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貿易投資與環境協同發展探析

時間:2022-07-29 11:47:10

導語:實現貿易投資與環境協同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現貿易投資與環境協同發展探析

(一)發展有機農業

農業是中國的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是第一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盡管2000—2009年第一產業占中國GDP的比重由15.1%下降到10.3%,但對GDP的貢獻率卻上升了0.1個百分點;從出口商品結構來看,與農業相關的農產品出口由2000年的79.3839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82.37億美元,年均增長19.09%。榆更為重要的是,農業還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可見,農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以重開發輕保護、重生產輕管理、重產量輕質量、重效益輕環保和高投入高產出為特征的農業生產方式,由于農藥、化肥等的大量使用產生了許多諸如土壤、水源等環境污染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危及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發展有機農業應運而生。1.有機農業的定義。“有機農業”一詞最早出現于LordNorthbourne(1940)[9]的著作中。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最早的有機農業是指最傳統、最古老的農業形式,即傳統農業,是通過人工(或畜力)播種、管理和收割等最古老的方式種植農作物,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通過施人畜有機肥使其自然成長的生產方式;或使用傳統谷物等糧食飼養的家禽家畜。曹志平等(2010)[10]認為,有機農業(Organic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采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對現代農業而言的,對比有機農業,現代農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生長劑等化工原料已完全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對比已有定義,本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有機農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基于傳統農業生產流程,通過使用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如抗性品種選擇、輪作、間套作、設施農業技術、微滴灌技術、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等)進行集約化生產,并遵循農作物本身生長與發展規律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2.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聯系和區別。對比以上概念可知,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和有機農業是在農業發展演化過程中一脈相承的農業生產方式,其生產過程具有“播種—管理—收割”的生產共性。不同的是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的某些環節由于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生產技術和不同管理模式的影響各有差異。傳統農業是沿用長期以來積累的農業生產經驗為主要技術的農業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中以人、畜力進行耕作,生產中精耕細作、小面積經營,其特點是生產具有可持續性、產品無污染,但機械化程度低、產出低。現代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使用機械設備、化肥、農藥等并輔以現代生物技術(如雜交物種和轉基因物種)進行集約化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有機農業具有現代農業的特點,但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而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和轉基因物種,遵循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3.有機農業的特點虞。(1)在保持物種基因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間套作等先進生產技術,遵循物種生產的自然規律等實現物種的生產和延續。(2)保持物種原始基因,禁止使用轉基因產物及技術。(3)建立作物輪作體系,利用自然土肥、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有機肥料培育土壤、保持土壤養分循環,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4)采取物理、生物食物鏈等措施防治病、蟲、草、害,以此將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和食品安全的影響降到最低。(5)采用合理的耕種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堿化,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發展低碳工業

低碳工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生產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工業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11]伴隨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提出嚴峻挑戰,而兩次“氣候峰會”的召開加速了世界各國積極尋求一種新的工業發展模式來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在此背景下低碳工業應運而生。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構建的龐大工業體系長期以來一直是以資源型經濟增長路線和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生產模式為主導,中國經濟的崛起付出了高昂的生態環境代價,巨大的環境壓力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1.發展低碳工業的重要性。(1)發展低碳工業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自工業革命以來,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是傳統工業發展的命脈,石化燃料的勘探、開采、加工、使用等過程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石化燃料的不可再生、有限的蘊藏量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高碳工業的發展難以為繼,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要逐步實現由高碳工業向低碳工業的轉變。2009年,中國工業能耗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的71.3%,其中高耗能行業占工業能耗的80%左右,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過剩,工藝、技術和設備落后狀況較為嚴重,增加了能源消耗。[12]實現高碳工業向低碳工業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高碳工業是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助推器,而全球龐大的工業體系賴以存在的必要條件是石化能源。因此,為了實現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在繼續使用石化能源的同時,必須要開發新的可再生低碳能源逐步替代傳統的石化能源;另一方面,在開發新能源的同時,通過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設備的升級換代努力提高現有能源體系的初次使用效率,并另辟蹊徑盡可能提高下游能源的重復利用率,不斷延伸能源的產業鏈,逐步減少傳統工業對現有石化能源的過度依賴。此外,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圍繞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沼氣、核能等清潔能源逐步調整各自的產業結構,限制和淘汰污染產業和污染產品的生產,使低碳產業成為有利可圖的新興產業和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2)發展低碳工業可以減少能源消費。從節約能源的目的出發,減少石化能源消費量是發展低碳工業的目的,而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發展低碳工業的重要手段。為了應對中國“責任論”,節能減排是緩減全球氣候變暖和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是解決當前中國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態環境質量每況愈下的主要手段,是實現由高投入、低產出粗放型發展模式向低能耗、高產出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方式,是實現清潔生產、低碳生產、低成本生產、低代價生產的現代工業體系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簡稱“三低三高”)發展目標的著力點。2.低碳工業的發展模式。低碳工業的發展模式就是在實踐中運用低碳工業理論組織經濟活動,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經濟模式。具體來說,低碳工業發展模式就是以“三低三高”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低碳和節能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13]就中國而言,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十二五”期間是中國低碳工業體系建立和發展的初期,宜采用自上而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這一經濟發展階段突出中央政府的主導地位,積極探索和建立適合于低碳工業發展的經濟體制、市場運行機制及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政策扶持、降低稅率、提供補貼等方式優先發展低碳工業,嚴格控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同時,一方面通過建立相應的產業準入長效機制引導高耗能產業向清潔產業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產業退出長效機制逐步淘汰不能轉型的高耗能產業。當低碳工業框架體系初步建立后,自上而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將被自下而上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取而代之。在這一階段,中央政府應逐步退出市場,低碳工業體系的完善和健全應由“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自動調節,而低碳工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則應由政府、民間機構、企業和社會團體共同參與監管。

