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為主體進行所有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10 03:44:00
導語:公有制為主體進行所有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私有化及其危害;單一公有制及其局限;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私有化和施行單一公有制均是歷史的倒退、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的分析私有化、私有化有其特殊的涵義、私有化的危害從私有化的過程來看、私有化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私有化不符合我國國情、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就難以保障、國有企業私有化,使一些產業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集中、私有制存在固有的缺陷、私有制在剛剛發育的市場經濟中雖然具有效率較高、政府直接干預比較少的優點、“政府失靈”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化大生產中,政府調控與資本家博弈失敗的結果、在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所有制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不僅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在當前基本經濟制度的選擇上,以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目標的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是兩種錯誤的價值取向。深刻認識私有化的危害和單一公有制的局限從而劃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私有化及單一公有制界限。
[關鍵詞]公有制;多種所有制;私有化;單一公有制
私有化和施行單一公有制均是歷史的倒退,我們必須清晰地看到私有化的危害和單一公有制的局限,在此基礎上才能劃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私有化及單一公有制的界限。
一、私有化及其危害
(一)私有化: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的分析私有化(Privatization)一詞最先出現在西方經濟學文獻之中,它是作為國有化一詞的對立物出現的。在西方國家,私有化普遍被認為是國家將國有企業的資產出售給私人部門、使資產所有權轉移到私有部門的行為及其過程。
這一看法將私有化問題理解為政府提供社會資源和服務的責任的減少,實際上回避了私有化的實質問題———所有制。
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私有化有其特殊的涵義。從微觀方面來看,私有化意味著公有資產(特別是國有資產)的流失。例如,在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的放開搞活國有企業過程中,低估國有資產的價值,賤賣國有企業。從宏觀方面來看,私有化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否定,即將公有制為主體“化”為私有制為主體。因此,從宏觀方面來看,私有化是指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出現全面、持久的和大幅度的下降。
將上述的微觀理解和宏觀理解結合起來可以看到,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搞私有化的實質就是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代替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在大量的個別企業私有化(如國有資產的低估和賤賣)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
(二)私有化的危害從私有化的過程來看,私有化必然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經濟失控和社會動蕩;從私有化的結果來看,私有化必然導致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被以私有制為主體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取代,必然導致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從和諧走向對抗。
1.私有化違背社會主義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必然會出現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對抗性矛盾。當這種矛盾激化到生產關系無法容納生產力發展的時候,社會主義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進而成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其中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實行以私有制為主的基本經濟制度,必然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性質,改變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在意識形態領域,資本主義私有制也必然導致剝削階級意識形態重新復活并逐步成為主流,徹底瓦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私有化所導致的在經濟領域、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危害都是與社會主義根本特征相違背的。
2.私有化不符合我國國情。
中國目前的基本國情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農民占總人口的大多數,一旦實行土地私有化,使農村土地成為農民的私有財產,那些缺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農民家庭只可能有如下兩種選擇:或者,為了保證對土地的所有權選擇土地撂荒。這并沒有使他們的狀況變好,也不利于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不能實現解放農村生產力的目的,還會造成寶貴的土地資源的浪費;或者,出售土地。這雖然有利于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但是將會造成土地兼并,在土地對農民來說不但具有經濟功能,而且還具有福利保障功能的現實情況下,將產生社會動亂的隱患。
與此同時,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進行私有化、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難免會被國際壟斷資本所控制,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就難以保障,人民必然會遭受國內資本和國際壟斷資本的雙重剝削與壓迫,進而會導致:
