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水利工程河道規劃設計分析
時間:2022-11-19 11:36:39
導語:生態水利工程河道規劃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水利工程是城市基礎建設工程項目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著水資源、水環境保護、防洪抗災等作用。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的背景下,加強水利工程優化建設至關重要。基于此,在實踐工作經驗中總結上,以水利工程下的河道規劃設計為例,就基于生態水利工程下河道規劃設計進行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河道規劃;生態環境
在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隨著環境污染與資源短缺問題的日漸加劇,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重視并實施的重要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為全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河道規劃設計中,相關單位以及工作人員應將生態保護工作與水利工程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提升河道治理力度,促進城市規劃與基于設施建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1工程概述
為保證研究的準確性、科學性與研究結果的可借鑒性,以某河道建設工程為例,主要針對基于生態水利工程下的河道規劃設計進行了分析。該工程河流全長為12.5m,河流的流域面積約為44萬km2,屬季節性河流。因此該河流的斷水狀態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加之受城市建設與居民生活影響,存在較為明顯的水污染問題、生活用水短缺問題;河段河岸線不明確、河道防洪抗災能力差等問題。對此,在進行河道規劃設計時,為改善現階段河道存在的問題,需將河道規劃設計與生態環境保護、景觀設計進行有效融合,用以提升河道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河道治理與水利工程建設工作中的有效落實。
2基于生態水利工程下河道規劃設計
2.1河道規劃設計總體思路。根據河道實際情況,結合我國相關規定與技術標準,提出如下建議:為提升河道防洪抗災能力,改善水資源短缺問題,許進一步擴建并河流周邊水庫,提升水利蓄水能力(至少在10倍左右);對河道藍線與綠線進行科學規劃設計,保證河道藍線寬度在30m以上,綠線寬度在35m以上,湖泊區域的綠線寬度在30m以上,藍線在60m以上;融入景觀設計理念,利用“城河一體化”建設方法,進行河道景觀的科學規劃,例如在壩體設計中,為獲取河道景觀睡眠效果,可適當提升蓄水壩的數量(10~15個左右),并可將攔蓄壩與城市夜景景觀設計進行有效融合,提升整體設計質量。2.2基于生態水利工程下河道規劃設計的方法。2.2.1嚴格遵守相關規劃設計原則。在基于水利工程下的河道規劃設計中,為保證河道規劃設計與生態、景觀的有機融合,需嚴格遵循以下幾項原則進行實踐操作:可持續發展原則,即在河道規劃設計中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河道治理與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并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提升河道整體服務質量與水平,從而實現人們生活環境、生活水平的有效改善;實事求是原則,即河道規劃設計過程中,在借鑒優秀經驗的同時,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現有針對性地規劃設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改善問題,保證生態系統功能完整性[1]。2.2.2進行河道科學規劃設計。在遵循上述原則基礎上,對河道做出了如下規劃:基于實踐調研結果,對河道及其周邊城市用地情況進行科學調整與管控,從而提升河道周邊綠地面積;建立河流綠色廊道,構建生態系統功能相對完善的城市河流網絡結構,并通過建設生物棲息地,進行城市生態環境修復;通過構建不同河道景觀區域,完善河道景觀功能,實現河道治理、生態保護、景觀建設三者的有機結合。在遵循上述原則基礎上,對河道做出了如下設計:依據河道實際情況,對河道河床、線形進行了科學設計,包括河道寬度、河道深度、河道淺灘范圍等;結合河道周邊環境特征,采用行之有效地設計方法,進行河道斷面設計,包括“復式斷面法”、“矩形斷面法”的科學運用;從河道常見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如水閘、跨河橋梁、堤壩等,進行河道生態與景觀設計,如采用自然巖石形式,進行河道堤壩設計,提升堤壩審美性[2]。
3結論
水資源污染與短缺是現階段我國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所需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對此,加強基于生態水利工程下河道規劃設計質量,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河道治理工程的有效融合對維護生態平衡,改善水資源污染,實現水利工程項目作用的最大化發揮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基于生態水利工程下的河道規劃設計,為河道規劃設計實踐提供指導依據,從而實現綠色河道生態系統的構建,促進社會生態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云洪.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規劃設計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17(10):205-206.
[2]黃曉雷.論水利建設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J].河北企業,2017(1):62-63.
作者:高福紅 單位:新疆雙河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 上一篇:當代社會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探究
- 下一篇: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