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環境設計理論分析
時間:2022-04-25 11:02:27
導語:新農村環境設計理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一,進一步提高對“以人為本”的認識,深化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將這一概念運用于贛南新農村的建設中,真正做到以農民為本,造福當地農民。二,體察民情,真正了解什么才是當地農民最需要的。設計師要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的同時增進對當地農民的思想情感,深入人民之中,體察人民的愿望,真正把握當地農民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創造出一個讓贛南廣大農民滿意的新農村環境。三,更加關心弱勢群體,進一步開展這方面的設計工作。這是當今設計上“以人為本”的薄弱環節。我國的農村老齡化率是15.4%,高于全國老齡化率13.26%,贛州全市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口近100萬,占農村總人口的13.03%。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當今形勢已十分嚴峻,所以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論
我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民俗和各民族的風俗由于地域的不同也都呈現出不盡相同的形態,這也就形成了我國絢麗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隨著贛南地區經濟發展越來越快,農民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在他們心里就形成了“存錢不如蓋房”的理念,于是農民們都爭相蓋起了獨棟小樓,樓越蓋越高,而地域特色卻越來越多地喪失。我針對贛南地區所存在的這些文化缺失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分為以下的兩方面:一是缺乏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在當今國內,新農村環境設計大多是簡單而平庸的復制,缺乏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可以從對文物古跡和地域風貌來研究地域文化的差異,更要透過這些文化表象總結歸納出一些本土文化的特質,合理地利用例如文化個性和文化類型等的一些自身的地域優勢,綜合發掘與保護,提煉與創造的方法,來構筑贛南新農村本土環境藝術設計。二是不具備地域特色文化的整體性。客觀來講,每個地域的個性特征的形成和變化都會受到一些來自于外界的例如地理、歷史等的各種因素長期以來的影響。這些文化特征的迥異也形成了各地獨特的文化景觀環境。但是如果喪失了地域文化,就像是沒有了民族傳統,變成無本之源。
三、生態村莊的設計理念
生態設計的理論的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相互之間的作用和影響,是一種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設計方法,它保護和維持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在贛南,農房的院落是一個農房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贛南新農村建設的時候要特別注重院落的設計,在設計時,要在考慮裝飾性之余多考慮實用性,要鼓勵農民多種植觀賞性的植物以及瓜果蔬菜。這樣可以大力推廣村鎮庭院經濟,同時也可以飼養一些家禽或者有經濟價值的昆蟲,這樣不僅可以美化院內環境從而達到美化村落環境的目的,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通過實地調研、認真分析,我對贛南新農村農宅建設提出了一些設計方案。例如在住宅內使用太陽能進行供暖、制冷和發電;運用生態建材建造村鎮住宅建筑;合理地利用沼氣技術處理有機廢物,提供燃氣能源;利用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進行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等。
四、因地制宜的設計理論
因地制宜是現代設計師非常推崇的設計理論,具體是指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將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進行分析,制定出相應的妥善措施。現代城市研究和區域規劃理論的先驅者英國生物學家格迪斯強調以當地居民的意見和價值觀念為指導和設計基礎,在尊重當地的人文自然特點的前提下,將自然區域作為規劃的框架,通過實地調研和走訪,真正了解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地理歷史條件等方面的因素,利用體驗指導工作。具體到新農村建設上來,就要求我們要合理地利用農村當地的各種資源,從而達到因地制宜的目標,每個地方的每寸山地都是公共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新農村的公共環境一定要注重該區域所具有的地域性,充分利用具有當地特色的當地原有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樹木、池塘和地形,以節約用地和降低費用。盡量利用坡地作為綠化用地,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建筑布局和當地農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特有的生活方式設計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公共環境。因地制宜是人類與大自然長期共存于適應的結晶,所以新農村的建設必須建立在地域特有的自然特色之上,做到盡力尊重它,進而盡可能地利用它。對于不利的地理自然環境,要想辦法利用其優勢,而不是一味地破壞它使之適應人類發展,因為這樣的發展只是短暫的發展,長此以往必會遭到自然的報復、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作者:王婕工作單位:贛南師范學院
- 上一篇:財政局內部監督檢查工作方案
- 下一篇:新農村基層檔案發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