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下淮海戲唱腔藝術的傳承研究

時間:2022-09-18 11:48:25

導語:茶文化下淮海戲唱腔藝術的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文化下淮海戲唱腔藝術的傳承研究

摘要:淮海戲是江蘇省頗具藝術魅力的地方戲,拉魂腔是淮海戲的主要唱腔。唱段大多通俗易懂、耐人尋味。因而,在江蘇省連云港等地,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本文在茶文化背景下,主要通過對淮海戲唱腔拉魂腔的介紹和分析,從而使讀者產生對淮海戲的熱愛,讓更多的人了解淮海戲,及探討促進淮海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對策。

關鍵詞:淮海戲;拉魂腔;傳承;茶文化

1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歷史概況

1.1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起源與發展。1.1.1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起源。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源于清乾隆年間連云港市海州區一帶流行的太平歌和獵戶腔,后來成為以打地攤形式演出的“對子戲”、“三小戲”,其中女角均由男藝人扮演。二是清乾隆時,山東歷城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兩人,身背大鼓三弦,到連云港市的海州、灌云、沭陽(現屬淮安市)一帶賣唱乞討,從此,便播下了淮海戲的種子?;春蛟谕砬宓臅r期才逐步形成,淮海戲的唱腔技巧源于海贛述灌(海州、贛榆、沭陽、灌云)等地的“拉魂腔”?!袄昵弧钡钠鹪纯偟膩碚f有三種,一是與以上所說的相同,山東歷城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外出逃荒,身背大鼓和三弦,在海州沭陽一帶以賣唱為生,漸漸的播下了“拉魂腔”的種子。二是在清末道光年間,山東臨沂有個姓金的藝人,他把演唱藝術傳給邱、黃、桑三個徒弟,他們三人又廣收徒弟,從而將“拉魂腔”發揚光大。三是清道光年間,在海州一帶有邱、葛、楊三個民間藝人賣唱,從而留下了“拉魂腔”。1.1.2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發展。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分別為清末時期、新中國成立時期、70年代末改革開放時期?;春驈漠a生到逐步成熟、由小變大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得到民眾的喜愛,其根源是其源于民間,擁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反映的是真實的人民生活,鮮活人物形象的塑造,通俗易懂的演唱風格,都是淮海戲的藝術魅力所在。清光緒六年后,淮海戲藝人首先是自由結班,后來主要發展成以打地攤演出的形式出現。光緒二十六年(1900)后,淮海戲逐漸發展,表演形式不斷豐富,女藝人不斷涌現,此外,淮海戲還吸收了其他劇目形式和特點,唱腔也逐漸得到了革新,表演上也由單純的說唱變為帶感情的表演唱。由于是源于民間、發展在民間,因此淮海戲的在民間的影響力一直比較大。每次專業的淮海劇團下鄉演出,都圍滿了前來觀看的父老鄉親。每個淮海戲劇團每年下鄉演出上百次,總能受到百姓的熱擁。而江蘇省連云港市的百姓也非常喜愛演唱淮海戲,走在公園里或者小橋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用簡單的樂器在演奏或者演唱淮海戲。而隨著淮海戲近幾年的發展,一些周邊地區也有較多的地方,經常進行淮海戲的演出。相信,不久的將來,淮海戲的影響力一定能擴大到更多的地方。

