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2-23 10:03:12

導語: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通過對城固縣秦巴山區典型貧困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全方位深刻剖析,指出了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普遍存在的基礎條件差、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收入低等主要癥結,提出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對策,并總結了深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農村經濟;問題;對策;秦巴山區;陜西城固

2015年6月1日至9月30日,筆者積極參與全縣廣泛開展的“干部下基層、服務零距離”活動,被組織安排到城固縣天明鎮中臺村開展為期近4個月的社會生產實踐調研活動。根據省委、市委“三問三解”“三服務三促進”和縣委“三進三促”工作要求,及時深入中臺村與村“兩委”開展調查研究、走訪摸排、與群眾交流,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惠農政策送到農戶中,通過近4個月的駐村工作,分析了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一些設想和解決辦法。

1基本情況

中臺村位于城固縣天明鎮西南14km,距縣城約28km,與本鎮黃泥、瓦屋、大田、元壩4個村相鄰,與二里鎮河灣村交界。全村206戶、726人,4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村組干部8人,其中村干部4人、組干部4人,共產黨員20人。全村總面積8km2,總耕地73.60hm2,其中水田44.27hm2、旱地29.33hm2,林地323.47hm2。村內架設電力變壓器2臺,飲水工程1套,水電全部通到各戶,村內建有移動手機塔,各村民小組之間全部通機耕土路,其中元壩村—中臺村主要通村公路2.5km于2009年實施水泥硬化。全村農業經濟以稻、麥、油、花生、元胡為主導產業,常年種植水稻40.93hm2、小麥8.00hm2、玉米3.33hm2、馬鈴薯5.07hm2、紅薯4.40hm2、花生12.67hm2、油菜12.00hm2、元胡13.33hm2、蔬菜4.00hm2,育林苗木0.67hm2,幼林3.33hm2、成林9.33hm2,零星植樹5000株,生豬存欄780頭、能繁母豬30頭、役用牛40頭、家禽存欄4000只。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5860元,其中60%來自外出務工收入,是典型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貧困村。

2中臺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1農業收入較低

中臺村農業生產由于受地理位置、農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基本上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民增收渠道單一,主要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傳統的種養殖業僅能維持溫飽。據走訪調查,全村以傳統種養殖業為收入來源的農戶戶均收入不足1萬元,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雖然達到5860元,但60%的收入來源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由于農村基礎設施數量少、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配套不夠完善,“靠天吃飯、等水澆田”和“行路難、購物難、農作物種收難、農產品銷售難”等問題仍然時常困擾著村民,現有3條約8km村組道路需加寬、硬化,特別是村委會至饒家國農家樂示范園1.2km土路亟需資金加寬硬化。

2.3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對本村經濟發展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雖然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但不利于本村經濟的長遠發展。目前該村外出務工有265人,大多數都是45歲以下的青壯年,空巢戶10余戶、留守兒童18人,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存在“三多一少”現象(即年老體弱的多、婦女兒童多、文化水平低的多、青壯年勞動力少),新農村建設缺少生機和活力。一是不利于農業現代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高缺乏后勁;二是形成“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對老人的關愛和對兒童的教育缺失,本村小學撤并到元壩村,學生上學接送成為村民的沉重負擔,同時很多老人無人照顧,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2.4村集體經濟空虛,黨員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組道路、農田灌溉、農村公共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資金。黨員年齡偏大,青壯年入黨積極性不高,全村有黨員20人,多為50歲以上的老黨員,具有一定文化的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入黨積極性不高,后備隊伍建設困難。

3發展對策

針對該村在發展經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查找原因,剖析癥結,走訪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企業老板,綜合分析提出中臺村脫貧致富、發展農村經濟的以下5項措施。

3.1智力扶貧,開闊視野

大力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提高村民文化素質,“走出去”學習參觀外地致富典型經驗,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培養村民勞動致富意識[1]。

3.2技術扶貧,培養致富能手

將外地致富能手、專家教授“請進來”開展勞動技能、致富“金點子”、資源綜合利用、種植、養殖、加工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養造就一批“致富能手”、行業帶頭人,拓寬致富渠道,提高致富本領,加快致富步伐[2]。同時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開發本村資源。

3.3資源扶貧,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立足本村優勢資源,在抓好糧油生產的同時,深度開發元胡、烏藥等中藥材以及花卉苗木、山野菜、食用菌、珍禽養殖、休閑旅游等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出品牌,深入推進“一村一品”發展,促進本村農民盡快增收致富[3]。如饒家國農家樂休閑山莊除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外,在餐飲方面突出抓好以土雞、野兔、草魚、山野菜、蘑菇、香椿、魚腥草、干豇豆、干薯片為原料的農家特色菜深度開發,同時開展蘑菇采摘、元胡收挖、釣魚、登山、蕩秋千、攀崖等生活體驗活動,并與南沙湖風景區、山花茶業農業觀光園等著名景區和本村尖山水庫、尖山寺廟等人文、觀光旅游資源結合,聯合開展“一日游”“二日游”等項目,打造集餐飲、娛樂、休閑、觀光、人文于一體的多功能農家樂休閑山莊。

3.4政策扶貧,宣傳實施好黨的惠農政策

村組干部要進一步宣傳實施好農業補貼政策,繼續實行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良種補貼,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增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積極鼓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加大惠農政策的宣傳與實施,讓村民普得實惠[4]。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同時,積極探索村內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團結友愛、勤儉節約、尊老愛幼良好風尚,在村民中廣泛開展好公婆、好媳婦、好鄰居、好家庭、好村民的“五好”評選活動。設立義務信訪調解員、村組治安員、愛心互助員,堅持不懈地為村民做好事、辦大事、辦實事[5]。

3.5項目扶貧,積極爭取市縣項目支持

邀請市縣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到中臺村開展調研活動,立足本村優勢資源,確立扶貧開發有效切入點和扶貧重點,積極爭取國家扶貧農家樂旅游項目資金支持,盡快改變村容村貌,促進村民脫貧致富,使中臺村的山更美、天更藍、水更清。

4社會實踐活動體會

本次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對筆者自身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有益的歷練,對今后的工作方向、方式方法和提高效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4.1繼續深入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本領

群眾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核心,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需要各級干部來宣傳。作為一名農業技術推廣干部,要想在下基層的過程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就必須不斷學習,積極拓寬知識面、全面強化自身素質和業務技能、提高服務人民的本領。

4.2經常性深入基層,聆聽群眾的呼聲

從機關走出去,深入到農村、農戶中去可以直接更好地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狀況。下基層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端正心態,樹立服務意識,要真心實意聆聽群眾呼聲。

4.3幫扶群眾,從解決實際困難出發

在了解基層群眾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有的放矢地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做群眾工作要帶著感情,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以人為本,服務群眾,了解群眾需要什么、正在干什么、能提供什么幫助、如何幫助等問題。

4.4尊重民意,切實保障民生

事實證明,走進基層、深入群眾,是要尊重民意、保障民生,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要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在實現城固縣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農業夢”宏偉藍圖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5參考文獻

[1]李偉.淺談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4(10):177-178.

[2]高君.淺談發展農村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4):296.

[3]周海玲.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24):3-4.

[4]張國維.淺談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14):5-6.

[5]朱小林.淺析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5(13):3-4.

作者:劉麗 曹文元 單位:陜西省城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