(1)國有企業私有化,使一些產業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集中,失業問題更加嚴重;
(2)國際壟斷資本在技術、資金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民族企業必然會陷入困境,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被搞垮;
(3)國家職能明顯削弱,會產生主權危機;
(4)易造成經濟危機、社會危機、生態惡化。
3.私有制存在固有的缺陷。
私有制在剛剛發育的市場經濟中雖然具有效率較高、政府直接干預比較少的優點,但其固有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私有制存在剝削、不勞而獲的本性易導致貧富差距懸殊,工人失業增加,生活沒有保障,工人勞動時間長、報酬低,社會動蕩。
其次,私有制還是環境危機的深層次社會原因。在私有制條件下,公共設施(或自然資源)
會成為人們為增加私有財產而任意損害的對象。為了實現個人或小集團財富(不是社會財富)的增值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層出不窮。再次,私有制經濟易導致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市場混亂,加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對抗性分配關系,私有制經濟很容易產生由比例失調和工人需求不足引發的經濟危機。當前美國金融危機和資本主義國家兩百多年來的經濟危機史便說明了這一點。最后,相對于公有制,私有制經濟更易導致“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
“政府失靈”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化大生產中,政府調控與資本家博弈失敗的結果,而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化大生產中,由于不存在階級的對抗,“政府失靈”不具有必然性;“市場失靈”是市場經濟中難以避免的現象,但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資本家之間的博弈放大了“市場失靈”的危害,如壟斷、公共產品數量不足及較低的質量、外部負效應等。
在私有化的實踐中,俄羅斯曾以所謂的“500天計劃”,運用“休克療法”搞私有化運動,瓦解了俄羅斯原有的經濟制度,結果是經濟急劇倒退,國家實力大大削弱,財富集聚在極少數人手中,貧富差距懸殊,貧困率、失業率迅速上升,盧布大幅度貶值,社會出現大動蕩,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抽樣調查,1992年俄羅斯失業人口為359.4萬人,1999年激增到909.4萬人,上述數字還遠遠反映不出實際失業的規模。如果加上強制休假的職工和非全日制工人,失業人數超過1000萬,失業率達到15%,大批失業人口進入貧困階層。[1](p.60)在私有化過程中,由于大量企業的生產經營條件驟然發生變化,原來的經濟體制被打破,新的體制又沒有建立起來,社會生產必然急劇下降。在俄羅斯的私有化過程中,社會生產持續大幅度下降,生產效率倒退了數十年,1992—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40%,直至1999年起才開始復蘇。
同時,在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據俄羅斯杜馬1997年公布的資料,俄羅斯私有化的經濟損失1萬億美元,社會損失0.7萬億美元,兩者之和相當于1996年GDP的4.2倍。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透明和競爭機制,在私有化初期一些企業是全部或部分無償轉讓,或低價轉讓,企業經理層與官員相勾結利用法律和管理漏洞攫取國有財產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1](p.61)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阿根廷經濟私有化使其經濟高度外國化、對外依賴度過高、國家失去經濟自主權,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原則加劇了兩極分化,造成貧困人口激增、內需不足,這就是阿根廷經濟私有化的真實寫照。在1990年代中期阿根廷經濟發展速度較高的同時,貧困人口卻開始增加,原先的中產階級跌入貧困階層,國內消費下降,增長缺乏后勁。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的食品生產增長遠超過人口增長,但由于私有化導致的分配嚴重不公,在這個世界糧倉的國度竟然發生了饑荒,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21世紀初,阿根廷終因經濟危機加深而引發社會動蕩和政府更迭。[2]目前,世界上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國家和地區有近兩百個,其中發達國家只占極小部分(而且這些國家發達的根源也并非是私有制,而是由特定的歷史條件、資源稟賦等諸多因素所決定)。俄羅斯、阿根廷等許多國家的教訓表明,私有化并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方。
二、單一公有制及其局限
單一公有制是指排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盲目追求公有制經濟比重,只具有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成分,實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單一公有制由于違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容易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困難,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劇變前的蘇東,改革前的中國、越南、古巴等國均施行過這種類型的所有制。
(一)單一公有制違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馬克思看來,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而在現實的歷史進程中,這一前提條件并不存在。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現實不僅與馬克思所說的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有很大差距,就是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差距也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生產關系必然嚴重制約生產力的發展。
(二)單一公有制不能解決效率問題經濟效率包括靜態效率(配置效率)和動態效率。靜態效率是指按照社會的需求生產所需要的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物質文化需要。
從理論上來說,國家可以利用掌握的生產資料,對生產進行干預,按照需求來進行生產,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內在要求,但在現實中,國家目前還難以根據分散化的信息進行集中決策,在某種程度上,集中決策甚至更不利于社會化大生產按比例進行,往往更容易導致比例失調,這其中的根本原因仍在于欠發達的生產力。
