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英譯的遺漏現象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14 11:08:00
導語:古詩英譯的遺漏現象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異,這就注定了英譯古詩時必然會出現文化信息的遺漏,這也就需要譯者在認真讀懂原稿的基礎上懂得變通,抓住文化內涵的核心,由詩詞的表層結構深入到其深層結構,盡力展現其“意”的傳神和生動.本文通過實例分析了在翻譯唐詩宋詞過程中文化信息的遺漏現象,同時還給出了一些處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詩詞的英譯過程中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文化的溝通.
【關鍵詞】:古詩英譯文化信息遺漏
引言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要傳遞的不僅是出發語的語義信息,還要傳遞其所附著的文化和語用信息。但是以出發語作為母語的詩人在創作時其意向讀者,通常不包括外國讀者,尤其不包括非本族語的讀者。因此在本族語交際雙方認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其他文化的讀者來說卻常常不知所云。詩歌是語言最凝練、最精粹、內涵最豐富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積鍵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別這就往定了英譯詩歌時必然會文化信息的遺漏。文化信息遺漏,是指翻譯中由于文化因素所引起的某種文化中的文化形象,文化涌義等的損失。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譯發生的本源,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翻譯活動離不開文化。翻譯的目的是實現文化之間的交流。因而,在文化進行相互滲透,相互吸收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文化信息遺漏的現象。本文將就唐詩宋詞英譯中出現的這類現象通過實例進行探討,同時還給出了一些處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詩詞的英譯過程中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文化的溝通。
一、歸化造成的文化信息遺漏:即以讀者為中心,直接用目標文化來取代出發文化
這種翻譯雖然有助于給譯文讀者在理解上掃清障礙,但是由于翻譯尤其文學翻譯的功能之一就是促進文化交流,所以一味歸化勢必靚弱文本的文化魅力,限制了譯文讀者的文化視野。請看霍克斯翻譯《紅樓夢》時,對《好了歌》第一小節的處理:
世人都曉神仙好,Menall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惟有功名忘不了。Butwithambitionwonthavedone,古今將相今何在,Where二thefamousonesofdaysgoneby,荒象一堆草沒了。
IngrassygravesTheylivenow,everyone.《好了歌》主旨是,凡人只有看破了紅塵,當了和尚或道士,修成正果,成了神仙,才是最自由快活的。第一小節是要人們看清功名利祿到頭來全都是一場空,這體現的是道家“虛無”“無為”的觀念,完全符合玻足道人的身份。但是英譯過后西方讀者看到的只是他們自己的基督文化,承認“原罪”,執著于精神就贖。因此在英美讀者那里本來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如今成了“同門”,歸根結底這都是歸化惹的禍。
二、刪譯造成的信息遺漏:即有時譯者為了語篇連貫,故意刪除一些文化信息
漢詩頗多具有文化內涵的詞語,有些譯者由于不能識破和把握其中奧秘,冒然側除相關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缺失。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有一句“霉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HerbertAllenGiles把它翻譯成"Thecrystaldewisglitteringatmyfee.Themoonsheds,asofold,hersilverylights這里Giles將“今夜”“故鄉”剮去,看似損失的只是一兩個字,而實際上卻丟失了源語言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今夜”點明了時令,指出寫詩的時間是在白霉節的晚上“故鄉”突出了作者對月亮的主觀感受,進一步襯托出思鄉之情。所以這兩個詞理當譯出。同樣,許淵沖對李商隱《錦瑟》一詩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翻譯也進行了剮譯:"Dimmorningdreamtobebutterfly,Pamorousheartpouredoutincuckoo’scry."許譯明顯剮去了兩個體現中國鮮明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讀完譯詩英美讀者可能會迷惑,是“誰”曉夢迷蝴蛛,是“誰”春心托杜鵑。原詩因為用典凸現出詩人對人生的浩嘆;通過莊生(哲學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的出場,闡明了人生無常,夢幻飄渺的道理。但如果譯者只是空洞的向譯文讀者呈訴兩個沒有主角的事件,他們則很難發現這兩者有何關聯,甚至還可能對幾百年前中國詩人的邏輯思維質疑起來。
三、意譯典故造成文化背景的信息遺漏請看下面一段秦觀《踏莎行》的翻譯:
霧失樓臺,thetowereachlostinthemist,月迷津度,theferryveiledbythelunarlight,桃園望斷無尋處。’fheancientidyllichavenisentirelyoutofsight.可堪孤館閉春寒,
howcanIbearspringcoldinalonelydwellingroom,杜鵑聲里斜陽暮?Hearingthewanderingcuckoo’svoiceinthesundowngloom?釋寄梅花,Mumeflowerssenttomeposthaste,魚傳尺素,
andletterstoofromkinsfolkandfriend,砌成此恨無重數。pileagonyonagonywithoutanend.郴江幸自繞郴山,ChenriveryoualwayspassMountChenwithyourwindingflow,為誰流下蕭湘去。
ButwhereforeshouldyoufallintotheXiaoxiangbelow?這首詩有一些關鍵詞如“津度”、“桃源”、“釋寄梅花”、“魚傳尺素”都蘊涵了深刻的象征意義,涉及到中國佛道文化和文學故事。但是翻譯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譯者只能采取意譯即譯出詩人的本意,向譯文讀者隱瞞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這樣做當然會削弱原詩含蓄式的審美效果,但是依筆者看來這卻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就拿“津度”這個詞來說吧,它本來是一個佛家術語,佛語稱普渡眾生為濟水的津梁,津度也就是指獲得救贖的渡口,所以詩人暗用短短兩個字的典故所表達出的迷茫和仿徨的心境決不是一個“ferry”就能替代的。原詩中“桃源”一詞能讓讀者迅速地聯想到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所虛構的那個世外仙境,以及自然地想起那膾炙人口名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口口”,意譯成“theidyllichaven”之后,譯文讀者當然就不會知道秦觀在這里提到桃源一方面因為它是避難之所,另一方面還因為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很近的緣故。至于原詩中的“釋寄梅花”和“魚傳尺素”分別涉及到兩個歷史故事。如果直譯讀者則不得要領,加注解釋又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不得不意譯,但降低了譯詩的文化含量。
四、對文化信息遺漏現象的處理方法
對遺漏文化信息的處理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盡力在目標語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展示來源語文化,但同時也要承認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不可譯現象,在某些情況下不得已要“忍痛”舍去一些東西。這種情況下的“舍去”并不意味著胡亂刪去或拋棄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和涵義,而是為達到翻譯的目的,即實現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采取的文化虧損處理。
根據文化信息遺漏的不同原因,本文將分三部分來介紹其處理方法:
第一種是針對由對同種事物不同稱謂所引起的文化虧損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遷就目標語,采取“舍”的方法。例如: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鵲橋仙》
Cloudsfloatlikeworksofarts;
Starsshootwithgriefatheart.
