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時間:2022-08-14 09:02:26

導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

公共藝術類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如若過于強調技術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德育美育,則將導致學生無法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樣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僅僅是一群技術勞動者,將來很容易被機器替代。智能時代下,職業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高職院校應探索新理論、新方法、新路徑,探索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具有一定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給予公共藝術教育以足夠的重視。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具有以下一些價值:1.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在校期間不僅應當系統地學習知識和技能,更應當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通過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開設,將使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亦能夠通過對藝術類課程的接觸和學習,使其獲得美的熏陶,進而內化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提高審美能力,使其能夠在更好的成長和成才。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創造潛能。公共藝術類課程涵蓋了音樂、美術、舞蹈等相關課程,從這些課程所具備的效用來看,其對于高職學生的個體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和價值。如,音樂類課程能夠使學生在舒緩的音樂的浸染之下,緩解緊張情緒,并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美術類課程將幫助學生獲得敏銳的藝術鑒賞力和賞析力,并且使學生的審美格調得到提高;舞蹈類課程能夠幫助學生鍛煉肢體,使形體變得優美、健碩。此外,通過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開設,將會使學生的藝術思維得到激發,讓學生逐漸形成創新思維,并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3.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健全學生完善人格。高職院校通過對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開設,將使學生在接觸和學習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過程中,鍛煉表達溝通能力,培養合作意識,提高心理素質,在高雅的藝術和傳統文化的浸染下,情操得到有效的陶冶,進而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此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更好地立足于社會。

二、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存在著重視程度不足、忽視德育內容、課程內容單一、師資力量有限等問題。1.重視程度不足。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提高著他們的審美情趣。然而現如今,高職院校非常關注專業教學,重視專業課的教學、實踐、考核,而對于人文基礎課程包括藝術類課程則并沒有予以重視,藝術課課程甚至在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納入必修或限選課程,導致藝術教育可有可無。2.忽視德育內容。目前,部分已開設公共藝術課程的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大部分都是只注重對學生藝術知識的傳授,很少會關注德育的滲透。事實上,藝術教育是實施德育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而德育對于高職公共藝術教育來說是一個盲區。3.課程內容單一。當前,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非常單一,比如音樂鑒賞、美術鑒賞等,主要局限于藝術作品的賞析,教學方式也比較大多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先講藝術理論,再給學生看一些經典范例,課后讓學生去搜集一些資料,布置一些如觀后感等作業。這樣的上課過程沒有充分挖掘公共藝術課程的豐富內涵,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4.師資力量有限。從目前國內高職院校開設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阻礙來看,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欠缺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程師資,這樣一來,高職院校往往不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或者采取安排近似專業授課教師兼任公共藝術類課程教師的方法,作為解決專業教師人手不足問題的對策。而這些兼任教師往往存在對于自身所擔任課程的不重視,主要的授課手段就是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音樂視頻資料。這樣一來,學生對于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也隨之下降,最終影響到了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授課效果,所追求的美育教育目的也無從實現。5.實踐活動不足在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學生的狀態基本上是以欣賞為主,很少實踐,缺乏藝術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并且缺乏實踐的體驗和感知,無法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往往不能真正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

三、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要構建科學、完善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充分發揮藝術課程的美育德育功能,豐富課程內容,強化師資力量,豐富實踐活動。1.提高重視程度。為了讓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類課程能夠真正發揮出應有的美育教育功能,高職院校的管理者應當給予此類課程的課程建設工作以足夠的重視。也就是說,對于此類課程的價值,高職院校應當形成清醒地認識,以便通過系統的美育教育,幫助高職學生更好地成長和成才。從美育教育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開設,將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力得到提高和進步,同時亦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倫理觀、審美意識以及養成健康的心理。有鑒于此,作為高職院校的管理者而言,其應當以科學的眼光來審視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價值,并出臺具體的保障機制確保公共藝術類課程建設工作得以持續的展開,具體而言,高職院校應當設置專門的公共藝術類課程教學管理機構和教學系部,為公共藝術類課程安排足夠的師資,采購和添置必備的教學軟硬件設施。除了這些方面之外,高職院校還應當在公共藝術類課程教師的考核、職務晉升等方面出臺專門的措施。2.審美德育滲透。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樣,作為高職公共藝術類課程而言,其承擔著美育教育的功能,同時,此類課程亦承擔著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作為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授課教師而言,在實際的授課和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當中,應當貫徹審美德育滲透的教學理念。這不但是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同時亦是當前教育部所倡導的課程思政的重要實施途徑。通過高職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開設,將使學生在感官層面受到藝術的美育熏陶,進而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使學生的思維水平獲得提高,同時,借助帶領學生賞析國內外優秀藝術作品,向學生系統傳授和講解藝術理論的方式,亦能夠達成對學生的德育教化效果。由此可以說,作為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公共藝術類課程而言,其必須在堅持美育教育的同時,貫徹課程思政,以此達到審美德育滲透的課程教學目標。3.豐富課程內容。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類課程在建設過程當中,應當注重對舊有課程體系的更新和重整,開拓理論課程網絡資源,大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并且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對課程內容加以不斷地豐富,使學生能夠藉此接觸到更多的藝術知識,獲得更多的藝術營養。4.強化師資力量。高職院校為了確保公共藝術類課程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教學功能,首先要做的,便是打造一支具備較高專業水準的公共藝術類課程師資隊伍,具體的方式可以是通過招聘,遴選優秀的教師,也可以邀請社會上的優秀藝術從業工作者來校擔任兼職教師。5.豐富實踐活動。高職院校在推動公共藝術類課程的建設過程當中,應當采取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達到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有鑒于此,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類課程教師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外,應當承擔或參與組織學生各類藝術實踐活動,如擔任學校藝術類社團指導教師,組織藝術社團參加學校表演、參加市級藝術節比賽,參與指導學校藝術節等藝術實踐活動,利用各種平臺為學生創造藝術實踐活動機會,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和美育。

五、結語

藝術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為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開展提供一些良好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科海.“立德樹人”視角下推進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5):61-62.

[2]李薇.從評估標準談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實踐走向[J].邏輯學研究,2007,27(5):206-208.

[3]楊學志.西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困境與對策[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29-31.

[4]仝軍.民辦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規范化建設研究——基于南京四所民辦高職院校的調查[D].南京農業大學,2015.

[5]張學軍.高職高專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J].藝術教育,2017(11):253-254.

[6]李波.高職高專院校藝術教育改革與實踐[J].教書育人,2012(21):145-146.

作者:申佳 單位:北京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