2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唱腔藝術

唱腔的形成大抵是某些古老劇種流傳各地,同當地的劇種結合,或同各地方方言、音樂結合產生支派的結果,是某些戲曲劇種在音樂上和演唱方式上具有較多的共同點,一般把這些關系密切的劇種和腔調統稱為一種唱腔。淮海戲的唱腔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特點。2.1拉魂腔。拉魂腔是淮海戲的主要唱腔。拉魂腔,又名柳琴戲,因其曲調優美,演唱時尾音翻高或有幫和。究其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由魯西南民間小調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二是源于連云港海州,由當地秧歌、號子中的太平歌、獵戶腔經民間藝人丘、葛、張三人的加工而形成拉魂腔?;春虻闹饕患蠢昵环浅e致,地方特色尤為鮮明。男唱腔粗狂、爽朗、嘹亮。女唱腔宛轉悠揚、豐富多彩、余味無窮。唱腔大多以徵調和宮調為主,徵調式溫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以宮調式為例:這是較早的淮海戲《喝面葉》中的一個唱段,本段主要以說唱為主。以無伴奏高腔為主。較早的淮海戲的唱詞大多是民間故事和百姓自身的生活,唱腔特點與演唱技巧大多與淮海戲鑼鼓相符合,從而形成了淮海戲的獨特的音樂風格。鑼鼓在淮海戲的演唱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春蜓莩话闶窃谟需尮牡囊龑麻_始的。例如:淮海戲著名劇目《皮秀英四告》中的一場中,皮秀英攔轎,鑼鼓起|急急風|流水轉|四擊頭|亮相,皮秀英疾呼“冤枉”,中軍曰:“你有何冤枉”。這里就可以充分的看出在淮海戲的唱腔里面鑼鼓起重要作用的特點。節奏鮮明、唱詞明了易懂,較早的淮海戲的唱詞大多為連云港市的方言,后來得到更多的人認2020年第08期學術專業人文茶趣可后才逐步演變為普通話。拉魂腔是從勞動號子、生活音調發展而來的曲調,在淮海大地上,農民的生產勞動中或農閑、休息時,具有地方特點的勞動號子,民間小調隨處可見。不僅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屬于音樂范疇。早期的拉魂腔還不能稱之為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戲曲,還是以歌舞表演及說唱形式為手段,邊唱邊舞、或只舞不唱、或只唱不舞的形式不一,樣式多樣的表演形式。從其所演唱的曲調和腔調上講,多是明清俗曲及淮海地區方言音調的拖腔。又稱依心調,其功能還談不上是一種藝術的表演,只是在茶前飯后供人們娛樂消遣。隨著拉魂腔的進一步發展,到了清末民初時期,出現了三小戲階段,這才真正標志著地方小戲拉魂腔的出現。在三小戲表演階段,由于角色的單一,特點是同一行當中不同年齡段或不同性格氣質的角色表演上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此時在表演上,也達不到很到位的表達??梢哉f經歷了很艱苦的一段發展期,后來隨著鑼鼓的加入,各種吹管樂器和弦樂也加入進來,拉魂腔才真正的得到大眾的認可與賞識。一種曲種旋律線猶如人的外貌與裝束,最為顯眼。拉魂腔將主要曲調型抽出,和其他音樂素材重新組合,構成新腔,變化的異常靈活。并能在“活”的前提下,保持拉魂腔唱腔劇種風格的統一。這些骨干音有這些音型,往往存在于樂句或樂段得開頭或結尾或句中由于深受梆子腔的影響,因此在淮海的拉魂腔音調中出現了這樣的骨干音型,又形成了像梆子腔那樣講究撲美的唱腔風格。拉魂腔最主要的特點與魅力所在還是八度翻高,使得唱腔分外活躍、明快。例如:此譜例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代表,充分驗證了筆者所提到的幾個方面。2.2并存于拉魂腔的其他唱腔。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多元素音樂的混入,淮海戲才漸漸演化為較為正規的戲曲化?,F在的淮海戲中其他的唱腔很少有華麗旋律線條,但是淮海戲是源于民間,給人以平易近人,濃郁的貼近生活的氣息。既有剛勁又有力粗獷的“金風調”、也有有高亢悠揚的“二泛調”等腔調。例如:經典劇目《豆腐宴》的一場中,王麻子與劉大嬸的一問一答就用到了“金鳳調”和“二泛調”。口語化的強調漸長,通常是無過門伴奏,這樣的唱腔有益于被聽眾聽的更加清晰,能讓一、二百句疊唱詞一氣呵成,多而不厭,慢而不斷,快而不亂,再加上鑼鼓和管弦樂的伴奏,演唱時鼓聲不蓋字,腔唱交替,別具風格。另外,淮海戲還運用“東方調”及“好風光調”兩種曲調。這種曲調的優點是可塑性大、風格強、地方性色彩濃郁,有各自的功能及特點,各為其多種行當的演出形式所使用。“東方調”的大致特點為中間數聲自由,多種感情的變換相對自由,從而形成了長短不一的完整唱段?!昂蔑L光調”的唱法更為多樣,這是由于在近代時期,多元素文化的植入而導致的良好的一個變更。可以構成大唱段和小唱段。

