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學生數學建模意識微課教學

時間:2022-02-16 10:11:38

導語:低年段學生數學建模意識微課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年段學生數學建模意識微課教學

摘要:本文闡述了錄制微課對培養學生建模意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鼓勵低年學生錄制微課有積極意義,主張提高小學生建模語言表達能力,通過任務驅動和學生自主錄制微課,逐步深入學習建模內容,培養并增強學生的建模意識。

關鍵詞:低年段數學;微課;建模意識

一、錄制微課對培養學生建模意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年級現象”備受關注,很多人認為小學三年級是道坎,有的學生一、二年級數學成績很好,到了三年級就斷崖式下降。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現象,那么學生一、二年級數學成績好只是表象。一、二年級是學生初步感知數學的重要時期。低年段數學知識是基礎,對于低年段數學教學包括建模教學必須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讓學生從小接受正確的教學模式,真正掌握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現短暫成績好的現象?!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钡蛯W段學生有其獨有的年齡特點,有趣的教學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近幾年,微課程正逐漸形成新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地擇所需微課進行學習,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匆槐椴蝗缱鲆槐?,讓學生錄制微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筆者對錄制微課(特別是時長3分鐘以內的微課)培養低年段學生數學建模意識做了探究,為他們進入中、高年段進行數學模型學習奠定基礎??梢?,低年段的數學學習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小學低年段是學生建立模型意識的重要時期。微課的錄制,相當于對知識點進行再梳理,深入認識各類數學問題,使學生思考問題更全面、更細致,分析問題更有條理性,進一步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增強學生的建模意識,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為建模打基礎。學生數學語言轉換越充分,建模越順利,數學建模能力提升越自然。學生能準確用數學語言、符號表述問題是建模學習對語言方面的要求,也是深入學習建模的基礎。聽一遍不如說一遍——區別于傳統課堂,現在的課堂教學更重視“讓學生多說”。低年段學生年齡小,在課堂上多是一問一答式的說,很多時候他們要根據教師的問題或提示來表達。教師布置學生錄制微課后,學生會反復練習怎么說才能讓別人聽懂。有的學生看了視頻,覺得講得不夠好,又重新錄制。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有了質的提升,不僅能說得簡練、完整,而且對數學問題的表述更加系統、更有條理,邏輯性更強。一般來說,學生的語言能力強,他理解題目的能力就強。很多時候,學生能夠邊說邊在腦海中提取數學模型。(二)增強認識與應用模型的意識,提高數學素養。當前的教育特別強調學科能力,教師傳授知識容易,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馬云鵬教授提出:“數學核心素養基于數學知識技能,又高于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核心素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有,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蹦P退枷胧切W生應具備的數學思維能力之一。數學建模是學生“對現實問題時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方法構建模型解決問題的素養”。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用建模的思想方法來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讓學生體會模型思想。微課的錄制可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對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非常有幫助。1.“知其然”加深學生對各類數學模型的認識,培養學生模型意識在教學一年級“比多少”時,學生有了生活經驗,很容易直觀判斷“哪個多,哪個少”。但學生在做如下練習:△△△○○○○○()比()多,()比()少,還是有一些人出錯。比如一些學生錯誤地認為:(△)比(○)多,(○)比(△)少,還有一些學生誤認為(○)比(○)多,(△)比(△)少。其實,如果教師將題目改為在多的后面畫鉤,或直接問“()多,()少”,全體學生都能答對。為什么學生答題錯誤呢?一個學生只是說,因為圓形多、三角形少,所以在多字前面的括號里畫了圓,在少字前面的括號里畫了三角形,看見還有兩個空,又畫了兩個圖形。錯誤原因在于這些學生沒有深入認識比多少的模型,沒有理解比較的意義,這就是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讓學生錄制這道容易出錯的題目的分析解答過程——有的學生是這樣說的:“這道題要求我們將圓形和三角形進行對比。通過一一對比,我發現圓形有多余的。所以我認為圓形比三角形多。”這個學生一邊說一邊指著多出來的圓形,畫(○)比(△)多?!叭切尾粔?,所以三角形比圓形少,”他一邊說一邊指著缺少三角形的空白處,還在圖上畫了一條豎線輔助,畫△)比(○)少。還有學生邊擺學具邊講解,將比多少的模型直觀演示出來。學生通過這樣的講解,加深了對比多少這類模型的認識,“知其然”。2.“知其所以然”促使學生應用已有模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模型的意識二年級數學教材中有這樣的一道題:小明要買一雙標價72元的溜冰鞋,還差25元,小明有多少錢?這類題是易錯題,經常有學生搞不清用加法還是用減法來解決。有的學生看見“差”這樣的字眼,理所當然地認為用減法。有的學生認為差25元,就是要加上25元。如果學生對比多少的模型有深入的認識,就不會出現這樣片面或錯誤的想法。班上有一個學生錄制微課講解了這一道題。他先將題目讀了一遍,然后分析:“還差25元,就是說明明的錢不夠,要比72元少25元,所以要用減法:72-25=47(元),小明有47元?!倍潭痰倪@幾句話,可以看出這個學生已經有用模型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了。又如,筆者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原來有多少”時,問:“剛開走了9輛車,停車場還有5輛車,停車場原來有多少輛車?”這也是一道易錯題,有的學生看見“走了”,就認為要減,錯誤地列式14-9=5,甚至寫成9-5=4。學生錄制微課時,會注重講解為什么要用9+5。有個學生是這樣講解的:“原來”是指這9輛車沒有開走之前,所以要把剩下的5輛和開走的9輛加起來,9+5=14,原來有14輛車。這其實就是應用了加法的模型來解決問題。錄微課要“知其所以然”,這樣無形中促使學生應用已知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低年段錄制微課的建模教學策略

