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探究
時間:2022-07-14 02:56:44
導語:和諧社會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城鄉教育的非均衡問題越來越突出,阻礙了義務教育的和諧發展,影響了國民教育的穩步前進。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選擇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共同進步和提升我國綜合實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關鍵因素。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和諧發展:一要構建新的義務教育財政投入機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二要實施城鄉教師流動制度,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三要加大鄉村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促進鄉村教育發展;四要推進城鄉教育標準化建設;五要合理調整農村學校的布局。
[關鍵詞]和諧社會;城鄉教育差距;教育均衡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已經初步進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與此同時,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三農”問題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難點,而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關系著社會公平。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國家建立和興盛的基礎。盡管這幾年黨和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和社會支出,也把農村教育放在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農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然而城鄉教育非均衡發展的現狀依然是和諧社會背景下的聚焦問題。
一、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意義
自古至今,由于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因而教育一直沒有脫離統治者的管理和掌控。朱舜水曾說:“敬教勸學,建國之大體;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1]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以、鄧小平、、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萬眾一心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擴大了受教育群體。教育的良好發展關系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同時促進著個人的健康全面發展,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我們知道,在如今和諧社會的環境下,我國的教育還有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的發展不均衡,鄉村教育在綜合實力上與城市教育存在著無法逾越的差距。所以,農村教育的發展對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有著重要意義。(一)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1.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有助于完善基礎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就如同修建房子開始的地基一樣,是人們向更高層次水平發展時必須實施的基礎性工作,是21世紀培養現代化科學人才的基礎。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基礎教育深入改革以及社會主義民主化的實際要求。城鄉基礎教育的統籌,其重中之重就是解決教育的公平問題。而城鄉教育非公平主要體現在鄉村教育遠遠落后于城市教育。因此,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就在于加大發展農村教育,尤其在偏遠落后的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促進受教育權利平等,實現其綜合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實現地區基礎教育公平和城鄉基礎教育的公平發展。只有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才能完善基礎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有利于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就是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設備、先進的教育理念組織實施的教育。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統籌全局的基礎性作用。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就是均衡城鄉教育。鄉村教育的發展不足是教育現代化的短板,因此均衡城鄉教育發展,把鄉村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是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它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使教育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從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促進教育的現代化。(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關鍵。1.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有助于社會穩定,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導致了鄉村教育遠遠落后于城市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和諧,滋生了一些對社會穩定不利的因素,其中鄉村青少年違法犯罪便是最突出的問題。青少年犯罪大都具有“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成績差———討厭學校———抵制學校權威———發生違法亂紀行為”這樣一個行為鏈。據調查,目前我國農村青少年犯罪大多具有教育水平低下或教育背景不良的普遍特征。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城鄉經濟差異較大,造成了城鄉教育的差異。在一些教育欠發達甚至落后的農村地區,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學業,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出現了問題行為。據調查,大多青少年罪犯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稍微強一點的也只是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因此,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僅能提高農村中小學生的文化水平,還可以預防或減少青少年的犯罪,從而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2.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能縮小貧富差距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有利于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建設人才,尤其是為鄉村培養建設者和人才,促進鄉村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的貧富差距。失衡的城鄉教育將會嚴重影響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水平和受教育的機會,從而大大影響農村居民的收入,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而貧富差距過大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出現,影響鄉村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21世紀,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孵化器。
