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高校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應用

時間:2022-11-21 08:47:17

導語:茶文化在高校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文化在高校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要提升高校素質教育水平,還需要通過引入中國元素來夯實實踐步伐。由此,將茶文化納入到高校職業素質教育之中,也就成為增強中國元素的應有之義。當前需要關注高校在職業素質中所面臨的三大挑戰,并重視茶文化在應對挑戰中的功能。通過討論,茶文化的應用實施方案可圍繞著:校本要求下提煉茶文化元素、融入職業素質教育課堂體系、拓展學生社團對茶文化支撐、形成引導啟發式的教育模式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茶文化;職業素質教育;高校;實施方案

在順應新時期國家對高等人才的需求特征,近年來職業教育理念貫穿于高校教學管理始終。但從現階段所反饋的信息來看,似乎職教理念傳播的力度要大于實際的執行力度。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其可歸因于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轉變高校人才培養理念還需要理清諸多內涵性的事物,所以目前仍在理念傳播和實踐探索階段。第二,職業素質教育對于我國高校特別是本科高校仍屬于新鮮事物,在模仿國外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還未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形態,所以當前仍聚焦于對職業素質教育的內涵理解中。可見,要提升高校素質教育水平不僅需要從教育理念的轉換上下功夫,而且還需要通過引入中國元素來夯實實踐步伐。由此,將茶文化納入到高校職業素質教育之中,也就成為增強中國元素的應有之義。

1高校職業素質教育面臨的挑戰

結合筆者的教育管理體會,當前高校職業素質教育面臨以下三個主要挑戰:

1.1教育目的不清晰

或許不少高校管理層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但卻缺乏理性的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不同,教育目的更突出教育者的主觀判斷和價值取向,這直接關系到今后如何形成有效的校本教育模式。然而,在集體認同職業教育素質的重要性之后,不少管理者并不清楚應給予學生植入何種程度的職業素質,以及也不清楚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具體要求是什么。這樣一來,就使得高校職業素質教育演變成為了一門課程,并以公選課的形式在全校開設。

1.2教育手段不穩定

在以前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筆者感到職業素質教育的手段較為單一,但現階段所反饋的信息則顯示,職業素質教育的手段略顯得不太穩定。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有趣的現象,是由于高校職業素質教育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校際交流中必然會存在著“弱校”模仿“強校”,強校在探索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教育手段,而弱校也在模仿中不斷調整已經成型的做法。所以,教育手段就顯得不穩定。

1.3教育評價難實施

高校職業素質教育同樣需要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從而來審視學生被教育的效果,以及對今后教育模式的調整提供素材。但現實表明,由于學生的職業素質的習得屬于內隱性信息,所以通常的教育評價手段幾乎無能為力。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的出現,即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在“我向思維”下,來構建針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模式。

2茶文化應對挑戰的功能分析

那么如何看待茶文化在應對上述挑戰的功能呢?為此,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2.1茶文化助力教育目的的形成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構建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時提出了建構起他們的人文素養。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在于,形成具有中國元素的人文素養,將有助于他們在職場上的人際交往,以及在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中能形成自我抗壓體系。為此,茶文化助力教育目的的形成便在于通過將茶文化的顯性元素和隱性元素綜合進行提煉,通過發揮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品茶體驗,在引導和啟示下完成對其人文素養的建構。關于這一點,思路是清晰的。

2.2茶文化助力教育手段的穩定

當前素質教育手段的不穩定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教育思路的不穩定性,這從一定程度上歸因于教育者的功力心態使然。第二,教育的著力點具有不穩定性,這主要歸因于還未能形成校本特色。隨著將茶文化導入教育手段之中,便能在茶文化相對收斂的元素體系下,完善大學生的人文涵養和心性修養,從而就使得教育思路植根于茶文化的傳遞始終,最終獲得穩定性。再者,突出大學生的心性修養,以及建立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覺,則使教育的著力點鎖定在特定的環節了。2.3茶文化助力教育評價的實施前面已經提到,由于職業素質具有內隱性的特征,所以這就使得傳統的教育評價手段趨于失效。通過引入茶文化,就能借助茶文化的顯性元素來將學生的人文涵養和心性修養外在的表現出來。因此,這就起到了助力功能。

3引入茶文化功能的路徑思考

3.1對茶文化引入結構的思考

這里已經明確了茶文化的功能定位,那就是用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涵養和心性修養。由此,應該怎樣組配茶文化的顯性和隱性元素來支撐起這一功能呢?從筆者所在高校的經驗可以得出,若是突出顯性文化元素那么對于茶具、茶道等的引入必然需要伴隨對教師的培訓,即使教師能夠勝任這一教育環節,但現有的教育場地仍是一大制約因素。因此,最終的思路應在于借助顯性文化元素的啟示作用,最終導向對茶文化隱性元素的解讀。

