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思考

時間:2022-12-24 02:47:49

導語:鄉土文化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土文化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思考

摘要:創新源于素養,創業依托能力。基于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遴選鄉土文化中優秀的鄉賢文化、供銷合作社文化以及農業詩歌文化,融入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著力打造涉農特色明顯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實踐活動模式和體驗學習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教學”渠道,有效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的方式,將鄉土文化引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逐步加強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素養,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鄉土文化;涉農人才;創新創業;引進來;高校

1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

高校涉農專業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以便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當前,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掌握農業農村相關知識,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品格修養,能夠投身農業農村經營服務與管理,充分運用農業農村資源進行創新創業,具備“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和有意識、有素質、有能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三有四得”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涉農專業人才。1.1意識層面的培養目標。高校涉農專業學生意識層面的培養目標在于學生農業創新發展理念和農業自主創業意識的思想養成。服務“三農”奮斗目標的樹立,認清個人的職業理想同社會發展的關系,自覺將自身的創業夢想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具有“三農”發展的創新思維,為“農”服務的堅定信念,構建清晰且正確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目標,樹立起“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服務“三農”情懷;形成敢于創業、樂于創業的思想理念。1.2素質層面的培養目標。高校涉農專業學生素質層面的培養目標在于學生積極進取、吃苦耐勞、敢于拼搏、勇于創新、團結奉獻、投身農業的創業精神和素質培養。熟悉涉農類相關專業創新創業的理論和方法;了解涉農行業快速發展變化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應用,掌握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身心健康素質、人文修養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在創業過程中繼承優秀的道德品質,秉承正確的創業觀念,促進良好“三農”創業風氣的形成。1.3能力層面的培養目標。高職涉農專業學生能力層面的培養目標在于實現學生準確清晰地對職業生涯展開規劃,開展創新創業相關的技術和技能培育。熟練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及常用軟件,掌握涉農專業的核心知識和技能;注重創業團隊合作能力培養,掌握涉農專業創業的基本理論和工作技能;具有小型農村企業經營、農業農村美化設計、農業規模生產管理,農村旅游開發等創新創業能力。

2遴選優秀鄉土文化涵養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歷程中的精神源泉和智慧結晶,它是本鄉本土特有的文化,具有濃厚的鄉村歷史底蘊和農業文化特征。鄉賢文化、供銷合作社文化、農業詩歌文化是中國優秀鄉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遴選出適合的鄉土物質和精神文化涵養高校涉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能有效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素質和能力養成。2.1鄉賢文化。“鄉賢”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劉知幾所著的《史通雜述》中:“郡書赤矜其鄉賢,美其邦族”,由此可見,“鄉賢”最初是指在本鄉本土具有優秀道德、崇高品行、突出能力且積極主動奉獻于鄉里公共事務,被本地民眾推崇尊重的賢達人士,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鄉賢”的內涵更加豐富充實,現當今,用自己的學識、經驗、技術、財富、人脈等資源服務于本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參與新農村建設和治理的精英人物,構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鄉賢”。鄉賢群體既可以是生于鄉長于鄉的本土人才,也可以是年少離家衣錦還鄉的愛鄉人士,還可以是在外闖蕩回報鄉里的感恩人士,他們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和良好的口碑,而“鄉賢文化”正是建立在鄉賢群體的基礎上而興起的鄉土文化現象,它是“以鄉愁為基因、以鄉情為紐帶、以鄉賢為楷模、以鄉村為空間,以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鄉風文明、村民安居樂業為目標的一種文化形態[2]”。鄉賢文化整合了鄉賢群體所擁有的知識、觀念、理想、道德、才能等,是蘊含著鄉賢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道德力量和氣息的一個文化復合體,包含著重視生態、講求民主、崇尚家風、樂善好施、情系鄉里、誠信友愛等優秀道德品質,具有地域性、典型性、楷模性的特點。2.2供銷合作社文化。1918年8月,北京大學胡鈞教授指導學生創辦“北京大學消費公社”,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合作社事業的開端。經過逾一個世紀的發展,伴隨著供銷合作社發展而逐步形成了時代特色鮮明、行業特點凸出的“供銷合作社文化”,這是供銷人的核心文化價值體系,已然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戰爭年代,供銷合作社孕育的是“獻身革命、不畏艱難、敢于創新、勇于犧牲、前赴后繼、樂于奉獻”的“南區精神”;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供銷合作社的文化精神內涵是“艱苦奮斗、勤儉辦社、心系群眾、誠實守信”的“扁擔精神”和“背簍精神”;隨著供銷合作社的轉型升級及時代的發展變遷,新時期的供銷合作社精神是“為農、誠信、創業、合作”[3]。供銷合作社文化體現的是扎根農村、服務鄉里的為農奉獻精神,堅持不懈、敢于奮斗的為農拼搏精神,誠實守信、恪守信譽的為農服務精神,團結協作、愛崗敬業的為農獻身精神等核心內涵。2.3農業詩歌文化。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五千年浸潤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先人們在勞動中創造了語言,發明了文字,有了記錄歌頌農業生產活動的詩歌,有的古詩詞中描繪了農業的生產器具,有的對農業作物進行了細致描寫,有的闡述了農作物的生產方式,有的對農業生產者展開了贊美,有的則對鄉村環境和景觀做出了描摹等,表達了文人墨客對農村生活的向往和田園靜謐生活的追求。僅《全唐詩》中涉及“麥子”的就有300多首,清代乾隆皇帝涉農(包括林木、花草等)詩即達100多首,近現代涉農詩文也不少[4],透過傳統的農業詩歌文化,歌頌了農業生產者甘于艱苦、執著奮斗的素質,認識了農業農村的美好環境和生態景觀,了解了現代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傳遞著鄉土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