關于動態效率,從理論上講,由于是在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勞動者會不斷地進行生產創新活動,從而促進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但在現實中,由于在很多的公有制企業里,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弱化與異化,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背離。另外,公有制企業的所有權制度未能提供很好的激勵機制,從而導致公有制企業的動態效率也不是很高。同時,由于國有企業鏈條長、所有者缺位、管理者缺乏激勵與約束等因素,國有企業創新機制缺乏或不健全,也使得公有制經濟的動態效率低下。
(三)單一公有制易導致公權力濫用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只有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缺乏人格化的資本所有者,在現實中,資本所有者只能由行使公權力的國家來代表。因此,公有制企業的注銷、兼并、出售等公權力行為必然只能由國家或特定的管理機構來行使,這樣就為公權力的濫用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人的思想覺悟還比較低、法制不健全的歷史階段,這種缺陷導致的公權力濫用更是難以避免。
(四)單一公有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在理論和現實中還存在諸多困難,還是個難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一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結合的困難實質上就是公有制經濟內部,特別是國有企業之間及國有企業同政府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即如何使所有權高度統一的國有經濟內部的各企業之間的關系,變成市場經濟關系。
實踐證明,這個關系也不能簡單地用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開就能理清楚。其中的難點在于:從抽象的理論分析來看,假定國有經濟是在一個所有權內的統一的整體,那么,它的內部,即國有企業之間根本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市場關系即等價交換關系,它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也不可能完全按市場原則建立。由于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不對稱,國有企業也就不可能產生效率。如果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把單純的經營權授予企業,或將最終所有權同法人財產權兩者分離開來,同樣無法使得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從而走向市場。從現代企業理論看,單純的經營權或企業法人財產權僅僅是一種人的職能。從產權角度看,企業經營權是從產權中分離出去的,不可能不受產權約束,更不可能與產權對立。
現在,有些國有企業存在經濟效益低下,尤其一些國有企業經營者存在“內部人控制”,不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等問題,這說明國有企業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其實質是公有制(主要是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還沒有真正結合起來。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和鞏固了公有制經濟,在較短的時期內便在一片廢墟上初步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使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蓬勃發展、生機盎然的新中國。但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結果不僅沒有促進生產更好發展,而且因為違背生產力發展要求,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困難,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越南的所有制改革同樣如此。越南南北統一后,北方對南方的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改造的目標,是將多種經濟成分的國民經濟改變為全民和集體所有的社會主義經濟。截至1980年,南方90%以上的私人企業被沒收或合并,87%的農戶和78%的土地被強行集體化。至此,越南完成了南北多種經濟成份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3](p.31)這種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所有制關系必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超前”所帶來的問題必然越來越嚴重:糧食產量劇減,“二五”計劃的各項指標均未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越共“六大”以后開始了所有制改革,越南共產黨有計劃地實現經濟類型和部門的多元化。正是這一所有制改革構成了后來越南經濟復興的主要原因。
三、結論
所有制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決定著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成敗。改革開放前,我國施行的是單一公有制,這種所有制結構在發展生產力、運行績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因此,重新施行單一公有制無疑是歷史的倒退。與此同時,在所有制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私有化成為另一種錯誤傾向。私有化不僅與社會主義改革取向存在方向性的背離,私有化本身在發展生產力、收入分配、經濟危機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危害。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的基本經濟制度,劃清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私有化及單一公有制的界限,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參考文獻]
[1]熊焰.資本盛宴:中國產權市場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李志明.繼續衰退,難見好轉———拉美經濟現狀與展望[EB/OL]
[3]郭春霞.越共在所有制結構問題上的認識轉變[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2,(1).
- 上一篇:緊抓機遇深化改革發展中通客車業論文
- 下一篇:組工干部表率能力提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