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05-09 08:00:38

導語:新農村建設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困境與出路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也開始逐步邁向現代化。而新形勢下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難題,因此,探討新農村的建設難題,解決新農村建設的出路十分必要。

[關鍵詞]新農村;困境出路

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正步入“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時期,黨中央提出要建設新型農村,為破解我國農村社會發展滯后的問題找到了切入點。然而,我國新農村建設尚處于探索時期,新農村建設政策體系還沒有形成,新農村建設路在何方成為當前熱點問題。因此,探討新形勢下新農村建設的難題,對解決新農村建設的出路十分必要。

1新農村建設的困境

1.1新農村建設資金不足及撥付不及時。在目前新形勢下,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比如基礎設施、公共性設施建設等,這也體現了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持。但農村建設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投入資金不足,政府投入的資金,與建設新農村的資金缺口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資金的缺乏,導致新農村的建設無法全面開展,即使完成了一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但資金的缺口使得農村不僅無法開展后續的建設,就連已建設完成的基礎設施的維護工作也無法保證,這樣既不利于新農村的實際建設,同時,也不利于新農村項目的推廣。另外除了資金嚴重不足以外,政府撥款需要經過多個部門的協調,部門之間信息傳遞具有一定的延時性,因此,政府撥款不及時、效率不高,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農村建設的進度。1.2基本公共服務滯后。近幾年來,城市與農村在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但在公共設施、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等方面,則差距較大。因此,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除了需要加強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設,也需要在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等軟件方面進行建設,為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從方方面面打造與城市相差無幾的、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1.3新農村建設規劃設計忽視歷史文化傳承。目前新農村建設中,一些地區沒有很好地考慮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的問題,出現了歷史文化丟失的情況,比如歷史文化建筑的拆遷,導致建設完成的新農村失去了歷史文化的底蘊;鄉村規劃設計方面考慮不全面,導致建設完成的新農村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特色,“一條馬路兩排房”成了固定模式,淡化了農村的田園風光和地方應有的特色。1.4居民參與程度有待提高。新農村建設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農村居民的積極參與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目前來看,部分居民對于新農村建設存在不少錯誤觀念,將新農村建設看做是政府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沒有意識到新農村建設與自身密切的利益關聯,因而對新農村建設熱情不高,參與度也較差,積極性不高。在新農村建設中居民沒能積極反饋他們的利益訴求,導致相關設施的建設不能很好地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同時也不利于新農村的長期發展。1.5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管理職能定位錯誤。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部分地區的政府出現了職能定位的錯誤,導致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如在新農村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中,房屋拆遷作為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部分政府為了提高效率,對存在問題的居民房屋采取了強制拆遷措施,以強制性行政命令引導新農村的建設,這就使得居民對新農村建設的接受度不高,進而導致建設進度慢,效率低下,甚至引發嚴重的官民對立問題。

2新農村建設的出路

2.1多渠道籌集新農村建設資金。目前新農村需要進行建設和完善的項目較多,政府提供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因此,要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進程,改變新農村建設資金短缺的情況,需要增加建設資金來源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投資力度,新增公共財政資金要更多地向農村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方面的巨大差距,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二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明確投資與收益的相關性,做到誰投資、誰受益,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新農村建設資金,讓社會閑散資金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三是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國家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出臺的優惠扶持政策,為居民爭取更多的資金,以用于新農村建設。2.2以城鄉一體化思想引領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發展。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城市的支持,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資源,因此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應該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到兩者之間功能的互補性,高效利用各種資源,建設與城市經濟結合的新農村,逐步完成城市與郊區的社會、經濟、生態、文明等的全面協調發展。2.3搞好規劃與設計。目前新農村建設中,部分地區建設完成的新農村失去了歷史文化的底蘊,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改變這一困境,就需要政府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前重新規劃和設計,規劃設計要通盤考慮農業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事業和統統文化生態,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堅持人與自然和諧,注重保護歷史文脈,不搞千篇一律。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讓新農村居民既能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水平,也能使新農村保持原有的田園風光,將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以傳承,把新農村建設成為記得住鄉音、看得見鄉愁,避免千篇一律、毫無特色。2.4充分調動居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居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者、創造者和推動者。新農村建設中要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主體作用,維護和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斷強化居民的新農村意識和責任意識,調動居民參加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基礎。2.5調整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新農村建設作為政府必須要有正確的職能定位,充當恰如其份的角色,真正做到“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加強領導、轉變職能,切實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應當當好“三個角色”,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地方政府充當“指導員”角色,實現“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二是地方政府充當“服務員”的角色,實現從“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三是充當“執法員”的角色,實現從“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轉變。

[參考文獻]

[1]曾福生,吳雄周,劉輝.論我國目前城鄉統籌發展的實現形式—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01).

[2]吳楊,丁家云,杜志雄.基于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的統籌城鄉發展戰略[J].管理學報,2012(03).

[3]徐光平.“十二五”時期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J].東岳論叢,2011(08).

作者:祝令云 單位:山東省鄆城縣雙橋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