3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戲的唱腔藝術的傳承對策

茶文化背景的淮海戲的傳承保護工作,不僅僅是對淮海戲進行搜集、整理、拍錄等,這只是博物館式的保存,而淮海戲需要的是活態的傳承。其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1樹立正確的保護觀念。要對淮海戲進行傳承保護,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保護觀念。當地政府可以在群眾當中積極倡導淮海戲,例如舉辦各種規模的淮海戲藝術節、演唱會等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淮海戲,熟知淮海戲,意識到傳承淮海戲的重要性,從上到下樹立起保護傳承淮海戲的觀念。此外,還可以把淮海戲打造成當地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廣淮海戲,擴大淮海戲的影響力,把淮海戲推向更大的舞臺。3.2保護淮海戲傳承人。淮海戲的傳承模式是口傳心授,是靠人來實現傳播,因此對淮海戲傳承人的保護十分必要。由于新農村的建設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使淮海戲的生存環境逐漸減小,民間傳統戲劇一旦失去了生存環境,就面臨著消失的危險。為了傳承淮海戲,就要保護傳承人。首先,政府可以對淮海戲的從業人員進行普查登記,對代表性的傳承人要給予肯定,這樣才能使民間的傳統文化有傳承下去的可能;其次,要鼓勵淮海戲藝人收徒授藝,政府可以給開課收徒的老藝人們一定的資金支持,對淮海戲團隊、班子進行扶持。3.3鼓勵學校參與保護傳承。中小學參與保護傳承可使淮海戲保護傳承得到可持續性發展。學校的參與使淮海戲傳承更加快捷與廣泛,提倡地方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學??赏ㄟ^開設淮海戲興趣班,讓民間藝人走進課堂講授淮海戲的文化,展示淮海戲的魅力。吸引廣大中小學生積極參與淮海戲的學習,使淮海戲保護傳承得到更好的發展。

4結語

淮海戲作為地方戲種的一個典型代表,有著地方小戲的獨特魅力。無論是唱腔特點還是表演形式,都已經發展到了較為成熟的一個階段,要堅持傳承基礎精髓(拉魂腔)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革,可以借鑒一下更為成熟的戲種的唱腔技巧。在唱腔的變革方向上應該多向更貼近現代氣息,從根本上抓住年輕人的心。再者是表演形式方面,可以適當的增加更具趣味性、互動性、生動性的舞臺表演素材,從而達到符合時代的基本發展特征。再者就是要繼承傳承與創新發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吸收其他戲種的精華,從而達到取其之長、補已之短的目的。我國像淮海戲這樣的地方戲還有很多,目前正在逐漸的被流行音樂、新的流行元素沖淡。因此,保護好地方戲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希望本文淺析的對淮海戲的介紹,能引起相關人士的重視。畢竟,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消失了就不會再有了。

參考文獻

[1]徐子方.淮海戲簡論[J].文化遺產,2008(02):11-15.[2]張溪,王安順.淺議淮海戲唱腔的傳承與創新[J].劇影月報,2007(02):53.

[3]馬明珠.“文藝新常態”下的“拉魂腔”:淮海地區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困境及對策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1):224-227.

[4]苗運杰.試論淮海戲的保護與傳承[J].藝術教育,2015(12).

作者:李龍 單位:玉林師范學院