二、城鄉教育非均衡發展的表現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需求也會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動態持續變化的過程,其核心是尋求突破,追求教育的個性化發展。然而城鄉教育的非均衡發展體現在教師隊伍素質、學校資金儲備、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城鄉教育水平差距不斷加大。以下是城鄉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具體表現。(一)教學質量的差異。城鄉教育差異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學質量,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自身知識素質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將來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教學質量的指標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們的衡量指標也不應該是唯一且一成不變的,包含入學率、升學率、成績等等。就這些指標而言,鄉村學校教育明顯低于城市學校。以2015年為例,當年全國鄉村小學生升入初中的比率是84.1%,城市小學生升入初中的比率是97.6%,高出鄉村小學升入初中比例13.5個百分點。[2]由于經濟狀況和家庭關系等因素的影響,鄉村學生每年的輟學率遠遠高于城市學生。城市學生在教育環境和師資條件等方面也均優越于鄉村學生,德智體美勞教育比農村學生更全面??梢钥闯?,城鄉教育的不均衡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差距上。(二)教學條件的差異。1.城鄉教育硬件設施的差異。學校的硬件設施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全面發展,是城鄉教育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近年來,隨著政府對農村的扶持與投入、農村家庭收入增加以及對子女教育的支出加大,農村學校的校舍等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但是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是非常不均衡,差距也很明顯,而且最近幾年來這種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在城市學校,各科實驗器材齊全,多媒體教學設備完備,已經普遍實現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相反,農村長期受資金、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學校辦學條件滯后,教學設施簡陋,教學設備缺乏。硬件設施差也是造成農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因素,直接導致了鄉村學生的教育發展困難,各種教育需要得不到支持和保障。2.城鄉教育軟件設施的差異。教師是城鄉教育軟件設施配備差異的主要體現。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自身素質影響甚至決定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的教育高低。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是很重要的因素。隨著近年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義務教育取得了較大突破,城鄉教師隊伍的建設有所提高,然而農村的師資水平與城市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從城鄉教育的師資力量看,城市教師的待遇、福利以及生活環境都遠勝于鄉村,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優秀師范畢業生和優秀農村老師向城市聚集。在城市學校里,教師的結構合理協調,大多數教師自身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較高的專業化的水平和嫻熟的教學能力,同時由于城市各方面發展較好,教師具有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科學創新精神。而在鄉村教師的隊伍中,還是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關注。首先,教師的年齡結構非常不合理,存在嚴重的教師老齡化問題;其次,教師教學水平和自身的素質需要加強和提高;除此之外,鄉村教師的數量也不夠,很多優秀教師流向城市。(三)教育經費投入與籌措的差異。1.城鄉教育經費投入懸殊。當前,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大大地影響著教育的發展。教育要想更好發展必定要有足夠的教育經費。以下以榆林市為個案,調查研究城鄉教育投入的情況。注:經費單位為萬元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榆林市2012到2016年城市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每年的漲幅都在百分之十以上。與此相比,從2012到2016年榆林市鄉村的教育經費投入,[3]每年的漲幅都在百分之五以下。同時我們可以看出,每年榆林市城區的教育經費投入都是鄉村的兩倍有余。近年來榆林市為貫徹教育資金向農村地區傾斜的國家政策,加大了對鄉鎮學校的資金投入,鄉村學校在一定程度有所發展,但是從榆林市的案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鄉村教育投入與城市有較大差距。2.城市教育經費籌措較農村教育多樣化。教育經費的來源一般有稅收、學校收入、捐贈款項、經營收入、借貸款項和發行教育公債等。當今,我國鄉村教育經費籌措主要來源于國家的公費投入,大多數鄉村學校的建立和發展都是依靠國家的??顚m棥5桥c之對比,城市教育的籌措則多元化,除了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社會力量和個人投入也是城市教育籌措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城市經濟發展繁榮,許多社會慈善人士和成功企業家每年都會向城市教育進行投資捐贈。例如,香港的邵逸夫先生生前就出資在全國多個城市建立學?;蛘邎D書樓。雖然近年來有馬云對鄉村教師進行扶持和獎勵的事跡,但也只是鳳毛麟角。鄉村因為地理位置、校際情況等因素,在這些方面獲得的機會比城市少很多。因此,城市學校和鄉村學校的發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與教育經費籌措有很大的關系。
三、城鄉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經濟差異導致城鄉教育非均衡發展。經濟的發展是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前提條件,教育的發展自然也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我國城鄉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被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市居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后,開始向更高層面即精神方面追求,因此會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而農村經濟落后,收入低微,物質生活水平尚未完全滿足,所以對教育的支出會更少。社會財富越來越向高收入的城市居民集中,鄉村居民無法承受子女的教育成本壓力,因而城鄉家庭教育投入差別越來越大。據有關部門統計,鄉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21年。教育的不平等影響了城鄉居民的收入,然后收入的差距又使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進一步拉大了差距。所以,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態勢愈演愈烈。[4](二)教育投入的不同導致城鄉教育非均衡發展。隨著經濟逐步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我國的財政實力也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不斷地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就我國目前的狀況來說,教育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政府的經費投入。我國教育投資一般以城市為主,重點學校為主。城市重點學校獲得的教育經費最多,然后是一般市縣,鄉村學校最低,偏遠山區更低。據調查,城市每年的生均教育經費都在鄉村的2.5倍以上。2015年我國城市教育投入為45億元,鄉村教育投入為13億元,城市教育投入是鄉村的三倍多。有投入才可以更好地發展,教育投入公平合理才能均衡城鄉教育。城市人口少而投入多,鄉村人口多而投入少,投入與現實嚴重脫節?,F今我國的城鄉教育的不均衡狀況由于教育經費投入的不公而大大加深。[5](三)國家政策制定和實施制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要想進一步發展,必然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正確指導。在政策方面,1983年,國家發改委提出在義務教育辦學中,經濟落后的鄉村地區社會人士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可自愿辦學與管理,而城市教育則要依據教育法和政府政策執行。1988年,我國教育部提出分級辦學的模式,基層教育的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舉步維艱,辦學資金不足成為鄉村學校發展的重要障礙,其負擔也就越來越重。在國家教育深入改革中,我國教育走入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及其他無關費用實現了全部免除。但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政策受“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以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和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制約,城鄉教育依然未能均衡發展。(四)鄉村家長落后的教育觀念影響教育均衡發展。文化發展的基礎即教育的發展。顯而易見,在我國城市文化遠遠比農村文化發達興盛。而在一些偏遠山村,人們依然存在著封建落后的思想觀念。教育對于他們來說只是獲得工作錢財的謀生手段,這種觀念讓大多數人意識不到教育對于提高自我人生價值的重要性,更加認識不到教育對整個國家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在鄉村,部分家長存在著一種傳統教育觀念,希望子女通過讀書來獲得政府的“鐵飯碗”工作,一旦沒有了這樣的希望,便鼓勵自己的孩子放棄學業去賺錢。因此很多農村孩子中途輟學,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這種落后、低層次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導致農民排斥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從而制約著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導致農村和城市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四、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
