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貿易與發展模式改變
時間:2022-05-27 04:20:00
導語:農產品貿易與發展模式改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南省的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占到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0%,河南省每年要有500萬噸左右的糧食制成品和商品糧要調出省外,可見河南省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比較大的貢獻。然而,從河南省農業廳的相關資料來看,河南省農產品出口占全國的份額卻始終不高。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同時又是農業出口的小省,這種強烈的反差對比引人深思。因此研究河南農產品貿易以及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對于河南農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河南省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1.1河南省農業生產要素和農產品比較豐富
河南省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大省,是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河南省的農產品生產要素比較豐富,尤其是耕地面積和農業勞動力相當豐富;河南省農產品產量比較多。從河南省農產品生產要素來看,河南省的耕地7926千公頃,占我國耕地面積的6.51%,其耕地面積居我國的第二位;農業的就業人口數量在我國居第一位,河南省的農業人口就業數量占我國的9.29%,占到河南省全部就業人口的50.59%。從農產品的產量來看,河南省的農產品在我國的農產品市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河南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河南省農業逐步形成了種植、養殖以及林牧協調發展的農業生產體系。2009年,河南省糧食產量達到5389萬噸,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0.15%;谷物產量達到5159萬噸,占到我國谷物總產量的10.71%,其中小麥的產量為3056萬噸,占到我國小麥總產量的26.55%,玉米產量為1634萬噸,占到我國玉米總產量的10%。
1.2河南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
河南省積極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通過調整河南省的農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林牧漁也的生產結構逐漸合理,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漸下降,林牧漁業的總產值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隨著河南省農業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農民的收入呈現多元化。
2河南省現有農產品發展模式及其弊端分析
2.1散戶經營發展模式
我國農村在改革開放以后采用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制度。這種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制度大大的擴大了農戶經營的自主權和收益權,農戶作為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然而這種家庭承包經營的農產品生產模式,導致了農戶生產經營的小規?;头稚⒒?,尤其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農產品發展模式不能滿足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的經常變化,單一的農戶生產的農產品不能應對來自市場風險,而且在農產品出口貿易遭遇國外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時,無法有效規避,無法有效保護農戶的利益。在家庭承包經營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生產經常會出現“谷賤傷農”,而且農戶過于分散無法控制農藥的殘留標準和技術標準。
2.2“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發展模式
河南省“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能夠迅速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是一種具有帕累托改進效應的農產品發展模式。然而在這種“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中,由于公司和農戶的力量懸殊比較大,在公司違約的情形下,農戶仍不能保護自身利益,而且也不能很好控制農產品出口的質量,有效應對農產品出口面對的壁壘。
2.3“公司+協會+農戶”發展模式
這種“公司+協會+農戶”發展模式是河南省比較主要的生產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公司成為模式的龍頭企業。通過多種利益將公司、協會和農業結合在一起,形成比較穩定的關系。這種模式對于農業的發展以及農產品的出口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這種模式中,作為龍頭企業的農產品貿易公司由于自身規模小、缺乏資金、數量少以及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導致這種模式之間各方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嚴重影響了在農產品出口作用中的發揮。
3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河南農產品出口的競爭能力比較弱
從農產品質量上來看,河南出口的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利用先進技術來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根據上文的分析,河南的農產品發展模式存在弊端,導致河南的農產品大多數處在分散化生產經營的階段,缺乏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生產,從而農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在國際市場上,河南農產品因農產品質量處于低價銷售的弱勢。從農產品出口的結構來看,河南的農產品出口的品種比較單一,而且出口的農產品中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比較多,從而導致河南農產品出口的農業效益不是很高。河南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弱,加上農產品發展模式不能很好發揮在出口農產品中的作用,導致了在遭遇國外的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時,不能很好保護自身利益。
3.2河南農產品出口主體的競爭力較弱