3鄉土文化融入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內涵

鄉土文化中蘊含的價值信念、管理理念、發展觀念、道德品質、處世態度等文化價值體系與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的教育目標相契合,將鄉賢文化、供銷合作社文化、農業詩歌文化融入高校涉農專業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充分發揮優秀鄉土文化對學生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的引領帶動作用,引導學生涵養創新創業意識,樹立清晰的奮斗目標。鄉賢文化中蘊含的情系鄉里、感恩母土、熱愛家鄉的情懷;供銷合作社文化包含的扎根鄉土、傾情為農、無私奉獻的精神;農業詩歌中描繪的美麗鄉村、自然景觀等,合理利用其中所蘊含的一系列優秀鄉土文化價值體系,促進涉農專業大學生服務“三農”意識樹立和“一懂兩愛”觀念形成,讓鄉土文化成為學生創新創業開展的精神源泉和內在動力,使當代大學生逐漸摒棄“追名逐利”“金錢至上”“一切為己”的價值觀念,在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上不再片面地追求經濟和個人利益,注重將個人的創業夢想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樹立起學農、愛農、興農的決心,建立起為“農”奉獻的理想信念和創業準則。其次,適當利用好優秀鄉土文化對學生道德品質和創業素養的教化作用,幫助學生培育創新創業素質,豐富優秀的道德品質。一是在鄉村和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許多艱苦奮斗、辛勤創業、堅定務實、恪守誠信、敢于創新、勇于奉獻的鄉賢或供銷合作社先進人物,通過親和力強的鄉賢和供銷合作社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經驗分享,幫助學生理性地認知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艱難險阻,激發創新創業活動中的思維靈感,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關注創新創業的道德內核,樹立為“農”奉獻、拼搏、服務的道德素質,在創新創業的開展中堅守勤奮學習、注重生態的創新思維,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創業精神,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勤儉堅持的拼搏精神;二是透過傳統古詩詞,了解生態農業的發展以及傳統農業文化景觀,樹立將優秀鄉土文化融入農業創業品牌的創新思維以及對“三農”的情感認同,形成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實現農業農村創新創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合理運用優秀鄉土文化對學生實踐技術技能的培養作用,促進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完善齊備的能力素質。在鄉賢或供銷合作社先進人物創辦的企業中挖掘創新思維理念、創業管理流程等創新創業的先進觀念和優秀管理技能,利用鄉賢資源及供銷合作社平臺,讓學生在其創辦的企業中進行實習鍛煉,在實踐中親身感悟鄉土文化的內涵魅力,深入了解鄉土人士創新創業的具體過程和詳盡方法,以名人為榜樣,沿著先賢的腳步,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競爭力;與此同時,在農業詩歌中探尋創新創業的文化支撐,形成依托鄉土文化的品牌農業創新創業項目,升華農業創新創業者的文化底蘊,為創新創業項目增添鄉土文化的吸引力。