AcrosstheMilkyWaytheCowherdmeetstheMaid.
在這個例子中對“銀漢”(即銀河)的翻譯為“MilkyWay",是遷就了目標語的說法。當然,譯文中出現了文化信息遺漏,因為“河”與“路”還是有區別的。但是譯文已經將原文的大意傳達出來了。如果一定要把銀河譯作"SilverRiver",那么就一定要加注釋進行解釋,否則英美讀者就會不知所云。
第二種是針對同種事物不同涵義所引起的文化虧損進行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也是以“舍”為主,只要將其意譯出即可。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此涵義對全詩起較大作用,可以在譯文中保留原來的形象,然后通過加注釋進行說明。例如: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王維:《洛陽女兒行》
Hecherisheshisdarlinglovesomuch
Ashimselftoteachherdances;
Andgivesawayhiscoralinsheerspite
Sincehisemeraldentrances.
InChineseliterature,an"emerald"connotesagirlofgreatbeautybut(Alas!)
fromalowlyfamily.
王維的《洛陽女兒行》講述的是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嫁入豪門的故事。在詩中,“碧玉”指的是小家碧玉,即出身不高的美貌女子,這是來源語讀者很容易領會的,而“碧玉”一詞在目標語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涵義,然而這個詞在詩中起著較大的作用。因此譯者則將這個詞保留在譯文中,然后再通過注釋來使譯文讀者易于理解領會。這不失為處理這類文化虧損的一種好方法。
第三種是針對由典故所引起的文化虧損的處理。由于由典故引起的文化虧損較多,對其處理方法也可分三類:保留形象加注釋;用意譯而舍棄其形象;通過同位語等方法既傳達其義又保留其形。
第一類方法,即保留文化形象,然后再通過加注釋來幫助譯文讀者理解,是一種以“取”為主的處理方法。請看下例: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元鎮:《菊花》
AroundthecottagelikeTao’sautumnflowersgrow;
Alongthehedge1strolluntilthesunhangslow.
Tao你an(365-427)wholovedthechrysanthem.
以上便是第一類方法的例子之一。此詩中出現了一個典故“陶家”,在翻譯中如舍去則會破壞原詩的意境,然而用意譯的方法又較難處理,很容易破壞原詩的整體的形美和音美。因而譯者采取了這種方法。
第二類方法,即采取意譯的方法而舍棄原來的外形,是一種以“舍”為主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要求譯者對原詩詞有一個較深的理解,能較好地把握詩詞中典故的用意及其精髓。不然容易造成既失其形又損其意。當然,運用此方法而取得較好效果的例子也有很多。請看下例:公務員之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Wheresongstressknowingnottheefofconqueredland,
Stillsingsthesongscomposedbyacapturedruler’shand.
《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陳后主叔寶所作的艷歌《玉樹后庭花》,后來通常用來指亡國的靡靡之音。譯者雖然舍棄其原來的外形而采取意譯,但是已經較好地將原詩作者的意思,心情和意圖表達出來。
第三類方法,即保留其原形又通過同位語和介詞短語等方法來傳達其意的方法,是一種以“取”為主但同時兼顧譯文讀者的理解感受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還可以加注釋,“最好能做到使讀者不看注也能看懂大意,讀了注可以加深對我國一些人名、地名、歷史、典故的了解。”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決由典故引起的文化虧損的方法。請看下例: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Whyneedthe伍angfluteplaininasongofPluckingWillow?
SpringbreezeswouldnotbewaftedouttheJadeGatePass.
詩中提到的“楊柳”指的是古代歌曲“折楊柳”,而不是一般意義的楊柳樹。譯者采取了這種既保其形又傳其意的方法,既保留了原來的文化形象,又使讀者明白其所指,不至于將一支曲子誤認作一棵樹。
五、結束語
詩歌是語言最凝練、最精粹、內涵最豐富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積淀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極大差別這就注定了英譯詩歌時必然會文化信息的遺漏。對于這種現象在翻譯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方法。翻譯這些詩詞實際上是為了介紹中國文化,介紹中國文化中的一塊瑰寶。王守義先生說過:“我們英譯中國古詩詞的目的是為了介紹中國的母體文化,使其在全世界被承認,對正在形成的世界文學產生影響,而且事實上也已經產生了影響。”因此在選用方法時應時時記著翻譯的目的,盡力在目標語所能承受的負荷內展現來源語的文化。
- 上一篇:知識作業工效學研究探究論文
- 下一篇:剖析自然資源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