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探討
時間:2022-08-24 11:13:21
導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們落實具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的時候,有時感覺力不從心或者是做了很多卻收效甚微亦或是感覺自己在孤軍奮戰沒人理解和支持……這可能是我們所有心理教育工作者都曾有過的困惑和迷茫。我們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就是心理工作是學校眾多工作中的一個方面,即使我們的工作很重要,也要把我們放在教育的大環境下進行衡量和考究。
關鍵詞:心理;教育;常態化
學生有問題來咨詢室,咨詢結束學生回到自己的環境里,他能和整個“大環境”進行較量嗎?這個“大環境”可能是他的父母、班主任、他欽佩的教師、還有可愛的同學們,回歸到自己的環境中,如果這些對他有影響力的關鍵因素沒有變化,那么他的成長可能只限于你的咨詢室內,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一件事啊[1]。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心理老師處境。
1.孤軍奮戰型:平時有課上課,有咨詢做咨詢,很少與其他學科教師班主任進行業務方面的交流。久而久之,心理工作變成了一個人的戰斗的局面。
2.被神秘化:有很多人對心理學的知識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他們往往認為簡單幾句話能讓人痛哭失聲,只是畫一幅畫,就能知道你內心的秘密,通過你的動作就能知道你內心的想法……看似很神秘,其實心理學沒有那么神秘。
3.心理教育萬能化:心理學無所不能。現在人們的意識還是不錯的,當學生有了問題時有的教師會想到這可能是心理問題,那就給心理老師吧,只要去你的咨詢室,幾乎所有問題都能被解決。這是一種被萬能化的傾向。
(二)與其他學科教師的關系方面。我想主要是通過學科滲透來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的目的。比如在學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內容。如果你幫助班主任或其他教師來做這些活動,他們還是很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的。
二、學校教育的熱點問題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系
(一)三獨問題——主要指在中小學校園里,教師是獨生子女(我們稱之為獨一代),學生也是獨生子女(獨二代),學生的家長也是獨生子女(獨一代)。不同的教育理念、文化背景、教育方法夾雜在一起,是學校教育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案例學生小奇上課時喜歡跟周圍同學講話。多次批評不見效,情急之下告訴他周圍的同學:“別搭理他”。不料,第二天家長來到學校認為老師的做法是“孤立孩子,讓他失去朋友”。最后鬧到校長那里,幾經調解,才平息。這些事都有著雷同點:他們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當事人中的老師、家長、學生,均是獨生子女。其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三獨”正在挑戰學校教育傳統,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另一方面,“獨一代”教師顯得很有個性,學校管理難度大。如何運用年輕教師的優勢,彌補他們的不足,讓新老教師互相良性的影響,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學校的發展。
(二)青春期教育問題。我認為現在的學生青春期提前又延長。所謂提前,現在已經提前到小學高年級,延長——到高中末期。厭學、叛逆、早戀及性教育、家庭教育及親子關系……都是青春期教育的主題,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是學校重點“關注和教育”的對象。不過所有事情的形成、發展、變化都是有一定的規律,孩子青春期的問題也是這樣,抓住了規律,找到“病因”才能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
(三)單親、留守兒童、進城務工子女、孤兒的教育問題這四個群體共同的特點是缺乏親情的關懷,才導致各類問題的發生。無論是學生的問題還是問題學生,我們都能從家庭的角度尋找到一些答案。家庭好比上游教育,學校好比下游教育。現在很多的問題出現在上游,而恰恰是學校把這些問題承擔起來。這些問題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引發社會熱議的也不少,面對這樣的群體或是個人,我們還是可以從專業的角度來做一些調查和統計工作。
(四)小升初的銜接及入學適應問題。由小學到初中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方法有被動到主動,學科增多應付不過來,人際交往需要適應,尖子生易遭遇大滑坡……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很多初中老師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題挺簡單,怎么就不會;學科增多是個必然現象,但是在小學階段科目也不少,不還是一樣去學嗎?都挺大的人了,一說就哭……其實初中老師不知道小學是怎么教的,也不知道學生是如何去學習和生活的,而學生也沒有建立起來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的學習、生活策略,所以引起了對初中學習生活的不適應,這個角色轉變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態化思考
(一)心理工作要融入到學校整體工作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單單的以心理學科為主,要同學校的整體工作融合、配合,其中,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最為重要。因此,心理教師要打破自己角色、專業、方法的限制,了解學校大局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學校全局工作中,才能得到關注進而受到重視[2]。
(二)心理教師要尋求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心理教師的力量勢單力薄,應加大與各學科教師合作的力度,將更多教師納入到心理教育隊伍中來。可以先尋找與班主任合作的機會,為班級的日常管理出謀劃策,增強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識,然后開展班級的特色活動。常態化的模式就是如何讓心理教育具有持續性。從學科的角度去看待一些問題,找出一些規律,探索一些方法,提供給其他教育者,這才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因此,將心理學沉淀到教育學里,會成為主流的教育趨勢。東北師大劉曉明教授說過:心理學離開教育學就不會走路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剛才講了一些專題,羅列了一些教育現象,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方法在哪里呢?在常態化教育里。
作者:萬里 李鴻婷 于佳琦 單位:吉林省孤兒學校 吉林省孤兒學校 東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皓.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及建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
[2]王崇寶.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個案研究.魯東大學,2013.
- 上一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究
- 下一篇:我國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