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教學能力研究評定思考
時間:2022-05-06 03:23:14
導語:體操教學能力研究評定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操教學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體育院校高等教學主干科目構成之一。從一般意義上講,體操教學能力指的是教師實施并完成體操教學的能力。從查閱文獻發現,對于體操教學能力的研究形成了眾多研究成果。
1.1公開情況
以“體操教學能力”為篇名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并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從表1可以直觀看出,近年來我國體操教學能力研究論文數量相對比較均衡,每年都有會產生一定量的研究成果;通過相關系數檢驗(r=0.22),研究數量跟時間不成線性關系,說明我國近10年來對體操教學能力的演技并不趨具備集中研究整體逐年增加的趨勢。
1.2研究內容闡述
從研究成果的內容上看,多數研究學者特別比較注意體操教學能力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并對體操教學能力的概念和構成要素進行論述分析。李德斌提出學生基本體操教學能力主要有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學示范能力、語言講解能力等8項。王文海則把體操教學能力分為兩個層次、三大類、14項子能力:技術教學能力,其包括示范、講解、動作分析、錯誤糾正;基本教學能力,其包括口令、領操、編操、編寫教案;綜合教學能力,其包括組織教學、組織競賽和裁判能力、場地配置和器材安排等。林躍將體操教學能力分為四大部分、14項內容,主要包括編寫教案、實施能力、教態、口頭表達能力等。包傳峰在充分總結眾多研究成果得基礎上,歸納總結出24種體操教學能力。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關于體操教學能力的的內容沒有比較一致的范圍,但是層系分析觀點來看大多數學者將體操教學能力分為眾多指標因素組成層級的子系統結構。研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研究者對體操教學能力的概念和結構組成進行大量研究,但至今對體操教學教學能力構成上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研究范圍。第二,對教師和高校學生體操教學能力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發現了一些教師和高校學生體操教學能力存在不足,為此研究者根據實際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方法,進而更好培養和提高教師和高校學生體操教學能力。第三,運用一些現代教學理論和方法對體操教學能力進行研究,如建構主義理論和微格教學法在體操教學中的應用,并對其實際教學效果進行實驗驗證和理論分析。
1.3研究方法運用
從研究的方法上看,多樣性的方法已經比較廣泛得應用在體操教學能力的研究。不少學者通過調查高校體育學院學生的體操教學能力,發現學生教學能力存在不少問題。周衛、黃美瓊經過大量調查分析發現,學生體操教學能力在組織管理單一化,流于形式,語言表達不夠簡練,不夠通俗化。呂萬剛、孫立海等[2]通過對大學、中學一些相關學院的體操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得出結論,體操教師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不能夠及時跟上當代知識更新,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學能力不高。同時,所多調查的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實際操作中,機械套用競技體操的教學方式,缺乏必要的過渡性練習,進而導致所教學的體操知識與技能同學生實際教學需要相脫離。侯柏晨[3]用“微型模擬課”的實驗方法發現,微型模擬教學對學生向教師角色意識的轉換有加快作用,對培養和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能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李忠堂、王敏[4]采用“升降式教學”的方法對體操普修教學進行實驗,教學效果較好。鄭亞淼[5]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思想,對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體操普修課進行設計和實驗,研究結果幫表明在體操教學中合理實施“建構性”學習可以是學生較好地掌握體操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并且對學生從事中學體操教學能力的掌握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李捷、宋雯對學生器械體操教學能力進行探討,提出對學生器械體操教學能力的培養應從理解和把握器械體操運動系統性、安排教材的合理性,對器械體操運動基本感覺的發展進行考慮。通過總結文獻可以發現,借對比性實驗研究體操教學能力在方法性研究中占用重要比例。在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上,體育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基本都有所涉及,但整體看來文獻法、實驗法是學者們主要采用得方法。
1.4小結
國內對體操教學能力的研究成果看,從研究的數量上看,查閱近10年來關于體操教學能力研究的文獻,文獻數量已經頗具一定的規模,但是對于體操專項生的教學能力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見。從研究內容上看,對高校體育教育體操教學能力的研究以定性研究居多,多是對體操教學能力的性質、培養模式、現狀調查研究較多,對體操專項生教學能力進行量化評價性研究,并對各項教學能力進行分析得較少。從研究方法上,理論研究較多,實驗與量化研究方法較少,缺乏理論性與實例論證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
2定量評價研究視角下幾點思考
2.1定量評價的價值
在對體操教學能力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符合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一般規律,還要結合專業的教學特點,選用更為科學的方法。然而在體操教學評價的實際過程中,教學能力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涉及因素比較多,僅用定性評價的方法是很難客觀、全面反映評價結果。不僅如此,其評價方式存在形式也不盡相同,不能為教學能力提供全面和確切的反饋信息,幫助學生提高教學能力。因此,我們對體操教學能力的評價需要在定性描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量化分析。從體操專業視角上看,對體操教學能力的體系構造、因素組成、能力培養模式及評價方式欠缺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對體操教師教學能力定量評價并沒有生成豐富的研究成果,對其教學能力的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量化評價更為少見。
