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范

時間:2022-06-11 03:35:00

導語: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范

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由于“社會公眾是注冊會計師唯一的委托人”,突出了注冊會計師這一職業責任的重大,所以,對于注冊會計師的責任而給使用人帶來的損失,注冊會計師及所在的事務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現代審計是建立在對內部控制制度評審的基礎上,運用抽樣審計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大量的審計實務問題。因此,審計風險必然存在。那么如何防范與控制審計風險(即把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避免造成審計損失呢?本文提供以下對策僅供對參考。

一、清理改制中遺留下來的問順,強化杜會審計的獨立性

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成立時,大多是由一個或多個以上的國家機關,事業組織或大專院校發起設立,長期以來,會計師事務所“掛靠”再發起單位之下,顯然其能否做到獨立就令人十分懷疑,更難以表明其所持立場的客觀公正性.這種傳統管理體制嚴重阻礙了事務所功能的正常發揮,所以,國家規定所有的事務所在98年底要與原掛靠單位脫鉤,向合伙制或有限責任制發展。性質轉變了,但其中遺留的問題卻很多,因此,我們要隨著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將審計推向市場,在行業協會的管理和指導下,樹立風險管理的觀念,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主體。

二、審慎選擇被審計單位

大量的審計訴訟案例說明,被審計單位的經營背景對審計風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環境,業務狀況,內控制度及管理人員的素質,管理方式等都會帶來審計風險。因此,注冊會計師在接受委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委托業務的可接受性。

(一)客戶品行端正,信譽良好。客戶具有正直的品格,則出現差錯和舞弊行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風險就低;反之,固有風險就很高,即使擴大審計測試的規模,審計人員也難以使總體審計風險降低到社會可接受的水平內。

(二)應盡可能詳細了解委托單位的業務狀況。注冊會計師面臨著許多形形色色的行業,每個行業都有其經營特點,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業務越復雜,審計的相對風險就越大,有時既使注冊會計師能搜集到很多有說服力的審計證據,但也很難揭示經濟業務的實質,因此,在承接業務時,注冊會計師應充分估計這一風險,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對財務狀況不佳的委托單位要尤其加以注意。過去大部分審計訴訟案都集中在陷入財務困境的審計客戶。當其面臨破產或償債出現問題時股東或債權人總想把損失轉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賠償能力的一方敗訴,故這種客戶的審計風險很大,一般最好拒絕;否則,執行較詳細的審計,提高審計費用。

三、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提離自身紊質

社會公眾對審計的要求與審計能力所達到的程度之間有一個期望差。審計由于所應用的工具和術手段的局限性及其審計人員自身素質的影響,使得它在滿足公眾需求方面,始終處于被動位置,這也使得審計人員必然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而如何將這些風險控制在他們所能接受的水平內,對審計人員應做如下要求:

(一)樹立風險觀念。我國的審計人員數量雖多,但層次不高,即使有會計證的人員,但由于會計師事物所的長期掛靠體制也養成了一種墨守陳規,不求發展的工作態度,造成了審計工作質量的低下,加大了審計風險。因此,審計人員一定要把思想轉變過來,積極適應市場經濟對審計的要求,增強風險意識,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嚴謹的工作態度。

(二)遵守職業道德要求。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是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包括在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方面應達到的職業標準。審計人員一定要理解和掌握這些標準,并在執業時嚴格遵守,這樣才有可能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一般不會發生過失,至少不會發生重大審計風險損失。

(三)提高執業水平。審計的目的是對被審計單位報表的可靠性發表審計意見。這說明審計的結果是要做出判斷。這種判斷能力來自于審計人員的經驗積累和專業能力,判斷貫穿了審計過程的始終,因此,審計人員不僅具有執業所需的會計、審計、法律、稅務,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知識,還需有實務操作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確立適當的收費標準.切忌只求經濟效益.不問審計風險的做法

隨著現代經濟生活對審計意見的依賴程度及影響范圍的擴大,審計業務迅速擴展,會計師事務所的數量也急劇增加,行業競爭日益加劇,許多執業人員卻無視審計風險也隨之增大這一問題,搶客戶,壓價收費。創收意識加大了收費的隨意性,卻嚴重削弱了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準,缺乏了應有的職業謹慎,審計質量自然難以提高,因此注冊會計師的收費應以服務質量,工作量大小,參加人員層次的高低為主要依據,同時也要考慮到市場風險的大小,按規定標準合理收費,增強審計工作的嚴肅性,保證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

五、執行適應的審計秩序,建立健全審計質t控制制度

合理的審計要求制訂合理科學的計劃,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集中審計資源于高風險審計領域,確保識別所有重大差錯或非法事項,最終通過審計工作底稿的三級復核制度,把風險控制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說,審計風險的防范本質上就是質量控制的問題。

審計質量控制的基本辦法是制定和實施質量控制準則。它規定了審計工作應達到的質量標準。會計師事務所也應建立一套嚴密的,科學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在風險可能發生的環節嚴格質量控制,使審計人員的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并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事務所可以選擇業務較全面的客戶,審計經驗豐富,綜合素質高的注冊會計師對每一重要客戶的年度審計做出一份標準的審計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員執業時參照,這樣既便于有效地理解準則,又有實例可供參照,提高了作業的標準化,減少了執業的隨意性。

六、加強自我保護,促進有關法規的健全

(l)鑒訂業務約定書。業務約定書可以明確委托方的會計責任和受委托方的審計責任,明確業務的性質,范圍及雙方的權力和義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這樣一旦發生法律訴訟才有可能將審計風險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提取風險基金或購買責任保險。在西方國家投保充分的責任險是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重要保護措施。在我國《注朋會計師法》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應按規定建立職業風險基金,辦理職業風險。但保險公司還未開展責任險業務,因此,行業切會應積極與保險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該項業務。盡管這不能抖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訴訟,但能防止或減少訴訟失敗時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審計風險損失。

(三)促進法律、法規的健全,當前的訴公爆炸中也暴露上注冊會計師在法律上的弱小,如“深口袋”責任,“集體訴訟”丈式,對證券法的理解上的分歧等等,極易造成會計師事務所跳敗訴。因此,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團結起來,利用自身的影響促成有關法律的修正,以維護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