(一)微課進課堂,培養小老師,建立直觀認知。對低年段學生來說,錄微課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挑戰。為了讓低年段學生順利開展錄微課活動,教師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微課進課堂,并培養小老師。鑒于低年段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教師約定學生錄制微課時間在3分鐘內,區別于一般微課(學生錄制的這類微課被稱為小微課)。1.微課進課堂,建立直觀模型認知低年段學生年齡小,自學能力不強,需要教師花一定的時間去引導“如何利用微課自主學習”。筆者先將微課引入課堂教學。微課通常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耗時短。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運用微課,是教學手段的有力補充,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理解概念。教學中,微課可以用在對新授知識進行回顧的環節。例如,筆者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1—5的認識”時,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數各物體數量,抽象出數字1、2、3、4、5,再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增強他們對數字的認識。筆者隨后播放微課:“1可以表示一只狗,一根小棒,一個本書,一個圓點,等等。增加一個圓點,讓學生直觀認識到1個圓點再增加1個圓點,就是2個圓點……”借此讓學生直觀建立1—5的數字模型,加深他們對數字含義的認識。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進行重點、難點突破。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除法豎式”時,先提問:“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筆者借助微課演示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的過程,說一說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可以分成3組,還剩下1根?!贝丝?,筆者停頓播放微課,指著分好的小棒問學生:“每組4根,分了3組,也就是分掉了幾根?”“可以怎樣算?”接著,繼續播放微課,讓學生邊操作,邊說一說分的過程,再觀看微課理解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學法豎式的寫法。最后,再次播放微課“二年級除法豎式”,讓學生對寫除法豎式的過程進行回顧,總結寫除法豎式時需要注意什么。低年段學生學習能力不強,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教師的指導要到位,千萬不能以微課代替新課。2.培養小老師,教會學生講解技巧,為建模鋪墊微課與微視頻不同,錄制微視頻比較自由,可以讀、演、說、錄自己喜歡的內容。微課強調課程教學,注重學生講解方法,同時強調錄制者的“教師”身份。為了讓學生在錄制小微課時能更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使表達更清晰、有條理,在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小老師。低年段學生有個優點:想說,敢說。但是,學生剛開始的說是不完整的。因此,從學生回答問題開始,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完整地說,清楚地說,有條理地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請學生當小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教會學生講解技巧。二年級,學生認識乘法后,經常做這樣的題目:(1)學生排隊做操,每行有4人,正好站了5行,一共有多少人做操?(2)學生排成兩行做操,一行有4人,另一行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做操?有一次教師出了第2道題讓學生做。答錯的不少。第二天,筆者請學生當小老師,講解這兩道題目。A學生說:“解第1題要用乘法,4×5=20(個)。解第2題要用加法,4+5=9(人)。大家同意嗎?”很多學生回答:“同意。”教師追問:“為什么?”很多學生舉手。教師請B學生當小老師。B學生說:“第1題,每行4人,就是說一行有4人,站了5行,每一行都是4人,那么一共有5個4,所以用乘法計算,4×5=20(人)。第2題,排成兩行做操,注意了,一共只有兩行,一行是4人,另一行是5人,問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問總人數,所以只要把兩行人加起來就可以了,4+5=9(人)。我的講解完畢?!薄靶±蠋熣f的有道理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C學生舉手了,“我們可以畫圖表示”,邊說邊畫(用一個個小圓圈畫出做操學生的陣位)。“剛才三位小老師講得怎么樣?你最喜歡哪位的講解?”大家一致認為C學生講得最好,因為有了圖更容易區分用加法還是用乘法。