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原因與措施闡述
時間:2022-04-02 02:30:00
導語:居民收入差距原因與措施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貧富差距;對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當前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而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終目的是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的擴大逐年累計起來就形成了財產差距的不斷擴大。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將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僅會維持在1%左右,80%的中等收入的家庭僅占有財產總額的一半。據報道,2010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最富有的10%家庭與最貧窮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將超過8倍,將有六成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不到平均水平。
一、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貧富差距
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單一的按勞分配轉向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按勞分配中引入市場機制,居民個人收入趨于多元化。在這種新的分配體制下,中國人的收入水平有了普遍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統計顯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猛增到2000年的2253元,剔除價格因素,22年間增長了3.7倍,年均遞增7.7%;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6280元,實際增長了2.6倍,年均遞增6.3%。絕大部分群眾解決了溫飽,步入了小康階段。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正呈擴大趨勢,城鄉差距過大,居民收入懸殊等問題逐步明顯。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基尼系數。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基尼系數低于0.3屬于均等分配的區間,0.3-0.4屬于合理區間,0.4-0.5表明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說明出現了兩極分化。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均”。當然,基尼系數不是絕對的,運用它時必須考慮具體條件,如它會受到測算的區域和人群的大小、統計數據的真實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從我國的基尼系數來看,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農村居民的基尼系數大致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數大致為0.16-0.18,說明當時我國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現平均主義狀況。到2000年6月,我國城鄉居民的綜合基尼系數達到0.408,而且從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曲線來看,仍呈繼續擴大的趨勢,但也處于國際公認的“比較合理”的區間內。因此,我國居民貧富差距有所擴大,但“沒有達到嚴重的地步”。
二、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應對措施
收入差距的擴大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是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現象。根據庫茨涅茲倒U曲線理論所揭示的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相關關系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從前工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收入差距先呈擴大的趨勢,然后才進入縮小的區間。即隨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收入差距會擴大;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一定量時,收入差距就會逐步縮小。倒U曲線反映了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高速增長的大國,二元經濟特征非常明顯,在一定時期出現收入差距的擴大也是難以避免的。適當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差距過大,又會影響勞動者的積極性,降低效率。所以,我們要加大調節力度,縮小收入差距。防止貧富差距擴大的途徑有以下方面:
(一)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逐步消除兩極分化
只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才能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根本條件和不可少的基礎。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絕對不能動搖。鼓吹私有制,走資本主義道路,其結果只能導致兩極分化。
(二)時刻把發展經濟放在第一位,推動經濟的高速發展
“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根本途徑。唯有做大“蛋糕”,才能合理地分切蛋糕,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話。
(三)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縮小貧富差距
應適時開征適量的財產稅、遺產稅和贈與稅,預防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的“財產分配的不平等引起收入分配的更大不平等”。應加大對違反稅法的處罰力度,尤其要嚴厲打擊各種偷漏稅的行為,通過對責任人進行曝光和重罰的手段,樹立稅法的威嚴。
(四)關注貧困問題,完善社會保障休系
1、逐步擴大保障覆蓋面,多方面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被喻為現代社會的“安全網”和“減震器”,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
2、創造就業機會,拓寬就業渠道,減少因失業導致的貧困。政府有關部門應創建各種形式的生產自救基地和轉業培訓基地,根據失業職工的不同特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職業技術的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同時要積極培育中介組織,搜集和溝通就業信息,為失業職工進行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幫助自謀職業的失業職工解決實際困難。
3、發揚勤儉持家和互相幫助的美德,引導貧困家庭建立補欠的風尚。
(五)加大調節力度,縮小城鄉地區收入差距
一是實行完整的貨幣化工資制度,提高居民持久收入;二是積極開辟投資渠道,擴大居民收入來源;三是鼓勵智力勞動和智力投資,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者的收入,加快中等收入群體的成長;四是通過制度創新,控制和縮小城鄉與地區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常興華.個人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0(36).
2、侯國棟.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的出現及治理[J].黨政干部學刊,2002(5).
3、李培林.中國貧富差距的心態影響和智力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2).
4、趙人偉.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5、盧中原.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研究[M].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
6、鄧莉.我國個人收入差距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3.
7、陳建東.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及對策[J].當代建設,2001(3).
8、丁林梅.關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探討[J].理論界,2004(5).
9、袁敏.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與貧富懸殊問題研究[J].中國統計,2001(5).
- 上一篇:學校創先爭優述職個人匯報
- 下一篇:十二五我國經濟發展環境探索
精品范文
10居民消費結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