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產業經濟化模式研究

時間:2022-12-19 09:27:06

導語:翻譯產業經濟化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翻譯產業經濟化模式研究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翻譯和經濟高度融合。在翻譯產業經濟化的基礎上研究翻譯產業群在經濟轉型后對當今社會翻譯教育資源集群化發展的需求迫在眉睫。翻譯專業群的建設是深化改革翻譯專業體系與內涵建設的重要途徑。它將通過對產業集群需求與專業集群建設的融合,提升翻譯市場所需復合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翻譯產業群和翻譯專業群共同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翻譯產業;經濟化;翻譯專業群

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活動的進行與發展。因此,翻譯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社會各界已經達成的共識。隨著知識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國的經濟、貿易、文化的往來交流日趨增長,與之相關的翻譯市場所涵蓋的信息量就越驚人,翻譯內容的覆蓋面就更為廣泛,翻譯受眾也就更為普遍,這也使得翻譯產業逐步邁向了其經濟化的新階段。從經濟學觀點分析,就提供勞務、生產和傳遞知識而言,翻譯是第三產業;就提供生產所學的翻譯服務而言,翻譯是生產服務產業,翻譯產業已經不再單一地隸屬于文化產業,同時也應當是信息產業、服務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有關專家估算,今后幾年,我國翻譯市場每年都會以10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1]這就要求翻譯產業的從業人員在結構和人數上都能夠跟得上翻譯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專業群作為當代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之核心,是提升對口產業競爭力,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基于翻譯產業的經濟化,對翻譯專業群建設模式的研究及實踐對我國經濟體系的完善、翻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應人才培養模式的健全具有深刻的理論及現實指導意義。

一、理論研究基礎

如何定義專業群需參照對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集群”二字,顧名思義指的是相同類型抑或包含相同、極近相似特征和特質類型的事物集合。因此,這種同一類型事物構成的集群便可以體現群體效應,發揮出聚集著有利于群體形成和發展各種要素的優勢。集群理論在經濟領域的典型應用就是產業集群。哈佛商學院的邁克•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其《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詞來分析集群現象。產業集群指某一行業內的競爭性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互動關聯的合作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廠商和相關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制定標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現象[2]。產業集群的核心在于它集成了分散的單一個體的每項基本要素,不但可以降低各環節的損耗,還可以使集群內個體共享各項基礎設施,如此一來,產業的分工可以更專業、更細致、更經濟,集群內的個體之間的合作更高效、交易更便利,信息技術普及范圍更廣泛、改革創新更深入。這對于產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反觀為產業提供人才支撐的高校專業設置,數量逐漸增加的專業導致了單個專業資源的缺失,使得有限的資源無法得到最大化的應用,這對人才培養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還限制了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及人才所產生的社會服務效益。在翻譯經濟化的時代,翻譯人才的培養也應考慮到未來翻譯人才從業后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從翻譯經濟化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培養翻譯人才時,應兼顧譯員人才培養、了解翻譯市場的供求信息人才培養,翻譯成本核算人才培養等,這樣才能使培養出的翻譯人才具備核算翻譯投入與產出比例關系的意識,能合理利用翻譯資源,一方面最大化地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面向翻譯新經濟化的發展趨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融合教育改革為方向,“專業集群”的概念也隨之而生。專業群是指針對應區域中某一個支柱產業的產業鏈或相關技術(服務)領域,整合高校現有專業,組建相應的專業集群,形成的集群式專業結構,它的提出旨在為翻譯的新經濟模式提供持續的復合應用人才支撐,通過各單體專業知識的交叉與融合,聚合各專業的優勢,使知識傳播更高效、社會需求與培養模式更吻合,專業技能范圍更廣泛,以此來契合人才就業后對產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所起的作用。

二、翻譯產業經濟化與翻譯專業群構建

受市場經濟新形勢的影響,許多產業集群涵蓋了由于集成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制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而如今的翻譯產業其經濟屬性即勞動者、生產工具及勞動對象較以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所涉及到的勞動者包含所有參與翻譯的人員,其中不僅僅包括譯員,還應有和翻譯活動相關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當代翻譯產業的生產工具也應涉及在從事翻譯活動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其中不僅僅有筆墨紙硯、紙質工具書,還應該有電子計算機、語料庫、翻譯軟件、翻譯機器等。當代翻譯產業所面向的勞動對象為語言和文字,而當代社會傳輸語言及文字的核心媒介有傳統的紙張、新興的電子網絡及立體影音這三種形式。由此,如今的翻譯產業除了要提供主要的口、筆譯服務,還應涵蓋與翻譯產品相關工具研發及與文化和信息產業相關的文化交流、信息傳播、市場推廣等服務。綜上,翻譯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屬性不應僅僅局限于適合從事翻譯活動,還應當適合從事研發與生產翻譯活動所需的勞動工具,適合從事對勞動對象的分類、整合加工,以及適合從事翻譯成果的宣傳、推廣及銷售。這就使得翻譯專業群的構建具有了極大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三、翻譯專業群組建模式