(一)構建新的義務教育財政投入機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城鄉教育無法均衡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政策的偏失和資金投入的不公正。因此,教育政策的完善和農村義務教育的資金及人力投資變得尤為重要。國家必須給農村投入更多的教師資源、辦學資金以及教育基礎資源,真正實現城市與農村的統籌發展。首先,必須保證城鄉均衡發展有制可循,建立健全農村教育資金投入機制,完善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其次,保證城鄉均衡發展有法可依,盡快出臺完善的教育投入法,教育部及各級學校必須遵照法律政策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使農村教育經費的使用結構不斷合理化,從而促進鄉村教育的快速發展。[6](二)實施城鄉教師流動制度,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及辦學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教師作為社會中培養人才的專業人士,其教學能力、專業化素養及業務水平是衡量其是否符合教師基本要求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推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提高農村學校的師資水平,促進城鄉學校師資力量均衡。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持逐年選拔優秀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尤其是鼓勵年輕教師去鄉村任教,同時加大支教力度,提高鄉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其次,要建立城鄉教師有序的流動制度。一方面政府定期選拔鄉村學校中有經驗的骨干教師進城學習交流,在返回鄉村后將學習到的教學經驗和方法應用到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另一方面,派遣城市學校的優秀教師到鄉村中小學任教、掛職,特別是到較為偏遠落后的山區。城鄉學校通過這樣的積極流動,教師間輪換調整,從而提高鄉村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三)加大鄉村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促進鄉村教育發展。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是目前教育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關注農村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不但是實現教育公平、落實黨的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當前我國推進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所以黨和政府要全面落實農村教育改革政策,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兩手抓,不僅注重學校環境以及各項設施改造,更要注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師德建設,從而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進一步協調均衡城鄉教育。此外要針對突出問題重點改善,在合理規劃城鄉教育學校布局建設、完善城鄉義務經費保障機制、關注農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推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辦法。(四)推進城鄉教育標準化建設。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比鄉村要好得多,所以在教育的評估中要求也比鄉村要高得多。這種教育的差別對待也體現在城鄉教育標準化建設中。因此,推進城鄉教育標準化建設就是要公正平等地對待城鄉教育,從而推進城鄉教育的標準化建設。鄉村教育本身就與城市教育有差距,因此推進城鄉教育標準化建設的關鍵就在于進一步推進鄉村教育,逐步改善或糾正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首先,黨和國家在教育戰略中要把城鄉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統籌城鄉教育與基礎教育、教育設施、師資條件、生源等各個方面。其次,推進城鄉教育標準化建設經費的多樣化籌措,重點向鄉村學校傾斜。除了縣級政府的經費投入外,中央及省市以及社會都應該加大對鄉村學校教育的投入,從而促進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例如實現鄉村教育校舍建設標準化、教育學校布局合理化和資源配置均衡化等,為城鄉學校均衡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五)合理調整農村學校的布局。在均衡城鄉教育的過程中,合理調整農村學校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調整農村學校的布局的關鍵在于堅持學?!俺凡ⅰ迸c“保留”相結合。鄉村學校在整體布局中,應該因地制宜地合理規劃。農村教育的學校布局要適應城鎮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不是忽視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盲目進行。在實踐中,可以借鑒其他地區或者國外合理布局學校的成功經驗,從而為我所用,穩妥調整,逐步進行。在農村學校的布局中,要根據客觀事實,對小學、初中和高中差別化合理化布局。對陳舊的確實需要撤銷的學校逐步撤銷,逐步過渡,同時做好后備工作;對可以保留的學校,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其教育教學資源,從而盡可能保留,促進健康發展。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政策,進行合理部署、合理調整。與此同時,也要對鄉村學校內部制度進行深化改革,實現學校內外協調發展。[7]“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事業與社會進步和民族繁榮息息相關,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繁榮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國際上國家實力強弱的重要衡量指標。然而我國的城鄉發展不均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解決的問題,這是一項長久的實踐過程,需要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盡管艱難不易,但是相信經過黨和國家的長期不懈努力,我國必將實現城鄉教育的協調均衡發展,實現更加公正、公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從而建成和諧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
參考文獻
[1]朱舜水.朱舜水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王道?。?015年教育升學率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15-18.
[3]胡德漢.中國教育投入總評———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J].榆林日報,2015-12-20(03).
[4]劉來兵,馮露.淺析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03):5-8.
[5]柳瑞波.新時期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策略[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9(03):112-113.
[6]范人偉.新時代背景下均衡發展城鄉教育的舉措[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107-109.
[7]譚子好.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探索與思考[N].湖南日報,2019-05-01(005).
作者:侯耀先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 上一篇: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 下一篇:音樂藝術審美特點與教育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