3.2對茶文化引入空間的思考

顯然,高校在開展職業素質教育時,往往將其作為一門素質實踐課程來開設。其中,就是對教學場所的一種考慮。但對于茶文化的知識傳播和最終所要導向的結果來看,僅僅從教學層面來對待茶文化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還需要在充分挖掘大學生社團的職能來推動茶文化的傳播。另外,茶文化若要起到助力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功能,那么茶文化必然要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傳播,所以借助學生社團的開發性和環境植根性的優勢,便能起到較好的傳統作用。

3.3對茶文化引入程度的思考

毫無疑問,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這里需要思考茶文化的引入程度問題。具體而言,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第一,不能對教師產生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往往在于教師現有的知識儲備無法駕馭茶文化的傳播,而且茶文化的傳播已經超出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程度。第二,茶文化的傳播應建立起問題導向,這樣才能防止其走偏。

4實施方案

根據以上所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起實施方案:

4.1校本要求下提煉茶文化元素

目前,在高校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領域,大都未能形成校本特色。這樣一來,就無法使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專業能力融合起來。可以這樣理解二者的關系,即職業素質能力開發和改善學生的心智模型,從而在非智力因素的支撐下來增強專業能力這種智力因素的發揮效果。因此,將茶文化引入到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之中,就必然要考慮到與本校學科、專業結構的適應性問題。具體的做法包括:第一,分析不同專業群學生在人文素養的短板。第二,針對短板來提煉茶文化中的各類元素。

4.2融入職業素質教育課堂體系

我們不能排斥現行職業素質教育的課堂形式,只是認為需要將職業素質教育拓展到課堂以外的時空范圍。為此,這里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融入機制,使得茶文化能與現行的課堂教學形式相適應。筆者建議,可以設置茶文化知識教學專題,或者在專業實訓環節設置職業素質養成訓練項目,然后將茶文化教學和茶道引入到職業素質養成訓練項目之中。這里需要大力挖掘實訓教學對茶文化的承載能力,從而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學習要求。

4.3拓展學生社團對茶文化支撐

目前高校學生社團的類別十分豐富,盡管不同類別社團的活動主題不同,但其都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因此,可以設置專門的職業素質拓展社團,這在不少高校被稱作:社會實踐部。在這樣的社團中,可以通過舉行主題討論、校園宣傳等活動來推動“茶文化與人文素質”之間關系的傳播。從而,激發大學生能從身邊最常見的品茶項目中來反思自己的職業素質養成問題,以及借助茶文化的清新淡雅來梳理自身的心緒。

4.4形成引導啟發式的教育模式

將茶文化引入到高校職業素質教育之中來,需要在啟發式的教育模式下來開展工作。不難理解,大學生在現有的成長階段上已經具備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還存有青春期所賦予的叛逆心態。因此,若是采取說教式、批評式的教育模式,這將在大多數學生心中產生膩煩情緒,從而不利于茶文化助力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可見,選擇引導和啟發式的教育模式是符合現實需要的。

5展望

今后,還需要將茶文化傳播與高校的通識教育聯系起來。我國高等教育對學分要求高,學生壓力大,不少學生為了修學分而選擇通識教育課,這就使通識教育課的效果打了折扣。問卷調查中,對于“通識教育課對提高知識素養的效果如何”這一問題,32%的學生回答“有效果”,34%的學生認為“不太明顯”,24%的學生表示“沒有效果”,還有10%的學生說“還沒有上通識教育課,說不清楚”。與會專家分析稱,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問題:一是對高校管理者的績效評價內容較單一,致使多數高校過于關注專業課程設置,卻常忽視通識教育;二是大學傳統院系設置、課程安排與通識教育存在一定沖突,過多的專業課程占據了學生大部分學分和學習時間,使得通識教育的開展空間被壓縮;三是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隨意,且師資嚴重缺乏。由此,當前還應在師資引進和對現有師資進行人文元素培訓上下工夫。

6小結

本文認為,當前需要關注高校在職業素質中所面臨的三大挑戰,并重視茶文化在應對挑戰中的功能。茶文化的應用的實施方案可圍繞著:校本要求下提煉茶文化元素、融入職業素質教育課堂體系、拓展學生社團對茶文化支撐、形成引導啟發式的教育模式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作者:周瀾 單位: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曉丹,程芳.創業型經濟視角下彈性學制對大學生創業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2014(24):125-126.

[2]吳小明.新經濟形勢下高校學生創業教育的若干問題分析[J].繼續教育,2013(10):57-59.

[3]李瓊.基于青年價值觀發展特點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4):68-69.

[4]羅秀.高校就業教育拓展的重點及其實施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