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基層黨組織的功能轉換與定位
時間:2022-12-28 09:29:51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基層黨組織的功能轉換與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農村建設與基層黨組織的功能轉換
(一)新農村建設的新挑戰
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性質上看,要做好這5個方面的要求,究其根本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夠高度的凝聚民心,把我國近70%農民群體整合起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對黨組織凝聚民心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上看,生產發展與生活寬裕,需要經濟發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需要矛盾調和、利益調節;管理民主需要社會和諧;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給基層黨組織提出了發展好經濟、解決好訴求、整合好資源的新挑戰。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功能轉換
現階段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建設農村工作的過程中,主要以權力領導為主,強制干預、直接命令為輔助手段,忽略了對廣大農村群眾“自主管理”積極性的調動,在具體實踐中,缺乏對農民切身利益的關注,一些實際的、能幫助到農民的具體支持沒有到位。面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挑戰,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及時轉換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完成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首先,由權力領導轉換為凝聚民心。在農村基層黨組織長期的領導當中,權力領導是最主要的領導方式,而權力領導的弊端在于不能有效地帶動農民的積極性,甚至造成“面服心不服”的局面,漸漸喪失民心,因此對農民的領導不能采用權力的壓制,不應依賴于權力控制,尤其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只有凝聚好民心才能調動起最大程度的積極性,讓農民自身為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而努力。其次,由強制干預轉換為協調利益。在過去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中,面對農民間的經濟糾紛,資源分配不均、利益協調等矛盾時,更多采取更多的是直接的強制分配與干預,沒有究其根本調節解決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長期積壓在基層的矛盾逐漸顯現,需要黨組織在縱橫交錯、紛繁復雜的社會利益中,找準根本問題,溫和的調節社會矛盾,做到“發現得早、控制得了、解決得好、規范得好”做好新農村建設的過渡工作。再次,由直接命令轉換為整合資源。農村的資源分為農民資源和農村各民間組織資源,在過去基層黨組織運用農村資源的過程當中,基層黨組織并沒有深刻的意識到,這些資源是可以充分整合發揮出巨大能量的,而不是以直接命令的方式單純利用某一項資源。例如芒海村黨組織根據村民特長組建各種村民服務隊。最后,由宏觀調控轉換為技術經濟支持。新農村建設中有著經濟發展、生活寬裕的要求,以往的基層黨組織在經濟上只發揮宏觀調控的功能,在建設新農村經濟中,不能更快的幫助村民發展經濟,此時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技術經濟支持,如聘請技術專家指導農作物種植,聯系銷路,推動經濟等。
二、孟連縣及芒海村基層黨組織功能轉換的實踐
(一)踐行“五個一”民情責任制度
“五個一”民情責任制度是孟連縣在全縣范圍內的鄉鎮中建立起來的,為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建立完善更為快捷有效的干群溝通制度?!拔鍌€一”民情責任制度包括:確定一名民情聯絡員、發放一張民情聯系卡、設立一個民情意見箱、公布一部民情電話、開通一個民情郵箱。孟連縣把全縣6個鄉鎮、42個村委會(社區)、618個村民小組劃分為348個民情責任區,一名領導負責一片責任區(例如芒海村的民情責任人就是孟連縣委書記吳朝武),每位黨員干部聯系若干民情戶、共確定民情責任人2205名,采取“五個一”的辦法,廣泛收集民情、匯集民意,民意匯集了,村民們也就都緊緊圍繞在黨組織的周圍。村民基層黨組織就這樣凝聚了民心,鞏固了黨的核心領導地位。
(二)厘清橡膠產業產權糾紛
2008年“孟連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膠農的切身利益長期受損,得不到維護;根本原因是一些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干部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缺乏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在群眾中失了威信。全縣痛定思痛,把全縣32個行政村黨支部調整為村黨總支、198個黨小組調整為黨支部,采取“支部+協會”模式,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對涉及1.6萬人183名黨員的28個橡膠、茶葉、咖啡企業黨組織缺位情況進行全面清理,以橡膠產業產權改革為抓手,切實幫助群眾解決橡膠產業產權不清、利益不均這個核心問題,在黨組織與政府的引導下,經過膠農和企業反復協商,敲定橡膠公司橡膠樹產權比例,改革方案隨之確定,在黨組織的努力下公司對膠農進行了大幅度的讓利,利益分配明顯傾向膠農。橡膠產權清晰后,芒海村2010年膠農年收入比2008年增長了近11倍,全村68戶村民有36戶新建了房子。全縣村村寨寨的穩定發展,在基層黨組織的努力下利益訴求得到了最為合理的解決。
(三)推行“班戶聯建”、“服務隊”的服務制度
芒海村在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注重聯系群眾,讓群眾參與其中,強化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在基層黨組織引導下,實踐“班戶聯建”與村民“服務隊”的服務制度,整合資源,滿足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需要?!鞍鄳袈摻ā钡姆漳J?,班是按照就近、集中、自愿的原則,把10戶至15戶為單元,組建若干個班,每個班設一名班長,班長由支部干部、組干部、老村或威信較高的黨員群眾擔任,由班戶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報黨支部批準;服務隊是根據黨員群眾的文化水平、工作技能等情況,以3至5人為單位組建若干支服務隊,每支隊伍設一名隊長。服務隊包括:政策宣傳隊、民事代辦隊、糾紛調處隊、治安聯防隊、治安聯防隊、文藝表演隊、駐組工作隊。在推行了“班戶聯建”、“服務隊”的服務制度后,村民們積極參與選舉,積極性大大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也日漸強大,基本上能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村民自身得到了發展,整個農村氣氛祥和,發展速度大大提高。