(一)針對翻譯產業經濟化,提出翻譯專業群新理念。面對經濟全球化及信息時代的到來,以“翻譯經濟化”為核心要素,分析并預測翻譯產業對人才的新要求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通過對翻譯產業新的經濟特性的整合和梳理,提出聯合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市場營銷專業、傳播學專業等構建知識、服務交叉融合,突破傳統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理念以及打破產業內人才需求限制的翻譯專業群理念,將翻譯群的人才復合培養模式貫穿于翻譯理論研究、輔助工具研發和實踐翻譯產品銷售、翻譯產業管理管理、翻譯產業服務等各個環節,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帶動翻譯產業的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與此同時要發揮專業集群的優勢,本專業群由翻譯、計算機信息技術、市場營銷、傳播學四個專業組成,四個學科以“翻譯”為核心,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理論課程有60%以上的一致性。根據市場需求預測,四門學科組成的集群具有較強的交叉融合特性,基本屬于學科大類相近的專業。此專業群理念的提出可以提高翻譯經濟成效,也就是說,各大院校在翻譯群人才培養模式下所培養翻譯人才時,可以直接地、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和特長潛力提前輔以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和進行對口的實訓、實踐,以此來提高翻譯人才就業時所表現的適應能力,將翻譯經濟效益最大化。(二)明確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科學的課程體系。西方和我國香港的高校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培養翻譯方向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而內地受教育體制所限,翻譯學科的建設走過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些學校在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下招收翻譯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05年,翻譯本科專業獲得批準,2008年起,全國十幾所重點院校開始招收翻譯碩士研究生,至此才形成了完整的翻譯專業教學培養體系。然而,由于翻譯專業起步較晚,目前還有人對翻譯專業存在著理解偏差,認為“學了外語就能從事翻譯工作”[3]。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到來,要使翻譯人才適應國際、國內的需求,還需要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以市場實際的、潛在的需求為導向,擴大人才培養的空間:由縱向性、封閉式的培養模式擴大為坐標式、開放式的培養模式,即改變原有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廣博的文化知識、嫻熟的口筆譯技能,能夠勝任外事、商貿、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門翻譯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為以翻譯專業課程為主,基礎計算機信息科學與技術、市場營銷、傳播學專業課程為補的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能夠勝任研發與生產翻譯活動所需的勞動工具、能夠勝任對翻譯勞動對象的分類、整合加工,以及勝任對翻譯成果的宣傳、推廣及銷售的復合型人才。在此人才培養目標下,聯合四個專業開發以翻譯專業課程為核心,計算機信息課程類、營銷類課程、傳播類課程為模塊的課程體系,并在每項課程體系中區分理論基礎、專業基礎、專科課程及綜合實踐課程四個階梯模式,從而實現專業理論課程模塊相統一,實踐環節課程相融合的科學專業群課程體系。(三)基于翻譯產業經濟化的翻譯專業群建設實踐。隨著翻譯產業的不斷發展,目前翻譯產業集群需要大量既有扎實翻譯功底、又懂得研發、營銷、貿易、管理,到崗后能迅速擔任翻譯及翻譯產品市場調研、翻譯客戶遴選及接待、翻譯輔助工具產品技術研發、翻譯產品質量檢驗、翻譯項目管理、翻譯產品銷售等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相關高校應以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吻合度為出發點,在原有專業模式、課程體系、師資結構、實訓條件的基礎上發揮專業群的聚集優勢。首先,將學科與專業建設協同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以學科為依托,整合校內可以利用的教學、科研資源來切實加強專業群的優勢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及翻譯產業的不斷更新升級;其次,對于理論及實踐教學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一方面在校內建立與模塊課程相關的實訓基地,另一方面切實加強與吻合的翻譯產業集群的對接,共同構建立體、多維育人平臺,與產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等,從而深化、細化翻譯專業群建設實踐機制;再次,通過教師企業掛職、跨學科訪學、交叉培養師資梯隊等手段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深化課程體系的建設,開發完善課程所涉及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教參、教輔等資料,完善細化專業群考核評價體系,以期提升課程內涵質量。與此同時,要明確專業群建設時期,要預備有相應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專業群構建的各項標準及翻譯行業的發展變化,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定性、定量評價,然后根據評價對專業群的進一步架構做出相應的動態調整,不斷優化專業群的建設。

四、結語

基于翻譯產業經濟化的翻譯專業群的構建是我國翻譯產業市場進入新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從翻譯產業集群的可持續性發展出發,立足產業集群及其相吻合的高等教育專業集群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因此,翻譯專業群應當采取行之有效的專業群建設模式,以產業群所要求的各項標準為導向,將專業群建設目標與產業需求目標進行融合,構建新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翻譯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提供優秀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美茹.翻譯市場每年以10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N].就業時報,2009-11-05.

[2]陸雄文.管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3]許建忠.翻譯經濟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張冰潔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英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