翻譯的快樂和痛苦,品嘗了譯者的成功和失敗,學會了琢磨、推敲、應變,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克服了學生“等靠要”的思想,而且促進了學生的消化和吸收,在“悟”中培養了學生的翻譯意識。

(二)課外互動

1、課前互動

由老師將課堂上要討論的主題事先布置給學生,并給予指導性意見和具體要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的內容,各小組組長將組員的任務細化,并上報老師。學生課前就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并充分利用網絡課堂,課前在網絡課堂的聊天室里交流,也可以將不能解答或者感到迷惑的問題在網絡課堂的bbs以及答疑欄中提出。課前在討論中產生出相對統一的見解,課堂上進行小組匯報。這種互動,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在過程中真正領悟翻譯,而且有利于初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今后的論文寫作以及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礎。

2、譯前互動

在布置篇章翻譯作業時,先告知原文的出處,給學生分析原文的文體、功能,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注意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情況,恰當處理譯文功能。要求學生查詢相關的背景資料。同時,也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文章理解的難點和翻譯的難點。通過這樣的譯前互動,可以部分地避免學生翻譯中的語言錯誤,改變傳統教學中的“糾錯”教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翻譯技巧的實踐中去,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產生出高質量的譯文,有效地提高翻譯能力。

3、譯后互動

學生獨立完成翻譯作業以后,并不急于讓他們上交,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翻譯作業進行互評,在翻譯本上寫出評閱意見,然后分組討論,最終每組上交一份自認為比較滿意的譯文作為最終成績。同時,每個學生也上交自己的譯文修改本,便于老師把握學生的翻譯進展情況。這樣做的目的在于:(1)讓學生了解要想產生出滿意的譯文,一定要反復地修改、推敲,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翻譯習慣;(2)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評判譯文的能力;(3)小組討論可以在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有利于培養團隊精神;(4)改變老師批改翻譯作業費時不討好的局面,因為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基本上可以消滅拼寫錯誤、語法錯誤等,便于讓老師集中精力對學生的語篇、文體等方面進行翻譯方面的指導,提高教學效果。

4、譯文評析前互動

這個環節主要指的是學生完成譯后互動行為之后,在規定的網絡互動時間內進入翻譯網絡課堂的聊天室進行師生、生生、組內、組際互動。互動的內容包括翻譯過程中的得失、翻譯策略選擇以及具體的翻譯詞句探討等。這樣做的好處在于:(1)通過進一步的交流,有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更好地感悟翻譯;(2)給性格內向的學生提供一個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和空間;(3)便于老師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情況,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三)互動評估

評估是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有效的評估體制不僅可以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更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自己的教學現狀,從而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翻譯課程評估將形成性評估和互動評估有機地結合起來,該課程最終成績由作業互評(10%)+網絡互動(10%)+課堂匯報(10%)+翻譯作業(20%)+期末考試(50%)構成。作業互評、網絡互動以及課堂匯報在上文中有所交待,在這里只稍作補充。

1、作業互評

作業互評要求學生在譯文中留下修改的痕跡,寫下評閱意見,并簽上評閱者的姓名。老師收上翻譯本子,不僅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可以了解評閱的學生譯文的評判能力。教師根據譯文情況以及評閱情況同時給兩個學生打分。這一環節主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打分,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翻譯習慣和認真負責的翻譯態度。

2、網絡互動

網絡互動的所有內容會自動保存下來,評分主要根據學生的參與情況來進行,其目的在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翻譯問題,不斷進步。

3、課堂匯報

課堂匯報評分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學生評分;另一個是老師評分。學生評分包括:自我評分和他組評分。在所有評分中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最后的平均分作為成績。評估的標準包括:內容(50%)、邏輯(20%)、語音語調(10%)、應變能力(20%)。

4、翻譯作業

翻譯作業的批改可以采取以下兩種形式:(1)在一學期中,教師逐個批閱所有學生的作業3次,即學生的第一次作業、期中作業以及期末作業。第一次翻譯作業批改可以使老師從總整體上把握學生的現有水平,便于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期中一次作業批閱可以了解學生的進展情況,便于針對出現的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期末一次作業批閱便于老師了解學生一學期的收獲,總結自己的翻譯教學。(2)學生小組討論后產生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譯文,通過網絡課堂上交;老師課前評閱,課堂上講解分析譯文后給出評分標準,匿名展示每個小組的譯文,讓學生根據講評要點和評分標準進行公開打分,并說明理由;最后老師綜合情況給出分數。這種評分辦法公開透明,有利于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將理論化、條文化的翻譯知識和翻譯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

5、期末考試

在期末考試中,除了傳統翻譯題型以外,還可以設計20%的譯文評析題,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翻譯理論知識和翻譯技能,認真研讀所給的原文和2~3個譯文,對譯文進行評析,判斷優劣,做到觀點鮮明,有充分的例證,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能夠自圓其說。這種考核方式也是評估階段師生之間的一個互動。這種方式能更全面地評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四、結語

翻譯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要想提高翻譯能力,必須要遵循實踐、比較(交流)、領悟,再實踐、再比較、再領悟……不斷循環反復的過程。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講技法、規則、方法,但是翻譯能力的提高畢竟最終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和領悟。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應更注重學生的“悟”,這種“悟”需要通過學生不斷的實踐和教師的引導來實現。貫穿于教學每個環節的互動過程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互動中,真正做到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真正領悟翻譯,從而增強翻譯意識和翻譯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牢固掌握知識,形成科學探究精神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