2.2定量評價的依據
本研究認為關于體操教學能力評價體構建的依據主要表現在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兩個方面:理論依據主要包括教育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實踐理論主要涉及體操教師工作任務、體操運動特點、體操專修生教學能力培養實踐的客觀需求等方面。
2.2.1理論依據
教育評價作為當代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重要領域,其在相關學科理論方法的指導下對參與教育活動的諸多對象進行評價,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教育評價是一個系統連續性的工作,主要由確定教育評價目標、選則評價對象、建立恰當的評價方法、做出評價結論等部分組成。教育評價之于教學能力,就是對與影響教學能力信息進行全面的梳理,并對其進行綜合判定。教學能力評價屬于教育評價的下位概念,必須遵循評價教育評價的基本理論和科學方法。另外,對教學能力培養有重要影響的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強調教師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專業人員都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發展歷程,而教師的專業發展空間是無限的,沒有絕對的成熟,只有不斷的提高。評價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一個極其重要的標準就是教學能力,教學能力不是在從事職業后就馬上形成得,它需要一個充分量度前期積累,該積累過程往往是學生在高校接受系統的學習并嘗試進行教學而獲得。我們需要用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學生教學能力的提高,繼而為其日后更加自如地走向教師專業發展之路導引方向。
2.2.2實踐依據
體操教師的根本工作任務在于完成體育尤其是體操方面的教學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體操教師還需要擔負體操科研、課外活動指導、學校體育訓練、體操競賽組織等工作,諸多工作都需要體力和腦力勞動的高度緊密結合。同時,由于體操運動本身的特殊性,使得體操教學具有健身性、娛樂性、競技性等特點。體操動作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姿態,而且有些體操動作優美舒展,給學生以力和美的體驗。在具有競技性的部分體操教學內容中,學生往往存在恐懼心理,這不僅對培養學生克服意志品質有著良好的作用,也是對于體操教師深層功效的客觀反映。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體操教師所擔負的責任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得擔負責任,促進體操教學能力不斷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必要做好體操教師培養的源頭工作。建立該指標體系有益于體操專修生的成長和培養,對其將來近向體育教師工作行業更好得勝任各項體育教學工作有積極的作用。我們務必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充分審視現有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標準基礎上,認真反思其在實踐中存在的可取之處和出現的部分問題,對體操教學能力評價活動進行系統的研究,進一步完善體操教學能力評價理論體系。
2.3定量評價的原則
原則就是客觀規律的反映,是完成某項活動所依據的準則。體操教學能力評價的原則是人們基與體操教學評價規律的認識,是人們對體操教學能力評價理論反映和體操教學能力評價實踐經驗的總結,更是指導和優化體操教學能力評價工作的重要保證。
2.3.1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原則
科學性原則與實用原則相結合就是在建立教學能力評價體系過程中,努力做到堅持科學評價的同時,盡量考慮其實用性。科學性原則要求在評價過程中,具備嚴謹的研究態度,務須遵循教育評價研究規律,使得評價目標、評價程序、評價方法等符合教育評價原理。實用性原則是在評價方案的設計、制定、執行等過程中務必切實可行,操作方便易于實施,從評價工作實際需要出發不超出現有一般實施條件范圍。評價方法的選擇要通俗易懂、人性化操作,建立的評價標準能夠方便、有效、切實得運用到體操教學評價工作中,發揮其評定應有實際的功效。
2.3.2主體性與客觀性相結合原則
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性相結合就是充分考慮主體能動性,使得建立的評價體系要契合實際教學能力,又要面向其發展性教學能力,即通過一定的教學積累實習可以達到的體操教學能力,并務求準確和真實得反映其現有教學能力水平。同時,以的教學能力作為研究評價對象,是為了量化其段性教學素養的真實水平。客觀性要求就是所選用的指標是經過專家評定、鑒定,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在制定和篩選指標的進程中,遵循統計學客觀規律,使得制定的各級各個評價指標標準基于客觀現實和反映專家的認識。在制定指標體系的整個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評價研究指標客觀性原則,達到更快得提高體操專修的實際教學能力的目標,更好得發展和提高自我綜合教能力,從而適用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快廣大的教師專業化成長進程。
2.3.3代表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原則
在評價研究過程中,任何一個指標評價體系都不可能全部反映所要評價對象中所有內容,更不可能將全部評價指標引入其內。同時,指標體系作為一個系統有一定的層次性,層次性是構成指標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因而在研究該指標體系過程中要遵循代表性與層析性原則。代表性與層析性原則相結合原則就是在研究教學能力評價的準備工作中,全面深入研究教學能力的有關內容,在遵循全面性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既而使得同級指標內概念清晰,各級指標之間又具有明確的差異性。在指標的定義上力求措辭嚴密,可以清晰明了得介紹區分度的尺度。同時,各級各個指標在保持差異性的特點上,又要體現整個指標體系是系統性和完備性的特點。
3結論
(1)體操教學能力方面的研究產量較大,研究范圍較廣,沒有形成集中性趨勢。(2)體操教學能力研究方法以定性評價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評價成果較少,綜合性研究幾乎沒有見于紙端。(3)定性評價研究應該遵循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并在一定原則的指導下進行。
4建議
(1)學術界可以從不同視角對體操教學進行較為集中的研究,容易形成高質量成果。(2)學術界在體操教學能力評價研究方法上,可以平衡定性和定量研究。(3)遵循一定的原則,深入挖掘體操教學能力評價方面的研究,并為體操教學能力的發展服務。
作者:劉立軍工作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體藝部
- 上一篇:體操教學運動損傷應對措施
- 下一篇:體操教學理論創新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