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5-29 03:41:18
導語: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需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我國實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我國民生的基礎。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的必然選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農業經濟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農業是我國國民的經濟載體,若不積極轉變農業經濟模式,很容易造成惡性循環,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實現國民收入,實現農業產值的增加。通過積極改變農業發展模式,能夠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價值,同時能夠減少副產品對環境的污染,順利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我國農業生產現狀促使我國必須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化肥、農藥、飼料等科技制品在農業中使用,使得農業生產對于自然環境的污染加重,如果不及時采取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會遭到更大的破壞。因此,實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我國目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與面臨問題
(一)農業經濟增長速度慢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我國農業的經濟增長速度卻十分緩慢。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長期以來采取農業補償工業和城市的發展策略,使得大量的農業資源流人工業和城市當中,導致城鄉二元化結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人口收入遠高于農村人口收入,且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進而導致農業經濟發展遲緩。
(二)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村經濟在結構布局上還存在一定問題。首先,以農業為主導發展方向的農村經濟,在種植結構上還存在不合理現象。種植結構單一化,種植作物科技含量低,缺少優質高效經濟作物,不能通過科學技術的培育,豐富作物種類。第二、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后,缺乏開拓新的產業經濟的意識,整體經濟布局保守落后,缺少打開局面的勇氣。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不利于農產品實現深加工,獲取較好的產品附加值,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生態環境惡化我國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帶來了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具體表現如下:第一,農業灌溉用水低效率的使用及鄉鎮企業的粗放式經營管理,導致大量的水資源浪費,空氣以及水源的污染十分嚴重;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在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時候,不合理的使用肥料、化學藥劑等,導致土壤的嚴重污染;第三,為了增加收入,農民不合理的開采土地,導致非農占地的失控,導致大量土地的荒漠化及貧瘠化,促使可耕用地大量的減少,地下礦產資源的破壞日趨嚴重;第四,嚴厲的計劃生育措施并不能遏制農村社會的高生育傾向,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快速增長,導致人均占有的耕地、水、礦產資源等呈現加速減少的趨勢,嚴重影響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
(四)農業投入不足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不斷加大投入,以保證農業經濟獲得較大的發展動力,并取得先進技術的支撐,而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資金投入還明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農民的年收入偏低現象,致使許多農民選擇進城打工,而不愿死守效益低下的土地,造成了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對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另外,農村中一些鄉鎮企業因得不到足夠的擴產資金,整體效益較為低下,員工的工資低難以留住技術人士,阻礙了農村企業經濟的發展。
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加強我國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第一,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嚴禁為增加經濟收入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第二,采取積極措施整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貧瘠化的環境問題,例如可采取退耕還林、防沙治土的措施等,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第三,實現農產品深加工以及農副產品回收再加工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和附加值,降低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費,進而降低環境的污染,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資源應加快農村網絡的布置盡量讓農民有條件通過網絡等現代化媒體工具,及時關注和了解當下的農業發展動態,能對農業整體的發展趨向有基本的判斷。首先,借助網絡信息對外加快農產品的推廣力度,避免農產品的大投入、低收益現象,盡量通過減少對外銷售運費,以及搜取更好的銷售途徑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的整體收益。
(三)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布局,走集約型發展道路首先,應不斷豐富農作物種植種類,引進富有經濟效益的作物品種。同時,應盡量種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型的、高效的農作物,提高農業種植效率。另外,還應不斷挖掘農作物的附加值,盡可能將農作物進行深加工后,再行出售,增加農作物的經濟收益。
(四)采取更多的惠農政策,加大農業投入要對農村采取更多的優惠政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鼓勵農民種地,加速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農業經濟與農村經濟和諧發展。同時應積極加大農業投入的力度,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比例,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盡可能的留住農村勞動力,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此外還應該加大力度扶持鄉鎮企業,通過資金投入以及技術人員的合理配置,不斷提高鄉鎮企業的經濟效益,盡量留住技術人員,進而促進農業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總之,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總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村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還能推動我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立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大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村經濟的和諧發展。
作者:張德卿 單位:黑龍江省綏棱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服務站
- 上一篇:創設教學情景在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 下一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語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