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音樂教學改革現況分析

時間:2022-05-13 11:35:17

導語:古箏音樂教學改革現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箏音樂教學改革現況分析

【摘要】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古箏教學一方面能夠發揮古箏藝術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廣大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正因如此,有必要加強對古箏音樂教學的改革。本文以古箏音樂教學的現狀為切入點,系統地闡述了古箏音樂教學改革路徑,旨在進一步提高古箏音樂教學水平。

【關鍵詞】音樂教育;古箏教學;教學改革

對學生進行古箏音樂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正因如此,音樂教師應當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加強對學生的古箏教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古箏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教學進度,忽視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古箏教學水平的提升。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筆者認為應當積極探索解決古箏教學問題的路徑,深化古箏教學改革,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

一、古箏音樂教學現狀

古箏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能夠充分發揮古箏藝術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及文化修養。然而現階段古箏教學不容樂觀,存在很多問題,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教學目標單一。一直以來,我國音樂教育中的古箏教學都存在過度關注教學進度,忽視了學生對社會科學知識的了解和學習,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諸多問題。這也間接導致了廣大學生的古箏演奏技巧較高,但舞臺表演經驗不足,音樂實踐相對較少。如果這一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影響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和創造能力的提高,對學生今后的藝術生涯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目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古箏教學仍然采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單一枯燥,僅限于古箏教材中的一些理論知識,機械地要求學生接受教材內容,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古箏課堂上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能獨立地開展學習,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造能力。除此之外,由于教學內容單一、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對于古箏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并不全面,無法在腦海中建構相應的知識結構體系,不能夠適應古箏藝術的發展。最后,教學模式單一。集體教學模式或1對1單獨輔導的教學模式是現階段絕大多數學校在進行古箏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過度關注古箏演奏技巧的傳授,忽視了相關文化知識的講解,導致古箏藝術脫離了古箏文化。脫離了古箏文化的古箏藝術,更加難以吸引廣大學生,不利于學生深入地研究古箏藝術中的文化內涵。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古箏課堂上師生互動不足,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古箏音樂教學改革探索

(一)明確課程教學的目標。在進行古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當盲目地以提升教學成績來進行教學,而應當以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取得最大的收獲為教學目標。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古箏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體驗,要改變單純的技能技巧教學,向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方向轉變。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古箏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注意對學生古箏興趣的培養,調動學生參與古箏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感悟自己的生活,將樂趣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其次,加強對學生樂感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古箏樂曲的樂感這一目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帶領學生去找感覺,提高學生的音樂靈敏度,增強學生的聽力,通過向學生展示不同的音樂作品,使學生了解不同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在最大程度上達成訓練目的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最后,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表現能力。與其他樂器不同,古箏屬于一種兼具審美與抒情達意功能的樂器,因此,有必要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內容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做到感性與理性同步,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內在美,將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古箏表演當中。(二)采取創新體驗式的教學模式。所謂體驗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的經歷,使學生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搭建相應的知識結構體系,強化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教師將體驗式教學法應用到古箏教學活動中,要遵循體驗式教學的課程設計原則,要使學生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體驗式教學中應當包含合作與競爭環節以及反思環節,使學生能夠在明確目的的基礎上,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不斷地加深對古箏教學內容的理解,積累相應的經驗,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三)注重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在提高古箏教學水平這一過程當中,教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廣大教師作為引導學生學習古箏的專業引導者應當首先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音樂素質和業務素質。要加強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的知識厚度,做到在古箏課堂教學活動中深入淺出。除此之外,還應當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要習慣反思,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后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三、古箏課程體驗式教學實例——以《高山流水》為例

在古箏教學活動中,《高山流水》是經典曲目,在進行該曲目的教學活動安排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在一周內完成對該曲目的練習,充分利用所學過的知識發揮想象,甚至還可以在原曲目的基礎上完成二次創作。如果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必會導致單一地重復經典曲目《高山流水》而難以調動學生演奏的激情,也不能夠引起廣大學生的高度重視。為此,有必要嘗試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到古箏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每一個小組在彈奏過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第1小組在進行演奏時,可以由一位同學彈奏該曲目的開頭部分,然后由其他同學合奏中間部分,最后再由開頭的同學將結尾慢慢地演奏出來,通過這種方式給人一種舞臺劇的感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第2小組在進行演奏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將不同版本的曲目融合在一起,開始演奏時,可以由兩名同學合作進行速度較快的演奏,將節奏比較快的版本演奏出來,緊接著由另外幾名同學將舒緩和細膩的曲調演奏出來,最后由全體成員一同用遼闊莊重的音樂情緒進行演奏。第3小組可以在演奏樂器方面進行創新,以古箏為主要樂器,并引入相應的二胡和竹笛等樂器,實現樂器合奏,通過這種方式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第4小組可以將舞蹈同古箏曲目的演奏結合在一起,選一名擅長舞蹈的女生,配合著古箏樂曲的演奏,翩翩起舞,向師生展示生動的形象。

四、教學模式改革對于學生學習古箏所起到的作用

實現古箏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是現階段古箏藝術教育必然的發展趨勢,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個體的創新意識,體現學生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上文已經提到,一直以來古箏教學所沿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中,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被動地接受著教師的講授,而創新教學模式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古箏課堂教學模式推陳出新。(二)利于喚醒學生個體的創新意識。通過將體驗式教學模式等應用到古箏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能夠將新鮮事物同古箏學習結合在一起,展現出令廣大聽眾印象深刻的作品,打破以往的禁錮性思維模式。(三)充分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活動,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彰顯了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廣大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表演一部極具音樂感染力的完整作品,使學生的表現力得到提升,進而達到提升學生音樂能力的教學目標。例如,將其他樂器帶入古箏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達到將其他樂器同古箏課堂有機融合的目的,而學生有感而發的舞蹈和體態運動等能夠豐富傳統的課堂教學,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五、結語

總而言之,傳統的古箏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實現古箏教學模式的創新,喚醒學生的專業需求。在傳遞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達到優化學生素質,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目的,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音樂人才。當然這一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過程,需要廣大教師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馬歡.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古箏教學創新探索——評<互聯網語境中中國音樂的國際視野>[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282.

[2]蔡丹丹,劉赟.藝術類高校古箏教學中民族音樂學方法的融入研究[J].文化月刊,2020,(06):150-151.

[3]楊云.高校古箏重奏課程的訓練方式[J].北方音樂,2020,(11):212-213.

[4]王嵐嵐.情感教育在古箏專業教學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J].藝術教育,2020,(04):97-100.

[5]溫暖.古箏音樂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3):186-187.

作者:徐冰婕 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