(四)更新產業經濟發展模式
芒海村是一個農業資源豐厚的村落,全村共有耕地896畝,水田283畝。有橡膠種植面積2046畝,蔬菜種植面積400畝。村黨組織和干部結合實際確定了“做強橡膠產業、鞏固優質稻米、發展蔬菜產業、實現起頭并進”的經濟發展思路,開始帶領群眾走向創業致富的新征程。一是發展橡膠種植,黨組織以“橡膠協會”為依托,以長期種植經驗為基礎,全面提升橡膠的生產經營模式,以管理為主,走自由化銷售道路。二是充分挖掘熱區資源優勢和邊境口岸區位優勢,以“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同時黨組織還引導農戶實行規模化種植經營,幫助村民聯系銷路。如今芒海村的蔬菜已成功打入領過緬甸邦康、普洱和景洪等地市場,銷售情況較好。芒海村基層黨組織一改從前在經濟管理方式,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三、新農村建設中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
在改革開放深化,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以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為著眼點,重新審視自身功能定位,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就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基本功能作了如下定位“: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與對孟連縣及芒海村基層黨組織的實踐,提出新農村建設中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
(一)凝聚民心核心領導功能
農村的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民群眾利益的集中表達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們最善于與群眾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最能認真傾聽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將群眾緊緊圍繞在黨組織周圍,共同建設新農村。凝聚民心核心領導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領導農村民主制度建設,樹立村民的民主自治意識,給村民提供足夠民主的環境和氛圍促進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二是領導農村公共事業事業,新農村建設中,基層黨組織始終要把服務貫穿始終,努力建成現代化的農村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為新農村營造和諧社會環境。三是領導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精神文明必不可少,基層黨組織要善于引導村民的精神世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與道德素養,建成“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協調利益解決訴求功能
在這個全面改善民生、貢獻發展成果的民生時代,村民對服務的需求愿望也不斷增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利益訴求朝著多元化發展。這就需要基層黨組織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時發現各種訴求與利益糾紛。黨的基層黨組織是最親近群眾,最能與群眾建立平等對話機制的,黨組織要深入群眾傾聽群眾的呼聲和意見,認真收集各方群眾的意見,并做好記錄。二是盡快協調和處理糾紛與訴求?;鶎狱h組織應當立即對糾紛或訴求做出切實有效且科學合理的決策,做到村民滿意。三是及時上報大的糾紛與訴求?;鶎狱h組織要能夠向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提供最一手的資料,以便及時了解情況、及時做出批示與處理,從而提高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凝聚廣大農民。完成了這三個方面,局部的不穩定因素不致蔓延,使隱患消除于萌芽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社會和諧的穩壓器,基層黨組織擔負起了化解基層農村矛盾,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歷史任務。
(三)技術支持發展經濟功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化、城鄉一體化的不斷完善,農村經濟也從單一的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不斷滲透,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態勢,這就要基層黨組織發揮好三個方面的經濟功能。一是制定當地經濟發展規劃。黨組織應因地制宜,分析當地資源配置,重視發展好農業支柱產業,善于發現并發展新興農業產業。轉換舊農業生產觀念,引入“集約化”“訂單式”的生產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幫助村民找到致富路。二是提供一定程度的農業技術支持。基層黨組織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以當地農業技術協會為依托,定期從當地高?;蚩蒲袡C構請相關專家為村民提供一定的農作物生產技術支持。三是積極引導發展第三產業。很多村落都有著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由黨組織牽頭宣傳發展當地旅游業,壯大農村經濟。基層黨組織技術支持發展經濟的這一功能定位,使得農民生活寬裕,同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四)整合資源促進和諧功能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組織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核心領導者,黨組織的功能不止體現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還體現在如何整合農村資源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方面,黨組織應當整合兩方面的資源,一是整合村民資源。村民是農村最基本的組成細胞,是農村最根本的生產力,基層黨組織應當充分剖析村民中的智力資源和體力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促進社會和諧。二是整合農村各民間組織。基層黨組織要善待個農村的民間組織,把握好個方面的關系,一方面要保持農村民間組織的獨立性,盡力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引導新的農村民間組織,充分發揮法律規范及社會監督作用。
作者:陳宇霞 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合并村屯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 下一篇:小學生道德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