河南現有農產品的發展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產品出口的主體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河南農產品出口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比較弱、組織化程度低、抵御農產品出口的市場風險能力不足以及不能有效突破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相比較其他省份,河南省的農產品出口創匯的龍頭企業和基地比較少,2004年山東省有150家農產品出口創匯過千萬美元的企業,而河南省僅有21家農產品出口企業創匯過千萬美元,其中大部分農產品出口企業年出口額都在100萬美元以下,而且波動比較大。從年農產品出口創匯100萬美元以上的農產品的出口基地來看,河南省不到100個這樣的基地,而廣東和江蘇江蘇分別達到了700個和500多個。
3.3河南農產品出口的服務體系不健全
河南省農產品出口服務體系的建設比較落后,尤其是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信息服務體系以及外向型農業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具有嚴重的滯后性。河南的農產品因受資金、技術和設備等條件的制約,農產品出口質量檢驗體系不健全,甚至所采用的檢測手段比較落后,從而導致一些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的農產品無法進行比較權威有效的綠色產品認證或者有機食品的認證,更不可能得到國外衛生注冊證。目前,河南省農產品出口企業獲得出口食品衛生注冊和登記的僅有164家,其中有77家農產品出口企業獲得了國外衛生注冊,這比例分別占我國總量的1.62%和2.45%。在這種情形下,嚴重妨礙了河南農產品的直接出口。與沿海發達省份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河南省外向型農業中介服務組織數量少、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通,從而使得農業中介服務組織不能準確快速地應對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需求變化。同時,河南農產品出口由于缺乏中介組織的協調,導致一些出口農產品創匯企業為了搶占市場,采取競相壓價和惡性競爭的方式,這種舉措不僅受到了農產品進口國的反傾銷調查,使得農產品被迫退出國際市場,而且嚴重損害了國家、企業和農民的利益。
4加快轉變農產品發展模式,促進河南農產品出口貿易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河南農業的發展在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由于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比較弱、農產品出口的主體缺乏競爭力以及農產品出口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導致河南農產品的出口面臨很多問題,成為農產品出口的小省,而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河南省農產品發展模式的滯后。因此,積極采取措施加快轉變河南農產品的發展模式,對于促進河南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4.1優化“公司+協會+農戶”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農產品出口質量
實踐證明“公司+協會+農戶”發展模式對于河南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發展,還是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的。但是要在農產品的出口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出口基地的作用。要根據國際市場標準來進行建設,重點扶持一批優勢農產品,實行農產品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同時在資金上也要適當重點扶持具有優勢的農產品,最終實現以點代面,促進河南農產品出口的全面發展;要在穩定農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推進農地所有權、承包權和使用權三權分離,鼓勵農村土地的使用權有償流轉,農戶之間可以互換土地使用權,從而促進土地的相對集中,便于實施規?;洜I,實現生產源頭確保河南農產品出口的質量。
4.2轉變發展模式,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
生態農業是在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技術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的農業體系,生態農業能夠減少農業的自身污染問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而且采用無污染、無公害的工藝措施,使得農產品的生產符合食品衛生質量的標準,而綠色農業是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采用高新技術生產綠色農產品,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發展模式能夠有利于河南農產品出口突破綠色貿易壁壘。
4.3轉變發展模式,要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優質高效農業
河南省有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比如信陽毛尖、原陽大米、靈寶大棗等等,這種具有明顯地理標志的特色農產品,既能夠表明農產品的質量,而且是一種知識產權。發展河南特色農業是河南農產品出口走向國際市場的護照,同時也要重點提高區域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的附加值;優質高效的農業不僅經濟上有效、技術上先進,而且環境上具有可持續性,這種標準化、合理化、規范化的農業生產能夠適應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最終實現農產品產業轉型為健康持續的產業。
4.4要積極推進河南農產品出口服務體系建設
要結合《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切實加強河南農業標準化體系、藥物殘留檢測檢驗體系、疫情疫病防治體系以及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要重點提高河南出口農產品的安全衛生質量和出口競爭力,幫助出口加工企業做好基礎工作,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意識;要加強外向型農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培育,積極支持外向型農產品行業協會或同業商會充分運用WTO規則,積極開展國外反傾銷和反補貼的調查應訴等活動,維護河南農業的合法利益;要積極建設河南省農業外經信息網絡,積極了解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各方面的信息并能夠及時提供國內外農產品出口市場的供求和價格變動等動態信息。
- 上一篇:連鎖超市物流共同化策略
- 下一篇:發展包容性提升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