4鄉土文化融入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現路徑

4.1課程體系建設。4.1.1管好“第一課堂”,筑牢課堂教學陣地在涉農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傳統課堂是創新創業意識、素質和能力培養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在課程上講授創新創業的基礎知識和理論之外,注重運用鄉土文化對創新創業的意識目標、素質精神進行培育,合理整合課程資源,針對不同的涉農類專業引入不同的鄉土文化內容,提升學生對涉農專業的認可度。如在農產品營銷與儲送、農村電子商務等涉農營銷類專業中,教學上引入供銷合作社文化中的“扁擔精神”“背簍精神”,讓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堅守“為農、誠信、創業、合作”的精神理念;在農村經營管理、鄉村綜合管理、園林規劃與設計等涉農管理設計類專業的創新創業教學中融入鄉賢的治理經驗分享,助力高校學生推進鄉村環境美化和鄉村治理升級;在農林園藝技術、農產品栽培與加工等涉農種植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鄉村經典詩詞,讓學生建立起對農業農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認知。另一方面,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致力于讓創新創業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搭建起融入鄉土文化的全方位立體化創新創業課程教育體系。在職業規劃與創新創業素質、服務“三農”情懷、專業基礎理論、操作技能、綜合能力和知識目標能力的培養上,融入鄉賢文化、供銷合作社文化、農業詩歌文化,提升學生對涉農專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將鄉土文化蘊含的優秀崇高精神與創新創業教學結合起來,形成隱性的為“農”服務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技能;同時,開設選修課程,如《鄉賢文化》《供銷合作社文化》《農業詩歌賞析》等文化素質類選修課程,進行學生服務“三農”的文化素質培育,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鄉土文化融入創新創業的課堂教學體系,如表1所示。4.1.2完善“第二課堂”,拓展社會實踐平臺在涉農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新創業氛圍是創新創業意識、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渠道。第一,創新實踐方式方法。圍繞鄉土文化組建社團,如“校園合作社”“鄉賢研習社”“鄉村詩歌朗誦社”“鄉村振興調研社”等涉農類文化社團,讓學生通過體驗的方式,深化對鄉土文化的認識領悟;此外,開展鄉賢、供銷合作社以及農業詩歌文化相關的主題探索活動,幫助學生在探究中習得創新創業的精神素質,在合作中踐行創新創業的技術技能;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實踐,讓學生在鄉賢創辦的企業或者供銷合作社的下屬企業進行實習鍛煉,讓學生全面認識農村,通過自身的探索和感悟,深入了解鄉土文化內涵,感受鄉土文化中創新創業的優秀精神品格。第二,加強創業實踐能力培養。以校園講座,創新創業競賽的形式,如鄉村振興文化系列講座的開展,對鄉賢文化、供銷合作社文化、農業詩歌文化的內涵、本質及發展進行剖析;邀請創新創業的鄉賢及供銷合作社創業代表人物分享創新創業經驗,講述自身的創業發展歷程和各自對創業的理解,讓學生在聆聽中獲得創新創業的靈感和啟發,樹立綠色創業發展的理念;同時,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如“農產品創意營銷”“農村休閑旅游旅館”“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園”等與鄉土文化相關的創業競賽項目,提升學生創業的意識素質和成功率,鍛煉投身農村基層創新的思維和創業的能力。4.1.3開拓“第三課堂”,構建網絡教學模式在涉農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中,網絡教學渠道的利用是創新創業意識、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渠道。充分利用新媒體“兩微”平臺,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的網絡教學模式。微博、微信是現代社會普遍使用的網絡交流手段和媒介,讓學生通過對“鄉賢文化”“供銷夜讀”“經典國學詩詞”等微信公眾號以及鄉賢、供銷社有關的微博關注,隨時隨地了解各地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鄉土文化,透過簡短精煉的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了解國家對農業的發展政策舉措,樹立綠色生態創業理念,熟悉鄉村、供銷社創業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延伸課堂教學渠道,傳承鄉土文化的優秀傳統和崇高精神品質,堅定學生樹立為“農”服務的志向,增長創新創業的自信心,提高創新創業的意識、素質和能力。4.2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涉農專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應有效整合一支服務鄉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充分發揮高素質教師資源優勢,組建一批專業技術過硬,文化素質較高,科研能力較好的鄉村人才振興培育師資團隊,構建專家、學者、教師三個層次清晰的鄉村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在高校專職教授學生創新創業基礎知識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之外,一是在涉農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中納入人文類教師,為學生提供人文素質的培育和創新創業的教學,在創新創業的教學中合理融入鄉賢文化、供銷合作社文化、農業詩歌文化的內涵,充實涉農大學生文化道德素養的培育;二是在涉農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中納入專業類教師,團隊中的成員可以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涉農類專業教師,也可以是供銷合作社行業、企業專家、鄉賢、鄉土文化學者等,師資團隊成員以自身的為農服務經歷為案例,將在創業中管理、技術、實踐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思維傳遞給學生,依托團隊力量造就更多更好的適用于鄉村發展的創新創業專業人才。4.3校園氛圍建設。高校將鄉土文化體驗平臺的搭建作為鄉土文化融入高校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補充:建設鄉賢文化體驗館和供銷合作社文化展示場館;建立校園文化長廊,將涌現出來的鄉賢事跡,供銷合作社創新創業的名人故事,農業詩歌等在校園內的文化宣傳欄和宿舍、教學樓道里進行宣傳展示,介紹鄉賢治理鄉村典范、名人名言以及供銷合作社的發展變遷歷史、創新創業生產經營模式等;還可以開展“農業詩歌”經典誦讀活動。使學生浸潤在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中,通過農耕器物和傳統實物的體驗,加深對鄉土文化的感悟,強化為“農”服務的理想信念,堅守誠信的道德規范和合作創新的價值觀念,扎實堅守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創新創業價值觀。

作者:艾琛 單位: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