第一位小老師只是把答案說出來,沒有達到教學效果。第二位小老師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兩題的解答關鍵。第三位小老師結合圖把加法模型、乘法模型呈現出來。后面兩位小老師的講解,表明他們能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筆者讓學生回家后錄微課,可以選一道題錄,也可以兩道題都錄,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建模。在教學中,教師適時的點撥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特別重要。(二)任務驅動小微課的錄制,讓學生愛上建模。在學生錄制小微課的初始階段,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而且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先錄制任務驅動式小微課。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在任務驅動式小微課中,任務是主線,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根據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制定以下學習任務卡,讓學生根據教師設定的任務提示內容來錄制小微課。第一類:預習類小微課。教師根據預習的內容,提示學生圍繞以下問題推進:這節課將學習什么內容?從例題中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可以利用什么學具來幫助學習?預習了這節課后,遇到什么問題?需要得到什么幫助?預習任務的驅動使學生更全面了解學習內容,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應用知識遷移方法學習新內容,形成一條比較完整的數學知識鏈。第二類:錯題類小微課。教師結合平時練習中的錯題,制作錯題卡,提示學生重點從解題方法以及做題時應注意哪些方面來錄制微課。錯題任務的驅動使學生更容易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做題前讀懂題意、做題時找準方法、做題后自覺檢查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運算能力和反思能力。如前述的“除法豎式”教學中,學生在學法豎式后,對豎式的寫法是很容易出錯的。教師讓學生錄制小微課時,說清楚豎式中每個數代表的意義,可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除法豎式的理解,也更加明晰除法豎式的知識模型。第三類:復習類小微課。對需要歸納、總結的內容制定復習卡,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整理。復習任務卡讓學生更有條理地整理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歸類、總結方面的能力,比如“認識分米和毫米”后,讓學生整理學過的長度單位、進率。這對學生構建知識鏈條大有裨益,也將會為后階段進一步數學建模奠基。第四類:活動類小微課。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制作活動卡,鼓勵學生做實驗,將活動過程錄制下來,比如“擺一擺”“量身邊的長度”“杯水中放糖”等?;顒尤蝿盏尿寗邮箤W生愛上各類實驗活動,增強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愛動腦,肯操作——為學生以后構建模型打下良好基礎。(三)自主錄制小微課,自主探究建模。經過一段時間任務驅動式小微課的錄制,學生對小微課的錄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時即便教師沒有布置任務,學生也會自主錄制自身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與同伴分享,將錄制小微課從被動任務轉變為自覺行為——實現從任務驅動式小微課到自主錄制小微課的轉變。筆者建立班級數學學習討論群,讓學生將錄制好的小微課上傳班群,相互學習。學生很喜歡看同伴的小微課,在學校也會相互交流。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引用小微課,讓學生教學生,效果不錯,同時開展自評、互評等學習活動。有時候,教師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想法來解決問題,更能引起學生共鳴。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自主錄制微課,加強交流,樂于探究,正是建模教學應該倡導的理念。學習是一種能力,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以課程標準為指導,致力于教育教學改革,讓學生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數學建模思想的培育對學生數學學習有重要的意義,鼓勵低年段學生錄制微課,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非常有幫助。

作者:鄧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