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模式革新探索

時間:2022-03-10 04:28:00

導語:作文教學模式革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文教學模式革新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寫作文,是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他們精神生活的豐富,都有賴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只有當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即學會作文時,他才可能算是一個識字的人”。可見,作文教學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文學素養(yǎng),還促使學生成長為一個精神豐富、思想鮮明的真正意義上的人。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全力培養(yǎng)學生寫作習慣和興趣,促使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和方法,努力做好作文教學,已經是當代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培養(yǎng)寫作興趣.激發(fā)寫作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中以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作文的濃厚興趣,是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保證,教師應積極開發(fā),合理運用。要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教師可采用談話激趣、媒體激趣,批改方法澈趣以及課堂文章閱讀分析激趣等,充分運用教學直觀性原則,利用多媒體教學,投影展示圖片、習作、范文,師生共同參與,欣賞評析,激發(fā)寫作沖動,培養(yǎng)寫作興趣。還可舉辦評價電視劇,讓學生輪流講故事。課前三分鐘演講等。也可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到社會中觀察、體驗,然后交流、評價,最后步入寫作。在此些活動過程中只挖掘學生優(yōu)點、忽略不足之處,方能更好增強學生信心激發(fā)學生興趣。而且在寫作前為了讓所有學生有話可說可寫,導寫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不可等閑視之。先開展談論生趣,口頭交流寫作思路以及寫作素材,然后抽樣口頭“作文”,在寧靜中“說”和“聽”,在七嘴八舌中“評”,老師肯定優(yōu)點,提出建議。師生共同參與,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話說,有素材可取,有情感可抒,有思路可仿,氣氛活躍,興趣濃郁,作文一篇,便不在話下。優(yōu)生可拓展思維、下筆有神,后進生也有據可依,不會咬破筆頭難動筆。另外,作文批改方式的花樣翻新也是最能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途徑,老一套“學生寫老師改”的模式確實應該改革換新顏了。都說“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寫十篇文章不如將一篇文章改十遍”,這便道出了文章批改的重要意義。于是,我便喜歡讓學生將作文先自該,再互改,在后一過程中只找別人的優(yōu)點,不談缺點。然后全班交流,各抒己見,大談別人寫作的可取之處。既然可以鑒賞并語言表達之,那自然也就熟透于心并能吸取借鑒別人所長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了。再則只聽到別人大談自己所做文章的優(yōu)點,便會成就感倍增,寫作信心和興趣更濃,還怕學生不喜作文畏懼作文嗎?所以,只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作文教學是美事,作文實踐也是美事。

二、開展讀書活動,拓寬學生視野

常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要學好語文,要寫好作文,必須遵循此理,加強課外閱讀,這是作文教學的先導。關于讀書,教師應多加指導,讀什么書,怎樣讀書,如何運用讀書所得,這些都必須正確有效的引導。的老師徐特立給學生傳授知識時曾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托爾斯泰也曾說“身邊永遠需要帶著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語言都應記下來”。馬克思為了著作R資本論,曾讀過千五百冊書籍且均有筆記可查。這些名人的思維、行動和智慧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為我們的學習指明了方向,揭示了規(guī)律,總結了方法。這樣的名言,這樣的事例,古今中外,舉不勝舉。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接受先人教誨,力求博覽群書,善于摘記和背誦、善于歸納和總結,積極吸納和運用,把前人智慧沿襲,把智者思想借用。因此,我以為教師就應該組織多個形式的讀書活動來開拓學生視野。例如班級成立“讀書角”,由學生各自獻出一本書,可以換來幾十本不同書籍的閱讀,何樂不為?在從事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本人對《讀者》一書偏愛不已,此刊所選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厚,包攬內容廣博,且許多篇目與中學語文教材相疊合或被選為中學生語文試題中的閱讀文章,文章《紫藤蘿瀑布》就曾在Ⅸ讀者》和語文教材中都出現過。所以,我以為此刊應該是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最佳選擇。于是,在從教的多年,總是把所教班級的學生分成小組,不求一人購一套,總得小組共一套,共同分享資源,強化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他們除了從中吸取知識無數無限,還培養(yǎng)了讀書習慣,拓寬了寫作思維,獲取了大量的寫作技巧和方法。部分學生還把讀書摘抄珍藏作為終身財富,把閱讀《讀者》的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這對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啊!讀書方法多種多樣,讀書活動豐富多彩,作為語文教師,一直堅持不懈的這般要求學生,引導學生,他們就不再是一無所知,知識淺陋;也不可能無話可說,無材可寫。學生真正做到心中有“丘壑”,好文章便會應運而生噢!