(三)發展生態服務業

1.以生態文明促進生態服務業的發展。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生態,在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遵循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所取得的物質、精神成果和生態成果的總和。[14]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和鼓勵生態服務業的發展,須對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優缺點進行繼承或揚棄,以信息文明為管理手段,強調服務貿易投資環境協同發展,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共生關系。首先,生態安全是人類文明的底線[14],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礎。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能基本滿足人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因此對安全的需求已成為當前中國人民向更高需求層次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確保生態安全是實現其他安全需求的前提條件。其次,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底線,是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表明[15],社會文明的發展必須與生態文明的發展相協調。因為社會文明的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人與自然彼此相互制約,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遭到破壞,社會文明的發展就會發生災難性的后果;社會文明的發展是與生態文明發展目的性和規律性的統一。人類在自己的發展中把人類的利益作為發展的最終目的的同時,也要尊重生態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不僅存在于人與人的關系中,也存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這就要求人們從更寬的視角和更深的層面去不斷探索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規律。最后,生態文明是企業文明的底線,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企業文明的發展不是要戰勝生態文明,而是要兼顧生態文明,只有遵循生態文明的發展規律才能使企業文明得到延續。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恩格斯的教導[15]“:我們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2.以綠色消費促進生態服務業的發展。由于傳統服務業的生產和消費具有同步性,不能實現時空的轉移,消費者的滿意程度決定了服務業的發展。即生產的過程就是消費的過程,生產停止則消費停止。因此,傳統服務業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生態服務業的內涵與特征,綠色消費在注重經濟實惠(Economic)、生態效益(Ecological)和平等人道(Equitable)的同時,強調減少非必要的消費(Reduce)、重復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cycle),即所謂的“三E”和“三R”原則。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也就是說,生態服務產品的生產決定著消費,而綠色消費觀念反作用于生產,服務業的服務對象是消費者,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對企業研發、生產服務產品具有導向的作用。因此,正確引導消費者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樹立新型的綠色消費模式是確保生態服務業和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3.以綠色服務促進生態服務業的發展。服務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為了達到使消費者接受并更多地消費其綠色產品的目的,除產品本身的質量外,產品服務的質量也是消費者選擇該產品的重要信息。產品服務的質量包含兩層含義:第一,產品服務的質量是指產品在消費過程中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質量,用消費者對服務的滿意程度來表示;第二,產品服務的質量是指在消費過程中為環境提供服務的質量,用貿易、投資與環境協同發展程度來表示。為了促進生態服務業的發展,服務企業在向消費者提供消費和綠色服務的過程中,要圍繞純生態、原生態這一主題展開,并體現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綠色產品的特征。塑造綠色企業的形象、建立綠色產品服務和品牌、加大綠色服務運營投入是服務企業提升綠色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總之,提高企業的綠色服務質量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參與,通過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企業的培育和擴展以及公眾的消費和反應,為綠色服務的發展提供生存的土壤。

本文作者:張建中工作單位:廣西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