三、培養(yǎng)觀察能力,激活寫作源泉

要使學生懂得文章與生活的關系。都說“一切的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確實,沒有生活,就沒有文章。不熱愛生活,就不會有佳作問世。生活有兩層含義,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文章選材是將兩種生活有機結合。寫作要以“感受”為基礎,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從感受發(fā)端,展開想象。“想象”又不能隨心所欲,而必須以“觀察”為本。觀察要認真細致,透視事物的根本。這樣才不會“無米”生炊。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尤為重要。常言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魯迅在《給董永舒的信》中指出:“此后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這就告訴我們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應,要準確、具體的放映實物,則需從觀察入手。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大自然、觀察人生和社會,然后能把觀察所得所感盡述筆端,從淺入深、從易到難、從感性到理性,不斷地現察、思索、挖掘,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了激發(fā)學生觀察興趣,常可于課堂提問一些名不見經傳上不了臺面卻能激發(fā)學生觀察興趣的小問題:蜘蛛幾只腳又如何吐絲結網;教室前幾棵大樹并排;校門兩邊的對聯背誦等等,經常問,經常提,學生自然積極觀察,這已經不是教師的要求而已經成為學生的興趣和習慣了。誰不想在老師的提問中對答如流露一手,誰不想得到師生欽佩和羨慕!如此這般,興趣有了,積累多了,觀察會了,作文還算哪門子難事?當然,在教會學生觀察的同時,除了能具體的展示實物反應生活,還得教會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想象和聯想是在作文的天空翱翔的一對翅膀。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創(chuàng)造力就強,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識重新組合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將會是一件更為奇妙的事情哦。讓學生千萬明白一個道理:一切的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把觀察和想象聯想結合一處,作文教學不是問題,學生習作也無所畏懼咯!

四強化課堂教學。落實寫作技巧

寫作無非是把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訴諸于筆端,或記敘或抒情或描寫或議論,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形象的將其反映出來。但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生活經膚淺平淡,對一些有關寫作的理論知識和寫作技巧更是匱乏,這就需要教師搞好課堂教學,從學習課文中吸取各種知識,學以致用,準確形象的反映生活,提高寫作水平。課本里所選文章皆是文質皆美,都是寫作的范文,把文章讀懂學通,既要掌握其思想內容,受到熏陶和教育,還要學習其寫作手法和技巧,并加以理解和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課堂的有效指導。比如在教學七年級第單元中《海鷗喬那坦》和《翻過那座山》時,作者在兩文中分別賦予了“喬那坦”和“山以象征義,得讓學生明白象征手法的含義和作用,并結合現實生活例舉具體事物讓學生學著挖掘其象征義,如此般教學實踐,自然就能培養(yǎng)學生對象正手法的掌握和在寫作中的具體運用了。還如,在九年級上冊明湖居聽書》一課的教學中,作者全篇運用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抑揚頓挫等寫作技巧來表現自妞說唱的高超技藝,大量的運用了對外貌、聲音的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都將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并能熟悉運用這些寫作方法與技巧的好例文。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這將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因此,要把學習課文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力爭代表性的文章’一學一練”,“一課一議”,對課文中的精彩片段,要求學生反復咀嚼品味,對課文中的技巧方法吸收攫取。我想如此這般的語文課堂教學,定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培養(yǎng)出綜合能力強,語文素質高,思想覺悟好的21世紀新人才。

作文教學之路任重道遠,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挖掘,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思考歸納,讓自己逐漸豐富完善,使學生愛學樂寫,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力爭師生共同打造出一片新世紀新課程理論下的一片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